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大方向或将成为塑料行业发展重点
三大方向或将成为塑料行业发展重点
伴随着低碳经济时代到来,传统材料及工艺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节能环保、轻量化、3D打印越来越成为塑料企业关注的热点,新型材料势必将成为塑料企业的发展方向。从现今塑料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以下这三大方向将成为未来塑料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环保塑料应运而生
就中国目前的塑料行业情况而言,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受环保力度不断加码,国家对环保再生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中塑料作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它的再生环保更是受到环保人士的诸多关心。
目前,作为环保性塑料制品的生物降解塑料、高科技功能性新型材料和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等,正成为全球瞩目的究开发热点,其中生物降解塑料发展尤为迅速,也使塑料生产商认识到生物降解塑料市场的巨大商机。
杜邦、嘉吉、巴斯夫等知名化工生产商不断以并购、合资的方式进入这一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生物降解塑料重要供应地之一,约占全球产能的20%。2009~2013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产能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1%,随着多家企业着手生物降解塑料项目的新建或扩产,产能还将持续提高。
生物降解塑料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塑料包装薄膜、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相比传统塑料包装材料,新型降解材料成本稍高。
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而使用价格稍高的新型降解材料,环保意识的增强给生物降解新材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金发科技是国内改性塑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金发大力发展新材料业务,已逐步进入收获期。在生物降解塑料方面,2014年金发拥有3万吨完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能,并已取得欧盟、美国等相关认证,成为欧洲市场第二大供应商。
2014年,金发的大部分可降解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只有10%供应国内市场。但这一局面将发生改变,而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政府强大的支持力量。
金发的创办人、董事长袁志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大力呼吁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连续两年,他在两会上提交了有关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议案,希望以此来帮助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
作为新疆建设兵团下属的国有企业,新疆天业集团采用金发的PBSA材料生产农膜。
该公司表示,2014年对新疆14万亩农田的试点使用中,使用了800多吨农膜。根据这一公式来计算,2015年该项目将需要使用大约5700吨PBSA膜,到2016年约需35000吨。
除了积极扩大PBSA膜的市场渗透外,金发还希望政府采取鼓励措施提供价格补贴,使广大农民都能买得起可生物降解农膜。
目前,金发生产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农用地膜已开始在新疆、山东、河南、河北、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进行实验和推广。
未来几年,随着农业“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安全和粮食安全将被摆在更加迫切的位置,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农用地膜市场需求和用量也将可能出现突破性增长。
目前,中国生物降解塑料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华丽环保、金发科技、天津丹海、山东汇盈、彩虹精化等,这五家企业产能之和约占全国总产能的40%。
当然,降解塑料由于在某些性能方面仍有所欠缺,其不可能全部替代现在石化类普通塑料制品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对于降解塑料的市场空间,专家觉得,降解塑料应用于垃圾袋、地膜、购物袋等规模的前景比力看好,而据保守估计,未来中国将有300万吨的需求量。因此,单就是中国市场就有数百亿的市场空间。
中国是全球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对塑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塑料未来可期
据报道,在中国现有的土地上,汽车拥有数量仅仅排于美国后面,目前已超过1亿辆,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世界汽车行业制造大国,据统计,年产各类汽车达1800多万辆。
众所周知,从节能减排角度看,在保持汽车必要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轻汽车自重是最有效的办法,而尽量使用以塑料为标志的高分子材料是实现汽车减重的最为有效和有力的途径。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Grand View Research公司在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说称,得益于传动系和内外饰应用需求的增长,车用塑料市场价值有望到2022年达到530亿美元。由此可见,车用塑料市场前景相当广阔,这成为众多塑料企业关注的热门领域所在。
国内汽车改性塑料龙头企业普利特就专注于汽车材料领域,其95%的改性塑料用于汽车领域,主要分为改性聚烯烃类、改性ABS类、塑料合金类以及其他类,原材料包括PP、ABS、PC等合成树脂,占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
普利特汽车用改性塑料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普利特下游客户覆盖范围广,包括一汽大众、上海大众、长安福特、上海通用、长城和宝马等知名汽车品牌。普利特不遗余力地拓展中高端汽车复合材料市场,面对260亿的中高端市场,普利特不断加大研发和销售投入,改善液晶高分子材料(LCP)生产线,以拓展市场,同时在长玻璃纤维增强材料(LGF)产能方面进行扩张,目前1万吨产能,主供德国宝马。
目前普利特在上海、浙江、重庆分别拥有5万吨、10万吨,3万吨改性塑料产能,共计18万吨,随着重庆普利特公司产能释放,预计17年普利特产能达到25万吨。
除了普利特,车用塑料的庞大数量和经济效益的可观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投身其中,从而导致销售市场上激烈竞争。
目前,我国车用塑料领域的主要生产企业有普利特、金发科技、银禧科技、合肥杰事杰、中广核俊尔、锦湖日丽、上海日之升等。
美国化学理事会(ACC)塑料分会发布的车用塑料规划蓝图称,需要更多地展示塑料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能力,以扩大这些材料在汽车应用中的使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行业必将快速发展,这就给了车用塑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拥有了好的市场前景后,企业研发方面更需要再接再厉,不断开发塑料原料的潜能,让车用塑料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使车用塑料市场不断发展壮大。3D打印材料充满幻想
3D行业权威报告称,过去三年3D打印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4%,预计2019年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其中,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市场份额占到15.1%,预计2025年该市场可达到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百亿元。
事实上,3D打印行业要想发展,除了3D打印机本身的软硬件之外,决定这个行业的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材料科技。3D打印材料研发和突破是3D打印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也是满足打印的根本保证。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SmarTech公司近期颁布了《未来10年,塑料在3D打印市场的应用预测》,评估了较新的塑料材料种类,包括聚碳酸酯、聚苯乙烯、TPU、PET、PBA、聚乙烯醇、聚甲醛和可替代生物塑料、透明材料、柔性材料,以及纳米增强塑料等。该报告指出塑料将成为3D打印公司的竞争优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Smartech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预计到2018年,全球3D打印材料市场的收入预计将达到25亿美元,到2022年有望增至68亿美元。
新材料在3D打印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专业人士实现产品不同性能,提供重量更轻、性能更好的零部件料,减少次级安装程序,甚至让客户定制的医疗植入体和牙科解决方案成为可能,这将为相关的细分市场带来更多价值。
目前我国3D打印材料企业众多,但我国3D打印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3D打印材料体系,现有材料还远不能满足3D打印的需求。
3D打印材料目前普遍存在种类少、性能低、价格高的问题,无法满足3D打印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国内3D打印材料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开发更为多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3D打印材料是该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篇:三大方向将成为未来塑料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三大方向将成为未来塑料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伴随着低碳经济时代到来,传统材料及工艺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节能环保、轻量化、3D打印越来越成为塑料企业关注的热点,新型材料势必将成为塑料企业的发展方向,从现今塑料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三大方向将成为未来塑料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一方向:环保塑料应运而生
就中国目前的塑料行业情况而言,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受环保力度不断加码,国家对环保再生产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其中塑料作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它的再生环保更是受到环保人士的诸多关心。
目前,作为环保性塑料制品的生物降解塑料、高科技功能性新型材料和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等,正成为全球瞩目的究开发热点,其中生物降解塑料发展尤为迅速,也使塑料生产商认识到生物降解塑料市场的巨大商机。
杜邦、嘉吉、巴斯夫等知名化工生产商不断以并购、合资的方式进入这一市场。中国作为全球生物降解塑料重要供应地之一,约占全球产能的20%。2009~2013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产能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1%,随着多家企业着手生物降解塑料项目的新建或扩产,产能还将持续提高。
生物降解塑料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塑料包装薄膜、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相比传统塑料包装材料,新型降解材料成本稍高。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而使用价格稍高的新型降解材料,环保意识的增强给生物降解新材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金发科技是国内改性塑料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金发大力发展新材料业务,已逐步进入收获期。在生物降解塑料方面,2014年金发拥有3万吨完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能,并已取得欧盟、美国等相关认证,成为欧洲市场第二大供应商。
2014年,金发的大部分可降解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只有10%供应国内市场。但这一局面将发生改变,而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政府强大的支持力量。
金发的创办人、董事长袁志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大力呼吁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连续两年,他在两会上提交了有关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议案,希望以此来帮助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
作为新疆建设兵团下属的国有企业,新疆天业集团采用金发的PBSA材料生产农膜。该公司表示,2014年对新疆14万亩农田的试点使用中,使用了800多吨农膜。根据这一公式来计算,2015年该项目将需要使用大约5700吨PBSA膜,到2016年约需35000吨。
除了积极扩大PBSA膜的市场渗透外,金发还希望政府采取鼓励措施提供价格补贴,使广大农民都能买得起可生物降解农膜。
目前,金发生产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农用地膜已开始在新疆、山东、河南、河北、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进行实验和推广。未来几年,随着农业“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安全和粮食安全将被摆在更加迫切的位置,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农用地膜市场需求和用量也将可能出现突破性增长。
目前,中国生物降解塑料生产企业主要包括华丽环保、金发科技、天津丹海、山东汇盈、彩虹精化等,这五家企业产能之和约占全国总产能的40%。
当然,降解塑料由于在某些性能方面仍有所欠缺,其不可能全部替代现在石化类普通塑料制品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对于降解塑料的市场空间,专家觉得,降解塑料应用于垃圾袋、地膜、购物袋等规模的前景比力看好,而据保守估计,未来中国将有300万吨的需求量。因此,单就是中国市场就有数百亿的市场空间。
中国是全球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对塑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方向:汽车塑料未来可期
据报道,在中国现有的土地上,汽车拥有数量仅仅排于美国后面,目前已超过1亿辆,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全世界汽车行业制造大国,据统计,年产各类汽车达1800多万辆。
众所周知,从节能减排角度看,在保持汽车必要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轻汽车自重是最有效的办法,而尽量使用以塑料为标志的高分子材料是实现汽车减重的最为有效和有力的途径。
尽管我国汽车制造工业使用塑料材料的整体水平还未达到世界领先程度,但无论是乘用车还是货运车每年所需要的各种塑料材料的绝对数量都在数百万吨以上的,大约占全国各种塑料制品年产量的十分之一,而且较之农用、建筑用、包装用等其它门类的塑料制品,其产品的经济效益都是名列前茅的。
就造价而言,塑料汽车零部件比传统金属零部件更具成本优势,尽管等单位的金属材料要价高于车用塑料,然后者却更具可行性,能够大大降低加工、组装以及其他后期费用,此外,随着日后高性能塑料在汽车领域的的面积使用,其价格必将进一步下跌。
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Grand View
Research公司在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说称,得益于传动系和内外饰应用需求的增长,车用塑料市场价值有望到2022年达到530亿美元。
由此可见,车用塑料市场前景相当广阔,这成为众多塑料企业关注的热门领域所在。
国内汽车改性塑料龙头企业普利特就专注于汽车材料领域,其95%的改性塑料用于汽车领域,主要分为改性聚烯烃类、改性ABS类、塑料合金类以及其他类,原材料包括PP、ABS、PC等合成树脂,占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
普利特汽车用改性塑料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普利特下游客户覆盖范围广,包括一汽大众、上海大众、长安福特、上海通用、长城和宝马等知名汽车品牌。
普利特主要的竞争的对手是金发科技,而金发科技成立之初致力于家电改性塑料的生产,在汽车国产化的浪潮的背景下开始切入车用改性塑料领域,在技术层面——普利特优于金发科技。
普利特不遗余力地拓展中高端汽车复合材料市场,面对260亿的中高端市场,普利特不断加大研发和销售投入,改善液晶高分子材料(LCP)生产线,以拓展市场,同时在长玻璃纤维增强材料(LGF)产能方面进行扩张,目前1万吨产能,主供德国宝马。
目前普利特在上海、浙江、重庆分别拥有5万吨、10万吨,3万吨改性塑料产能,共计18万吨,随着重庆普利特公司产能释放,预计17年普利特产能达到25万吨。
除了普利特,车用塑料的庞大数量和经济效益的可观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投身其中,从而导致销售市场上激烈竞争。目前,我国车用塑料领域的主要生产企业有普利特、金发科技、银禧科技、合肥杰事杰、中广核俊尔、锦湖日丽、上海日之升等。
塑料作为新型的零部件材料,不仅能减轻汽车自重,从而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还能大幅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汽车动力和增强其安全性,最终使汽车在安全和成本两方面表现出更佳的性能。毋庸置疑,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美国化学理事会(ACC)塑料分会新发布的车用塑料规划蓝图称,需要更多地展示塑料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能力,以扩大这些材料在汽车应用中的使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行业必将快速发展,这就给了车用塑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拥有了好的市场前景后,企业研发方面更需要再接再厉,不断开发塑料原料的潜能,让车用塑料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使车用塑料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方向:3D打印材料充满幻想
3D行业权威报告称,过去三年3D打印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7.4%,预计2019年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其中,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市场份额占到15.1%,预计2025年该市场可达到1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百亿元。
事实上,3D打印行业要想发展,除了3D打印机本身的软硬件之外,决定这个行业的另外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材料科技。3D打印材料研发和突破是3D打印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也是满足打印的根本保证。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SmarTech公司近期颁布了《未来10年,塑料在3D打印市场的应用预测》,评估了较新的塑料材料种类,包括聚碳酸酯、聚苯乙烯、TPU、PET、PBA、聚乙烯醇、聚甲醛和可替代生物塑料、透明材料、柔性材料,以及纳米增强塑料等。该报告指出塑料将成为3D打印公司的竞争优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Smartech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预计到2018年,全球3D打印材料市场的收入预计将达到25亿美元,到2022年有望增至68亿美元。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让一些公司也嗅到了商机,从试水开始转向正式进军这一领域。
银禧科技自2012年开始生产3D打印耗材,2014年开始实现部分产品量产。该公司旗下的中山康诺德公司提供一系列3D打印耗材,包括ABS线材、PLA聚乳酸线材、聚酰胺PA粉末复合材料和PVA水溶性支撑材料。
银禧科技目前研发的ABS,PLA线材已实现小批量对外销售;PVA线材及PA粉末目前处于中试阶段。未来计划对接网络技术创新3D打印服务,公司拟利用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打造3D产业化研发中心,探索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创新3D打印服务,建设用于打通垂直智能制造通道和水平价值链通道的一体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银禧科技的3D打印材料研发的是以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为团队带头人的创新科研团队。公司董事长谭颂斌称,2015年大概有两三千万以上的研发投入用于3D打印。虽然在3D打印领域目前银禧科技还没盈利,未来的回报期在3-5年左右,但正如银禧科技董事长所说的:“这是充满幻想的行业,产业一旦爆发增长,不可估量,颗粒无收也有可能。”
下一个十年:3D打印能给塑料行业带来什么变化?SmarTech公司的报告还称,三类塑料 ABS、PLA和尼龙将在未来10年继续占据3D打印材料市场的最大份额。预计到2019年,这些材料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3万吨。
ABS和PLA继续满足3D打印的业务爱好者的需求,将为个人3D打印市场带来强大商机。更多的耐用聚合物如TPU、聚碳酸酯和尼龙业将在未来十年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新材料在3D打印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专业人士实现产品不同性能,提供重量更轻、性能更好的零部件料,减少次级安装程序,甚至让客户定制的医疗植入体和牙科解决方案成为可能,这将为相关的细分市场带来更多价值。
但是目前,设备制造商控制着3D打印材料的供应链,这减少了大材料公司的竞争机会。不过,一些材料公司与小型设备厂合作,甚至自行研发3D打印设备。一些公司像CRP技术和DSM
Somos正通过为汽车和牙科应用研发特殊材料以寻找商机。
目前我国3D打印材料企业众多,但我国3D打印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3D打印材料体系,现有材料还远不能满足3D打印的需求。3D打印材料目前普遍存在种类少、性能低、价格高的问题,无法满足3D打印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国内3D打印材料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开发更为多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3D打印材料是该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关资料推荐: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通用塑料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第三篇:绿色装饰将成为未来发展大方向
“绿色装饰将成为未来发展大方向。”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在第十一届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峰会上如此断言。这份笃定,来源于全行业这些年对绿色装饰的践行和固本求新。作为实现绿色装饰的必备基因,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转型,中观层面的行业产业化,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工厂化,都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喜。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向全球发出“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倡议。2009年12月,备受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次把“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推向了风口浪尖,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目标。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也给建筑装饰行业带来了全新理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
绿色经济,从“经济”二字的角度看,就是在相同投入下达到最好的效果,或者在效果相同的条件实现最小的投入,这对建筑装饰从设计、材料选择一直到施工等各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我国的建筑能耗占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0%,发展绿色装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置身于势不可挡的绿色风潮下,装饰企业别无选择。没有环保健康的产品,何以越过严苛的绿色贸易壁垒?没有科学的项目立项和环评报告,何以在招投标市场独占鳌头?没有高效的工厂化施工,何以实现绿色产能置换?
绿色建筑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离不开绿色装饰,发展绿色装饰,主要是倡导绿色理念,坚持绿色设计,推进绿色施工,使用绿色材料。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人们对科技和文化进步对环境和生态破坏的反思,也体现了企业社会道德和责任的回归。值得欣喜的是,不少装饰企业已经在绿色装饰的路上稳步前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广田股份为例,其在业内率先扛起了转型升级的大旗,以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打造装饰产业园,探索出了一条从设计到施工的绿色装饰全产业链,“绿色装饰综合集成服务商”已成为这家企业最具辨识度的名片。再比如,金螳螂“苏州建筑绿色装饰装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认定,亚厦股份已切入3D建筑打印业务,中孚泰的“老材料、新做法”理念已在南京青奥中心大剧院等多个项目中得到贯彻。
李秉仁曾强调,在建筑装饰工程中,材料是基础,所占成本比例最大。我们要加强对建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建立淘汰机制,杜绝性能不达标的建材进入市场。去年11月,我国建筑装饰行业首个绿色装饰材料直供市场产业园开园,总投资为45亿元;绿色装饰材料“美丽中国”行公益活动则向世人传递了明确的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晓一在今年8月28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绿色发展大会上也指出,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国将加大在绿色环保方面的投资,建筑装饰行业将迎来又一个春天,发展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装饰,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第四篇:住宅产业化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出路
住宅产业化或将成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出路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至今,定位已经明确,产品要求也较为清晰,即价格不高、质量可靠。但是,房地产行业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一向是业内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曾为国内多家知名房地产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的AMT咨询指出:未来,住宅产业化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企业的一条出路。
住宅产业化不只是住宅建筑的生产方式,而是包括融资、土地供应、项目运作、部件制造、部件销售、施工安装、营销、售后服务、物业管理等环节,及这些环节的市场组织方式。或者说,住宅产业化是用来表示一种新的业态模式。
价格不高意味着土地、资金无法再获得超高利润回报,企业必须在提高资金周转率(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上下功夫。质量可靠意味着以前半手工式的现场作业方式不行了,更谈不上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方面高技术的新要求。理论上说,住宅产业化是能够达到缩短工期、减低成本、保证质量等目标的。但是,中国的住宅产业化道路走得很不好,原因在哪儿?
住宅产业化、工业化住宅等词语在中国并不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国内就已经有了这个概念,但当时的概念局限于生产方式。一些学校老师的“鸳鸯楼”就是那个时代的工业化居住建筑产品,不过质量很成问题。“黄金十年”伊始的1998年,建设部就成立了住宅产业化办公室(现更名为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意图推进住宅产业化,但没有实质性成效。
AMT咨询认为,中国住宅产业化时代的到来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1、暴利模式的终结:暴利模式下的企业利润来源于土地和资本,产业化模式对应的管理精细化对利润的贡献很小,自然得不到重视,比如以追求精细化管理著称的万科,其总体或单个项目利润率并不比其他公司有任何突出表现。回顾一下本届政府自2005年以来对房
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应对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住宅房地产市场重新定位的思路,“黄金十年”的暴利模式已是记忆中的往事了。
2、政府推动:综观国外住宅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日、美、法等国家,政府推动是关键,其手段主要包括标准制订、技术认证、财政金融方面的经济政策等等。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比如标准制订,2006年万科在上海开工的中国第一个工业化方式建造的商品住宅区,技术标准是万科自行组织研发的,原因是没有国家标准。这造成了设计、报建中的大量消耗。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不同利益诉求是政府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大阻碍,纠缠了太多的地方意识、部门利益。解决这个问题很难,但不解决则政府推动住宅产业化无从谈起。也许当前的经济危机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机遇,以燃油税改革为例,也是拖了十几年的事,难点也是中央、地方政府以及行业的利益纠葛,为什么现在下决心了,经济危机是催化剂。
3、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某种程度上说,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了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生产要素价格长期处于低水平,这也是中国长期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所以,从成本角度看,原有的半手工式的现场施工方式是有道理的,虽然质量有问题,但建造成本低。即使是现在,万科用工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也比传统施工工艺的建造成本高40%,扩大规模后,这个比例会降低到25%。仔细分析,工业化方式节约施工用水、用电、减少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单位用工等好处,增加的是设备使用,问题在于节约的恰恰是不值钱的,增加的是相对值钱的,所以成本反而高了。
应该看到,各项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已经处于上升通道,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不可能长期保持扭曲的要素价格系统(甚至可以从中看到计划经济时代工农业剪刀差的痕迹)。
综上所述,中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产业化转型已具备基本条件。当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将使产业化进程在中国呈现不同步、分区域推进的态势。
日本的技术、美国的市场组织方式
中国人口众多,宜居国土面积少,造成人口密度高,这一点和日本非常类似。因此,在住宅类型上必然是以多层、小高层、高层为主,日本在这类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工业化技术上是比较成熟的,万科就是通过与日本企业的合作,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其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法国、丹麦、瑞典,住宅类型以低层的独栋住宅居多,结构形式以钢、木为主,不太适合中国资源状况。
住宅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化的市场组织方式与一个国家的地域、经济、气候密切相关。日本地域狭小、经济水平地域差异不大、气候条件基本相同造成市场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型住宅产业集团手中,这些产业集团可以提供包括部件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全产业链服务。中国正相反,幅员辽阔、区域经济水平跨度大、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所以不应该是日本的市场组织方式,而更可能是美国式的。
美国住宅产业化市场的特点是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部件制造、部件销售、施工安装、营销等各个环节存在大量中小型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以施工安装为例,据《美国统计摘要》1987年的统计,建筑总承包商为15.76万家,重型工程承包商(道桥等市政工程)3.66万家,专业承包商34.20万家(进一步可细分为17类)。另外,房地产开发的融资渠道基金化,把投资风险和收益社会化。这样的市场结构使得美国房地产的行业利润相对均摊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不是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公司,从而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府税收也更有保证。
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一度还是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上市房地产公司,早已预见到住宅产业化时代即将到来,并率先进行了尝试,以图抢占先机,走日本式的住宅产业集团的道路。不过,住宅产业化只有政府才能推动,万科以一己之力做些尝试即可,切忌头脑发热、大规模推广,做不成英雄反倒成了烈士。还有,如果中国住宅产业化的市场组织方式
是类似美国式的,把万科拆分成若干个中型公司、涉足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更能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对于房地产业内人士和潜在的进入者,AMT咨询建议:看清经济危机下的行业转型形势、关注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解读政府在2、3年内可能开始陆续推出的实质性住宅产业化政策,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顺势而为、逐步完成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使熬过第一个“冬天”,也将难免陷入未来的第二个“冬天”。
第五篇:机器人代替劳动力或将成为趋势
原创: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或将成趋势
2016-01-14 13:14:16
据浙江卫视报道,2013年12月22日,浙江民营企业联合发展会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签署了《机器人产业应用合作协议》,计划在5年内实施“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力争到2017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比2013年下降50%,相当于减少劳动用工20万人以上。
“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是指:未来五年每年年均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这是今年11月,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向外界抛出的重磅炸弹。
其实,关于“机器换人”早已在多个行业多家企业实施,比如浙江比较典型的“机器换人”企业:浙江众成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再比如,中国OEM巨头富士康,据Theverge网站报道,富士康CEO郭台铭2012年6月宣布,富士康计划在整个工厂的组装线部署100万台机器人。
“机器换人”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的短缺
每到岁末年初,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民工荒”现象。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已成了当前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和观察可以看出,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80后和90后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而这些群体相对60后和70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单调重复、枯燥乏味、环境较差且工资又低的工作,直接导致了低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当然,除此之外,导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还有诸如:国家大力支持三农、中西部开发战略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总之,劳动力短缺现象,是企业当前和未来长期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引进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工成本上升
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步提高,劳动立法的健全完善,国民教育素质的大幅提升,CPI的逐年上涨,及国家以提高劳动者报酬为目标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即将出台,企业想按10年前那样支付低薪去招募员工,几乎无法招聘到劳动者的。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用工成本上升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再者,当用工成本上升到足以采购(甚至超过采购)机器人的成本时,企业难道还会考虑更多地使用人工吗?
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倒逼着企业青睐机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人士说,用机器人取代劳动力是解决日前和未来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最有效的方法。
3、劳动生产率低
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有大量简单、重复的作业工序,需要大量的作业人员,纯手工作业相对机器人的作业效率,肯定要低很多,甚至只有几分之一的效率。
当用工成本必然上升,而作为原本利润空间就非常狭小的大多数目前中国制造企业,若加上劳动生产率低下,其生产经营难以维继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提高作业效率,将是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即:从纯手工作业过渡到到半机械化作业,最后到机械化作业。(当然,这样路径的选择要看企业的产品特征、企业经济实力等等综合因素。)
4、满足客户需要
作为苹果等供应商的富士康,实施“机器换人”或许也是为了满足苹果等代工客户的需要。“如果代工厂不能自己设计出一套设备,去实现苹果等客户的要求,苹果就会指定它认可的、匹配的品牌机器人,甚至整个生产系统进入富士康的车间。”譬如iPhone5手机后盖的制造,要通过精细到头发丝那样的激光工艺,把微小的零件焊接到后盖上,这可以让技术工人操纵激光焊接机来完成,或者干脆让机器人操作激光焊接机。再如,iPhone5里面已出现了只有1.5毫米大小的螺母,肉眼和人手无法处理向其打进螺丝的工作。
“机器换人”的正面效应
人口红利的消失,对我国劳动要素成本和各行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将更加明显。
1、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
先来看看宁波震裕模具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投入1700万元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原先需要上百人的生产车间,如今十余人操作电脑即可轻松驾驭。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工厂使用更多的机器人,调查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从80%下降到了去年的56.4%的比例。
2、大大节约企业用工成本
从成本上讲,机器人先期一次性投入大,但是比工人几年下来发工资福利要低很多。
“如果这一策略是由全省大型企业采用,劳动力的短缺将有70万个工人减少,一年节约人力成本290亿元”,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说。
3、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
机器人能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用机械臂组装零部件、焊接和喷漆等,机器人动作单调、标准化,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将大幅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进行的调查中,超过60%的受访企业减少生产线的员工至少10%,而16%的公司已经削减了生产工作超过30%。同时,机器人帮助这些工厂的工人提高生产率超过10%。
担忧与卸忧
由于机械自动化或机器人的大量上线,使得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不利于劳动者就业,这或许是人们最担忧的问题。
其实,我们也不必对此过度担忧,因为:
1、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更多新的人力需求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维护和保养等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会随之增加。只要劳动者不断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则可迎接新时代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所带来的新挑战。
2、机器人不能绝对地替代人,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有很多创造性的工作是需要有意识、有思维、有情感的人去完成的。
3、我国未来将从宏观上实现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新的产业将出现,如:装备制造业、IT行业等新兴产业,都需吸纳新的就业人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也将成为就业需求量最大的领域。
“机器换人”或成趋势
除了生产制造企业正实施“机器换人”策略,一些服务业也早在尝试着由机器人来提供基本的服务:
1、世界第一家机器人餐厅最早在2010年济南出现,由山东某科技有限公司斥资5000万元建成;
2、在香港首家以机器人为主题的餐厅于2012年7月开业,在餐厅内行走的机器人服务员不仅可以与顾客打招呼,而且可以为顾客点菜;
3、中国哈尔滨的一家餐馆因为使用机器人烹饪及递餐,自2012年6月开业以来,在国内外已颇具名气。
4、还有沈阳、西安机器人刀削面„„
总之,不管你接受或不接受,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采取“机器换人”策略,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或将成趋势。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冯智明,中国实战派人力资源高级导师;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金牌导师;3D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建设专家;《中国讲师大典Ⅱ》公益代言人;人社部认证-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曾发表过《民营企业HR管理现存问题与对策浅析》、《HR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等多篇专业论文。并荣获2014、2015中国百强讲师及中国HR讲师十强,2015中国好讲师、最佳培训课程奖等称号。刚来三茅,欢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