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建筑陶瓷现状与发展策略
浙江建筑陶瓷现状与发展策略
浙江省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池跃章 沈光银 李 莹
浙江温州是我国釉面砖的发源地,起源于四十年代,对我国的建筑陶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八十年代曾风光一时,仅温州地区建筑陶瓷的生产企业就有五百多家,当地政府部门也作为第三大产业在扶持,但一轰而上的“作坊式”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优势,而广东新兴的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采用自动压机和辊道窑,产量高,产品规格、花色多样化,品质也有较大提升,温州建筑陶瓷在全国的地位随之而“江河日下”。九十年代以后,以杭州协和陶瓷有限公司(现为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三资或独资企业的兴起,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协和陶瓷有限公司、浙江荣联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和金元陶瓷(中国)有限公司等又重新扛起浙江建筑陶瓷的大旗,成为浙江生产建筑陶瓷的主力军。进入二十一世纪,随国家宏观管理调控政策的逐渐到位,对于供过于求的建筑陶瓷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浙江也不例外,2004年可以说是浙江建筑陶瓷业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天灾人祸”屡屡不断,浙江陶瓷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浙江的陶瓷企业家们积极应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甚至到省外发展。
一、浙江建筑陶瓷的现状
1、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近几年我省建筑陶瓷企业,数量在逐步减少,从几百家到2004年100多家,陶瓷墙地砖产量约2亿平方米,建筑琉璃制品3000万件,产值约40亿元。造成企业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1)宏观调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银行银根收紧和开发区的治理等,房地产过度升温势头有所遏制,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建筑陶瓷作为房地产的后续使用产品,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对陶瓷的需求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全国建筑陶瓷产量持续增长,建筑陶瓷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旧。2)电力短缺。从2003年开始的电力短缺,严重制约了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2004年电力短缺更加严重,浙江更是“重中之重”,不少地区对电力实行“停四开三”或“停五开二”,而陶瓷行业是一个连续性生产的行业,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屡遭停电,将使产品的废品率徒然上升,不能连续的供电也使陶瓷企业根本没法正常生产,有个别企业有定单,就因为电力问题,半年没法生产;由于限电打乱了工厂的配置和部署,很多企业生产线只能开一半停一半,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产成本急剧增加。虽企业为求生存配备了发电机,以确保供电给需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而这增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设备投资,更使企业“雪上添霜”,同时自发电的价格比正常供电要高45%以上。
3)燃料和原材料上涨。陶瓷企业所用的燃料:煤炭、油和液化气全面上涨,煤炭和液化气上涨约50%以上,重油上涨30%以上。作为乳浊原料的硅酸锆及其它化工原料也上涨100%以上。
4)超限载。2004年5月1日起交通部门严惩超载,使消耗资源比较多的建筑陶瓷企业,无论原料运进还是产品运出,使运费增加30~50元/吨,有些企业陷入“等米下锅”的境地。而我省陶瓷企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料都需从外省购进,如湖南的长石,广东和福建的粘土等。
5)自然灾害。2004年8月12日的“云娜”台风,登陆浙江温州的最大风力达14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陶瓷企业也损失严重,厂房倒塌、房顶被掀,仓库进水,使温州陶瓷企业雪上加霜。之后的“云丽”和“海马”台风相继袭击浙江,特别是温州,都造成陶瓷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6)职业病防治。2004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嚗光了温州矿石研磨厂漠视职业病,对工人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工人被诊断为矽肺。引起了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责令有关企业,特别是陶瓷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并对企业进行了检查,没达标的不能生产,至今还有部分企业没通过,不能正常生产。
7)发展空间的限制。陶瓷作为资源消耗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在经济日益发展 的浙江,已面临结构调整的局面。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80%集中在温州,而温州由于皮鞋、皮革、眼镜和打火机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温州的支柱和发展产业,早期的第三大产业--陶瓷行业由原来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到如今“无名小卒”,正面临淘汰的危险。同时浙江土地紧缺,土地价格高,而大部分陶瓷企业都是从原来的“作坊式”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当初的空间就不大,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现在再想发展已受到种种制约。
8)技术缺乏、产品档次低。温州的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目标,追求短期行为,企业属粗放型,产、供和销就一人负责,根本不符合现代工业管理要求;同时缺少技术人员,企业习惯“以量取胜”,低质低价,从而也影响了温州陶瓷的声誉,在关停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是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企业关停,特别是那些规模小、质量又差的企业,经受不住市场的竞争而遭淘汰;也有一些企业转到西部的新疆和甘肃去发展,因为西部地价、能源和人工成本低,同时当地政府重视。从陶瓷行业出发,企业的重新“洗牌”,淘汰小企业,可使行业内各种资源得以优化重组和重新配置,这也是好事。在外围条件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企业凭借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的组合,不但屹立不倒,反且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浙江省建筑陶瓷的代表之一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兼总经理骆水根带领下,依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借助产品品质、品牌优势明显,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产值突破10亿大关,入围全国建材百强企业和全国民企500强,2004年又投产的四条陶瓷砖生产线,年销售额达12亿元,2005年其子公司—威呢斯陶瓷有限公司新生产线又将投产。浙江法贝陶瓷有限公司,在苍南征用200亩地,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生产线,引进人才,企业取得较好效果。浙江伊泰力陶瓷有限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司规模也逐步扩大。
2、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我省的陶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无论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东北、西北农村都能看到我省陶瓷企业的产品,如诺贝尔,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如此,我省企业还纷纷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势头不减,有些企业几乎产品全部出口,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求得空间,2004年仅温州地区出口的企业就有20多家,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但大多数出口企业是经过第三方促成的贸易,出口不稳定,且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平均才1个多美元/M 2。诺贝尔、现代和荣联罗马都积极开拓欧美和日本市场,出口额450万美元,2004年诺贝尔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瓷砖材料的首席供应商。
3、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
随我国陶瓷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几个合资企业采用国外引进生产线,大部分企业采用国内消化吸收的国产化装备。内墙、外墙和地砖产品齐全,规格200mm×200mm、1000mm×1000mm甚至有1000mm×1500mm;渗花砖、微粉布料到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都能生产。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大企业脱颖而出,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称赞,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全国陶瓷行业利税名列第二。
4、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省除诺贝尔、现代和罗马等几个大的合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温州地区的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企业几乎很少有技术人员,产品一味仿制,同质化趋势使一批原来相对优秀的品牌被淹没,有些企业还只能打广东牌。
二、发展策略
1、培育品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本脱离了政府部门的干预,经过2004年的“洗礼”,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还将减少,对那些规模小、实力弱,没有知名度,缺乏技术人才和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今后的生存将影响更大。市场经济条件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步伐,只有追求质量和品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完善营销体系,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的企业才能求得发展。品牌是企业成功和发展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也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我省陶瓷行业,只有二个浙江名牌,其它企业应积极争创浙江名牌、国家名牌,企业要加强与协会的联系,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纷纷到国外开拓市场,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既是价格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而低价又可能带来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同时贴牌加工只能赢得一时的效益,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打响自己的品牌才能给企业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2、联合兼并
我省大部分企业单体规模偏小,自身实力也有限,面对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今天,依靠各自力量,势单力薄;只有实行联合,才能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市场竞争的实力,同时还可得到企业发展的空间及土地紧缺的问题。
3、向外发展
“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紧张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转变,材料与物流成本近期将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省在这些方面是劣势。这几年我省已有陶瓷企业在新疆发展,并取得成功,西部大开发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此部分企业继续往外迁移;还可以借道出口或直接到海外投资设厂,可有效地防范一些壁垒和不公平的待遇,这也是一个企业求生存的机会。
4、积极培养人才,合理用好人才
人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要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必定要有一个培养人才的机制、吸引人才的条件和使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鼓励现有人才和挖掘人才发挥的最大潜能。
5、发展中高档产品
我们大部分企业的粗放经营,依靠我们的价格和市场营销优势,热衷于价格竞争,陷入低价—低效益—低投入的恶性循环,可这几年的“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紧张,我们的制造成本在不断提高,在价格上已不存在多大空间,同时我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因此企业要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与档次,必须要做到从量的扩张和质的转变,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影响力,也会从中提高利润获取率。
第二篇:建筑陶瓷
姓名:张娴 班级:07陶设(5)班 学号:20071011151
2建筑陶瓷课后小结
二周的建筑陶瓷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从一开始对建筑陶瓷知之甚少到老师的理论课程教学、再到最后自我实践,我逐渐对建筑陶瓷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凡用于修饰墙面、铺设地面、安装上下水管、装备卫生间以及作为建筑和装饰零件作用的各种陶瓷材料制品,通称为建筑陶瓷。
建筑陶瓷质地均匀,构造致密,有较高强度和硬度,耐水、耐磨、耐化学腐蚀,耐久性好,可制成一定花形和色彩,根据需要镶嵌成各种彩色画面或图案,是常用的建筑、装饰及卫生设备材料。
常用的建筑陶瓷的品种很多,最常用的是内墙面砖、外墙面砖、铺地砖、陶瓷锦砖、卫生陶瓷等。以陶、土器制品为多。在高级建筑物上常用它作装饰,如琉璃瓦、面砖、铺地砖和一切装饰建筑制品。
建筑陶瓷制品由于主要用于内墙建筑或装饰,对于产品辐射防护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原材料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随着产地的不同而不同,但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材料的使用量以及所使用原料的生产地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保护人体健康应对产品放射性进行控制。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陶瓷的标准为绿色选择(idtISO14021:1999,GB/24021—2001)陶瓷产品评定标准,该标准将放射性的比活度控制在≤1.0的指标上,该项指标确保人体免受放射性疾病的伤害,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节约问题有所要求,并拟将在二期的标准中增加致密度/抑菌指数的指标。所以凡是获得绿色选择陶瓷产品评定的产品均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绿色选择的标识为“眼睛”,这是消费者购买绿色陶瓷产品的关键凭证。广东省技术监督陶瓷产品质量检验所按GB6566—2000标准对44个送检的建筑陶瓷样品进行了放射性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为38.5%,仍有着相当的数量,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着极大危害。所以,在建筑陶瓷产业中推广绿色产品的评定,对保障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以及建筑陶瓷工业合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这次的课程主要针对瓷砖的设计,卫浴是非常私密的个人空间,打造个性化的卫浴不仅仅体现在灯光和饰品的布置,一定要让卫浴有体现主人独特风格的视觉核心,瓷砖的设计不同于卫浴的设计,瓷砖的设计要基于一个卫浴空间,并结合空间的相关联系,运用所学的平面设计的知识和相关的软件,如CAD、3D、PS,做出效果图。作为一名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思维可以说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要结合自己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并运用与设计中去,是自己的设计得到各方的认可!
第三篇:“医联体”发展现状与策略
“医联体”发展现状与策略
自2013年“医联体”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与支持下,我国“医联体”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重视并推广“医联体”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医联体”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医联体”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医联体”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1“医联体”概述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当今社会对于“医联体”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医联体”是以整合医疗资源为目的,由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组成的提供卫生服务和管理居民健康的医疗机构统一体。从本质上来看,“医联体”是医院集团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呈现出的一种新形式,它是为了通过资源整合达到重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的目的。“医联体”在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的同时还应当肩负起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双治、双向转诊”的合理就诊秩序,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责任。目前“医联体”发展优劣势分析
自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随着“医联体”概念的正式提出,我国“医联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纷纷探索这种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机制。在不断推动“医联体”发展的过程中,“?t联体”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也逐渐显现:(1)“医联体”发展的优势。经研究发现,“医联体”的发展使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更多关注,基层卫生机构的接诊量和床位使用率都有所增加,群众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各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推动合理的诊疗秩序的建立。联合体内医疗人员的流动和人才的培养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各成员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医联体”还使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联合体内核心医院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集中送检的开展也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2)“医联体”发展的劣势。对于未实现整合的“医联体”,由于不同的医疗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加之利益的分歧,容易导致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统一管理的难度较大,产权障碍制约了“医联体”内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担、资源的真正共享。而实现了整合的“医联体”同样面临着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上级机构过于紧密的管理使得成员机构缺乏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权力,在“医联体”的发展过程中,对基层成员不够重视,忽略了基层医疗机构功能的发挥,要想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医联体”治理结构仍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3“医联体”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建设。“医联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医疗资源,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因此要想促进“医联体”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建立起和谐有序的就诊秩序。在响应政府“构建分级诊疗秩序”、“强基层”等政策的号召下,积极发挥“医联体”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如远程诊疗、集中送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在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特点的条件下,注重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六位一体”的功能,促进“医联体”成为基层健康管理体。同时政府应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加大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与核心医院达到同质化的程度,为分级诊疗的推行奠定基础。
加快制度变革。“医联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其本身的发展,但目前我国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全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医院中推行的去行政化改革,都为我国“医联体”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在医院中推行的去行政化改革,能为“医联体”打破产权障碍,实现资源整合奠定有利的基础。对“医联体”实行“一体两制”,将医联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坚持“医联体”是一个整体的前提下,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区别于医院的管理制度,由政府进行全额拨款,减轻基层医疗机构对核心医院的经济依赖,鼓励基层单位与居民签订协议,实行医保预付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两级考核机制,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意识以保证服务水平,争取在制度变革中打破资产整合的障碍,明确“医联体”各级机构的职权和责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紧密整合]。
以利益为导向紧密联合推进。产权障碍制约了“医联体”内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担、资源的真正共享,严重阻碍了“医联体”的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产权不一致导致的最大问题实质上是利益不一致,“医联体”内各成员机构之间缺乏共同利益关系导致整合难以顺利进行,各机构缺乏合作动力。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短期内产权障碍问题可能难以解决,因此就必须以利益为纽带使其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将“医联体”内各成员机构紧密联合起来,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求同存异,推进“医联体”向前发展。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考察监督机制,保障“医联体”内各机构成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应有的回报,促使“医联体”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医联体”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内部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外部优势,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医联体”作为我国卫生服务整合的发展途径,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只有重视并解决好“医联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才能推动“医联体”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四篇:江苏省信息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江苏省信息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姓名:郑宇
学号:11711226
目 录
一、摘 要...........1
二、关键字...........1
三、正文...............1
现状...........1
问题................2
对策................2
四、参考文献.............4摘 要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产生的数字鸿沟也成为各国愈来愈重视的问题。尽管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其信息化水平,即使是省会城市南京,同上述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江苏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关键词:
信息化、数字化、改革、高新技术。
正文
一、现状
1.1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1993年提前实现翻两番的口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江苏信息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科技教育事业,使江苏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的优势;良好的地理环境使江苏处于信息传输集散中心及生产加工基地的位置;长江沿江经济带的开放和国家首批住金”工程试点省份的确立,这些都给江苏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产生的数字鸿沟也成为各国愈来愈重视的问题。尽管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其信息化水平,即使是省会城市南京,同上述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江苏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
1.2 首先,江苏是经济文化大省,有着人文区位优势,其信息产业发展有着比较好的基础,电子工业是全国最强的,尤其是南京地区电子部部属大厂相当多,这些力量如果能组合成一个整体,就可以形成中国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第二,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我省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其技术创新、科研开发能力强,智力优势比较明显,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如计算机、电子元件、航空航天工程等已有比较好的基础。第三,我省有着比较好的改革和开放的基础。这些都有利于切实推进和加快江苏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1.3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倍增,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万亿元,高技术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规模均处于全国前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高技术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纳米科技、智能电网等产业初步形成,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新业态与新的商业模式融合发展,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0%左右,涌现出“同城”、“焦点科技”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门网户网站和信息内容服务商。
高新技术产业质态不断优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结构和质态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和高成长性的特征日益显现。高技术含量产业加快发展,高性能精密合金、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生物技术药、航空和核电配套等产品群已形成规模。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2010年新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产值达533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17.6%,占比提高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以外资为主的局面发生根本性变化,本土企业质态进一步提升,总产值、利税率、新产品产值率均高于外资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较快提升,部分产业已形成领先优势,“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幅增加申请52767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65.95%,新兴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达25852件,一大批专利技术得到转化应用,对提升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倍增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实现新产品产值3273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0.7%。智能电网、光伏、风电、海洋工程产业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碳纤维、海上风电、物联网、应用软件、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产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4软件业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的软件业收入呈现逐年
递增的趋势,且增幅正处于上升沿;通信业在“十一五”时期,江苏通信行业通过行业重组、发放3G牌照、加强物联网建设、促进三网融合等措施,加快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电信运营企业网络技术升级和业务转型,为日后通信数据服务业务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通信服务向个性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在广播、电视这一传统领域里,江苏省凭借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逐步脱离传统的运营模式,与网络的融合日益密切,广播电视业有了巨大的飞跃。
二、问题
江苏省信息服务业现阶段仍然存在不少弱势,主要表现如下:
2.1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存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不优的状况。企业数量增长较快,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且知名品牌不多,特别是本土企业相对较弱,缺乏具有充分品牌影响力、能够带动本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二是产业层次偏低,三是产业形态不新。
2.2 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与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中高端人才匾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亟待调整,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自主创新产品采购、中介服务、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2.3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业对于社会信用制度的依赖性很大。当前,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企业信用及个人信用的完善,在需要相关法律制度配套完备的同时,也有待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观念导致现今社会信用基因缺失,人们仍然难以相信和接受信息服务业中的部分服务项目。
三、对策
3.1 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组织管理,面向社会,多层次、多渠道发展信息产业,既发展由国家投资的信息企业和事业机构,也鼓励集体、个人、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信息机构的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大力促进市场动态信息采集业、增值信息网服务业、信息预测业、数据库信息提供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的结构逐步合理。2.研究制定政策与法规,按江苏信息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供信息产业部门决策时参考,从而引导信息产业部门在信息产业大框架下安排信息产品生产与经营计划。那些经过市场机制筛选出来的可能带动信息产业进步的新技术(如集成电路、液晶显示系统、商用 计算机系统、卫星通信装备等)形成集团优势、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优势。依据信息产业
政策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信贷和利率政策,规范信贷资金投向和利率变动,给波动的利率结构予以导向,从资金供应上保证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3.2 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处理好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发生一哄而上、忽视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信息技术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关系。信息技术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载体;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主体,它在信息产业中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处理好国家支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江苏省的信息产业部门在争取国家的适当投入和充分支持的同时,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投入市场,在市场上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要积极创市场、争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掌握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协作与竞争的关系。推进社会信息化,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建设一个完整统一、适当集中的现代化公用信息网络,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畅通和信息系统间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3.3 建立而向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而向工业、农业、金融、贸易和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组成要素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以方便人民生活、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为口标的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为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运行、维护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深化信息服务业的改革,建立信息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立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3.4 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组织管理,向社会,多层次、多渠道发展信息产业,既发
展由国家投资的信息企业和事业机构,也鼓励集体、个人、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信息机构的发展。提倡公开竞争,反对垄断,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良性循环的经营机制。非保密的政府信息资源,原则上应无偿向社会开放有计划有重点地大力促进市场动态信息采集业、增值信息网服务业、信息预测业、数据库信息提供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的结构逐步合理。突出中心城市信息产业的地位,使中心城市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汇集点和辐射源对信息产业在税收方而和信贷方而实行优惠的政策等。
3.5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跟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分不开的。在建立信息资源过程中,要注意到信息产业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决策发展服务,要考虑.到信息与决策系统的结合运用,要考虑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建议在江苏贫困地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优先发展信息共享,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江苏要多形式引进国内外信息服务业专门人才,特别要大力吸引高素质的领军人才、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以发布专业人才开发目录、健全信息服务业从业资格制度等方式,引导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各级各类适用性人才。
3.6 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信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信息服务业包括内容产业、IT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江苏的优势。以咨询服务业为例,江苏可以重点 发展纺织、电子、石化、机械、冶金等领域的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咨询企。积极发展软件业,加强软件园区建设的规划布局与统筹协调,以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为方向,打造各具特色的园区品牌,推动南京一镇江“仙宝智慧谷”、无锡太湖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扬州“中国声谷”等重大载体项目建设,建成若干 国内一流软件园区。圈同时,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增强江苏信息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科技厅.省科技厅关于呈报《2010年全省新兴产业和企
业自主创新发展情况及2011年工作建议》的报告.南京:江苏省科技厅,2011[2]江苏省统计局.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江苏年鉴.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4
3.南京年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3、1992.4.《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南京:江
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
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 水家耀.新华口报,2011-3-22(A01)
第五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策略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仍然面临着农产品质量不高、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反倾 销等问题。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
从农产品进出口额来看。())(#())$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了$))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尽管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但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在许多国家的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居于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仍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市场份额略有减少,但对欧洲、北美洲出口市场份额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谷物、肉类、蔬菜、水产品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北美洲为第三大出口市场。$”从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 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且价格具有比较优势。!“"#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顺差达$%亿多美元;水果进出口贸易保持&”亿多美元的顺差。!“"’年我国水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增长%)+*,进口
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呈现出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趋 势。其中,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得益于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以改善。从品种来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同时,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过去有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过去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农产品 出口幅度缩小;出口产品结构由以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当前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二、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出口多为初级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 很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很多环节尚未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人多地少,农户均耕地不足“)’公顷,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 高。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都很低,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实质上依赖于低价竞销,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既不利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限制了 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发挥。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并且农产 品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基本没有在国际市场上驰名的品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已打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贸易门槛的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 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 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
入。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 构的战略调整,几乎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企业盲目竞争。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 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 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国内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外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事件时有发生。
三、发展策略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尽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 升级,大力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加工能力和水平,变国内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其次,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要依据 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研和销售渠道的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战略储备的角度来看,应控制资源 耗费较多的农产品的出口,适度增加互补性农产品的进口,减少竞争性农产品的进口。再次,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扶持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从农产 品质量标准、认证、监管等方面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产品设计、包装、质量到技术、安全、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均应增加环保因素,顺应绿色消费的要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量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同时,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害有毒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等级标准,鼓励生产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
展,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
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强国内流通市场的建设。国家
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研究及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政策、相关农产品信息的研究,并及时传输给农民,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智力支持。国家要采取 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规范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行为,遏制无序竞争,确保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同时,要打破条块分割、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局面,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此外,还应建设好农产品配送、储运、拍卖
及营销信息系统,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经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专 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①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世界经
济与政治论坛,!“"’;(②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经
济问题探索,!”“(;$
③庄惠兰)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