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
海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一)2010-04-13 17:37:39 来源: 作者:王军广 赵志忠 张忠伟 【大 中 小】 浏览:10
1次
评论:0条
摘要:海南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发展条件,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近年来以出岛出口和直接进宾馆进超市为导向,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推动海南农业进入基础最牢、发展最快、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本文首先对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南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最后提出并分析了海南生态农业近期的发展思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海南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发展现状 策略与思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化肥、农药大量使用于农业生产,使传统农业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关注。农业科学工作者极力呼吁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各国政府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并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当今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而农作物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则严重制约着各个国家之间的良好合作,带来的诸多的外贸危机,而绿色壁垒问题的解决也是要求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因而发展生态农业必然对国家或地方的总体贸易状况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4]。
农业是海南特区经济建设的基础,要发展海南热带特色农业,除了要增加农业投入外,还要注重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在海南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一部分地区,由于忽视了生态规律,导致了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农业发展的生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向同时注重效益和质量转变,实现由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转变。当前,我省正处在生态省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热带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了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4]。
一、研究区概况
海南农业人口521万人,占总人口的61%。全省热带土地面积5302万亩,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管辖的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现有耕地1092万亩,人均耕地1.3亩。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22~26℃,常年降雨量1500~2300毫米,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冬季农业的黄金场所。生物物种丰富,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区,许多物种资源为海南特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生产条件使海南农业在全国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
势。海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可替代,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海洋渔业基地[5]。
近年来,海南省贯彻实施“一省两地”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437.6亿元,同比增长7.7%,5年来年均递增8.7%,高出全国近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同比增长15.8%。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5]。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地区,光温充足,有利于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强调农业的发展要立足热带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一省两地”战略,发展冬季优质瓜果菜,把海南建成全国冬季的“菜篮子”和“果盘子”,2008年,全省冬季瓜果菜出岛量达450万吨。
(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瓜菜、水果、渔业、畜牧业、热带作物等特色产业蓬
勃发展。
2008年全省瓜果菜704万吨,产品畅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二是建成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2008年橡胶干胶产量近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胡椒、椰子、槟榔等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三是建成全国热带水产种苗中心和渔业生产基地。2008年水产品产量149万吨,出口4.9亿美元。四是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连续9年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肉类产品实现从岛外调进到出岛出口的历史性突破。五是建成全国南繁育种基地。全国每年来海南南繁的技术人员近5000多人,我国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瓜菜品种,有80%经过南繁加代选育,常年南繁面积13万亩,约可提供商品种子2600万公斤,可增产粮食15亿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5]。
(二)农产品加工发展快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0家,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5%。定安、琼中、屯昌、昌江农产品加工园区顺利推进,完成投资3.45亿元。其中定安塔岭农产品加工园区总产值5.45亿元、增长165%。投入1.5亿元建设农产品预冷处理系统,新增冷库容量2.6万吨,冷库总容量突破10万吨,冷藏保鲜处理能力达20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量138万吨,总产值37.8亿元,分别增长9.7%、2.1%,尤其是一批国内外知名饲料企业投资加盟,提升了海南省饲料工业整体水
平,美国艾格菲、广东恒兴、四川新希望等投入3.6亿元[8]。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大,新增标准化示范基地40万亩,供港农产品基地20万亩,认定297个无公害农产品、27个绿色食品,优质绿色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抽样数量及检测合格率逐步上升。2009年1~9月份,全省各级流动服务站共抽检瓜果菜样品53938个,比08年全年抽检总数多近4倍,平均合格率达到97.16%,比08年的平均合格率提高0.76个百分点,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8]。
(四)农产品出岛出口大幅增长
2006年瓜果菜出岛总量371.6万吨,比2003年增长39.55%,其中瓜菜230.6万吨,水果141万吨,分别增长29.15%和36.99%。生猪出岛38万头,文昌鸡出岛量2000万只,其中出口港澳市场31万只,创汇1643万港元。2007年农产品出岛出口快速增长,瓜果菜出岛449万吨,增长21%。生猪出岛76万头,实现由进岛转为出岛的历史性突破。文昌鸡供港350万只,增长10倍以上。2008年,瓜果菜出岛470万吨,拉动100亿元收购资金、100万人次的进出岛。肉产品实现从岛外调入到出岛出口的历史性突破,由1999年前从省外调进生猪120万头到
2008年出岛出口120万头。水产品出口不断扩大,近三年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2008年海南口岸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9.8%,高出同期全国农产品出口增速30个百分点[5-6]。2009年半年,瓜果菜出岛432.5万吨,同比增长11.4%;产值131.1亿元,增长14.8%,其中瓜菜出岛243.9万吨,增长11.6%;水果出岛188.4万吨,增长11.2%。瓜菜、水果平均收购价分别达2.9元/公斤、3.2元/公斤,分别增长3%、4%。香蕉平均收购价达2.8元/公斤,增长16.5%,创历年最好水平[18]。
(五)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流动站,农民节本增效有保障
海南省农业厅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于2007年10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首批流动服务站16个,第二批5个。近两年来通过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协作,精心组织,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较好成效。为了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好的服务农民。全省已组建了21个流动服务站,每个站配备了流动服务车,车上装备了土壤快速检测仪、GPS定位仪、手提电脑等先进设备,可准确确定采样的地理位置,快速检测土壤中养分,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储存、传递检测数据,每部车每天可检测50个土样,可为40-50个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服务,21个流动服务站全年至少检测2万个土样,测土面积200万亩,为1.5~2万农户提供快捷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的建立和运行,将把测土配方服务工作从化验室直接延伸到田间地头,极大地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16]。
(六)农村沼气建设点亮了农业循环经济
到2009年12月份为止,全省累计使用沼气农户将达31.2万户(含集中供气农户2.8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9.7%,占全省宜建沼气农户的48%。累计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724处,总容积13.74万M3,累计集中供气农户达2.8万户;建设省、市县、乡镇、村四级沼气服务网络1199个站(点)。农村户用沼气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达28578万M3(折合标准煤20.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4.2万吨;沼液沼渣可供1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用肥。实现以气代柴,按户年均节柴5.4吨计,全省31.2万农户使用沼气,年可节柴168.48万吨,相当于312万亩林木年生长量。按每个沼气用户年节支增收2500元计,全省沼气用户形成年节支增收达7.8亿元。海南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得到国家农业部和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得到广大用户的普遍赞扬,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7]。
(七)无疫区建设加快了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有效收入
据统计,2007年全省养猪业和养禽业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51%、58 %,与2001年比较,分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300多家,年出栏肉禽10万只以上的规模化养禽场达3000多家。全省畜牧龙头企业有26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6家、市县级5家。
全省获得认可的畜牧品牌1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9个、市县级1个。全省畜禽产品认证有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个、绿色农产品2个[19]。
无疫区建设在农民增产增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占农民家庭收入34%,与2001年比较,家庭牧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比重提高了14.54个百分。显然,畜牧业在农民增产增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海南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19]。
(八)发展设施农业 实现丰产增收
海南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农民及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多项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并把喷滴灌设施农业列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拉动和引导农民、企业投入;推广微灌、滴灌和喷灌带设施种植面积约30万亩,其中香蕉园推广面积约20万亩,以喷灌带为主;荔枝园、芒果园、木瓜园、龙眼园、绿橙园等也部分推广喷滴灌设施,部分果园实行水肥一体化生产,具有节水、节肥和增产的效果;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约80万亩,其中冬季瓜菜推广面积约70万亩,地膜覆盖作物年均增产约10%—20%;采用塑盘育苗种植的冬季瓜菜面积约100万亩,提高了成活率,增产10%左右[14]。
(九)建设太阳能灭虫器示范基地成效显著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海南省农业厅顺应生态建省、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打造品牌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力抓太阳能植保新技术为主体的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工作,积极筹措资金,推广应用太阳能灭虫器2000余台,在海口、澄迈、琼中、万宁、儋州、琼海、三亚、临高、文昌、东方、定安等12各市县建立42个示范区,防控水稻、瓜菜和热带水果等害虫,防控面积3.16万亩,在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成效显著,并深受广大农民的广泛赞扬。据统计,通过2年的示范推广,全省应用太阳能植保新技术面积达26万亩次,预计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节省防治成本2660万元,尤其重要的是,平均每亩减少用药2–3次,减少有机磷农药使用量60%以上,使示范基地的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15]。
三、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各级政府应强化质量重于数量的理念,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建议市县尽快成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明确职能和事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对农业生产、流通全程监管。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管理。重点解决
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二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把全省农资经销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库,严格记录农药、兽药、鱼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购进和销售。三是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在全省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重点建设一批以田头冷库为主的固定农产品收购点,配备质量安全检测设备,抓住田头批发环节,既可有效把住进入市场农产品质量关,又可追溯到产地和生产者。四是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动物免疫、卫生检疫、执法监督和人工屏障体系,建设覆盖码头、规模养殖场、重点乡镇、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质量监控网络。加强植物病虫害检验检疫,建立植物病虫害监控可视系统,建立植物流动医院,开展统防统治和专业化防治。
(二)发挥传统农业优势,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高投入、高科技含量和高回报。因此,现代农业并不仅指高水平的设施农业,而是泛指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一种综合性概念。根据其内涵和我省的农业生产实际,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农业、庄园农业、生态农业等。各地应根据生产与经济条件,有重点地选择发展。尤其是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找准传统农业与现代设施农业的结合点。(2)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土洋结合。(3)管理技术要与现代农业设施相适应。(4)现阶段我省
应重点推广的内容:腹膜节水滴(喷)灌技术;简易大棚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技术;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等[10]。
(三)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海南特色现代农业进程
紧紧围绕构建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积极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海南特色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海南现代热带园艺业、现代南繁育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水产业和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等热带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此,要加快建立三种制度: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地产权制度;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建立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海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构建新型农业科研体系,提高科研水平;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积极推进海南城镇化进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2][13]。
(四)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浅。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一是运用现代化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生态农业,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生态农产品的健康性和优越性,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认知度,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将生态农业作为对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以生态农业的原理为指导,引导农民采用生态优化组合技术,实施生态型种养模式,延长物质转化和利用关系,使之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良好生态系统[3]。
四、生态农业近期发展思路
今后要以出岛出口和直接进超市进宾馆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品牌农业,把海南建成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进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5]。
(一)发展精致瓜果菜,建设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集中建设100个规模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36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20个农产品供港出口基地。建设100座田头冷库,加快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现代设施农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全国“无疫区”
认真做好“无疫区”工作,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兽医、动物卫生监督、疫情报告、屏障、法律等六大体系,打造全国最大“无疫区”品牌。加快建设10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畜禽良种场,扩大生猪、文昌鸡加工出岛出口,大幅度提高畜牧业比重。扶持罗牛山、温氏等一批畜牧龙头企业做好“产地注册场”和出口企业备案,扩大畜产品出口出岛。力争生猪出岛150万头。运作好海荷肉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扩大海南和牛示范点,打造海南畜牧新品牌。加快饲料工业发展,加强饲料质量监管,创新饲料工作机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做大做强制种业,建设海南国家南繁育种基地
制定实施南繁发展规划,策划建设20万亩南繁育种基地和4万亩核心试验田建设,加强南繁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标准基地建设,加强南繁检疫和转基因管理,保障南繁安全。争取投入,加快乐东、三亚、陵水、临高等基地建设,力争制种面积达到15万亩。完成农作物种子南繁荔枝沟基地项目二期工程,动工建设南繁种子检验检测中心,加强南繁检疫和转基因管理。支持做大做强南繁科学院,编制争取南繁公共研发等平台项目
(四)发展热作和林业,建设全国最大的热作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橡胶、椰子、槟榔、胡椒等一批热作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热作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建设,大力发展热带花卉产业,在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五)加快发展水产业,建设全国海洋渔业基地
推进水产养殖逐步向海水养殖及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以扩大精品水产业为重点,推进罗非鱼、对虾、鲍鱼等水产健康养殖。加快渔港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出口基地,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推动休闲渔业发展。
(六)加快发展冬季特色瓜果菜,提高优质瓜果菜比重。
实施瓜菜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力争全省冬季瓜菜面积230万亩、产量340万吨。加强37个大田洋瓜菜生产监管,推广瓜菜塑盘、营养袋育苗面积100万亩。加快发展中部山区冬季瓜菜生产。推广水果套袋、香蕉无落地采收技术,提高大宗水果的品质,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珍稀水果。加强瓜果菜分拣、包装、贮运等产后处理系统建设,争取优质瓜果菜占出岛总量的70%
以上。
(七)发展休闲农业,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拓展农业观光休闲职能,研究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农业特色产业等作为休闲农业的开发重点,创建100个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策划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加盟开发,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
(八)建立规模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标准化。
实施基地规模化是促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制定出口基地奖励办法,支持企业做好出口基地备案认证,建成一批供港瓜菜基地和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要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建立基地生产档案制度和产品追溯制度。开展创高产活动,重点创建17个万亩以上田洋和陵水英州、乐东佛罗、三亚凤凰等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20个节水示范基地,力争节水2亿立方米[5]。
参考文献
[1]罗声明,丁 萍,关于海南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7(5):134-137.[2]陈 芳.闽北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17(3):35-37.[3]秦计伟.生态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29,332.[4]高 扬。榆林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D].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5] 海南省农业厅.2008年海南农业情况.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7-1.[6] 海南省农业厅.2007年海南农业情况.海南农业信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00-10-29.[7] 海南省农业厅.海南农业概况.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7-11-15.[8]肖 杰.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1期(总87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1-20.[9] 海南省农业厅.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5期(总91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3-26.[10]肖 杰.在海南省无疫区国家评估验
收反馈会上的讲话.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49期(总135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12-7.[11] 肖日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C].热带现代农业建言献策论文集.海南省农业厅。2007年10月
[12]欧阳欢.海南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
报.2009-11:101-102.[13]奚 磊.元谋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14]陈发卿.海南发展发展设施农业 实现丰产增收[N].经济日报,2009-12-25(1).[15]张曼丽.海南省农业厅建设太阳能灭虫器示范基地成效显著。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9-23.[16]海南省农业厅.测土配方施肥流动服务站 农民节本增效有保障.农业情况通报2009年第38期(总124期).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11-16.[17]海南省农业厅.海南省农业厅发放今年第二批新增农村沼气项目设备.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12-23.[18]海南省农业厅.促销力度大 瓜果菜出岛量效益均创历史新高.海南农业信
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9-7-27.[19]朱清敏.无疫区建设促进海南畜牧业发展.海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2008-12-31.
第二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5-18 11:48:00 ]作者:田雪梅编辑:studa090420
摘 要: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
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七、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八、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努力,生态农业这一“星火”,一定能在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篇:海南农垦发展现状分析与问题
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编号: 0093时间: 2012-05-30发表人: szx类型:查看: 1673 次
大 中 小】【字体:
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从体制上明确了海南农垦由省(海南省)部(农业部)共管改由海南省全面管理,在5年过渡期内,海南农垦逐步移交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海南农垦由此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体制改革序幕,并开始朝着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方向发展。
农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总结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有利于农垦的改革少走弯路、积极稳妥的推进。
农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垦土地权益四分五裂,多方博弈争夺。
海南农垦拥有1180万亩土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除380多万亩橡胶林地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农垦土地的价值和增值效应大大凸现,同时也引发多方博弈争夺土地权益。以土地为核心的各类矛盾开始出现。具体表现在:
(一)、围绕土地,农垦与地方政府在博弈。农垦土地目前虽然已大部分经土地确权,但仍然有许多用地是存在纠纷的,农垦的农场与地方周边乡镇紧密相连,土地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界划分的历史矛盾由来已久,因此,地方政府对这些土地的进一步确权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农垦的土地是国有划拨地,属农业用地范畴,农垦要利用土地进行项目开发,需要地方政府调整土地的用地规划,将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这项工作目前开展的并不顺利,这虽然有用地政策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农垦报批的土地开发项目,更是不理不问或拖着不办,使农垦项目的开
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围绕土地,农场与周边农村在较劲。历史上,农场有不少土地系从周边农村划入,有的连村带地一起并入农场,成为农垦的“并场队”。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农场周边的农村日益显现出人多地少的窘况,而农村土地价值的不断攀升,使得农民对土地的渴求日趋旺盛,难免衍生出土地权属问题和土地纠纷事件。
(三)、围绕土地,农垦系统内部的存续农场与海胶基地分公司、投资公司在角力,并出现土地权益失衡的状况。一方面,海胶基地分公司占用了380万亩橡胶林地,这部分原属于存续农场的土地,目前正由农垦方面陆续划归农垦集团公司名下,其中30%的土地已确权归属农垦集团公司,后续土地确权因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工作进展缓慢。另一方面,农垦集团下属的24家投资公司也从存续农场获得了相当数量可用于项目开发的土地资源。而存续农场则在这场角力中不断“瘦身”,变成了没有法人资格、土地资源所剩无几的“弱势群体”,农场赖以生存的土地除建成区和无法开发的滩涂地外,几乎没有可利用开发价值的土地,将这样的存续农场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肯定不愿接纳。存续农场失地(失去土地)、失业(失去橡胶主产业)、“失身”(失去法人身份),干部职工失意、失落、失志,对移交地方政府心存疑虑,对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对农垦改革失去信心。可以说,目前存续农场的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抵触情绪很大,对海胶集团、投资公司等“外来掠夺群体”的敌意也很大,这关系到稳定的大问题,我们应认真对待和深思。
二、政策缺乏前瞻性,留下后遗症。
农垦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上千万亩,牵涉百万农垦人的利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农垦的改革在某些方面操之过急,政策的设计和制定缺乏前瞻性,没能通盘考虑,留下后遗症。
(一)、反哺政策缺失,存续农场负担沉重。为支持海胶集团上市,存续农场全盘接收了海胶集团剥离的不良资产和富余人员,作出了巨大牺牲。而海胶集团则将农垦最优质的橡胶资产装入囊中,甩掉了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海南农垦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对海胶集团上市后如何为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农场进行反哺,缺乏前瞻性,使农场未能从海胶上市中获取任何利益,依然负担重重。
(二)、橡胶长期承包政策仓促推出,引发混乱局面。海南农垦于2008年推行国有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在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对8个基地分公司匆匆试点数月便在垦区全面铺开,没有继续巩固以往多方联手共同为橡胶生产保驾护航的机制,相反却从橡胶产业的分家、土地的分割、权益的分配等方面将海胶基地分公司和存续农场等实体单位的橡胶联保机制彻底打破,仅仅依靠海胶集团保安公司5000多名保安的力量开展护林保胶,工作陷入被动,垦区偷胶卖胶活动空前猖獗,干胶流失十分严重,护林保胶形势更不容乐观。
橡胶长期承包政策的仓促推出还导致掠夺性割胶盛行。在橡胶“长包”政策暴利的诱惑下,胶工强割现象屡禁不止,过去割胶是三天一刀或四天一刀,胶树有较为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实行“长包”政策后,胶工为了眼前利益,常常一天一刀甚至一天两刀,竭泽而渔,橡胶树死皮率大大上升。据农垦有关橡胶专家调研估测,垦区橡胶树死皮率已高达40%以上。
(三)、政策倾斜橡胶深加工,忽视橡胶基础性生产,橡胶产量徘徊低谷。2004年垦区橡胶产量创下历史之最,达到23.32万吨;2005年由于遭受50年不遇的“达维”台风重创,橡胶产量锐减至16.24万吨;2006年为15.87万吨;2007年17.06万吨;2008年 15.47万吨;2009年16.18万吨,2010年18.43万吨(以上数据为海胶集团和有胶存续农场的橡胶产量之和)。农垦橡胶种植
面积没有减少,但产胶量一直没能达到2005年以前的水平。据农垦橡胶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橡胶树在遭受大台风的创伤后,3年就能完全恢复,产胶量能达到甚至超过台风前的水平,但海南农垦的橡胶产量一直在低谷徘徊,不可不反思。
三、改革的参与主体利益落差大,改革难以形成合力。
海南农垦的改革由农垦总局牵头,参与主体大致分为三部
分:农垦集团及其下属投资公司、海胶集团及其下属基地分公司、存续农常这三大改革参与主体无论是在产业、收入和归属感方面,均存在较大落差,农垦的改革没有形成合力。
(一)、产业。农垦集团正陆续将原属于存续农场的350万亩橡胶林地收归旗下,投资公司从存续农场获得了一大批可供项目开发的土地,形成了以旅游地产为主业的经济发展格局,部分投资公司的开发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海胶集团以橡胶为核心产业,成功实现上市,募集了巨额资金;而存续农场失去橡胶后,没有了主产业,也没有多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仅靠农垦总局的“输血”救济和收取自营经济的地租苦苦支撑,艰难度日,发展经济举步维艰。
(二)、收入。农垦对存续农场执行“阳光”工资制度,对农垦集团及其下属投资公司、海胶集团及其基地分公司实行“差异化薪酬制度”,对胶工推行“交够国家的、剩余归己”的分配制度,各方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分配有失公允。
(三)、归属感。在存续农场的干部职工眼里,投资公司有农垦集团这个“爹”,海胶基地分公司有海胶集团这个“娘”,只有存续农场是即将泼出去的水,要扔给地方政府(且地方政府又不愿意收),干部职工没有归属感。而已完成移交试点的加来和新星农场并不乐观的现状,更让农场干部职工深感无助和无奈,他们既担忧自己的未来,更为子女今后的就业忧心忡忡,对农垦改
革颇有怨言,编下顺口溜:辛辛苦苦农垦人,流血流汗献青春,一生种胶一朝分,失地失业失身份。
以上问题何许仅仅是个别情况和问题的反映,但这些问题却足以影响整个改革和稳定。特此,就农垦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供参考。
一、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由省委或省政府成立专门的调研组进行深入调研,尽快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更切和实际的对策;
二、海南农垦的改革要让地方政府参与进来,不能关起门来搞改革,农垦可以唱“主角”,但不能唱“独角戏”;
三、海南农垦的改革应以稳定为前提,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农垦不稳定,全省不稳定,农垦不发展,全省不发展;
四、海南农垦的土地也是海南省的土地,是全省重要的战略资源,应站在全省的高度,全盘考虑,统筹安排;
五、要充分做好农场移交给地方政府前的准备协调工作。农场区域大、人员多、负担重、无土地、无主业、服务设施落后,地方政府在接收过程中,农场的债权债务如何划分,农场将来如何发展,干部如何安排使用,职工的出路在哪里等等,都应该全面统筹考虑;
六、海南农垦应想办法转变经营体制,解决改革进程中的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不能简单甩包袱,在勇挑改革重担的同时,也要为全省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
摘要: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简要地概括了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及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生态农业的种植面积,生态农产品产值,生态农产品需求,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国外生态农业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 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人类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
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石油农业” 生态弊端的讨论,发现“人口-资源-环境” 结构危机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主要文件,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长期共同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可持续农业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
1.2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强烈需求
人既是系统中的消费者又是生态系统的精心管理者,人类的经济活动直接制约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复杂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系统中的生物
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20世纪后半叶,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英恶性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
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1.3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采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它是指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名,通过制定、颁布、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使国外产品无法进入或进入时受到一定限制,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的贸易保护措施,实质上是技术壁垒。生态农业能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成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因而促使各国更加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制定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发展生态农业。2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历程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2.1 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初只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些生产者组合成社团组织或协会。英国是最早进行有机农业试验和生产的国家之一。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
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以来,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在美国,替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是有机农业,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罗代尔(J.I.Rodale),他于1942年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并于1974年在扩大农场和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罗代尔也成为美国有机农业的先驱。但当时的生态农业过分强调传统农业,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未能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极为缓慢。
2.2 关注阶段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美、欧、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工业污染已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这些国家感到有必要共同行动,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从而掀起了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替代农业思潮。法国、德国、荷兰等
西欧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展了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英国在1975年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使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日本生态农业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玛雅(Maya)农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典型,1980年,在玛雅农场召开了国际会议,与会者对该生态农场给予高度评价。生态农业的发展在这时期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稳步发展阶段
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的地位也得以确立,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有机农业转变。法国也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日本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 发展计划,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一些国家为了加速发展生态农业,对进行生态农业系统转换的农场主提供资金资助。美国一些州政府就是这样做的:依阿华州规定,只有生态农场才有资格获得“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明尼苏达州规定,有机农场用于资格认定的费用,州政府可补助2/3。这一时期,全球生态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单
一、分散、自发的民间活动转向政府自觉倡导的全球性生产运动。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的政策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自身健康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量,不仅在其世界主要市场的欧洲、北美和日本,而且在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增长。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1 生态农业面积
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数据,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 300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31.4%。生态农业遍布几乎世界各国,在耕地中的比重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都在增长。从图1、2显示: 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中以澳大利亚的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1 050万hm2,其次是阿根廷和意大利,分别有3l9.2万hm2和123万hm2: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
计为4万hm2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hm2,日本占5000 hm2,以色列和中国各约4 000hm2。
3.2 生态农产品产值
据国际贸易中心(1TC)报道,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2003年澳大利亚有机食品销售额为1亿澳元,国内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量每年的增长速度为60%。2005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4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4%,约占全部食品市场销售额的3%。德国的生态食品市场占整个欧盟的30%,可以说德国是生态食品的消费大户。据测算,2002年美国有机农产品零售额达到110亿~13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15%~25%之间,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由于2001年JAS法的实施和对有机农产品的准确定义,日本农林水产省估计2000年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最高不超过2.5亿美元。由于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的日益关注,有机市场将持续增长。特别是JAS有机标识的引入,将对未来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机零售额在2003年增加到3.5亿~4.5亿美元,发展态势令人乐观。
3.3 生态农产品需求
美国Rodale·Press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87%的美国商店购买者愿意购买与常规食品同样价格的有机食品,每3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改变了饮食习惯,其中72% 的愿意购买有机生产的蔬菜和水果。在瑞典,绿色食品被称为生态食品。2001年据瑞典《南方瑞典日报》报道,瑞典绿色食品的销量1997~2001年的4年来激增了30% 以上。全国绿色食品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6.5亿瑞典克朗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近10亿瑞典克朗。同时有调查资料显示,85%的瑞典人愿为环境清洁支付较高的价格。根据“生态和农业基金会”(Stiftung Oekologie & Landbau,SOEL)最近的市场研究表明,在大部分主要的有机品市场中消费者需求量迅速增长,2005年一些国家的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销售的份额中占到5%~10%。而在瑞士,丹麦,瑞典,英国等欧洲主要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每年消费量增加率超过l0%。而英国权威认证机构——土壤协会预计,在2010年前,英国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将达到25亿~30亿英镑。4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
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从各个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的支持。政策上的支持,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同时,环境净化、生态建设的对象多系公共资源,对该类资源的浪费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政府的财政支持也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年政府都拨出专项资金以发展生态农业,对实施生态耕种的农场进行补贴,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刺激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其次,各国都非常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成立了许多的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培养大量的科研人员,参加生态农业研究的人员包括遗传、育种、栽培、生态、生化、土壤、植保、园艺、水产养殖、畜牧、林学、生物工程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方面的人员。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组织工作,机构健全,并以现代化科技为依据把科研与教学、推广密切结合起来,所有的这些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旺盛,经营生态农业有利可图。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食物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特别是疯牛病等疫情的先后暴发,造成了人们对食物安全的恐慌,同时引起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广泛关注。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食物的质量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市场逐渐成为食物的“主流”市场。对于农场主而言,生态农业生产同常规农业生产相比,其特点是:实物产出数量少,而可获得的价格较高。在为农场主提供新的就业途径的时候,也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另外,各国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财政政策等,也为经营生态农场提供了保障。
最后,培训、信息服务及观念的推行。为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各国政府在对生态农业这一跨学科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同时,也建立了许多的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使农民真正地理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培训及信息服务的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技术来发展生态农业,还包括对目前的食物市场的新认识。促进有关的研究和技术发展,以及对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同时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使?肖费者取得这样的共识,即农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部门,而且更是一个与整个国民的健康和安全休戚相关的部门。农业生产必须日益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作者:李哲敏 信丽媛 |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第五篇:海南(三亚)游艇业的现状与发展
【报告描述】
报告由本人自行收集撰写,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交通运输部、国家政府网站、游艇行业专业网站等公布的数据资料。特别申明,此报告未经深入市场调研,相关数据和政策导入都为引用对应的机关单位公布的信息。纵观世界游艇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势,对中国游艇产业和海南游艇产业的发展情况作经验性的粗略分析和判断,并对海南(三亚)游艇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估计和探讨,作为初次跨入游艇行业的外行者对游艇行业整体大概的认识与判断,附作应聘参考之用。
【报告目录】
第一节国际相关情况
一、游艇发展简史
二、国际游艇产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国内相关情况
一、国内游艇简史
二、国内游艇船业发展状况
第三节海南(三亚)现状与发展
一、宏观面(游艇产业的相关政策)
二、微观面(自然条件)
三、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整体发展趋势
五、鸿洲游艇会的现在与未来(附加)
第四节、其他资料
第一节、国际相关状况
一、游艇发展简史
游艇起源于17世纪中叶。英皇查尔斯二世登基时,荷兰送给英皇第一艘做工精细的皇家狩猎渔船,这是历史上第一艘游艇。到了18世纪,游艇逐步发展并成为欧洲海洋国家的贵族、富豪夸耀自我,显示地位的一种象征。19世纪以后,螺旋桨、蒸汽机、小功率的马达、自动导航驾驶仪器被先后运用在游艇上,直到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中衍生出游艇俱乐部,解决了游艇的停泊难题后,使游艇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现在西方国家运用在游艇上的先进装备甚至超过了汽车,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私人飞机的行走游玩工具。
二、国际游艇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国际游艇产业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保持在1600-2000亿美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水上运动器材等配套设施的销售收入,游艇产业的年贸易额达3000多亿美元,且每年以5%~10%的发展速度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蓬
勃发展。其全球旅游船艇年消费额约400亿美元,加上相关配套约500亿美元。在人均拥有量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每171人拥有一艘游艇;其中,挪威、新西兰等部分国家的人均游艇拥有比例高达8:1,美国为14:1,再者如内陆国家瑞士,人均拥有游艇也达到69:1,香港则是2800:1,国内平均水平是130万:1。
第二节、国内相关状况
一、游艇发展简史
中国内地最早出现的游艇可以追溯到1872年的上海游艇总会,游艇的主人都是在华的外国人。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因为社会产生变革,上海的游艇俱乐部日渐式微;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香港和澳门三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引入游艇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至今;其中台湾地区的游艇生产能力目前已达到了国际水准,仅2003年台湾游艇产值就达20亿美元;香港和澳门则引入了世界各国各种各样最先进的游艇,两地现在在册的游艇合计超过了15000艘。
二、国内游艇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大陆介入现代游艇产业的历史较短,约二十多年的时间。从上世纪末的小打小闹至如今港资、台资、外资游艇厂在内地沿海的兴起,游艇业逐步发展,2003年中国大陆生产游艇的企业突破300家。跟随旅游业的介入,大连、上海、深圳等沿海十几个海滨城市更在几年之间冒出了60多家游艇俱乐部。目前,中国游艇俱乐部已进入圈岸、圈岛、圈海时期,为下一阶段的中国游艇的兴起铺就了基础。以致连新疆、西藏的湖泊都有了游艇。拒不完全统计,全国在册的游艇不过千艘,这和十三亿的人口数字相比,不过沧海一粟,中国的游艇市场无疑是一片新的“蓝海”。
此外,游艇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这决定了当前中国游艇产业集群主要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大连、三亚等沿海地区或旅游城市等周边地区。
第三节、海南(三亚)现状与发展
一、宏观面(游艇产业的相关政策)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具体规划和各项定位以及发展周期在未正式发布(预计2010年3月底发布)的情况下通过省政府的大小会议中初见雏形,尤其是海洋旅游的发展规划定位,更是当局力推的发展产业。作为世界三个奢侈运动之首的游艇休闲运动,在海南的兴起正与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定位不期而遇,不谋而合。三亚市政府的十一五规划里明确指出:积极鼓励发展私人游艇和企业会所,建设中国一流的游艇基地和会展基地。
同时,2010年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确认国内首家游艇交易所将于3月19日至20日在海南海口成立,这标志着国内游艇产业的发展步伐又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外,2009年1月1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实施的《游艇安全管理规定》,正陆续解决游艇跨区域进出通道的畅通和跨区域停泊的问题。
二、微观面(自然条件)
全岛具有一流的游艇码头的自然条件,四季气候温和、日照充分、大面积优质沙滩、海水水质优良、沿线岛屿、岛礁自然禀赋极好以及足够长的海岸线。尤其在三亚,独有自己的城市定位——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而相对于岛内其他的沿海市县在相关的配套方面更是先行了一步。
此外,东部旅游度假区沿线海岸(亚龙湾、海棠湾、清水湾、石梅湾、神州半岛、博鳌、铜鼓岭、西海岸)都规划有游艇泊位,游艇行业的注入已经趋于常态规划。从吃、住、娱、购、行、会议、展览等配套的规划与设施更是从高端来系统定位。
三、发展面临的问题
游艇业界人才极度缺乏,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其他行业对游艇产业缺乏认识。目前大多数游艇驾驶员都是由客轮或货轮驾驶员退休后转接来担任。
游艇制造业跟不上。从国外购买的游艇,售后服务跟不上,周期过长。目前海南只有一家游艇生产厂家,但缺乏技术研发和设计能力,所生产的游艇大部分将一些公务艇进行改装而成。此外,游艇的维修与汽车不同,按照国际工作流程,游艇报修到维修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国外或外地厂家如果在海南没有维修点,维修周期会加长,由此导致游艇使用成本过高,使用期受到影响,制约游艇产业的发展。
再者是航线问题。针对海南环岛游艇航线的开设计划,经勘察数据发现海南东线沿海礁石较多,开设环岛航线面临诸多困难。要开设环岛游艇旅游航线,需政府的大力支持,远非一早一夕可以达成。
四、整体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惯例,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就开始萌芽。08年国家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游艇经济的大背景与基础已经存在。如今,长三角和珠三角引发的游艇经济已经日渐扩大至全国范围,一个巨大的奢侈品市场正在中国显露端倪。在世界上,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拥有一艘游艇相比,中国游艇的人均占有量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可预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步转变,游艇业将会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
综合当前的整体情况,游艇业在海南的发展和空间极其广阔。在中远期(5-8年)的规划里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与问题,但就目前的短期发展来讲,已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只待扬帆起航。按游艇产业对其配套经济的国际经验数据推算,1:10的经济杠杆效是最好市场内力;以恩格尔曲线来测算,即可相对降低城市的恩格尔系数;同时,直接和间接影响并优化当地的经济格局,也提升城市的品位,当局定会倾向于扶持的立场。
按业内的预测,三亚乃至全岛在短时期内游艇产业将会有迅速的发展和扩张,换句来讲,眼下正是游艇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鸿洲游艇会的现在与未来
2005年成立的鸿洲游艇会,目前已拥有高速滑航艇、帆船、海钓船、摩托艇、小快艇等海上娱乐游艇二十多条。在市场投入的成本和市场培育的时间上下足了功夫,加上天然的良港和高水准的码头建设,硬件条件已经初具规模。按三亚城市港口的规划,实行三港(渔港、货运、客运)分离,将现有的渔港码头将迁至建设中的崖州中心渔港,并将之全面改造为游艇码头;再者,根据委书记提出的水上交通倡议,现有的渔港码头将会是未来的游艇停靠码头之一。面对世界游艇产业的高端、高速发展,有世界顶级品牌游艇厂商的加盟,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海洋气候环境加上自身的发展信心,鸿洲游艇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附加
海上运动:游泳,钓鱼,摩托艇、潜水、驾驶;
经营方式:游艇销售、租赁、停泊、展示、保养、维修、驾驶培训、“产权式”租艇等。销售范围:高端,针对国内15万具有千万(以上)个人资产的富豪及部分国外富豪;
中端,大面积、组团形式的中等消费群体。
第四节其他资料(此部分资料省略)
附件一:游艇的分类
附件二:游艇的生产、制造、配套、价格、品牌、消费条件、登记办理等
附件三:世界游艇俱乐部(会所)的分布和经营状况
附件四:中国游艇俱乐部(会所)的分布和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