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韶关市地方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韶关市地方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方教育已经由刚开始的在夹缝中求生存到现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地方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它的问题,本文就以韶关市韶关市地方为例,主要探讨了韶关市韶关市地方教育的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韶关市地方乃至中国地方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方教育;师资力量;国家政策
本次研究主要调查韶关市地方教育现在的发展情况,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探讨其中的原因,并对韶关市地方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目的在于关心地方教育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引起社会对韶关市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直面地方教育现在发展的阻碍,以促进韶关市地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韶关市地方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数量多但类型单一
现阶段,韶关市地方教育机构数量相对较多,但类型单一,韶关市地方一般针对的是铁路子弟,韶关市铁路部门很多,这边基本都是地方的幼儿园,而小学以上级别的学校只有一间,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机构,但整体来说,韶关市地方教育机构数量不少。事实表明,韶关市地方教育类型单一,基础教育发展这一方面从其数量上就可以知道其发展迟滞,韶关市地方教育相对落后。
(二)发展状况不平衡
审视韶关市地方的地方学校,发现其基本状况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韶关市地方教育机构年检情况中,地方机构检查得到的结果,大部分只能达到合格、基本合格,甚至有存在不及格的情况。在韶关市地方教育机构一方面拥有较高质量及信誉的优校如韶关市韶关市地方小天才幼稚园、韶关市韶关市地方艺海中英文实验幼儿园等较少,另一方面存在相当部分不乏经营无方、管理不善、盲目开办悄悄倒闭或被勒令停办的各类地方教育机构。
(三)发展势头弱
1]韶关市地方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有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各级各类地方教育,规范地方教育办学秩序,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表明政府对韶关市地方的地方教育给予了政策支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韶关市地方教育的发展,但是,高素质师资主要流向政府设定的重点公办学校,限制了地方教育机构、学校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地方学校由于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又要打到商业上得盈利目的,学费固然会比公立学校高昂;此外,地方学校管理较公立学校松散,普遍为人们所不信任。而政府对这些方面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缺少具体的管理和扶持政策。在这样的条件下,韶关市地方教育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信任,发展势头偏弱。、二、韶关市地方教育发展的障碍
中国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韶关市地方教育则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仍有一些因素在阻碍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落后
树立一个科学、符合发展规律的理念可以使一个地区得到长足的发展,韶关市地方教育相对落后的问题与此有关。[2] 对于地方教育的投资者来说,他们都是生意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抱着“以钱为本”的心态,是不能将地方教育发展起来的。
对于民众来说,地方教育不同于公办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公办教育,而地方学校是营利性质的机构,韶关市地方的发展以农业为主,在韶关市地方广大的农村家庭里,认为在教育上的投资是一种浪费,从而过早的让自己的子女赚钱养家,另外,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对女孩的教育投入更加的少,浈江人还没有实现从经济利益向培养人才的观念转变。在这种观念之下,盈利性质的地方教育机构或学校由于在成本和收费方面会比公办更高,所以更是难以受到人们的欢迎。
对于政府来说,缺乏地方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理念。韶关市地方的教育在韶关市内可以说是相当优秀,事实表明,政府将在教育方面的大量精力投放在韶关市地方的公办教育上,韶关市教育局网站和韶关市地方教育局网站发布的很多关于教育发展促进政策的内容都以涉及公办教育为主,很少看到地方教育的影子,地方教育没有受到太大重视,导致了韶关市地方地方中小学在开办过程中屡战屡败,关注度不够甚至让不合格的地方学校在漏洞中得以生存。
地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被认识到,致使韶关市地方对地方教育的支持不够,管理薄弱。
(二)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一间学校的师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在地方学校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地方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由于韶关市地方地方学校以幼儿园为主,所以这里重点分析韶关市地方的幼师队伍状况。
首先,地方幼儿园经常为了节约成本而招收一些水平较低的老师,她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知识来教导学生,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拿了证就直接上岗,搜索韶关市地方机构的招聘信息得知,在职业描述中,对求职者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对儿童心理学知识大部分没有要求。这些老师采用传统的知识经验教
[3]
学,缺乏科学性,无法针对儿童特点来进行教授,这对幼儿的智力的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存在着不良的影响因素。其次,有一部分的幼儿园干脆就根据带孩子的经验,找了家庭妇女来当所谓的“幼师”,这样的幼儿园其实就是托儿所,这对孩子并没有什么教育意义。
(三)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个人自筹资金、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地方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
韶关市地方的地方机构主要是个人开办,资金十分有限,而企业宁愿投资其他产业,以期速效回收,他们追求的是经济回报,所以很少选择投资地方教育事业。韶关市地方的地方学校目前仍处于初创阶段,无论是数量、质量、规模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学校的实力十分薄弱,学校本身不具有“造血”能力。目前,韶关市地方绝大多数地方学校靠着微薄的学费收入,只能是“略有盈余”,要想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现代化教学,根本是做不到的。正是如此,韶关市地方教育只能“自力更生”,资金不足的结果便是造成地方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生源不足,基础硬件设施跟不上。
(四)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我国地方教育本来是可以发展更快更好一些,但由于存在着这些制度、政策方面的问题,使地方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影响了地方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在某些地方带来曲折。
三、促进韶关市地方教育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如何促进韶关市地方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地方学校要提高自身水平,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力,推动地方学校向前发展,有了政府的扶持,地方教育机构能更有信心走得更远更长久,具体的发展策略如下:
(一)转变观念,政策支持
为韶关市韶关市地方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地方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政府做引导,形成公办教育和地方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
[5]
[4] 根据韶关市地方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改革政策。韶关市地方应重点发展幼儿教育这一阶段,积极创造条件,大力鼓励地方幼儿园的发展;同时支持其他类型的地方机构发展起来,对地方小学及以上教育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还可以对地方教育做出适当的宣传,让民众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有了群众的支持,地方教育会越办越好。当然还要监督政策的实施,确定政府工作确实落到实处。
(二)地方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保障师资力量
韶关市地方教育发展离不开地方学校自身的建设。韶关市地方地方学校必须提高实力,以特色和质
量取胜。
首先,韶关市地方地方学校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做出改变,才能使之立于不败之地。推行特色教育,结合韶关市地方当地实际,如韶关市地方主要以农业为主,可以开设相关的学习或实践课程,既做出自己的特色,又能培养当地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韶关市地方加强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通过“文化立人”、“文化立教”,达到“文化立校”的目标,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的浈江校园文化特色,以个性发展为目标,走体艺特色之路。
其次,韶关市地方当地有一所大学——韶关学院,该大学的师范专业占了相当一部分,韶关市地方教育在教师选拔上,可以与韶关学院合作,招收适合自己学校的人才,做到择优录取,不仅看中成绩,还要着重老师素质,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另外,提高教师的待遇,这个问题很突出,在调查中,正是由于待遇和地位问题,许多从事教育领域的人都倾向于选择公办学校,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韶关市地方地方学校需要改善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适当提高教师薪资,可采取奖励制度,奖励教学业绩好的老师。
(三)加大地方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有责任拓宽地方教育的市场空间,调节地方教育的市场供求。要求韶关市地方政府关注地方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关怀和帮助,政府可以适当增加拨给用于地方教育机构的资金,或者减少税收,这对当地地方机构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学校基础设施是学校教学和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对现代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了学校场地建筑面积、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教学仪器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现代化仪器设备是学校特别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其先进性、拥有量和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学校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注重校园美化和生态环境的建设。韶关市韶关市地方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地方学校可以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学校设立生态园,大自然是孕育生命的地方,现代社会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校园绿化做得好,身处美好环境的学生能学会感受美好的事物,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学生能健康地成长,美好的环境造就美好的人性。
[7]
参考文献
[1]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人民政府.韶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Z].2009-11-17.[2]王小然.贵州地方教育问题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4:1-67.[3]曾贱吉.论我国地方教育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1):44-46.[4]唐颖.广东地方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D].广东:华中师范大学,2001:1-34.[5]贾建国.广我国地方教育发展的制度非均衡问题及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23).[6]张铁明.和谐社会:地方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新挑战[J].辽宁教育研究,2008,(3):78-82.
第二篇:“医联体”发展现状与策略
“医联体”发展现状与策略
自2013年“医联体”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与支持下,我国“医联体”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重视并推广“医联体”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医联体”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医联体”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对“医联体”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1“医联体”概述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当今社会对于“医联体”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医联体”是以整合医疗资源为目的,由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组成的提供卫生服务和管理居民健康的医疗机构统一体。从本质上来看,“医联体”是医院集团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呈现出的一种新形式,它是为了通过资源整合达到重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的目的。“医联体”在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的同时还应当肩负起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双治、双向转诊”的合理就诊秩序,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责任。目前“医联体”发展优劣势分析
自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随着“医联体”概念的正式提出,我国“医联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纷纷探索这种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机制。在不断推动“医联体”发展的过程中,“?t联体”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也逐渐显现:(1)“医联体”发展的优势。经研究发现,“医联体”的发展使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更多关注,基层卫生机构的接诊量和床位使用率都有所增加,群众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各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推动合理的诊疗秩序的建立。联合体内医疗人员的流动和人才的培养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各成员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医联体”还使医疗卫生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更加合理,联合体内核心医院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集中送检的开展也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2)“医联体”发展的劣势。对于未实现整合的“医联体”,由于不同的医疗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加之利益的分歧,容易导致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统一管理的难度较大,产权障碍制约了“医联体”内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担、资源的真正共享。而实现了整合的“医联体”同样面临着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上级机构过于紧密的管理使得成员机构缺乏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权力,在“医联体”的发展过程中,对基层成员不够重视,忽略了基层医疗机构功能的发挥,要想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医联体”治理结构仍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3“医联体”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建设。“医联体”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医疗资源,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因此要想促进“医联体”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引导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建立起和谐有序的就诊秩序。在响应政府“构建分级诊疗秩序”、“强基层”等政策的号召下,积极发挥“医联体”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如远程诊疗、集中送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在充分考虑基层医疗机构特点的条件下,注重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六位一体”的功能,促进“医联体”成为基层健康管理体。同时政府应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加大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与核心医院达到同质化的程度,为分级诊疗的推行奠定基础。
加快制度变革。“医联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其本身的发展,但目前我国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全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医院中推行的去行政化改革,都为我国“医联体”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在医院中推行的去行政化改革,能为“医联体”打破产权障碍,实现资源整合奠定有利的基础。对“医联体”实行“一体两制”,将医联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坚持“医联体”是一个整体的前提下,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区别于医院的管理制度,由政府进行全额拨款,减轻基层医疗机构对核心医院的经济依赖,鼓励基层单位与居民签订协议,实行医保预付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两级考核机制,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竞争意识以保证服务水平,争取在制度变革中打破资产整合的障碍,明确“医联体”各级机构的职权和责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紧密整合]。
以利益为导向紧密联合推进。产权障碍制约了“医联体”内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担、资源的真正共享,严重阻碍了“医联体”的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产权不一致导致的最大问题实质上是利益不一致,“医联体”内各成员机构之间缺乏共同利益关系导致整合难以顺利进行,各机构缺乏合作动力。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短期内产权障碍问题可能难以解决,因此就必须以利益为纽带使其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将“医联体”内各成员机构紧密联合起来,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求同存异,推进“医联体”向前发展。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考察监督机制,保障“医联体”内各机构成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应有的回报,促使“医联体”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医联体”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内部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外部优势,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医联体”作为我国卫生服务整合的发展途径,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只有重视并解决好“医联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才能推动“医联体”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篇:江苏省信息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江苏省信息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姓名:郑宇
学号:11711226
目 录
一、摘 要...........1
二、关键字...........1
三、正文...............1
现状...........1
问题................2
对策................2
四、参考文献.............4摘 要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产生的数字鸿沟也成为各国愈来愈重视的问题。尽管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其信息化水平,即使是省会城市南京,同上述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江苏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关键词:
信息化、数字化、改革、高新技术。
正文
一、现状
1.1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1993年提前实现翻两番的口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江苏信息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科技教育事业,使江苏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的优势;良好的地理环境使江苏处于信息传输集散中心及生产加工基地的位置;长江沿江经济带的开放和国家首批住金”工程试点省份的确立,这些都给江苏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正在产生的数字鸿沟也成为各国愈来愈重视的问题。尽管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其信息化水平,即使是省会城市南京,同上述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江苏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
1.2 首先,江苏是经济文化大省,有着人文区位优势,其信息产业发展有着比较好的基础,电子工业是全国最强的,尤其是南京地区电子部部属大厂相当多,这些力量如果能组合成一个整体,就可以形成中国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第二,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我省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其技术创新、科研开发能力强,智力优势比较明显,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如计算机、电子元件、航空航天工程等已有比较好的基础。第三,我省有着比较好的改革和开放的基础。这些都有利于切实推进和加快江苏经济信息化的进程。
1.3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倍增,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万亿元,高技术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规模均处于全国前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高技术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纳米科技、智能电网等产业初步形成,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等新业态与新的商业模式融合发展,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0%左右,涌现出“同城”、“焦点科技”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门网户网站和信息内容服务商。
高新技术产业质态不断优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结构和质态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和高成长性的特征日益显现。高技术含量产业加快发展,高性能精密合金、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生物技术药、航空和核电配套等产品群已形成规模。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2010年新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产值达533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17.6%,占比提高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以外资为主的局面发生根本性变化,本土企业质态进一步提升,总产值、利税率、新产品产值率均高于外资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较快提升,部分产业已形成领先优势,“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幅增加申请52767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65.95%,新兴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达25852件,一大批专利技术得到转化应用,对提升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倍增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实现新产品产值3273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0.7%。智能电网、光伏、风电、海洋工程产业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碳纤维、海上风电、物联网、应用软件、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产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4软件业在“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的软件业收入呈现逐年
递增的趋势,且增幅正处于上升沿;通信业在“十一五”时期,江苏通信行业通过行业重组、发放3G牌照、加强物联网建设、促进三网融合等措施,加快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电信运营企业网络技术升级和业务转型,为日后通信数据服务业务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通信服务向个性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在广播、电视这一传统领域里,江苏省凭借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顺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逐步脱离传统的运营模式,与网络的融合日益密切,广播电视业有了巨大的飞跃。
二、问题
江苏省信息服务业现阶段仍然存在不少弱势,主要表现如下:
2.1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存在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不优的状况。企业数量增长较快,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且知名品牌不多,特别是本土企业相对较弱,缺乏具有充分品牌影响力、能够带动本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二是产业层次偏低,三是产业形态不新。
2.2 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与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中高端人才匾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亟待调整,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自主创新产品采购、中介服务、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2.3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业对于社会信用制度的依赖性很大。当前,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企业信用及个人信用的完善,在需要相关法律制度配套完备的同时,也有待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抑商观念导致现今社会信用基因缺失,人们仍然难以相信和接受信息服务业中的部分服务项目。
三、对策
3.1 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组织管理,面向社会,多层次、多渠道发展信息产业,既发展由国家投资的信息企业和事业机构,也鼓励集体、个人、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信息机构的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大力促进市场动态信息采集业、增值信息网服务业、信息预测业、数据库信息提供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的结构逐步合理。2.研究制定政策与法规,按江苏信息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供信息产业部门决策时参考,从而引导信息产业部门在信息产业大框架下安排信息产品生产与经营计划。那些经过市场机制筛选出来的可能带动信息产业进步的新技术(如集成电路、液晶显示系统、商用 计算机系统、卫星通信装备等)形成集团优势、规模优势和整体竞争优势。依据信息产业
政策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信贷和利率政策,规范信贷资金投向和利率变动,给波动的利率结构予以导向,从资金供应上保证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3.2 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处理好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之间的关系,要避免发生一哄而上、忽视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信息技术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关系。信息技术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产业赖以发展的物质载体;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主体,它在信息产业中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两者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处理好国家支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江苏省的信息产业部门在争取国家的适当投入和充分支持的同时,更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投入市场,在市场上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要积极创市场、争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掌握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协作与竞争的关系。推进社会信息化,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建设一个完整统一、适当集中的现代化公用信息网络,确保信息传递的高效、畅通和信息系统间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3.3 建立而向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而向工业、农业、金融、贸易和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组成要素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以方便人民生活、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为口标的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为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集成、运行、维护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深化信息服务业的改革,建立信息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立信息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3.4 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组织管理,向社会,多层次、多渠道发展信息产业,既发
展由国家投资的信息企业和事业机构,也鼓励集体、个人、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信息机构的发展。提倡公开竞争,反对垄断,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良性循环的经营机制。非保密的政府信息资源,原则上应无偿向社会开放有计划有重点地大力促进市场动态信息采集业、增值信息网服务业、信息预测业、数据库信息提供业、软件开发与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的结构逐步合理。突出中心城市信息产业的地位,使中心城市成为信息服务业的汇集点和辐射源对信息产业在税收方而和信贷方而实行优惠的政策等。
3.5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跟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分不开的。在建立信息资源过程中,要注意到信息产业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决策发展服务,要考虑.到信息与决策系统的结合运用,要考虑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建议在江苏贫困地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优先发展信息共享,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江苏要多形式引进国内外信息服务业专门人才,特别要大力吸引高素质的领军人才、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以发布专业人才开发目录、健全信息服务业从业资格制度等方式,引导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各级各类适用性人才。
3.6 优先发展知识密集型信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信息服务业包括内容产业、IT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江苏的优势。以咨询服务业为例,江苏可以重点 发展纺织、电子、石化、机械、冶金等领域的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咨询企。积极发展软件业,加强软件园区建设的规划布局与统筹协调,以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为方向,打造各具特色的园区品牌,推动南京一镇江“仙宝智慧谷”、无锡太湖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扬州“中国声谷”等重大载体项目建设,建成若干 国内一流软件园区。圈同时,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增强江苏信息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科技厅.省科技厅关于呈报《2010年全省新兴产业和企
业自主创新发展情况及2011年工作建议》的报告.南京:江苏省科技厅,2011[2]江苏省统计局.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江苏年鉴.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4
3.南京年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3、1992.4.《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南京:江
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
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 水家耀.新华口报,2011-3-22(A01)
第四篇: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摘要:沐尘畲族乡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南部,有许多的畲族人民居住于此。沐尘畲族乡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强烈的进取性以及淳朴的自然性等鲜明特征,闪耀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民族进步的熠熠光辉。我通过实地观察和采访,亲身体会了畲族风情,对畲乡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同时发现畲乡文化发展现状正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伴随这新的机遇。
关键词: 畲族介绍特色文化现状发展
一、畲族乡的介绍
1、畲族的起源 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闽南、潮汕的主要原住民之一。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
畲族历史悠久,畲族历史是中国古代商殷历史中的组成部分,它的始祖叫龙麒。是五帝时期,帝喾的第五个夫人刘氏娘娘耳中舍虫所变。传说刘氏娘娘耳中有虫三寸。一日因耳中瘙痒,急掏之,虫被掏出落地变为龙犬,身长一丈五色斑纹,帝见之大喜,赐名龙麒。高辛帝(帝喾)60年(公元前2637年),北方的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盟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及帝都郾师,形式十分严峻。帝出榜征将,“谁能平得番将,愿将三宫主(刘娘娘的继女)嫁他。”龙麒接榜,出战,第二年,龙麒趁燕王酒醉酣睡,咬死燕王,含颅奔回本营,立了大功。高辛帝见龙麒平番成功非常高兴,即封为“忠勇王”,择日与三宫主完婚。宫主见是犬,不愿嫁之,龙麒做人语:“将我放入金钟内,七日后,变为人形。”第六日,宫主恐其饿死,揭钟观之,见身已成人形,头尚未完整,无奈何与其洞房。龙麒与三宫主婚后,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诞生,都要请父皇赐姓。长子坠地,盘装上殿,赐姓盘,名自能;次子降生,蓝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再生三子,巧逢帝外巡回朝,宫主速抱子拦路求父赐姓,帝见三子非可爱,忽然天上雷鸣,帝即赐姓雷,名巨佑;后生一女,龙麒大喜,抱女上殿,帝问“何时降生?”答“辰时”,帝大笑,“今龙抱龙上殿,仍二龙戏珠,赐姓龙名龙。”长大后赘军丁钟志琛为婿。龙麒喜捕猎,不愿为官,高辛帝赐广东潮州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钟四姓为一
①族。从此,畲族有了本名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
2、畲族乡简介
沐尘畲族乡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南部,东北与大街乡、溪口镇接壤,西与庙下乡相邻,南与遂昌县交界,总面积82.83平方公里。全乡有耕地面积10593亩,林地面积86271①雷楠、陈焕均:《凤凰山畲族文化》,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亩,其中竹山面积59000亩。辖10个行政村,据当地官方资料显示,总人口12000人,其中畲族人口3810人。该乡交通便利,乡人民政府驻地木城村距县城27公里,“龙丽高速”、50省道穿境而过。沐尘是浙西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是龙游县畲族人口主要居住地,畲族人口大多与清康熙年间从福建、广东、丽水一带迁居沐尘,生息繁衍至今,其生产、岁时、信仰等风俗虽与汉族相近,但仍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畲族婚庆、山歌、貔貅舞等民俗文化是畲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衢州龙游境内畲民在多生活在南部山区,沐尘畲族自治乡是他们聚居之地。“樵唱还”道出畲民爱唱册歌的风俗特点,在婚姻嫁娶的喜庆扬合,更是彻夜欢唱,进行对歌。所唱有考赤郎、劝酒歌、嫁女歌、姻缘歌等,由主人和来客中不同性别者对唱,用歌声互相盘诘、调笑、欢快幽默,有依郁的生活气息。
二、民族特色文化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 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
②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
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
③“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②
③《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S1期蓝延宗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2期谢爱国
米酒可以说是畲族人的生活必需品,以酒待客是畲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据有关畲族饮食习俗的历史资料记载,畲族人素有“民嗜酒”的说法。他们不但在节庆之日喝酒、农忙之时喝酒,而且当有人到家中做客时,饭宴之时主人都会热情地捧上清香扑鼻的自酿“米酒”,以示对客人的欢迎。畲族人这种善饮酒、热情好客的风俗依然保存至今。畲族有着这样的谚语:“无酒难讲话”。酒令云:“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傍清淡酒,若是左右友,示造清淡酒,若无清淡酒,难敬左右友”。有酒,就有话可说;有酒,朋友间就谈得更加畅快。在畲族文化中,“酒”起着人际交往、沟通、联络感情的作用。畲族的主食较为简单,请客时一般不会说请别人吃饭,都是说:“我家酒酿好了,请来喝上两碗吧。”喝酒时,主人会倒上米酒说:“酒是体个(自己)做的,请品尝。”接下来又会说:“酒淡不成敬意,一碗联友谊,两碗祝如意,三碗庆丰收,多喝几碗,延年益寿。”好友共聚喝酒时,开始是“甜言蜜语”,接着是“和风细雨”,后来是“豪言壮语”,最后达到无所不谈的程度。可以说,酒在加强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据了解,在畲族村,逢年过节,酒都是必备之物,没有酒就不算过节,没有酒请客人喝醉就不算办喜事,不算请过客。所以一年四季,畲族村家家户户均酿有米酒,建房时会喝“上梁酒”;生日时有“生日酒”;定亲时有“定亲酒”;嫁女时则喝“嫁女酒”;娶亲时喝“讨亲酒”,真可谓无酒不办事。利用“七月七水”酿造的米酒更是清香扑鼻。相传农历七月七日是董永与七仙女的相会之日,也是七仙女姐妹们于晨蒙时到泉源池洗澡之日,所以这一天的水也被称为“七月七神仙水”,经久耐存而不会产生异味。村中酿酒的村民有着这样的传统:在农历七月七日太阳尚未出来前到山泉水源处装一些泉水回家保存,以备酿造“七月七酒”,而使用这天装回来的山泉水所酿造出来的米酒,特别芳香、甘甜、醇厚,被当地人称为“人间佳酿”。④
三、畲族文化现状
畲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畲族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本土文化。以其独特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形成了畲文化个性。畲族传统文化心理表征是独特的宗教观念、伦理精神和语言。畲族可移动文化遗存有祖图、龙仗、族谱、碑刻、宣德炉、寿屏、唱本等。畲族传统的文化生活牵系着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八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畲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语言、服饰、艺术以及宗教、民间信仰、习俗、宗谱祠堂、祭祀礼仪、艺术、畲族医药学、文物名胜等,融汇民族性格、乡土人情、价值观念、伦理规范、人文色彩、审美情趣以及风尚习俗形成了畲文化形态,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但在我们的实践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畲族的文化文化出现断层,甚至让我们衍生了一种思考,如今的畲族文化还能走多远,他的未来又会怎么样,我们中国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五十六个民族如今是否已经名存实亡了。
畲族“文化生态”包涵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群的关系;区域文化与民众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新形势下,畲族传统文化却不得有效地承传与弘扬,出现徘徊停滞状况。畲文化所面临的“断层·碎片”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目前,不少畲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失传的险境,抢救已是刻不容缓。
畲族习俗日益淡化。畲族悠久的历史,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风情。如畲族传统婚礼,以歌为线,贯穿于二十多道礼仪程序中,婚礼蕴含着畲族深厚、纯朴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畲族民俗文化典型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活标本”。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畲族青年追求时尚,已不习惯举行传统婚礼了。如今畲族传统歌俗已严重淡化、弱化。畲族人不自觉唱畲歌了,甚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休闲与畲族文化传承研究》 2011年第五期 雷水莲
⑤至于在有机会将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的时候也不会把握机会。如开展“三月三等歌会活动,还
要政府拿钱请畲女穿畲服,对唱畲歌也需要补贴。
畲族语言逐渐失传。一个民族的形成,主要确定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之一。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整个畲族镇中的畲族人民大部分都能讲畲族话,但在交流时却不用畲族话,畲族大多数同时都说当地汉语方言,这种“双语制”现象一直延续至今,说畲语的时间也随着汉语教育的深入正慢慢减少,尤其如今的青年早已不会唱畲歌、讲畲语,下一代正面临着畲语消失的危机,长此以往,再过若干年,畲族原有的语言将成为绝版。
畲族服饰逐步消失。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
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一是因历史上民族服饰引发的矛盾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生怕穿戴服饰会引起歧视;二是由于用红头绳扎头髻插头簪太麻烦,穿镶秀“凤凰装”系红腰带陈旧等原因。年青一代畲民平常已不穿自己民族的服装了,只是在传统的节日才象征性的穿一下。甚至有些畲族的青壮年已没有畲族的服饰,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几乎没有看见一位畲民身着畲族服饰,也很少能找得到象征性的服饰。偶然有一次机会见到的畲族服饰也不是沿袭正宗的凤凰装束,畲族服饰就这样汉化了。畲族传统服饰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成了难以挽留的美丽。
畲族音乐已被淡忘。歌谣是畲族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文艺样式。无伴奏的歌谣,也是最普
通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由于传统畲歌的歌调与当代音乐差距较大,本民族年轻人不愿意唱,也不合大众的品味。对于祖上传下的畲歌唱本,虽然村民手中尚有遗存,但均处于自然存在状态或被虫蛀或被潮气湿化,令人惋惜。我们的调查中有幸听到了畲家人唱山歌,采访当地的一些中青年时,他们也表示听不懂山歌的内容了。他们也表示对山歌也不太感兴趣,无法使畲家文艺推陈出新,也就失去发展动力。渐去渐远的音符,逐渐被人淡忘,可能成为遥远的绝唱。
面临危机的远远不止畲语、畲服、甚至包括丰富多彩的畲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自我失落和异文化的渗入使畲文化处在十分尴尬的局面中。
四、畲族文化未来的发展
由于古时便开始的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杂居、交流等等因素,少数民族被汉化,这是各民族友好交融的结果,在汉族人口区域跨度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的中国,民族汉化,似乎是趋势。我们已经清楚看到身边无数的孩子,甚至是同龄人,除书本及各种媒体得来的知识外,不懂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更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如此,到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我们还能够见到少数民族身上那些特有的质朴和原始的东西吗?也许很难。但我们还是衷心希望各民族在为摆脱贫困努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好的珍惜和保留民族原生态文化并使其发扬、保护、继承。⑥
民族文化通过历史长河的不断洗涤,沉淀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那就是民族文化的遗产。如何从“断层·碎片”中抢救畲文化遗产呢?重点应从畲族聚居地人口构成、祭祀、婚丧习俗、婚姻状况、观念以及畲族文化边缘性质等方面入手,探讨畲族源山地文化类型特征和表现,古老的信仰形态等。要贯彻“弘扬、培养、挖掘、创新”八字方针,以推动民族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地区文明建设。⑦
1、弘扬畲族传统精神。⑤ 《文化月刊》——《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09年第8期孙美吕 雷德荣
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畲族文化发展及其对策》 2009年01期 黄景强 陈鹏程
⑦ 《大众文艺》——《畲族传统文化现状调查》2010年第13期 蓝秀平
畲族古老祖训中,永世相传的“四不”:一是无食不讨;二是自丑不嫁;三是宁辱不屈;四是宁死不出卖朋友。这就是畲族传统精神的精华,它铸就了畲族真、善、美的民族灵魂。畲族历史从来把祖训作为精神与灵魂,也作为治家作人的家规和准则。
2、畲族人要讲畲语。
畲族语言,原属于客家系语言,在海外周边国家及台湾省都有畲民。“哪里有畲民,哪里就有畲语。”畲族语言的保留,不但在弘扬中国古文化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国际关系上也有长远的意义,我们务必高度重视畲族语言的保留与持续。一是开展习俗传统教育,鼓励和提倡畲族人讲畲语。在学校里畲族学生不受普通话的限制,畲族同学之间可以在课外一切场合中讲畲语;二是编印畲族乡土材料,教学时可采取“双语”教学;三是大力推广新编畲族歌,群众唱、学生唱,努力创造畲语环境;四是成立畲族语言研究会,编辑一本方言字典,将畲族的“声音”留下来。
3、与时俱进改进畲装。
作为畲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服饰是畲族的一大特色。“凤首戴银颜为尊、矫身衣裙花作秀”。古装畲族服饰,为适应生产劳作,着装颜色以青色为主,裙渐短,裙衣花绣。畲族凤凰装以及女青文化更因其特别的艺术内涵和独到的审美价值而让世人刮目相看。
4、把畲族风俗渗透日常生活
一个个孤零仃的畲族文化点,散居于汉族文体之中。随着边缘民族文化危机时,边缘人家越来越怀疑自身文化的确定性。因此,亟待呼唤畲民自己民族意识的觉醒。沿着永难消失的精神印迹,尽力寻找失落的文化家园。抢救畲文化遗产,并加以整修复新。同时,要把畲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把畲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相结合,创造条件把畲族礼仪礼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促使畲文化不断发展,源远流长。
不少畲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失传的险境,抢救已是刻不容缓。保护文化遗产更是功在千秋。相信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一定会更加璀璨,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雷楠、陈焕均:《凤凰山畲族文化》,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2、《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S1期蓝延宗
3、《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02期谢爱国
4、《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休闲与畲族文化传承研究》 2011年第五期 雷水莲
5、《文化月刊》——《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09年第8期孙美吕 雷德荣
6、《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畲族文化发展及其对策》 2009年01期 黄景强 陈鹏程
7、《大众文艺》——《畲族传统文化现状调查》2010年第13期 蓝秀平
8、部分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
第五篇:山区艺术教育现状与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山区艺术教育现状与策略
作者:张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而山区农村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更为突出,因此提高山区基础艺术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指出了山区艺术教育整体现状,以太行山区艺术教育为例,提出了山区艺术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山区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173-01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边远山区的艺术教育其情况更是令人堪忧。山区艺术教育整体现状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山区艺术类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艺术类教学并不完善,在山区,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根深蒂固,学校对学科存在明显的主次之分再加上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艺术教育的发展。致使艺术教育在贫困山区长期处于一种停滞状态,甚至有倒退现象。因此,造成山区学生观察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够稳定,构思与表达不一致,这是山区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何提高山区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山区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育意识比较严重,艺术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音、体、美被统称作“小三科”。有些山区小学如果不是硬性规定或遇到检查,连“小三科”也没有设置。
艺术类课程开课率严重不足。体育课还好些,音美课往往被当做“补丁课”,所有“主课”排齐后才轮到“小三科”填空。遇到考试或是升学班,这些“小三科”连做“补丁”的资格往往也会被取消掉。这样素质教育就被迫给应试教育让了步。
2.2 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艺术教育的作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了解。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因为只有学校升学率高,排名靠前,学校的工作才能得到肯定,同时学校的生源才会增加。而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艺术课就是放松课,休闲课,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个调节,顺便锻炼一下身体就行了,学不学没有什么必
要。而在高中阶段选修艺术课的学生大多是一些在数理化方向“前途渺茫”的学生,迫不得已,为了不使自己在高考后“失学”,才走学唱歌、画画、练体育这条道。
2.3 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山区中小学对教学评价的标准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子。一切以升学为主,始终认为“语文、外语、数理化”这几门课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你这几门课的考试成绩上不去,素质教育唱的再高也是白搭。有些小学和初中考试成绩与教师工资挂钩,大多数学区校对教师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排队罚款,贫困山区教师的工资本来就不高,有些教师一个月的工资还抵不了一次考试的罚款。
2.4 山区学校艺术类师资缺乏
由于贫困地区艺术类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可谓寥寥无几。而且在山区,音、体、美教师往往被编到教辅人员行列里,有也可,无也罢!对于现行的绩效工资来说,音、体、美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比之下就差很多,评先、晋级还是一边站。就算是艺术类院校毕业的老师也不得不被迫“改行”改教其他学科。
2.5 经济落后也严重制约着山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学习艺术类课程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需要购买一定的学习用具。对于山区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我所教的年级里好多学生分不清楚出什么是水粉、什么是水彩,因为他们见都没见过。学校艺术类设备也不建全,上音乐课就指着教师凭着嗓子唱,好一点的有架脚踏式风琴就很不错了。全面提高山区学生素质教育
3.1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学校应开齐音、体、美等艺术课并保证课时数。这是提高山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前提。
3.2 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不能单单只看升学率,对于学生优良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基础文化课成绩。现在中考和会考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参考范围,这就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健全的表现。要积极探索艺术课程评价改革,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3.3 要加强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工作
省、市(地)和县(区)要充分依靠本地区教研、科研机构,多渠道配备音乐、美术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实施音美任课教师专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音美“搭头课”现象,提高专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为他们潜心教学和研究创造条件。
各地要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建立艺术教研基地,定期组织艺术教研活动。艺术类教师的各项待遇也要正常化,艺术类教师有外出培训、参加学习交流的权利。“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艺术教师视野。
3.4 结合本土特色艺术形式,开发校本教材
山区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具有独特的教育背景、环境、人文等,有着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优势。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并运用收集到的、自己觉得可创造的素材,进行加工与再创造,来美化心灵、美化校园、美化周围环境。我们应根据山区农村的特点,充分发挥山区农村特有的优势,用农村丰富而又独特的艺术媒材,开发、编写、制作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农村艺术类术校本课程教材。
让乡土教材走进课堂,省钱,省力,而且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寻找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井陉拉花,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该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的艺术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情感。
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山区学生艺术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山区学生生的艺术修养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山里孩子那美丽的心灵也会被开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N].[2] 牛国栋.浅谈如何在穷困山区开展美术教育[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