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厨师决定美食的好坏
厨师决定美食的好坏
稳定的厨师团队是企业的基石
新大都饭店的厨师团队经过几十年的打造,已经成为一支人员稳定、技术一流、心理素质高的后厨集体,在社会上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如何使厨师团队稳定而健康的发展,一直成为管理层不断研究的课题。从新厨师入职的第一天起,管理层就要对厨师的心理进行干预。
在每一次沟通过程中,全方位了解厨师以前的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还要了解厨师的家庭生活状况,特别是对厨师目前的一些困惑和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给予一些适当的帮助,让厨师在第一时间对这个企业产生好感,进而能用感恩之心去工作,尽快融入新的团队,同时把以前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加以改正。
心理干预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厨师从内心喜欢这份工作,不光是为了挣钱,更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喜欢这个集体,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新大都饭店餐饮部的管理层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员工上班的那一刻起,就要观察员工的一举一动。
在开班前会时,通过与员工语言交流,甚至眼神的碰撞,都能发现员工心里的变化,感知员工情绪上的波动:哪个员工高兴,哪个员工情绪低落,哪个员工精神懈怠,都是管理层必须要关注的。
同时根据不同员工的精神状态,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引导。对情绪很高的员工要加以鼓励,分配他去干一些重要的或新的工作。对于情绪不稳的员工,会后要单独进行简单的沟通,了解导致情绪低落的原因,对于情绪极度不好的厨师,禁止上灶炒菜,只能干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新大都有一条规定,不许带着不良的情绪上灶
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领导还会通过对菜品质量的把关,了解厨师的精神状态。当厨师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做菜的感觉和动作都会出现偏差,虽然一般顾客感觉不到,但逃不过主管经理的眼睛。每到这时,主管经理会暂停厨师的工作,直至情绪稳定为止。
灶对人、人对菜
厨师的情绪的不稳定,除了一些生活、家庭原因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工作环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情绪不满。
新大都饭店餐饮部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情绪风险,采取灶对人,人对菜的策略。就是每一个人把住一条线,专人专灶,互不交叉使用灶台。而且每个人或某几个人专做几个菜,互不替代。工作中避免过多的交叉,减少矛盾的产生。同时自把一条线,可以使菜品的质量稳定。
对待一些重要的客人或者特殊的客人,每一道菜都要有专人去做,这样既能发挥每一个人的强项,又能满足客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了厨师的积极性。
不断学习,提升厨师的自信心
对厨师的培训是新大都饭店留住厨师的另一大法宝。新大都对厨师的培训除了专业的技法和技能以外,还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普及。厨师在做到一定阶段后,提升的空间已经有限,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方面的培训来提高厨师的素质。
比如传统观念上菠菜和豆腐是不能一起烧的,但经过改进制作程序,菠菜和豆腐一样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鱼丸的制作过程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厨师往往只知道如何去操作,但不了解这里面还有很多物理和化学知识。同样,在冷菜制作和盘式中还会用到许多美学的知识。
通过全方位拓展知识面,新大都饭店的厨师在菜品创新上更有心得,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篇: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
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
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政府效 能决定发展成败,‘庸懒散软’的工作作风是阻 碍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力平庸、业绩平庸,这 是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人民群众 不满意的、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尽管问责案 件、问责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庸懒散 软’绝不应手软。抓作风转变,必须以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重拳出击让社会 各界真正见识到效能问责“利剑”的威力。治庸主要是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防范和 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治懒主要是解决精神不 振的问题,防范和应对精神懈怠的危险;治散 主要是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防范和应对脱离 群众的危险;治软主要解决执纪不严的问题,防范和应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通过治庸问责,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政府效 能决定发展成败,‘庸懒散软’的工作作风是阻 碍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力平庸、业绩平庸,这 是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人民群众 不满意的、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尽管问责案 件、问责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庸懒散 软’绝不应手软。抓作风转变,必须以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重拳出击让社会 各界真正见识到效能问责“利剑”的威力。治庸主要是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防范和 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治懒主要是解决精神不 振的问题,防范和应对精神懈怠的危险;治散 主要是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防范和应对脱离 群众的危险;治软主要解决执纪不严的问题,防范和应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通过治庸问责,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政府效 能决定发展成败,‘庸懒散软’的工作作风是阻 碍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力平庸、业绩平庸,这 是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人民群众 不满意的、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尽管问责案 件、问责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庸懒散 软’绝不应手软。抓作风转变,必须以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重拳出击让社会 各界真正见识到效能问责“利剑”的威力。治庸主要是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防范和 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治懒主要是解决精神不 振的问题,防范和应对精神懈怠的危险;治散 主要是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防范和应对脱离 群众的危险;治软主要解决执纪不严的问题,防范和应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通过治庸问责,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政府效 能决定发展成败,‘庸懒散软’的工作作风是阻 碍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力平庸、业绩平庸,这 是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人民群众 不满意的、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尽管问责案 件、问责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庸懒散 软’绝不应手软。抓作风转变,必须以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重拳出击让社会 各界真正见识到效能问责“利剑”的威力。治庸主要是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防范和 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治懒主要是解决精神不 振的问题,防范和应对精神懈怠的危险;治散 主要是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防范和应对脱离 群众的危险;治软主要解决执纪不严的问题,防范和应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通过治庸问责,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政府效 能决定发展成败,‘庸懒散软’的工作作风是阻 碍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力平庸、业绩平庸,这 是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人民群众 不满意的、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尽管问责案 件、问责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庸懒散 软’绝不应手软。抓作风转变,必须以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重拳出击让社会 各界真正见识到效能问责“利剑”的威力。治庸主要是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防范和 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治懒主要是解决精神不 振的问题,防范和应对精神懈怠的危险;治散 主要是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防范和应对脱离 群众的危险;治软主要解决执纪不严的问题,防范和应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通过治庸问责,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政府效 能决定发展成败,‘庸懒散软’的工作作风是阻 碍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力平庸、业绩平庸,这 是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人民群众 不满意的、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尽管问责案 件、问责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庸懒散 软’绝不应手软。抓作风转变,必须以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重拳出击让社会 各界真正见识到效能问责“利剑”的威力。治庸主要是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防范和 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治懒主要是解决精神不 振的问题,防范和应对精神懈怠的危险;治散 主要是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防范和应对脱离 群众的危险;治软主要解决执纪不严的问题,防范和应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通过治庸问责,干部素质好坏决定工作能力高低,政府效 能决定发展成败,‘庸懒散软’的工作作风是阻 碍发展的最大瓶颈。能力平庸、业绩平庸,这 是制约和影响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人民群众 不满意的、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尽管问责案 件、问责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对‘庸懒散 软’绝不应手软。抓作风转变,必须以踏石留 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重拳出击让社会 各界真正见识到效能问责“利剑”的威力。治庸主要是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防范和 应对能力不足的危险;治懒主要是解决精神不 振的问题,防范和应对精神懈怠的危险;治散 主要是解决服务不优的问题,防范和应对脱离 群众的危险;治软主要解决执纪不严的问题,防范和应对消极腐败的危险。通过治庸问责,
第三篇:留学规划的好坏决定孩子的留学质量
留学规划的好坏决定孩子的留学质量
学子远离国门,异国的生活不只充满精彩,也充满着难以预料的困难,在没有亲人陪伴指引的情况下,做好留学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份好的留学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留学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时不盲从、不迷茫,迈出扎实的每一步。
几年前,idp资深留学顾问林莹老师的女儿佳琳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南加大,刚到美国时,佳琳有些不适应,也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林莹对女儿的状况感到担心,为此,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和女儿沟通,帮助女儿详细地规划好她的留学生活。
林莹在美国生活了16年,其中近10年都在美国做中学教师,对于美国的教育体制和特点,林莹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如果说国内的教育看重考试、看重成绩,那么美国的教育则更偏重于综合素质。为了让女儿迅速从应试教育的心态中转变过来,林莹鼓励女儿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最初的不适应是必然的,作为一个刚踏上美国土地的女孩子,女儿的表现并不出彩,但是随着对校园的日渐熟悉、英文的逐渐流利,女儿终于开始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并成为了校园的活跃分子。
在学业方面,林莹也并不放松。林莹认为,让女儿学自己喜欢的专以后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在专业的问题上,她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并且对年轻人的不定性表示了理解。佳琳在大学中最初修习的专业是动漫设计,这个专业是佳琳自己选择的,但是学习了一年,佳琳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合这个专业,提出了换专业的要求。在和女儿进行沟通后,林莹充分尊重女儿的想法,于是,在林莹的帮助下,女儿顺利转学其他专业。更换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后,佳琳在校期间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林莹告诉记者,如果当时一味勉强女儿读她不感兴趣的动漫设计,那么女儿现在很可能既不优秀也不快乐。所以在制定留学规划时,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在idp工作的几年里,林莹帮助很多学生成功赴美留学,“每次我都会先问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然后再问他想去哪里。因为很多孩子想学的专业、想进的学校其实是家长的愿望,未必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学习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非常痛苦的,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不好的影响。
第四篇:作文的好坏是决定语文中考成绩的好坏
作文的好坏决定语文中考的成败
众所周知,语文要想得到高分,作文是关键,在中考时如果你的作文写砸了,那怕你的基础做得再好也是得不到高分的。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中考时立于不败之地呢?那就看我们在考前如何对他们的作文进行复习。经过这几年的总结、摸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考前复习。
一、审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中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 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二、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 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三、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中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四、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 刃。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五、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 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六、书写和卷面近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一般不要求写得太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七、检查与修改考试作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真检查,看有没有笔误的错别字,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审查发现了错别字、错用了词语一定要修改过来,对于句段该删的要删掉,该增的要增补,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使人一目了然。不能因为修改而影响了卷面的整洁。
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 6 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
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 7 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
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 8 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 9 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
“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无价的亲情呵,愿我们在你的鼓舞下,驶向美好灿烂的明天。关于亲情的影片..我看这部影片时,心情很沉重,流泪了.我想,不论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卑微,只要我们能够记住亲情的鼓舞与期待,只要我们我们去刻苦努力,只要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战胜自己,那么我们就是生活的强者!
第五篇:论真人秀美食节目《顶级厨师》的创新
论真人秀美食节目《顶级厨师》的创新
【摘要】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来显示,美食栏目的收视率及关注度在电视台的生活服务类栏目中,已经远远的超越了房产、汽车、旅游和服饰等同类的栏目,已经成为了和天气预报并列且最受观众关注和喜爱的栏目之一。各个卫视都相应推出了家庭美食类节目,而《顶级厨师》栏目是上海东方卫视继《中国达人秀》、《梦立方》之后,再度引进的一档国外版权节目,其目标是重磅出击,打造中国的首档美食类才艺秀节目。如今的美食栏目都有了一定的特色化的创新,其表现形式也从生动贴切的综合服务类节目向娱乐化、综艺化日趋明显的发展。该栏目不仅仅是一档美食为主的栏目,还以竞技比赛的新形势增加了节目的可观性,使观众在观看紧张而又激烈的比赛中感受美食的力量和诱惑。
【关键词】 厨师 选手 真人秀 栏目
正文
一、栏目的受众定位确定创新点
依托于高效的创意、推广团队和领先的媒体技术,欧美市场上的独立真人秀品牌往往能在短时间取得轰动效应后吸引着来自中国的巨额资本的眼光。于是在资本关注市场多于关注文化产业本身这样一种大环境下,版权购买和本土化移植成为了一种必然。
《顶级厨师》从2012年4月22日参赛选手报名开始,截止到6月15日,之后于6月初在上海世博园内的非洲联合馆录制。其主要有两种比赛流程,第一是依次进行神秘盒挑战、创意菜比拼、以及压力测试;第二种则包括团队赛、技巧测试、以及压力测试。《顶级厨师》不仅仅是一档美食类节目,还是一档美食竞技类才艺秀节目。第一季的播出时间是从2012年7月29日起至10月14日结束,该节目是英国广播公司的同名节目,东方卫视引购国内。该栏目将宏大场面与精细的美食制作相结合。将烹饪美食与真人秀相结合,由上千名应征者 1 开始多轮角逐逐一淘汰最后产生优胜者。性格各异的选手之间产生的冲突与合作,选手与裁判间的互动也是该栏目的最大看点。
该栏目结合国内观众收视习惯及节目制作形态做了一定改造,所有制作菜肴的主题均以中国菜式为主收视人群面向全人群,力争延续《Master Chef》品牌在国外的火爆与高收视,形成话题性。受众广泛,不仅仅是家庭主妇,面向各年龄、各职业、各阶层人群。宏大场面与美食制作相结合,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与观看享受。
二、栏目内容的创新
与其他美食栏目不同的是,作为一档美食类栏目,不像央视推出的《天天饮食》那样向观众展示各式各样的美食,以介绍做菜方法、畅谈做菜体会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栏目。《顶级厨师》这档节目有美食评论员,有参赛选手,有观众,有比赛规则。是一档美食竞技类才艺秀节目。
《天天饮食》有专门的授课厨师,主持人还可以和他们聊家常事,主持人用观众的眼光来询问一些观众可能会关心的问题,一边推动节目的发展,一边调节和缓和整个节目的氛围。使节目适应了现代人们对生活品质不断追求的心理,将厨艺与饮食文化相结合,从而寻厨艺乐趣,品生活真味,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享家庭生活中的轻松与恬静。而《顶级厨师》区别于传统的美食节目,自成一体,别具一格,主持人同时也是没事评论家也是一种创新,在评论家评论进行pk的选手作品时推动节目的发展,这样使节目充满了竞争的激烈性、紧张性。从而使人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关注做成美食的过程、方法。同时《顶级厨师》的“品委”有三分之二是业余厨师,而选手则全部是“草根”。这一也是美食类节目的一重大创新。该栏目本身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就是一种创新,把选秀和美食相结合就是一个重新的创作组合。
三、栏目的形式包装策略创新
首先,节目的最终奖项是极其诱惑的。最后的优胜者将获得由节目赞助商提供的百万美食创业基金和合约,加冕“顶级厨师”的桂冠。其次,三位美食观察员由国内明星、顶尖厨师及美食家担任,专业并且个性鲜明,烹饪美食与宏大场面相结合,才艺展示与感人故事相结合。
《顶级厨师》还有一个与其它美食节目不同的地方就是把厨房”搬到室外,脱离了有空间局限的室内厨房,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具有地域特征的菜肴让观众感受到另一种美食体验,这也是它的一个亮点。
把单纯的由评委品尝菜品做出评价延伸到普通大众,节目进行到四分之一的时候,单纯的选手做菜评委品尝的模式己经改变了。“民以食为天”,菜做得怎么样还要以广大老百姓的口味为标准,栏目组请来一些当地居民来品尝选手做的菜,以他们的满意程度来判定一个美食团队的胜负。这样的设置更加贴近生活与观众。
仔细观察《顶级厨师》的制作团队不难发现,这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联合国军”,shine group将其驻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制作人悉数发往中国全程跟踪指导,技术上率先使用了无线摄像技术,100多米的动态信号传输距离让摄影师彻底摆脱了数据线的缠绕,8000 2平米的摄影棚包罗万象,从食材摆放到灶台再到尝菜都有专门的区域布景。舞台设计精致而富有现代感,厨房宛然化作一个美食加工厂。
四、参赛选手的要求特色
上海方卫视版《顶级厨师》既继承国外原版特点,又凸显了中国的特色,是国内首档美食与真人秀相结合的综艺节目,其展现的是平民的厨师梦想,节目报名参赛资格的要求为“零门槛”,菜系也要求宽泛,不限中外菜系,不限地域,不限创作,甚至不限菜的冷热,只要将个人的情感色彩和才与美食艺融合。从而吸引了各路的美食达人踊跃报名,节目组也从上千名应征者中如“大浪淘沙”筛般的选出60名选手,从而继全方位的对选手续进行考验,选手在经过多轮的角逐淘汰之后,产生最后的优胜者。
而在吸引观众这方面,顶级厨师做得非常好。吸引观众眼球与关注的不仅仅是纯粹的各种美食,而是以每一个参赛选手的个人事迹与他对于美食的无限热情,就像刘一凡在“切洋葱”环节中对每位选手所点燃的美食热情,就好像是以美食为媒介从而号召选手们与观众们热爱自己的生活和职业——既然选择了那就要努力地做到最好。参赛选手没有一位是专业的厨师,他们全部是来自各个岗位的普通的百姓。观众们会期待和关注这些业余选手们能做出什么样的菜,他们在节目过程中,观众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已经做好端上桌的菜肴,还有选手们做菜在背后的过程与他们的感受,他们会感悟这些和他们一样普通却有着不普通梦想的勇士们做菜的心理历程,观看完成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是观众所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里面的选手各有特色,性格与人生经历也为观众所知,也就在无形之中为节目增添了支持不同的参赛选手的观众。
节目的真实性是一大关键,节目中的选手们来自生活,来自民间,都是不够完美的,因为他们有可能就是我们的邻居。所以他们在节目中做出的每一道菜肴不可能都会让人垂涎欲滴,节目也没有刻意的去展示他们的菜肴有多么让人胃口大开,而是不断地把他们在做菜的过程中所犯的低级错误,这就会让许多美食爱好者有感同身受的体会。选手追求完美的路是崎岖的,做菜时的生涩做法,甚至有错误步骤,但就是这种不完美才更能够体现出真实,向观众展现出来的才是一场真人秀。其实美食爱好者本就各有所长,单就食材处理这块而言,有些选手面对自己生僻的食材就会摸不着头脑,更多的像是霸王硬上弓,这其实能击中更多美食爱好者的软肋,但也更加说明了其真实性。
五、主持人及美食评论家特色
节目的三位评委由国内顶尖明星与资深美食家担任,分别是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来自宝岛台湾的现任和平饭店行政总厨刘一凡和“音乐教父”李宗盛。曹可凡作为“美食纵贯线”的成员之一,而就做菜本身,曹可凡也有着自己的经验体会,”“吃”在他看来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艺术。这也给予观众一大看点。刘一凡犀利的点评,极好的表达能力,直率的点评风格,是“美食纵贯线”中的“毒舌”评审,同时他也是在美食评审家中最具权威的、专业的,也是观众所认可的。而李宗盛也出现在美食节目,多少让人感到意外。但也为节目增添了许多人气。而争议最广的便是刘一帆,他在餐饮业的成就众所 周知,节目中他是唯一的一个专业的评论员,他的严厉与对食物的质量与口味的苛刻要求让每一个参赛者心惊胆战,但是他的要求又让参赛者与观众可以理解,很多观众也习惯与喜欢上了他的严格要求与对待每一道菜的苛刻评价,这样也为节目增添了专业性的色彩使观众认可节目的竞争结果。在观看这个节目的时候,刘一帆对个别选手的充满挑衅口味的质问与评价也使观众感到充满激情。
六、栏目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怎么让美食节目走向家庭?而这近乎是一个伪命题,往大了讲,饮食是躺在餐盘上的文化,而对于家庭来说,饮食则是每天一半以上中国人需要操心劳神的问题,饮食离了家庭,实在是所剩无几。《顶级厨师》的氛围营造与《master chef》的美国版本如出一辙,强调竞技本身,评委话少,几乎不带表情,赞许和批评直来直往,选手间刻意安排的相互挑衅显得生硬而露骨。竞赛机制激烈而残酷,几乎没留给选手太多喘息的余地,虽然主持人一再强调要让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体会烹饪的乐趣。但是仅仅作为观众来看,选手头上豆大的汗珠,游离的眼神和时断时续的话语,实在让人读不出乐趣之所在。更致命的在于整个比赛的菜品设计,一档美食节目在预设受众人群时,家庭主妇绝对是首要考虑的对象。当《顶级厨师》为了追求画面质量和精致品味,频频祭出龙虾扇贝作为烹饪食材时,主妇们手中的遥控器只怕是早已按下了调台键。
制作方的纠结导致节目定位犹疑不定。是想做成真人秀节目,还是美食节目?是想让观众看厨师们的梦想,还是看美食的制作过程?按照节目的定位,无疑是前者,可是实际上,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传统思想映照下,又能有多少观众关注这些厨师的梦想呢?
节目题材导致节目与观众之间无法弥合的距离感。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节目中所呈现出来的美食,传递到电视观众面前,既无香可嗅,又无味可循,仅凭“色”相必然难以服众,也难以产生共鸣和共情——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好声音》等一众节目制胜的法宝。
作为美食节目,要抓住观众的心,必须先抓住观众的胃;要先抓住观众的胃,必须抓住观众的味蕾。当下,在科技条件暂时还无法让广大电视观众“通感”一把之际,节目要想取胜,必须另辟蹊径。
其实从美食评审尤其是刘一帆的犀利点评可以看出,《顶级厨师》想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美食,在美食的外表下,表现参加者的性格、人性、梦想或许才是其表达的核心。尽管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社会,饮食文化是人们所不可缺少的,所以,无论节目是怎样的定位,都应该因时而变,比赛终归是比赛,其残酷性是避免不了的,所以用平和的心去看待,真人秀版美食栏目,也许是一项新的创新。
同时可以增添一项选手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可以设立场外短信沟通平台,同时在网络上建立选手、评委和观众交流沟通的平台,也可以邀请更多的专业的美食评论家,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减少节目的误差性。
如果说成为一个厨师的条件只是手艺上的条条框框,那么成为“顶级厨师”必然是心灵的高度,因为厨艺已是一门艺术,除了果腹的原始功能以外,顶级厨师做出的菜肴是让食客自己的味蕾和心灵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无论这档节目在观众内心是怎样一个地位,但其第一次将真人秀和美食类节目相结合的方式在国内播出,是首位的,东方卫视的确打造了国内首档美食类才艺秀节目——真人秀美食之《顶级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