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贺卫方司法制度导论 第一讲
第一周(1)第一讲 司法制度导论
(鼓掌)谢谢各位同学,谢谢各位老师,有这么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我来到了这里,之前呢我一点也不知道,在二月下旬的时候学校的领导突然给我说;“你能不能去石河子教两年书。”因为当时的这位党委副书记跟我们都很熟,也是法学院的前院长吴志潘教授---一个著名的著名的经济法学家、一个宽厚的兄长,现在是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是北大第三号人物。他好长时间前就给我说要请我吃饭,一般情况下领导请我吃饭我就有点紧张,(笑)我说别请我吃饭了我要过年要回家没有多少时间和你们一起吃饭了。后来他有点失望,也没有吃成。回来之后他没有找我,我也没有找他。三月下旬的时候,到海拉尔出差,给当地律师讲了一次课,我发现我们的吴书记已经忍无可忍了,说:你什么时候回来?我说我23号回来。他说:回来以后我们马上吃饭。就是不由分说。我很奇怪他有什么事,他说见面再说,见面后他给我摆了鸿门宴,一共就三个人,还有一个是在我们这里的李鸣副校长。他们怎么在一块?怎么邀我过来?(笑)老是环顾左右而言他,我说有什么事,直说吧,后来他说我们想派你到石河子大学去,叫支教,我说:为什么?他们说我们学院院每年都有老师到这里来,我以有我们的王磊教授等去那里,这是常规,这次该轮到你了。我说:那好,什么时候走?两年的时间,我回去商量商量,我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好奇:到底为什么要派我过来教学,因为这之前一点都没有准备说,并且要这学期尽快走。(笑)然后我回去给家人商量,家人说这到底是什么背景?搞不清楚。我最近老是做的事情没背景,你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比方说,我最近调到浙大没有成功,人家问怎么没有去,我说我也不知道,反正浙大开头说特别欢迎我,北大也同意了,我这边也办了手续了,到了那边说,我们不要你了(笑)。我说为什么,你和你们学校的学校很重要,我们怕调动你的时候会影响两个学校的关系,我们浙大的 发展离不开北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调动一个教授而影响两个学校的关系,你们有一个校长很不高兴,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我说哪个校长不高兴?后来我回到北大问哪个校长不高兴?大家说没有校长生气,大家都很开心你走(笑)我就(对浙大)说没有校长生气呀,他们又说我们的工作程序上出现了一些差错,我们这边学校还没有研究,就发出了商调函,所以是我们的工作失误,给您造成的损失我们感到很遗憾,我说遗憾有什么用现在北大同意我来了,你们又不要我了,把我放在中间,我在徐州一带转悠(笑),我说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就不说,反正很神秘。后来校长说你去新疆支教是我们的一个常态,你去那里后,工资仍然由我们的北大发,工作关系不变,户口当然也不动,(笑)我说行,家人也愉快的答应了。那里的各种环境是很好的,我一路欢歌就来了。来这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许多人想来,学校不让他们来,我们的法学院也不知道我要来,吴书记给我说完后,我告诉我们的朱苏力院长:我要走了。他说:你到哪去呀?我说到石河子大学啊,你不知道?他说我一点也不知道。所以我来这里北大法学院一点也不知道。我跟朱苏力院长说:我是属于校管的,跟你们院里没有关系(笑)
3月11 号正式起飞。吴校长说,快点去,那边快开学了,机票我来给你订。到了这里发现也没有那么急,到今天才开始上课。(笑)来到后得到了学校的领导政法学院的领导、老师的热情关照,我在我的博客里写了我来了以后的感受,题目叫在石河子安顿下来。这不只是一个人的身体、一个人的生活的安顿,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安顿,所以今天(盼了好几天)终于到了课堂,做了一个教师就是要和你们在一起,和大家一起交流,所以你们可以知道我的心里边有多么的喜悦。另外呢,课程不是特别多,今天下午我明天下午的两次课。我特别高兴和这里的同学和老师互动、交流,但是绝是不刚才老师说的大师的如何,(笑)我一听大师就紧张,一听泰斗就发抖。(笑)
有些知识我国内的法学教育已经成熟,比方大家知道的民法、刑法、诉讼法等,这些已经相对成熟了,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教科书也已经 出现了比较公认的书,你们左边的红皮本就是。行政法、刑法都有主流教科书。但是有些课程还在探索书,还没有完全定型,就包括我们的这门课―司法制度导论。对司法制度表现出完整的径途它的时间也不过10-15年。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法治建设30周年,有不少媒体、机构都在不断的去回顾过去30年的历史发展,当然我们的法学和法律界也免不了这样的回顾。像朱苏力那样的人有时候会说一些让人扫兴的话,有一次他在参加某一个机构的周年庆典的时候上去说了一句话,让下边吓了一跳,他说:50周年其实没有多少意义,这种年数只不过是对那些对整数崇拜的人有价值(笑)。纪念60年大庆,他不就是一个整数,这有什么意义。但是大家还是要回顾30年法治建设的30年,我在接受一个访谈时说,我认为中国在30年的法治建设中,可能前14-15年是以立法为主导的过程,大规模的立法的过程。
你们很难想像,在1979年之前,中国的法律非常简陋。文革期间美国的一位汉学家Wister Lee,汉名叫李浩,写了一本书《没有法律人的法律》,那本书的封面是田头上中国老百姓在开批斗大会,上边一个坏人在受批斗。人民群众通过开批斗大会的形式来执行法律。我记得小时候,我那里审犯人的时候是由军人来审判的,那时候是军管。咱们石河子是一个传统的军垦的城市,所以军和法治合二为一早就熟悉了,但是当时我们那里的百姓还不熟悉,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手头还有一个判决书,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烟台军分区政法委员会刑事判决书”,他们居然可以把一个人判刑15年,就是这样一个军事化的审判。没有法律人,没有丰富的、完整的法律制度,我们的立法极其简陋。1950我们制订了一部规范的宪法性文件,到了1954年我们有一一部宪法,大家知道,后来宪法有一些更替、变迁,毛泽东说:“宪法,每个字我都审过,但是一条我都不认识,我这个人就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是他跟美国的著名的记者斯诺说的这些话,斯诺汉语的汉语不好,听了后回去用英文发表的文章说:“毛泽东像一个孤独的和尚,一个人打着伞,下雨天一个人在街上走”(笑)。他把毛泽东的话翻译成这样,很难译出汉语的意思。我们经历过这样的时间,有一部宪法,但是宪法没有多少内容是有多少真实价值的;一部婚姻法,当然婚姻法还是比较有效,规定一夫一妻制,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一夫多妻制的复辟。(笑)两部法律打天下,过去是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现在是两部法律治天下,我们不断的判这个徒刑、那个死刑,还是依法判决,我们的法打哪里?我们连刑法都没有。我们都怎么过来,我想以后大家回过头来研究那段历史,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非常令人怪异。当然我们过得并不愉快,我们过得很痛苦,我们人人自危,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罪与非罪的界限非常模糊,有时候人们相互之间简直可以说是互相提防,夫妻之间都不敢说真话,因为有可以太太会揭发你,一揭发你什么事情都可能会成为严重犯罪。终于那场噩梦过去了,当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处于一个孱弱、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中国,那是打毛泽东去世以后的第二年,开始了逐渐的开放。到了1978年的时候,我们正式确立了改革开放。兄弟是1978年上大学学法律(笑),那个时候,法律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点都不知道。我是学法律,我的同学中那时有学语言的,在山东大学,后来出了一本山东方言方面的书。上大学,学法律,那时没有多少法律,那我们学什么?
1979年我们终于制订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1985年我们制订了《民法通则》,尽管比起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我们的民法典今人震惊的简陋。(笑)德国民法典可以被称为教授的法律,艰涩难懂,条文复杂,我们国家不少人主张法律一定要大众化,制订的那些法律老百姓看不懂,法官说的话老百姓也听不懂,这算是什么法律?我认为这些人是别有用心,法律有两种,一种是制订给老百姓看的,一种是律师、法官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
德国民法典是法律科学的结晶,老百姓看不懂,它也没有要求老百姓看懂,老百姓都看懂了那就不叫法律科学,就绝对不会严谨到整体如一的程度。法国民法典的制订过程当然通俗话一些,是拿破仑、拿破仑同学制订的(笑),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高级外行(笑),他主持民法典时,有四大法学家,其中有两个来自习惯法地区,两个来自成文法地区,大家以委员会的形式相互交涉讨论,一共170多次会议,他参与了100次以上,在制订过程中,他总是非常敏锐的把握问题的实质,用最简洁生动的语言制订法律,坚决反对法言法语,只有法律人懂的并不一定是好东西,而要求尽可能的通俗易懂。在制订过程中,大家知道,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想方设法的限制法官的权利,如果一部法律艰涩难懂,只有法官能懂,那么法典的涵义就会变成法官可以垄断。法国的历史使法国的政治人和大革命时代的许多人都主张法典应当追求更加浅显易懂,能够让老百都看懂,让老百姓每家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法国民法典。一个农民下地干活回来后可以在烛光下阅读法国民法典,他追求的是这样一种境界。你们都记得著名作家司汤达,司汤达说,我每天读一段民法典以便改变我的文风(笑)。一部法典能够制订到这个境界我觉得真的是甚是难得的一件事。但是,大家读一下法国民法典,比方说李厚培先生的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你们会发现,即便是这样一本浅显追求的民法典依然是艰涩难懂,即便是对中国的一个法律人如果我们不是法国法专家,不是民法专家,我们读起来可能也会对它的含义不是特别清楚。那么,我们的民法通则,200多条,260几条吧,这部法典当然是很基本的,但是毕竟我们有一这门法,毕竟我们开始了我们运用民法典去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非常不容易制订一门法典。我也曾经参加过民法学家们的一些研讨会,说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你们知道,李鹏前委员长曾经非常激情四射的讲出在他的任内把民法典制订出来,他要作新一代的拿破仑(笑),中国的拿破仑来自制订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当时有许多人,包括民法学家们磨刀霍霍,想像着能够成为这部民法典他爹(笑),你想,当时法国的制订民法典的四大法学家不就是民法典之父吗。我们的民法学家也非常乐观,想把我国的民法典拟订出来,但是后来发现制订一部民法典非常艰难。我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干脆不去费劲去制订民法典,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海峡两案也有一总用中文书写的民法典,那是中华民国民法典,我们拿过来不就行了!(笑)虽然在台湾适用,但是是我们的法学家在大陆制订、在台湾发展完善的,它是中国的民法学家的智慧的结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第一代民法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那部民法典当时当然也是被认为比较简单,当时的一位法学家曾经说:民法典制订出来,你看这部法典,几乎95%的条款是有来历的,其中的90%多是来自德国民法典,其他的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瑞士民法典和商法典,听起来非常非常的容易,就是把那些条文组合起来,甚至你可以把一些条文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大家平时都习惯使用双语字典,用惯了双语字典的人有一种误解,就是说任何事情两边都有相对应的词汇可以准确的把它翻译过来,当然在我们直观的字母看来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有一个脑袋,他也有,你有一个鼻子,他也有一个鼻子,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当一个英国人说:“We have the right to do something”,我们拥有这个“right to do something”这是什么意思?你们每个人都在说权利,但是我们倒推回去200年、150年,英国人这么说的时候你们知道这个right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知道。我曾经对这个词作过考查,我发现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翻译一部瑞士的叫马太而的国际法的著作的片段时,他对right就是翻译不出来,怎么也翻译不出来,“一个人如果想这样做的时候对方不得抱怨”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人得有这个right to do something.你就不能抱怨,这样来形容具有权利的这种状态。之所以翻译不出来,因为这是一个抽象词汇,是不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西方的法律翻译到东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因为西方世界有太多的东西过去我们是没有的,这个right我们直到186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传教士叫威廉马汀.丁为良,他也是北大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被遗忘了的校长》,就是说得他。他是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总教习,他的名片上印的是“中国皇家学院的校长”(笑)。在那之前美国的一本国际法著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终于想到了一个词汇――用“权利”去翻译“right”。但是,你们也知道,直到今天,这种翻译到底好不好,仍然有争议。我们看起来是不错的,但是100多年前的中国人不认为是这么好的,权利当然有权衡的意思,利是什么?“权必有所争,利必有所夺,争名夺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权利到底是什么东西,权利没有一样是好东西,“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怎么用权利这两个破字翻译如此神圣的right。(英文里边right,正确,右边,为什么右边正确(笑))英文的具有正义色彩的这种含义在中文里边一点也体现不出来。在英文字典里看这个词的时候有些不对等。语言并不是没有色彩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每一个字都有人们在心目中富于它的文化的想像,这样一种想像会制约我们对一个原生态的另外的一种文化的理解,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去(如果我们不直接用英语去思维,用德语去思维)用汉语去思维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另外一种文化的想像给破坏掉,或者说按照我们自己的想像,我们历史所形成的想像去想像西方的那些东西。
我们制订民法通则以后,一系列的合同法也在那个时代制订出来,是为了大力的发展经济。1989年,就是20年前,我国制定了《行政诉讼法》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它第一次在这个国家宣告了当人民对政府的行政行国提出异议时可以获得法律平台对政府挑战。我们的王庆友老师就是进行这方面研究的,研究如何挑战我们的政府。由于这一部法律,也提出来了一个非常要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必须要法院在政府间中立,如果法院本身是站在政府的立场,跟政府穿一条腿的裤子,就和小沈阳那样的裤子(笑)我们就没有办法想像我们在法庭诉讼时就和进入老虎口一样,是没有办法胜利而归的。所以问题马上就推演到一种我们要求必须独立的司法制度,独立于政府的控制,独立于民意影响的司法制度,过去我们谈到司法独立的时候,司法制度是独立于权利的控制,比方说政党、比方说行政、立法,我们现在看也要关注独立于民意,网络上一片喊打的时候是否有一个法院能够经得起网络的压力而坚持法律的规范而判决案件,而不像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所主张的那样,一个人应当不应当判死刑应该看三个因素,一法律的规定,二治安的形式,三人民群众的感觉。(笑)我看了他的这话,我都觉得自己的脖子冷飕飕的,因为我提出的一些见解人民群众的反应很不好,恨不得把我杀了(笑)。有的时候我们的立法为中心的法律建设过程取得了重大成就。
后来人们就开始关注法律是不是能够兑现,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制度保障能使法律与现实生活全二为一,能够在我们的民众在法院诉讼时保证法院能按法律规定办事,而不是按其他因素行事。“官司一进门,双方都托人”因为否则你就很麻烦,“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愁法治不健全”(笑)。我们制订的法律我们司法部一直在进行普法,让老百姓有法律意识,所有这些规范现在看起来落不到实处。宪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游行示威自由、信仰自由等,我发现这几个方面基本上都实现不了。比方说,我想去办个报纸,我有钱,不差钱(笑),不让我办,一切报纸都党办的,你想办电台,更没有门!你想安个锅都不让你安(笑)。信仰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富,很敏感、很麻烦,信仰基督教的老百姓如何公开的获得他们的教堂或公开的开展活动,比如如何在书店里买到圣经,我们在书店里是买不到圣经的,为什么不允许公开出版发售圣经呢?你怎么解释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去年北京奥运会时说开放三个场地允许老百姓游行示威,但是要到公安部门批准,最后一次都没有人去游,不是没有人提出过申请,总共143次申请,有138起得到了其他途径的解决,有5起不符合法律。我如果是当权者的话,安排自己人游一次,也好说呀,那就说,看,有人游了吧?!现在就简直是开国际玩笑。我所在的这所大学(北大)是一个光荣的游行示威团体,(笑)。学生经常申请,他们不批,学生反复申请,后来他们批准了,他们说你们往北走,北大往北是农村(笑)。法律规范能不能兑现在现实中,我们有时候要看在案件的判决中,是按照怎样的规则判的。案件就是一个窗口,是一个非常好的显示器,能够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是不是能够按照法律来办事。
大家想一想在过去的十多年,也就说,我们法治时代进入案例时代的10多年里边,我们多么关注在学院里边发生事情,在法院里发生的事情他的价值绝对不仅仅及于打官司的双方当事人,而且还及于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都是潜在的当事人,如果法院这样解释法律规范,这样的做出判决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怎样遵循规范的界限,但是这些案件告诉我们什么。首先,告诉我们这个国家许多事情存在严重问题,经常出现重大的冤假错案。你们都知道三年多以前有一个人经常在河南作案的河北人,他在河南强奸杀害三名妇女,最后被抓获归案,然后河南警方侦讯他的时候,他说:对对,这三个都是我杀的,不过我还杀了一个人你们不知道,十年前我在河北还强奸杀害了一个妇女。河南警方于是马上通告河北省警方,河北省警方经过调查发现,十年前的那个人已经抓获归案,已经枪毙了,犯罪人供认不讳,所以死刑立即执行了。于是把这个人带到河北现场指认,他就带着当时公安人员把十年前的案发经过全说了出来,与公安笔录一样。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两个人同时在这里作案。河南省报纸和南方周未都进行了报道。在屈辱中活了十年的那个被冤枉的人的妈妈看到了消息时,跑到儿子低矮的坟头上哭喊着说:“妈妈知道你不是一个坏孩子,不可能做这样的事,现在知道你是一个好人啊。”
第二篇:贺卫方-比较司法制度课程参考书
比较司法制度课程参考书(初拟)贺卫方
贺卫方按:这是我在北大法学院教授“比较司法制度”课程时为学生开的一个书目,此次在石河子大学讲授“司法制度导论”,也把该书目作为选修本科的同学的参考书目。置顶一下,以便同学们按图索骥,选择阅读。
-------比较法一般
1.茨威格特和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高鸿钧、米健、贺卫方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3。
2.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3.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1998。4.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2006。
5.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和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范卡内冈:《法官立法者与法学教授》(薛张敏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司法研究一般
8.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与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Russell, Peter and David M.O’Brien(ed.),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the Age of Democracy,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2001.11.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2.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
英美司法
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上卷),商务1988年。14.程汉大、李培锋:《英国司法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5.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群众出版社1984。16.Baum, Lawrence, American Courts, 4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1998.17.考克斯:《法院与宪法》(田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9.爱德华兹:《爱德华兹集》(美国法官裁判文书自选集之一,傅郁林等译评),法律出版社2003。
20.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任东来、孙雯、胡晓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欧洲大陆司法(除下述几种外,参见比较法一般中所列书中的相关章节)21.隆波里等:《意大利法概要》(薛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2.Kommers, Donald, 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司法过程与法律推理
23.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
24.伯顿:《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张志铭、解兴权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麦考密克:《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姜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26.列维:《法律推理引论》(庄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7.张志铭:《法律解释操作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8.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系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律职业
29.黑德勒姆:《律师会馆》(张芝梅译),上海三联2006。
30.Abel, Richard, American Lawy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31.克罗曼:《迷失的律师——法律职业理想的衰落》(周战超、石新中译),法律出版社2002。32.考夫曼:《卡多佐》(张守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
中国研究
33.《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
34.汪辉祖:《佐治药言/学治臆说》,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5.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等译),法律出版社1998。35plus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
36.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中华书局1992。37.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8.徐忠明:《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39.徐忠明:《包公故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0.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2006。
41.强世功(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2.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3.贺卫方:《超越比利牛斯山》,法律出版社2003。44.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第一讲 开场锣鼓
第一讲
环节一:自我介绍
能和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感到很荣幸。
开场锣鼓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作文特色班”和老师一起学作文。我姓吴,来自桃源新理念教育培训学校总部,首先,我们相互认识一下吧。今天来到课堂上的同学不多,但都是作文爱好者,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环节二:写好作文靠勤奋
一:鲁迅谈写作
一提到作文两个字,在少年朋友中间用的上一句俗语,叫做“几家欢喜几家愁”。写得好的同学,提起笔来,兴高采烈,喜上眉梢,笔下的文字如溪水一样汩汩流淌,文字内容具体,感情丰富,人见人爱。而不善于作文的同学呢,提起笔来,苦思冥想,愁眉不展,笔底下的文字犹如在挤已经所剩无几的牙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出不来多少,他们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己也糊里糊涂,至于文采等,更是无法顾及了。为什么都是同龄人,水平竟有如此的差距?难道是天性决定的吗?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从来一别又经年”,是指鲁迅只能一年回家一次,每次一别就要分离一年;而又相隔万里,要经陆路和水路,仰望长空,深感路途的遥远。千言万语,并为一句,要说的是:可要努力学习啊,“文章得失”靠我们的勤奋好学,而不能听天由命呵。
鲁迅先生早已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观点。写作文,靠的是勤奋。但在实际学习中,写作文,总有个高低优劣之分,但是,还要大家掌握了作文的基本要领,懂得了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途径,而且按照要求一步步去实践,我想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容易做到的。二:文盲到作家的蜕变
1、出示图片,请你猜一猜图片中的信息。(出示高玉宝入党申请书图片)
2、解释图片
高玉宝是由文盲逐渐成为著名作家的。他读书、识字甚至后来搞创作都是缘于入伍后的入党。1948年初,战斗中机智勇敢而又积极上进的高玉宝一心想要入党,写志愿书难坏了他。最后他向党组织交去的虽然只是一张写有8个字的申请书,但费了他大半天的精力。在“我从心眼里要入党”8个字中,他只会写“我”字,其余的不是写别字就是靠画代替(见左上图)。“从”字画了个毛毛虫;“心”字画了颗红心;“眼”字画了一只眼睛,“里”字画了个梨;“要”字写了个“咬”;“入”画了条鱼;“党”则画了个大钟,表示钟声当当(党)。
3、从图片谈起
这份近似天书的入党申请书破格被组织收下后,激发了高玉宝识字、读书的强烈愿望。后来,随着识字的增多,苦难的童年经历激起了高玉宝写书的冲动,并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作道路。写书和写字完全是两码事,一段故事中不会写的字太多他就用笨办法画图。如“哭”字不会写,他就画一个孩子张着大嘴,眼睛下面滴着泪;“鬼”字不会写,他就画一个恐怖的人,嘴里伸着舌头„„就这样,高玉宝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连写带画,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长篇自传小说《高玉宝》。他还写出了《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许多作品。(出示相关图片)
我们现在同学的文化水平,总比高玉宝当时的文化水平高出许多吧,高玉宝能做到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呢? 环节
三、写好作文的关键——有内容
作文,又称为“写话”。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就可以成为作文了。当然,说话也要经过思考经过训练,并不是嘴一张,话就可以滔滔不绝地如地下的泉水不停的冒出来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言之有序,要做到这些,也都要进行训练。训练说话,有助于写作,训练写作,又有助于说话。下笔成文,出口成章,表明了说话与写作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我们在平时要同样重视,认真训练。
有人说,高玉宝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是因为他有内容可写。这句话讲得非常正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的“米”,哪来作文的“炊”?问题是,有些人身在宝山不识宝,对于写作的内容不善于识别,不善于去选取,文章又怎么能写得好呢?帮助大家识米、找米、选米,也是我们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小互动说了这么多了,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你认为 写好作文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有人说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脑子里的词语就会一个一个跳出来。我书看得少,词汇不丰富,所以作文就干巴巴的。不错,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文当然写不好。但是不是词汇量多了,作文就能写好了呢?也不见得。否则,我手里准备好一本词典,随便翻翻,让词典中的词语跳进作文里,作文不就出来了?但天下哪有这么方便的事情呢?你看到过这样写作的人吗?又有人说,写好作文,要懂得各种写作的方法,怎么开头啦,怎么描写啦,如果心里有一套“作文大法大全”,一篇篇好作文不就会从我的笔下诞生了?不过,你是不是看到有这样的人成为“大作家”的?方法固然要懂一些,但如果没有好写的内容,你又去写什么呢?所以,我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方法再好,没有“米”,没有内容,作文绝对写不好。由此看来,写好作文的关键,是要有内容可写。一个人如果有话好写,有话要写,即头脑中储存了许许多多的内容,那么,写好作文,就不用发愁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一天到晚读书,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生活十分单调,又有什么内容好写呢?告诉你,要写的内容可多了!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一样一样告诉你,千万不要着急。先教你一个小巧门吧,记日记。哪怕是三言无语也行,把自己一天中见到的新鲜事记下来,心血来潮的小点子记下来,小小心情记下来 呵呵,那可是一笔财富呢!环节
四、训练一《介绍自己的名字》
说行动咱就行动,先从每个人的名字谈起吧。今天我们就来完成《介绍自己的名字》这个小习作。自己的名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要介绍得好,却须动一番脑筋啊。下面我们把王添舒同学写的《介绍我的名字》读一读。
介绍我的名字
我叫王添舒。王是我的姓,改不了。添舒是我的名,妈妈为我取的,这个名字取起来还有着一波三折呢!因为我家有两个孩子,我是老二,哥哥比我大12岁,我们俩都属狗,哥哥叫王贝舒。奶奶便开了个玩笑:“不如叫王狗舒吧。”这一说,大家先是笑了一阵,接着都纷纷摇头,是呀,这名字也太不雅了吧。多亏爸爸及时上前替我说情,他觉得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为家里多添了一份快乐,叫王多舒倒不错。但又觉得读起来不顺口,哪天写名字时把“多”字写分开了点儿,变成了两个“夕”字,说不准谁还会叫我王夕舒呢!后来,英明的老妈上阵了,她一思考,“添”和“多”意思相近,读起来又颇具韵味,全家便叫我王添舒了。
现在,想想这个名字也挺好听的,为家里增添舒服,为学校增添舒服,为自己增添舒服。嘿,多好的名字呀!
本文在介绍名字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全家温馨、和睦、民主的良好氛围,体现了新型的家庭关系。小作者文笔简洁活泼,显示了自己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的幸福、快乐的心情。
你看,这篇作文写得多么生动。你是不是可以结合自己姓名的特点,写出有趣的文字来?
看了例文,你觉得介绍自己的名字怎么介绍合理呢?
介绍自己的名字,除了将名字的写法外,还要讲讲它的来龙去脉,取这个名字的意义,还可以说说与姓名有关的趣事等。
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姓名的来历或故事吧!
真好,有了说的基础,写起来就不费事了,那就请大家课后完成这篇小作文,要求不少于300字。写好后在 《作文批改网》发表,老师给你批阅,期待佳作吆!
《开场锣鼓》教学反思
第一讲结束也有好多天了,但那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我是个急性子,备好课以后只试了一次,就邀请大家来上课了,什么设备、学员、网络因素都没有做过周密的思考,以为和以往一样备好了上就行了,没想到问题还挺多。
一是学员的问题。这个问题急得我大汗淋漓,眼看开课时间就要到了,来围观的却没有几位。赶快给自己的学生发邀请函吧,那知不是没电脑,就是有事忙。哎,都怪我没有事先通知大家。幸亏还有乔国茜、刘鼎轩、宫玺三个同学一直坚持着听完,要不我可就真的演“空城计”了。看来以后要开课,一定得事先告知每一位想来听课的同学。
二是讲课设备的问题。这个问题搞得人哭笑不得。本来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学生积极参与是件开心的事,可一会出现一个小故障,要么是有杂音,要么是错按了按钮,害得一节课讲了一个多小时。看来网络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啥都得考虑好。不仅要考虑自己,还得考虑学员。三就是自己调整心态的问题。一遇到个事就发毛,这是我最大的毛病。一有点出乎意料的事出现就没招了,并且很容易就表露在了脸上,学员一下子就会发现老师的点滴变化,这哪行呢?还是磨练得少,还不够沉稳,这是自己目前第一时间要努力进步的地方。只有满怀信心地迎接所来临的一切,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好。
课后,这三个同学都介绍了自己的名字。读了孩子们的习作,心中还是有点成就感的,不管怎么说,自己的课没有白上,虽然漏洞不少,但有收获!
这一讲请大家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名字,大家都写得不错,不仅介绍了名字的写法,还说了名字的来龙去脉,还有的同学介绍了名字的故事,比如宫玺同学的作文,就讲了自己名字的谐音引发的有趣的故事,还寄托了他的美好愿望。看来,一个小小的名字也有许多可写的东西,而且如果大家能朝纵深处开掘,写出它的深广度,这样,文章可读性就强了。这就是“小”中见“大”,写作文,就要学会这种从生活中选择“小”的材料,“小”的角度,进而让它们反映出“大”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只有上好每节课才是最好的磨练。网络教学的魅力还有待自己和伙伴们发现!希望能更上一层楼,上出优质的网络课程。
第二讲 活色生香
环节一:了解“活色生香”这个词语
同学们,你看到这个词语想到了什么?“活色生香”这个词语,说的就是绘画等一些艺术品,由于色彩涂抹得好,看上去非常鲜艳,富有生命;把艺术品的色彩写活了,那所画的花卉等,竟会传出阵阵香味,就像真的一样。我们写作文,进行刻画,也要努力用文字做到“活色生香”这一点。今天我们就以《我最爱吃的„„》作文为例,谈谈如何做到“活色生香”吧!
环节二:学习例文体会“活色生香”的妙处
说到自己爱吃的东西,不少同学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有的竟直咽口水,恨不得马上能吃到这种东西。可是,如果让他把这种东西描绘一下,他却只能反复地说“好吃好吃”,“我太爱吃了”,别的就讲不出来了。这样讲,如果写下来,是不可能成为一篇好作文的。会写作文的人会怎样做呢?大家知道,凡是食品,一是有形状,二是有色彩,三是有香气,四是有味道。介绍,就要准确地把他们的形、色、香、味描绘出来,让人具体地感觉到。
常德有一种南翔小笼包,是常德的特色点心。有位叫张雪儿的同学最喜欢吃。她这样写道:
小笼包子是常德的特色小吃。当看到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的样子就让人垂涎三尺。小笼包子很小,底较大,越往上越小,最顶端是打着皱褶的圆形小口,整个形状有点儿像迷你火山呢。它的皮呈象牙色,放在灯光下,可以发现皮是半透明的,透过薄薄的皮,还能隐隐约约看见里面的馅儿呢。
它不仅小巧玲珑,模样可爱,味道也非常好。在吃的时候,先让它在醋碟儿里蘸上一蘸,接着,轻轻将柔软的外皮咬个小口,沾有香醋味的韧韧的皮儿顿时在口中散发出一中特有的芳香。这时,你如果斯文地小心地对准了那被咬破了的小口子吸一下,将那鲜美的还带有一点烫的汁吸出来,你就会感觉到有一阵暖意渗透全身,浓郁的鲜香久久回味在嘴里,挥之不去。
品完了汁,便进入了最主要的环节——吃小笼包子。它可真是“小身材大滋味”啊。三口两口狼吞虎咽便下了肚皮,在填饱了肚子之后,自然忘不了回味那满口余香。小笼包子的馅儿又香又有嚼劲儿,好吃极了。
在这段文字中,张雪儿同学抓住了小笼包子的形、色、香、味,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特别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很有感染力。不少外地人可能没有见过这种食品,如果对它的小再用比喻、比较等方法刻画一下(如写它只有半个乒乓球那么大),那就更好了。包子的馅儿,也可以写得再细致些。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个小笼包子,咬开了一点皮,然后慢慢地吮吸着里面又香又鲜的精细的肉末了。在如此美味的食物引诱下,我赶忙把它放进嘴里,瞬间,我的嘴里充满了蟹黄与肉末的清香。”
环节三:如何做到“活色生香”——全面观察,立体感受
写食品是如此,写别的事物也是这样。把形、色、香、味细致地写出来,就要学会去观察。有人认为观察主要用眼睛,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把作文写好,就要调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把他们充分运用起来。眼管视觉,耳管听觉,鼻管嗅觉,舌管味觉,身体皮肤管触觉。这样,你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是立体的。再把这些感觉汇总为人的印象,便有了人的褒扬、贬抑,有了人的喜怒哀乐,把它们用文字描绘出来,就能对读者产生感染力,使读者喜欢你写的东西。
有一位同学写迎花:“满遍野都是美丽、朴实的迎春花,开得生机盎然,热闹非凡。那比率柔软的直跳,像瀑布般从崖上直泻下来;弯曲上翘的枝尖,就是瀑布与山石相碰撞弹出的水花;粉黄色的花朵,星星点点地缀在绿枝上,微风轻拂,似一群俏丽的花仙子在秋千上荡漾。”这段描写,如果停留在“美丽”、“生机盎然”“热闹非凡”,给人的印象还是笼统的,模糊的。有了后面的细致刻画,迎春花才会活脱脱的出现在读者面前。只要我们尽可能调动感觉器官,把感觉到的东西刻画出来,作文就可以写得生动活泼起来。做这项训练,可以分别写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然后再将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如同画画一样勾轮廓、着色,所写对象便会在读者的眼前活起来。
环节四:训练二:写《我最爱吃的„„》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写的东西有很多,就那喜欢的食品包括小吃、零食、冷饮来说,少说也有十几种。我们能不能动手去写一写,试一试呢?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让别人看了能产生食欲,那你的作品就成功啦!
第四篇:作文第一讲
作文第一讲
快乐的暑假
怎能不喜欢快乐?
没有体验过人生的快乐,真是遗憾
体验过人生的快乐却没有追求过人生的快乐,仍旧遗憾
追求过人生的快乐却没有珍惜过人生的快乐,依旧遗憾
在暑假里,我不仅真正体验过,并且珍惜了这分快乐。体验是一个过程,回想起来真有点津津乐道。
暑假中,买书、读书和藏书便成了我最快乐的事,因为它不仅是我的嗜好,还让我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从同学那借来的书总要沐浴更衣,沏茶到水,细细品位几番,然后,字字研磨,彻夜苦读,读完后哈哈大笑,拍案而起,不失为一种快乐在其中。
自己买来的书更加珍惜,如获至宝,生怕有那一页被弄坏了,然后翻了又翻,爱不释手。
读书是一种乐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多读书的好处不言而喻。
收藏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天下物皆然”,拿在手中的宝石不觉珍贵,路旁拾到的银币却如获至宝。有时,在路旁看到地摊上散乱摆着几本杂志,都舍得花几个钱买下,就算没时间阅读也罢,收藏它也挺值得。
果真如此,我想:“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暑假,我的收获也蛮大的,当然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真心诚意把它当作你的朋友,相信你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拿起你手中的书,把握你难得的机会,走你脚下的路,相信明天定会:“豁然开朗,春暖花开”。
第五篇:初三化学第一讲
初三化学第一讲
从四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一个全局的基础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化学是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好化学?
问题一,化学是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这门学科的重点放在一个词上《变化》,举例:我们身边的空气和水
这一问讲时要提到化学的重要性,就是你初三,高中,化学都将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去学习,所以打牢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二:化学学什么?
从知识点来分A实验(包括常见的实验器材名称,如试管,烧瓶,烧杯,酒精灯等,操作过程,如过滤洗涤干燥,收集气体等,实验现象,如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实验数据的处理,这就涉及到计算,初中化学的计算很有局限性,一般只要求简单的基本计算)B元素,初中化学只学习了有限的几种元素,O,N,C,H,Na,等,重点放在化学性质及相互联系上,物理性质稍有涉及,C物质:化学研究物质,物质有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中化学只要求掌握几种简单的物质化学性质及联系,所以化学的学习,重点就要放在基础的掌握上,打牢基础,才能步步为营!
问题三:化学考什么?
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了解化学试卷是有什么组成的,想ABCD组成英语一样,化学也有自己的语言,那就是元素和化学化学式,进而化学式组成化学方程式,提到化学方程式,初中化学只涉及到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置换,复分解,燃烧,)不用紧张,重在理解,理解了都很简单的,所以化学考什么?考你用化学语言回答化学问题!所以语言一定要学好!(配套12年化学中考试卷讲化学试卷的组成)
怎么学好化学?
讲了很多,大家都肯定想问怎么学好化学?
我只说一点《系统化》,化学的学习一定要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两种方法,元素发散,知识点发散,如何构建?画图详细说明。
最后总结,想要学好一门对你的学习来说全新的课程,一定要注意树立良好地心态,相信你可以,一年后的化学考场上你会发现,你真的行!抓住基础,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化学习化学,他就是这么简单,因为他本来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