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6:4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

第一篇: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

“芦笙王”张文友

张文友,男,苗族 出生于1927年8月8日,贵州水城县青林乡人,家住青林乡海发村二组。1936年(7岁)开始拜阿卜鲁规(爷爷老木匠)为师学艺,习艺近十年就被人们称为‚芦笙王‛。1943年至1944年间,曾为抗暴组织‚齐心会‛联络员。1950年任海发大队队长、合作社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贵州省首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1957年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被外国人赞誉为‚民间创作的天才大师‛;演出回来后,1958年9至1959年3月,任青林乡支部委员会书记;1959年5月,正式调入贵州省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9月,建国十周年大庆,进京出席国庆招待会,表演《欢乐的苗家》节目,博得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国贵宾的热烈掌声,中央民族歌舞团金欧同志称他为‚独一无二的芦笙舞艺术大师‛、‚苗家最杰出的艺术人才‛;当年参加上海大型舞台记录片《百凤朝阳》和贵州第一部歌舞神话故事电影《蔓萝花》的拍摄;1960年5月1日,在贵阳八角岩宾馆表演芦笙单人独舞接待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同志,得到周总理的亲切握手问侯和鼓励;同年8月,时逢全国性的粮食难关,张文友因放不下家庭,回到故乡海发;1961年6月,贵州省文化厅授予其‚五好演员‛称号;1962年,任海发生产队队长;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贬为‚反革命分子‛;1973年参加全省文艺汇演,可在贵阳的一个多月的辛勤排练,最后他的节目被贬;1974年农历十月初七,被病魔折腾了一年的张文友,因肝癌默默无闻地在海发离开了人间,终年47岁。2008年6月,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六盘水市苗学会编、贵州省原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主任王朝文题名并作序的《芦笙王张文友》一书,对张文友闪光放彩的艺术人生进行了记述。其墓于2009年10月被水城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著名的芦笙王舞蹈家,素有‚芦笙王‛之称的张文 友,以精湛的芦笙舞特技在中外的演出中为家乡贵州六盘水争得了荣誉。1956年,张文友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省首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中荣获全省个人表演一等奖,同年被选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1957年,张文友在北京的出色表演,令专家和评选组的领导为之倾倒,称他为‚外国人学不了,中国人学不好‚,尤其是他表演的芦笙舞《花场一角》被指定为我国参加在前苏联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表演节目。1959年,张文友正式调入贵州省民族舞蹈团任舞蹈演员兼教练员,先后到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同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在首都北京的迎宾晚会上表演的芦笙舞《欢乐的苗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的高度赞扬,《欢乐的苗家》芦笙舞蹈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型舞台艺术纪录片《百凤朝阳》收录。1961年,贵州第一部神话故事片《蔓萝花》在上海开拍,张文友出演了剧中芦笙独舞、领舞等部分。

张文友(1929~1974),贵州省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人,从小酷爱芦笙艺术,6岁起便在著名芦笙手阿卜鲁格的严格训练下苦练芦笙舞绝技。阿卜鲁格要求张文友在楼板上跳芦笙舞而不许楼板发出声响,他还要张文友在铁锅口沿跳芦笙舞,并要声不断、舞不断、锅不翻,在桌子上吹着芦笙竖倒立、翻跟斗,在桌子中间还要放上一碗满满的水,每次舞蹈得用脚尖轻点水面,又不许有水溢到桌面上。经过长期夜以继日的刻苦磨练,张文友达到了严师的要求,并掌握了一套过硬的芦笙舞基本功。在芦笙舞艺术上,张文友还将生产劳动中的搅炒面、点种、捞粪、青蛙爬步、蚯蚓滚沙、山珠滚坡及其他民族艺术精华等编入芦笙舞的动作中。他不断地实践,又不断地完善他的芦笙舞艺术,使他的矮桩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矮桩功表演上有三绝:轻、快、准。‚轻‛,他从小练就的轻功,在铺满麻杆的场地上跳芦笙,在舞蹈中平地弹起1米多高,落地时听不到半点声响,脚下的麻杆竟 没有一根踩断破裂的;‚快‛,他在旋转的速度惊人,三百六十度的转身一晃而过,他蹲在地上打旋时,那长长的花背下摆从不沾地;‚准‛,一招一式,腾、挪、跳、闪均无半点差错。张文友不但自身技艺高超,他还将芦笙舞的特技传授给本民族的年轻后人。

张文友一生虽然事业辉煌,但道路坎坷。1961年,他刚参加完在上海拍摄的电影《蔓萝花》后请探亲假回家,看到家乡海发村竟然成了一片荒凉,那是正式贵州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死亡、逃荒的人竟去了一半,张文友家中生活也陷入极端困境。目睹这一惨象,张文友觉醒放弃歌舞团优越的生活环境而回家乡于父老兄弟一起共渡难关。回到老家后,他以便带领群众生产自救,一般刻苦钻研芦笙艺术,他除了指导苗寨后生学习芦笙技艺外,他还改变和创作了《萧同调》、《夜乐舞曲》在贵州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演奏,收到了大会嘉奖。正当他准备着将毕生的芦笙特技贡献于人类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芦笙成了‚四旧‛,花场也被关闭了,就这样一位苗族中杰出的芦笙艺术家被说成是封、资、修的残渣余孽,扬言要揪出来示众。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个老实正直的苗族艺术家、共产党员被人诬陷为参加了‚反革命组织‛,被当成反革命嫌疑犯抓到区里面关押了20多天,被释放回家后一病不起。沉重的打击和严重的缺医少药致使张文友的病情日渐恶化,于1974年秋季的农历十月初七在绝望和痛苦中离开了人世,年仅45岁。一代芦笙高手,身怀绝技的‚芦笙王‛张文友就这样默默地沉睡在乌蒙山脉的群山之中。

一代芦笙艺术大师虽然离开了人间,他的芦笙舞蹈艺术却永远留在了苗家儿女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芦笙艺人。他亲手培养的张绍学、张桂明等新一代芦笙舞蹈表演家于197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演出,他们的‚双人芦笙舞‛仍独占鳌头。1988年,苗族芦笙手竺兴治、竺兴荣表演的‚双人芦笙舞‛参加贵州民族风情展演,并先后赴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及美国演出,受到中外观众及艺术家的赞赏;2007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上,苗族少女张才珍、杨兴惠等获得芦笙竞技类金奖……

今天,一代‚芦笙王‛张文友的家乡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小学及南开乡花场小学办起了‚芦笙艺术班‛,他们继承和延续着一代芦笙舞蹈大师的传统技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芦笙舞蹈新人,他们如盛开在贵州西部高原上的杜鹃花,生机勃勃地吐露着艺术的芬芳。

2007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这天,一代芦笙艺术大师张文友的家乡—中共贵州省水城县青林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及家乡人民举行了纪念芦笙王张文友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五十周年暨‚水城县青林乡芦笙节‛。来自省、市、县、乡的领导和新闻记者,六盘水境内及周边县、乡的各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张文友生前所在地海发村,苗寨沸腾了,海发村的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美酒佳肴拿出来盛情地招待客人……

同时,人们来到‚芦笙王‛张文友的坟前祭拜,缅怀一代芦笙艺术大师的光辉业绩……场面庄严肃穆,情景感人,苗家后生们吹着张文友生前创作的芦笙舞曲拉开了纪念活动的序幕。

小花苗‚花房‛

‚花房‛是苗寨少女聚集在一起学纺织、织布、织棉、绣花、画蜡、唱民歌、吹芦笙及谈情说爱的地点。‚花房‛建在苗寨的边上,是寨上有女儿的人家集资修建的,有的是几家或是几家人出资共建。

少女们放学或干完一天农活,晚上聚在一起交流针线技艺、民歌演唱、芦笙演奏。少男少女们在‚花场‛、‚跳花坡‛上相识并有好感,双方约定时间后,男青年在农闲及节假日背上芦笙、干粮来到‚花房‛外用芦笙传情,‚花房内‛的少女们听到芦笙吹奏的曲调便知是谁的心上人了,相约好的 少女便出门与男青年相会,然后双双到寨子外的大树下、到路边,月光下用芦笙传情,互订终身。男方家通过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定亲、娶亲、组织家庭。

小花苗‚婚礼‛

小花苗男女青年在‚跳花节‛、‚跳花坡‛上相识、相恋、互订终身之后,经过男方家父母请媒人带着男青年向女方家父母提亲,同意后,就是订亲,看‚鸡卦‛选定结亲日子了。

‚婚礼‛,男方家是头等大事,寨主、寨老要亲自到场,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帮忙,在管事的安排下,男方家提前就将猪牛羊肉、酒及蔬菜准备好,喜宴要办三天,全天开席,客人们随到随吃。接亲当天下午,在管事的主持下,寨主、寨老及寨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堂屋前举行‚请喜神‛仪式,要杀120只公鸡(其中一只留着看‚鸡卦‛),‚请喜神‛仪式完毕后,接亲的人与新郎、伴郎共6人带上一公一母的两只鸡,用背篼反背着带到新娘家,表示成双成对。两瓶酒及礼金给新娘的父母。另准备一只鸡给媒人,两只鸡给伴娘,两只鸡给接亲的人在途中吃。1件羊毛毡披风盖在背篼上遮风避雨,到了新娘家后羊毛毡披风由新娘家保管好,等新娘婚后生小孩时,娘家要将羊毛毡披风背上小孩穿的衣服、鞋子、背扇等物送到男方家。

接亲出发前,新郎、伴郎向长辈们拜别后于接亲的人一同上路,向新娘家出发。接亲的人到了途中,用柴火把食物烤热下酒吃饭(中途吃饭是苗家人的规矩,寓为祭山神,以保接亲的人们一路平安,所以不论路途远近都要祭山神),酒足饭饱之后又继续上路。到了新娘家,一进门,新郎、伴郎要向新娘的父母长辈跪拜,然后与接亲的人在女方家住下来。晚上,新娘寨上的姊妹们陪着新娘唱惜别歌,祝福的歌一直唱到发亲前。发亲的时辰是男方家请先生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来推算的,天还未亮,时辰已到,新娘在屋内向母亲、姨妈等女性长辈哭别;屋外新郎、伴郎向新娘的父亲、叔叔等男性长辈跪别。在出门前,新娘家要将一只大公鸡用背篼 装上请送亲的人背到新郎家(意为来年生贵子),新娘、伴娘(伴娘是没有结过婚的少女,当年只能做一次伴娘)撑着伞随着接亲的人上路(撑着的伞从娘家出发一直遮着身子,不能放下,路上更不能跌到把伞摔掉,否则不吉利),寨上的小姑娘,小男孩们低沉地唱着送别歌陪着新娘向新郎家进发,送新娘的姑娘们送到河边交界处停下来,不能过界,只能跑到小山岗上目送着新娘继续上路。小男孩们把新娘送过河界后立即返回,新郎要发红包给小男孩们。过河后,接亲的人们在中途把饭菜烧热祭山神,以保人们一路平安,新娘和伴娘站在小山岗上与河对面的姐妹们隔河相望,依依不舍,情景感人。媒人将饭菜先请新娘、伴娘吃,然后是接亲的人吃,吃完后又继续上路。到了寨门口,新郎家寨子上的小女孩早已等候在那里迎接新娘,媒人将新娘家带来的食物招待她们吃。一路上愁眉不展的新娘,这时才露出笑容,小姑娘们唱着‚迎亲歌‛簇拥着新娘进入寨子。

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前的火堆旁,将自己婚前做的花背15件,裙子30腰(条)当着新郎家寨上的姑娘、媳妇、女性长辈的面拿出来展示,这是必须的一道程序。通过这套程序,使得姑娘们从小就要把纺纱、织布、刺绣、画蜡等才艺学好,到出嫁时要向夫家全寨妇女们展示,如才艺不精,会遭到人们的耻笑,一辈子在夫家的寨子上抬不起头。所以,苗家少女从小在母亲精心的教导下学艺,不敢疏忽,正因如此,苗家妇女的刺绣、蜡染等民族工艺作品才能让世人叫绝。、新娘将羊毛毡上的30腰(条)裙子中的12腰(条)穿在身上,等待吉时进入新郎家大门。吉时到了,在管事的主持下,寨上的芦笙手们吹着欢快的芦笙曲,苗家少女向来贺喜的长辈们敬喜酒,喝完喜酒的长辈们进入堂屋端坐。一切就绪之后,新娘、伴娘在新娘妹妹的带领下进入新郎家堂屋,在众位长辈的目视下从右向左绕火塘一圈后走出堂屋,接受人们的祝福,然后到新娘事先认好的‚娘家‛去休息,等三天喜宴结束后才回来进洞房。小花苗‚扫寨‛

‚扫寨‛是小花苗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进行驱邪、逐鬼的一次活动,扫除寨上每一家、每一户不干净的东西(邪气)和屋里面的‚鬼气‛,确保全寨人无灾无祸、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地杀猪、宰羊过春节。

‚扫寨‛是寨主、寨老主持,由鬼师在前进行驱邪扫鬼的祭祀活动。寨老及帮忙的人手拿火把、火粉、白酒及1根分为8瓣的竹竿(扫鬼用)进行的。鬼师手拿竹竿在前驱邪、扫鬼,寨老、寨主和帮忙的人手拿火把、火粉紧跟其后。每年‚扫寨‛是从寨子东边第一家开始至西面最后一家结束。

小花苗‚祭神树‛

苗族有用十二属相来命名十二月份的习惯,农历正月叫虎月,二月叫兔月,三月叫龙月……日也以十二属相依次类推计算。小花苗在每年龙月的第一个龙日举行‚祭神树‛活动,祭品有1壶酒、1只公鸡、1个茅人(守护神)、2根各4米长用枸皮搓成的绳子等,由寨主、寨老、鬼师带领着寨上男人举行。

传说,苗族的祖先在古时遭官匪的欺压和盘剥便群起抗争,因力量悬殊,逃到深山箐林(森林,苗族又称箐林),他们在茂密森林的掩护下逃过了官匪的追杀,才得以脱身保命。这一天正是龙月的第一个龙日。苗族先民认为森林能保护族人的平安,因此每逢这一天就要举行‚祭神树‛的活动。

‚祭神树‛这天,寨老、寨主将一根象征‚龙‛的树根交于鬼师,鬼师拖着‚龙‛带着众人围着寨子绕一圈,将邪气带出寨子,然后向‚神山‛走去,到了‚神树‛前正绕三圈,然后将‚龙‛安放于‚神树‛边上。接着寨主开始在‚神树‛下用树枝搭祭拜台,杀鸡祭‚神树‛,看‚鸡卦‛,然后将鸡毛蘸上鸡血贴在‚神树‛上敬‚神树‛,祈祷‚神树‛保佑族人当年无灾无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后将吉利的‚鸡卦‛放入‚茅人‛身上,用一根绳子将‚茅人‛顺捆三圈,用另一根绳子反捆三圈于‚神树‛上。寨主 再将一个寡鸡蛋埋入‚神树‛根部,一切鬼怪,邪气都不敢靠近‚神树‛,起着驱鬼避邪的作用。

小花苗‚打嘎‛

‚打嘎‛是老人去世后为其亡灵超度的法事活动,首先是请‚神鼓‛(俗称‚吊鼓‛)安放于灵堂中央,芦笙手们围着‚神鼓‛二十四小时边吹边转,直到出殡。前来悼念的人们吹着芦笙围着‚神鼓‛转三圈就可以为亡灵超度了。‚吊鼓‛有一个传说:远古时期,苗族‚打嘎‛是有经书的,经书是为亡灵超度时必不可少的,但一次先生做法事时不小心经书被老牛吃了,没有了经书,法事不能进行下去了,先生急的团团转,老牛对先生说 :‚经书上的经文也印在了我的身上,把我杀了之后,把我身上的油皮蒙在‘神鼓’上敲三下,只要芦笙曲一响,经文就会出现在油皮上,就可以为死者超度了。芦笙不响,经文立即退去,亡灵就不得超度了。‛从此以后,每逢苗族‚打嘎‛都要事先杀一头牛把皮剥开,将其身上的油皮蒙在‚神鼓”上,油皮上的经文借芦笙的招魂曲显现出来就可以为亡灵超度了。此后,小花苗‚打嘎‛时就没有先生念经,只有芦笙手一天二十四小时围着‚神鼓‛不停地边吹边转,‚打嘎‛一般是三天,可换人,但芦笙的声音不能停,直到出殡才停下来。

全寨都要来帮忙,每家背一捆柴来,男人干体力活,女人煮饭、做菜,老人为死者编草鞋,使灵魂回原籍时在路上有草鞋穿。‚打嘎‛这天,死者女儿家要送一头牛来为死者‚打嘎‛,有几个女儿就要送几头牛。女婿把送来的牛拉倒‚灵堂‛前的空地上,场上用两根小铁棒交叉插入场中央(意为阴阳两界),女婿将牛绳从铁棒上牵过,牵过的那一面是阴界,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有牛耕田,可以丰衣足食。然后人们一拥而上把牛推翻宰杀祭奠亡灵。人们送来的礼物有专人在小竹竿上记账,出殡火化后死者才能收到。人们送完礼,男人们吹着芦笙,扛着纸扎的灵房、纸人、纸马等物前去灵堂‚转嘎‛,先绕房三圈进入‚灵堂‛,绕‚神鼓‛三圈后从 后门出去,下一批队伍接着‚转嘎‛。女客人要陪同孝媳、孝女哭丧。此活动要进行三天两夜,第三天凌晨3点钟所有前来参加悼念的队伍再次为亡灵‚转嘎‛,一直转到将死者抬出装棺为止。时辰一到,人们将死者安放于棺内,棺内装几十双草鞋,其中一双草鞋反穿在死者脚上,然后脱下放于脚边(远古时期,中原大战失败后,苗族的祖先逃出重围,为了迷惑追兵,将脚上的草鞋反穿,这样追兵就会朝着反方向追去,苗族祖先才得已逃脱)。另放两壶酒,是给死者灵魂回原籍时在途中解渴的。装棺结束后,亲人们最后向死者告别,然后盖棺抬向墓地。棺木抬向墓地的途中,遇到沟坎、桥洞等,孝男要跪接棺木,棺木从孝男们身上抬过,以示死者魂灵平稳,安全地入葬,灵魂平安回到祖籍,进入天堂与祖先团聚。墓地选在寨后的山顶上,寓为葬得高,看得远,不会迷失回到祖籍的方向。下葬时,棺木要朝着西北方向,据说这支苗族的祖先是从西北方向来到乌蒙山区的,死者的魂魄也要顺着祖先的路从西北方向回到祖籍去。

满山飞的鸟雀多,金翅雀只有一个

莫斯科

七月的莫斯科,沸腾了的莫斯科。

具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这里举行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服饰在莫斯科交相辉映,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的青春与艺术的激流,在这里旋起了巨大的友谊漩涡。

张友文和金欧一起参加联欢节来了。

莫斯科大剧院,华丽、古朴、高雅。这座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剧院不知接受过多少艺术圣贤的登临,历来被人们视为表演艺术的神圣之地。然而,今天挤上这圣坛的竟是名不见经传的苗家民间传统艺术——来自中国边远山区的芦笙舞。来自各国的观众们兴奋地议论着、等待着……

作为国家代表,张文友感到很惊奇,自己不就会跳点芦笙舞吗?这也叫艺术?当他第一次看到那些稀奇古怪的乐 器凑在一起发出动听的乐曲时,看到过用足尖蹦的芭蕾舞,有板有眼的喜剧和令人膛目结舌的杂技后,他觉得那才是算真正的艺术。然而,国家却偏偏点上自己这土里土气的玩艺,他相信自己是碰上好运气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跳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来,给国家和人民争光。可这些语言不通、风俗各异的外国朋友能看得懂吗?会喜欢吗?临到走进大剧院那堂皇的后台时,他心里还砰砰直跳。

当他把芦笙吹响时,一切顾虑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舞台上刺眼的水银灯犹如家乡春日的太阳,大厅黑压压的观众好似花场上的父老弟兄。他像一只引吭啼鸣的雄鸡,以雄稳矫健的步伐迈开了圆场。

古朴奇特的舞步。激扬欢快的芦笙。

他从迷蒙混沌的洪荒山雾中走过来了!低沉的木鼓叙叹着古老的传说,晶亮的汗珠摔碎在黝黑的土地上,美丽的姑娘转动着漂亮的百褶裙……

高原盘旋的风在人们面前飏起。苗家浓烈的酒使人陶醉。山姑野犷的爱邻人痴迷……

座无虚席的大厅里面静的出奇,视觉、听觉与幻觉紧拉着搅合在一起,人们进入了另一个诗意般的神奇世界。

忽高忽低的芦笙逐渐加快,张文友那壮实的身躯与他那灵巧神奇的舞步十分和谐地融为一炉,像块能任意伸缩的橡皮,不断地弹跳在炽烈的聚光灯下。他那双其妙的脚像根丝线系在身躯下似的灵活自在,那架三角形的芦笙也完全成了他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倒脚、蹦子、搓步……

拌草裢、鱼晒蛋、斗斑鸠…… 一部民族生存史在一瞬间的浓缩。

一曲奋斗、拼搏的力与美的童贞颂歌。

张文友急速地半蹲着旋开了,舞台上绽开出一朵裹着花 环的山花。

骤雨般的掌声响彻大厅。

张文友谢幕了,掌声却仍然轰鸣,他笑眯眯地又登台跳了一圈,掌声又陡然再起……

他兴高采烈地在高尔基公园翻起‚阿萨盖庒‛。他大气不喘地坐在中央广场旋起‚哩罢‛。

他不知疲倦地应邀到各国代表团驻地跳起‚相蹊‛、‚夫蹊‛。

三五成群的舞蹈迷们纷纷前来求教,可当他们看到张文友神奇的双脚半蹲半卧地快速旋转时,便只好瞪着惊诧的眼睛,无可奈何地摇头耸肩,摊手而去。

当地报纸详尽地报道了贵州芦笙舞的表演盛况,外国朋友称赞张文友的表演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不可思议的民族艺术‛。《真理报》记者阿〃科仁还专程赶到北京,采访了张文友所在的贵州歌舞团,称赞张文友是‚民间创作的天气大师‛。

一架黄櫈发亮的芦笙。

这是张文友留下的遗物。白桦皮缠绕的梧桐木斗已变成了深褐,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年代的久远;褶褶生辉的竹管泛出殷殷暗红,默默地记下了与主人手指的千百次亲吻。金欧灵巧的手指敏捷地弹跳在芦笙乐孔上,一串赏心悦耳的音符奔涌而出。

这是一支苗家父老十分熟悉的曲子,一首古老的、经过张文友改编名叫《欢乐的舞步》的跳花调。轻快欢乐的旋律中,人们仿佛看到年轻壮实的张文友正纺车般旋转着身躯,不时地‚打蹦子‛、‚翻圆车‛……黑里透黄的大眼流连顾盼,忽闪忽闪……

嘹亮悠扬的乐曲声飘荡在人们头上,飘向云缠雾绕的呼朵以山,飘进山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间低矮的苗家茅屋中。

‚芦笙王‛的职业并不是吹芦笙。他和生长在高原山区的每一个苗家汉子一样,为了养家糊口,得春播秋收,长年 累月地和泥土打交道。

为了生活,张文生学会了打铁、作石匠、做木工。他善良正直、聪明能干,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拥护。解放后,他历任海寨村村长、社主任。一九五六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没曾想,一个偶然的机会竟从此改变了张文友的生活。省首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即将举行,各地在进行着紧张的选拔筹备。听说芦笙舞也可以参加,区长安开明兴冲冲地找到张文友:

‚你这个‘芦笙王’想不想去热闹的地方逛逛?‛ ‚逛?‛张文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就是上舞台演戏呀!说不定还能上贵阳呢!‛

听说是演戏,张文友说啥也不答应。安区长故意把脸一沉:‚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这可是组织决定!‛

这一‚组织决定‛使黔西北苗家升起了一颗光华四方的民间艺术之星。

张文友那独特、神奇的脚下功夫使行家们大为吃惊,很快在数百名芦笙手中脱颖而出,出水城,到毕节,不但上贵阳,而且还上了北京。他和他那架金黄澄亮的芦笙一出山便备受着掌声和鲜花的洗礼,十个月内横跨了欧亚八十多度经线,演出五十余场,为祖国、为人民争得了荣誉。

从苏联载誉归来,张文友正式调入贵州省歌舞团。‚泥腿子‛迈进艺术圣殿,‚芦笙王‛成了专业的艺术家。张文友的芦笙舞属于轻快灵活的黔西北型,具有与众不同的轻、快、准三绝,尤其在旋转上见功夫。他从小练就的轻功,舞蹈中平地弹跳一米多高,落下时竟听不到半点响。他旋转的速度很惊人,三百六十度的转身,一晃就过来了。吹着芦笙打旋,那可不是一般的赤手转圈,何况还要挺直腰背,半蹲半卧!每次练习,排练厅地板上常被他旋下一团团的油漆墨来。

几年来走南闯北,张文友眼界大开。他开始对自己的芦 笙舞不满意了。在歌舞团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这只扎进百花园的蜜蜂辛勤地采集着众花之精,酿起更甜的蜜来。

他从傣族舞的眼神和手势中得到启发。他在藏族锅庄舞中觅到知音。

他在自己的旋转和节奏中吸收了西伯利亚民间舞激烈鲜明的特色,融进黔东南型苗族芦笙舞中大幅度的蹬跳动作,并巧妙地揉进了京剧武打中‚飞脚‛、‚探燕‛、‚扫堂腿‛等套式。

他认真听取同行们的意见,删去了自己芦笙舞中的‚滚地‛、‚倒立‛等与整个舞蹈不太协调的功夫特技,把传统的‚铁锅口‛小转圈改成了满场大转的自由形式。

凭借着扎实的‚童子功‛,一任感情的奔驰,他形成了自己轻巧灵活、快速多变的艺术新特色,常在即兴中体现出许多腾挪蹬跳、闪转滚旋的其妙动作,被同行们誉为‚满场飞‛。

建国十年大庆,张文友进京为出席国庆招待会的各国来宾作了精彩的表演。他在《欢乐的苗家》中表现出非凡功夫,博得了毛主席,朱老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国贵宾们热烈的掌声。

金欧吃惊地看到张文友的新招,称他是‚独一无二的芦笙舞艺术大师‛,‚苗家最杰出的艺术人才。‛

大型舞台纪录片《百凤朝阳》中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贵州第一部歌舞神话故事电影《蔓萝花》中记录了他迷人的舞姿。

一九六〇年五月,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来到贵阳。在八角岩宾馆小舞厅,张文友给总理作了芦笙独舞表演。他刚收住舞步准备鞠躬,总理便站起来握住了他的手。

‚跳得好啊!多大啦?‛总理慈祥地问。‚三十一岁。‛张文友腼腆地答。

‚嗬!转的那样快,我还以为你只十八九岁呢!‛总理惊讶地笑着向周围的人一摊手:‚真使人难以相信。‛ 周围的人们笑了,张文友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总理拍着张文友的肩膀鼓励他:要更好地继承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争取为社会主义新文艺多做贡献。张文友激动得连话都忘了说,只是一个劲的点头。

第二篇:2.15王万青事迹简介

王万青事迹简介

--记在藏牧区工作42年的上海医生王万青

2010年11月04日16:46

纠错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E-mail推荐:

提交

42年来,他身背药箱,克服重重困难,用双脚走遍了玛曲草原的每一个牧民的帐圈,为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行医送药,他用毕生精力书写着对藏族人民水乳交融肝胆相照的一腔热情„„

志在四方,从繁华大上海到大西北大草原

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正是寒冬,他一进甘南便感冒,一病20余天,这个年轻人领教了高原感冒的凶险。他想到毕业志愿表上的誓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800米。当他得知玛曲县是甘南州最艰苦、荒蛮的地方,“恐怖”要打仗,少有人愿去,便向组织要求去玛曲并表决心:死也不后悔。扎根草原,全心全意为藏族同胞防病治病

42年前寒冬腊月的一天,王万青孤身一人,扛着简单行李和一木箱书籍,坐了两天的老式汽车,进了玛曲。他在离县城百余里的阿万仓乡卫生院一待就是20年。这个汉族小伙子不怕脏和苦,终算艰难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与藏族人民打成一片。

但他第一次骑马出诊便摔了个右肘脱臼,当时疼得在草地上打滚。他指导同行的两个牧民进行上臂复位,并吊着伤臂坚持前行,完成出诊任务。他视此为“下马威”考验。

1974年春的一个黎明,他飞马奔到一个放牧点,抢救一名急性喉阻塞、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果断施行颈部环甲膜穿刺,使病人转危为安。他谢绝病人以一头牛相赠的好意。

他骑马走遍草原,多次在牧民帐篷中抢救生命。他曾爬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产妇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中彻夜输液、人工呼吸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他曾一人施术在牧民帐篷中作肛瘘手术,没花大钱就治好痼疾,病人非常高兴。尽管风险大、难度大,但他不患得患失,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尽力而为。

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带着显微镜做粪检查寄生虫,甚至在紧急情况下配血、输血过。而那时虽然日夜工作,却没有津贴和补助的,一切凭良心。

1981年他曾一人独立完成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几个月骑马走遍全乡,风雨无阻,每年冬天,他跨过冰封的黄河,带病工作,伏在马背上回来时人瘦弱的变了样,妻子伤心的责怪:“不要命了!?”。后来,卫生院有了摩托车、拖拉机,他自学驾驶和修理技术,交通工具的改善,对他的儿童计免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医疗中也曾赢得时间成功抢救了许多危重患者。

1982年他成功抢救一名满口血痰、呼吸困难的急性高原肺水肿男性牧民,家人曾一度放弃治疗而商议后事,经抢救脱险后他泣不成声的妻子破涕为笑,感激万分。

1984年秋,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由他主刀成功抢救一名腹部外伤、肠坏死、休克的10岁藏族儿童,切除84厘米肠管,这至今在玛曲乡下是首次,如今这名孩子已成壮汉,常带妻儿来县城探望王万青,王万青也很受感动。

在王万青任阿万仓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藏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以此为据,完成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这至今在玛曲乡下是唯一的,他总希望为藏牧区卫生事业踏踏实实做点事。

王万青的妻子是本地藏族牧民,他们相识于当年赤脚医生培训期间,可谓有缘千里相会,终成藏汉姻缘佳话,妻子后来成为护士,如今虽然他们都已退休,但为救死扶伤和民族团结事业发挥余热是他们始终不渝的共同理想。

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为医学科学进步努力

王万青曾说:古人云,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当今社会,这志既是“立志报国、振兴中华”;这学和才既是“刻苦努力、学习科学创新之才”。

后十几年,王万青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任外科主任,他主刀或主持参与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空白:如对一名牛抵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合并脑脊液漏、外伤性癫痫患儿的成功手术;如对一位患颈部先天性复杂甲状舌骨囊肿的老喇嘛的成功手术治愈;如对一位患复杂肠炭疽并腹水和尿潴留的藏族少年的成功手术;如对一位肠伤寒多发肠穿孔少女的成功手术治愈;另还有血气胸并心包膈肌损伤的手术、脾破裂修补手术、骨盆骨折大出血休克手术抢救等不胜枚举。王万青在临床上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经他手救治成功的病人不计其数。同时,王万青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医学百科全书》,已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获奖外还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界关注;王万青作为玛曲藏区的一名基层医生能在某些医学课题方面的有所发现和创新是非常不易和难得的。

铭记党恩,燃奉余热,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草原

王万青说:走出风雪往事,当我面对三份殊荣——国务院、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证书;2007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八十庆典的鲜花、掌声和红地毯上授予“上医优秀学子”殊荣;2009年“复旦大学校长奖-杰出校友奖”证书的时候,我的感激之情,难于言表,我深感到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温暖、也深感到上医母校复旦精神之高尚。也许是上天安排吧,也可谓子承父业,20年前的今天王万青的长子从甘肃省卫校毕业却毅然放弃能在兰州工作的机会,来到了玛曲草原„„如今年近七旬的王万青仍坚持经常到玛曲县医院指导外科手术。回首往昔,展望未来,他深情地表示:“我感谢玛曲草原人民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我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得以继续我这个上海人的草原故事”。

(责任编辑:杨文彦)

第三篇:清水县王河乡简介

清水县王河乡简介

一、基本情况

王河乡位于清水县西北部,地处葫芦河上游支流发源地,属黄土梁峁低山区,距清水县城37公里。东接松树乡、东南依白驼镇,南靠远门乡,西北与秦安县接壤,总面积69平方公里。海拔在1650—195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8℃,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580毫米。目前,全乡辖1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58个村民小组,2899户14395人,非农业人口256人。乡政府驻地王河村共有人口2073人,乡政府驻地设学校、中心卫生院、兽医站、信用社等单位。全乡有耕地面积49259亩,人均占有耕地3.5亩。2013年底,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7504万元,较上年增长13.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0万元,较上年增长20%;完成粮食生产总量11009吨,较上年增长10.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较上年增长19.4%,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到3560多人(次),创劳务收入4100余万元,占人均收入的42%。第二、三产业占全乡GDP的比重为63.5%。近年来,王河乡紧紧围绕“建好一个基地,培育两大支柱产业,搞好五大建设,提供三项保障”的发展思路和“主导产业抓洋芋、长效产业抓核桃、脱贫产业抓劳务、增效增收抓养殖”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实现了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产业发展

(一)核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王河乡以建设“核桃大乡”为目标,自2008年开始启动核桃建园工程,2012年、2013年建成了林沟流域、响水河流域2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2014年启动实施南湾梁1万亩精品核桃示范点一处,目前已基本建成。全乡核桃总面积达到2.8万亩,人均栽植核桃2.4亩。

(二)马铃薯产业向纵深发展。王河乡坚持以“把王河乡建 1

成陇东南最大的良种马铃薯扩繁基地”为目标,以“扩量、提质、增效、贮藏、营销、深加工”为抓手,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乡马铃薯年均播种面积2万亩,累计实现产值1.125亿元,年人均增收1600多元。建成1000吨级马铃薯贮藏库8座,与天水市农科所、郑州蔬菜研究所合作,在全寨、李沟、王河等村建成原原种、原种脱毒种薯繁育基地300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500亩。通过招商引资完成了总投资1200万元的淀粉加工厂建设项目,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种植、种薯繁育、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三)畜牧养殖产业持续壮大。在巩固扩大现有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动员养殖户扩大规模,改良品种,兴办养殖小区,全乡形成了成寺、水刘两村规模养殖专业村,建成魏湾养猪小区、吉山、王河养羊小区,全乡有规模养殖户240多户,母猪存栏5200多头,羊存栏3000多只。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道路建设日益完善。按照“提高等级,扩大总量,形成网络,先通后畅,上等达标”的建设思路,相继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了王河——桐林湾通乡公路硬化工程,新修桐吉路—响水等乡村道路、产业路100公里,砂化80公里,全乡形成了“王”字型骨架道路交通网。同时,通过通畅工程,于2013年建成王马—吉山11.5公里的通村公路通畅工程项目,并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投资237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6000多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二)水利梯田项目任务全面完成。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支撑,完成响水河流域实施2万亩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梯田建设项目和王马梁1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累计修建达标梯田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三)小城镇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王河乡坚持以“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产业支撑、人气相聚、提升层次”为宗旨,狠抓了小城镇及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狠抓了商业一条街主街道的改造、绿化、美化。二是加快市场建设步伐,招商引资340万元,建成了综合市场1处2400平方米,综合市场建成后能容纳小商品经营户60余户。三是完成了投资180万元的王家河堤防工程项目,治理河段长1600米。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区域,提升了小城镇品位,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青林乡中心学校德育工作总结2

青林乡中心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培养新世纪人才。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争创我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德育网络功能,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内环境。

1、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特别重视对新班主任的培训。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导处、团委学生会、年级组长、班主任、政治教师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其中年级组长、班主任在学校德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学校积极发挥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年级组长、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同时又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因此,年级组长、班主任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的重要保障。

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年级组长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年级级长、班主任会议;每学期1-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由于长期开展这项活动,使我校班会课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对于一些初当班主任的,学校则采用“帮、扶、带”的方式,以使他们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们还加大对班主任及班级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完善了一整套详备的考核方案,收到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另外我们还要求“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任科教师,也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加强了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

2、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德育工作制度。

我校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制度,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制度、“创先进班集体”评比制度、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主题的活动制度等。我们所制定的一整套考核制度更严格,检查力度更大。我们还制定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和常规管理考核方案,学生违规违纪处理程序,以使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3、全方位、多渠道育人,强化养成教育。

(1)管理育人

本学期,学校在原有的年级、班级量化考核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充实了班主任工作,这些使我校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系列化。学校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全面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常规量化考核”是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每天的行为分自行车、早读、清洁卫生、行为规范、课间操、眼保健操、等十二块进行考核的一项管理措施。年级每天有学生负责巡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通过一系列措施落实“班级常规考核”,学生们从“上好一堂课,做好一节操,扫好一次地”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参与学校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主人翁意识。如学生会对全校同学的两操、升旗礼式等进行了监督评比,让学生在自我和互相管理中受到教育,不断完善自我。

(2)教书育人

课堂上教师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各科教学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后教师耐心辅导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教师采取各种方法,从思想、学习、情感甚至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战胜挫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3)活动育人

班级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班级教育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以班会课为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班会、办班报、出黑板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各项活动,如校运会,文化艺术节:①文娱活动,②班内设计,③师生书画展览,④英语朗诵比赛,⑤壁报竞赛,各班振奋精神,竞相展示风采,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我校一直注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的同志来校作各类法制报告;组织学生定期观看教育片;布置宣传橱窗,让学生及时了解了国际、国内及校园大事;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氛围。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精神风貌有了很大改观,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初步形成了校园整洁、环境优美、学生举止文明,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局面。

二、采取多种方法沟通、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开展活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例如,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学生基本情况、学校发展规划及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希望。希望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孩子。为了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转变家长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辟校内外结合的育人渠道或基地。学校先后和教育中心、烈士陵园、派出所等建立了共建关系。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作为我校德育教育基地,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这些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今后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1、对学生的各种安全教育长抓不懈,特别是自我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的教育。

2、树立全体教师皆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想,使全体教师能共同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耐心辅导,防止心理障碍造成损害。

4、继续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5、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因迷恋上网、电子游戏、早恋等耽误学业,加大正面教育引导的力度。

青林乡中心学校政务处 2010年1月14日

青林乡中心学校(2009---2010)学

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青林乡中心学校政务处 2010年1月14日

第五篇:王磨村林改工作简介

王磨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简介

王磨村位于成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涉及林改人口281户1121人,全村共有林地面积13014.34亩。在全镇林权制度动员会后,在镇林改办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县、镇林改工作会议精神,提早谋划、提前部署、扎实推进,工作中创思路、聚人心、强措施,目前全村13014.34亩集体林地已全部划分到户。

一是有思路,有重点的把“林”改好。在具体工作中,王磨“两委”做到了确保三个保障,强化三项措施,把好两个环节,制定六个不准。思想上足够重视、宣教上足够深入、工作中足够投入、行动上足够迅速、步子上足够稳妥、解释上足够耐心,严格方案要求,在严格政策尺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确保群众利益,并经得起历史考验。

二是有方法,有创新的把“林”用好。在山定权、人定心后,重点是如何做到把林定稳、定活,怎样增加群众收入,打造绿色铅锌产业。王磨村“两委”放活机制,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户联营和公司+农户的方式让群众的林子变成“银子”,通过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绿色田园开发有限公司)的承包经营,现已将王磨村打造成集植树造林、优质核桃发展、产业开发及野生动物驯化养殖、良种繁育、生态观光旅游为主的农业综合性开发区,并被列为陇南市科学发展示范点。

三是有效益,有前景的把“林”发展好。该公司现已取得2200亩开发生态林的林权证,种植优质核桃林1000亩,林下种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200亩,中药材套种400亩;已建成砖混结构高标准猪舍5栋1600平方米,存栏繁育母猪200头;建成鸡舍3栋1800㎡,存栏蛋鸡7500只,林下散养土鸡5000只;完成修筑林间农用车路7km,修建拦水坝3个,10立方蓄水池7个,累计已完成投资1600多万元,已申请并检测生猪、禽蛋绿色产地认证及食品绿色认证,成功注册“西峡”牌商标,实现销售收入27万多元。通过发展,让群众看到了前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并大量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下载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林乡人文历史简介——芦笙王(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楼乡一中学校简介

    王楼乡一中学校简介 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一中始建于1953年,于1993年迁于新址-----王楼乡王楼集北500米,占地面积26680平方米,现有在校生900人,设13个教学班,住宿学生600人,有教职工52......

    高坪区永安镇青林新村简介(大全五篇)

    高坪区永安镇青林新村简介永安镇青林村地处南前线旁、嘉陵江畔,依山傍水,人杰地灵。全村辖6个组468户,农业人口1718人,耕地面积1100亩,其中优质柑桔果园1000亩,有柑桔树11.3万株,其......

    王小青-自然权利与历史讲稿

    《自然权利与历史》第一章读书笔记讲稿 王小青 《自然权利与历史》是施特劳斯1953年出版的作品。可以说,该书是施特劳斯思想的一个总括,是施特劳斯对于西方的“古典”和“现代......

    高坪永安青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简介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简介——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永安镇青林村一、基本情况永安镇青林村,位于南充市高坪区城南,距城区仅13公里,左靠省道南前公路,右临嘉陵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

    秦安县王窑乡罐岭中学简介

    秦安县王窑乡罐岭中学简介 秦安县王窑乡罐岭中学是一所公办独立中学,于1987年3月建校,校址位于王瑶乡藺家村。学生来源于王瑶乡八个行政村。 学校占地面积5333平方米,校舍建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励志先进个人王林如简介先进事迹

    个人简介王林如,汉族,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法学国际学院法律事务专业2009级学生,现任教务处教学服务中心管理员人事负责人、法律事务一班团支部书记、副班长。曾获学院“一等奖学......

    青林乡2011年各项工作完成情况1(优秀范文五篇)

    青林乡2011年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及2012年工作重点汇报 中共青林乡委员会 青林乡人民政府 (2012年1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我......

    青林乡大土小学2012年秋季学期国防和双拥工作计划

    青林乡土小学2012年 秋季学期 国 防 和 双 拥 工 作 计 划 青林乡大土小学 年9月 2012 水城县青林乡大土小学2012年秋季学期国防和双拥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拥军优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