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阅读(师旷论学等)
(一)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于:向。3 吾:我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4.恐:恐怕,担心。5.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了”的意思。6.何:为什么。
7.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8.安:怎么。9.戏:作弄,戏弄。
10.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1.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12.闻:听说。13.而:表并列,并且。14.阳:阳光。
15.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6.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17.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18.善哉:说得好啊!
19.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20.日中之光:太阳光。21.好:爱好。22为:作。23.少:年少。5原文朗读节奏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 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6 启示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7 问题
1.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龄、性别、身份都是无关紧要的。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要好学。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3.有哪些反问句 ? “何不秉烛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其君?孰与昧行乎?”
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字面意义:赞许。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少”、“壮”、“老”分别指什么? 指:少年、壮年、老年。
5.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秉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得出道理: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如果大家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会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因为这时候学习已经成为了你的生活需求了。文章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文章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
6.“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是用了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这也是师旷说服晋平公的技巧。7.文中哪一句话直接解答了平公的疑问?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呼?
8.本文题为《师旷论学》,那么“论学”的核心句是哪一句?概括起来,是什么意思?
9.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应选 B 核心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意思是学习要趁年轻,越早越好。而我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向
②臣安敢戏其君
怎么 ③孰与昧行乎
在黑暗中走路
④何不炳烛乎
点燃蜡烛 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说明学无止境,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张之万之马
1、原文内容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2、词语注释 ①尚书:职官名称。②畜:养 ③遣:派 ④许:答应 ⑤固 :坚持 ⑥未几:不多时 ⑦询 :问 ⑧盖:原来 ⑨比:等到 ⑩怪:感到奇怪
3、译文解释
尚书张之万,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地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跑数千里,大气不喘。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他坚持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把马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踢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甩得掉了下来。这是只性子暴躁的马,所以把它退了回来。”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卖马的钱收回了这匹马。等到他骑上马去,仍像从前一样温顺善良,原来只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
永之氓咸善游
故事梗概
唐代,湘江边的一个小市集上。果农李大爷为人厚道,买卖公平而生意兴隆。小商贩王二弄虚作假欺骗顾客。归途,二人同乘一船遇风浪溺水。危急时刻,李因钱包太重而扔掉,财迷心窍的王二却下水摸得钱包缠在腰里。后因钱包缠在腰里太重,无力游上而沉入江中……人们将王二救起,可他死了。2.1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2.2 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2.3 寓意
讽刺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丢掉钱财的人。同时也讽刺了那些爱财如命,本末倒置的人的可笑行为.2.4 本文中心
《永之氓》讲述了一个游水逃生的人腰缠万贯,溺水而死的故事。说明了要善于取舍,在金钱与生命之间,生命更重要,因此不能因一件小事而断送性命,更不能爱财胜于命。
原谷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yú],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1.读音
谏 拼音:jiàn 舆 拼音:yú 6.文言知识
“谏”:在文言中作“好言规劝”或“用委婉的语言劝说”讲。上文“谏父”,意为原谷对父亲好言劝说。又,“莫不谏”,意为没有人不规劝的。这种“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如“大臣谏曰”,意为大臣对皇上委婉地劝说。反之,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要用“诫”、“告”、“戒”等。《明史〃海瑞传》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刚劲直谏之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以及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许多。3.译文
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
“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原谷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做什么?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4.解释
祖:祖父,即现在的爷爷辈。捐:抛弃,丢弃。谏:好言相劝,相告。原谷:人名。厌憎:厌弃,憎恨。欲:想要。
欲捐之:想要丢弃他。之代词代指“祖”,文中的祖爷可译为他。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表十岁后再过五岁。岂有:怎么可以。是:这,此是。
负义:违背道义。负: 违背。从:听从,顺从。作:做,制作。舆(yú):手推车。于:在,到。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随:跟随。之:他,指父亲。归:回来。汝:你,指示代词。凶具:不吉利的用具,凶:不吉利。养:养活,指能生活下去。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有:加,加之。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即因此。何以:做什么。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乃:于是,就。载:带。
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因为父亲年老就要丢弃他的这件事。4 5.赏析
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我们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们老了,就抛弃他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教育子女天经地义,而文中的原谷却运用自己的智慧,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使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是为孩子做榜样的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你没做到的事。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第二篇:《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
导语:《师旷问学》选自《说苑·建本》,讲述了乐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旷问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第三篇:文言文断句师用稿
文言文断句
球溪高级中学
陈云华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3.学会灵活运用断句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并灵活运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二、考点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中明确新增了“文言文断句”考点,一般是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文或部分断句,目的是培养和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综合考查我们的文言基本功,让我们更容易读懂文言语段,准确断句。能力层级为B,在高考中分值为3分左右。
三、高考回放,感悟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008北京卷)
四、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
1、读文段(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2、依主干
①找名词、代词定主宾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②找动词定谓语
3、找虚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辨句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也成为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5、明修辞
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五、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六、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检测练习】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2、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
3、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第四篇:论师爱
论师爱
【摘要】天地君亲师。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过,教师要想真正做好向学生传道、向学生授业、为学生解惑,首先必须修炼好自身。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教师也一样,首先得修身,修出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再得修心,修出一颗爱生的心,最终淬炼成师爱。
【关键词】师爱 修身 修心
一、引言
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帮助他们撑起前进的风帆。当学生遇到困惑与迷茫的时候,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取得成绩而骄傲的时候,及时点拨让他们清醒。这就是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而捧着的那颗心,名叫师爱。她吞吐着遥远的过去,呼吸着灿烂的未来;她在修身和爱生这神圣的洗礼中升腾呼啸,发出万丈光芒,照耀天下桃李与芬芳。
二、师爱的内涵
什么是师爱?
卢安克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听着那不是很娴熟却带着真诚与爱心的话语,看着他为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不辞辛苦的劳动,感受着他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脸上淡淡的微笑,我知道他是幸福的。我也明白了师爱到底是什么。
师爱,那是一种穿越国界的大爱,超越语言的博爱,完整的全爱,是撒播在每一个生命的真爱。
首先,她不是“私己的爱”。
师爱超越了私己的范畴,它是一种“大爱”。就像卢安克,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用他的爱感染了村子里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放心的觉得孩子交给他没问题。他没有留在德国,没有在双亲身前侍奉,甚至他在中国一部分的吃穿用度都来自父母,他把亲子之爱放在了第二位,把他的身心都放在那群可爱的学生身上。
可以说,师爱凌驾于一切之上,乃至于性命。所以,教师在地震时用身体保护了自己的学生。所以,师爱可以说是一种“神圣的爱”。
其次,她不是“偏袒的爱”。
“偏袒的爱”无需刻意努力,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私己的爱,而大凡私己的爱都是偏袒的爱。譬如,你深爱你的父母,你就很难再去同等程度地爱别人的父母。
而师爱抵御着“偏袒”的侵蚀,它是一种“博爱”,即爱每一个学生。正如卢安克,他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心满满,他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家里穷就不理她,相反,他时不时的到那个孩子家中帮助她,爱护她。
而我也从中懂得了所有学生都是民族的未来,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独特的存在。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爱一部分学生,不爱另一部分学生。偏袒的爱很容易导致未能享受到师爱的学生产生自卑、对得到师爱的学生产生妒忌、对教师产生怨恨。爱本应有助于温暖、有助于团结、有助于平和,但偏袒的爱却成了产生冷酷、催生分裂、滋生怨恨的一种根源,并由于不平等而变得不道德。
于是,偏袒便成了师爱之大忌,平等便成为师爱之准则。于是,师爱也就与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爱好、长相及家庭背景等等都毫无干系。
再次,她不是“失衡的爱”。
世间的一切都讲究平衡,失了平衡就失了所有。譬如,阴阳要平衡,所以女娲造了男人和女人,所以世上有白天和晚上,有太阳的炙热又有月亮的柔和,所以有毒药必定就有解药。
而师爱更是如此。失衡的爱,一种是因爱之心切而忽视严格要求,结果变成宠爱、溺爱;或者过于苛求,结果变成扭曲的爱、畸形的爱。另一种是爱的情感与行为只指向爱的对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而不是其所有方面、整个人。譬如,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或只在乎孩子的身体健康,或只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
师爱必须摆脱“失衡”的状态,它是一种“全爱”,即全面、整体的爱。一方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既有关心,也有要求;既有援助,也有督促;既有保护,也有鞭策。另一方面,师爱指向的是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包括学生的健康与强壮、活泼与开朗、勇敢与坚强、创新与想象、朴实与善良等,是由所有这一切构成的学生的整个人。
所以,教师应当做到慈母与严父的结合,应当全面关注学生,帮助学生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正如卢安克用一个自己编写的话剧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活的了道德上的成长。
最后,她不是“有偿的爱”。
师爱鄙夷“有偿”的企图,它是一种“真爱”。爱就爱了,不图什么回报。它没有算计的成分,没有交换的色彩。如果说师爱也有某种目的性的话,这个目的也只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了,受益的是学生与社会,因为学生的身心发生了积极变化,因为社会的未来有了希望。
所以,卢安克在村子里教学时,决不收取费用。他的生活费用来源于自己为别人翻译得到的报酬及父母的资助。这与现在老师在课外开补习班赚外快大相径庭。教书诀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是一种教书育人时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而这样的师爱,既是教师的德性,也是学生的福音。
三、师爱的实现
正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教师也一样,修炼出自身的师爱,然后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教师应修身。
这里的修身不只是修好自己的身体,修好自身的知识文化基础,更是修好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与热爱。
作为一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并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越深刻,把一切献给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厚,这是师爱的思想基础。
第二,教师应修心。心,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左右人的好坏。修出一颗好心,对教师至关重要。首先,关爱学生。
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逐步形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教师年长于学生,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多留心,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次,宽容学生。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时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因此,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最后,尊重理解学生。
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肯定和赞许。当教师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应用心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事业把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桃李芬芳。
四、小结
师爱,是一份没有血缘的爱,唱响中华大地,是一份没有修饰的爱,染绿大地群山。师爱之重,无以为比。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只有让学生沐浴着爱的雨露,得到健康成长,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最后愿天下的教师及作为准教师的我们,能够修炼好自己的身和心,怀着师爱,手持一支粉笔,心藏万千沟壑,无论四季晴雨,立于三尺讲台,诠释出桃李满天下。
【相关文献】
1.《师德读本》·傅维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229-232页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杨生勤·《宁夏教育》·2011,(2)3.《师爱的传达》·周小兰·《小学教学研究》·2007,(5)
4.《关于师爱的探讨》·黄日强·《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2)
第五篇:论文言文教学(推荐)
论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有大量比重,要高效地落实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教师需用全局观念规划好中学三年的教学,结合教材的编排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定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实施步骤充分体现阶段性特点,文言文教学方法力求务实、灵活。
中学 文言文 方法
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 “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笔者以为应该把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试验也表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因此,重视学生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效果颇佳。
一、巧妙设计导语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精彩的导语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高一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是如此导入的: “大家说,语文是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认为一个有品位、有情趣的学生肯定会这样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名垂青史的《四库全书》。’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亲密接触祖国文字、文学的精魂。” 我声情并茂的讲这段话时,注意到学生眼中跳动的光亮,更读到了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对于像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比较难懂的文章,可以由庄子的寓言故事入手化深奥的道理为有趣的思考和讨论。对于像《触龙说赵太后》这样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借鉴电视预告片的做法――大肆渲染后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二、积极改进教法
改串讲法为主为以诵读法为主。因为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它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我的具体做法是:每篇古文必范读,并适当的介绍朗读要领,背诵方法,定期举行诵读比赛,设立诵读能手奖和诵读进步奖。另外,尽量用朗读来读认和理解字、词、句。如学生读《促织》中“不如拚搏一笑”句,将“拚搏”连读,可见学生对这个句子没有掌握。这时教师恰当的指导朗读,句子的意思也就明了了。这样,美读的机会多了,死板无止无休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少了。可以说诵读使学生在享受中加深了记忆。相应的改讲授法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样充满琅琅读书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学生怎会不兴致盎然呢?
三、加强古今联系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的大半。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助,提宾,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一身是胆(判断动词 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古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有心它是无处不在的。如此以来,学生还会视文言文的学习为畏途吗?
四、强化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更没有兴趣可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问的形式。让学生讲,可以提前分配任务,让主讲的同学充分备课,其它同学除了充分预习做好配合以外,还要准备质疑的问题。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也更易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让学生问,可以在预习课后,小组互问互答,老师补充;也可以每节课留10分钟的质疑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另外,文言文的单元检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出一部分基础题,这样既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做学生主人的乐趣。
总之,文言文学习这只“侧畔沉舟”只有找回兴趣的风帆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终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