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器人代替劳动力或将成为趋势
原创: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或将成趋势
2016-01-14 13:14:16
据浙江卫视报道,2013年12月22日,浙江民营企业联合发展会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签署了《机器人产业应用合作协议》,计划在5年内实施“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力争到2017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比2013年下降50%,相当于减少劳动用工20万人以上。
“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是指:未来五年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这是今年11月,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向外界抛出的重磅炸弹。
其实,关于“机器换人”早已在多个行业多家企业实施,比如浙江比较典型的“机器换人”企业:浙江众成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再比如,中国OEM巨头富士康,据Theverge网站报道,富士康CEO郭台铭2012年6月宣布,富士康计划在整个工厂的组装线部署100万台机器人。
“机器换人”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的短缺
每到岁末年初,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民工荒”现象。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已成了当前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和观察可以看出,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80后和90后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而这些群体相对60后和70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单调重复、枯燥乏味、环境较差且工资又低的工作,直接导致了低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当然,除此之外,导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还有诸如:国家大力支持三农、中西部开发战略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总之,劳动力短缺现象,是企业当前和未来长期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引进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工成本上升
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步提高,劳动立法的健全完善,国民教育素质的大幅提升,CPI的逐年上涨,及国家以提高劳动者报酬为目标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即将出台,企业想按10年前那样支付低薪去招募员工,几乎无法招聘到劳动者的。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用工成本上升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再者,当用工成本上升到足以采购(甚至超过采购)机器人的成本时,企业难道还会考虑更多地使用人工吗?
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倒逼着企业青睐机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人士说,用机器人取代劳动力是解决日前和未来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最有效的方法。
3、劳动生产率低
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有大量简单、重复的作业工序,需要大量的作业人员,纯手工作业相对机器人的作业效率,肯定要低很多,甚至只有几分之一的效率。
当用工成本必然上升,而作为原本利润空间就非常狭小的大多数目前中国制造企业,若加上劳动生产率低下,其生产经营难以维继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提高作业效率,将是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即:从纯手工作业过渡到到半机械化作业,最后到机械化作业。(当然,这样路径的选择要看企业的产品特征、企业经济实力等等综合因素。)
4、满足客户需要
作为苹果等供应商的富士康,实施“机器换人”或许也是为了满足苹果等代工客户的需要。“如果代工厂不能自己设计出一套设备,去实现苹果等客户的要求,苹果就会指定它认可的、匹配的品牌机器人,甚至整个生产系统进入富士康的车间。”譬如iPhone5手机后盖的制造,要通过精细到头发丝那样的激光工艺,把微小的零件焊接到后盖上,这可以让技术工人操纵激光焊接机来完成,或者干脆让机器人操作激光焊接机。再如,iPhone5里面已出现了只有1.5毫米大小的螺母,肉眼和人手无法处理向其打进螺丝的工作。
“机器换人”的正面效应
人口红利的消失,对我国劳动要素成本和各行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将更加明显。
1、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
先来看看宁波震裕模具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投入1700万元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原先需要上百人的生产车间,如今十余人操作电脑即可轻松驾驭。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工厂使用更多的机器人,调查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从80%下降到了去年的56.4%的比例。
2、大大节约企业用工成本
从成本上讲,机器人先期一次性投入大,但是比工人几年下来发工资福利要低很多。
“如果这一策略是由全省大型企业采用,劳动力的短缺将有70万个工人减少,一年节约人力成本290亿元”,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说。
3、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
机器人能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用机械臂组装零部件、焊接和喷漆等,机器人动作单调、标准化,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将大幅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进行的调查中,超过60%的受访企业减少生产线的员工至少10%,而16%的公司已经削减了生产工作超过30%。同时,机器人帮助这些工厂的工人提高生产率超过10%。
担忧与卸忧
由于机械自动化或机器人的大量上线,使得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不利于劳动者就业,这或许是人们最担忧的问题。
其实,我们也不必对此过度担忧,因为:
1、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维护和保养等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会随之增加。只要劳动者不断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则可迎接新时代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所带来的新挑战。
2、机器人不能绝对地替代人,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有很多创造性的工作是需要有意识、有思维、有情感的人去完成的。
3、我国未来将从宏观上实现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新的产业将出现,如:装备制造业、IT行业等新兴产业,都需吸纳新的就业人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也将成为就业需求量最大的领域。
“机器换人”或成趋势
除了生产制造企业正实施“机器换人”策略,一些服务业也早在尝试着由机器人来提供基本的服务:
1、世界第一家机器人餐厅最早在2010年济南出现,由山东某科技有限公司斥资5000万元建成;
2、在香港首家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餐厅于2012年7月开业,在餐厅内行走的机器人服务员不仅可以与顾客打招呼,而且可以为顾客点菜;
3、中国哈尔滨的一家餐馆因为使用机器人烹饪及递餐,自2012年6月开业以来,在国内外已颇具名气。
4、还有沈阳、西安机器人刀削面„„
总之,不管你接受或不接受,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采取“机器换人”策略,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或将成趋势。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冯智明,中国实战派人力资源高级导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金牌导师;3D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建设专家;《中国讲师大典Ⅱ》公益代言人;人社部认证-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曾发表过《民营企业HR管理现存问题与对策浅析》、《HR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等多篇专业论文。并荣获2014、2015年度中国百强讲师及中国HR讲师十强,2015年度中国好讲师、最佳培训课程奖等称号。刚来三茅,欢迎互动!
第二篇:公益诉讼或将成为今年热点
今天下午3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新浪网独家对话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为网友解读“两高”报告。第一,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1016件,审结9716件,比2012年分别上升3.2%和1.6%;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21.7万件,审结、执结1294.7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4%和
4.4%。何兵认为,这样的数字反映出社会的矛盾继续突出,同时也反映出通过法院释放了大量的社会压力。司法改革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本。
第二,两高报告中,第一条即提出了“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同时特别强调了“尊重和保障人权,恪守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原则,严格排除非法证据”。何兵说,目前一些案件中,人权被侵害的现象确实存在,将人权放在这样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第三,“加强与律师协会的沟通,高度重视律协、律师反映的问题,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何兵认为,这首先肯定了律师的地方和作用。近些年来引来公众关注的一类“律师团”,介入案件类型以刑事为主,也被舆论戏称为“死磕派”。“死磕派”律师确实解决了不少案子,既改善了律师的形象,也改善了司法的形象。但遗憾的是,一些标志性的案子,如“重庆李庄案”,依然有待解决。
第四,“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积极推进阳光司法,全面客观公开案件事实、定案证据以及诉辩观点、判决理由,增进群众对司法裁判的了解和理解,彰显法治的文明和尊严。”何兵指出,一些大案要案的公开成为了去年最高法工作的最大亮点。公开的程度越高,公正的程度也就越高。在司法改革的条件尚未成熟时,将司法公开作为司法改革的突破口,是非常正确的决定。
第五,“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启动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增加选任人民陪审员
3.8万人。”一直呼吁要引入陪审团制度的何兵表示,启动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是加强司法民主化的信号,也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民陪审团制度。
第六,何兵同时指出,“各级法院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12.1万件”,这一数字显示了行政诉讼案件占全国审结案件的比例还非常小,突出反映了“民告官”仍是条“荆棘路”。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10月1日施行以来将首次启动大修,“民告官”路上的难题将有待破解。
第七,“审结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案件2464件,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何兵表示,2013年可以看成是中国公益诉讼的起步之年。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益诉讼也将成为2014年的一个热点。
第三篇:Taskdodo机器人代替记者撰写财经新闻
Taskdodo:机器人代替记者撰写财经新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代替人这样的新闻已经不足为奇了,据此我们专门采访了Taskdodo(任务多多)运营经理石总。
石总介绍,机器人正大举进攻职场,取代人力,如今就连美联社(AP)都引进机器来写新闻稿以提高产量,这显示,记者也无法自外于自动化趋势。
美联社6月30日表示,自7月起开始使用新创公司Automated Insights的文章撰写软件,处理许多财经记者赖以为生的美国企业财报报道。
美联社通常每季出产约300则财报新闻,财经记者们需要抢在通讯社规定的时限前完稿,但在计算机软件接手后,美联社的财报新闻产量可望大增。美联社财经新闻执行编辑费雷拉指出,计算机软件将以与记者差不多相同的速度,撰写长度介于150-300字的短稿。
Zacks投资研究公司将负责整理财报,并根据美联社的体例提供报道所需资料。编辑也会在新闻出稿前看过内容,但终将全面自动化。美联社计划到今年底提高每季财报新闻产量至400则。
不过,美联社仍会让记者亲自撰写苹果、谷歌等受市场高度关注企业的财报新闻。
费雷拉表示,自动化将使记者更有时间处理深度报道,并不会因此裁减人手。他说:“公司员工的反应大都十分正面。”
据报道,由计算机自动发新闻并非创举,美联社过去也靠系统来整合体育消息,雅虎也靠Automated Insights来整理出虚拟的运动题材。
Automated Insights是一家迅速崛起的计算机产生内容供货商,30日除宣布和美联社合作外,还取得一笔550万美元的新资金。
Taskdodo是全国最大的众包平台,向广大网民提供如:软文撰写、页面设计、图片优化、商业摄影等一些列网络任务。
第四篇:住宅产业化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出路
住宅产业化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出路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至今,定位已经明确,产品要求也较为清晰,即价格不高、质量可靠。但是,房地产行业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一向是业内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曾为国内多家知名房地产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的AMT咨询指出:未来,住宅产业化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企业的一条出路。
住宅产业化不只是住宅建筑的生产方式,而是包括融资、土地供应、项目运作、部件制造、部件销售、施工安装、营销、售后服务、物业管理等环节,及这些环节的市场组织方式。或者说,住宅产业化是用来表示一种新的业态模式。
价格不高意味着土地、资金无法再获得超高利润回报,企业必须在提高资金周转率(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上下功夫。质量可靠意味着以前半手工式的现场作业方式不行了,更谈不上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方面高技术的新要求。理论上说,住宅产业化是能够达到缩短工期、减低成本、保证质量等目标的。但是,中国的住宅产业化道路走得很不好,原因在哪儿?
住宅产业化、工业化住宅等词语在中国并不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国内就已经有了这个概念,但当时的概念局限于生产方式。一些学校老师的“鸳鸯楼”就是那个时代的工业化居住建筑产品,不过质量很成问题。“黄金十年”伊始的1998年,建设部就成立了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现更名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意图推进住宅产业化,但没有实质性成效。
AMT咨询认为,中国住宅产业化时代的到来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1、暴利模式的终结:暴利模式下的企业利润来源于土地和资本,产业化模式对应的管理精细化对利润的贡献很小,自然得不到重视,比如以追求精细化管理著称的万科,其总体或单个项目利润率并不比其他公司有任何突出表现。回顾一下本届政府自2005年以来对房
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应对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住宅房地产市场重新定位的思路,“黄金十年”的暴利模式已是记忆中的往事了。
2、政府推动:综观国外住宅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日、美、法等国家,政府推动是关键,其手段主要包括标准制订、技术认证、财政金融方面的经济政策等等。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比如标准制订,2006年万科在上海开工的中国第一个工业化方式建造的商品住宅区,技术标准是万科自行组织研发的,原因是没有国家标准。这造成了设计、报建中的大量消耗。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不同利益诉求是政府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大阻碍,纠缠了太多的地方意识、部门利益。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但不解决则政府推动住宅产业化无从谈起。也许当前的经济危机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机遇,以燃油税改革为例,也是拖了十几年的事,难点也是中央、地方政府以及行业的利益纠葛,为什么现在下决心了,经济危机是催化剂。
3、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某种程度上说,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长期处于低水平,这也是中国长期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成本角度看,原有的半手工式的现场施工方式是有道理的,虽然质量有问题,但建造成本低。即使是现在,万科用工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也比传统施工工艺的建造成本高40%,扩大规模后,这个比例会降低到25%。仔细分析,工业化方式节约施工用水、用电、减少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单位用工等好处,增加的是设备使用,问题在于节约的恰恰是不值钱的,增加的是相对值钱的,所以成本反而高了。
应该看到,各项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已经处于上升通道,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不可能长期保持扭曲的要素价格系统(甚至可以从中看到计划经济时代工农业剪刀差的痕迹)。
综上所述,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产业化转型已具备基本条件。当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将使产业化进程在中国呈现不同步、分区域推进的态势。
日本的技术、美国的市场组织方式
中国人口众多,宜居国土面积少,造成人口密度高,这一点和日本非常类似。因此,在住宅类型上必然是以多层、小高层、高层为主,日本在这类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技术上是比较成熟的,万科就是通过与日本企业的合作,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其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法国、丹麦、瑞典,住宅类型以低层的独栋住宅居多,结构形式以钢、木为主,不太适合中国资源状况。
住宅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化的市场组织方式与一个国家的地域、经济、气候密切相关。日本地域狭小、经济水平地域差异不大、气候条件基本相同造成市场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型住宅产业集团手中,这些产业集团可以提供包括部件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全产业链服务。中国正相反,幅员辽阔、区域经济水平跨度大、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所以不应该是日本的市场组织方式,而更可能是美国式的。
美国住宅产业化市场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部件制造、部件销售、施工安装、营销等各个环节存在大量中小型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以施工安装为例,据《美国统计摘要》1987年的统计,建筑总承包商为15.76万家,重型工程承包商(道桥等市政工程)3.66万家,专业承包商34.20万家(进一步可细分为17类)。另外,房地产开发的融资渠道基金化,把投资风险和收益社会化。这样的市场结构使得美国房地产的行业利润相对均摊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不是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公司,从而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府税收也更有保证。
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一度还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上市房地产公司,早已预见到住宅产业化时代即将到来,并率先进行了尝试,以图抢占先机,走日本式的住宅产业集团的道路。不过,住宅产业化只有政府才能推动,万科以一己之力做些尝试即可,切忌头脑发热、大规模推广,做不成英雄反倒成了烈士。还有,如果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市场组织方式
是类似美国式的,把万科拆分成若干个中型公司、涉足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更能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对于房地产业内人士和潜在的进入者,AMT咨询建议:看清经济危机下的行业转型形势、关注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解读政府在2、3年内可能开始陆续推出的实质性住宅产业化政策,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顺势而为、逐步完成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使熬过第一个“冬天”,也将难免陷入未来的第二个“冬天”。
第五篇:2013年将成为日本工业机器人转战中国生产的“元年”
2013年将成为日本工业机器人转战中国生产的“元年”不知大家是否知道,2013年将成为日本工业机器人转战中国生产的元年。年初,日
本机械厂商不二越公司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始生产机器人,6月下旬,在该领域数一数二的日本安川电机公司也将在常州市启动机器人新工厂。据称德国KUKA Roboter公司也将于年内在中国正式投产,原先仅有瑞士ABB公司的当地生产企业在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