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7: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

第一篇: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

1.新闻采访活动从性质上分有哪些常见形式?试分别阐释。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3)交叉采访:即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4)易地采访:即记者到平时分工范围以外的其它地区进行的采访活动。

(5)巡回采访:又叫旅行采访、体验式采访,即按照编辑部的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采访的活动。

(6)隐性采访:即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采访活动。

2.新闻采访活动从形式上分有哪些常用方式?请列举并适当解释。

(1)个别访问:(2)集体访问:A.开座谈会。

B.记者招待会。(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

(5)蹲点:通常用来采访解释性、调查性新闻。重大事件性新闻如果正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做连续报道,也需要蹲点采访。

(6)查阅资料:A.查阅资料写作综合新闻。B.查阅资料补充新材料。(7)改写:(新闻写作、编辑中详细讲)A.缩节:B.改写:(8)问卷:注重分析。

(9)电话采访:比较方便,但是应该与采访对象事先沟通好。参看《金正昆讲礼仪》视频。(10)网络采访:注重真实性。

3.我国记者按分工不同有哪些基本类型?试归类并加以说明。

1.专业记者: 专门采访报道一条战线或某一部门的记者。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卫生记者等。2.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记者:因特别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如:邵飘萍、范长江、瞿秋白等。

(2)特约记者:应邀完成特定采写任务的社外工作人员。

包括:地方党委或业务部门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其它大报的负责人;作家等。3.地方记者与机动记者:

(1)地方记者:报纸编辑部派往某地的常驻记者。(数量最多)

如新华日报连云港记者站,新华社山西分社等。

(2)机动记者:类似特派记者,数量最多。多采访突发事件、调查性新闻等。4.驻外记者: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如新华社纽约分社记者。也包括从当地招聘的外籍记者。

4.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新闻敏感 P3

(一)含义:即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又称为“新闻鼻”“新闻眼”。1.观察识别能力: 2.预见新闻的能力:

(1)预测事物未来发展;(2)预见可能出现的新闻: 3.去芜存精的能力: 4.挖掘隐含事实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新闻敏感:P4 1.提高政治敏感:即“政治洞察力”。

2.加强受众意识:不怕采访报道“小事”。具有人文主义眼光。P11 3.积累知识经验:丰富自己,才有内容、有思想。4.时刻保持警觉:对突发事件有准备。◆根本途径: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社会责任感 P6 坚决杜绝有意泄密

1.具有政治上的敏感与立场。2.甘冒各种风险:自然界风险、政治风险、战争风险。3.警惕泄密:(1)多请示,多汇报。(2)不抢先。(3)口头也要保密。

三、专业主义精神 P8

(一)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全面、客观、公正、平衡地报道。1.客观报道的含义:

事实选择不带偏见;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不发表评论;努力做到公平、平衡。2.报道实践中往往有偏见。原因:

民族利益;阶级和种族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因。3.如何力争报道客观:

(1)从权威方面获取信息:建立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2)通过议程设置影响舆论:要辟谣而非传谣。(3)适当刊载不同观点:有助于提升媒体公信力。(4)增强现场感: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现场声画。

(二)强调新闻的独立性:记者必须善于且敢于独立思考。1.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新闻报道:(1)冷战时期: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差异。

(2)中美建交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意淡化意识形态差异。(3)90年代之后:新一轮偏颇的报道。

(4)新世纪以来渐趋公正独立的报道:仍有立场。

2.如何在表现价值取向和独立公正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用事实说话。

(三)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阿道夫·奥克斯:“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 1.假新闻的危害:

(1)有意假造:后果恶劣。(2)非有意:调查不清。

例:《火星人入侵地球 美国上下惊慌万状,一片混乱》

2(3)部分失实:更难把握。

5.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通常有哪些?试阐述。

(1)将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等同。(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报道政治新闻时常犯。(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要博览群书。(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5)追求生动,细节想像。(6)急功好利,夸大事实。

(7)以偏概全,牵强附会:部分真实不等于整体真实。(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3.具体要求:

(1)六要素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

(2)细节真实:不排斥用文学艺术手法如描写等提高可信度。

例:《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原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资料真实:资料准确,权威性。注意保密。

(4)心理真实:少采访即时性心理活动,可采访阶段性心理活动。——注意现场观察。(5)用语真实: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四、职业道德修养

◆ 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一切以事实为准。2.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1)与采访对象的关系;(2)与受众的关系: 3.与同行之间的关系:(1)单位之间:

A.怎样抢独家新闻:积极竞争,正当竞争。

B.对同行失误的态度问题:正确对待失误,对事不对人。(2)单位内部:整体观念。

6.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综合素养?

7.记者的知识修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试分别加以说明。

一、丰富的知识修养 P11

(一)具备丰富知识的实际意义:

1.提高采访活动效率:有效打开采访通道。2.满足读者求知欲:“以知服人。3.提高采写能力: 4.避免犯常识性错误:

(二)知识修养的范围:P12 1.哲学知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政治经济学知识:经济报道比重大。3.法律常识:保护自己,保护采访对象。4.新闻学专业知识:

5.其它各科基础知识:回到常识,不犯错误。

(1)知道什么是新事物:

(2)懂得多,才可能写出预测性新闻。

二、健全的心理素养 P13

(一)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 1.特殊的思维方式对记者的重要性:

三、多种技能修养 P15 1.方言土语: 2.外语: 3.摄影录像: 4.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汽车、汽艇、雪橇、直升机、骑马、骆驼„„ 5.现代化通讯:电脑、手机、步话机、发报机„„ 6.野外生存: 7.公关修养:

(1)有信誉:(2)采访前后态度一致。(3)不谋私利: 8.加强体能锻炼:

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条理的工作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专业的写作能力 P10 1.良好的文字功底: 2.探索新的报道形式:

8.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试分别说明。

(一)真实性 “报纸应是纯粹的新闻工具,而不是流言蜚语的学校!”

(二)时间性:树立抢新闻的意识。

1.学习西方的优秀传统。2.注意坚持真实性。3.注意新闻时效范围:避免拖后、冒进、打提前量。

(三)思想性:不仅指政治倾向,也指人类共有的,向上的精神力量与精神导向

怎样坚持写有思想的新闻?

1.首先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2.选择新闻要有独立性:全面、客观、公正、平衡。3.报道新闻要增加可读性。

(1)含蓄有技巧:hide tongue(2)知识说服人:(3)增强趣味性:

(四)用事实说话

1.含义: 即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2.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1)新闻的本源是事实。(2)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用事实程度超高,可信度越高。说话:寓意于事。注意:不能揠苗助长。

9.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现象主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1)认识上的错误:

A.滥引讲话、条文等。B.用议论代替事实。(2)技巧上的错误:

A.大量平凡的事实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事实。B.只写事实,但未用事实表达思想。10.怎样做到在新闻中用事实说话?试举例说明。(1)精选事实:敏锐的新闻目光。(2)巧述事实:多细节、少议论。

不正确用语:他因跳窗自杀而死 不正确用语:因自窗口跳下而死(3)多做解释:针对术语。

(4)再现场景:包括背景、人物。《我看见历史在爆炸》

11.针对不同人群,新闻具有怎样不同的功能?试从受众、政党政府和媒体自身的角度分别阐述。

(一)对普通受众:故事

1.故事记录的对象:(1)大事件:(2)日常生活: 2.故事对受众的价值:

1)故事能更好地展现事件或现象: 2)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3)方便记录新闻事件: 3.注意事项:“故事化”写作过程中要保证新闻真实性。

(二)对政党政府:话语 1.关于新闻政策:

即各国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

我国尚无新闻法,原计划2010年可出台,结果又搁浅.2.媒体立场与意识形态:

3.媒体话语:既要符合新闻政策,又要保持媒体的独立性,缺一不可。P9 三)对媒体自身:产品 1.面向受众的产品属性:

(1)经济产品:A.内容为王。B.形式为金。(2)精神产品:

2.面向广告商的产品属性:

(1)一次售卖决定二次售卖。(2)二次售卖影响一次售卖。

12.新闻价值主要包含哪些因素?试阐述之。P28

1.时新性:

(1)时间近:即时效性。(2)新鲜感:从内容看。2.重要性:从社会意义层面看。3.接近性:时代、国别、民族。4.显著性:引人注目。

5.趣味性:突出表现在社会新闻中。

6.人情味:重点是在新闻报道中塑造人物形象。P32 13.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1.政府机关发布:◆常见形式:

(1)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2)政府公文、公报、会议纪要等。2.他人提供:

(1)基层通讯员:特约报道员。(2)一般受众:报料。周恩来“到茶馆去”的建议。(3)新闻线人:培养自己的关系网。P50 3.自主发掘:

(1)耳闻目睹:A.闲谈不“闲 P53 B.善于联想。C.对比出新D.关注细节(2)其它媒体:P45-P50(3)查阅资料:

14.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面对哪些情况时,尤其需要记者做好充足的准备?

1.重要人物:

(1)高层:领导、名人、演艺界人士等;(2)典型人物:生平、事迹的概况。2.重大事件:(1)重要会议:(2)重大预知事件:(3)重大突发事件: 3.陌生情况:

(1)陌生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知识。(2)陌生地点:包括在国外采访。

15.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各不相同,从表现形式看有哪些常见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又该如何应对,以采访成功?

1.积极配合型:(1)原意谈+善于谈: A.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

B.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要注意真实性。(2)原意谈+不善谈:消除紧张心理,巧妙提问。2.一般协作型: 3.蓄意应付型:不愿谈。

(1)错误、犯罪等行为:查明真相;(2)谦虚、有顾虑:鼓励;(3)战俘、罪犯等:打开心理防范;(4)高傲:平视。

4.特殊群体:新闻发言人。有时积极配合,有时一般协作,有时蓄意应付。★其它采访对象也因事件性质和记者的态度不同而在不同的场合下有表现差异。

16.怎样在采访中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

(一)划定采访范围: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

只访问当事人是不够的,还要访问与当事人有关的人。

(二)选择适宜的访问时机: 1.不适当的访问时机使采访失败:

2.选择时机的方法:(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A.注意指向。B.守信心理。(2)双方事先约定:甚至把提纲给对方,使之有条理。(3)不允许另选时机的处理方法: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

(三)选择合适的场合:

1.非正式场合: 2.采访对象熟悉的场合: 3.能激发采访对象灵感的场合: 4.不易被干扰的场合:

(四)设计得体的仪表:

1.赢得对方注意:2.赢得对方好感:3.原则:得体、大方、适宜。

(五)摆正合理的相互关系:邵飘萍“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1.采访对象的平等交流者:

(1)尊重对方:A.启发式提问:B.注意礼貌:(2)尊重自己:

2.采访对象的质疑者:(1)从常识出发,从常理出发。(2)不要触及采访对象人格的底线。3.公众的代言人:(1)了解受众的关注点。(2)促使采访对象解答受众可能的疑问.17.记者在采访前应进行怎样的准备?

一、平时准备——精神准备 P65 1.平时准备的意义: 2.平时准备的内容:(1)有助于捕捉线索与事实。(1)新闻学专业知识:(2)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的交谈。(2)理论知识:(3)政策知识:(3)有助于提炼深刻的主题。(4)其它领域知识:

二、临时准备——技术准备

(一)明确采访目的:

1.减少采访的盲目性。2.扫除采访对象的不信任感。

(二)搜集采访资料:

1.熟悉新闻事件背景。2.明确是否被报过,报到何种程度。3.了解采访对象的专业领域。4.了解采访地风土人情。

(三)熟悉采访对象:寻找突破口。

(四)准备采访方案:P73(作业)

18.新闻采访常见提问类型有哪些?请按问题涵盖范围、答案确定与否、是否隐含记者态度等不同标准分别进行说明。

一、按问题涵盖范围分:

1.原初性问题:指一个问题引发或改变了话题,将访问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领域。

这类问题通常是在制定采访计划时设计好的,不应随意更改。2.从属性问题:指为已经开始交谈的话题寻求更多、更详细信息的问题。

这类问题比较灵活,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临时更改,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判定从属性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

采访对象回答完全部的从属性问题之后,是否能自然得出原初性问题的答案。例子:原初性:请谈一下文学院迎评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了? 从属性:教学方面?教改成果?论文情况?学生工作?学风建设?

从属性:教学方面还可以谈课程设置情况怎样?上课情况?教师进修?学生是否有自主 择课权?„„

二、按答案确定与否分:P96 1.封闭性问题:其限定面较窄,采访对象不易回避,又只能具体作答,又称“限制性提问”。

一般较尖锐、紧凑,适用于深挖某些问题,获取具体材料,以及纠正某些事实和看法。但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访问气氛。

员工们给您提过意见吗?(是/否)您是否同意这些意见?(是/否)

2.开放性问题:P98其限定面较宽,采访对象回答时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和灵活性。一般较缓和、自然,适用于创造和谐的气氛和获取概括性的材料,但容易使谈话松散、空泛。请谈谈你们公司是怎样扭亏为盈的? 3.把开放性问题变得具体化的方法有:

(1)给出一些限定性的要素什么事情让你决定做一名关爱爱滋病孤儿志愿者?(2)适当重复:(我飞快地跑过去。停。)你飞快地跑过去?(3)加强细节:(然后我开始志愿者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4)及时厘清:您的意思是„„?

三、按是否隐含记者态度分:

1.中性问题:指允许采访对象按自己的意愿答出任何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

一般能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材料,且显示了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信任和希望。

适用于需要全面了解对方意见和情况,或记者本身对事实不想做评价的时候。如:请问您喜欢哪个频道的节目?您抽烟吗?

2.诱导性问题:P103 其本身已经提供了一种或几种答案供采访对象选择。

较容易使采访对象做出符合记者意愿的答案,很难准确反映采访对象的认识和态度。

适用于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和态度进行确认或概括的时候。如:你如何反应?你生不生气?

意外是发生在他们离开酒吧之后吗?

你是结婚还是单身?(都不是,我离婚了。)

19.新闻采访常用的提问方法有哪些?请指出并分别说明它们各自适用于哪一类采访对象。

一、正面提问:开门见山法、正问法。P101适用于积极配合型采访对象。1.正面提问的类型:P92(1)陈述引题:提问前铺陈相关资料。好处:

A.表明采访意图。B.提供思考线索。C.限定回答范围。D.提示模糊记忆。E.证实材料真伪。(2)直接提问:事先应有充足准备。2.防止出现的问题:

(1)提问不切题:防止对象只谈条条框框,大而空。(2)提问太直白: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3)谈话总跑题:礼貌地引回原题。或改题?

二、迂回提问:迂回婉转法、侧问法P102适用于一般协作型采访对象或针对某些敏感问题。

三、追问:步步为营法。P106 适用于各种采访对象。

四、设问:内含结论法。P106适用于一般协作型采访对象。

五、激问:激将法、反问法。P107适用于蓄意应付型采访对象。

六、错问:以误求正法。P108 故意扭曲事实,以激发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激问和错问都可能造成采访对象的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必须说明原委,以免留下后遗症。

七、插问:重复法。P109强调或促使采访对象补充关键性事实。

八、借问:委过于人法。P109 ★六种形式与八种方法相结合,随机应变,灵活使用。20.新闻采访提问应注意运用哪些技巧?

1.简洁:“报酬递减率”: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

(1)不用长句。(2)不用倒装句。(3)不用否定语气提问。(4)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5)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2.具体:把一个原初性大问题分成几个从属性小问题。3.间接:有策略,注意分寸。

(1)寓庄于谐:(2)欲抑先扬:(3)分而问之:(4)使用婉语: 4.深刻:有深度,不等于艰深。5.自然:水到渠成。

6.节制:(1)得体、贴切:不问忌讳问题。(2)有分寸:保密观念。7.适度的沉默:

21.运用主持座谈会的方法进行集体采访,应注意哪些问题?

1.精选人员:

(1)具代表性身份:孩子、家长、老师。(2)最好有不同意见的代表:(3)可以并愿意为报道提供材料。

2.严格控制人数:

三、五人——

七、八人,不可超过十人。3.做好会前准备: 4.不可轻易下结论: 5.与个别采访相结合:

22.记者常用观察方式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并指出其中哪几种方式属于隐性采访。

1.参与性观察:(1)进入式:不公开身份。(2)介入式:公开身份。

2.非参与性观察:

(1)隐匿式:不露面。采访对象不仅不了解记者的身份,甚至根本感觉不到记者的存在。(2)旁观式:露面。如多数体育报道。

注意:其中“进入式”与“隐匿式”属于隐性采访范畴

23.试述隐性采访四种常见方式及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1.观察式(≈隐匿式)。2.体验式(≈进入式)。3.诱导式。4.偷窃式。

二.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P141 1.程序正当:在法律法规的许可下进行。(1)必须取得所在媒体的支持。

(2)尽力取得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与协助。

2.为了公共利益:所揭示的现象已经侵害了大众利益。P142 3.平衡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先做人,再做记者。4.显性优先,隐显结合:隐性采访不能成为常态,仅做备选。5.保护记者人身安全:P143 6.规避法律风险:法律看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1)维护国家集体权益:不得泄密,不得妨碍司法。P144(2)维护被采访者权益:

A.保护公民隐私权。B.保护公民肖像权。(3)维护记者自身权益:

A.身份扮演有禁忌。B.不得使用诱导式、偷窃式暗访方法。.注意搜集和保存证据。

C

第二篇:00654新闻采访写作简答题

1.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有哪些共性与个性?答: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两者的共性是:都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坚持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真相,探求其本质和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作为特殊的调查研究,又有鲜明的个性。①新闻性②突击性③广泛性④灵活性⑤连续性。2.新闻写作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如何用事实说话?答: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则,也是新闻区别于文学,新闻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根据{用事实来描述事实}具体要求做到,直接陈述事实。不要以抽象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报道。实事求是是按新闻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采用第三人称和注明消息来源。3.简述常用的通讯结构方式?答:通讯的材料较多,篇幅也较大。通讯结构方式呈现出多样的,自由的态势力,常用的有,①纵式结构②横式结构③纵横合式结构。4.简述采访的临时准备过程。答:①明确报道思想②选择,了解采访对象③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④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⑤拟定采访计划。5.简述访问记录的一般要求。答:①记要点②记易忘点③记疑点④记有关原话⑤记典型情景。6.写作工作通讯怎样体现新闻性?答:一是选准特点,选准体题材,二是先声夺人,敲开第一腔,三是客观报道,扩宽路子。7.记者怎样获取新闻线索?答:①上级渠道,从领导机关的文件,简报,通报,领导同志的谈话,报告,批示中获取。②书面渠道,从各部门的工作总结,业务简报,情况反映及群众来信中获取③传播渠道,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爆料电话等④社交渠道,通过广交朋友获取⑤会议渠道,从各种会议中获取线索⑥新闻线人⑦生活渠道,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线索。8.采访提问中,记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答:①问法要多样,开放式,闭合式,诱导式,激发式等提问方式要依据对象,情况的不同交替使用②抓住疑问点,即在采访中指出矛盾,简洁,明确,合理的提问③尽量具体,问题提得具体,不太大,对方就好回答,知道要说什么④倡导讨论式,记者在采访中营造一种舒缓,自然的交谈气氛,可以在讨论中交流看法。9.简述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答:新闻的主题寓于事实本身,只有掌握用于写作的事实材料,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深刻认识事实的本质及特点,才能提炼出新闻主题,①从认识事实入手,要抓住事实的本质特征,把握事实的新意及其所蕴含的意义,认识事实并非轻而易举②在比较中鉴别,对新闻事实的历史与现状做比较,对事实的外部联系,即在全局上作比较③注意上下结合,把上头的政策意图同下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有宏观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④选好新闻主题角度,从体现政策角度,从说明重大意义角度,从人们普遍关注问题角度,从提倡某种时代精神与风尚发的角度来提炼新闻主题。10.假如你是《人民日报》记者,就上海世博会采访上海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请拟定简要的采访方案。答:①采访目的,了解世博会的组织管理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②采访对象,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及工作班子③提问提纲要点,一组织世博会的目标,过程,主要收获等,二世博会组织管理所采取的组织,三对世博会管理工作的自我评价,四世博会召开对上海发展产生的影响,五上海市民对世博会召开的评价,六本次世博会组织管理的主要问题,七世博会后对相关项目的打算。11.在采访中,记者怎样才能“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答:①首先应该对面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焦点、群众关心的问题有所了解。②从中初步选择报道的方向与单位,再逐步收拢,明确典型。③面和点指的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整体与局部。本做法就是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通事实联系起来。12.为什么采访中记者要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答:第一手资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获得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记者发出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和足够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卓有成效的采访的重要标志。①第一手资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记者亲自耳闻目睹的事实与别人转述的事实,其分量和价值量是大一样的。它直接关系到事实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第一手资料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实和检验间接材料的依据。③第一手材料,往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吸引力的。中外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13.消息写作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答:①不同类型消息区别对待。通常非事件性新闻的背景交代要比事件性新闻的多一些。②因时因地因读者对象制宜。着重看主要读者对象,设身处地地为读者着想。③服从新闻表达的需要,不可喧宾夺主。“引旧意在显新”是交代新闻背景的根本宗旨。④要省而精,简明扼要。应当尽力选择和使用典型的、“多功能的”背景材料。⑤要灵活穿插,但不要牵强附会。背景应当随着表达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需要而灵活安排。14.简述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答:使用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第一能够让读者最快了解主要的新闻事实,第二便于记者抢发新闻,第三便于编辑快速选稿、分稿、组版与删节。15.消息的结构形式,比较常见的是?答: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自由式结构。16.时间顺序式结构适合写现场目击记,悬念式结构是把倒金字塔结构与时间顺序式结构结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17.倒金字塔结构的适用范围,用倒金字塔结构报道体育消息要注意些什么?。答:①倒金字塔结构通常多用于体育动态消息的写作②有截稿时间限制,尤其是报道晚上的比赛,或者是在有时差的国家及地区报道时,最好用倒金字塔结构③适用于那些需要抢时间的重大赛事结果或成绩报道,以及与体育有关的突发事件的报道④比赛消息⑤有时一场重要的比赛结束后,受众在读报前就已经知道了比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报纸的比赛消息不具备时效的优势,因而只需用倒金字塔结构将主要新闻事实加以报道就行了⑥在有些重要的比赛可能需要以组稿的形式加以全面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宜用倒金字塔结构来报道基本的新闻事实,而将其他更具体、更详细的报道留给其他体裁来完成。应当注意的方面:第一提炼新闻重点,第二安排好结构层次,第三写好导语,第四注意垫铺新闻背景。长处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能够避免倒金字塔结构所存在的程式化、单一化的不足,更好地反映和表现体育运动的特点。不足:篇幅较长,重点不突出,且编辑很难对其进行删节。18.倒金字塔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局限性?要注意哪几点?答:①它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②它要求把最重要、最新鲜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开端③它的导语一般采用“部分要素导语”④对于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比较简略,每段文字很简练⑤各段之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2答:它对于某些非事件新闻、富有人情味或故事性的新闻就不太适宜了。三答::①要根据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选择确定新闻结构形式②要统筹兼顾,上下贯通③要照顾读者的感受。

第三篇:新闻采访

文字报道

()

图文报道

()

摄影存档

()

请外媒

()

出席者,参加者

新闻点(是否首次,与过去同类活动比较有何创新,有何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等)时间

星期

地点

预约

单位

预约单位联系

人及联系电话

任务分派(由新闻中心

填写)

文字报道

新闻图片

摄影存档

对方供稿

请外媒

1,学校《周表》(包括南校区周表)上的会议与活动,我中心将根据其新闻性自行决定是否报道或摄影,无需提交此表预约.二级学院的一般会议与活动,原则上自行采写,通过新闻网投稿.2,请主办方至少提前一个工作日递交此表.由于工作程序的需要,本中心不接受电话预约,口头预约,电子邮件预约等.未按程序预约的活动,需请主办单位自行提供稿件,通过新闻网投稿.3,校领导参加的活动,请承办活动的部门填写此表.如无明显的承办单位同时又需摄影存档或新闻报道,请校领导的秘书人员填报此表.4,外媒(电视台,报纸等)对普通会议及学术研讨会一般不予报道,除非有新闻人物到场.5,多个采访任务发生冲突或预约的活动新闻性不强时,我中心可能作出取舍,敬请原谅.6,学校摄像工作是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的,如需摄像请与教育技术中心联系预约.北校区联系:36207017(行政楼四楼414新闻中心,杨老师,孙老师,刘老师)

南校区联系:39328338(教学楼A座3楼党政办,陈老师)

此表可复印,可在宣传部主页下载,可向新闻中心,南校区党政办申领.预约也可通过新闻网右上角“新闻与摄影预约”网上提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2005年12月制

第四篇: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学

1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特点:①求实性;②时效性;③独立性;④突变性;⑤艰险性;⑥广泛性;⑦连续性;⑧公开性。

难点:①采访要快、同时要准;②采访要快,同时要深;③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对应于采访的三大难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

2新闻记者

记者职业是随着近代报纸的产生分离出来的。泛指新闻工作者,即新闻行业中的所有从业人员。狭义的指专门从事采写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

记者职业的性质:①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②记者是真理的捍卫者;③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

3记者的类型

①专业记者: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如政治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法制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专业记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他们熟悉某个领域的情况,便于结交朋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②常驻记者:又称地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围的,称为本埠记者。地方记者称为外埠记者。常驻记者有利于了解所在地方的情况,便于报道。

③机动记者:不常驻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采访范围,随时准备接受编辑部调遣,完成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记者。

④特派记者:指因特别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⑤特约记者:指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⑥驻外记者: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4记者的工作任务

①采写新闻;②反映情况;③群众(通联)工作(包括联系组织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

5记者的采访路线:认识路线+工作路线

①记者的认识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记者的工作路线:依靠党委,坚持真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6记者的采访作风:①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②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③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④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

7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必然性: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新闻采访

没有事实就没新闻。

具体要求:①明显的事实材料(新闻的六要素)一定要真实;②非明显的事实材料也一定要真实(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思想认识的描写、对事实的评价、解释和说明);③记者要注意把被采访的事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观察,不要因为个别事例的真实而以偏概全,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④背景材料一定要真实。

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表现:①个别记者的动机不纯,出于私心,或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捏造事实;②过于强调新闻的宣传性,强扭角度;言过其实,夸大拔高;③个别记者的工作作风有问题,不肯花费精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捕风捉影,粗枝大叶。对于一些事实数据不加以核实;④某些记者由于采访经验不足,轻信别人的介绍,上当受骗;或是由于自身知识缺乏,违背常识,闹出笑话。

(二)广泛、深入的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新闻事实材料的要求:①典型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②具体的、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③生动的现场情景和感人的细节材料;④能表达记者的立场、观点、倾向的材料;⑤富有生活情趣,群众喜闻乐见的材料。

(三)速战速决,力求新闻报道的时效

8记者的修养:指记者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方面的综合水平。①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a 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c 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②知识方面的修养:要求记者是“复合型”人才,“T”型人才。

③新闻业务方面的修养:a 要有敬业精神;b 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c 要有写作的能力。

9记者的职业道德:指记者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①有偿新闻;②收受礼金;③贪图享乐;④报道失真;⑥导向错误。

记者职业道德的内容: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④维护新闻的真实性;⑤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⑥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舆论导向:五个有利于„„

媒介误导表现:①盲目追逐“热点”;②大量刊播暴力新闻、犯罪新闻;③缺乏对社会生活主流的关注和把握;④背离办报宗旨,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盲目跟风、“炒作”;⑤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新闻宣传政策把握不准,导致错误信息的传播,甚至直接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新闻采访过程:记者在一定报道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新闻线索,有所准备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运用各种各样的采访方式和方法,广泛深入地搜集和挖掘新闻事实材料,并提炼新闻报道主题,考虑采写的安排。新闻采访的环节:指新闻采访活动中要经过的若干道工序。

①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指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具体实施办法。从新闻采访上来说,报道思想为记者指明了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宣传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步骤和要求,指明工作中要注意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报道中要掌握和注意的具体问题。②确定新闻线索:(第五章)

③做好采访准备:经常性准备与临时性准备。(第六章)

新闻采访

④开展采访活动:这是采访环节中的核心环节。⑤考虑采写安排:采访中对写作的考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和要求来展开相应的采访活动;在采访中思考、提炼新闻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采访和补充采访。

12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①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来看,采访先于写作,采访时写作的前提和基础;②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是采访的完成和目的。③虽然二者在工作顺序上有大体的先后之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往往是相互渗透、统一的过程。

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13个别采访

概念: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

优点:①采访方式十分灵活方便,只要被采访对象合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采访,时间上也可长可短,比较自由。②一次采访不成功,还可以进行重复采访或者补充采访,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找不到某知情人,还可以设法采访另一知情人。③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和可能,与被采访者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随地观察,了解被采访对象,掌握比较生动、具体的材料。④个别采访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倾谈,能敞得开,谈得细。记者如能获得对方信任,谈话就能够比较深入。

难点:要能抓住关键和要害的问题。

要求:在采访之前作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现场观察 概念:记者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过观察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主要依靠眼睛观察。优点:①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②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③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④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⑤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⑥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15召开座谈会

概念:指记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集和核实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

优点: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搜集到来自各方面的资料。②可以同时听取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比较准确的分析事实材料。③座谈会把不同的人召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共同回忆,有利于把事实真相弄清楚。召开座谈会的注意事项:①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②会前要做好准备,拟好座谈的提纲。③要善于启发引导,牢牢抓住会议的“缰绳”。④记者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发号施令。⑤把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采访结合起来。16蹲点调查

概念:指记者选择某一地点,针对某个重大题材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定点采访。优点:①能掌握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②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改进采访作风的有效方法。

新闻采访

17交叉采访

概念:指记者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对两个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的活动方式。优点:有利于记者充分、合理的利用安排时间,四面出击,多处新闻、快出新闻的有效办法。适应于大型运动会和重要会议的采访。

18立体采访

概念:也称全方位采访,指记者围绕某个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

优点:突破了一点一线的平面采访模式,对事物进行上下左右古今前后的多方面的挖掘,从而可以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从中互相参照印证,寻根究底,能比较全面、深刻、准确的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适应于重大题材的采访。立体采访方法的综合运用:①上下结合;②点面结合;③今昔结合;④横向采访;⑤纵横结合;⑥多面发掘。隐性采访

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显性采访就是公开采访,指记者找到被采访对象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谋求对方支持与合作。隐性采访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的目的采访活动。

优点:真实可信,不会由于记者的采访改变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

缺点:靠记者本人的独立活动,得不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协作,有时受记者视野所限,可能把某些事实弄错。

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①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②对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运用隐性采访方式,可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获得所需材料。③揭露性或者批评性的报道,为了防止对方弄虚作假,把事情或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必要时也可使用隐性采访。④记者深入敌军,敌对分子或者不法分子之中,为第方采访对象对记者造成危害,只能采用隐性采访。⑤为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弊病,记者混入其中成为暂时一员,亲自体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的感受。进行隐性采访须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隐性采访往往用于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到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与协助。②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或事件进行暗访时,如果条件许可,记者可以进行笔记或用隐蔽的微型录音机进行记录,以防日后可能发生的新闻诉讼。③隐性采访不暴露身份,没有热情接待,没有前呼后拥,全靠记者采取单兵作战的战术,单枪匹马的进行采访,因此记者要有吃苦的精神。④最好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争取采访对象的支持。突击采访

概念:指对那些没有预兆,突发的重大事件的采访。

要求:①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要求记者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快速作战的能力。②记者进入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心慌意乱,在现场面前手足无措。③采访突发事件,记者要注意根据事件的性质,判断是作公开报道还是做内参反映,如不能公开,就要遵守规定,以免引起不良后果。④记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要进行追踪报道,给读者完整印象。21 集体采访

概念:指一家新闻单位两名以上记者或两家以上新闻单位的多名记者对某人、某事、某单位的共同采访。类型:

新闻采访

①合成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②联合采访:指多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一个记者组,围绕某个重大问题或事件分头进行采访。③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指新闻发布者在同一场合,统一时间里接受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的方式。

参加记者招待会要注意的问题:参加之前应尽量作好充分准备;要勇于抢机会,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重要的问题。④全景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为记者对同一事件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同时进行采访。

⑤现场会采访:指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同时来到某一现场,对某个事件进行采访。电话采访

概念:指通过记者打电话的方式,找到被采访的对象,了解所需要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适用范围:①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补充情况等,作为采访活动的辅助手段。②一般简单事情的采访。③记者和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由于采访时限性的要求,只能用电话跟对方交谈。④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挤进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注意事项:①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②要注意倾听,不但要记下对方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话语,而且要善于听出对方谈话中的“弦外之音”,体会对方的情感。③注意电话采访的口气和语调,保持谦虚平和的态度。

26新闻采访确定的因素:新闻线索、新闻敏感、新闻价值 27新闻线索

概念: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或简要信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需要记者去作进一步的证实和了解。特点:①新闻线索以某种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新闻线索的表现往往是简单的、零碎的、不完整的。③新闻线索具有突现性,稍纵即逝,没有高度的新闻警觉,便把握不住。④新闻线索可信度小,变动性大。⑤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作用:①新闻线索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②新闻线索向记者指示新闻的存在。③线索的获得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关口。

来源:①从上级机关和领导那里得到新闻线索。②从编辑部那里得到新闻线索。③从通讯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新闻线索。④从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⑤从各种书面材料中发现新闻线索。⑥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往更加深度挖掘和广度挖掘)。⑦记者有意识的对某些情况进行积累,顺藤摸瓜的发现新闻线索。⑧记者在耳闻目睹、观察思考中获得新闻线索。

28新闻敏感

概念: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眼”、“新闻鼻”,使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作用:①帮助记者找到新闻线索,使记者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②帮助记者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③帮助记者独立思考,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从中发现重大新闻。④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有所准备的抓到重要新闻。

内容:①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②判断一个新闻事实在诸多事实中,那个重要,那个次要,从而把最主要的事实突出表现出来。③判断某个实施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兴趣。④从平凡的事实中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⑤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事物的

新闻采访

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的预见,增加新闻报道的计划性。

新闻敏感培养的途径:①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③掌握全局情况,关心群众生活。

29新闻价值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特殊素质。它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

构成要素:①重要性,对社会有重要影响并和受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②显著性,新闻事实所包含的的人和事知名度或显要度高;③及时性(新鲜性);④接近性,包括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心理位置上的接近;⑤趣味性,反常、冲突、竞争、对比、人情味、幽默性、情节性等。

30新闻准备:一是日常准备,属于战略性的准备;一是临时准备,属于战术性的准备。31采访准备的意义:①缩短双方距离;②避免工作盲目;③有利于采访的深入;④提高采访能力。

32采访的日常准备 概念:又称采访的平时准备,是指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内容:①明确报道思想。②掌握全局情况。③汲取百科知识。④积累各种资料。⑤训练业务能力。

33采访的临时准备

概念:指记者在明确新闻线索之后,与采访对象正式接触之前,在材料上和采访的安排的部署上所作的一系列准备性工作。内容:

a 研究采访对象。b 搜集相关材料。

c 制定采访计划:①选定采访对象,②选择采访角度,③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④确定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周期、初步考虑报道的体裁、字数、截稿时间。⑤作好疏通采访渠道的准备。

d 设计采访提纲。要求:①要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来准备问题;②要根据采访任务和写作体裁来设计提纲;③要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设计提纲。e 作好物质准备(纸、笔、墨水、录音设备等)。

采访的基本手段

34创造谈话采访的有利条件

①选好访问时机。采访对象情绪较好,能腾出时间来接受采访的时候。②选准访问环境。作用:a 有利于谈话采访顺流直下,少受干扰。b 有利于采访对象触景生情,谈出有关情况。c 有利于采访深入,增强记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d 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烘托新闻主题。③重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记者的时间观念、仪表风度往往是影响首因效应的重要方面。

新闻采访

④寻找共同话题。

⑤摆正双方关系(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关系)。

35提问的要求和方式方法

提问的作用:导向主题和挖掘材料。

提问的要求:a 提问要具体。b 提问要简洁。c 提问要自然。d 提问要抓住要害。e 提问要想着读者。f 提问要由易到难。提问的方式:

a 开放式的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省力,几乎是对任何陌生的采访对象都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而且问题题完后,记者有一定的喘息时间。但这种提问不利于挖掘关键材料,因而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b 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一般来说,被访问者回答这种问题也十分简单明了。这种提问形式的气氛往往严肃、紧张,但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c 一次采访过程中,两种提问方式往往是交替使用。常见的提问方法:a 开门见山-正问法;b 明知故问-反问法; c 旁敲侧击-侧问法;d 设身处地-设问法;e 穷追猛打-追问法;f 循循善诱-诱问法

36谈话采访记录

采访记录的方式:a 心记 b 笔记 c 录音机记录

采访记录的内容:a 关键性的材料 b 有特色的现场材料 c 容易忘记的材料 d 访问对象个性化的语言 e 采访对象的思想和记者的自身感受 f 有疑问的材料

记录的注意事项:a 要注意倾听。b 笔记的行与行之间要留多一些空白,不宜密密匝匝。c 尽快追击和整理记录。d 定期对采访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37采访的心理调节

记者采访时心理素质的要求:a 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b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c 沉着冷静的处变能力;d 活泼开朗的乐群性格;e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记者采访时的不良心理:a 自卑心理 b 急躁心理 c 惰性心理 d 冷漠心理 e 盲目心理 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心理:a 积极配合 b 无所适从 c 消极应对 d 抵御抗拒 调节采访心理的工作:a 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 b 穿插适度的身体语言 c 有的放矢的排除障碍。

38观察采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主要通过眼睛的观察来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作用:

①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②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③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④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⑤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新闻采访

⑥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39观察的方式:a 旁观式观察:记者进入现场,亮明身份,以比较超然的观察者的角度对采访事物进行直接审视的观察方式。b 隐蔽式观察: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或混入被观察的群体中,从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方式。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c 体验式观察: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40观察的方法:a 选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 b 把粗看和细察相结合 c 把观察思考相结合 d 把现场观察和背景资料相结合 e 把观察和其他采访手段相结合

41观察的主要内容

①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②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③捕捉生动有特点的细节。④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表情。⑤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

第五篇:新闻采访

记者进行新闻采访,需要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讲究方法和技巧。在新闻界,采访的互动方式,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是访问和观察,这两者往往又是互相配合、交错进行的。

本章主要讲述访问类型、访问作用和访问活动的规律及其实践方法。

第一节 访问形式和类型

一、访问及其形式

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要报道大千世界各种各样新近发生的事实,无不需要和采访对象打交道,而打交道的方式主要是访问,即便采写以观察为主的目击式新闻,通常也离不开访问活动。

长期的新闻实践表明,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不善于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是因为:从记者的职业特点来说,只有通过访问,真正认识和把握客观事实,才能写出有价值的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来。

记者的访问,可以使个别访问,也可以是集体访问。

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方式。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由于采访对象各自的个性不同,访问方法也要因人而异。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表现在访问和事实的关系中,因采访对象与事实的关系不同,如有的事实不利于自己则愿意谈,不利则不谈,因而对访问者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记者为了获得有关材料,必须用各种方法和个人细谈,以达到采访目的,所以个别访问时主要的访问形式。

当然,个别访问常指记者和采访对象一对一的当面交谈,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有几个人在场。比如遇到突发事件,记者赶到现场,在现场的人不熟,采访时记者虽向一个人发问,其他人也会关注、补充、介绍,有时甚至争相发言,这应该属于个别访问,因为这时记者采访,并非有意组织一些人进行交谈,而主要是对某一个采访对象进行访问,至于其他人的参与,并不影响这是个别访问的性质。还有的情况是,在采访中,记者为了要访问某一采访对象,有时要请他人引荐,这时虽有两个人在场,但采访对象仍属一个人,所以也仍是个别访问。

集体访问,这时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

1.座谈会

访问座谈会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毛泽东同志当年是很擅长开座谈会的,他写的文章内容非常充实,材料具体生动,大的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小的如《宁冈调查》、《兴国调查》等,都是我们的范例。

记者要开好座谈会,要避免众口一词歌功颂德的假现象。开会前必须做好准备。要根据采访要求,选择采访对象,拟定讨论提纲,最好先将提纲分送给与会者;对重点人物,还要个别交谈,说明记者的意图和要求,使座谈会谈论目标明确。座谈会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三五人或七八人即可,以便于与会者有时间畅所欲言。座谈时,记者应冷静观察,广听博纳,对于不同意见的争论,千万别轻率表态,强作结论。

座谈会通常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记者约请一些人本着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这种座谈会听取对某些问题的意见,本身就构成新闻。另一种情况,是记者为了全面了解有关情况而召开的座谈会。座谈会发言时间有限,不宜细谈;有的人还因为对问题的谈论有顾虑,不敢深谈;有时也易出现“从众”现象。所以还要在会后结合进行个人访问,使访问逐步深入。2.记者招待会

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这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集体访问,即一群记者访问同一采访对象,这就是新闻发布人。这种访问形式近年在我国逐渐被广泛使用。记者招待会上,一般先听取主持人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包括书面材料),然后记者提出问题要求主持人解答。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额就新闻发布人常为一人,有时,因问题的多面性或事物的复杂性,也可由几人组成,各自回答有关方面的问题。

这种形式不同于座谈会,主要的是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而且招待会时间是有限的,各报台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此,记者必须有备而来,包括有关政策、资料的准备,抓住关键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提问,并快速做好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的记录。当然,会上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提问的机会,不过别人提出的问题和主持人解答常能适应各媒体的共性需求,还可以从招待会所发书面材料得到补充。

二、访问活动的类型

访问,由于访问内容不同,可分为若干类型。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特点,大致分为五大类:即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和因争论访问。各种访问类型,有时需要穿插运用。1.因事件访问

顾名思义,这是旧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活动,报纸上和广播、电视中的大量动态报道,属于这类访问的结果。根据读者心理,事件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所以,访问的重点是发生什么事,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和原因,也就是要着重弄清新闻的五要素。如果事情已有结果,还要弄清六要素。事件性访问往往由于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事先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而报道任务急,采访时间紧。因此这类访问,一是要行动迅速,像战士听到冲锋号一样,立即冲到现场,寻找当事人和知情者,向他们进行访问;二是要随机应变,若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立即改变行动安排,调整采访部署;三是要忙而不乱,争取在较短时间里完成,访问内容又不能有错漏。

对于采写深度报道的访问,主要抓事件的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等材料。所以要深入事物的内部,以揭示事物本质;虽然它是事件访问的继续,但访问除了现场外,还要顾及地点的延伸;在时间上,可以了解现在,也可以追溯以往,预测未来。它和一般事件新闻不同,访问中除了认识新闻事实本身,更主要的是要认识关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而且还要揭示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等,实际上深度报道的采访要综合运用各类访问技巧。

2.因人物访问

人物访问是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在人。人物访问怎样才能访问得好,不少记者的体会是:名人采访有五忌:一忌仓促上阵;二忌急于求成;三忌过热过冷;四忌冒失追问;五忌贪多求全。因为新闻人物和著名人士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陪你闲聊,所以一定要有准备。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访问邓小平,她的准备是那样的充分,看来很多有关资料,连哪天是邓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另外,还需临场随机应变,根据访问需要,灵活变通。访问名流比较困难,常用“金城所致,金石为开”的办法,或用消除隔阂,动之以情的办法等。使之乐于接受采访。还有注意自身的形象和态度,不要胡吹乱捧,以致引起对方的反感;对于对方不愿多谈的事,也不要一位追问;人物访问因时间仓促,提问不宜太多,只有非问不可的问题才问。

因人物访问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着重了解其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言行等,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形象;同时要抓住事实的细节。掌握富有特点的有关细节,才能更好地显示人物的具体精神面貌及其成就。3.因经验访问

指导性明显的经验性报道,在我们的新闻传播媒介中是常见的,记者的采访活动相当于一部分是出于介绍经验而进行的访问。

这类访问着眼工作成就特别是取得成就的规律性,同时分析这些成就和经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能够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和教益。

因经验访问,旨在用典型经验推动全局,指导实际工作。所以访问中应当注意选取有普遍意义、广大读者有共同兴趣的经验。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因经验访问,往往也要访问人,引文任何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4.因问题访问

就是为研究某一问题或批评某一错误而进行的访问活动。

问题也就是矛盾,当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读者总是以很大的兴趣关注新事物,新问题。对于因问题访问,着重点当然是问题所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又是什么,怎样来解决,报道出去有何意义,这些都要在访问中搞得一清二楚。如《北京酱油为什么脱销》这条新闻,为什么北京酱油会脱销,就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这类访问,深入事物内部联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5.因争论访问

这类方位是针对某一争论有的放矢的访问。

我们的舆论是一律的,又不是一律的。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则看,各新闻单位都是一律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对一些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如长江三峡工程是否上马,海南岛的建设规划设计,当前的经济改革措施等等问题,就曾经有过争论。我们采访报道有关争论,目的是集思广益,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对问题争论的访问,最重要是是不可先入为主,带有偏见,而应客观、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观点。访问对象要选择权威性或代表向人士,做深入的了解,抓住要害,突出要点。

类别:默认分类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180)| 评论(0)上一篇:《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五章...下一篇:《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四章...

下载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采访简答题整理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采访

    诚信等于成功 没有人愿意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博学的教授,伟大的科学家,知名的企业家或者政治精英……我们渴望在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渴望成功......

    新闻采访

    任务二 新闻采访 学情分析 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 教材分析 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

    新闻采访心得

    新闻采访心得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更重要的是贴切生活,服务生活,基于这一点,经过我们团队的一致同意,我们确定了我们的采访对象北校区宿管经理冉阿姨,采访的主题是学校是否可以......

    新闻采访技巧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新闻采访写作(2)是指中央电大新闻专业开设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第二学期,本学期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尹德刚和周胜编写的《当代新......

    新闻采访整理

    新闻采访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什么叫新闻采访 给新闻采访下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俗词所进行的活动。 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通知

    在921集集大地震的一个半月後,灾区各地重建的脚步慢慢开始展开的同时,『集集火车站及文化空间重建委员会』与铁路局协调修复方向,在正式签订修复合约後,集集火车站的修复工......

    新闻采访基础

    采访―――凡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材料.认识事物的活动,可以称为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来说,记者的采访活动就是一种调查研究活动.记者―――调查,访问,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的......

    新闻采访稿

    新闻采访稿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不知不觉今天已是新生报到的第二天,一早新闻中心记者部的记者们便来到了天佑馆学生报到处、校医院、党员服务对队等各处开始了采访。 随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