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桂阳专报第5期 :全力打造三大平台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专 报
中共桂阳县委办公室 第5期 签发人:欧阳志杆
全力打造三大平台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中共桂阳县委书记 李向阳
近年来,桂阳县立足科学发展,抢抓被列入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机遇,先行先试,全力打造服务、承接、招商三大平台,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助推了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2009年,全县共引进项目84个,实际利用内资13.8亿元,实际到位外资4987.28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365万美元,建设标准厂房18.34万平方米,向上争取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资金500万元。今年1-5月,新批外资 1
项目5个,合同利用外资3460.4万美元,同比增长19.3%;实际到位外资1895.7万美元,同比增长31.6%;实施内联引资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7.22亿元,同比增长34.7%。建成标准厂房9.7万平方米,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08万美元,同比增长112%。
一、坚持先行先试,全力打造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先后出台了《鼓励投资暂行规定》、《关于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在用地、用水、用电、用工、财税奖励、标准厂房建设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大力扶持,对应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国家、省、市收取的部分及有偿性技术服务费外,其他一律免收。二是优化政务环境。积极启动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大大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凡属于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给予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并视情况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营商成本。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建设有关手续办理实行代办制,县商务局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从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投产、招工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对项目建设实行领导联系制度。按照“一个工业项目、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负责、一套工作班
2子、一抓服务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企业用工服务,出台了《关于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用工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健全劳务市场、加强职业培训、设立奖励资金、实行目标考核、加强服务五个方面,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有效确保了企业用工需求。同时,在县工业园成立了企业用工服务部,专门负责园区企业招工服务,今年以来该服务部已为企业招聘员工达1000余人。
二、建设现代园区,全力打造承接平台
一是科学编制园区规划。按照“依托省级园区、跳出现有园区、建设大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科学编制了《湖南桂阳工业园区概念性规划(2008-2030)》,将长富、共和、宝山、芙蓉、燕山、舂陵等六个项目区纳入了园区整体规划,形成了“一园六区”29平方公里的大工业园区构架。同时,按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对“一园六区”的功能进行细分,引导关联企业集中集约发展,打造专业园区,形成了轻工电子、能源化工、矿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区。二是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近三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3亿多元,配套完善了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先后在六个项目区新修了14条、48公里的园区道路,架设园区供电线路10千米,3建设两座35KV园区专用变电站,平整土地300多方,铺设供水管道8千米,形成了项目区道路连网、设施配套的大园区平台。目前,正在设计建设园区企业服务大楼,专门用于生活设施配套。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多方联动”的机制,聚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出台了《桂阳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暂行规定》,县财政每年预算1500万元用于标准厂房建设,今年又进一步出台了《关于桂阳县县直机关系统招商建设标准厂房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金和县直机关参与建设园区标准厂房出租、出让。截至目前,工业园区已落实标准厂房建设13个厂区,共22万平方米;已建成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00%租赁给转移企业。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呈现出建设面积大、建设模式多、推进速度快、租赁形势好等特点。2009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工作会议把桂阳作为现场并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社《内参选编》记者专程来桂阳总结推介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标准厂房的经验做法。
三、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打造招商平台
一是创新考核机制。下发了《桂阳县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发展加工贸易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按照“每月一通报、半年一督查、年终一考核”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督查力度。考核结果与评先
4评优、干部提拔使用和财政经费拨付挂钩。同时,按照“1853”招商任务,明确县四大家“一把手”、县委常委、副处级领导及重要部门单位、一般乡镇和单位分别完成1000、800、500、3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任务,并签订责任书,年终奖罚兑现。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将招商引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工作经费150万元,用于重点招商活动、重大项目引进、招商队伍装备建设和目标管理奖励。完善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继续对中介人实行重奖,并把招商引资中介人奖励细分为“红娘奖”(提供线索奖)、引进协调服务奖等,进一步调动各方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三是创新招商方式。采取以商引商、小分队招商、委托代理招商、节会活动招商、“飞地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扩大招商渠道,提高招商工作实效,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2009年,全县共外出小分队招商177批次,接触接待客商345人次,对接洽谈项目80多个;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发布招商项目64个,邀请客商370余人,落实签约项目11个,合同资金26.8亿元。今年通过“飞地招商”,成功引进了贯耳(温州)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达50亿元以上。该项目按照100亿元产值、10亿元税收的目标规划建设,建成投产后将使桂阳成为全省重要的加工贸易产业承接基地。
2010年6月9日
第二篇: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推进园区跨越发展
——明光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阚乃成吴家德
近年来,明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园区”的战略决策,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工业园区建设热潮,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目前已初具规模。特别是2010年以来,园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把园区建设大跨越作为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落脚点,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园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2010年,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快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亿元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竞相入园,一期10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已完成,扩园开发正在全面展开,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园区管委会严格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开拓三期”园区发展思路,倒排工期,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园区建设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呈现“量效”双增,各项指标均望完成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递增。2008年,园区完成工业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95.8%;实现税收3615万元,同比增长160%。2009年,完成工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96.4%;实现税收6030万元,同比增长66.8%。2010年,1-9月份完成工业产值14.22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销售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税收7100万元,同比增长75%;出口创汇5773万元,同比增长10%。投产企业效益均好于去年同期。2009全市纳税额前30家单位中,园区企业有14家,其中三友电子公司2009年纳税1616万元,成为明光市纳税大户。2010年园区将坚决完成年初制定的“四个翻番”目标任务。目前园区企业安排就业6000多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在十一五期间,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7亿元,在完成体育路、洪武路、柳湾路、灵迹路、嘉山路、明珠路等田字型道路框架的基础上,加快实施灵迹路向池河、中宁路向化肥厂、建材大市场向灵迹路延伸工程建设,拉开园区西部框架;加快实施体育路和明珠路向外环延伸建设,拉开园区东部框架,东中西连成一体,建成 “七纵四横” ”道路网20公里,绿化、1亮化、水电、管网工程同步配套;东西2个排涝站、污水提升泵站、固废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修建了2个排涝站、1个污水提升泵站、1个固废处理中心、1个加气站、1个110KV变电所等配套设施,全部实现“七通一平”,保证了入园企业建设生产需要。
(三)政策落实到位,软环境建设日臻成熟。
近年来,明光工业园区注重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把园区作为明光服务的窗口,全力亲商、助商、安商,完善修订了《企业入园管理试行办法》,园区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在项目入驻上,市政府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审批项目入驻。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建设中的矛盾问题,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召开园区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服务和管理档案,便于开展服务。
(四)园区面积倍增,总体建设进展顺利。
2009年以来,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规划三期”,注重抓好园区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科学规划、集约用地,园区发展进一步提速。园区一期建成4平方公里,二期建成后已达到10平方公里,今年将跨过高速建设新扩区,完成2个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园区面积将达到12平方公里以上,较2008年扩大3倍。
(五)招商引资显现成效,入园项目突破百家。
截止目前入园项目116家,比2009年底新增59家,2010年半年入园企业总数超过前6年之和,企业入园的态势强劲,势头迅猛。116家中,建成投产43家,在建44家,29家正在做入园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单体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6个,已经投产的有5家(明光三友电子、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安徽榄菊、浩淼消防科技、屹州铜业),在建的有11家(高盛科技材料、丰亿电子、盛辉电器、安徽暨阳新型建材、龙利得包装、茶叶瓜子机械设备、华帅农业科技、正点科技、裕盛金属材料、万超工贸、汉龙工贸)。投产的规模企业中,总投资8个亿的安徽榄菊一期蚊香生产线已经进入生产阶段,二期洗洁精项目主体工程将于2011年3月份完工投产,三期汽雾剂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明光义乌工业园签约项目45家,其中:在建25家,另有10多家项目拟到新扩区选址建设。
(六)稳步推进园区建设,产业集聚雏形初现。
2009年以来,明光工业园区牢牢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黄金机遇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立足“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的发展定位,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华信电子、众力铸造、瑞丰五金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产业;以甚泰服装、希安琦玩具、天梭纺织、莱莉服装、陆玖纺织、甲青制服、卡乐诗服饰、光华制衣、安徽喜洋洋儿童用品等为主导的服装玩具产业;以瑞尔非金属材料、华慧微晶铸石、安徽高盛材料、丰亿电子为主导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明美矿物、弘宇硅砂为主导的矿产加工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家用日化产业等六大支柱主导产业。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目前,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
(七)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布署,狠抓节能减排工作:
1、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
2、着力研究开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3、制定科学的调度计划,维持企业生产,保证节能减排措施落实。
三、明光市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园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产业不聚集,产业化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2、部分企业厂区内未填满布实,有些企业投资强度未能达到协议要求;
3、在建企业进展不快,未能按序时进度推进;
4、用地指标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项目不能及时落地;
5、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企业难能满负荷达产达效。
三、明光工业园区在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夯实建设基础
为夯实园区建设基础,按照“适度超前、梯度推进”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展了园区规划工作。
1、编制园区新扩区总体规划。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合理确定园区未来5—10年的开发建设范围及开发建设时序。力争到2015年,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60平方公里。
2、编制专项建设规划。在编制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园区道路、管网、通讯、仓储物流、公共交通、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园区教育文化及其它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专项建设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编制功能分区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布局、项目落点,突出产业特色,注重功能分区,编制分区规划,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园、产业转移承接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矿产品精深加工园。
(二)改善环境,完善园区功能
1、强化企业服务管理。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发展环境,努力建立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的高效、快捷服务体系。在项目入驻上,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审批项目入驻。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进一步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召开经营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建立由组织、纪检等部门组成的重点项目协调督查组,主要对重点项目引资额、建设序时进度、投资强度等进行跟踪督查,促使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2、做好项目用地保障。为保证入园项目能按时供地、按时开工,按照“统一规划、分期收储、统一供地、分片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滚动收储项目建设用地,提高熟地供应能力。
3、加快园区基础建设。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通一平”的基本要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等多种渠道广泛筹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形成开发框架,提升配套水平,增强承载功能,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培育特色,打造产业集群
围绕明光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中力量发展食品饮料、日用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矿产加工、服装玩具六大主导产业,逐步配套、延伸链条。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家用日化产业;以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华信电子、众力铸造、瑞丰五金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产业;以瑞尔非金属材料、华慧微晶铸石、安徽高盛材料、丰亿电子为主导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明美矿物、弘宇硅砂为主导的矿产加工产业;以甚泰服装、希安琦玩具、天梭纺织、莱莉服装、陆玖纺织、甲青制服、卡乐诗服饰、光华制衣、安徽喜洋洋儿童用品等为主导的服装玩具产业。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2010年1-8月,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63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销售产值9.24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税收4800万元,同比增长31%,出口创汇5072万元,同比增长10%。
(四)全力招商,推进项目建设
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依托资源引龙头,依托龙头引配套”的思路,面向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围绕入园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关联项目和关联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完善自我配套,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共建”“飞地经济”的共建新模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双赢。经过努力,已成功建成“明光义乌工业园”。现已签约浙江义乌项目45家,协议总投资30多亿元人民币,已入驻项目30家,其中开工建设23家,另有7家正在做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近期,还将有一批浙江金华地区客商前来明光工业园区新扩区考察、洽谈。在全力招商引资的同时,园区狠抓项目推进,加快园区发展。严格执行大项目建设“四个一”推进机制,围绕合同履约率、资金到帐率、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用工等方面的要素制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促进项目早落户、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积极推行在建项目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明确建设工期、质量标准,强化项目责任。深入推进园区项目建设旬调度工作,由市委主要领导每10天对园区的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调度点评。加强效能督查,确保项目实施能快则快,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扩区增容,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运作,加快工业园区扩区增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拓展发展空间。跨过宁洛高速开辟工业园区新扩区,在目前园区10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到2015年,园区新增面积30平方公里,达到40平方公里;2020年园区再新增面积20平方公里,达到60平方公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着力完善园区新扩区的配套功能,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底前,新扩区将完成3平方公里的征地拆迁任务,道路、供电、供水、燃气、电信等配套工程形成雏形,年底要有20多个项目选址。
在明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明光工业园区制定了“十二五”规划,为园区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我们相信,在国家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政策鼓舞下,明光工业园区抢抓机遇,立足实际,超前谋划,一定会实现超常发展、跨越式发展。
陈主任你好:2010年底,我们对明光工业园区进行了一
些调研,形成了这篇报告。由于时间仓促,报告可能不
太成熟,敬请指正。这篇报告在明光市调研报告评比中
获二等奖。
吴家德
2011年3月10日
第三篇: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十多年来,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成功实现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机电产业和信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成本优势初步凸显,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扩大。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当前,湖北经过多年积累和近年大规模投资建设,内生型和外向型叠加的双重优势更加凸显,具备加快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既顺应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的调整,也是推动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形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进省外资金将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湖北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累计已有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投资。湖北正在成为国际资本、东部产业转移汇聚的热土。
(一)产业转移形式多样化
湖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四种基本模式。一是成本降低型产业转移。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湖北在人力、土地等方面具备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我省承接的产业中,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等成本降低型项目占有较大比重。从调查结果看,县域地区招商引资承接的产业多集中在这些领域。二是资源利用型产业转移。湖北水能资源丰富,磷矿、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吸引产业投资的重要因素。我省依托矿产、农业等优势资源,承接了东部地区资源加工产业的转移,提高了产品的加工链和附加值。大冶市引进的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应城引进的盐化工深加工企业、钟祥引进的磷化工深加工企业、通山引进的石材加工企业等,都属于资源利用型的产业转移,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得到挖掘。三是市场拓展型产业转移。内销型企业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重要类型。湖北地处内陆中心,九省通衢,有广阔的市场腹地,不仅具备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条件,也具备吸引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的优势。我省近年发展迅速的食品工业、家电行业就属于这一类型。四是聚集吸引型产业转移。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围绕着产业链实现集群式发展,有力促进了相关骨干产业的快速壮大。如仙桃市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1家,集聚了台湾旺旺、燕京啤酒、广东真巧、安琪食品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食品加工品牌企业13家,加工规模已接近100亿元,初步形成了从产品加工、原材料生产到机械制造、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
(二)产业转移发展集群化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大型知名企业为龙头,产业转移逐步形成集群化发展的态势。一是产
业园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目前,湖北省拥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15个,市县开发区90多个,建成了深圳工业园、台资工业园等多个园区,逐步形成了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态势。武汉经济开发区在2007—2009年期间,累计新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个,其中:内资企业80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个,外商投资企业36个,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两大主导产业,并带动引进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和电子电器产品配套生产企业;黄石在近三年承接了320多个较大的产业转移项目,其中有100多个落户在以市内“一区三园”为主的各类工业园区,资金投入集中,聚集作用明显;荆门市在2008年与李宁集团携手成立李宁荆门工业园,吸引了一批中小型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入驻,创造了依托名牌和核心企业建立园区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二是大型知名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大型知名企业落户,湖北各地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以黄冈为例,近几年该市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区政府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2007年,黄冈市引进知名的伊利乳业,生产能力达到日产800吨超高温奶和250吨冷饮产品,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工艺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带动全市良种奶牛养殖达到10000多头,有力促进了该市养殖业的发展。黄冈市红安县引进的娃哈哈公司,目前已上6期工程,拥有15条生产线,8个系列20多个品种。投资20亿元的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大项目的进入,有力地推动了黄冈的发展。武汉经济开发区从1992年成立神龙公司以来,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目前,武汉经济开发区已有神龙公司、东风本田、武汉中誉、东风电动、运盛特种车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达到160多家,累计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日产、本田、法国PSA等世界三大汽车巨头聚集开发区,一大批汽车销售企业、配送中心进驻开发区,汽车服务业发展也步入快车道。武汉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之一。
(三)产业转移层次高级化
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转移趋势初显。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湖北科技、教育、人才优势明显,尤其是武汉东湖高新区被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三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引进了产业转移项目38项,其中外资项目12项,过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 4个;内资项目26项,过1亿人民币项目18个。先后引进了一批涉及激光、消费电子、集成电路、显示、环保、半导体照明、电气设备等领域的高科技制造企业,2010年,该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1145亿元,成为国际知名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激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左右。二是服务业逐步成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重点。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承接服务业转移,逐步形成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有意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的国家一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
二、湖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区域竞争压力大
随着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和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出,省域之间,尤其是周边省份之间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大有招商抢资之势,纷纷出台优厚政策支持,积极吸引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竞相赶超,态势逼人。
湖南省2008年出台《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加大政策创新和财税支持力度,并以世界500强企业为承接重点,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特殊优惠措施,成效明显。2010年1-7月,湖南省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422个,其中外资项目250个,内资项目1172个。当前,湖南省继续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范围,并正在积极争取将湘南三市申报为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
河南省2009年出台《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1-7月,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625.9亿元,同比增长27.9%;利用境内外资金合计183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7%。
安徽省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被国家批准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批海内外知名企业抢滩安徽。2010年1-9月,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38.9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2亿美元,增长21.7%;外商其他投资7383万美元;对外借款3亿美元。安徽芜湖已有3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拥有奇瑞汽车、海螺建材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产品。合肥市连续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该市财政税收的50%和新增就业的70%来自转移企业的贡献。
湖北周边的中部省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形成截流之势。由于地缘的关系,我国的对外开放呈梯度推进态势。如果把沿海地区比作第一级台阶的话,中部地区的湖南、江西、安徽毗邻沿海省份,可以看作是第二级台阶,我们属于第三级台阶。即使是相同的招商引资力度,效果也会不一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来源地,在当前中部各省比拼招商优惠政策的激烈竞争下,如何在有限的转移企业资源中发挥比较优势,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错位竞争,以更多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为湖北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产业配套能力滞后
我省的产业关联度还不高,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基本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尚未形成,还无法担当引进大企业的产业配套企业角色。本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很多核心零部件需从外地购进;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产业滞后限制了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一些企业转移过来后,由于产业配套能力差也难于植根。例如,荆门市年纺纱30万锭,纺织业比较发达,但李宁工业园生产所需面料及辅料仍需到外地采购;石化产业是荆门市的主导产业之一,而许多石化加工副产品都不能在本地进一步深加工。
物流成本偏高也是制约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工贸易基地必须尽可能贴近国际市场,以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相对东部沿海等地,湖北省地处内陆地区中部,对于“两头在外”的制造业,在沿海及靠近港口地区设厂加工要比在内陆办厂节约10%以
上物流成本。另外,便捷通畅的通关物流体系也有待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对时效要求越来越高,湖北在保障运输时效方面相比沿海等地有较大差距。
(三)资源环境压力大
湖北拥有众多的未开发未污染的山水资源,万里长江流连湖北一千多公里,是著名的千湖之省,又是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所在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承载着更为巨大的环境压力。另外湖北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建设用地预留空间少,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土地供给缺口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可用的建设预留地严重不足且逐年减少,甚至无地可用。与此同时,个别项目存在圈地倾向,有些客商夸大项目投资,虚占或囤积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如从事简单仓储业务的传统物流产业占用土地资源多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及时提高项目引进的门槛。随着湖北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扩大,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也更紧。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如何实现市县发展与省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成为新的挑战。
(四)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据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2010年湖北省投资环境蓝皮书》显示,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区中,湖北省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综合排名第11位,在中部落后于湖南,居全国中等水平。在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排序为第13名。近几年来,湖北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也是制约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部分地区亲商、帮商、富商、安商的氛围还不够浓,企业的审批流程繁琐、办事效率较低、服务水平较差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硬件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类交通运输体系,营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环境。在形成武汉至合肥、南昌、长沙中部2小时快速交通圈的基础上,加快打通武汉至国内大城市的4小时快速交通圈。二是加快通商口岸建设。加强与沿海地区物流枢纽的协作,进一步提高口岸大通关效率,降低通关费用和时效成本。进一步推进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类口岸的开放,逐步形成“一二类口岸齐全,水陆空运输方式配套”的口岸开放体系。加快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构建联网监管和联网服务一体化的“大通关”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海关合作,搭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快速通关平台,积极扩大适用范围。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议进一步完善物流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将武汉、宜昌、襄樊等地打造成高效的区域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出省通道建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二)做大做强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园区,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能力
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积极扩大国家产业园区的知名度和产业集聚能力,推动基础好的省级产业园区争取创国家级园区,引导发展快、特色突出的市
县园区争创省级园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
要以这些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支持其加强水电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和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和智能化楼宇厂房建设。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园区投资兴建产业转移项目标准厂房。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发展瓶颈
一是大胆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式。试行以行业或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促进园区建设管理市场化、企业化。鼓励重点承接市、县探索与沿海地区在我省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
二是创新园区投资建设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园区,可以按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
三是创新招商模式。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招商引资新平台。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政府推动和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推进招商引资社会化,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招商。推进招商引资专业化,依托中介组织、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化招商活动。推进招商引资信息化,积极采用网上招商等方式。选择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和扩张倾向比较强烈的城市开展驻点招商,重点跟踪一些有转移倾向的项目,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
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竞争力,是决定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承接产业转移成败的关键因素。招商靠服务,发展靠环境。招商引资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
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服务水平。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规范和简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办好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探索建立湖北省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市州外商投资环境进行动态测评,推动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认真做好客商投诉调处工作,严肃查处侵害客商利益的行为。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三是进一步做好大项目服务工作。抓好重大项目促进和实施,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报告制度、重大项目协调会议制度、银企联系会议制度。继续推行引进外资和省外资金重大项目协调联络和跟踪服务制度,对总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2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实行重点跟踪督办和协调,抓好签约项目履约。
(五)发挥科教优势,在承接转移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传统产业主要是为了获取区位优势和降低要素成本,转移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则以获取综合竞争优势为目的,更注重承接地投资软硬环境特别是信息、技术、设施、人才、研发配套能力和体制配套条件。湖北在科教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和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建议以武汉城市圈为重点,加快承接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与制造业相关的研发、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转移。随着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金融中心、物流贸易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的加快建设,省会武汉在全国重点城市的位次持续提升,2009年国务院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正式将其定位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育种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鼓励转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
课题组负责人:王顺华 马大强 施水洲
课题组成员:黄良港 杜佐胜 陈剑飞
余璟清 沈祖瑞 廖婷
执笔:王顺华黄良港 余璟清
第四篇:河北涿州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打造
河北涿州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打造“区域总部基地”
关注度:8462011/1/7保定晚报王宁我要评论总投资9.53亿元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科技园区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和总投资13.68亿元高性能计算机中心项目等大批高科技项目落户河北涿州„„该项目由总部设在涿州市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该公司陆上勘探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位,综合实力位居全球物探公司第四位,年收入达百亿元以上。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速度最快数据处理中心。
近年来,涿州市紧抓北京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外移的机遇,瞄准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央国有企业和中央大型研究机构进行对接,同时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推动项目集中连片建设,精心打造“区域总部基地”。
该市着眼于“京南保北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积极构建服务高地和投资洼地,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结合十二五规划,涿州市将打造产业名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求与北京的错位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农场经济,打造面向北京的京郊型高效农业;依托开发区、松林店工业园区及正在筹建中的100平方公里新兴产业示范区作为承接腹地,制定出台面向京津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京津企业来涿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落实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完善项目领办制、代办制等工作举措,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冶金新材料、物探数据处理等高端科技产业;依托北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在服务北京当中求发展。
在上下共同努力下,涿州市的“京”牌项目之花愈开愈艳,航天信息、安泰科技、宇田世纪、东方金田等一批来自北京的高科技项目落户涿州。仅2010年该市的26个省市重点项目中就有19个是“国”字号或京津投资项目,总投资149.6亿元。
现在的河北涿州新兴产业示范区内,机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首批开工的钢研集团河北新材料产业园等10个高科技新能源项目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当中;开发区项目建设也“遍地开花”,总投资768万美元的涿州汉森绍尔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自动化焊接系统制造”项目等15个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定位为“涿南新城”的松林店工业园区内一座座巨大厂房的骨架争相崛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总投资18.5亿元的首批入园8个工业项目中,嘉华铝业有限公司已经提前2个月投产见效,弘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做到边生产边建设„„
随着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航天赛德科技公司纷纷把总部或生产基地放在涿州,涿州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整车及汽车零部件、现代机械制造与加工四大主导产业格局,已发展成京南最具发展潜力的一座现代化“投资之城”。
第五篇: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
附件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
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
根据《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1‟51号),制定本申报办法。
一、双千工程项目库
(一)申报条件
“双千工程”项目库分为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两化融合示范、新建工业项目等五类子库,实行总体规划、分年实施、滚动发展。市经信委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公示发布一次“双千工程”项目。
1、直接入库的项目。包括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工业项目,列入省“861”计划、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和“121”项目计划的工业项目。
2、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合肥市产业指导目录》要求的项目,由项目单位每年5月和10月,向所在县区经委(经促局)、开发区经贸局申报,经过初审后,统一上报市经信委组织评审并公示。同一个项目只能申报列入其中的一类子项目库。
1、“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
2、“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要求当年仪器设备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
3、“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要求当年仪器设备投资额不低于200万元、由市级及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实施的项目。
4、“新建工业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
5、“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节能环保项目指产业化项目,要求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企业生产的产品须列入《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或《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或《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或《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或《合肥市推荐应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导向目录》;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要求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年资源综合利用量不低于5000吨;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要求项目年节能量达到500吨标煤(含)或年节电150万千瓦时(含)以上;清洁生产项目要求列入省市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
(二)申报资料
登陆合肥市工业经济网(www.xiexiebang.com)“合肥市双千工程项目网上申报系统”,填报相关内容。并提交双千工程项目申请表、项目备案(核准)批复文件、环评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编制机构资质证书等纸质材料。对申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的,只需提供双千工程项目申报表和项目建设任务书。
二、技术改造项目(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一)申报条件
列入《合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子库,项目在竣工投产纳税后,一次性申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范围包括生产厂房、设备和生产辅助设施。对于需新征用地的项目,只给予设备投资补助。
(二)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1-
1、1-2);
2、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以及纳税证明;
4、购置设备的合同、银行付款凭证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验原件);
购置进口设备的须补充提供银行付汇凭证及报关单。
5、厂房和辅助设施建设的合同、建筑业发票及银行付款凭证复印件(验原件);
企业购买厂房的,须补充提供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
三、新建工业项目
(一)申报条件
列入《合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新建工业项目”子库,项目在竣工投产纳税后,一次性申报设备投资补助。
(二)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1-
1、1-2);
2、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项目竣工验收报告以及纳税证明;
4、购置设备的合同、银行付款凭证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验原件);
购置进口设备的须补充提供银行付汇凭证及报关单。
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项目
(一)申报条件
列入《合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子库,项目在竣工投产纳税后,一次性申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以及企业管理团队奖励。
(二)申报材料
1、申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材料,按本通知第二条“技术改造项目”或第三条“新建工业项目”申报材料的要求上报。
2、申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管理团队一次性奖励的材料: ⑴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2);
⑵安徽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正、副本)复印件; ⑶安徽省经信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联合批文复印件。
⑷项目投产纳税的证明材料。
3、申报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管理团队一次性奖励的材料: ⑴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2);
⑵产品列入《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合肥市推荐应用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导向目录》的证明材料、相关证书复印件;
⑶项目投产达标的证明材料。
五、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
(一)申报条件
列入《合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子库,项目在实施完成并正常运行3个月后,由市经信委组织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节能量审核。
(二)申报材料
1、申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材料,按本通知第二条“技术改造项目”或第三条“新建工业项目”申报材料的要求上报。
2、申报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项目的节能量奖励材料:
⑴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2);
⑵企业能源消耗情况说明和《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表(P201表)》(上及本各期);
⑶节能量审计报告。
六、清洁生产
(一)申报条件
企业列入省市主管部门公布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名单。
(二)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2);
2、省市主管部门公布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名单的文件复印件;
3、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4、省市主管部门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批文复印件。
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奖励
(一)申报条件
当年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
(二)申报材料
由市统计局提供证明材料。
八、小型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
(一)申报条件
由市政府推介的小型工业企业(按照原划型标准,即上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40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300人以下的企业)、当年上缴各项税收比上年同期增长10%(含10%)以上、当年新发生流动资金贷款。
(二)申报材料
1、“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项目资金申请书(附表3-1);
2、申请报告;
3、“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项目资金申请表(附表3-2);
4、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5、企业已发生贷款的“借款凭证”汇总表(按银行贷款合同编号汇总)(附表3-3);
6、银行贷款利息支出明细表:附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借款凭证、银行借款利息结算凭证复印件(每一笔贷款分别按贷款合同、借款凭证或贷款进账单、借款利息结算凭证的顺序装订)(附表3-4);
7、企业已发生贷款的担保凭证汇总表(按担保合同编号汇总):附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的担保合同、担保费用结算凭证复印件(每一笔贷款担保分别按担保合同、担保费用转账凭证、担保费发票的顺序装订)(附表3-5);
8、企业本累计及上年同期完税证明汇总表及完税确认证明表,并经税务部门核实盖章(附表3-
6、附表3-7);
9、“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项目资金汇总表(附表3-8)。
九、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一)申报条件
列入《合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子库,项目在竣工投产纳税后,一次性申报仪器设备投资补助以及企业管理团队奖励。
(二)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1-
1、1-2);
2、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市级及以上主管部门“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证书及批文。
4、项目投产纳税的证明材料。
5、购置仪器设备的合同、银行付款凭证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验原件)。
十、品牌示范企业建设
(一)申报条件
当年被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企业。
(二)申报材料
1、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附表1-
1、1-2);
2、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品牌示范企业认定批文。
十一、其它
(一)申报材料受理。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单位统一向市行政服务中心经信委窗口申报(联系电话:3537919)。
(二)形式审查。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核实后予以受理。企业申报材料中的发票、合同、付款凭证均应提供原件,经验证后退回。
(三)资金监管。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弄虚作假,套取、转移和挪用专项资金的,一经发现,予以通报批评,追回专项资金,五年内取消申报本政策有关补助和奖励的资格,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申报时间。申报投资类补助的项目在竣工验收后,于季度末次月的1-10号前报送申报材料;其它各类奖励按申报,于次年的3月下旬报送申报材料。
申报时间截止日遇节假日顺延。各单位均应在规定申报时间内报送申报材料。逾期没有申报的项目,视为其自动放弃,不再受理。
(五)补助期限。投资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补助期最长不超过1年;3000万元-1亿元(含3000万元)的项目,补助期最长不超过1年6个月;1亿元(含1亿元)以上的项目,补助期最长不超过2年。
(六)政策衔接。对于2011年1月1日之前入库,按照合政„2010‟26号规定已申报享受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项目,按原政策执行至补助期满,一次性申报。对于2011年1月1日之前入库,未享受固定资产投资补助的项目,按本政策执行,申报材料的发票有效期自2010年算起。对于2011年1月1日以后入库的项目,按本政策执行,申报材料的发票有效期自2011年算起。
(七)本通知由市经信委、市财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