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方位联动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银行

时间:2019-05-15 07:1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打造全方位联动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银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打造全方位联动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银行》。

第一篇:打造全方位联动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银行

打造全方位联动平台

加快“走出去”步伐

——中国建设银行转型发展的新举措与新成效

2月17日,农历元宵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国内还举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当中,建设银行已悄然开始海外布局的提速。17日上午,建设银行悉尼分行正式启动人民币清算业务,标志着建设银行在海外的发展又开启了一个新的起点。“此次人民币清算业务的正式启动,将为澳洲市场日益增长的人民币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流动性支持,对中澳两地的贸易和投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在启动仪式上满怀信心的话语,新年伊始便向业界释放了加快海外发展、推动经营转型的明晰信号。

“十二五”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突飞猛进,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为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及加快国际化进程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对银行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政策、资金支持和金融配套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3年,面对人民币短期升值预期增强、进出口贸易波动加剧、监管改革持续深化、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建设银行按照既定的海外发展规划,强化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境内企业“走出去”需求,建立了高起点、多层次、信息化的境内外联动平台,经营效益显著提高、多项指标刷新记录、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外汇利润、国际结算量等11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在建设“国内最佳、国际一流”现代化商业银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继从专业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和股改上市之后,现阶段建设银行正把加速推进海外发展战略作为经营模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深化跟随

全面构建联动机制

在海外业务发展总体经营策略上,建设银行牢牢把握“紧扣客户需求,深化跟随,加快落地”的原则,构建全方位、一体化联动机制,不断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满足跨境客户延伸金融服务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

2013年,建设银行以境内市场和客户为依托,以境内业务带动海外业务,先后多次组织集团客户召开境内外联动 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度挖掘市场和客户信息,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精准、高效的集团客户境内外信息联动机制。适时举办联动客户营销会,对接近百个客户联动项目,联动营销成果丰硕。

为了使联动业务更加深入、持续、上水平,近年来,建设银行逐渐提高“落地”业务比重,从“以跟随为主”转变为“跟随”和“落地”并重,积极参与当地信贷市场,服务本地客户和经济发展。东京分行凭借牌照和营业场所优势,积极推动零售业务发展;新加坡分行则以代理行合作模式提供私人银行服务;悉尼分行与境内分行联动,为高端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理财及投资移民服务。此外,建设银行积极推进大型重点跨国集团客户的全球授信工作,为海外机构办理大额集团授信业务创造条件。

未来,建设银行将更加积极服务好中资企业“走出去”和境外企业“走进来”,融入海外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以良好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海内外一体化客户服务能力,促进海外当地和中国的经贸投资往来。创新理念 不断探索联动模式

“创新是银行之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这样阐释创新型银行的建设发展。面对全球金融同业的竞争挑战,建设银行正是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才一次又一次成功完成战略转型。

近几年,铁矿石进口需求逐渐增加,许多钢铁企业从降低交易成本等角度考虑,将进出口平台迁至香港、新加坡一带,但平台公司资质一般,很难获得银行融资。建设银行因此设计出名为“融链通”的服务方案,将客户和平台公司的信用进行捆绑,打通境内外联动合作的通道,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吸引了大批用户,截至2013年末,建设银行已经为26家大型核心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供应链服务,余额124亿元。

目前建行贸易融资产品涵盖各种结算方式和贸易全流程的各个阶段,标准化贸易融资产品近50个。新设立的一级子品牌“贸易金融”,分项子品牌“融信通”、“融税通”、“融货通”、“融账通”、“融链通”和“跨境通途”等一系列联动创新产品,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子品牌宣传语所体现出的“专业引领,融通国际”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创新设立并运用新型联动载体,实现点对点互联互通和线上线下网络互动营销。开设的“贸易金融”和“境内外联动业务信息互动”两个微信群,由国际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群主,聚汇该领域各骨干力量,打破了机构间的壁垒,打造总分行、境内外7×24小时不间断实时沟通平台,实时高效发布信息动态,有效对接了联动业务需求。2013年7月,上海自贸区方案和政策出台后,引起微信群热议,根据改革新动向带来的影响和机遇,业务部门及时将经营思路调整情况实时推送,确保相关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实现快速、实时、整体联动。

在当前同业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建设银行不断强化创新理念,探索集团联动、产品联动、境内外联动新模式,下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客户提供本外币和境内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据悉,建设银行计划将总行国际业务部作为联动产品创 新的主体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产品创新及重大战略性产品的牵头研发工作,调动总分行、境内外产品专家参与产品设计和研发,力争每年完成3至5个新产品的投产,形成能够满足“走出去”企业全流程需求的产品组合包,真正吸引并留住优质客户。

抢抓机遇

大力提升联动能力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业务发展,目前仍将保持较快的扩张势头。商务部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5.2亿美元,同比增长19.5%。截至10月底,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050亿美元。

建设银行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集团全方位的联动平台,为从事跨境贸易、经营活动的企业提供强大支撑,满足客户跨境结算、投融资、理财、避险等各项金融服务需求,达到了境内外机构和客户的三方共赢。

2013年全行国际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境内外汇利润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亿美元,创金融危机以来最好水平。境内分行和境外机构创造的外汇利润和以人民币形式 体现的境内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合计达历史性的159亿元。全口径外汇存款余额614亿美元,其中外汇对公存款新增38亿美元,余额四行第二,新增四行第一;外汇贷款新增四行第二,外币贸易融资在外汇各项贷款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提前完成五年规划要求。国际业务先后荣获“2013年度最具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最佳供应链融资银行”、“最佳贸易融资产品创新银行”、“最佳商品融资服务银行”等多项殊荣。

数据显示,2014年企业境外投资势头更加迅猛,仅1月份,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的86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41.3亿元),同比增长47.2%。截至1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32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2530亿元)。

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建设银行提出抓好“业务拓展、风险防范”两项重点,依托“传统优势、创新能力”两个平台,确保实现“六个持续”的目标,即经营效益持续提升、流动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产品服务持续优化、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海外机构布局持续完善。

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打造集团、客户、产品、境内外全方位金融联动平台,这既是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必要要求,也是建设银行自身“走出去”、实现转型发展、建成“国内最佳、国际一流”现代化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第二篇: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 打造优质高效服务平台

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 打造优质高效服务平台——我院组织相关人员赴绥芬河市

人民医院参观学习

为加快医院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步伐,进一步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2016年4月19日,我院领导班子部分成员及医教科、护理部、督办室、信息科等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一行10人,赴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参观学习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经验和成果。

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陈满昌院长首先对我院一行10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他首先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绥芬河市人民医院的基本情况、管理模式及愿景展望。

在门诊阳光大厅,师峰副院长现场讲解了“一卡通”在简化门诊就医流程,方便患者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所谓的“一卡在手,全院通行。”患者只需在首次就医时办理一张磁卡,将持卡人的基本信息和预交金保存到卡上,就可以从挂号、就诊到检查、取药等一卡通行,方便快捷,不用反复交费,免除了排队等候的不便,最大程度的缩短了病人的候诊时间,而且一次办卡,可以终身使用,处处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在该院负责人的带领下,我院一行10人相继参观了门诊一卡通收费系统、住院医护工作站。

师峰副院长就该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特点做了重点解说,并带领一行人等参观了检验信息系统、体检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中心。

并分别与该院信息科、病案室、护理部、静配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认真学习了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我院领导班子成员对绥芬河市人民医院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必要手段,我们要通过多出去看,多出去了解,多吸取兄弟医院的经验,从而少走弯路,进而建设一个模块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强大、使用更加方便的信息化系统。

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创新的管理理念、信息化建设与医疗服务的完美对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信息化系统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患者、加强医院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借鉴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加快医院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步伐。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院领导的统筹谋划,需要信息化建设实施小组的沟通和协调,需要各有关职能科室的具体规划与实施,更需要全体职工的参与和支持。

下一步,我院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组织科室围绕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论证:一方面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完善我院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医院竞争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医院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要在优化就诊流程方面下功夫,建立方便患者就诊、缴费的信息系统,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更好地为44万宁安百姓保驾护航。

宁安市人民医院 2016年4月21日

第三篇:杭州市加快打造工业集聚发展平台

中广网杭州3月24日消息

萧山的化纤、桐庐的制笔、富阳的白板纸、余杭的家纺、建德的精细化工、桐庐的内窥镜、临安的精密元器件„„这些耳熟能详的特色产业,如今已成为全国同行业内的佼佼者,在杭州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自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区县学萧山、乡镇学分水”以来,杭州市工业功能区建设和块状经济发展迅速,成果喜人。

工业功能区是符合城镇规划、工业企业相对集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产性配套服务体系较为齐全的制造业集聚区,经过这几年发展,工业功能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贯彻实施“三位一体”工业发展方针的重要平台、工业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功能区销售收入五年增长5.4倍

自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功能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建设目标以来,各地政府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工业功能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全市工业功能区销售收入五年增长5.4倍。

2007年,全市65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含省级经济开发区,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2632亿元,同比增长33.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9%。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工业功能区达3个,其中萧山衙前化纤功能区完成工业产值182亿元,位居全市功能区第一。工业功能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加大工业投入

实现集约集聚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各工业功能区努力克服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加大园区建设和工业投入,功能区建设有了新的突破。至2007年底止,市重点工业功能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累计已开发面积21.06万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24亿元。2007年,各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实到外资7.5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26.8%;利用市外资金8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2.3%。一批工业功能区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杭州市重点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共有入区企业5963家。这些企业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123亿元、实交税金84.9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企业的29%和27%。重点工业功能区单位土地工业产出密度125万元/亩、税收密度4万元/亩。据测算,重点工业功能区(省级开发区)用不到全市面积的1%,创造了全市GDP的12.4%,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主平台

工业功能区建设为我市新型重化工业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江东、临江、钱江、余杭等四大工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44亿元,打造新型重化工业发展主平台。

东南金属薄板、东南铝业等一批重点项目在江东建成投产、吉奥汽车项目正式落户;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等大型重化项目在临江开工建设、裕隆汽车项目已经签约;青年汽车、中航材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骨干、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

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产业基地

工业功能区作为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块状经济的集聚发展,而块状经济的发展壮大又进一步促进了功能区的建设。我市工业功能区突出产业特色,推动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较大程度改变了块状经济“低小散”的面貌。

2007年,萧山、余杭两区和5县(市)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23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

重达63.8%,比2002年提高9.5个百分点。据统计,萧山、余杭两区和5县(市)工业中,约八成的份额是以块状经济形式体现的。

我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涌现出一批萧山化纤、汽车零部件和羽绒业,富阳造纸和光通信业等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余杭的家纺业、建德的精细化工业、桐庐的制笔业、临安的装备制造业和电线电缆业、淳安的饮用水产业也初具规模,形成较强竞争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工业功能区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途径,为农民收入增长创造了财源。目前,工业功能区从业人员50.3万人,85%以上来自农村。

在“制笔之乡”分水,家家户户都从制笔产业中得到了实惠。分水镇通过党支部服务站,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制笔企业手工装笔、套笔。全镇有大小党支部服务站123个,每年可吸纳2000余人就业,为当地百姓增加收入近900万元。分水制笔业通过产业辐射带动,促进了制笔配套产业和三产服务业发展。如今,分水镇各类小厂小店达4000家之多,8个分水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周边的百江、合村等地也已发展制笔企业近100家,产值近亿元。工业功能区内企业不仅大量招聘当地农村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还把装配、编织等简单生产分散到当地千家万户,发展了众多的“编外职工”。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为当地农民配套三产服务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百姓经济的发展。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

打造工业“一高一领先”的强劲引擎

工业功能区建设要坚持“规范建设、特色定位、土地集约、科学发展”的原则,努力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建设的主要基地,成为杭州工业实现“一高一领先”目标的强劲引擎。

到2010年,工业功能区的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上交税金等主要指标的增长率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0%以上;每平方公里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30个工业功能区总产值超过50亿元,其中6个超过100亿元;50%以上的工业功能区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综合能耗达到全市工业先进水平。

发展新型块状经济 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和创新发展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经济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到2010年,全市块状经济工业销售产值超过7500亿元,其中,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55个;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培育以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区域品牌35个,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著名品牌;综合能源消耗低,新型块状经济的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区域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30个。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特色明显、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20个。

结构优化 高新产业集群涌现

工业功能区内企业通过产业集聚和竞争合作效应,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提高。一部分产业已由初期的同类企业“扎堆”群聚逐步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如萧山化纤,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扩展,形成从基础原料到纺丝、织造、印染后整理的完整产业链。

余杭家纺则通过产业链延伸,从面料生产向家居成品发展,并衍生出一批纤维原料生产、后整理加工处理、个性化整体家纺产品设计等上下游企业,提升了余杭家纺的文化创意内涵和附加值。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和技术改造,功能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机械装备业、钢结构、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形成了一大批新的产业集群。

同时,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也以块状经济组织形态显现,成为杭州工业新亮点。如杭州的通讯设备制造业,年总产值超过600亿元,成为我省通信制造产业重要集聚基地。高新(滨江)区则形成以“两强、两优、两新”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信雅达、恒生电子等知名软件企业为代表的杭州软件业,年营业收入达30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位。富阳的光通信产业,依托富通集团和富春江集团等龙头企业,集聚了一大批光通信器材的配套企业,年销售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国光纤光缆产业的重要基地。

创新发展 形成行业领先优势

从2005年起,杭州市在重点工业功能区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17家。这些行业研发中心共申报立项行业技术攻关项目18项,累计投入4057万元,共组织各类技术培训5713人次,转让项目85项,推广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及科研成果137项。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面向企业、面向块状经济产业群,以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区域创新体系框架。经过多年发展,杭州市一些特色块状经济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萧山钢构、桐庐制笔、富阳白板纸三大产业被评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萧山化纤业产量占全国的20%、萧山羽绒业产量占世界的25%、余杭的家纺产品占全国市场的33%。桐庐的内窥镜、临安的精密元器件,总量规模不大,但市场占有率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全市共有“中国羽绒之都”等以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国字号区域品牌25个。

第四篇:加快政体改革步伐_打造一流高效政府

加快政体改革步伐 打造一流高效政府

一、目前政体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目前珠三角及江门政体现状 1.珠三角政体现状

珠三角是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总人口约珠三角各城市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惠州、肇庆四个地级市属于市佛山这三个城市,属于市2.江门市政体现状江门市下辖平市、恩平市)洲的城市之一,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市辖区面积偏小,江门市的人均GDP和其代管的市县相差不大,区域经济集聚现象仍不明显,经济辐射能力与区域带动能力有限。

(二)政体发展趋势1.国家发展总体趋势党的十七大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革着力转变职能、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1)调整组织架构,完善行政组织管理体系先要理顺层级关系,减少行政层级。据目前世界上计,地方行政层次多为

二、印度实行邦一县一区三级制,美国实行州一市二级制与州一县一镇三级共存制。借鉴国外行政组织的成功经验,制逐步过渡到三级制,势在必行,真正建立起高效的行政网络体系。(2)按职能模块设臵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公共行政体制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中建立公共行政体制,推行宽职能、少机构的大部制。2.省与珠三角层面改革开放

——区制,三类是中山、东莞的市

3区(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和,各区市大小不

一、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江门市虽然是珠江三角

三级,约占

30年来,广东省各市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4230

67%,超过三级的只有-1-

41698一类是广州、—乡镇制。4市(台山市、鹤山市、开行政管理体制改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步统21个国家,江门、如

万,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区县(县级市)—乡镇制;二类是深圳、珠海、优化行政管理组织结构,首191占11%, 适当减少我国行政组织层级,由目前的四级当前深化

如广州、汕头、茂名、惠州、佛山、韶关和珠海市都先后进行了撤县(市)改区的政区调整,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外,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等城市现已采用市直接管辖镇乡的行政管理模式,应当是中国比较先进的模式,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体制创新方面,《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提出,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和扁平化管理,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今年内完成省级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在全省各不同发展水平地区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县(市)推进省直管县(市)试点,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探索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管理模式。

3.江门市层面

在江门市,近几年来,江门市的行政管理模式改革也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2002年8月,新会撤市设区是我市行政区域规划改革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江门与新会的整合,形成了以西江、潭江和江门水道组成江门市区的重要框架,银州湖沿岸也将成为江门新的经济增长亮点。从普通的滨江城市变成依江滨海,具有发展滨水型工业优势的海港/河港结合型城市,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江门市真正成为五邑地区中心城市,增强了对周边地区乃至粤西南的辐射带动作用。新的区域规划既能发挥江门老城区工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又能发挥空间广阔、河海港口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和发展空间的制约,推进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步伐。新会市撤市设区后,将原来新会市所管辖的棠下、杜阮和荷塘三镇纳入蓬江区进行管理,大大优化了江门市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行政区域规划、社会、经济趋于合理,民心所向。对各方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实效,因此,合理的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目前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直接导致深层次矛盾的体制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比如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投资过度膨胀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是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直接后果。据国家发改委的官员透露,他们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财税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甚至农村改革,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有关。因此,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资源大战,贸易壁垒,提高行政效率。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后,即今后省—市—镇模式下的江门市行政区

域规划。未来的江门区域是含现在3区4市,还是含3区2市(鹤山市是桥头堡、台山市是海洋优势),或者是含3区1市(鹤山市),首先由专门的行政规划委员会来制订,并作为今后的行政区域,或政府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切以有利于发展为原则,这样逐步形成一个大江门,这一点是珠西其他城市不能相比的,也是江门将来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制订大江门行政体制改革进程

未来的江门市将是市—镇管理模式,但行政体制改革是需要一步一步进行的。

第一步,加速蓬江、江海、新会三区的融合,首先进行撒区设镇,进行一体化改革。设立片区或机构,做为市级政府的执行机构,不具备独立性质。可借鉴东莞或中山模式,近期进行。

第二步,全市范围内实行撒区设镇。

第三步,乡镇调整。目前江门有

业重叠,从而是造成了部分工业区域的管理不清,区域发展不协调,同时,由于镇级过多从而造成市政府财政压力过大,从而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所以建议对现有的67个镇根据地理、合),使之最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行政体制改革是个痛苦的过程,但实现后江门市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全市人民受益,因此,整个过程要强、快、猛,绝不能犹豫不决、左顾右盼。

【参考文献】

1.韦万祥.浅论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与对策

2.李泽洲.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性体系建设

3.刘显锋.试论有效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4.范文.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价值选择

2009,(01):23-26

5.魏礼群.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6.蔡立辉.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王建生五邑大学科技处处长

常胜涛五邑大学科技处成果科

67个镇,部分镇的工业规划区域较小、工产业、社会等因素,[J].经济与社会发展[J].[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农村经营管理*** ***

-对原有镇进行调整(分、, 2007,(10)., 2005,(03)., 2007,(05).[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J].求是, 2009,(02), 2009,(03)jians_wang@126.com shengtaochang@163.com 理论探讨

第五篇: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水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县因拥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县名。县辖五乡两镇,驻县单位有巴州种畜场、农二师25团、27团种马场、宝浪油田项目开发经理部等,总人口5.66万人,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全县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现为16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县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水产、芦苇、旅游、石油为主的资源优势,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湖内有鲤鱼、池沼公鱼、草鱼、鲢鱼、赤鲈等30多个淡水鱼类品种,是博湖县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博斯腾湖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大水产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把作大作强水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认识培育水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

博斯腾湖具有良好、无污染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资源,适合鱼类生长繁衍。博斯腾湖水产业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过程。80年代前利用原始渔业资源;80年代后建立渔政管理体制,实行渔业许可制度,走以法治渔的道路;90年代以后进入渔业捕捞、加工经营新阶段;到目前的养殖、捕捞、加工、销售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初级阶段。博湖县水产产业化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和建立,但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供、销一条龙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机制不健全。博斯腾湖目前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其巨大的资源极不相称,巨大的资源开发空间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九五”期间,自治州提出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博湖县在对博斯腾湖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提出了“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强化管理抓水产”的思路,博湖水产业日益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2001年县第六次党代会上,将水产业做为我县的五大支柱产业提出,并做为当前首要扶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提出了“湖泊经济”的发展口号。近几年,我县经过对水产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水产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到2002年,博斯腾湖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余万元,比建县初期增长了一倍多。

二、积极创造水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

为进一步挖掘博斯腾湖水产资源潜力,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出水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加强水产养殖开发的组织领导。2001年底成立了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水产养殖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沿湖滩涂、沼泽地和被淹没土地进行实地勘察,初步划出了4万亩适宜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地带,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进行实施。二是积极制定水产发展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博湖县水产养殖开发带优惠政策》(博党办[2001]142号)、《中共博湖县委员会、博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博党发[2003]7号)、《关于博斯腾湖围栏养殖管理的实施意见》(博政办[2003])60号)等一系列文件,采取水产养殖政府每年贴息50万元,大湖苗种投放资金政府每年保证不少于100万元,配齐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及水、电、税收、水产基地建设和水产市场开发等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县内外水产发展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与水产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与技术交流。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水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县在多年的水产合作过程中,与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水产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县进行授课和实地考察。同时聘请了本地多年从事水产工作的3名退休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开发博斯腾湖水产资源。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品种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无污染的天然绿色水产品前景广阔,名、特、优水产品的发展潜力也日益增强。为此,我县一是在稳定天然捕捞量的同时,采取一年四季活鱼上市的方式,保证天然野生鱼类的均衡上市。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湖滨水产养殖的自然优势,大力引进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渔民和农牧民打破常规传统的养殖方式,精养名特优水产品种,以无公害产品为主,主养赤鲈、云斑鮰、虾、蟹、乌鳢等。减少鲤、鲫、鲢、鳙鱼等常规鱼类养殖。目前沿湖水产养殖户已达70余户,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名特优品种占到了30以上。三是通过不断探索水产开发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发展理念、经验和技术,多渠道快速实现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经过对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多年开发、管理、利用经验,2003年,经自治区水产专家组论证同意,我县对博斯腾湖西南小湖区整体承包经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商,引进了浙江绍兴市多年从事水产发展的投资商。通过浙江发展水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方式以带动和发展沿湖的水产发展,尽快扭转我县传统土地为本的发

展观念,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快速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县已吸引内地3名大户来博湖县投资开发水产养殖,他们成功精养的蟹、虾等名特优品种,极大地带动着我县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的信心。这是外来户的加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而且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通过西南小湖区整体经营承包的成功运作,使我县与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成功缔结为友好县区,这将为联合开发博斯腾湖水产等自然资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不断发挥水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我县在建立水产业龙头企业之前,一直以捕捞鲜鱼,出售冻鱼的传统生产方式缓慢发展,年产量停留在2000—2200吨左右,渔业生产工具原始而单一,经济社会效益很低。80年代,初步建起了鱼制品企业,开始生产商品鱼罐头,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鱼制品产销量很低,水产渔业效益低下。随着池沼公鱼资源的迅速壮大,1998年在原有的鱼罐头食品厂、水产饲料加工厂、水产供销中心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以水产产业化为目标的水产龙头企业---蓝翔水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抓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实施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完善设备,建设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积极与国内先进省区市进行横向技术交流和合作,实现了加工技术的顺利嫁接和有效跨越,拥有了自己的水产品牌—“斯腾”,取得良好效益。1999年,蓝翔公司生产的水产加工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也由原来年产量250吨的鱼制品厂发展到年产3000吨的现代综合水产企业。形成了冻烤系列出口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其中池沼公鱼制品在日本市场被评为特A产品。池沼公鱼产品出口也填补了新疆鱼类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一项空白。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2002年初,我县以内引外联的方式引进辽宁丹东诚丰公司,组建成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企业整体产权出让,使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做强做大。公司拥有罐头厂、养殖场、烤鱼车间、急冻车间,以池沼公鱼深加工为主,年生产能力在3000吨左右,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年出口创汇200—300万美元。主要产品包括公鱼系列和鱼制品罐头食品,其中公鱼系列散烤公鱼、带卵气烤公鱼、油炸公鱼、水煮公鱼、单冻公鱼、串烤公鱼、鲫鱼串、烤麦穗鱼、河虾串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深受欢迎。目前,在各种水产品的出口的同时,国内各省区都有“斯腾”品牌的产品。2001年公司所产的辣味鱼罐头被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公鱼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腾湖”水产品被评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公司采用绿色环保加工工艺,开发绿色特色水产食品,已取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正在积极申报NACCP认证。2002年,企业经自治区外经贸厅审批获得产品直接出口权,实现了为当地直接创汇的能力。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不断地调整博斯腾湖水产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龙头带动作用。

五、继续强化水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提高两个渔场和一个养殖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苗种供给、捕捞这一基础性水产经营环节的正常运转。通过养殖场多年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逐步实现了养殖品种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养殖场已经成为我县一个重要的优质特色养殖基地。自2001年以来,我县已完成本地野生名特优品种赤鲈、云斑鮰的人工繁殖及人工驯养科技攻关,2002年实现人工繁育赤鲈苗100万尾,云斑鮰20万尾。2002年,成功完成了南美白对虾、云斑鮰、赤鲈、翘嘴红舶、加洲鲈、螃蟹、湖藕等7个项目的科技攻关,为今后大面积规模化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发建设博斯腾湖水产苗种早繁基地。该工程已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底竣工。早繁基地主要是利用博斯腾湖特色优良鱼类品种及国内外名特优品种建设年产早繁良种鱼(虾)苗1—2亿尾,培育大规格优良鱼类品种100吨,供应本县养殖开发带、大小湖资源增殖及南北疆市场所需的优良品种,示范养殖部分名、特、优商品鱼的综合良种生产基地。基地的建成,将为博斯腾湖乃至新疆的渔业发展起到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工建设的博斯腾湖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也将于今年完工,该中心将集科研、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生产以及保护动物经营于一体,3—6年可实现博斯腾湖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放流及鱼类生物学、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饲料、鱼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极大地改善博斯腾湖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是加大水产品牌宣传促销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和原产地保护意识,积极申报博斯腾湖野生鱼类绿色水产品认证。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加大“博斯腾湖牌”、“斯腾牌”、“西海牌”商标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博湖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今年采取了设立博湖鱼销售专营网点,县财政补贴网点建设经费10万元的方式,建立建全营销网络,保证常年供应博湖鲜活鱼、冻品鱼和软包装半成品鱼,通过产品均衡上市,树立博湖鱼的品牌,把博湖绿色水产品更好地推向了市场。

六、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

良好的水产技术服务是发展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我县水产养殖起步晚,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顾虑较多等因素,我县在积极扶持鼓励和大户带动的情况下,在水产养殖开发工作的重点乡、镇配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或挂职。基本上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使每一个养殖村都产生了1—2名养殖技术骨干。同时渔业科技人员每年到乡、镇举办3至4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年底统一举办养殖技术研讨会,促进农民养殖技术提高。通过加强渔业科技部门和养殖户的结合,参与或带领养殖户举办水产专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在农牧民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渔业科技部门及时总结制定重点养殖品种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定期向养殖户提供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更好地促进生产和销售。

七、积极推进水产资源整体开发经营步伐,加快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

按照整体整合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目标,大力实施水产产业化经营战略,根据目前湖区水产渔业资源由我县统管的经营管理现状,加快资源整合和生产经营优化组合步伐。充分利用博斯腾湖资源优势,实现博斯腾湖资源的增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实现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产业化整体经营目标。通过主攻大湖增值与保护,发展湖滨、湖湾养殖,提高大湖产出能力,规范小湖生产经营,搞活流通加工,树立品牌形象,强化以法治渔,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水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

到2005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占农业总产值由目前的13提高到18;到2010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通过整合实现全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经营,实现水产业的飞跃发展,力争把我县建成疆内乃至西北最大的集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生产、批发、销售为一体的水产基地,把水产业做成博湖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为推动博湖乃至巴州的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

下载打造全方位联动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银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打造全方位联动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银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