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精)范文
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 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支持政策和举措,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强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
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配套支持全程化。通过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型加工、知识产权、专利标准、中试生产、产品推广等研发、制造、销售相关服务,实现产业链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
二是创新服务个性化。通过整合专业领域的技术、设备、信息、资本、市场、人力等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
三是创业辅导专业化。通过凝聚一批熟悉产业领域的创业导师和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各类创业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适合产业特点的创业辅导服务,提高创新创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创业者开放创新资源,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对接,让市场对科技成果作出评价。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要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扩大“双创”的源头供给,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使科技人员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三是坚持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发展。要与“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发展行动等相结合,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制造+服务”的智能工厂模式,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催生新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三在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众创空间。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先行先试,针对产业需求和行业共性技术难点,在细分领域建设众创空间。
(四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建设众创空间。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优化配置技术、装备、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实现与中小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创客群体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
(五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发挥科研设施、专业团队、技术积累等优势,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通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增加源头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六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双创基地。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各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双创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要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七加强众创空间的国际合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先进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共同建立高水平的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外创业孵化机构合作建立投资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引进国际先进的创业孵化理念,吸纳、整合和利用国外技术、资本和市场等资源,提升众创空间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大力吸引和支持港澳台科技人员以及海归人才、外国人才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在居住、工作许可、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创新政策工具,挖掘已有政策潜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形成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体系。
(八实行奖励和补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对众创空间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补助。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提供服务。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可以申报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支持包括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在内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推动众创空间发展。
(九落实促进创新的税收政策。众创空间的研发仪器设备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按照税收有关规定适用加速折旧政策;进口科研仪器设备符合规定条件的,适用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众创空间发生的研发费用,企业和高校院所委托众创空间开展研发活动以及小微企业
受委托或自身开展研发活动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规定条件的可适用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研究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符合规定条件的众创空间可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
(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引导和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与众创空间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鼓励天使投资群体、创业投资基金入驻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开展业务。鼓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众创空间发展。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地区探索为众创空间内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试点投贷联动。支持众创空间内科技创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十一支持科技人员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高校、科研院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有关规定,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对本单位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探索完善众创空间中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创业项目知识产权申请、转化和运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予支持。进一步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使之更有利于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十二调动企业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积极性。企业建设众创空间的投入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国有企业对众创空间投入较大且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适用有关科技创新考核政策。充分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形成的闲置厂房、空余仓库以及生产设施,改造建设众创空间,鼓励企业通过集众智、汇众力等开放式创新,吸纳科技人员创业,创造就业岗位,实现转型发展。
(十三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大力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引导民用领域知识产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运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中的二次开发费用,符合相关规定条件的可以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向众创空间开放共享的专用设备、实验室等军工设施,按照国家统一政策,根据服务绩效探索建立后补助机制,促进军民创新资源融合共享。
四、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要加强对众创空间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工作协调,结合行业和地方发展实际,推进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加强对众创空间发展情况的监测、统计和评估。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各
地区各部门对众创空间等平台的扶持情况要上网公示,做到公开透明,避免多头重复支持。
(十五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各地、各类主体积极探索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新政策、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提高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要素集聚区域的管理部门要率先行动起来,主动做好服务,为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开展先行先试,作出引领示范。
(十六加强分类指导。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具体需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现重点突破,增强示范带动效应。要统筹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众创空间在不同区域的建设和发展。
(十七加强宣传推广。及时总结和交流众创空间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对模式新颖、绩效突出的案例进行宣传推广,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对众创空间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业项目、创业人物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
第二篇: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转变增长方式
一、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道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区域综合配套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吴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业、盛泽丝绸纺织业、汾湖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力争今年吴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1100亿元,盛泽镇工业总产值提升至650亿元,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4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彩钢板、羊毛衫、缝纫机等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基地竞争力。立足为产业链补缺,培育一批注重为大企业配套“高、精、专、特”的中小企业。争取至2012年,培育壮大10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形成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5条以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产业链优势企业达到45家左右。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形态,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突破延伸。今年重点是抓好恒力集团65万吨聚合纺丝瓶片项目、盛虹1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亨通光棒和特种光缆项目、新民科技纺织园及通鼎光纤项目等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制约因素,打开一片新领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国家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市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力争今年全市再增1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商标,30个以上省级品牌、商标。同时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今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今年再建成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引导现有9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升,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坚持走大投入大产出道路。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入,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今年启动一批超亿元民资项目和一批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实现工业投入超200亿元,以增量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培育4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和8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以大企业的示范、大项目的带动,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市濒临太湖,全市处于太湖流域保护区,部分地区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产业发展的环境敏感度比较高。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可有效降低环境容量和土地余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化工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40号)精神,结合太湖流域污水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决定在2009年已关停并转138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自找差距,自加压力,用两年时间再关闭小化工企业40家,接近保留企业的20%,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是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纺织产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染产业是我市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工艺环节,这几年由于受到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和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与我市织造能力显著不匹配,落差明显,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纺织产业的做强做大。面对国际国内纺织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势头迅猛、周边地区印染更新步伐的加快趋势,我市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形势十分迫切。为此,按照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结合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了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意见和淘汰落后设备实施办法,提出了“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1400台(套),占全部印染设备的20%,确保全市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减少10%以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三年3000万元用于淘汰设备补助和引进设备奖励。而对于未完成淘汰目标的企业,环保等部门将加大核查力度,严肃查处,并取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争取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印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压力进一步减轻的“双赢”目标。
三是尽快制定水泥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我市作为苏州地区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复和矛盾。按照苏州市整体规划,我市现有7家水泥企业中4家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既完成工作目标、又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已在研究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四是强化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要健全全市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和节能工作部门联动机制,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和预测分析,重点推动建设和改造完善印染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争取2010年GDP能耗下降4.5%。同时,继续推进能源审计,启动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争取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0家,进一步做好节能挖潜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确保今年3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争取8家以上企业获得苏州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围绕四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计划,既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要有的放矢强化新兴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加快规模化发展。对已经在手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和食品加工项目要按计划加快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明确要求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极佳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快企业引进。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目标、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会商和推进的力度。明确新兴产业在享受四大主产业政策优惠的同时,从财政、税金、租金、兼并等方面予以特别扶持,市财政设立“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四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助,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还实行“一事一议”机制。
第三篇:加快发展服务业力促桂阳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服务业 力促桂阳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李小毛 文章来源:桂阳统计局 点击数:55 更新时间:2012-7-18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桂阳县域经济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连续7年保持全省前20强,2011年进入全省前10强列第9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2011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1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2%,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
一、桂阳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是增长速度稳,总体规模大。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说,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因此服务业增速比其他行业增速显得比较平稳。2007年至2011年,桂阳GDP年均增长14.7%,其中:2008年增长9.6%,2009年增长17.6%,2010年增长16%,2011年增长15.7%。服务业年均增长14.9%,其中:2008年增长15.4%,2009年增长15.4%,2010年增长15.9%,2011年增长14.3%。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冲击较大,致使GDP仅增长9.6%。数据表明,2007年至2011年期间,GDP增幅极差达到8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幅极差仅为1.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保持快速平稳增长态势,显示出服务业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比2007年约番一翻;占GDP比重为33.5%。
二是对经济增长贡献高,对就业贡献大。服务业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吸纳劳动力强等优越性,因此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对就业贡献大。2011年,桂阳GDP增长15.7%,其中服务业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2%;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6.0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5.6%;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7.3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3.4%,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7000人,同比增长5%。
三是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扩张,服务业投资升温。随着城市的扩容提质,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类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助推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扩张。2011年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服务业私营企业368户,比上年末增加72户,占全部登记注册私营企业户数的63.2%;登记注册的服务业个体工商户9776户,比上年末增加1542户,占全部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的93.5%。随着市场主体的快速扩张,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服务业完成投资 60.8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0.7%,同比增长36.7%,增幅比全部投资快0.1个百分点,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转方式、调结构,力促经济发展转型,通过实施提质改造与加快培育并举的措施,桂阳传统服务业焕发活力,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等)增加值17.83亿元,同比增长14.6 %,比服务业平均增幅快0.3个百分点。现代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物流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不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2007年以来,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外,其他年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速度均低于GDP增速,其中2009年低2.2个百分点,2010年低0.1个百分点,2011年低1.4个百分点。相对于工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幅更显缓慢。2009年至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工业经济增速分别慢9.9、6.1、6.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2008年为37.3%、2009年为38.1%,2010年35.3%,2011年33.5%,呈逐年下降趋势,二产业比重则逐年上升。经济发展规律揭示,一个地方的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快速发展,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新兴业态开始出现,表明这个地方的经济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并逐步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
二是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领域拓宽,桂阳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桂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居民富裕程度与先进县市有较大差距。2011年,桂阳城镇化水平为37.73%,比长沙县(51.9%)低14.2个百分点,比资兴市(57.1%)低19.4个百分点;人均GDP桂阳为28690元,比长沙县(80356元)少51666元,仅为长沙县的35.7%;比资兴市少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桂阳为18139元,比长沙县(24038元)少5899元,比资兴市(18984元)少8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桂阳为8655元,比长沙县(14237元)5582元,比资兴市(8966元)少311元。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的相对滞后必然影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1年,桂阳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9.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1%,占GDP的比重仅为6.8%;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为1:4,与先进县市差距较大。
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提质改造资金投入不足。2011年,全县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包括商贸和房地产企业,下同)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30.3%,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5%的增幅;全县39家限上服务业单位,户均从业人员27人,比规模工业少146人;户均收入888万元,仅为规模工业的3.4%。其中亿元收入以上的单位仅2家,占全县服务业单位的5.1%。年末服务业单位户均拥有资产9134万元,增长16.3%,比规模工业少5815万元。限额以上服务业单位规模不大,缺乏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单位,且企业提质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三、促进发展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科学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推动桂阳“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加快追领发展、建设幸福桂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前提。目前,桂阳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营造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局面。要充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有关部门要就服务业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提出具体政策措施,使服务业在资源要素的获得和使用上享受与其他产业平等的政策待遇。
二是以资金支持为保障。贯彻落实国务院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项目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进入境内资本市场进行市场融资。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重点服务业项目开展业务;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发展重点服务业项目。
三是以人才培育为关键。服务业的发展竞争很大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因此要抓紧制订和实施引进、培养服务业人才计划。坚持培训与引进相结合,鼓励现有的各类服务业重点企业实施干部、员工培训工程和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引进职业经理、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业会展、旅游服务、饭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人才引进上,可以采取高薪聘请、给予落户资助、优先推荐各项荣誉、破格评定技术职称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积极与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抓紧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壮大我桂阳服务业人才队伍。
四是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劳动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桂阳实际,尤其要加快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努力打造大湘南地区商贸物流集散区。
第四篇:齐鲁银行:创新转型发展 服务山东实体经济
齐鲁银行:创新转型发展 服务山东实体经济
2014年6月央行定向降低准备金率,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齐鲁银行作为根植于泉城济南的城市商业银行,反哺社会,全力支持山东实体经济的发展。
十八年来,乘着国家金融改革发展的浪潮,齐鲁银行由小变大。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紧把国家政策导向、地方经济发展脉动,特色定位日益明晰,风险管控逐步提升,盈利能力连年提高,历经风雨磨炼,齐鲁银行正逐步走向崭新的、成熟稳健的发展之路。转型发展 全力服务中小企业
近年来,齐鲁银行以“做实风险防控、改革组织机构、完善提升管理、转型接轨新金融”的躬身实践,全力服务中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
在客户定位上,长期坚持服务于城镇居民、中小企业。目前,全行共有个人客户228万户、企业客户5万户,通过对原有支行变型,新设小型传统支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在济南市形成了由69家传统支行、3家新型传统支行、1家社区支行、4家小微支行、2家金融便利店组成的覆盖全城的服务网络;全方位引进了德储小微企业信贷技术,依托小微企业金融中心及分中心,专司100万以下小微企业资产业务,逐渐形成了成熟的、具备竞争力的小微企业专营机制;创新推出了经营贷、季节贷、创业贷等一系列小微专属产品,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在区域定位上,该行坚持立足济南区域金融中心,浸透省会城市群,力争实现网点布局和经营服务全覆盖。今年,在德州、泰安设立分行的申请已经获批,拉长服务链条、市内向社区延伸服务、市外向县域下沉的拓展目标将逐步实现。植根农村 服务“三农”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持续推进,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齐鲁银行控股发起的首家村镇银行——章丘齐鲁村镇银行于2011年11月30日正式营业。
章丘齐鲁村镇银行以“立足当地,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繁荣农村金融”为宗旨,积极支持章丘农村经济的发展。该行根据市场特点制定了“金农贷”、“金信贷”等一系列贷款产品,涵盖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的经营融资需求和普通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同时,建立“限时办结”制度,随时召开贷审会,对急需贷款的客户开设“绿色通道”。“精于品、执于信、惠于农、利于商”章丘齐鲁村镇银行用实际行动为章丘的农村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济南市金融办主办,齐鲁银行承办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论坛暨“1+6”都市圈金融合作签约仪式》刚刚落幕。齐鲁银行与6地市金融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投身到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去,为济南 “大城梦”、“金融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齐鲁银行作为扎根泉城的城市商业银行,将切实承担起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尽的责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山东金融事业和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近年来,我市抢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机遇,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全市现代服务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6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占GDP比重达到39.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为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实现总量翻番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齐头并进,带动全市服务业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一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服务性消费增长。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强化城镇中心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配套,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消费的 1
拉动作用,通过培育新兴消费,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合理、可持续消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采取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全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整体消费增长,以消费拉动全市服务业快速、持续增长。
二要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导和鼓励各类民间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加快提高我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促使现有服务企业建立新的企业结构,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三要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我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结合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优势,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在继续推动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商业中介和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足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政策,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服务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要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组织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功能作用强、示范带动好的现代服务业
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扩容提质。重点推进彭城欢乐世界、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苏宁商务广场、中央国际广场、金桥商务中心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全力抓好新城区物流、九里综合物流、沿运河临港物流、观音机场临空物流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性物流等五大物流基地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对我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引导投资重点向新兴服务业倾斜。通过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切实提高我市服务业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五要加大大企业培育力度,提升服务业经济总量。充分利用我市推进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商贸、物流、金融、软件开发、服务外包、文化动漫、旅游服务等行业,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产业引领作用和地方特色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年营业收入或交易额超100亿元、超50亿元和超2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超常发展、突破发展和率先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能力。
六要大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大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建设力度,加快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推进项目集中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建设新城区中央商务区、高铁客站商务区、徐师大科技创业园、滨湖新天地等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步推进徐州软件
园、盛联科技创业园、财富广场商务中心、中国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等一批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提档升级,强化集聚能力、提高集聚规模、提升集聚质量,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七要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逐步将企业内部的科技研发、物流配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设计策划等服务部分分离或外包,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我市服务业企业群体规模,促进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快速、持续增长。
八要引进培育服务业人才,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加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制定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适用人才的政策措施,按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创业能力为原则,全力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现代服务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我市等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采取自办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创立和开设我市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市发改委服务业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