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秘明代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范文
探秘明代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
来源:网购瓷砖 http://www.xiexiebang.com
7头妖怪海德拉克拉克瓷碗 从早期开始,为什么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格外的珍视?中国瓷器输入对当地陶瓷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应复旦大学文博系邀请,大英博物馆东方部资深研究员、中国陶瓷专家前不久在复旦大学作了中国古代陶瓷的系列讲座,介绍其中关于明代外销瓷器的内容,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陶瓷生产的影响。
澳门圣保罗大学定烧青花瓷罐 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早期的中国青花瓷贸易控制在伊斯兰商人手中。从土耳其托布卡比宫殿收藏的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运输青花瓷器的场景。展示了早期中国和土耳其以及伊朗之间的联系交流。明早期永乐宣德的瓷器在这一地区的收藏一般都会刻有主人的标记或者姓名,这类瓷器在Regina Krahl(康蕊君)编著的三大册《托布卡比宫收藏的中国瓷器》有详细研究。而15世纪早期模仿中东金银器造型的中国瓷器都没有运到欧洲,仅限出口中东地区,同时明初宫廷为了追求时髦要求陶瓷工匠模仿中东器物的造型。中国出口到中东地区的青花瓷器对当地的陶瓷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当地开始仿制中国青花瓷器。欧洲最早记录的中国瓷器是一件著名的Fonthill元代青白瓷玉壶瓶,现收藏在爱尔兰国立博物馆。这件瓶子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送给匈牙利王路易的礼物,这位元朝皇帝曾于1338年派一个使团通过陆路出访阿维尼翁教皇。1381年这件瓷瓶被加装了金质的流、盖子和把手,在它的历任收藏者中,有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后来流传到19世纪,上面的金饰都被去掉了,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此外早期欧洲收藏的中国瓷器还有一件非常著名的龙泉碗,它最初的收藏者叫做Phillip of Katzenelnbogen,是他在去巴勒斯坦朝圣的途中所得,1435-1453年期间加装了繁复的金饰,现收藏在德国卡塞尔市博物馆。英国收藏的最早的中国瓷器也是一件龙泉碗,这件瓷器生产出来不久就由坎特伯雷大主教William Warham(1450-1532)从印度购得,瓷器上的金饰是在1500-1530年间加上的,现收藏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些元末到洪武、永乐的龙泉青瓷,都是从印度过来的。这其中有一些带有刻款,标明该件瓷器的重量,瓷器主人的姓名、职位。15-16世纪 15世纪,龙泉青瓷和其他中国瓷器被当做礼物进献给意大利的贵族。有记录表明,1487年,埃及苏丹曾送给佛罗伦萨的贵族Lorenzo de Medici20件中国瓷器。1461年,埃及苏丹也曾将中国瓷器作为礼物送给威尼斯的贵族。在一幅东方三王朝见基督的油画中,我们看到这件青花小杯子,里面装满了金币,以进献给耶稣基督,足以显示中国瓷器的贵重。这幅画绘制于1495-1505年之间。对于这件青花瓷杯,有人认为是明早期永乐的样式或者嘉靖的样式,但是我们从15世纪晚期沉船出水的一件青花瓷杯来看,油画中的这件瓷器应该跟这件油画绘制的年代相去不远。在美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一件贝里尼于1514年绘制的《诸神之宴》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中国青花瓷器。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改变了15世纪欧洲只能辗转通过印度或者中东获得中国瓷器的情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46厘米的青花大盘,在内壁开光内写有IHS,这是耶稣基督名字的缩写。这件盘子的生产年代在1500-1525年之间,可能是在1520年。它的图案设计来源很可能是当时的祈祷手册。同样的盘子在私人收藏手中还有一件,直径达到50.4厘米,内壁写有IHS字母,内底则是中国传统的狮子滚绣球图案。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批量的中国瓷器特别是青花瓷销往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比如在一艘Lena沉船,出水很多青花瓷器——为什么青花瓷器在欧洲会如此受欢迎?此时欧洲只能生产铅釉、锡釉陶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16世纪英国出土的陶器,我们可以看到,质量很差,胎质疏松有很多杂质,釉面灰暗。在15世纪,西班牙生产的一些彩绘釉陶,其中也有釉下钴蓝彩绘,明显受到伊斯兰的影响,但是质量与中国瓷器相比,相去甚远。当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中国瓷器的时候,认为它是由一种神奇的材料制成的。普通的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会加上各种金属装饰,赋予神圣的用途。比如这件Lennard杯,是一件嘉靖时期的瓷器,外面有刻花装饰,下面有青花款。上面金属附件是一个叫做Samuel Lennard的英国人在1569-1570年加上去的。关于它的用途,人们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基本可以肯定是在基督教仪式上使用的,在现代基督教仪式中还能看到类似的器物。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中国瓷器,都被装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件矾红釉的小碗,装饰有银质的盖子,据说类似瓷器曾进献给伊丽莎白女王。英国历史上有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Walter Raleigh,在他1597年的遗嘱中,赠送一套金银装饰的瓷器给他的朋友Robert Cecill爵士,这其中的一件瓷器目前收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还收藏有一批明晚期的克拉克瓷器,通过加装金银附件改变它们的用途。比如一件克拉克瓷碗,碗身8开光,分别绘有8只牝鹿。这样的瓷器在晚明曾大量生产运往美洲、欧洲、中东以及东南亚各地。在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各国的沉船也有发现。其中有一艘沉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德雷克海湾被发现,船上有类似的瓷器,这艘船可能属于英国的著名探险家Francis Drake。同样两只类似的碗在1600年沉没的西班牙战舰“圣迭戈”号上也有发现,此外还有1613年沉没的荷兰船“白狮”号。尽管此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中国瓷器出口到欧洲,它们还是受到格外的珍视,被当作是重要的私人财产。在早期英国,这样的中国瓷器都会作为贵重财产记录在案。英国和西班牙海战期间,1588年在爱尔兰海域沉没的一艘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舰上,发现有少量的中国瓷器,当然船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葡萄牙、西班牙制的陶器。尽管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欧洲受到珍视,这件在西班牙战舰上发现的青花瓷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民窑瓷器,外壁绘有飞马图案。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内青花,外铁红加金彩的嘉靖时期的瓷碗,流传到德国后被改成了一件高足杯。还有一件瓷碗和这件瓷器一起在1583年从土耳其带回欧洲,当时有不少瓷器都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到欧洲的。关于这些瓷器,还有一种传说,它们遇到毒药就会炸裂,在埃及也流传着这种关于中国瓷器神奇魔力的说法。这些传说刺激了欧洲对中国瓷器的模仿,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梅第奇家族生产的软质瓷,关于这种软质瓷生产的最早记录是在1575年。严格来说这种软质瓷还不是真正的瓷器,从图案设计来看,它们受到伊兹尼克陶器的影响要比中国瓷器的影响更大,尽管这种软质瓷的装饰也是釉下青花。目前流传下来的梅第奇软质瓷只有大约60件,当初生产的时候它们主要是用作实用器而非陈设用器。
波斯人物青花罐 17世纪 在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中,大量出现中国的青花瓷器,有一些瓷器我们还能找到实物原型。葡萄牙是最早向中国定制特殊样式瓷器的国家,当然其中有些纹样景德镇的工匠可以理解,有些完全不能理解,导致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无论如何,这些瓷器到达欧洲,都被视为具有异国情调的物品。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碗,主题纹饰是七头妖怪海德拉,这是欧洲传说中的怪物,两旁的飘带内用拉丁文写着“对智者而言,没有什么是新的”,此外所有的纹饰都是典型中国式的。在1638年的一幅荷兰静物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样纹饰的瓷碗。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17世纪早期伊朗的青花陶器仿制品,其中的拉丁文格言被写错了。此外在葡萄牙里斯本著名的桑托斯宫天花板上镶嵌的中国瓷器中,有一件盘子,主题纹样也是这个设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当年葡萄牙人定制的这种纹样的瓷器不仅出口到葡萄牙,还有一些到了荷兰和中东地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拥有自己的中国瓷器收藏。在这些收藏中,有几件青花瓶的主题图案设计来源于当时的西班牙银币,有人认为这几件青花瓶是菲利普二世本人定制的。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大宗瓷器是克拉克瓷,在1600年沉没于马尼拉海湾的西班牙大帆船“圣迭戈”号上打捞上来500余件克拉克瓷器,这些瓷器本来是要运往墨西哥的。葡萄牙船只在当时经常被劫持到欧洲其他地方,船货进行拍卖,获利极其丰厚,这就刺激了荷兰和英国加入对华贸易。这一阶段,普通的青花瓷器占据了船货的很大一部分。1602年荷兰人劫持了一艘葡萄牙商船,然后在米德堡进行了拍卖,船上装载了大量的克拉克瓷器,极大地刺激了荷兰人对中国瓷器的渴望。从1604-1657年,荷兰进口了300万件中国瓷器。在英国的地方史资料中,个人财产清单里经常会列有中国瓷器。早期的贸易瓷器定制瓷数量很少,尤其是纹章瓷,纹样设计大多来自于当时的绘画或者印刷品,从欧洲带到景德镇,交给中国陶瓷工匠生产。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葡萄牙海军主帅Almeida在1570年驻扎在澳门时定制的纹章瓷盘,同样的盘子还有几件。该图案设计来源可能是陶瓷器、玻璃器,甚至可能是皮革或者金属器。还有一件青花纹章瓷方瓶,器型是模仿欧洲的玻璃器,用来装酒,还有小一点,用来装油。在荷兰的绘画中可以看到这种青花方瓶,在荷兰也曾出土过类似的玻璃方瓶。我前面讲过的绘有IHS字母的瓷器,这里还有一件青花大罐,是为澳门的葡萄牙耶稣会圣保罗大学定烧的瓷器,上面除了绘有IHS字样还有圣保罗的名字缩写S和P。图案设计来源可能与16、17世纪欧洲的纺织品有关。此外还有源自中东的图案设计,在一件17世纪早期的青花盖罐上,开光内绘有波斯射手的形象,尽管主题纹样是波斯人,开光之外以及盖子上却是绘制的中国人形象。这样的图案在中东地区的纺织品和细密画上可以看到。英国玛丽女王二世也曾拥有过一件类似的罐子。作为威廉三世的王后,正是她把青花瓷器的风潮从荷兰带到了英国。她的瓷器收藏主要集中在伦敦近郊的汉普顿宫。有一对青花啤酒杯是1635年根据荷兰人送到中国的木质模型生产的,器型是荷兰的,但是纹饰完全是典型晚明时期中国的纹饰。这种杯子一般到了欧洲后还会加上金属盖子。早期西方还定制了一些很奇怪的东西,一对盖罐的原型是葡萄牙的彩陶,柄做成耶稣受难的形象,17世纪的牙雕耶稣受难像与这个造型非常接近。同一时期,中国销往日本的瓷器似乎是专门为日本生产的,在欧洲、中东、东南亚都看不到这类瓷器。除了景德镇外,生产外销瓷的窑口还有福建平和漳州窑,产品有青花瓷和彩瓷,销往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日本、荷兰。漳州窑的瓷器一般胎质比较粗,画风随意。这两件漳州窑的盘子,中心绘有罗盘形象指引船只航向,内壁写有4个汉字“近悦远来”。到了明末,说到外销瓷会提到一艘著名的沉船——“哈彻”号。从这艘沉船上打捞出23000余件中国瓷器,风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典型的转变期风格,另一类是克拉克瓷。这其中还有一些欧洲样式的瓷器,例如一些小芥末罐和猫型夜灯。明代瓷器大量输入欧洲,就引发了当地模仿中国瓷器的生产,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兰的德尔夫特生产的锡釉青花陶,装饰风格非常中国化。为了达到中国青花瓷器的这种效果,荷兰的陶工会先在陶胎上涂一层薄薄的釉料,先低温烧一次,然后再用钴料绘制图案,最后罩一层透明釉高温烧成。在东西方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杂交的图案设计,荷兰生产的德尔夫特陶上绘有中国人的形象,而中国生产的克拉克瓷器边饰采用欧洲的花卉,人物则是波斯形象。不独是在荷兰,当时世界各地都在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器。伊朗在17世纪仿制的产品,边线用黑色而不是蓝色,这是与中国青花瓷器的区别。德国在17世纪也有仿制。早期英国使用的粗制铅釉陶几乎是在100年之内,都转变成为这种锡釉青花陶。明代的外销瓷器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6世纪前中国瓷器通过中东地区辗转到达欧洲,只有国王、王后以及高级别的贵族才能拥有。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已经开始在中国定制一些瓷器运回欧洲,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龙泉和景德镇的传统产品。之后则是荷兰人和英国人运送了大量瓷器到欧洲。
第二篇:明代青花瓷器鉴定
明代青花瓷器鉴定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文物收藏越来越受到广大人们的青睐,明代青花瓷器鉴定。作为文物的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由于其美观大方、凝聚着古代文化、能给人以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升值高且快,在收藏中更为热门。而收藏古陶瓷首先要掌握的就是鉴定。许多收藏爱好者都希望能较好地掌握鉴定这门技术,经常询问古陶瓷鉴定的一些方法、技巧和秘要。实际上,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是文物科学研究重点工作之一,其研究对象形态迥异、内涵广泛、时代不同、工艺复杂,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求对鉴定必须具体细致,求真务实,潜心研究,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秘钥就是“八要八戒”。
一、要明察秋毫潜心研究,戒粗心大意不加思索。鉴定古陶瓷主要是辨真伪、断年代、说窑口、评价值。只要聚精会神,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潜心研究规律特点,认真全面系统地思考总结,形成自己对古陶瓷特有认识,就一定能够较好地鉴定古陶瓷。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心得及研究经验,总结了五条:一是看胎质、釉色。不同年代不同窑口古陶瓷胎质、釉色是不相同的。如,商周原始青瓷,胎只有灰白色、灰褐色,釉色青。明代永乐瓷胎色纯白质细腻,白釉似玉,迎光透视胎釉粉红、肉红或虾红。二是看装饰、款识。通过它能判断古陶瓷朝代和何人所用。如,瓷器上有八仙、八宝图和花捧、书写回文可考虑是正德年间的;瓷器上有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可考虑是康熙时期的。关于款识,从书法风格、用笔特点去看则快捷可靠。三是看造型、工艺。它能帮助弄清古陶瓷所在的不同时期。仅鸡首壶而言,若高颈侈口,器身矮小,扁腹平底,尾短扁,则为三国的;若壶口****或漏斗状,束颈宽肩翘首眺望,嘴形由尖变成圆管形,则是西晋的。为何看工艺?因古陶瓷生产者动作娴熟、技术高超,生产的古陶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而伪品工艺不自然不流畅、拘谨,不能传神。四是看色彩、光泽。不同古陶瓷有不同色彩效果。一件瓷器釉里红红紫中闪黑,颜色不悦目,则为元代的,因其具备了元代瓷器釉里红色彩特征,而不可能是清代的。清代瓷器釉里红鲜艳夺目。古陶瓷一般光泽柔和,莹润如玉,釉上彩瓷呈现出“蛤蜊光”之彩晕。仿品光亮度与透明度高于真品,给人“贼光”、“火气”感。五是看裂纹、气泡。有些古陶瓷釉面会出现微裂纹,在科学仪器下看象裂缝,明显陈旧,两侧似斜山坡,有凸出其他釉面之势。用放大镜看气泡,给人撍蕯感,似充满气的气球,某些完整气泡里还会有类似泥土的零星粉沫。
二、要勤摸多掂悉心体会,戒没有手感蔑视轻重。
古陶瓷手感柔润,舒畅,有适度光滑感。而仿品有刺手、粗糙干涩感。如,宣德盘子,手摸底部感觉柔润,不过于光滑,这是由宣德盘子细砂底的特殊情况来确定的。对陶瓷不摸不掂就不会产生手感,就不会知道光滑度和轻重,就容易对古陶瓷产生片面认识。勤摸:对陶瓷既要摸外表、里面、口边,又要摸底部和底边;既要摸粗细、光滑度,又要摸厚保真品不论是哪个部位,其厚薄是差不多的,而赝品胎由薄变厚;既要摸古陶瓷,又要摸仿古瓷,要进行真假对照。有的人也许会问:你说手感“光滑”,何为光滑?许多新陶瓷不也很光滑吗?你说:“真假对照这更难做到,请问民间普通收藏者,能有几人可以捧着真品和自己藏品进行对照?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收藏爱好者如果真的想在收藏方面有所成就,仅看书是不够的,不是说“真假对照”就是一定要自己拥有真品,完全可以在看好书的同时,到博物馆、文物市场走一走,或者请有经验的老师指点。自己没有真品,不等于博物馆、文物市尝收藏专家们都没有,只要虚心请教,专家们会帮助你,或者指点“光滑” 或者帮助“真假对照”。笔者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到陶瓷,无论真假,若能拿到手,总会掂一掂轻重。如果一件陶瓷过轻或过重、不平衡,那么,判断其为伪品无疑了。
三、要多敲轻弹专心倾听,戒闭门看书忽略声音。
陶瓷损伤有裂痕时,用耳一听就明白了,因为完好的陶瓷与其声音是明显不同的。由于不同时期,陶瓷制造用的源材料不同,再加上火候又有差别,陶瓷生产成品厚薄不一样,听声音自然不一样,鉴定材料《明代青花瓷器鉴定》。可大多数初学者都以看书为主,若仅只看书,要通过听觉鉴定古陶瓷是很难的。要提高对陶瓷的听觉能力需养成一种良好的对陶瓷多敲轻弹听声音的习惯。听声音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听出感觉来,有了感觉就成功了一半,我们虽不说跟着感觉走,但是不同陶瓷有不同声音,只要是不同的声音对感觉器官形成了不同的感觉,就用这个不同的感觉来鉴定不同的陶瓷是完全可以的。关于古陶瓷有什么声音,一些史料有所记载,如“声如馨”、“音清越”、“声音悠扬长久”、“瓷声如金声”、“声如击木”等。
四、要多测巧闻精心实施,戒不闻不问自以为是。
古陶瓷的大孝重量、微量元素含量等,都在测量之内。陶瓷的重量鉴定,以上第二部分已讲过。各元素含量属古陶瓷科学仪器鉴定内容,有条件的测一测当然为好,没有条件的不测也无妨,因为传统经验式的古陶瓷鉴定法足以鉴定出古陶瓷的真伪、年代、窖口和价值。这里要讲的是要多测量古陶瓷大小,如:古陶瓷的口径、腹径、底径、高度和厚度等,这是古陶瓷鉴定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古陶瓷的大小不但对辨别真伪具有重要意义,对价值也有重要意义。巧闻指用鼻子巧妙地闻味道。古陶瓷很多是从土里挖出来的,这些出土的古陶瓷身上或多或少附有一些须泥土,这些须泥土大多数细腻、嫩滑,闻上去有一种泥土特有的香气。而赝品身上附着的泥土不如正品的细腻,闻上去感觉有一种异味。有的人对陶瓷大小和气味自以为是不重视,问大小随意估计,论气味一问三不知,这对古陶瓷的鉴定是极不利的。
五、要对照历史耐心考证,戒脱离实际不顾当今。
对陶瓷的胎质、釉色、造型、款识等鉴定,只是对陶瓷本身的特征进行鉴定,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了解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脉络与成就。要对照古陶瓷的煅烧方法、装饰办法进行分类比较和技术性分析;对照古代文献资料、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生活生产条件以及当时各阶层的审美情趣进行验证和调研;对照最原始记录和考古出土相关文物进行推断和考证。戒脱离实际不顾当今,要求实事求是面对现实,要明白现在生产仿品情况。如:现在市面上有大量的仿古瓷器,大都采用注浆工艺。只要陶瓷内壁没有旋纹、没有修刀痕、没有手指按过的痕迹,光滑且有泥浆流动痕迹的瓷器就可以判明其是注浆瓷器。只要这件瓷器用的是注浆工艺,就可以断定其为现代仿品。因为陶瓷的注浆工艺兴于解放以后。
六、要传统鉴定信心百倍,戒仪器测试全盘否定。
传统经验式的鉴定法是科学的,将传统经验式鉴定法称作传统科技鉴定法,应该是无可厚非的。仪器测试法也是科学的,已经被大家习惯称为科技鉴定法,显然也是正确的。尽管过去没人说科技鉴定法包括传统经验式鉴定法,但实际上科技鉴定法应该包括传统科技鉴定法和仪器科技鉴定法,这是必须要理解和明确的。对于资深专家来说,传统经验式鉴定法,即传统科技鉴定法是最具有效性和权威的,这是众所公认的,无可非议的,要信心百倍发扬光大。但有条件者在进行传统经验式鉴定的情况下适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仪器鉴定是也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一些很难鉴定的古陶瓷,可以利用两种方法综合鉴定,不能将仪器鉴定法全盘否定。仪器科技鉴定法目前比较多。如:碳十四测定法、热释光测定法、组分分析法、脱玻化测试法等。据相关资料记载,碳十四测定法可判断年代,但误差大,热释光测定法用来确定年代误差小,但有损陶瓷,脱玻化测法为无损测试,为当今最好的方法。元素鉴定法和“老化”鉴定法以及现代核分析技术鉴定法正在一些大都市试行。
七、要为人厚道修心养性,戒片面认识轻易定论。
有人认为只要是造型不符合文献记载或馆藏的陶瓷就可定为伪品,此观点很片面。正如著名鉴藏专家邹全安先生所说的:鉴定任何艺术品,不能为历史所统计的所谓的造型和重量所困惑,因为统计是有限的,资料刊载和馆藏更是有限的,艺术品的造型和重量虽然有其规律性、一定的固定模式和标准值,但这都是相对的,是一时不可穷尽的,在特定的时间里还有尚未能挖掘出来的一时也还不可能被文献所记载、馆藏的东西。所以陶瓷鉴定不能主观地以其造型自己没有见到过、没有听说过或在资料里未曾记载过,就断定其为伪品。由于鉴定水平不同,作鉴定结论时会因为人的主观因素异同而产生一些误差,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么到底听谁的呢?这里要求鉴定者为人要厚道,要有修养,要“鉴宝当慎重”。第一,不要自高自大,不要把自己东西说成价值连城,把别人东西说得一文不值,甚至当别人已经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时,还固执己见,瞧不起人;第二,不要众目睽睽之下,只“瞄一眼”就轻易抢先表态道其真伪,甚至口出狂言大声说“假的,如果是真的怎么怎么的……”。第三,不要以权威、头衔定论。不要不看物只看人,不要以为有专家的鉴定书,就说是真的。如果真品被鉴定为伪品,就可能会给这件古陶瓷以毁灭性的打击,不但影响该陶瓷的收藏交流,而且影响鉴藏专家们的声誉,给收藏爱好者带来消极影响,给古陶瓷带来不公正的待遇,给国家造成损失。
八、要迎难而上恒心鉴藏,戒瞻前顾后半途而废。
热爱古陶瓷的人很多,真正收藏的或者在收藏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并不多,而会鉴定或者能成为鉴定专家的更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有的人对鉴定没有把握,担心收到伪品,或者曾经收藏的大多数为伪品,经济有所损失,结果不敢再冒这个风险。其次,有的人对古陶瓷的收藏不能把握机遇或者不能准确把握投资金额,结果瞻前顾后,担心投资了上当亏本,不投资又怕再没机会,有的即使投资了,也不敢大资金投入,所以只能错失良机或者收藏些普通品。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投资小就收不到精品,“捡漏”也不是不可能。笔者认为不管是古陶瓷还是新陶瓷,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只要陶瓷做工精美,艺术性强,自己很喜欢,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收,因为真正的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今的,它的收藏价值都是很高的。遇到困难不一定是件坏事,关健要坚持,不要有过多的顾虑,“吃一暂,长一智”,在古陶瓷鉴定界也适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迎难而上,持之以恒,那么鉴定古陶瓷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第三篇:中国瓷器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瓷器的纹饰特点
2、能够从造型和纹饰角度欣赏瓷器作品
3、能够设计一个瓷器纹样或一幅装饰画
教学重点:瓷器的纹样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计瓷器纹样
教具准备:课件 瓷器作品
学具准备:课本 油画棒 作业纸 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鉴宝》中的一个瓷器展示的片断,学生欣赏。(意图:学生体会我国瓷器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价值)
师:通过刚刚播放的短片我们可以看出来,瓷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我国有瓷器的故乡之称。中国的瓷器从宋代开始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陶瓷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节课,我们主要从美术的角度对瓷器的造型和纹饰进行认识和了解。
出示课题:4——中国瓷器
二、感受体验
(一)瓷器的发展历史
商代(原始青瓷,工艺水平较低)——东汉(发明了了瓷器)——唐、宋(空前繁荣)——元明清(鼎盛时期,青花瓷开始成为主流)(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图片,辅助讲解)
(二)瓷器的造型特色
在造型方面,:执壶﹑凤首壶﹑梅瓶﹑ 龙凤壶﹑葫芦瓶﹑S耳瓶﹑蒜头口瓶﹑双系小口罐﹑鸟食罐﹑高足杯﹑杯盏﹑大碗﹑墩碗﹑折腰碗﹑浅盘等(出示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欣赏)
(三)清代制瓷工艺
1.斗彩:釉下彩和釉上彩交相辉映、争妍,十分别致。
2.五彩:不用青花线边,而使用各种彩色直接在瓷器上描绘花纹,颜色鲜艳,光泽强烈,不甚含蓄。
3.素三彩:色为黄、绿、白、紫等,无红色。
4.粉彩:用铅粉掺入瓷色料加以渲晕,画在烧好的瓷器上,再次烘烧而成。这种彩画颜色浓淡谐调,光泽柔和,所画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5.珐琅彩: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用特制的彩料描绘。珐琅彩颜色稳定,画精细的彩绘时便于控制,绘出图案有立体感,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四)瓷器的纹饰
纹饰在瓷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瓷器的纹饰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对纹饰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瓷器进行认识和欣赏。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瓷器的纹饰
1、古代纹饰
如:几何纹、缠枝纹、卷草纹、焦叶纹、回纹、还有很多喻意吉祥的图案
如:三羊开泰、五福捧寿、福禄寿、吉庆有余、一路连科、安居乐业、岁寒三友等 此外,人物也是古代纹饰中不可或缺
如: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以及仕女﹑婴戏图、八仙等。(分别出示各种纹样的范画)
2、现代纹饰(拓展延伸部分)出现现代纹饰的范画
三、探究表现
——我的自由空
大屏幕出示一组没有上色的瓷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给这些瓷器进行装扮,让它们漂亮起来。作业要求:
1、给这些瓷器画上漂亮的图案
2、根据青花的特点绘制一个瓷器纹样或画一幅装饰画
3、表现内容不限
四、展示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学生互评,教师总评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也亲手根据瓷器的图案和特征设计表现了瓷器纹样和装饰画,从美术的角度对中国的瓷器纹饰了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
第四篇:中国瓷器教案
《中国瓷器——青花瓷中的图案》教案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青花瓷中的图案
2、根据青花瓷图案和色彩的特征,设计一个瓷器的纹样
教学重点:了解青花瓷的基本特征,领会其装饰纹样独特的审美寓意,并能够自行设计绘制
装饰绘画。
教学难点:青花瓷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作品,老师展示画。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学导入:
1、临近上课时,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
师:这是一首中国风的歌词曲调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相融,给我们一场听觉上的盛宴,大家都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叫什么名字? 生:周杰伦的《青花瓷》
师:回答的非常好,歌曲中的青花瓷美丽而神秘,你们想去了解它吗?我们将在这节课中去走近它认识它,为它解开神秘的面纱。
三、讲授新课
1、了解青花瓷的定义。从定义中认识到青花瓷中的图案和色彩的特征:图案特征:着力于对外形轮廓的刻画,采取省略、归纳和最富特征部分的手法进行塑造:色彩特征:青白对比。
2、赏析青花戏婴图盘。
3、讲授青花瓷盘中的图案:在陶瓷的装饰中,装饰的原则在于有美好的寓意。“蝙蝠”——“福”、“ 鹿”——“禄”、“桃子”、——“寿”、“牡丹”——“富贵”、“喜鹊”——“喜”、“ 羊”——“祥”、年年有余、松鹤延年、福寿双全、龙凤呈祥
4、欣赏青花瓷中的图案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5、师:别看这些瓷器图案、画面、文字流畅劲健,那可是瓷器工匠们徒手画出来的。正
好老师这里有一个青花瓷花瓶,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给美化下,大家愿意吗?(课件出示要求)
生绘制瓷器图案,展示评价。总结:题材——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内涵——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形式——适合器型的特点
这是青花瓷的纹样特征,同时也是纹样设计的原则
四、课后拓展。
师:现代青花瓷的纹样设计在表现题材、作品形式、制作工艺上都有很大突破,请欣赏图片。
师:青花瓷的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哪里见到过? 生:青花瓷装饰的公共设施、服装等。观看幻灯片:欣赏现代青花瓷纹样及作品 作业
根据青花的特点画一幅以青花为主的装饰画,要求构图饱满,具有创意 学生在绘画实践中创造性运用传统元素,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师总结:瓷器以其迷人的风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文化、科技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五篇:中国瓷器 美术教案
课题:中国瓷器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简要了解瓷器及中国瓷器的发展脉络。
2、学会从审美角度欣赏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手段。
3、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陶瓷艺术。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
2、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3、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1、主要名窑的产品特点。
2、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手段。教具准备:教材、瓷器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学生用具,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
提问:
1、我们大家都生长在唐山,请问你对唐山了解吗?
2、CHINA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唐山是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地,被称为“北方瓷都”。CHINA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的意思,但是它还有一个意思可以解释为瓷器,正因为这样,外国人是首先看到了中国瓷器然后才逐渐了解了中国。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中国制瓷的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这节课我们主要从美术的角度对瓷器进行认识和了解。
三、讲授新课
(一)瓷器的产生
首先请同学观察两件陶器,请同学回答这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是陶器、瓷器的前身,在商代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除了金属器皿外,大部分都是陶土做的东西,在使用中发现陶器存在着一点的缺点,就是质地疏松、有一定的吸水性;到了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由于提高了炉温,是窑内有些易溶的物质,如草木灰、窑渣、易熔粘土等在高温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草木灰釉,这时人们发现烧出的东西不吸水了,就这样产生了最原始的瓷器,原始瓷器多为低级的青釉瓷;原始瓷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东汉晚期时,才逐渐完成了陶到瓷的演变过程。
看课件:瓷器----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为原料,经混合、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粘土类制品。
(二)瓷器的发展历史
1、商代以前:主要是陶器
2、商代:只能生产低级的青釉瓷,工艺水平较低
3、唐朝:烧造技术迅速发展,空前繁荣,烧制出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以及
使用的瓶、罐、杯等无所不有。
4、宋朝:是中国制瓷业的黄金时期,无论瓷器的质料、颜色,还是装饰、做工等方面都极其精妙和完美。
5、元、明、清:与外国的通商往来,国外的艺术形式的输入,这时的烧造工艺更加完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青花瓷成为主流,是制瓷业的鼎盛时期;清代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最好。
(三)历代名窑
1、越窑:盛名于唐朝、五代、宋朝,产品多为宫廷供物,以产蜜色窑瓷器著名,称瓷器中的绝品。
2、邢窑:唐代著名的瓷窑,要只在今天河北邢台,其产品胎质细洁,釉色白润,被当时奉为珍品。
3、定窑:宋代名窑,故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以烧乳白色瓷器为主,兼烧黑、紫、酱、绿等色器。
4、汝窑:宋代名窑,故址在今河南汝州市宝丰县,因为为宫廷烧瓷,古也称“汝官窑”,汝窑瓷器有细小裂纹,俗称“蟹爪纹”,汝窑瓷器底部大都刻有“奉化”或“蔡”字。
5、官窑:北宋时宋徽宗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自制瓷窑烧造瓷器,因此称为官窑;胎与釉都薄如纸,釉色有月白、粉红、粉青、绿灰等。
6、哥窑、弟窑(龙泉窑):南宋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哥哥的叫“哥窑”,弟弟的叫“弟窑”也叫“龙泉窑”;哥窑产品胎薄,色黑如铁,通称“铁骨”。龙泉窑的产品胎薄如纸,光润似玉,有粉青、翠青两种颜色,以无断纹为最佳,也是与哥窑最大的区别。
7、钧窑:宋代名窑,钧瓷胎骨灰白,釉细而润,其中佳品底部都刻有数目字,证明为宫廷所烧造。
8、磁州窑:宋时北方著名民窑,故址在今河北省磁县。器形多为盘、碗、罐、瓶等日用器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
9、景德镇:中国最著名的制瓷窑场,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瓷在元朝最著名,成功烧造青花、釉里红瓷器。
(四)瓷器的造型特色
1、瓶----天球瓶、葫芦瓶、贯耳瓶、梅瓶等。
2、壶----鸡头壶、凤首壶、提梁壶、执壶等。
3、碗----高足碗、斗笠碗、宫碗、注碗、圈碗等。
4、杯----高足杯、耳杯等
5、尊----钧窑尊、侈口尊、观音尊
(五)主要瓷器釉彩种类
1、斗彩:又称逗彩,釉下彩和釉上彩交相辉映、争妍,十分别致。
2、五彩:不用青花线边,而使用各种彩色直接在瓷器上描绘花纹,颜色鲜艳,光泽强烈,不甚含蓄。
3、素三彩:色为黄、绿、白、紫等,无红色。
4、粉彩:用铅粉掺入瓷色料加以渲晕,画在烧好的瓷器上,再次烘烧而成。这种彩画颜色浓淡谐调,光泽柔和,所画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5、珐琅彩:胎质洁白,薄如蛋壳,用特制的彩料描绘。珐琅彩颜色稳定,画精细的彩绘时便于控制,绘出图案有立体感,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6、青花瓷:釉色为透明白色,而花纹图案为蓝色瓷器的专称。
7、釉里红:以铜红料在瓷坯上绘制纹饰后施一层无色透明釉,以高温烧制而成,花纹呈红色,雅致大方。
四、探究表现
——我的自由空间
把所有同学分成四组回顾个窑瓷器的特点,然后组织一个“夺宝大会”,把自己所带的瓷器碎片分别拿出来,请四组同学分别观察说出他们属于哪一个名窑、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并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地发展;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中国陶瓷知识,从美术的角度对中国的瓷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希望你们在以后要注意观察、勤于学习、多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