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太和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太和
北京有个太和殿,安徽有个太和县。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安徽省太和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这是太和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经久不衰的太和书画热现象得到世人的关注和承认。太和书画发展的历程、特点、趋势以及和太和经济的关系,对太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的。
太和书画大众化、多元化、普及化、网络化,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成为太和一大地方人文景观,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太和书画发展的主要特点
1、书画组织健全,形成了县城、集镇、乡村三级书画网络。
太和县城有县书画院、县书法协会、县美术家协会、县书画研究会、仁济书画院、民族书画社、司丰画院、老年书协、青年书协等,县辖31个乡镇,乡乡镇镇都成立了书画协会,东湖画院、经锄书院较有名气。国办的、集体办的、私人办的,合资办的等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各类书画协会、研讨机构并存,参与人数与日俱增,参与面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2、书画活动丰富多样,书画展览异彩纷呈。各级、各类书画组织常年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品位、不同档次的丰富多彩的书画展览,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跨县、跨市、跨省的书画联展、书画讲座频繁举行。太和与厦门、连云港、许昌、沈邱、鹿邑、宁国、寿县、常州、高唐、萧县、浦江等闽、苏、豫、皖、鲁、浙数省的县、市办联展,12年来举办大、中型的展览70多次,应邀来太和展览书画的城市达50多个,最多的一年举办15次展览。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主要是:1994年6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安徽省太和县书画艺术展》,这是太和书画艺术登上全国最高艺术殿堂、走出家门、走向全国的重要标志。首都16家国家级的新闻媒体盛赞此次书画展反映了太和人民的新追求。十多年来,我们举办了“珍惜土地奔小康千名农民书画展”、“金陵五家书画展”、“安徽四家书画展”、“农民书画精品展”、“太和书法精英作品展”、“第八届书法展”、“迎港归书画表演赛”、“当代百家扇面精品展”等,不但集体办,还有个人办。象赵凤池、陈子卿、杨彦斌、司丰、苗太林、王金泉、白鹤等个人书画作品展。2005年12月,为庆祝太和被命名书画之乡十周年,县政府与省文联共同举办了“大型书画展”及系列庆祝活动,2007年5月,为庆祝书画之乡12周年举办了“萧县、高唐、固始、浦江、太和书画联展”。10月,举办了《名城墨韵----福建长汀、江苏楚洲、安徽太和三地书画联展》。展览的档次越来越高、品位越来越新、规模越来越大、类型越来越丰富、影响越来越深远。
3、书画交流频繁,书画联谊强盛。
太和书画与外地书画相互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切磋、提高技艺。太和与江苏常州开展书画联谊活动,《中国书画报》报社“世纪之春”有奖征稿颁奖仪式在太和举行。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精神高研班”来太和进行书画交流,著名书画家罗丹、柳倩、刘炳森、佟韦、李铎、李百忍、刘大为、娄师白、刘艺、黄养辉、申万胜、张海、李宝林、龙瑞、苗重安、王涛、刘夜烽、郭公达、朱松发、鲍加、陶天月等都亲临太和讲学并留下墨宝。太和至今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名书画家。
4、书画藏品丰盛,书画收藏之风渐成。
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县内的当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不计其数。仅县城内收藏当代名人名家作品百幅以上者至少有500家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中国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在太和都能看到。收藏爱好者自发成立了“太和收藏家协会”,不定期的举办“太和民间收藏精品展”,出版《太和收藏》报刊相互交流信息,并经常参与国家、省、市举办的展览。
5、书画普及,学书作画者众。
随着太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人们富而思文、富而兴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悄然变化,昔日被誉为阳春白雪的书画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今天太和普通群众的爱好和追求。广大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求字索画当旁观者,染指丹青,涉足书画成为一大嗜好。从城市到乡村,无论是高楼华屋的大雅之堂,还是竹篱茅舍的陋室;无论是文人雅士的居所还是普通民众的家庭,几乎都悬挂中堂、条幅等字画。成千上万的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参与到书画队伍之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目前全县已形成有全国书协、美协会员16人,省书协、美协会员52人,县书协、美协会员300多人,乡镇书画协会2700多人的一支庞大的、生机勃勃的书画队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称赞太和书画是“大众书画、盛世奇观”。
二、太和书画与太和经济的相互作用
以书画带文化,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书画繁荣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再反作用于经济,起到助推作用。地处皖西北边陲的太和县,面积1826平方公里,人口160多万。太和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有公元前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灰角寺文化遗址,出土有商周青铜器及汉、晋等历朝历代的器物。太和人文荟萃,东汉司徒张酺、南昌侯吕范、明代尚书王质、清两广总督徐广缙、大画家乔无心、民国画家米建凯等大批名人志士。太和民风淳朴,崇尚文化,热爱书画。近年来,太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太和是全国最大的医药经销集散地和重要的医药加工制造基地,尼龙绳网、木装饰条、中药材、薄荷油、红芋三粉等众多专业市场辐射全国,影响海外。太和私人小汽车和手机拥有量均在全省县级名列榜首。
1、太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太和书画发展的基石。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繁荣的经济,铸就了太和书画魂。随着太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人们富而思文、富而兴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悄然变化。昔日被与誉为阳春白雪的书画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今天太和普通群众的爱好和追求。太和医药、桔梗、毛发、木装饰条、尼龙绳,筛网、薄荷油等拉动了太和经济的迅速提升,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3.9%,人均收入增加,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2、太和书画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太和书画活动频繁,使书画装裱业迅速崛起。大大小小的装裱店遍布城乡。各种画廊也应运而生。较为有名气的如玄研斋书画装裱店、瑞昌书画装裱、孔氏书画装裱、滑国栋书画装裱、永保阁、大千画廊等,椐不完全统计,太和书画装裱店{铺}达70多家。与书画相关的文具店铺林立,较大的如翰墨园、恒昌文具店、文体大世界、文化馆美术服务部等。书画发展带来笔、墨、纸、砚销售的商机,刺激了文化消费的增长。书画作为礼品在商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凸现,又带动了礼品盒的加工制作,包装、装潢越来越精美。书画培训活动此起彼伏,丹青园、少儿培训中心、画院美术培训班以及个人的书画工作室等,活跃了书画市场。古玩市场悄然兴起。由于爱好字画的人越来越多,审美情趣提高,波及到古玩。万壶斋、泉响阁、玉器奇石店等生意兴隆。
3、太和书画发展催生了书画经纪活动。
太和书画事业的繁荣发展使书画经纪活动悄然兴起。椿樱书画社、民族书画社、太和画廊、太和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以及个人从事的各种书画经纪活动频繁。贾廷峰率先成立了“太和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并在太和文庙举办艺术品拍卖活动。其规模越来越大,开通太和艺术网(http://www.xiexiebang.com),现搬迁北京开办《经典太和画廊》,加入中国书画家经营协会,成为著名书画经纪人。太和青年书画家王子洲、王金泉、白鹤、王永亮等都在北京从事书画经营活动,并开通了网上经营,有自己的网页。太和青年书法家史文涛、杨少华、穆磊等也经常到外省市从事书画交流。这是太和书画走出家门、走向国门的标志。书画的艺术性得到充分展现的同时,其商品属性也日益凸显。
三、太和书画发展的效应 太和书画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效应影响深远。具体来说,主要是:
1、增强了政治意识,激发了爱国热情。以书画参与国事、宣传家乡已经成为太和人民的共识。太和曾向“第四届世妇会”捐献100多米长的《中华巾帼英杰图》,向国家申奥委捐献百米长卷《百虎图》,太和画家王子洲捐资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希望工程助学基金——安徽希望工程子洲助学基金。徐志强的泥塑作品《千娃迎奥运》在太和、在合肥展出。太和书画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书画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膊。
2、书画的深刻内涵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书法书写的大部分都是古诗词、格言、警句,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人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乐观豁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以及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之名段名句、《朱子家训》等,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对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3、焕发了人们精神,点燃了劳动激情。人民群众在劳作之余,临摹习帖、写字作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在方寸咫尺间抒情表意、冶性陶情,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其精神面貌彻底改观。农村中打架斗殴、赌博的现象大为减少。书画的内容又影响着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了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和建设美好的家园,追求幸福生活。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心灵净化,思想升华。
4、太和书画营造了和谐社会氛围。中国文化精神的贵和持中、民为邦本、礼义廉耻的思想在书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浓郁书画氛围熏陶下,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得到调整。有父子、夫妻、姐弟、祖孙齐上阵的,杨思忠和其儿子杨少华、杨少勤、杨清华共同钻研书法,被誉为太和书坛上的“杨家将”。原墙镇的刘峰、岳影夫妻拿着画笔奔小康。邹富秋、邹富春姐弟的书法也颇有名气。老年书画家陈子卿、张彬之、张震玉、席丙乾、郭连波、任其钟、王家和等,中年书画队伍中的王金泉、白鹤、杨少华、穆磊、史文涛、丁子同、夏振彪、王景森、孙磊、席蜜等,青年书画队伍中的赵凯、王冲、卢火、朱子瑜、马玉春等都在太和书画界崭露头角。庞大的书画队伍联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书画会友,书画艺术的感染力是多少次政治说教所不能及的。社会的和谐还体现在书画活动之中,书画带动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大发展。书画是全县人民群众对文化价值取向认同和心灵默契的坚韧纽带,创造了稳定和谐的有利于太和经济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太和县委、县政府注意把历史业已形成的书画优势加以引导,把开展书画活动作为地方一大人文优势,把巩固和发展“书画艺术之乡”作为地方文化发展战略,有意识的指路引导、有目的的培育扶植、有组织的动员参与、有投入的经费保障,不断地把书画活动引向深层次、高水平。县委、县政府督促有关部门出版了《太和书画作品集》、《太和书画作品选集》、《陈子卿书画作品集》等,表彰了“十佳”农民书画作者。每当有重大书画活动,县主要领导都亲自参与。以书画带文化、以文化促经济,使鲜活的文化力成为经济力发展的切实保证已成为领导们的共识。但是,我们也看到:打着书画之乡的招牌进行书画诈骗的活动时有发生,书画赝品也在流通,借庆祝书画之乡之名,行私藏书画、以书画送礼之实的假公济私行为仍然存在。书画市场秩序仍待整顿。群众性的书画活动仍待引导和深入。我们相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太和”书画艺术成果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太和的书画活动必将促使太和文化事业及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促使太和经济腾飞。太和书画定将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二篇:中国第一个书画艺术之乡--萧县
中国第一个书画艺术之乡——安徽萧县
由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是“龙城画派”的故乡和发源地。萧县为春秋时萧国,附庸于宋。《淮南子》有“宋画吴冶”之说,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记录了闻名天下的“宋画”(即萧国之画)和吴地无锡的冶炼之术,为这两地的结缘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无锡展示中心”的设立,为演绎现代的萧县和无锡的人文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有着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不仅是“帝王之乡”“文献之邦”,兵家必胜之地,而且受到天然“书画祖师”——水墨岩的启发,先后产生了春秋“宋画”和汉画像石刻,南朝萧县人刘宋皇家承续两晋、开启齐梁的书法传统。特别是明代兴起、清中后期与“扬州八怪”同时的“龙城(萧县之城)画派”崛起,到近当代传承有序。从王为翰、吴作樟到开启现代雕塑之风的大师王子云、刘开渠,旅居法国的首位华裔院士朱德群,中国水彩画第一人王肇民,中国画兰巨擘萧龙士等等,尤其是当今萧县内外(海内外)萧籍书画家以及操笔染翰者多达数万人,从公务员到教师、学生,从工厂到农村,从企业家到农民工;一个小小县城书画店铺近百家„„
龙藩凤翥灵秀地,翰墨青丹飘异香。地灵人杰的萧县与太湖美城——现代化的大都市无锡的不解之缘在这里展示,在这里加浓,在这里延续,在这里聚馨凝香——她给您带来的是大美的高雅享受!
第三篇:中国竹荪之乡简介
“中国竹荪之乡”简介
竹荪是名贵的食用菌,食用脆嫩爽口,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具有活血、健脾、益胃助消化之功效并对咳嗽、高血压、高血脂等有预防的作用,被誊为“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顺昌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加上丰富的竹木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各类食用菌生长的理想之地。顺昌竹荪生长在特有的土壤、气候条件,采用不同于传统技术的熟料栽培工艺,产品特征独特,品质良好,菌柄菌裙呈白色或乳白色,菌柄形状圆柱形或近圆柱形,菌裙网状,经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现场测定,顺昌竹荪菌柄长度平均大于200mm,菌柄直径平均大于15mm,具有裙长、朵大、肉厚、香味浓郁的特点;2009年,经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漳州)分中心检测结果:可溶性总糖(以葡萄糖计)20.4%,氨基酸总量12.32%。
顺昌最早人工栽培竹荪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大历公社秀吴大队的余成有用竹块作为培养料进行偿试性栽培,当时亩产量仅有3~4公斤;八十年代后,古田移民改进栽培技术,并在大历、水南开始零星种植,单产提高到每亩30公斤左右;1995年大历镇秀吴村甘立营从废弃的香菇筒启发,研制了建堆发酵技术,该技术使竹荪单产翻番。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发展利用竹木加工下脚料原料生产竹荪,经过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多年研究、实践,自行研发一套“三增大、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我县竹荪栽培在全国人工栽培最早、县域规模最大、栽培技术水平最高,平均亩产及最高单产均创造了全省领先水平。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1.2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干菇总产量900吨,占全国总量的20%,拥有菇农6000多人,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高阳、大历、岚下、建西、元坑、双溪等乡镇(街道)。2008年5月,顺昌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2009年“顺昌竹荪”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
第四篇:中国钢锹之乡”调研报告
“中国钢锹之乡”调研报告
2007年8月16日,笔者赴被誉为“中国钢锹之乡”的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宋道口镇对其钢锹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当地较大的制锹企业。此次调研得到了滦南县发展改革局、滦南县宋道口镇政府、中国钢锹网及唐山腾飞五金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唐山燕南制锹有限公司等单位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本文后半部分引用了滦南县发展改革局编写的当地钢锹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中的许多观点,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一、宋道口镇钢锹产业的基本情况
宋道口镇位于唐山市滦南县东侧,是全国最大的钢锹生产基地。宋道口镇钢锹产业以钢锹制造为主,还包括农用五金工具和园林工具制造业,以及为制造配套的相关行业。钢锹主要有锹头、把锹(包括木柄、铁柄等),五金工具主要是钢镐、锄头、钢叉、耙子等农用工具,园林工具主要是在园林和国外家庭农场中使用的一些迷你工具(小锹、小镐、镐叉组合等)和专用工具(冰铲、雪铲、移苗器等)。
目前在宋道口镇钢锹加工特色工业园内共有生产加工企业148家,在建企业40家,涉及轧片、制锹、镐锄加工、小农具生产等各方面。年产钢锹1.5亿把,钢镐、钢锄、钢叉等各种农业五金工具及园林工具5000万把。钢锹、钢镐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出口占全国锹、镐类产品出口量的70%。宋道口镇的钢锹和五金工具出口到非洲、日本、韩国、台湾、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共出口钢锹和五金工具4000万件,交易额达5亿元。2006年9月,燕南、腾飞、合亿等10家钢锹企业参加了中国第100届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会上签订意向和实际采购合同金额400余万美元。
整个宋道口的钢锹产业已经形成为一个特色产业集群,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钢锹之乡”和“钢锹产业基地”。
二、宋道口镇钢锹产业的发展历程
宋道口镇的钢锹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从最初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修理钢锹逐渐发展到制造钢锹。到上世纪90年代,钢锹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最多时有千余家钢锹厂、轧片厂。但这些钢锹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同行之间又在人才、原料、市场、价格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最后导致当地整个行业的大浪淘沙,绝大多数的钢锹企业被迫倒闭,只有一些技术水平高、客户关系好、规模比较大的企业生存了下来。
2002年宋道口镇政府建立了钢锹工业园区,从此当地钢锹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园区占地1300亩,已经形成了从废旧道轨利用、锹片轧制、锹片后续加工以及相关行业发展齐全的产业链。2006年宋道口镇政府又将钢锹工业园区规划扩大到3000亩,园区完全建成投产后,钢锹年产能将进一步扩大。
三、宋道口镇钢锹企业的原料状况
宋道口镇生产钢锹产业年耗钢140万吨左右,其中废旧道轨占70%以上,窄带钢所占比重不足30%。废旧道轨经等离子切割后,道顶用于加工镐、锄等大件农具,道基则用于加工锹及小型园林工具。所使用的废旧道轨中70%来自于国内铁道道轨更换,另外30%来自于国外进口。其中来自俄罗斯的道轨因为价格比较便宜,占据了其中很大的比率,而来自韩国和日本的道轨也承担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在宋道口镇有许多专门从事钢轨贸易的客商,他们承担着国内外钢轨流通到当地的任务。用窄带钢为原料直接冲压钢锹,产品质量好、外形美观,而且节能环保、能减少加工工序,但因为其价格比废旧道轨高出很多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废料处理问题的限制而没有大面积使用。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唐山瑞丰薄带有限公司等厂家生产的窄带钢在当地都有很好的口碑。
宋道口镇钢锹企业使用的木柄主要是东北地区采购的水渠柳,这样材质的抗压力和柔韧性都很突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宋道口镇也有许多专门从事木柄转让贸易的客商。
四、宋道口镇钢锹产业的发展特点
1.较大的企业发展特别迅速。涌现出了燕南制锹、合亿金工、仁和五金、腾飞五金工具等9家规模以上钢锹企业,这9家企业2006年增加值、利税分别达到1604.6万元和401.4万元。唐山腾飞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唐山市仁和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唐山合亿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唐山燕南制锹有限公司4家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唐山腾飞五金工具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产品获得国家、省级信得过产品称号。
2.专业化生产趋势逐渐显现。钢锹产业发展已经从小而全模式走向分工协作、注重专业、科学配合、共同发展的格局。从道轨、带钢、煤炭、油漆等原料供应,到道轨加工、轧片、轧锹等专业生产,再到抛光、木把制造等配套行业都有相关的专业企业,产业链条日臻完善。仅木把制造就有15家专业生产企业,不仅供应本地的钢锹企业配套使用,部分产品还销售到外地。
3.品牌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宋道口的钢锹硬度高、质量好,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称赞,目前已经注册了50多个商标品牌,其中“根”牌、“腾飞”牌、“燕南”牌、“奔”牌、“星月”牌和“京唐”牌钢锹获得河北省著名商标称号。企业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已经普及了干桄除锈,地下水污染基本解决,一些较大企业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烟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建成和在建的煤气发生炉生产线达15条。
4.社会效益显著。目前宋道口镇已经形成了以钢锹、农用五金工具制造为主的产业,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钢锹及配套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占宋道口全镇劳动力的80%左右,年人均工资超过万元。整个钢锹及配套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运输、商贸、餐饮等行业,繁荣了当地农村市场。
5.建立了行业协会,搭建了网络平台。宋道口镇于2005年建立了钢锹协会,目前已吸收会员企业65家,制定了行业协会公约,以行业协会为主的行业自律机制已具雏形。滦南县发展改革局和宋道口镇结合在2005年初注册了“中国钢锹网”,为钢锹企业提供行业信息、供求信息、产品展示、商务信息等多方面服务,成为展示当地钢锹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五、宋道口镇钢锹产业存在的问题
宋道口镇钢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技术相对成熟,而且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但整个产业的发展距离浙江、广东等五金工具产业发达地区还有不小差距,“中国钢锹之乡”与“中国五金之乡”——浙江永康和“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浙江余姚,差距还非常明显。
1.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大多数企业还未摆脱家庭作坊生产模式,设备简陋,尚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坊模式。产品以钢锹为主,钢锹占到80%以上,五金工具、园林工具很少,而且以低端产品为主。钢锹的后续加工如喷涂、上漆与国际市场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有的企业甚至直接销售锹片,产品附加值不高。
2.企业人才比较缺乏。当地整个钢锹产业是以家庭作坊形式发展起来的,模具制造、设备管理等技术人才较少,大多数人是从原集体企业中靠自学或短训成才,经过正规教育的“科班”出身人员极少,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线工人多数为农民工,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人员中缺乏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外语等专门人才。
3.市场开拓能力差。除了少数企业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外,多数企业基本依赖外地经纪人或外贸公司,直接出口的只有“奔牛”这一个品牌,自营出口不到全部出口量的15%,造成了部分钢锹企业“产量高、利润低”的现象。
据调查,自主品牌内销或出口整锹的利润在3元左右,而无品牌产品的利润则在0.2元左右,大部分利润被外地经纪人或外贸公司赚走。由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没有自己的品牌,又缺乏本土钢锹销售中介机构或外贸公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外地贸易公司的销售渠道。
4.土地、环保、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现在钢锹企业占地1181亩,有正规土地占用手续的只有425亩,仅占36%,部分企业存在违规占地和“以租代征”的问题;现在土地管理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钢锹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求。部分企业在轧片、轧锹过程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烟尘污染比较严重。一些企业在生产中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5.行业内协调不够。钢锹协会虽然已经建立,但只停留在倡导性的层面,没有硬性的行业管理措施,行业内产品和技术信息得不到共享,不正当压价现象经常发生,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宋道口的钢锹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产能过剩,加之整体上行业自律能力较差,行业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整体的对外竞争力。
6.缺乏对钢锹产业的整体推广。钢锹产业的宣传以企业自主宣传为主,缺乏整体的对外宣传,“全国最大的钢锹制造基地”、“中国钢锹之乡”知名度还不高。“中国钢锹网”作为行业网站,整体推广力度还不够。
六、宋道口镇钢锹产业的发展建议
1.优化企业结构。引导较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展ISO9000、ISO4000等体系认证,引进现代管理和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病,培育一批产品档次高、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大力坚持小型企业,促使其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分层次竞争、协调发展的企业群体。
2.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意识。现有钢锹生产企业不能满足于现在的“质量好、价格便宜”的现状,要在钢锹的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产品研发机构,着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科技创新求发展。要加大现有知名品牌的推广力度,同时要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注重品牌价值,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外地资本。要通过参加各类展览会、媒体广告、人员推销等办法,积极开拓市场。要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与国外大客户积极合作,形成供销联盟,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自营出口企业,应当招纳齐备报关员、商检员、单证员等国际贸易人才。现由外地公司间
接出口产品的企业,应积极主动地接触国外客商,争取直接出口。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最大限度地争取外地销售公司来本地投资,引进外地公司的市场发展要素投资建立本土的钢锹销售中介机构。
4.进一步扩大宋道口钢锹的影响力。要加大“滦南钢锹”的宣传力度,发动企业、社团、中介机构广泛参与宣传,形成处处是传播媒介的良好氛围,尽量扩大宋道口钢锹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打造“钢锹之乡”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制定当地的钢锹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尽快出台当地的钢锹行业发展规划和促进钢锹业发展的政策性措施,以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来规范和引导钢锹行业发展,在环保、用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鼓励现有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应用先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2007年7月11日,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市委书记赵勇带领参加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的各级领导考察宋道口镇钢锹工业园时说的好,“一把小钢锹,实际上是个大战略,开辟了一个大市场。宋道口钢锹工业园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是,支柱产业有龙头企业、有产业链、有名牌产品。”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宋道口镇的钢锹产业前途无限,“中国钢锹之乡”的前途无限。
第五篇:“中国书法之乡”
“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
素有“武术之乡”、“金丝小枣之乡”美誉的河北沧县,2009年7月25日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人杰地灵的沧县(即古代沧州)是武术豪侠汇聚的地方。这里是《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发配的到达地;这里是明代“燕王扫北”的主战场;闻名千年的铁狮子----“镇海吼”东侧沧州旧城,至今还流传着“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传说。
人杰地灵的沧县也是诞生文豪才子的地方,清代《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便出生在这里,刚刚建成的“纪晓岚文化园”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四海游客。
明初朱元璋的驸马、一代名将梅殷被封地于沧县梅官屯、殷官屯。沧县兴济镇出生的张娘娘,明成化年间被选入宫,弘治年间成为明孝宗朱佑堂的正宫皇后,亲生明武宗朱厚照,开大明中兴之盛景。。。
为热烈庆祝沧县成为河北省第一个荣膺“中国书法之乡”称号的文艺大县,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特与沧县书法家协会、《华北硬笔书法报》社、《华北诗书画》编辑部、如月硬笔书法函授中心、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网站、纪晓岚文化园网站一道,共同举办此次“中国书法之乡”全国书画邀请展。艺术顾问:
杨秀坤(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黄胄先生的入室弟子、《炎黄艺术》执行主编)
王耀东(人民日报美术编审、中国文化部中国文化专项基金会秘书长、世界诗人协会名誉会长、世界文艺家联合会名誉会长、哈佛大学《美中社会与文化》特约编委、北京《稻香湖》诗刊编委、当代著名诗人)
寇学臣(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柳 笛(《超然诗刊》、《超然诗书画》主编)
刘迅甫(东方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国诗书画》主编)
吕 伦(《南部诗歌》、《耄耋诗词》、《文学社信息》主编、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语会课堂教研中心理事、邳州市文联理事)
沈学印(《江海文艺》东北版主编)
杜兴权(《神韵》、《百姓瞭望》主编)
詹义君(《西部文化报》、《采薇歌主编》)
潘云华(中国琴鸟诗书画网、艺搜网主编)
刘志华(中国当代硬笔书法网站长)
梁桂东(中国硬笔书法江湖网站长)
孙文刚(硬笔书法家网站长)
组委会主任:郭凤娟(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沧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9年硬笔作品登陆中央电视台《印象中国》)
组委会副主任:李秀起(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沧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青年硬笔书法家)
一、征稿范围:
1、各级各类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及诗书画教育培训基地。
2、广大书画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
3、欢迎各单位组织集体投稿; 欢迎诗书画名家题诗赐墨。
二、征稿内容及要求:
1.内容不限,要求积极、健康、向上。
2.(1)、诗词作品包括传统诗和现代诗,数量不限。传统诗须合辙入韵,分律诗和绝句;现代诗每首限20行内。一律用A4纸打印,作品下方注明姓名、地址等详细的个人信息。欢迎寄上个人艺术简历、名片等宣传资料,欢迎同时提供电子版。
(2)、书法作品含毛笔书法、硬笔书法两种,尺幅大小不限,数量不限。美术作品以国画为主,其它画种亦欢迎,尺幅大小不限,数量不限。篆刻作品3—5方,数量不限。作品背面右下角铅笔注明姓名、地址等详细个人信息,欢迎寄上个人艺术简历、名片等资料,拒收电子稿。
3.限于人力,来稿不退。所有投稿者,皆视为同意大展征稿的各项规定。
三、参与者待遇:
1.大展结束后,组委会将邀请权威专家结合民意测评最终评选出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颁发精致获奖证书,特等奖获得者沧县硬协将为其专门制作个人网站。
2.所有入展者名单和作品将在网上公开发布,并颁发入展收藏证书,吸收为市、县书协或硬协理事,可参与由本会主办或参与联办的一切文艺活动。
3。未入展作品,也将会收到评委会中肯的评审意见,在自愿的情况下还可申请参加我处举办的函授培训。所有投稿者都将由组委会亲情配诗于网站上公开发布。
4。所有投稿者信息都将被编入《“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通讯录》,优秀作品将在多家网站和报刊发表,并拟结集出版《“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精选作品集》。
一朝相识,终生朋友,欢迎加入参赛者行列!让艺术提升生命的品位,让快乐催绽青春的笑容,让交流酝酿岁月的芬芳!开放的沧县张开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宾朋!
四、征稿时间:2009年11月1日——2010年3月31日.请在百度“中华硬笔吧”、“沧州诗书画吧”、“沧县硬笔吧”、“如月阁吧”、“郭凤娟吧”以及“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官方网站”及时关注大展进程。
五、来稿请寄:061037河北沧县薛屯天狮民族中学大展办公室郭凤娟收
Tel:0317—4882051***E-mai:ruyue-2008@163.com
QQ:751282713
主办:沧县硬笔书法家协会、沧县书法家协会
协办:沧州市书法家协会、沧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声援网络:东方书画网、中华美术网、中国琴鸟诗书画网、中国书画博客网、艺搜网、天砚山商贾网、硬笔书法家网、中国硬笔书法江湖网、中央诗书画通讯网、中华诗书画网、中国当代硬笔书法网、爱上高原诗词网、开心网、香港书画网、台湾儒墨堂网等200余家。
声援报刊:北京《稻香湖》诗刊、黑龙江《江海文艺》(东北版)、贵州《百姓瞭望》、《神韵》、四川《西部文化报》、《采薇歌》文艺报、河北《华北诗书画》、《华北硬笔书法报》、《诗苑》、《孔雀台》诗刊、江苏《耄耋诗词》、《文学社信息》、《放梦文学》、《腾飞报》、《小星星》、《南部诗歌》、《打工人报》、山东《超然》诗刊、《文睿报》、辽宁《绥中集邮报》、吉林《细鳞河》文学报、西藏《格桑
花开》等100余家。
“中国书法之乡”全国诗书画邀请展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