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器人行业成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领域
机器人行业成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领域
2012年4月,科技部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其间,我国将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服务机器人规划中提到,全球服务机器人的产值将由2010年的约171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517亿美元。我国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务。
2012年8月,财政部公示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项目拟支持单位名单,共有64个项目入围,其中相关的上市公司项目达到9个,包括潍柴动力的WP5/7系列发动机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软控股份和赛轮股份的轮胎行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宝信软件的基于开放式标准总线大型自控系统、海立股份的空调压缩机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三一重工的自动导引车AGV系统工程机械产品加工应用、海大集团的面向包装物流领域搬运机器人、天地科技的高端液压支架智能焊接加工车间以及振华重工的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等。国家将政策将扶持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发展。
2013年4月21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京成立。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第一届产业联盟共有80余家成员单位,覆盖了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链骨干企事业单位及主要研究机构等。第一届机器人产业联盟共有77家成员单位,覆盖了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链骨干企事业单位及主要研究机构等。该联盟将大力推动我国机器人的产、学、研、用,加速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各行业中的普及应用。
2013年4月28日,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这标志着重庆市将全面启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的建设,也向外界昭示了重庆将打造“全球机器人之都”的宏大构想。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尹华川说,到2020年,重庆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1500亿元。随着国家及地方支持政策的逐步加码,中国机器人市场已经从示范性推广到全面运用,机器人将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对于机器人领域的驱动器、电机、减速器三方面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工信部正在与财政部协调考虑相关支持政策。
第二篇:国家12个重点行业领域118条规定
12个重点行业领域118条规定
关于切实加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进一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推动兼并主体切实到位,严禁非主体企业以任何名义组织生产。
二、要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严禁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三、要加大关闭矿井力度,严格按照“六条标准”关闭,严禁列入关闭计划的煤矿以任何名义组织生产,严禁向其提供生产条件。
四、要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安全责任,严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队伍进入煤矿承揽工程。
五、要严格煤矿复工复产验收程序和规定,坚持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严禁不经验收、不经签字擅自生产作业。
六、要强化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工作体系,严禁在瓦斯抽采不达标、瓦斯管理制度不健全、瓦斯超限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七、要严格执行煤矿水害防治规定,坚持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严禁在水文地质资料不清和掘前采前不探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八、要加强煤矿火灾预防和管理,严格落实火灾预防和管理的各项规定,严禁在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九、要加强煤尘防治与管理,严格落实综合防尘措施,严禁在煤层未注水、未采取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十、要加强矿井顶板支护和机电机械设备管理,严格落实顶板支护措施和机电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严禁违章操作和机电机械设备带病运转。
十一、要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技术工作,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主的煤矿安全技术责任体系,严禁在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未经审查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组织实施。
十二、要加强煤矿现场管理,落实“六大员”安全管理责任,矿领导必须跟班指挥,区队长必须带班作业,“三项岗位”人员(即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才能上岗,严禁违反上述规定生产作业。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煤炭企业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定期研究交通安全工作,切实解决突出问题,严格落实监管的主体责任,督促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二、要切实加强机动车驾驶人管理。要严格驾校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使培训学员考试合格率、交通违法率、事故发生率达标。要严把驾驶人考试、发证关,严禁为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发放驾驶证。
三、要切实加强机动车安全管理。营运客车、旅游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校车等重点车辆检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严禁未按规定安装、使用GPS卫星定位装置的车辆上路行驶。严禁为不符合安全运行标准的机动车辆出具虚假检验报告、发放检验合格标志。
四、要切实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要确保公路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齐全、有效;要确保高速公路标志标线、中心隔离设施及服务区安全设施规范、齐全,对存在严重交通安全隐患且未有效整改的,不得投入使用。要加大对在“村村通”公路上行驶的客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摩托车的安全管理力度。
五、要切实加强道路通行秩序管控,加大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严禁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行驶、超员超载、疲劳驾驶,严禁驾驶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上路行驶。
六、要切实加强农机管理。要切实把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试验鉴定关、注册登记关;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不属于农机部门管理的车辆,应当尽快移交完毕。严禁超范围发放拖拉机牌证、超范围管理。
七、要继续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全面提高交通参与者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形成“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良好社会风尚。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许可制度,严禁未取得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擅自进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
二、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制度,严禁未批先建、未经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擅自组织生产经营。
三、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评价单位的安全责任,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参与工程建设。
四、严格执行涉及危险化工工艺企业的安全准入政策,严禁对未按规定时限完成自动化控制及安全联锁技术改造的企业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
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禁在安全设施、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六、严格执行化学品生产单位八项作业安全规范,严禁违反操作规范组织生产作业。
七、严格执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三项岗位”人员(即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持证上岗;生产操作人员应当经过安全培训且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严禁企业违反上述规定组织生产经营。
八、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严禁迟报、谎报、瞒报事故和不按规定进行事故调查处理。
九、严格执行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告知制度,严禁企业在未告知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未按规定配置职业安全防护设施的情况下组织生产经营。
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经营销售、充装、运输有关规定,严禁违反规定向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采购、销售、充装、托运危险化学品。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全省冶金、有色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严厉打击非法建设、非法生产行为,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设备、工艺进行生产,严禁设备超负荷运行或带病作业。
二、要加强钢水、铁水等熔融金属吊运作业安全管理,严禁使用普通天车吊运高温液体金属,严禁在高温液态金属的吊运影响范围内设置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人员密集场所。
三、要加强煤气区域作业安全管理,煤气储罐区等场所必须设置固定式煤气检测报警仪或配备煤气防护用品,严禁未携带煤气检测报警仪器进入煤气区域作业,严禁在煤气浓度超标时作业。
四、要在煤气系统设置安全可靠的切断装置,严禁在未可靠切断煤气气源、未对煤气含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进行检修作业。
五、要加强火灾预防和管理,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严禁未经审批在易燃、易爆区域进行动火作业。
六、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严禁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投入生产和使用。
七、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评价等单位的安全责任,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工程设计、施工和安装。
八、要严格执行起重设备、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管理制度,要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严禁使用非专业生产单位生产的特种设备,严禁未取得安全使用证投入使用。
九、要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技术工作,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主的企业安全技术责任体系,严禁在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未经审查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组织实施。
十、要加强企业现场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并考试合格即上岗。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烟花爆竹经营销售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严格执行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制度,严禁任何单位、个人未取得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擅自经营烟花爆竹。
二、严格执行烟花爆竹零售经营布点的有关规定,严禁设立或变相形成烟花爆竹集贸市场及销售一条街,严禁在大型商场(店)、展览会、居民小区内布设烟花爆竹销售点和走街串巷销售烟花爆竹。
三、严格执行烟花爆竹仓储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新、改、扩建仓储设施。
四、严格执行烟花爆竹仓储规定,严禁在烟花爆竹仓库中超品种、超药量、超范围储存烟花爆竹。
五、严格执行烟花爆竹产品管理制度,严禁经营非法生产产品、不合格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及含氯酸钾等违禁药物的产品。
六、严格执行礼花弹等应由专业人员在特定条件下燃放的产品销售的有关规定,严禁违规储存、运输、经营该类烟花爆竹产品。
七、严格执行烟花爆竹采购、销售流向登记制度,严禁批发企业及零售经营者违规采购、销售非法生产、经营的烟花爆竹。
八、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禁在安全设施、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经营烟花爆竹。
九、严格执行各类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仓库保管员和守护员应当持证上岗;生产操作人员应当经过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严禁企业违反规定组织无证人员上岗作业。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烟花爆竹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
一、严格安全生产许可,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二、严格按照关闭标准对列入关闭计划的矿山实施关闭,严禁其以任何名义组织生产,严禁任何单位向其提供生产条件。
三、严格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和安全设施“三同时”,严禁建设低于国家或省规定的最低生产建设规模的矿山。
四、严格落实矿山建设项目建设、勘察、评价、设计、施工、监理六方安全责任,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作业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六、严格通风安全管理,严禁地下矿山在未实现机械通风或采掘工作面风质、风量不达标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七、严格对危险性较大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检验和维护检修,严禁未经检验合格投入使用。
八、严格地下矿山防治水工作,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严禁在水文地质资料不清和探放水措施未落实的情况下生产作业。
九、严格地下矿山顶板管理和采空区监控治理,严禁进入老窿及采空区采矿。
十、严格实行露天矿山中深孔爆破技术和机械化铲装技术,加强对排土场的监测和日常管理,严禁一面坡开采或掏采,严禁违规捡矿。
十一、严格落实复工复产验收程序和规定,坚持“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严禁未经验收合格或未经签字的矿山擅自生产作业。
十二、严格矿山现场安全管理,地下矿山必须配备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分管生产负责人、分管机电负责人、分管技术负责人,露天矿山必须配备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分管技术负责人,并落实其安全管理责任,严格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上岗作业。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开展安全监察,严格依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国质检特函[2007]910号)规定,搞好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落实监管部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
二、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承诺书内容,扎实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严厉打击非法设计、非法制造、非法安装、非法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未持有生产许可证的单位,严禁开展特种设备生产,一经发现立即取缔。
四、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要认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使用法定职责,按规定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管理机构发挥职能作用。保证不使用未经注册登记的特种设备。
五、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要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生产、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不得生产、使用存在安全隐患、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六、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坚决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七、特种设备生产和使用单位要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并做好记录,按时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请检验。
八、检验检测机构要依法开展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实施检验检测,严把技术检验关,严禁检验检测不合格的特种设备投入运行。
九、气瓶充装单位必须向气体使用者提供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气瓶,对使用者进行气瓶安全使用指导,严禁未经许可进行气瓶充装。
十、要由依照国家规定取得许可的维修单位或者电梯制造单位进行电梯的维护保养,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保证被维保电梯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特种设备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严格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积极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严禁各类消防违法行为。
二、要坚决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各系统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消防工作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坚持“谁管理、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严禁失控漏管。
三、要加强消防安全源头控制,严禁建设工程未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或消防设计备案抽查不合格擅自施工、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投入使用;严禁公众聚集场所未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检查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
四、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严禁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者未与居住场所保持安全距离。
五、要严格各项消防安全操作规程,严禁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
六、要督促社会单位做到消防工作“六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消防安全重点部位防火措施落实;防火巡查、检查落实;建筑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检查维修保修落实;火灾隐患整改落实;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落实。严禁社会单位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进行各类生产、经营活动。
七、要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严禁从事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性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无证上岗。
八、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行为,严禁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
九、要严格落实各项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禁文物建筑单位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用火、用电。
十、要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报告火警并积极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严禁迟报、瞒报、谎报火警。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切实担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落实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要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进课堂,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防、自卫、自救能力。加强教职员工的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在紧急时刻保护学生儿童的能力。
三、要强化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演练,增强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狠抓安全隐患整治。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对重点对象和敏感人员进行细致排查,严管严控。
五、要落实学校巡逻值班制度,尽快配齐、配强学校保安人员,对学生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和校园周边治安复杂的重点部位,增加公安巡逻力量,加大巡逻密度。
六、要强化学校门卫管理,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准入登记制度,严格学生外出登记和请假、销假制度,禁止将各种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的物品带入校园。
七、要严格学校食品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和饮水安全,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要加强对学生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
八、要切实加强学生交通安全,严格校车管理,严禁无牌照车辆和农用车接送学生上下学。
九、要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对学校周边游戏厅、网吧的清理整顿,坚决查处校园周边各种违章经营摊点。
十、要强化安全信息报送制度,认真、及时、准确上报安全工作信息,杜绝迟报、漏报甚至瞒报的现象。
各地、各部门和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关于加强水利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严格执行防汛抗洪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分
部门负责。
二、要加强水库大坝、河道堤防和淤地坝的管护,严禁在其管理和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打井、采石、采矿、挖沙、取土、修坟等危害大坝、堤防安全的活动。
三、要加强水库安全度汛管理,严格执行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对病险水库视病险程度采取降低汛限水位运行或空库度汛。
四、要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县级人民政府对县域内的河道采砂工作负总责,严禁无证采砂,严禁汛期采砂。
五、要加强水工程建筑物和设施的管护,严禁损毁大坝、水闸、堤防、护岸等水工程建筑物和防汛、水文、测量等设施。
六、要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安全责任,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揽水利工程。
七、要加强在建工程度汛安全管理,项目单位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工程度汛方案,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八、要严格执行各类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严禁施工企业违反规定组织无证人员上岗作业。
九、要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渔船安全监督管理,禁止生产部符合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水产品,严禁渔船载客行为,严禁渔船带病作业。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及市政运营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规定
一、要严格执行建筑施工许可证制度,履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严禁无证施工。
二、要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推行企业法定代表人承诺制,严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施工。
三、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即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
四、要严格执行建筑起重机械的产权备案和使用登记等相关制度,严禁使用未经备案、登记的建筑工程起重机械。
五、要严格执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审批论证制度,严禁无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六、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实行“一患一档”隐患登记,一般隐患立即整改,重大隐患限期整改,严禁重大隐患未经整改,继续施工。
七、要严格执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规定,严禁在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施工作业。
八、要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建设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责令发生事故的建筑工程立即停止整改,根据有关规定立即暂扣或吊销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严禁任何单位、个人迟到、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
九、要严格执行城市排水许可制度,规范水质监测和排水行为,严禁超标污水排入城市管网。
十、要严格执行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高危岗位操作规程,严禁违规操作。
十一、要严格执行燃气管网安全评估制度,加强隐患排查和智力,严禁燃气管网“带病”运行。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企业要严格执行本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篇:国家政府对环保行业的支持政策
国家政府对环保行业的支持政策(摘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了《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包括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节能与可再生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与药剂八个领域,共计147项产品。
本次发布的《目录》结合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和环保市场发展的特点,对原《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编制,将燃煤电站脱硝装备、工业窑炉烟气脱硫装备、电袋复合除尘设备纳入鼓励领域,并增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鼓励发展的重点。《目录》同时确定优先鼓励发展污染控制与资源再生利用相结合的装备、废气废物处理与节能相结合的装备、能适应更严格排放标准的环保装备、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装备、城市化进程所急需的重点环保设备和产品。《目录》的颁布实施,对引导和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委明确规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凡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将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实行折旧政策。企业使用目录中的国产设备,经企业提出申请,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办法。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相关部门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中,重点鼓励开发、研制、生产和使用列入目录的设备(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项目,将给予适当补助。
1.改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通常,得到资金的地方政府没有融资手段,税收缩减,土地收入减少,难以满足中央所期望的放大效应;而有市场融资手段的社会企业,难以获得政策性资金,造成投资拉动的放大倍数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拉动的作用。因此,应当将财政资金逐步改直接投资为间接运营补贴,这种方式拉动资金的倍数更大,见效更快,效果更加综合,市场更加公平。
2.建立基于产出的补助机制,具体方式包括:成立省一级运营补助基金、建立化学需氧量去除的补助机制、完善产业贴息贷款机制、税收减免与补贴机制等。可由政府针对实际环境治理的效果,面向专业服务企业和具体项目实施。此机制可以放大10倍以上资金总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效率,各种类型企业同等待遇。
3.重视信贷问题,解决环保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例如,国家环境投资拉动的着力点主要在地方政府,但是由于受制于《预算法》,地方政府没有合适的融资工具,不能满足环保产业发展的融资要求。
第四篇:南昌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附件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目 录
目录
1、汽车及关键零部件....................................................................................................................2
2、先进装备与航空制造................................................................................................................2
3、光伏光电....................................................................................................................................3
4、电子信息....................................................................................................................................3
5、新材料........................................................................................................................................3
6、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4
7、中药现代化................................................................................................................................4
8、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种植、养殖.................................................................................................4
9、绿色食品与农产品储藏、物流.................................................................................................5
10、农用物资与农机装备、设施..................................................................................................5
11、现代农业综合开发..................................................................................................................5
12、医疗卫生..................................................................................................................................5
13、资源环境..................................................................................................................................6
14、节能减排..................................................................................................................................6
15、公共安全..................................................................................................................................6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为贯彻《中共南昌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全力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决定>》(洪发〔2012〕16号)和《中共南昌市委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洪发〔2013〕7号)文件精神,落实《南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洪府发【2006】31号)部署,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创新型城市建设, 围绕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支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培育重大目标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科技支撑经济社发发展综合能力。我市着力开展技术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产业发展配套技术体系;着力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区域创新基础;着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全市协同创新能力和城市科技综合实力。现明确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具体如下:
1、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1)汽车行业相关技术:汽车整车及发动机、变速箱、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汽车电子化技术、车辆检测技术、高铁与城市轨道交通机车关键零部件等。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组)、驱动电机、驱动管理系统、电池组管理系统、新型电动车用传感器、大功率电子器件、安全保护部件及新能源汽车的配套零部件技术等。
2、先进装备与航空制造
(1)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数控加工装备、激光加工技术及产品、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及设备、轻工行业专用设备、公路施工机械节能低碳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的检测系统及检测元件等。
(2)新型机械: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特色农林装备等。(3)高效率、高性能机电产品:高效率、高性能电动机;高效率、高性能发电机组;高效率、高性能输变电设备。
(4)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自动化仪器仪表,面向行业配套的传感器,新型传感器,新型精密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生物技术分析仪器与设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备,精确制造中的测控仪器等。
(5)具有广泛用途且性价比高的民用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设备和系统。
3、光伏光电
(1)半导体照明:LED外延材料、LED芯片、LED封装、LED背光源、LED照明灯具、LED生产装备、LED配套产品等。
(2)光伏发电: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光伏电池技术,新型高效、低成本新型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光伏发电综合利用技术等。
4、电子信息
(1)电子:集成电路产品设计技术、集成电路封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计算机及终端技术、网络设备和终端、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光电子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绿色家用电器等。
(2)软件:基础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软件、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图形和图像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及面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等。
(3)文化创意:远程教育、数字动漫及网络游戏(含手机游戏)、数字媒体等。
5、新材料
(1)金属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生产工艺,硬质合金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发,金属复合材料及优质钢材的应用开发,铜及铜合金新材料及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稀土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特殊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等。
(2)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人工晶体、功能玻璃、半导体材料、超细、纳米粉体制备与加工技术等。
(3)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的制备技术,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技术,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化技术,新型橡胶材料,新型纤维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加工应用技术。
(4)精细化工材料:电子化学品,附加值高的新型高性能催化剂及过程强化技术,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中间体及延伸产品关键技术开发;企业进行的电子化学品、新型助剂、中间体,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天然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及加工技术,精细及功能化学品,非石油路线制备专用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等。
6、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1)新化学药和创新药物: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原虫药等),老年病治疗药物,精神神经系统药物,重大传染病治疗药物,治疗代谢综合症的药物,新型疫苗和生物诊断产品,生物分离纯化技术与检测产品,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等。
(2)新剂型、制剂技术:缓、控释制剂—固体、液体及复方,给药新技术,药物新剂型,制剂新辅料;其他引进吸收技术。
(3)医疗仪器设备: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测、检验、监护技术,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手术专用器械及新型敷料,组织工程材料,介入治疗材料与产品。
7、中药现代化
(1)重点支持中药一类、五类、六类等原创药物开发研究;大品种中药二次开发研究与评价;药材种植技术及育苗技术研究。
(2)特色中药饮片技术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装备研究等;天然活性药物研究、药物新制剂及释药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
8、新品种选育及高效种植、养殖
(1)围绕南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以及特色畜禽、水产等新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高效种养殖技术研究等方面,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抗的粮、棉、油、蔬、果、花卉、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等新品种;动植物新品种,种子及种苗规模化繁育、质量检测技术,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保护技术及产品,畜禽、水产新品种快速扩繁技术。
(2)蔬菜、果树、花卉等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及特种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水产养殖新型饲料及饲料安全技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等。
(3)动植物疫病防控及防灾减灾。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等。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重大气象灾害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及农业气候脆弱性评估技术与产品等。
9、绿色食品与农产品储藏、物流
(1)结合南昌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开展绿色食品与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特色精品(品牌)、绿色或者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及其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
(2)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功能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全程质量控制技术;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等。
10、农用物资与农机装备、设施
(1)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态环保地膜,新型高效环保肥料、栽培基质的生产技术与产品,生物型杀(抗)菌、杀(抗)虫、除草、灭鼠、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施肥、施药、节水灌溉及秸秆还田等技术装备,农作物收获、加工设备,农产品产后减损、精选分级和节能仓储技术与装备,林果业农机装备,畜禽和水产规模化养殖技术装备,适合山区特色的小型化农机具以及饲料加工技术装备等。
11、现代农业综合开发
(1)农业综合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等。
(2)区域优势支柱产业及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农村节能减排、污水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等。
(3)农业生物基材料开发技术及设备,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等。
12、医疗卫生
(1)重大疾病早期干预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早期检测、诊断、治疗、预防和综合控制技术等。
南昌市科技计划重点支持领域指南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乙肝、艾滋病、手足口等重大传染病及新发或突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以及疫苗、监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技术等。
(3)影响人口健康环境因素干预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肿瘤、职业病、地方病等的早期防治研究以及生殖健康领域临床研究以及先天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治疗技术等。
(4)中医对优势病种的治疗及疗效评价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中医治疗疑难病症、慢性疾病治疗技术等。
(5)精神障碍及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常见性心理疾病的早期预防与干预技术等。
13、资源环境
(1)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主要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高耗能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工业余热余压利用、民用节能技术及产品、水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
(2)环境污染治理:主要支持大气污染检测与治理,土壤及水源重金属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控等技术。
(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支持生态城市建设,城市控制污染排放、节约城市能源等关键技术;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监测和管理新技术;废弃物及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鄱阳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水质监控技术。
14、节能减排
(1)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其它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以及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等。
(2)节水新技术:节水关键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及推广等技术集成示范等。
(3)绿色节能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材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集成技术。
15、公共安全
(1)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重点支持食品中有毒、有害物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产生、迁移及转化机理,有害物控制技术开发以及食品安全溯源技术等。
(2)防灾减灾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护等关键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自然灾害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
(3)社会安全技术:重点支持公安物联网关键性技术;公共移动宽带通信网络、公安信息移动接入技术及应用系统;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重大事件安全保卫活动应急指挥和处置的系统等。
第五篇: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投融资政策
发改环资[2010]801号
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
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证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就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措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并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有效解决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不足的问题。各地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有关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特点,稳步有序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努力通过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地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放在重要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要通过编制规划,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指明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发布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
(二)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要采用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认真清理限制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制订并细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价格和收费政策。各地发展改革委(价格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要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要通过调整价格和完善收费政策,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
三、全面改进和提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
(一)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对由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支持的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海水淡化和“零”排放等减量化项目,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等再利用项目,以及废旧物资、大宗产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城市典型废弃物、废水、污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列入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批准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深化延伸对循环经济产业配套服务的支持,积极支持示范市、县、园区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产品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新增授信支持,原有的授信要逐步压缩和收回。
(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等具体方式,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根据本机构的业务规模、授信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特点,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有关专业人才,借助第三方评审或外包等方式,积累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本机构对涉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管理能力。
四、多渠道拓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途径
(一)积极通过各类债权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对于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支持其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
(二)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
(三)积极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将通过股票市场的募集资金积极投向循环经济项目。
五、加大利用国外资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加大国外贷款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
(二)支持鼓励循环经济项目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主体的辅导,帮助其熟悉CDM项目基本规则和运作流程,同时引导一些潜在项目开展CDM合作。选择一些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支持开展相关的方法学研究。
六、加强工作协作,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一)建立联动机制。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在政策、法规、规划、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主动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对接工作。同时要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将循环经济成效好的企业、项目,以及资源环境效益差的企业、项目,告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供其决策参考。有关金融监管部门要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综合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园区、企业、项目,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核准证券发行。
(二)加强政策指导。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认定办法或标准,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要根据各地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各项政策对循环经济支持的协调配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要对循环经济金融服务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总结、评估,并加强与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及时反馈信息。
(三)制定实施意见。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将本意见联合转至辖区内相关机构,并根据本意见制定辖区内的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10年5月31日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和中国证监会(发行部)。本意见贯彻实施情况请及时反馈。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 民 银 行 银
监
会 证
监
会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
主题词:循环经济 融资 政策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