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俄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协作:现状、动因及前景
中俄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协作:现状、动因及发展趋势
5090379064 罗英达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俄罗斯当前友善与协作的关系,是以1992年中俄双方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为起点的。当时的俄罗斯正处在社会更迭的动荡期,当局跟随中苏在80年代末开始的关系正常化步伐,做出来继续发展中俄关系的决策。到了1994 年,随着关系得到发展,双方又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 年,中俄关系又上了一个台阶——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世纪末期的中俄关系不断升温,双方都渴望长久稳定的双边关系,于是酝酿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把这段时期中俄关系连上几个台阶的原则、方向全部归纳、整理、确定下来。也就 是说,双方都希望签订一个条约。
2001年,两国元首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个条约非常重要,是指导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自此以后,中俄的睦邻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了法定国家关系,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之上,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增加了更多的信任,减少了对两国关系是否能持久的担忧,相互的合作更加放心大胆。因此,两国政府和领导人都对此条约做出过高度评价。在2010年时,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表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 与中国的友谊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是多年前用鲜血凝成的选择”,“ 由军事事件所巩固的俄罗斯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牢不可破”。普京则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俄罗斯“ 完全意义上的战略伙伴”。1
在条约签订之后,中俄两国的合作愈发密切。例如,2005年确定互相举办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各个领域的“国家年”活动,不仅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认知,提升对对方的好感,还为双方各个领域的合作,不管是经贸的,还是人文的、科技的,搭建了一个平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2010年两国在俄罗斯举办了两国建交60 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高度评价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指出要世代友好;同年两国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在国际舞台的协同与配合更加紧密。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状
战略协作是一种松散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达成进行战略合作的政治意向,但没有法律约束力。战略协作往往是有限的战略合作,两国的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而确定,而非是全面和必须一致的3。这段战略协作关系的描述,十分符合当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 12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展望》,赵鸣文,《和平与发展》,2011年第2 期
《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刘古昌,《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1期 3 《中俄关系:地位、模式、趋势》,赵华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5期
系的现状。中俄两国在既有的条约和合作机制中继续保持着协作的深化,在各个领域都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并且还在拓展新的合作空间,签订了更多的合作协定。但两国是战略协作而非战略同盟的关系,战略协作的双方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友。这使两国关系置于更现实的基础之上,在协作的同时不束缚两国的独立和全方位外交,使两国保留选择的余地。所以中俄并非在所有问题上都须保持一致立场,中俄也有彼此竞争的一面。
当今的中俄战略协作深入到了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甚至在许多方面对世界产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中俄战略协作的最重要的方面,即是在国际政治中的相互扶持、相互支援,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制度、发展道路、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关乎各自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支持俄方为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和促进整个高加索地区乃至独联体的和平与稳定所作的努力;欢迎俄美签订并批准新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措施的条约》;支持俄美本着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各国平等安全原则,在反导问题上的坦诚对话,积极评价俄方为应对新安全威胁和挑战、秉承安全平等和不可分割原则、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制定的《欧洲安全条约》及反对扩张军事联盟的立场;支持俄在国际舞台和亚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支持俄罗斯参与东盟事务并发挥积极影响。俄罗斯则坚定支持中方在台湾、涉藏、涉疆等所有关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严正立场。4而且俄方在上述问题上不仅是原则上支持,而且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政府采取行动。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国家,毫无保留。在最近爆发的南海争端中,俄罗斯也明确表态“俄罗斯联邦宣布反对任何非当事国干预南海领海争端”以示对于中国的支持。对于涉及对方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俄两国的表态和行动都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定地站在战略伙伴一边。
中俄两国在两国在联合国改革、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立场相同或接近,也使两国就这些问题上的相互借重、共同行动保持默契。两国都主张联合国成员应通过最广泛的民主协商取得改革问题上的共识,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致力于建立完善、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都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早日生效,反对和防止外空军备竞赛;都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及其确立的“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努力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做出应有贡献。两国在伊朗、朝鲜核问题的立场一致或趋同。双方支持安理会对伊朗做出的新制裁决议;不失时机地就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重启等重要议题对外宣示共同立场。两国在G20、“ 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中俄印三方对话和上海世博会重要对外窗口等多边外交舞台密切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果。
在政治领域之外,中俄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密切。在经济领域,中俄之间的两国携手应对后金融危机影响,经贸合作重拾升势。双方利用元首和政府首脑访问之机签署总额近200 亿美元,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核能、高速铁路和汽车制造等数十项经济合作协议与合同,一些大型合作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两国贸易额实现大幅度恢复性增长,全年双边贸易额为554.5 亿美元,接近国际金融危机前的568.3 亿美元水平,比2009 年增长43.1%。其中,中国对俄出口296.1 亿美元,同比增长69%。俄对华出口258.4亿美元,同比增长21.7%,中国对俄贸易顺差37.7亿美元。机械和技术产品在俄罗斯对华出口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中俄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愈发密切,例如两国核工业企业集团成功签署核能领域最大的高科技合作项目——建设中国田湾核电站核反应堆协议。双方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合作进展顺利,并着手联合火星探索研究。中俄之间在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最早派出救援队,之后还邀请1500 名少年儿童去俄罗斯渡假、疗养。4 《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刘古昌,《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1期
不过,尽管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两国也希望继续保持战略协作关系,但基于 彼此国情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存有差异,各自近远期战略目标有时亦不完全吻合,两国在发展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互合作的应有潜力。
影响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稳定的最明显因素,是中俄在各领域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平衡,其中“政热经冷”的现象非常显著。近年来, 中俄两国经贸发展十分迅速。在2000 年至2008 年的八年时间里, 两国贸易额由80 亿美元增至568 亿美元, 年均增幅近30%。但两国的贸易总量依然很低, 不但无法与中美、中日的贸易额相比, 甚至与中韩1 860 多亿美元的贸易额比也相去甚远。2008 年俄罗斯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但是中俄贸易额仅与中马(马来西亚)的贸易额大体相当, 且仅占中国当年外贸总额的2%,这与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经济状况和战略伙伴关系严重不符。而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俄的贸易总量还有下跌,还需要若干年恢复。没有坚实的经济往来作为基础也使得两国政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潜在的风险。5
而中俄之间在军事技术、周边安全、能源项目上的分歧亦十分明显。中国在发展军事技术上的方针一直是坚持有选择地引进及合理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发展自主创新品牌。而俄罗斯为防备自己的军事技术被中国追赶和超越,坚持不向中国出售代表本国的先进军事技术的产品,包括第五代战机、航天武器等,导致两国军技合作一度在低谷中徘徊。中国参与中亚能源合作项目,在这一俄罗斯长期控制能源体系的地区与俄展开竞争,也导致俄罗斯的不满。此外,中俄在远东农业合作上的问题、在民间交流上的冷淡,也是影响中俄关系稳定的因素之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动因
中俄关系之所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前进,达成并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与当前的国际环境、国际关系有关,也与中俄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核心利益相关。这其中,中俄在当前国际环境中的地位和追求,是中俄结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主因。
当前的国际形势仍在继续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中俄有结为战略协作伙伴的理由和需要。
首先,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在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下,单极与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中俄都有实力作为世界的一极存在,在地区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冷战后新国际秩序的形成上,中俄都主张建立一种相对平衡的、中国和俄罗斯在其中都有一席之地的国际秩序;在对外关系上,两国都追求全方位的、非对抗性的外交;在安全领域,中国和俄罗斯都力求维持国际战略稳定。两国与美国对后冷战时期国际秩序的看法存在基本矛盾,美国建立单极国际霸权的战略追求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利益相冲突。所以,中俄结为战略协作伙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对抗美国推行的单极国际霸权主义,实现多极国际秩序的一致目标。
其次,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中俄在这些问题上也有趋同的立场。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坚决 5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的中俄关系》,陈宪良,《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2期 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的态度,与俄罗斯相同,双方也因此相互借重,俄罗斯表态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和藏独、疆独问题上的诉求和立场,中国也对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采取的措施表示支持。在维护周边地区安全稳定方面,俄罗斯与中国也有相同的利益。中俄与中亚国家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以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利益协调和战略协作,推动合作性区域地缘关系,从而将中俄与中亚整合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地缘政治力量,有效地遏制了美国对中亚的战略攻势;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俄拥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即促进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抵制美国的半岛控制战略,从而为国内经济建设培育一个和平、良好的周边环境。俄罗斯力图重返朝鲜半岛,在半岛问题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借重俄罗斯对半岛事务的传统影响,与俄罗斯进行战略协作,以平衡美日势力在此的扩张。
另外,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对于两国的国土安全和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影响。中俄之间的边界长达4300多公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中俄(苏)矛盾的集中地带,对于两国国土安全是挥之不去的隐患;而在中俄结为战略协作伙伴之后,中俄边界问题进展迅速,在两国领导的推动下,两国交往史上一直困扰双方的边境问题得到最终解决。俄罗斯在远东、中国在北方的安全压力大大减轻,双方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战略重心地带,对于中俄来说都是有利无弊的。中俄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重心在能源合作。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对中国经济具有潜在的重大利益。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扩大能源进口渠道和能源进口多元化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长期目标。俄罗斯是中国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对象之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可见的未来里依然会持续下去,但其主要主要内涵和重点领域可能会发生转变,两国关系中“政热经冷”的现状有望得到改变。中俄在国际政治上的战略合作可能会变得更加松散和现实,而经济上的合作则充满变数。总的来说,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向上的,中俄的友好关系会持续下去。
中俄关系不是孤立的双边关系,它受到国际关系大势的影响。两国都不希望彼此的合作损害自己在国际政治上的自由和独立,合作的范围也主要在两国的利益共同点。中俄战略协作的主要目的是并非是为了对抗美国而是保全自身利益,两国也都把对美关系当作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俄罗斯在新世纪中表现出对俄美关系升温,达到对中关系和对美关系平衡的状态的期待。相应地,中俄两国在“911”、伊拉克战争等重大国际危机中虽然保持着战略协商与合作,但两国战略合作没有突出表现。6
此外,两国的战略合作中,情感和情绪化因素被逐渐排挤出去,两国关系趋于更加务实化和理性化。当前,双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公开化,两国关系中利益原则越来越鲜明,利益交换原则在中俄关系的实践中越来越普遍。这样的理性虽然不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俄关系的热情洋溢,但有利于长久保持,也暗示了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可能会向友好国家关系转变,去掉其“特殊国家关系”的外衣。
中俄关系的一大发展空间即为经济合作。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俄贸易额出现波动,彼此间贸易伙伴地位略有下降,但中俄经贸往来前景可观。作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成分,中俄能源合作项目的发展是中俄经贸密切程度的风向标。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如能实现,将为 6 《中俄关系:地位、模式、趋势》,赵华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5期 中俄关系增加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并对两国政治氛围产生积极影响,俄在中国外交战略优先次序中的地位将得到提高;如果能源项目落空,则可能对两国深层互信产生消极作用。两国关系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停滞不前或者下滑。而中国在中亚实施的能源战略成效初现,也使俄罗斯产生了紧迫感:如果继续就原油价格等问题迟迟不能开通中俄原油管道,俄罗斯所蒙受的损失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还有中国广阔能源市场里的机遇。而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中俄加快了能源合作项目,在就原油价格达成一致之后,2011年1月1日起,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每年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正式履行。这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加深开了一个好头,预示着中俄未来经贸合作的良好前景。
结语
经过了20年的发展,中俄之间目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历史上双方关系的最高水平,中俄中国视俄为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俄也将中国作为最亲密的伙伴相待。两国睦邻友好、深化各领域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选择,也是两国历届领导人的高度共识,更是两国的民意所在。中俄政治和社会稳定、领导人对双边关系高度重视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国相互依存、战略协作、共同发展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也是当今国际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不论未来中俄关系走向何方,中俄两国政府和人民对于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共同繁荣的良好愿望是不会改变的。
参考文献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展望》,赵鸣文,《和平与发展》,2011年第2 期 《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刘古昌,《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1期 《中俄关系:地位、模式、趋势》,赵华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5期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的中俄关系》,陈宪良,《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2期 《俄中战略伙伴关系是保障国际安全的一种模式》,[俄]МЛ.季塔连科,《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1期
《冷战后中俄战略关系的演进》,李家成,《西伯利亚研》第38卷第2期,2011年4月
第二篇:中俄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协作方向探析
中俄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协作方向探析
周延丽、王兵银
【内容提要】 中俄均重视东北亚国家外交,今后两国将在四个方向上加强战略协作。它们是:我国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互动;东北亚地区能源及环保合作;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东北亚 战略协作
【作者简介】 周延丽,1962年生,辽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王兵银,1942年生,辽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阳 110031)
普京总统在2007年国情咨文中重申其外交政策“倾向于采用实用的、非意识形态的、协同合 作的方式解决面临的迫切问题”。基于这一外交政策来判断,俄罗斯将愈来愈重视亚洲外交,尤其重视与其毗邻的东北亚国家的外交。俄罗斯是欧亚国家,一半以上的领土在亚洲,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从现在到205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中心将是亚洲”[1]。周边国家外交是我国三大外交方向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中俄均重视东北亚地区外交,作为战略协作伙伴,两国将支持对方的东北亚外交方针,在双边和东北亚地区事务上进行全面协作,使其成为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我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的互动
2003年,我国正式提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7年8月,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作出批复[2]。2002年俄政府重新修订了《1996~2005年和至2010年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不久前俄联邦政府批准了《俄罗斯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年联邦专项规划》,并将在2008年开始实施[3]。中俄两国毗邻地区同步实施振兴规划,为其互动提供了机会。近几年,两地区的经贸合作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和行业,投资合作方兴未艾,边境地带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三个中俄互市贸易区已经启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透露,中俄正在探讨将东北振兴规划与俄罗斯远东振兴规划进行接轨[4]。2007年温家宝总理赴俄出席“中国年”闭幕式期间,向俄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政策协调”的建议[5]。今后,两地区的互动将不断扩展和深入。
(一)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互动,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两国的共识,是两国共同的战略部署。2005~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访俄时均曾表示,地方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普京总统在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强调,为促进地区交往持续增长,我们要非常重视协调国家级的地区发展规划,特别是要考虑到全面开发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支持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规划。从2004年起,加强地方经济合作以及我国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互动,已连续4年成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的重要内容并写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的联合公报。
(二)我国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互动,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关系中,最基本的是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关系的发展是政治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互动并取得实质进展,将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我国东北与俄远东毗邻,互动合作是两地区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其一,是由于这种互动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其二,是两地区互为对外开放的首选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开始实施新亚太政策,主张其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首先对东北亚地区开放。中国东北地 区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开放的重点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三,两地区经济互补性强,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功振兴及俄远东地区的顺利开发,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四,根据合作双赢和“1+1>2”的原则,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互动,经济融为一体,可以促进两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两地区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及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其五,两地区进行互动,符合我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二 东北亚地区能源及环保合作
石油作为工农业生产与战略储备的重要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中俄开展能源合作及中俄与其他东北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是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协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战略协作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
(一)中国支持俄罗斯的东北亚能源战略。2003年俄出台的《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提出了“开拓能源销售市场”,“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的任务[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 000万吨”,从2010年到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 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天然气上升至15%。
俄东北亚能源战略的意图是:巩固和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占领东北亚国家能源市场,应对其他国家对东北亚能源市场的竞争;促进远东地区的开发及同东北亚国家发展经贸合作;以能源合作为诱饵,淡化与日本的领土争端,最终达到不归还日本四岛的目的。
(二)俄罗斯应积极发展对华能源出口并支持中国实行能源进口多元化政策。未来20年,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两番,能源供给将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俄罗斯是我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发展对华能源出口是其重要外交政策。
目前,在油气管道尚未竣工投入运营的情况下,俄主要通过铁路运输对我国出口石油。俄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宣布,2008年俄将通过输油管经哈萨克斯坦向我国供油[7]。2008年年底从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中国大庆的工程投入使用后,俄对我国的年供油量将从目前的1 000多万吨逐步提高到3 000万吨。关于铺设从俄科维克金至中国再到韩国的天然气管线的方案,已经在有关国家的研讨之中。
(三)中俄两国与其他东北亚国家共同开展能源及环保合作。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俄边境至东北的原油管道,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已持有俄罗斯乌德穆尔石油公司49%的股份。日韩两国也已开始与俄共同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并讨论从该地区铺设通往本国和太平洋沿岸的油气管道项目。不可否认,中日韩之间在利用俄能源方面,出现了竞争局面。而且中、日之间已发生过“安大线”、“安纳线”之争。但是,合作与竞争往往相生相伴。“和则两利,斗则双伤”,俄、中、日、韩四国应在开采、运输、加工利用俄能源方面加强合作,力争实现多赢局面。
环保合作与能源合作密不可分。东北亚国家在发展能源合作的同时,有责任维护这一地区的环境,使其与能源合作同步进行。俄重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普京总统在最近两年的国情咨文中,都强调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2006年的国情咨文中称,“应该大大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不是对我们资源丰富的国家的苛求。这关系到我国在融入世界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安全的问题。”[8]环保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节能减排已经被列为衡量经济发展绩效的硬约束指标。日本在这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紧迫的任务是:(1)东北亚国家在俄进行能源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2)日本应慷慨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其他东北亚国家实施节能减排;(3)中国在边境地区的石化、冶炼、造纸等企业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保护跨境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
三 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区域合作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
相对而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这一地区既存在二战遗留问题,也存在冷战遗留问题,国家间缺乏应有的互信,政治关系严重不和谐,甚至对立。但是,东北亚国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并未漠然视之,在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经济一体化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同时,不断探讨本地区一体化问题,中、日、韩三国已开始讨论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
俄罗斯迫切希望参与东北亚乃至东亚、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在普京出任总统之后。2000年7月,普京在“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前景”会议上称,“为了与亚太地区实现一体化”,要把远东地区“作为通向亚洲的一个窗口”[9]。同年11月,他在一次讲话中再次表达了参与地区经 济一体化的强烈愿望。他说,“在很短的时间里,亚太地区各国,首先是日本、中国、东盟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自然也不会置身于这里所发生的进程之外”[10]。此后,俄一直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一系列会议,并且强调俄罗斯1998年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11],是一个“原则性的战略选择”[12]。在2007年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俄罗斯申请举办2012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获得了积极回应[13]。
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国,我国应该积极协助俄参与东北亚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其中主要包括3个方面。
首先,支持俄罗斯参加东亚峰会。2005年12月,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来自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与会。2007年1月和11月召开了第二届和第三届东亚峰会。东亚峰会是与东盟峰会同期举行的年会,由东盟轮值主席国主办,东盟在东亚峰会及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东盟组织提出了参加东亚峰会的基本条件。因为东盟认为俄罗斯条件不够,故未邀请其参加峰会。东亚峰会是一个新的合作平台,如果搞好了有望发展成一个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并成为连接东亚合作与亚太合作的桥梁[14]。对于这样一个有很好发展前景的组织,俄当然希望拿到“入场券”。在首届东亚峰会期间,普京总统亲赴吉隆坡,与东盟举办首次“东盟-俄罗斯(10+1)峰会”,并发表联合宣言,开展全面合作。
中国“欢迎俄罗斯参加东亚峰会”。这是温家宝总理在首届东亚峰会上的明确表态[15],也是我国今后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支持俄罗斯参加中、日、韩三国拟建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大量涌现,迄今向世贸组织通报、仍然生效的自由贸易区有197个[16]。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要求十分紧迫,并且成效斐然。迄今,我国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有9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17]。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说明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将呈加速之势。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已酝酿多年。2002年11月,中国提出了中日韩三国进行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性研究的建议,得到日韩积极回应。2006年第五届“中日韩商务论坛”三国与会代表签署共同声明,表示将尽早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促进三国经济协同发展。2007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达成共识:继续开展三国自由贸易区联合民间研究[18]。
迄今为止,俄罗斯未曾表示参加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的意向。主要原因是俄欠缺开放心态,存在“吃亏论”,担心成为中、日、韩三国的原料供应国。没有全面的开放心态,俄就难以与周边邻国建立互信关系。俄只有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也照顾到邻国的利益,才能真正融入东北亚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但是,思想解放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冲击,经济实力的增强,俄要求参加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的心愿会逐渐紧迫。我国应随时准备支持俄参加中日韩拟议筹建的自由贸易区。
第三,在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中,我国应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俄罗斯在东北亚区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种会议上,多次表示希望利用与中国和朝鲜接壤的有利条件,建立一个电力、天然气、陆路交通三位一体的欧亚大陆桥交通网体系,铺设一条从伊尔库茨克经由朝鲜到达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以便加大对西伯利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可以实现与日本更便捷的交往,有利于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输往韩国、日本等亚太国家。俄罗斯还希望与东北亚国家发展航天、海洋资源利用等科技领域的合作。在这些合作领域,我国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
协助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可以巩固和强化我国在东北亚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在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中俄之间有诸多的战略共同利益,近年来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协作。例如,在伊核问题和朝核问题上,在中亚地区打击“三股势力”问题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由于“共同利益”,中俄采取了相当一致的立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协作”。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中俄共同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仍是两国今后战略协作的重要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在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工作组框架下加强协商,协调两国的立场和策略。2007年2月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期间,通过了《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文件,六方同意设立五个工作组,负责讨论制定各自领域落实共同声明的具体方案。东北亚和平与安全机制工作组是五个工作组之一,由俄方担任组长。许多舆论和专家认为,随着朝核问题的解决,六方会谈机制有可能发展为东北亚安全对话机制。东北亚地区唯一没有参与六方会 谈的蒙古,也希望在“六方会谈成为东北亚长期对话机制后参与进去”[19]。我国在组内应继续支持俄罗斯的工作,并与俄方加强协商,协调两国的立场和策略,并为最终建立东北亚安全对话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二)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俄与朝鲜半岛两国都有良好的外交关系,中俄在朝鲜半岛都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都希望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希望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因此,中俄主张以政治、外交途径协商解决朝核问题,反对任何恶化地区局势的举动。相同的利益和立场,促使中俄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上,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三)真诚地发展军事合作,抵制美国在东北亚地区实行冷战策略。冷战后,美国成了唯一的世界霸权,但同时也是唯一的继续抱有冷战思维、企图实行冷战策略的国家。其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先发制人的军事主义;单边主义;强行推销民主政治。持有这种思维,不可能容忍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在东北亚地区,美国主要是拼凑亚太版的“北约”。中国和俄罗斯的对策应该是真诚地发展军事合作。
(四)相互尊重和支持与日本解决领土纠纷的“双赢”方案。中日、俄日之间都存在领土纠纷。领土纠纷问题,与其争论不休,不如达成谅解,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目前,中俄对日本都提出了解决领土纠纷的“双赢”方案,这完全符合各方的利益,也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中俄两国应该相互尊重和支持与日本解决领土纠纷问题上的这种立场。
(五)维护和支持蒙古的稳定与繁荣。这一问题与上述美国冷战思维有关。蒙古是内陆国家,完全夹在中、俄之间。出于“冷战思维”,美国看中了它与中俄相邻的这种重要战略地位,意图通过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关系,把蒙古收入麾下。中俄两国要密切关注美国与蒙古发展关系的意图。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些蒙古人在外部势力的鼓动下,曾抛出过“三蒙统一”口号,号召中、俄、蒙三国的蒙古人一起,成立“大蒙古国”[20]。贫穷是国家产生社会动荡的土壤。蒙古经济发展落后,2005年蒙古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4亿美元[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 948美元[22],分别排在179个国家或地区的第150位和138位。中俄应该携手帮助蒙古发展经济,促进其社会经济繁荣,铲除产生社会动荡的土壤,不给西方留有制造分裂、搞“颜色革命”之类的可乘之机。
(六)欢迎日朝关系、美朝关系向正常化方向发展,欢迎朝鲜半岛实现民族融合。日朝、美朝未建立外交关系、朝鲜半岛同一民族分属两个国家,这种复杂的地区政治形势,在世界其他地区绝无仅有。它严重地影响着地区和平、发展、合作事业的进程。本地区各国,尤其是中、俄两个地区大国,促进上述国家关系正常化,责无旁贷。
日朝关系不正常的障碍是“朝鲜绑架日本人质”问题和日本就侵略朝鲜进行战争赔偿问题。朝美关系不正常的主要障碍是:在朝核设施去功能化未完成之前,美国不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删除;在朝鲜“绑架日本人质事件”无进展的情况下,日本不希望美国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删除[23]。朝韩两国民族融合能否顺利进行,受朝美关系发展、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中美朝韩四国签署朝鲜半岛和平条约进程三个因素的影响。
不难看出,解决日朝关系、朝美关系正常化和朝鲜半岛两国实现民族融合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六方会谈顺利进行,朝鲜尽快完成核设施去功能化。鉴此,如前所述,中俄两国要在六方会谈中强化协商合作,反对任何恶化国家间和地区关系的举动。
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中俄还有一个方面的战略协作也很重要,那就是借助两国互办“国家年”经验,共同促进东北亚国家大力开展人文交流,增强互信,以互信消融本地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建立东北亚安全对话机制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 张红侠)
注释:
[1]中国复旦大学任晓教授与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阿什利·泰利斯高级研究员的对话。新华社2006年11月2日报道。
[2]钱建强、李瑞英、毕玉才、曾毅、朱伟光:《东北振兴:深层次发展》,载《光明日报》2007年8月21日。
[3]http:// [12]http://news.online.sh.cn 2007-09-07 21:47:55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13]俄新社2007年9月11日。
[14]陆建人:《东亚峰会,中国地位难撼动》,载《参考消息》2005年12月15日。[15]温家宝在东亚峰会上的讲话:《坚持开放包容,实现互利共赢》,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5日。
[16]新华社北京2007年12月14日电,《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5日。[17]同上。[18]蒋安全:《温家宝出席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1日。
[19]郝利锋:《蒙古借朝日谈判参与六方会谈》。新华社2007年9月6日报道。[20]赵纯光:《警惕“三蒙统一”》活动。http:// [2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9月公布的数据。http://blog.voc.com.cn/sp1/zhouyongsheng/09050512457.shtml [23]于青:《访问难解诸多问题》,载《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7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6期
第三篇:中俄在地缘政治寒流中加强协作
中俄在地缘政治寒流中加强协作
中国网5月20日讯 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天抵达中国开始访华,与习近平主席举行今年以来的第七次会晤。这也是习近平全面接掌中国最高权力之后俄国家元首首次访华。因日程紧张,普京的主要国事活动将在上海进行,这丝毫不影响两国元首进行深入交流,丝毫不会压低访问的重要意义和实质内容。
普京此次访华受到国内外极高关注,原因就在于访问的时机极度微妙、敏感。正值俄美因乌克兰问题紧张对立,距离5月25日乌克兰总统大选只有不到一周时间,普京按计划访华,充分说明对华关系在俄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这绝不仅是一次例行性的访问,而是与中方携手推动国际格局加速朝均衡方向转换的扣门之旅。
普京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将发表份量极重的联合声明,阐明对全球重大战略问题的共同看法和主张,宣示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和举措。这个声明将是冷战后中俄一系列共同政治文件的新高点,代表着两个紧邻大国在冷战终结后克服猜忌放下犹豫最终重新发现对方、走近对方并确立真正战略协作精神的新尺度。
人们将会被更加明确地告知,中俄两国最根本的共同利益在于各自在崛起和复兴道路上顺利前行,最重要的战略共识在于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的努力。凭借这两点,中俄关系模式将率先开创大国互利共赢的范例并深刻改变世界。
普京访华期间,中俄极可能签署天然气输华大单,也可能就加强军事技术合作达成新的重要共识。有关接触和谈判旷日持久,最终达成协定的希望从未像今天这样大,因为支持双方签订合同的战略和政治需要空前强劲、市场因素空前活跃。
真的伙伴,总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对方,通过直率的协调合作求得共同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强人所难或把对方当棋子。这一精神在中俄就乌克兰问题的沟通中得到体现。普京访华,中俄将就乌问题作深入沟通。随着乌总统大选的即将到来,局势正在接近拐点,政治解决当前危机并保持乌作为主权国家的基本完整符合各方长远利益。中俄理当分享足以帮助对方看清大势的信息,相互提出真诚建议并给予必要配合。
普京将是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海峰会的最重量级外国元首。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亚信峰会,在中俄等国的共同倡导和示范之下将实现亚信由虚入实、从小到大的转折,见证亚洲人自主维护地区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不能把亚信解读为“去美国化的平台”,但不是所有地区的安全事务都非要有美国的参与,不是所有的地区安全机制都必须接受美国的领导。
世界对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长期翻云覆雨、为所欲为的耐心正在耗尽,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也已从“拥抱西方”的迷梦中醒来,越来越多国家真心实意“向东看”。貌似“虚弱”的奥巴马政府竭力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把中俄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和防范对手,有关战略部署执意损害、挑战两国核心利益,遏制、挤压两国战略空间。过去一个月,美国一面在欧洲与俄罗斯较劲,借乌克兰危机大搞对俄制裁、孤立,推进惩俄、弱俄战略,一面在亚洲高调对华提出战略警告、加强军事遏制,偏袒、纵容盟友在领土海洋争端中同中国对抗。如果中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更加相互接近,就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对不起美国的“战略布局”。中俄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性力量,不仅要在地缘政治的寒流中抱团取暖,更要共同担起大国责任,通过不断强化的战略协作维护世界多极化势头,牵制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的明流暗涌。
强大不是哪个国家的特权和专利,一超独大的世界并不安全,更不和谐。不能把中俄相互走近理解为针对美国、挑战一超的结盟,但中俄各自的强国战略相叠加、和平政策相协调,将许以世界更加光明的未来。
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兴,中俄美三角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主干的战略结构,中国在其中已不是冷战时期那个必须通过在美苏之间选边求得自身战略安全的配角,而是可以采取积极主动外交推动大三角关系实现动态平衡的棋手。这就是博弈,中国应该学会、勇于开展的博弈。(晓岸)
第四篇:康乐项目在酒店中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康乐项目在酒店中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享)
“康乐”是一个新名词,源与国外近几年在中国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工作的白领阶层以上的人,这些人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于是经兴起了“花钱买健康”,而康乐正是这一新兴事物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很少有独立的康乐健身馆,大多康乐不都设置在酒店中,而且只有三星级以上的酒店才有资本设立康乐部。康乐项目有很多,比如健身、台球、游泳、保龄球、网球、高尔夫、攀岩等等。
康乐部在酒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能为酒店吸引更多的客人,带来更多的利润,各家酒店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都在想方设法的变更康乐项目,不断推出新颖和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娱乐项目。
康乐部在酒店中是一个新兴部门,国内的酒店管理者正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来规范和管理娱乐项目的经营,目前大体有三种常见的管理模式:首先是最常见的是传统自营式管理模式。康乐部的人、财、物和所有业务由酒店统一经营和管理。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酒店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不足是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这也是大部分酒店康乐经营盈利性差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业务外包式管理模式。酒店将康乐经营外包给专业型的企业来经营和管理,也就是购买第三方的服务而不是白酒店内部员工来完成这些工作。这有利于酒店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从事专业康乐经营管理的公司,不仅在项目经营上具有可靠性、专业性、前瞻性、系统性的特点,而且能降低经营成本,比自己做更有把握。现代酒店的一些附属或非主营业务,如美容美发厅、歌舞厅等包括外面的企业来经营。酒店业务外包在国外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在中国也成为酒店业的一种发展趋势。但,业务外包应选择专业特征明显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服务企业或机构。
第三是独立实体式管理模式。当康乐部门独立对外的业务量比较大,市场影响力较大时,为了便于开发康乐业务,康乐从酒店中独立出来,以新的合资、股份、或作为酒店子公司等独立实体存在,如独立的俱乐部模式来经营康乐业务。这样酒店可以将康乐经营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转变成在正常的和可预见的环境中经营。由于人们观念的更新,审美情趣的变化,酒店经营者应对那些康乐形式单调,内容不受消费者青睐的项目加以改造,使内涵加深、外延拓宽,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更符合客人的需要。
总之康乐项目是新兴的时尚休闲项目,在酒店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酒店会越来越重视对他的研究和开发,随着消费者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会更加喜欢康乐活动,现代人都注重对自己的保养,(包或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所以康乐活动的发展前景一片良好。
第五篇:仿生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仿生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摘要:仿生材料是材料学科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环境材料的研究现状,指出环境材料的合理应用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仿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净化环境的观点介绍了仿生材料材料的主要研究研究现状及其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并展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材料和系统的构思。关键词:仿生材料、环境材料、环境保护 前言:
材料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资源来制造成有用物件的物质[1],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科学家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定义为关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与其性能及使用过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开发及应用的科学[2]。长期以来,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提取资源,再大量地将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之中的恶性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材料设计时很少注意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此恶性循环的承受能力。基于此,曾汉民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设计与自然资源密切关系的模式[3],它充分反映出材料的设计、应用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协调。他认为化学组成、物理结构是材料的2个基本要素,决定了材料的性质、使用性能和制备工艺。同时,这些因素与环境及资源都紧密相关且相互作用。
所谓生态材料(eeomaterials)系指从生态学角度构思与环境协调的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急速增加,大量废弃物及有害物的排出,使周围环境、地球环境日益恶化。21世纪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为了解决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问题,必定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中反映环境意识[4]。
在环境材料中有一类是仿生材料,它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开发的材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他们都属于生物的范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理想的无机或有机材料通过组合而形成,例如能够跳动80年都不停止的人类心脏,几乎不发热量的冷血昆虫。从材料化学的观点来看,仅仅利用极少的几种高分子材料所制造的从细胞到纤维直至各种器官能够发挥如此多种多样的功能,简直不可思议。因此,仿生材料学的研究内容就是以阐明生物体的材料构造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5]。但是迄今为止该学科未开拓的领域和未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可以认为仿生材料学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1、生态材料的仿生领域 1.1仿自然材料
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生物经数亿年以上的进化,迄今已具有最适宜的结构。由生态材料的观点考虑,这些生物消耗适度物质和能量而生存,能适应环境,当其主要功能丧失后,转变为夭然存在的材料。如树苗吸收太阳的能量、水分、CO2及土壤中的养分成长为树木。树木死亡后细胞木质化、心材化便得到可再生的资源,其材料化过程耗能430kWh/t,要比炼铝的17000Wh/t和炼钢的2700Wh/t小得多,而且废木料燃烧时放出的热能可再利用,在自然界中废木料经细菌作用可再循环。木材和人们关系密切,因它具有高绝热性、容积比热大可调节室内气温;它的近表面的微粒子状物质的扩散反射,能很好地吸收紫外线,反射率低适应人眼的视觉;此外它为多孔性结构,含有水分和空气,而内部的空气层有吸音和隔音性能。
又如日常接触的土壤具有许多优异的功能。土壤是支撑动、植物活动的结构材料,具有通透空气和水并保持它们存在的功能;土壤中存在荷电物质故有离子交换功能。
天然材料的自然循环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源于岩石的石材复合结构中各种矿物经水合、水解,相应成分溶解使母材解体,而残留于土壤中。这种天然物质长期的解体、再生的循环可于低负荷下进行。模仿这种材料的自然循环性,研究与开发了易解体材料。
实际上生物的形状及构成生物的骨和纤维等材料,其结构能很好地适应重力、风和生物本身的运动。这和材料的微结构、材料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在非洲南部灼热气候中生长的称为Fenstraria的植物,其主体埋于地下,仅叶尖露出地面,此叶端相当于透明的窗,作为吸收光的入口,同时作为有害紫外线的滤光器,光通过叶内部的透明质均匀地在地下的叶壁分配。具有这种结构的光能变换元件,其单位表面积的变换效率甚高,现正以此为模式设计三维集成化器件。1.2仿生过程 为有效地协调生产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人们研究与开发了模仿生物功能的人工过程,兹举例说明。
(1)利用细菌过程。土壤受重金属污染可用细菌处理,如人们从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镉耐性菌,将其在含50g/m3的培养导报基上培养20h,此菌可存贮27.3mg镉,该量相当于干燥菌体重的53%。亦有用六价铬耐性菌和水银耐性霉等吸收除去Cr和Hg的报道。此外利用微生物除去活性污泥中的金属,这可能与微生物所含的多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的官能基与金属结合有关。迄今地球上存在的微生物仅很少一部分被利用。极限环境(高温、强酸性、高碱性、高盐性环境、深海底和地热等)下微生物的检索、采集、培养与利用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2)生物吸着过程。生物吸着是指利用生物物质吸着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使其浓缩的过程。吸着介质可为特定的菌类和藻类,其吸着量可达33-72Omg/g。此藻类和菌类的细胞壁由蛋白质和多糖类组成,其氨基、羧基、酰胺基和羟基能与金属离子结合,故生物吸着机理是在细胞表面迅速产生离子交换反应,随之进行扩散与还原以及配位反应等。调节藻类溶液的pH可改变其离子吸附特性。利用生物物质可开发出经济的金属回收方法,但需进一步研究生物生与死时吸着机理的差异。1.3仿生科学与工程
旨在阐明自然过程的特征,且以人工的合成分子组成反应装置或机械,来模拟自然过程。以此构思金属的精制和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下面介绍以细抱为基本单元的物质传递控制功能,以启迪仿生的思路。
(l)选择性主动传递过程。物质经细咆膜的传递过程与一般精制和分离过程迥异。前者是以分子或离电化学位为基础的主动传递现象,对特定分子和离子传递的选择性特别受人注目。从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分析,K+在细咆内的浓度比细胞外的浓度高约20倍,Na+的浓度则相反,这是由于输运体蛋白质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将Na+向细咆外,而将K+向细胞内主动传递的结果。
为模仿细胞膜的这种选择性的主动传递过程,应设计柔性的物理或化学载体,它可使膜在低浓度侧选择性结合特定离子;而在膜的高浓度侧此离子脱离。(2)选择性被动传递过程。细胞膜由于具有离子通道开闭的门功能,它的选择性要比一般分离膜高得多。因此,仿照生体膜的离子传递体系,可将人工离子通道预埋于脂质体中,进行Co2+的选择传递研究,开发具有开关功能的特定物质传递器件或自动控制物质传递器件。
(3)利用人工微球过程。自1965年Bangham用磷脂质制成了接近细胞膜的人工脂质双层膜以来:生体膜的物理化学发展甚快。如研究与开发了微球状封闭的双层脂质体,其大小可调节(由直径25nm的微脂质体到数μm大小的红血球)。此外,模仿生体膜又制成直径μm级的微囊,其内部的芯物质和外部环境隔离成微小容器。此芯物质微粒子分散在连续介质中,由界面聚合法成膜,膜厚可在nm到μm范围调节。上述脂质体和微囊类具有物质传递控制功能。
(4)利用膜动传递过程。细胞独特的物质传递是很有意义的现象。细胞内外的蛋白质、多糖等巨大分子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粘连、融合和分离可在细胞内外出入,即细胞的内摄作用和细胞排粒作用。仿照细胞膜动态传递过程虽有困难,但可启发人们构思选择效率高的浓缩装置[3]。
2、仿生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 2.1人造生物纤维
最早开始研究并取得成功的仿生材料之一就是模仿天然纤维和人的皮肤的接触感而制造的人造纤维。对蚕或者蜘蛛吐出的丝,人类自古就有很大的兴趣,这些丝纯粹是由蛋白质构成,特别是蚕丝,具有温暖的触感和美丽的光泽。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模仿蚕吐丝的过程研制了各种化学纤维的纺丝方法,此后又模仿生物纤维的吸湿性、透气性等服用性能研制了许多新型纤维,例如,牛奶蛋白质与丙烯晴共聚纤维(东洋纺),商品名为稀苤的高吸湿性纤维(旭化成)等等。这些产品的出现显示了人类仿造生物纤维表面细微形态与内部构造取得了成功[6]。另外人们还对蚕的产丝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并且对蜘蛛丝也进行了研究(日本岛根大学),研究者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制造出与蚕丝完全一样的人造丝。2.2抗污染表面图层材料 “荷叶效应”和“非光滑表面理论”的同时发现和相继发展,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在仿生学研究中的竞争和挑战。1971-1990年,Bonn大学植物学家Borthlott等[7]发现荷叶表面的乳状突起构型,研究其抗污染的自清洁效应,并将模仿荷叶所制备的纳米表面涂层材料应用于汽车制造工业和建筑工程(图1)。吉林大学任露泉等人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究蜣螂、蚯蚓、蝼蛄等所谓土壤动物体表不被粘附的问题。生物界存在着光滑和非光滑两种界面。传统上认为,界面越光滑,阻力越小,越不被粘附。任露泉等[8]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生物体的一定的非光滑表面具有减粘、脱附、降阻和耐磨效应。他们开发出仿生犁壁、推土板和不粘锅等系列的减粘脱附仿生产品(图2)。
图1荷叶表面的乳状突起和污染的自清洁效应(仿Barthlott等,1997).左:荷叶表面排污现象;中:荷叶表面的乳状突起;右:仿荷叶涂料的自清洁效应,其中左侧为普通涂料,右侧为仿荷叶涂料(4年后)2.3仿生材料对水体中POPs的富集
POP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化学物质,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大气传输性和毒性。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饮用水源水中发现存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11]。检测到的POPs在水体中浓度很低,甚至在ng/L~pg/L的浓度级[12-13],直接导致了监测和有效去除的困难。所以开发新型的富集材料来实现有效监测和去除POPs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职业病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方面,皮肤一般被认为是有毒物质被摄入的通道。因此皮肤作为一种能够吸收有毒物质的膜受到了关注。早在1988年,Joy Houk和Richard H.Guy[14]在他们关于皮肤渗透研究模型回顾中详细介绍了1988年以前在仿皮肤渗透膜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Huckins等设计了包含三油酸甘油酯的半透膜采样器(Triolein-SPMDs)应用于环境污染监测[15],是基于模拟生物、替代生物进行环境监测构思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低密度聚乙烯薄长带为半渗透膜,三油酸甘油酯涂布于带内,整个结构为“三明治状”层叠式。大多数的有机污染物分子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膜材料并在三油酸甘油酯内得到富集。疏水性的聚乙烯薄膜表面对水分子的排斥作用导致溶解态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通透能力差,减慢了富集速度。为此一系列以亲水性的高分子膜内嵌三油酸甘油酯的复合膜得到开发。
包含类脂的取样器件能够长期富集水体中的有毒有机污染物,适用于环境中低剂量的POPs富集分离检测,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展望
以上概要地介绍了生态材料的主要研究领域、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先进国家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地球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现今环境意识已逐步为人们所共识,技术与环境的协调将促进文明。随环境经济的提出,生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刻不容缓地摆在人们面前,实际上以仿生科学与工程为基础的生态材料学的发展必将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无疑地将促进经济发展,并造福人类。参考文献
[1] 曾汉民主编.高技术新材料要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03
[2] USA.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orthe 1990’s.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29 [3] Zeng Hanmin,Chen Shuixia.Japan ECP Network Newsletter,1997.4 [4] 姚康德,许美置,成国祥等.生态材料[J].材料导报,1995(6):1-5
[5] 葛明桥.材料学科研究的新领域——仿生材料[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6(2):1-2 [6] 宫本武明.新纤维材料入门.日刊工业新闻社,1996,10(5):13-14
[7] Barthlott W,Neinhuis C.Purity of the sacred lotus or escape from contamination in biological surfaces[J].Planta,1997,202:1-8
[8] Ren L,Tong J,Cong Q.Unsmooth cuticles of soil animal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reducing adhesion and resistance[J].Sciences Bulletin,1998,43:166-169
[9] Spyros K G,Anastasia D N,Maria N K,et al.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Northern Greece[J].Chemosphere,2003,50(4):507-516 [10] Wang H C,Wang H X,Wu W Z,et al.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and Surface Sediments
of
Taihu
Lake,China
and
Risk Assessment[J].Chemosphere,2003,50(4):557-562
[11] Rossi L,Alencastro L D,Kupper T,et al.Urban Stormwater Contamination by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and its Important for Urban Water Systems in Swizerland[J].Sci Total Environ,2004,322(1-3):179-189
[12] Peter K K,Della L,Sin W M.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Ambient Air in Hong Kong[J].Chemosphere,2003,52(9):1397-1403 [13] Zhang Z L,Hong H S,Zhou J L,et al.Fate and Assessment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ter and Sediment from Minjiang River Estuary,Southeast China[J].Chemosphere,2003,52(9):1423-1430
[14] Houk J,Guy R H.Membrane Models for Skin Penetration Studies[J].Chemical Review,1988,88(3):455-471
[15] Huckins J N,Tubergen M W,Manuweera G K.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s Containing Model Lipid:A new Approach to Monitor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Lipophilic Contaminants
and
Estimating
Their
Bioconcentration Potential[J].Chemosphere,1990,20(5):5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