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考文本]我国职业培训与技工学校的发展(陈宇在四川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写写帮整理)
我国职业培训与技工学校的发展(陈宇在四川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07-1-19 9:19:41 被阅览数: 87 次 来源: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非常高兴,能随同小建部长一起到四川来参加贵省的职业培训和技工学校工作会议。这次领导出了一个题目,要我讲讲我国职业培训和技工学校的发展。命题作文压力总比较大,不知能不能讲到点子上。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仅供参考吧。
上个月底,我在全国政协组织的《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做了个讲话,题目叫:《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光芒四射的亮点》。后来,有一位记者发稿时把题目改成:“我国教育光芒四射,职业教育是闪闪亮点”。
我后来和这位记者沟通了一下。我告诉他,我可没有说“我国教育光芒四射”。我对教育的看法众所周知,如果要用形容词,恐怕只会说:“我国教育光芒暗淡”吧?教育方面问题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三条:
第一,收费太高。高等教育收费惊人,义务教育名存实亡。
第二,孩子太苦。全世界像我们这样严厉折磨十七岁以下孩子的国家,只有我们这一家。
第三,最后能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孩子们到底能不能成才?不知道。
就在这样严峻的教育形势下,我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一花独放,成为闪闪发光的亮点。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为我们培养出了千百万合格的劳动者,支撑了中国的经济起飞。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还支持了就业,支持了人力资源开发。不但给一大批根本不能适应我们这种教育制度的孩子找到了出路;还给一大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找到了出路;同时,还支持了我国农村后备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为什么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有三条:
第一,职业教育培训是我国传统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控制最薄弱的环节。
第二,职业教育培训是“全国统一高考”这根指挥棒基本失灵的部分。
第三,职业教育培训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和经济基础,和生产活动,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贴得最紧密的部门。
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主力是两大块。一块是企业,一块是职业学校。我们的企业在过去近三十年中至少对3亿未经培训,直接进入企业的劳动者进行了职业培训,每年的培训人数高达1000万以上。企业的贡献非常大。
职业学校分为民办和公办两类。民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现在涌现出了一些非常有实力,甚至有国际影响的名校,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公办职业学校由于受到宏观政策的误导,从1999年到2002年有过一个大滑坡,但经过几年努力,现在重振雄风,重新达到甚至超过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总结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经验,可概括为三条: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培养方向。
什么是需求导向?就是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要坚持满足劳动者个人就业的需要;坚持满足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人的需要;坚持满足由于科学进步、技术发展,对人的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总的看来,对这些要求,职业教育培训比普通教育敏锐得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民办职业教育培训在这一点上又比公办职业教育培训反应敏锐。如果我们不是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就业导向,而是与此相反,坚持供给导向、坚持培训导向的话,如果我们只从教育培训机构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出发,就会走上相反的路,就会不顾像前几年高校的发展一样,不实际需要的升级、扩招,单纯追求学历文凭,单纯追求学校级别,最后是学生毕业即失业,最后必然导致失败。
第二,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的建设。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分清职业教育培训和学科学历教育的根本区别。学科学历教育是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来发展,它侧重于理论和知识的完整性,它的目标是推动学科向前发展。但职业教育培训是按照生产的自身规律来发展,它侧重于生产和操作的实际需要,最后落脚到实践中的技能。所以,生产实习是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部分。按照生产过程的实际组织教学,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特色。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终生服务的宗旨。
职业教育培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不受全国统一高考这个指挥棒影响。把多样复杂的人才、多样复杂的社会,归结到一个统一的高考,是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破坏,也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我们的职业教育培训服从于多姿多彩、各色各样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能力要求。这就使职业教育培训有很丰富的多样性,很充分的开放性,很强烈的个性。这也就使得这种教育培训特别容易品牌化,形成名师、名专业、名学校。
最后,谈谈技工学校的发展问题。技工学校创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技工学校和企业有天然的直接的联系。在过去50年的发展中,技工学校经历过一些波折,特别是两次大波折,一是1964年以后技工学校曾整体划到教育部门,切断了和企业的直接联系,再加上1966年以后的文化革命的影响,技工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大挫折。1978年国务院重新把技工学校划到劳动部门后,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技工学校发展得很快,发展到5000所。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受到高校扩招、随之高中扩招的宏观政策干扰,一度又出现较大滑坡,每年招生人数从80万下跌到50万。当时出现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经过全国劳动系统几年的奋斗,特别是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要发展,经济要继续增长不可能不需要技术工人,不可能不需要高技能人才。所以到2002年后,技工学校情况全面回暖。现在每年招生已突破120万人,在校生突破300万人,都达到了历史最好的水平。但是,在目前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技工学校还面临一系列难题,包括面临种种社会压力,其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需要作出选择,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最近,一位著名留美学者向政府郑重建议,把大部分大学降为大专、或中专、技校层次的职业院校。他是在观察了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育结构的应有变动,而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当然,这完全是个学者的建议,我觉得一个人离开祖国时间长了,就会有些不太了解国情。比如,你建议把大学都降格为大专、中专、技校,那校长的级别问题,乌纱帽的高低问题怎么解决呀?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建议的合理内核,就是他指出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现在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实际上相当于美国的大量的社区学校。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这种社区学校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非常有效率,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在美国的许多产业中,社区学校培养出来的员工,大概占一半到三分之二以上。连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都是这样一种状态,说明了我们的职业教育培训的培养模式和培养层次是正确的。技工学校的发展应该说是前途无量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我建议,技工学校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定位自己的特色。一定要成为你的那个特定领域的技能培训的最强者。不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而是坚决要定位在技能培训、技能养成上。为此,你就一定要解决最优秀的生产实习名师的培养,就一定要解决如何管理好生产实习设备,如果真正解决好学生的实际操作问题。一定要突破,突破后才能做出品牌。
第二,落实就业的问题。一定要抓好出口。只要学生就业没问题,学校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最优秀的一些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它们的就业率甚至超过了100%。
第三,搞好企校结合。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技工学校从50年前诞生时就是和企业合办的。所以现在我们不管你是拉进来,还是打出去,反正要和企业共存共荣。这就是我们的根和我们的本。这些事情做好了,再加上劳动部门政策的支持,包括公共财政的支持和职业资格的支持还有就业准入的支持,那么我们就可以如虎添翼。
第二篇: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强职业培训
服务跨越发展
——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总结近年来我市职业培训工作,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任务,动员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我市职业培训事业新局面。刚才,对2010年以来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进行了表彰,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职业培训基地进行了授牌,市人社局某某局长做了工作部署,某某市政府、省交通技师学院以及某某集团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再强 1 调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鼓足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信心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一项战略举措,始终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市职业培训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职业培训体系基本建立。以就业再就业培训、在职人员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体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不断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初中高技能等级相互衔接、职业工种较为齐备、覆盖全市的技能教育和培训网络基本形成。围绕技能人才的培养、评 价、选拔、使用、激励,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职业培训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工作体系日趋完善。二是职业培训规模持续扩大。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67个,职业院校25所,在校生5.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65万人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3.1万人,高技能人才总数达4.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5.3%。三是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核心,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为重点,实施了“提升能力促创业”、“转移培训”等一系列培训计划,有效增强了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保持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的来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职业培训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这是 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的结果,是职业培训工作者辛勤努力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职业培训工作者和关心支持职业培训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技能劳动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职业培训工作与扩大就业的需求相比还不相适应,与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深化。少数地方和部门对技能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一些企业职工和青年劳动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钻研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工作合力凝聚不够。职业培训统筹规划不足,合力不够,力量偏弱,层次较低。三是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各地职业培训的政策不统一,培训补贴标准和资金使 用效益还需提高,职业培训基础能力亟待增强。四是培训质量有待提升。职业培训与我市产业结构还不相适应,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实训的硬件设施还不能满足培训需要。这些问题,都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我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起步之年,是深入实施“八项工程”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现实难题,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稳定的任务非常艰巨。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始终把职业培训工作摆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去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了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目标和措施办法,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今年2月和9月,国务院、省政府又分别召开了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对做好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在我国、我省职业培训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这些都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是加快企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 路。创新驱动是我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跨越、加速赶超的核心战略。这不仅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高技能劳动者。没有一支专业化的高技能劳动大军,再先进的新技术、新装备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产业发展也失去了劳动力支撑。近年来有许多大项目在我市落户,他们决定落户时考虑的重要一条,就是我市能自主培养和供给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我们要紧紧围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基础作用,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为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三)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是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和居民 收入倍增计划,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增加居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国家创业型城市,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职业培训在就业创业中承担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使命,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可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是建设人才强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工程。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人才发展 规划,都对高技能人才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为一支重要的人才资源,其素质高低和结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认真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布局,全面推进职业培训,不断壮大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形成技能人才梯队,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跨越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突出重点,推进职业培训事业快速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大局。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将职业培训事业融入到大局中去,找准目标定位,明确方向路径,抓好任务落实。会前,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加强职业培 训促进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做好我市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职业培训工作要按照文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坚持”,即: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始终坚持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始终坚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根本,提升技能劳动者综合素质;始终坚持以政策创新为动力,拓展职业培训工作新领域。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着力实施三大培训工程。主动适应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一是以技能储备为目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 要求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每名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实现技能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就业技能培训人数达10万人以上。二是以提升技能为目标,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新员工上岗培训、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都能得到提升性培训,全面提高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十二五”期间,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人数达35万人以上。三是以增强创业能力为目标,实施创业培训工程。依托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能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经营稳定性,促进更多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十二五”期间,创业培训4万人以上,创业成功率60%以上,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
(二)提升职业培训质量,着力创新四种培训模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质量观念,把确保质量的要求落实到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一是创新就业导向培训模式。根据就业需要、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促进职业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就业导向的培训方式,建立政府主导、校企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培训新模式。深化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二是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内涵,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开展科技创新等合作,提升职业学校服务产业转型的能力。建立教师达标机制,重点突出专业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80%以上专业课教师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达80%以上。畅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渠道,实施“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师全员”三大培训计划,全面提升职业培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创新培训质量监管模式。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完善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把好培训机构准入关。加强动态管理和过程监督,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四是创新培训结果检验模式。强化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将培训结业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情况作为支付政府培训补贴的主要依据,引导和促进由“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统一规范职业技能鉴定,优化技能鉴定运行程序,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水平和质量。
(三)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着力落实四项工作措施。围绕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以高端带动初、中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一是实施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政策为抓手,鼓励和引导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培养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到2015年,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人以上,其中紧缺型技师、高级技师3000人以上。二是加强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全市重点产业集中区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攻关、技能培训、传艺带徒等方面 的示范作用。要建立1-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实训示范基地、3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示范基地、1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示范基地以及100个企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立20个与我市产业转型相匹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大重点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建立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绝活绝技价值实现及代际传承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奖励表彰政策,提高技术能手、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和技师的津贴标准,“十二五”期间,评选产生1000名企业首席技师和10名“镇江市首席技师”。四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打破年龄、工龄和职业资格限制,让优秀技能人才脱 颖而出。通过组织企业职工、职业院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人员参加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职业技能竞赛、练兵比武等活动,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树立立足岗位成才的观念。
四、强化保障,营造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协调,形成全市职业培训工作合力。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人社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各辖市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职业培训,进一步落实责任,完善措施,真正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质量,稳定和促进就业。
(二)加大投入,完善职业培训资金投入机制。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和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合理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各辖市、区政府要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落实专项经费,加强职业培训基础建设和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符合条件参加劳动预备制等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发放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补贴和一定生活费补贴等相关工作。各企业要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依法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重点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人社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三)扩大宣传,营造职业培训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技能成才和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宣传企业、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方面的特色做法和成效,在全市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树立一批技能成才和成功创业的先进典型,营造争当优秀高技能人才的氛围,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跨越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同志们,职业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强化责任感,增强使命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奋发作为,不断开创我市职业培训工作新局面,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在全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努力提升职业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在全省职业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古浪县人民政府
(2011年6月)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全省18个干旱县和4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50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2人,农村劳动力19.78万人,富余劳动力在10万人以上。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9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0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6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3元。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立足于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按照“城乡统筹、技能为本、市场主导、政策助推”的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持措施,实现了职业培训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十一五”时期,累计投入职业培训资金3158.5万元,建成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3所,其中,就业培训中心1所,职业技术学校 5 所,以技工学校为主的社会办学机构7所;培训城乡劳动力70.9万人(次),其中技能型培训2.47
1万人,引导性培训68.43万人(次),技能型培训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按照先培训、后输转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时期,年均输出劳动力9.6万人,劳务收入由2005年的2.8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亿元,年均增长29.4%,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5%,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管理考核,着力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县上将职业培训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一是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将劳动力职业培训输转工作列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单位工作实绩考核范畴,制定了具体和刚性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同时,实行培训质量跟踪管理制度,对培训基地管理好、结业学员就业好、用工企业反映好的培训机构进行奖励扶持,对任务完成差、管理不规范的培训机构实施重点管理。二是完善培训制度。对全县劳动力职业培训实行统筹管理,统一制定培训规划和管理办法,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严格按政策规定审定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补助,并统一组织考核验收。三是建立工作推动机制。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县就业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全县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劳动部门规划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开展“创业之星”、“劳务之星”等评选活动,发掘和培育劳务技能培训方面的典型,带动更多群众参加创业技能培训。
(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培训投入,着力在夯实工作基础上
下功夫。在用足、用活国家职业培训扶持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补一点,用工单位集一点”等方式筹集培训经费,保障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严格落实培训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按照“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补贴资金应达到再就业资金总数的10%以上”的政策要求兑付补贴资金,完善培训补贴办法和资金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就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县财政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对乡镇按照每年3~4万元的标准拨付劳务培训输转经费,更大力度地扶持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培训设施建设。加大对培训实体的投入,在抓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累计投入资金2123万元,有重点的扶持发展以县就业培训中心、古浪技工学校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培训机构,有力提升了培训能力。
(三)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领域,着力在提升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针对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实际,我们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了以“抓技能培训为重点、抓职业道德教育为要点”的“双抓”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一是注重就业引导培训。培训内容选择了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符合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政策法规、安全生产、就业岗位选择、劳动权益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提高了务工人员的综合素养。二是实施“订单式”培训。走校企合作的路子,依托古浪技工学校的品牌和规模优势,采用定单培养、定向输出的方式,加强与华北油田、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新疆塔西南新海公司等全国各大油田及国内企业合作,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做到先定岗后培训,提高了培训后的就业率。三是开展联合办学。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形势和工作实际,我们确定了联合办学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方向。2008年,县上组织全县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负责人,考察了天津、山东、四川等省市的职业教育,遴选了天津红星职专、天津统计职专、四川绵阳工贸学校、四川广元核工业学校、青岛双星学院、青岛开发区职教中心等6所中等职业学校为联办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近三年来,共招收联合办学学生1870多名,输送1700多人,毕业后大部分学生签约到当地企业就业。四是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培训设施,实行以县就业培训中心为主,各乡镇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把技术难度高、难以掌握的劳动技能培训放在县就业培训中心,把易于掌握的短期劳动技能培训放在各乡镇就地就近开展培训,即方便了群众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四)整合培训资源,完善服务方式,着力在构建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上下功夫。坚持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职业培训新理念、新模式,努力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培训实体向管理培训市场的转变。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科学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和各类培训资源,形成了以职业中学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古浪技工学校为主体的技工培训和以县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实现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共享,构建了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企业用工信息库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分性别、年龄、学历全面普查登记、分类建立培训台账,对劳动力资源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实施动态管理,以利于分类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同时,引导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逐步向职业中介机构转移,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集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
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机构,使职业中介机构成为劳动力专业培训就业的重要角色。三是积极培育用工市场。把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及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作为劳动力培训后转移的主攻方向,通过走出去考察用工市场、请进来洽谈用工事宜,多方搭建起劳务信息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县共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48个,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山东、新疆、内蒙古、广州、青海等地为主要输出区,辐射全国的劳务输转格局。
总体来看,我县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讲,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的劳动者转移就业率高、收入可观,有效提升了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效应。从社会效益讲,通过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综合素质,培训后稳定转移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观念,催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务工带头人和返乡创业能手,在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认识到位、工作重视,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把职业培训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促进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才能保障职业培训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面向全体、突出重点,是确保职业培训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坚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才能扩大和展现职业培训的整体效益。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是提升职业培训水准的关键。将国家就业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采取联合办学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培训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虽然我县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县上财力紧张等因素制约,仍存在投入不足、培训规模和水准不高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从薄弱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各项制度,推动我县职业培训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杜青林在四川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杜青林在四川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会议期间,大家参观考察了成都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刚才,春城同志介绍了成都市的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成都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出。今年2月,成都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3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成都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世界看,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已超过众多经济部门,成为全球的重要支柱产业。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同期3%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到了90年代,世界旅游总收入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近10年的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成为世界上新兴的旅游大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客源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方兴未艾。国际旅游重心的转移和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现代经济产业的互动共融,经济社会开放度的提高,为我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提供了难得机遇。
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组合好、极具特色,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250多处、世界遗产5处、A级旅游景区10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个。2006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79.6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1.4%,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基本确立。目前,我省旅游业正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从产业规模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从注重量的积累到质与量并重的新阶段,但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从产品层次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资源由初级开发向深度开发转变的新阶段,要突出四川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延伸产品链条,推进旅游产品创新。从组织结构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以壮大市场主体做强产业的新阶段,要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大企业集团,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从关联效应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的新阶段,要引导旅游产业要素向优秀旅游城市、优势区域和精品旅游景区聚集,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配套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发展之路,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旅游业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对外开放、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四川和富裕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加快发展旅游业,既是强省的紧迫需要,也是富民的现实选择。旅游业是一个需求旺盛的服务产业,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既促进投资,也拉动消费,还能创汇,充分体现了“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日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据测算,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去年全省总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6.5%。扩大内需,必须紧紧抓住旅游这个重要着力点。旅游业是一个充满
活力的富民产业,对就业增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目前,我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40万人,涉旅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其中,涉旅从业人员新增21万人,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的三分之一。我省不少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开发一个景区,带富一方群众。九寨沟县原来是省级贫困县,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8.7%,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占全县的一半。旅游业是一个优势突出的强省产业,对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业网点的发展,而且能够间接地带动城市建设、文化娱乐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专家分析,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产值就增加4元以上。可以说,旅游“一业兴,百业旺”。去年,我省旅游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1000多亿元。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要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利用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资源,挖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其与向现代农业跨越、向工业强省跨越、向文化强省跨越协调推进、良性互动。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产业总量不大、效益不高,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旅游发达省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国第八位,与我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称。特别是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均不到1%(位列全国前5位的广东、北京等地均在2%和5%以上)。旅游产品不精,结构不合理,大众化产品多、特色精品少,观光型的产品较多、休闲度假型的产品较少。缺少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和要素的旅游龙头企业。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握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要求,立足现实基础,发挥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打造精品,开拓市场,加强管理,强化保障,推进旅游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讲几点意见。
一、打造旅游精品,夯实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基础
精品旅游区是跨越发展的基础。要强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景区、线路和城镇,提高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着力提升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峨眉山—乐山大佛、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是我省享誉海内外的三大精品旅游区,是四川的三大王牌,也是世界级的品牌。要加强生态保护,完善服务功能,打响世界遗产牌,提升整体形象,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突出峨眉山—乐山大佛“天下峨嵋、十方普贤”主题形象,挖掘佛教文化、茶文化内涵,整合蒙顶山、三苏祠等周边旅游资源,完善乐山市、峨眉山市旅游城镇配套功能。突出大九寨“人间仙境、童话世界”主题形象,加快建设藏羌风情走廊、红军长征文化中心等重点景区,完善漳扎、川主寺等旅游城镇的功能。突出青城山—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主题形象,把道教文化、水文化、饮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依托成都中心城市优势,整合开发青城后山、西岭雪山、银厂沟等旅游资源,打造成都国际旅游城市。
(二)着力建设新五大旅游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优化旅游区域布局,建设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富民强省的旅游新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加强与云南、西藏的合作,构建以康定机场为中心的“环贡嘎两小时”旅游圈,将亚丁建成世界级高山自然生态和香格里拉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建设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突出民族风情特色,重点打造泸沽湖、邛海、螺髻山、红格温泉等休闲度假景区,完善西昌、泸
沽湖、攀枝花旅游线。建设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邓小平故居、朱德故里为重点,构建两小时旅游圈,着力开发阆中古城、千年绸都、华蓥山、剑门蜀道、中国死海等景区,建成世界知名的伟人故里和三国文化精品旅游区。建设川南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以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自贡恐龙博物馆等景区为载体,大力开发和弘扬竹文化、酒文化、盐文化。建设“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以三岔湖、龙泉湖和龙泉山为重点,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度假基地。
(三)着力完善五大旅游精品线路。坚持围绕线路整合旅游资源、整合产业要素,以线路连精品,以精品带区域,建设以九寨沟、黄龙、三星堆、都江堰为重点的九环线,以峨眉山、乐山大佛、三苏祠和彭祖山为重点的成乐环线,以卧龙、四姑娘山、“情歌故乡”康定、海螺沟为重点的西环线,以武侯祠、庞统祠、七曲山大庙、剑门关、阆中古城为重点的三国文化旅游环线,以邓小平故居、朱德故里、川陕苏区、泸定桥、夹金山、卓克基官寨、毛尔盖等为重点的红色旅游线路。加快精品环线重要景区的建设,增强旅游环线的吸引力,提高配套产业的集聚度。
二、开发旅游市场,拓展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空间
旅游经济是“窗口经济”,更是品牌经济。要以品牌景区塑造为突破口,做好旅游宣传促销,提升品牌的品质和内涵,提高美誉度,把我省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一)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要下大力气开拓省外市场。对于传统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要以打造集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深化营销方式为突破,深度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培育东北、中部、西部等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巩固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依靠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深度营销,深入挖掘这些传统客源市场的潜力。以资源的唯一性和文化的异质化为吸引力,努力培育欧美、澳洲等新兴客源市场。
(二)强化市场营销。围绕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创响大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三大品牌。创新营销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线路推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高营销专业化水平。深入研究目标市场消费群体,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组合不同的资源特色、主题,围绕线路打造、设计旅游产品。综合运用公关宣传、媒体宣传和活动宣传等多种宣传手段,形成叠加宣传和跟踪促销攻势。强化整体营销,建立健全旅游、外经贸、外宣、文化、新闻等多部门横向结合,省、市、县纵向结合的宣传促销体系。
(三)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探索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开发跨区域精品线路,积极开展产品共享、联合促销、互送客源、信息互通等活动,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加强省内旅游区域合作,按照产品和线路的特点,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和区域分工,打造以景区为载体、交通为轴线、城镇为支撑的旅游经济区域。加强与周边省份和旅游发达省份的合作,打造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川陕旅游协作区”,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强国际旅游经济合作,开展与境外旅行商、旅游企业及航空公司的协作,拓展海外主要客源地。加快开通成都直飞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等主要国际客源市场的航线,争取开通更多的连接主要旅游景区与海内外旅游客源地之间的直通航班,积极推进直航、延伸拓展航线和旅游包机业务。
三、加强旅游管理,营造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环境
坚持依法治旅,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营造让游客感到安全、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加强旅游规划管理。通过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实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总体规划。按照向旅游经济强省
跨越的新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修订和完善《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注重资源整合,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搞好规划衔接。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旅游总体规划与各种专项规划有机统一起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十一五”期间完成重点旅游县和重点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景区规划要注重特色,体现自然景观的独特风貌和旅游景区的独特魅力。严格执行规划。坚持旅游开发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加强景区接待服务区建设。通过开发新景区景点,扩大景区景点的游客容量。按照景区景点环境容量,科学制定最佳游客接待量和游览线路,优化旅游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景区环境。学习借鉴九寨沟、峨眉山等景区建设管理经验,整治景区及周边环境,切实解决好排污、卫生、噪音等问题,改变脏、乱、差现象,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景区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内的游览条件。增设景区内的停车场所和游人休息服务设施,设立标准、科学、美观的标识、标牌,使景区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运行良好。做好景区景点外围和周边地区、旅游沿线的村镇、居民点建设,搞好旅游沿线的绿化、美化,关闭严重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净化旅游环境。
(三)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经营秩序。在旅游景区和旅游沿线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依照有关部门颁发的经营服务标准,定点、合法、文明经营。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宰客、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黑社、黑导、黑车,坚持不懈地净化旅游市场。加大市场执法检查力度。坚持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加强旅游市场检查,尤其要加强每个假日黄金周前的集中检查。工商、物价、公安、卫生、旅游、交通、质监、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及时处理投诉案件,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导游管理。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导游行为,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严禁导游人员欺诈游客、强制消费、降低服务标准、强索小费和私拿回扣等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旅游诚信建设。建立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公告体系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完善旅行社诚信经营机制。倡导文明经商,诚信无欺,树立“和谐四川、诚信旅游”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旅游业的安全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构建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切实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交通、场所安全。加强对旅游企业、车辆和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场所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景区设施安全。加强对景区电梯、索道、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未经安全检查许可的特种设备一律不准投入运行。确保景区食品卫生安全。旅游接待场所要切实搞好餐饮卫生,提高餐饮质量。卫生、质检部门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四、强化四个支撑,为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必须强化基础设施、政策、企业、人才四大支撑,改善发展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保障跨越发展。
(一)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是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前提。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构建旅游快捷通道。加强旅游环线和对外通道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连接、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新五大旅游区和西环线等为重点,建设西昌—攀枝花、乐山—宜宾、雅安—泸定等旅游快速通道,加快建设绵成峨乐城际快速铁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扩建和康定机场建设,尽快启动建设亚丁香格里拉旅游机场。积极发展嘉陵江、长江水上运输。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根据国际旅游标准,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信息、安全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继续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级宾馆、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
农业旅游示范点认证工作,开展创建旅游强县试点工作。配合国家“金旅工程”,完善全省旅游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提高旅游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大力发展旅游城镇。继续完善旅游功能,努力把成都市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把峨眉山、都江堰等建成国际旅游城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建成一批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旅游城镇。重点建设40个特色旅游小镇。
(二)完善旅游发展政策。省委、省政府已下发了《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决定》,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积极拓宽旅游扶持政策思路,研究制定乡村旅游企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企业以及高比例安置失业人员、残疾人员旅游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财政贴息贷款扶持旅游企业重大设施改造的政策措施。鼓励拓展市场化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市场前景好、吸纳就业多的旅游企业发展。研究利用相关行业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家对西部地区和农村旅游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加大旅游扶贫项目开发,用好相关扶贫政策,吸引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带动力,形成跨越发展支撑力量。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推动国有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联合重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探索旅行社混业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交通企业联合经营和旅游景区集团化经营。培育旅游大企业集团。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强强联合,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把峨眉山、九寨沟、锦江宾馆、四川航空公司、大陆希望集团、成都加州集团、成都文旅集团、四川新华集团、成都万贯集团、遂宁天友集团等10户企业培育成为我省龙头旅游企业集团,以大企业集团支撑带动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做专做精一批中小旅游企业。加强旅游要素整合,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旅游消费升级,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壮大民营旅游企业。把旅游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阵地,全面放开旅游市场。鼓励民资、外资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改进对民营旅游企业的政务服务,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
(四)壮大旅游人才队伍。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人才是关键。抓好旅游人才开发,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技术等级考试制度,规范旅游从业人员退出和淘汰机制。注重旅游管理人才和企业家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外语水平高、涉外旅游经验丰富的旅游营销、策划、创意人才。抓好旅游教育培训,进一步规范旅游职业教育标准,办好一批重点旅游职业学校,调整和优化旅游专业设置,促进专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合作,培养我省旅游业跨越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抓好导游队伍建设,完善导游人员服务标准、用工合同和报酬机制,加强对特种旅游、专项旅游所需的专业技能型导游培养,不断提高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最后,我就以新的理念谋划旅游业发展再强调几点。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游客的消费特点、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大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游客的满意为标准,充分体现对游客的关心和爱心,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做到规范服务、诚信经营,营造公平公正的旅游环境。二要突出旅游开发富民。利益分配上,要做到政府、业主、当地群众共享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旅游规划上,要考虑当地群众的就业致富门路和方便群众的相关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要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的素质和能力。三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融入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形成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旅游工作格局;创新投资体制,形成政府抓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创新经营机制,形成以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的市场经营格局。四要倡导求真务实。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要开拓进取、加快推进,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要培育增长点、形成新亮点,又要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高标准、高起点,又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量力而行;要追求旅游业发展速度,又要注重旅游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要借鉴推广面上的经验,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五要做到合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发展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重大问题,形成协调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构建“大旅游”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整合林业、水利、建设、文化等部门管理的旅游资源,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深化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景区活动,努力形成推动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顾秀莲在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顾秀莲在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7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四川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进。在此,我代表中国关工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四川青少年健康成长而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五老‛表示亲切的慰问!
今年是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理论研讨会、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20年回顾展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当前,全国各地关工委都在积极学习领会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纷纷表示要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再作新贡献。在这样的形势下,你们召开四川省2010年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时机很好。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一定会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再创新的业绩。
刚才,谢世杰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回顾总结了省关工委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对今后工作作了部署,讲得非常好。
借此机会,我讲三个问题。
一、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这次召开的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李长春同志转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五老‛的亲切问候,作了重要指示,刘云山同志代表中央发表了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观看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20年回顾展,作了重要讲话。陈至立、张榕明、孙家正、李金华、许嘉璐、热地等国家领导人也分别参加了会议、参观了回顾展。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肯定了20年来关工委工作的成绩。李长春同志指出,多年来,中国关工委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具体、生动、卓有成效的工作。刘云山同志指出,20年来,广大‚五老‛满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真切关注,满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责任,满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热情关爱,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愧为以身作则的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员,不愧为可亲可敬的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不愧为具有崇高威望的社会风尚监督员。刘延东同志指出,关工委成立20年来,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发挥‘五老’优势,在培养下一代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硕果累累、成绩辉煌、贡献巨大,成为党和政府的得力助手,成为下一代最好的老师。这些指示和讲话,是对全国关工委和‚五老‛工作很高的评价,也是对20年来全国关工委工作成果的系统概括和高度总结。第二,充分肯定了‚五老‛的特殊优势和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意义。李长春同志指出,‚五老‛人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他们与青少年有着天然紧密 的情感联系,在深入细致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刘云山同志强调,老同志思想政治坚定,人生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极其宝贵的重要资源。各级关工委和老同志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具有其他社会力量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刘延东同志指出,各地关工委都有自己的特色,关工委的工作很重要,非常有意义。第三,对在新形势下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央领导同志希望中国关工委进一步加强组织,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积极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在弘扬革命传统方面;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文化环境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四,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与支持关工委工作。刘云山同志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的高度,切实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支持关工委的工作,为关工委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要求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与各级关工委的联系,更好地发挥老同志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弘扬老同志关心下一代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营造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语重心长,涵义丰富,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如何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我们要在各级关工委和广大老同志中认真组织学习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把大家的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努力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不辜负党中央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二、回顾过去,四川省关工委工作硕果累累 近20年来,四川省关工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老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工作方法,为促进四川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党政高度重视领导好。四川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坚持出席关工委重要会议,听汇报、作指示、给任务、创条件,对省关工委的领导和支持都非常实在。尤其是200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更是加大了对关工委的领导和支持力度,为省关工委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新增了省委谢世杰老书记和3名省级老领导到关工委工作。同时,为关工委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解决了办公用房、增加了办公经费;强化了关工委工作手段,支持成立了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就到省关工委看望大家,充分肯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省长蒋巨峰同志亲自关心省关工委基金会的成立。今天省委、省政府又隆重召开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力度强,相信必将大力推动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是组织队伍建设好。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各县(市、区)、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大部分村(社区)成立了关工委组织,有的还延伸到了村民小组和社区楼幢,基本实现了关工委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到目前,全省有近90万名老同志在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各级关工委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途经,以制度规范工作,使关工委组织、队伍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服务青少年效果好。四川各级关工委和老同志,以服 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开展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少年法制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弱势青少年群体关爱、农村青年增收致富科技培训等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尤其是5.12特大地震后,各地关工委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捐款捐物、募集善款、结对资助、心理辅导、亲情关爱,充分体现了老同志对青少年的关爱。针对青少年成长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地关工委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交了不少有份量的调研报告,积极为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
四是积极探索创新好。四川各级关工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工作方式、方法和载体,突出特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树立了一些好的品牌。在省关工委‚爱我中华、建设美好四川‛的号召下,各级关工委上下联动,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载体,深入开展,效果明显;探索建立了‚警校共育‛模式,得到了公安部和教育部的重视,并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仁寿县关爱留守儿童的六模式,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表扬;在全国首先开展了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关爱活动,让3万多名孩子得到精心呵护。
五是宣传工作开展好。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各新闻媒体紧密配合,突出关心下一代主题,加大了宣传力度,做到了电视有影,电台有声,报纸有文章,扩大了影响,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了中关工委提出的关工委工作进入主流媒体的要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同志们,四川关工委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政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关工委和近90万名老同志艰苦奋斗,辛勤努力的结果。希望你们总结经验、挖掘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为四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展望未来,四川省关工委工作前程似锦
同志们,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10年,是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各项任务都很重,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也很重。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纪念表彰会议的部署,切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抓好落实。
(一)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抓好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的学习,认真研究讨论如何巩固发展成绩;如何更好地发扬‚五老‛优势;如何与时俱进、再创新业;如何在党政领导下,争取各方支持,使关工委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作出新的贡献。其次,要在学习领会中央领导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措施;同时,要及时将会议精神向上级领导汇报,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沟通,努力把中央领导讲话精神贯彻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努力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积极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这是全国各级关工委集体智慧的体现,来源于广大‚五老‛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创新。关心下一代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关工委建设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推动关工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全局、提高水平、推动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四川省关工 委把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关工委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要求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升工作能力,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三)继续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要尊重规律,尊重青少年,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以竭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出实招、办实事。要把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的重中之重。四川关工委开展的‚爱我中华,建设美好四川‛主题活动,声势大、内容实、效果好,在全国树立了响亮品牌。今年的教育主题确定为‚感恩‛契合党政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题,希望你们扎实开展这一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四川还是多民族大省,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青少年广泛开展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教育,加大对民族地区特殊青少年的关爱力度,使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增强稳定压倒一切意识、民族团结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人人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促进者。要突出民族团结进步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工作,切实承担起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更好地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
(四)以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为重心,不断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我们的工作对象在基层,工作的依 靠力量在基层,成果来自基层,经验源于基层,‚五老‛人才也主要在基层,一定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下功夫把基层工作做好,把基础搞扎实。希望四川省关工委在 ‚关心下一代工作基层工作年‛中,按照领导班子建设好、骨干队伍作用好、制度健全执行好、活动经常效果好、积极探索创新好的标准,积极开展‚五好关工委‛的争先创优活动,定期总结,定期表彰,定期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辐射力,加强基层的组织设臵、机制创新和功能开发,探索基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规律。
(五)以典型带路,大力弘扬‚五老‛精神。在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是全国‚五老‛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是理想信念的追求、意志毅力的凝聚,是思想道德的升华、人格魅力的体现,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希望四川省关工委大力宣传这次受表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弘扬‚五老‛精神,掀起一个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热潮,争取动员更多的‚五老‛和社会人士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来。
同志们,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薪火相传,永不衰退的伟大事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全面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