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2011)
“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研讨会
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辽宁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暨“国际经济新变化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9月17-18日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隆重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主持开幕式。辽宁大学常务副校长黄泰岩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会长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科研局局长晋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佟志武分别致辞。
晋保平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是我院主管的107个全国性学会中办得非常优秀的一个学会。一个优秀的学术团体,应该学术领先,始终引领本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并且代表本学科最高的研究水平,赢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尊重;应该团结凝聚全国的学术同行,并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大家有条件能够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推出既有理论贡献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成果和政策建议;应该尊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为年轻一代提供最好的学术环境和展示平台,使我们的学术事业后继有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张东刚副司长在致辞中正式地发布: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已被教育部列为中国高校部级的优秀成果奖,这种认定首先是对浦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对我们中国的广大研究工作者的尊重和鼓励。他说,世经学会是国内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学会,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他期待学者们能在以学术的贡献为党和政府的服务发挥更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贡献,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概括出理论,形成有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向世界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不断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会主题发言中,围绕“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前景”、“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在哪里?”、“欧洲债务危机的下一步演进和对中国的影响”、“当前国际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日本灾后经济与中日经济互动的新内涵”、“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等主题,9名国内杰出学者和业界精英做了报告,在评论和讨论中碰撞出极富冲击力和启发性的思想和观点。
一、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前景 1.“格局性变化”与“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认为,当今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变化期,通过观察历史可以看到,真正的革命都是静悄悄的发生的。正如工业革命一样,深处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就是影响人类生活、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时期,而当今的世界正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处于“静悄悄的革命”进程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研究员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是基础性问题,也是指标问题,这场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在全球化和各国的发展中,虽然没有炮火和硝烟,但世界格局在二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内在的革命就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过去的几场危机和这种变化是有关的,“静悄悄的革命”的提法值得深思。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稻葵教授认为“静悄悄的革命”不仅是对客观的、正在进行中的、到目前为止的国际形势演变的一个描述,也是中国人自己的主观愿望。同时他认为,尽管主观上讲中国人不希望有剧烈的、轰轰烈烈的革命,并且从应对革命的准备上,我们在人才储备、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等方面是不足的,但是,客观现实可能会背离我们的主观愿望,世界的格局可能会以某种比较激烈的方式在未来演变。
2.世界经济格局的确定取决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
张宇燕认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各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背后蕴藏的利益关系。世界格局的主要体现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国之间在面临利益和博弈时达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是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我们关注国际或国际制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体系或制度是非中性的。一个国家对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的影响力主要由经济实力、货币的力量和价值理论(软实力)三方面因素决定。各国博弈,讨价还价的焦点主要就在于未来国际规则的确定。未来十年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中国和许多新兴经济体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确定因素对世界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张幼文认为认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关键是理清四个不确定因素:第一,导致这场危机的世界经济不平衡走向何方;第二个,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后,什么国家可以引导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会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世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第四,世界从产品合作体系到要素合作体系这样一种转型会走到什么地步,会怎样进行发展。
4.世界经济格局是否会出现大变动?
与会的很多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形势严峻,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杜厚文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军事方面、经济方面、金融方面、科技方面看,美国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基本格局不会变化,欧洲的情况也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严重。杜厚文对美国和欧洲依然充满信心,他认为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谈到了美国经济衰落的问题,但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都不会垮下去。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演进与前景 1.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产生的首要原因是信贷的扩张、房地产泡沫及由此产生的银行风险控制问题。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前都存在信贷扩张状况。信贷扩张可能与欧元区的成立有一定的关联,加入欧元区后,处于边缘国家的风险溢价大幅下跌,其借贷成本降低,由此助涨了信贷的扩张,在爱尔兰、西班牙、英国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第二个原因是财政政策缺乏监督。欧元区成立后,很多国家的财政赤字率超过了马约要求的3%以下的规定。希腊、葡萄牙赤字率长期高度超过规定,但是市场却忽视了这一点,仍然以低利率向其提供任资金。第三,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导火索,金融危机使欧洲央行损失惨重,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银行坏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出现的大量的坏账转嫁到银行,最后银行又转嫁到政府,政府为金融危机买单。但是同时经济下滑的时候政府税收收入下降,支出方面却存在刚性。此外,欧元区自身的缺陷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欧元区是一个货币联盟,但它并不是一个财政联盟,欧元区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更主要的是它缺乏经济政策的协调,各国财政界都比较松散,而危机爆发后,这种制度缺陷使得各国缺乏统一的政策来应对。
2.欧洲债务危机下一步的演进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欧债危机还要继续恶化,甚至严重恶化。欧洲的危机已经从开始的第一阶段演进到现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本身的问题,私人投资者认为一些国家比如希腊的债务会违约,推高其收益率,这些国家政府要支付的利息会增加,导致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原来是一个可持续的财政状况,也会被市场推成一个不可持续的情况,这是财政或者债务危机的第一个阶段。现在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银行开始出现问题,最近的数据表明银行间的违约风险比正常情况下提高了八倍。因为银行持有这些大量危机国家的债券,银行的减持会导致企业的资产违约风险增加,银行与银行之间开始出现非常不信任的状态,银行的流动性的出现紧缩。随着危机的深化,大国或者相对健康的国家救助弱国的意愿在下降,债务危机本身也是一个迅速扩大的过程,和以前相比扩大了十倍,救助的人均成本大幅度提高,导致救助的可行性下降。一些比较乐观的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大国肯定要救小国,当时就说希腊不会违约因为许多大国持有希腊的债券,如果他一旦违约的话,大国的银行都不行了,为保护自己一定要保护他,这个观点在五六个月以前还基本成立,因为当时要救的只有
一、两个国家,救助成本的上升导致救助可行性的下降。
3.欧元区是否会瓦解?
汪涛认为,不论是弱国还是强国,离开欧元区的代价很大。弱国如希腊退出欧元区的代价是巨大的,首先是主权债务是违约,退出以后其本币就会贬值,而希腊的债务又是以欧元计价的,其债务成本是非常高的,只能违约,违约后,没有欧元区的保障,希腊没办法再借到钱,国家违约后企业要违约,银行体系会崩溃,国际贸易会崩溃,而本币贬值对希腊没有太大的好处,预计希腊退出欧元区的话那么它第一年的成本就会达到GDP的40%到50%,之后还会有每年巨大的成本。德国这样一个强国,如果退出欧元区,可能有些企业也会出现违约,其银行体系可能需要注资,如果德国退出的话,今年的成本大概相当于GDP的20%到25%,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德国把希腊、爱尔兰等国全部拯救下来,成本要比前面的20%到25%小,这只是经济成本,政治成本是更难以计算的。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软实力要下降的,历史上每一个现代法定货币的瓦解带来某种军政、独裁或内乱,所以欧元区虽然出现诸多问题,但往后走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些,成本会更加巨大。
4.欧洲债务危机的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认为,欧洲是否能解决当前问题?简单来说只要看四个指标:经济增长速度、基本赤字增长速度、利息的支付问题、通货膨胀率。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欧洲很难降低财政赤字,因为这会引发政治问题,利息支付取决于外国人是否能买欧洲的债券或欧洲央行能不能把利率降下来。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国内各阶级博弈解决财富问题,减少赤字,第二个是还有很多傻瓜去买欧洲的债券,如果大家不买欧洲就会有问题。
李稻葵认为欧洲短期内很难避免个别国家的违约,从目前来看,尽管欧洲各国的结构性的基本财政赤字并不太严重,但是国际社会,投资界,金融界,资本市场对欧洲是非常担忧的,资本市场从长期看是非理性,资本市场对欧洲的分析本质上是错的,较高的风险溢水,使希腊等国举债成本很高,短期内这些国家进一步财政紧缩是非常困难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违约,违约之后把大量溢水包袱给甩掉,同时通过违约将这些国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将欧洲国家的财政进一步缩减,财政支出中55%是用于福利开支,其削减的空间非常大,所以欧洲个别国家如希腊可能出现违约,违约之后,那么这些国家不得不进行内部的改革,削减福利开支,通过削减福利开支的方法降低实际工资,降低单位劳动成本,跟上德国人的步伐。违约之后,德法的金融机构会马上出现问题,会带来新的一轮金融动荡。汪涛认为欧洲目前的阶段要通过一揽子计划稳住市场信心,包括欧洲央行扩大购买主权债务的数量,要容许弱国债务有序的重组,欧洲实现某种程度的一体化,弱国要在宪法或财政的可持续性逐步减少赤字,而强国应有一定的财政转移,当然弱国要出让一部分财政主权,赢得改革的时间,为长期解决欧债问题打下基础。
三、欧洲与美国的经济问题:孰重孰轻?
一方面是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是对全球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美国经济问题,两者的轻重缓急及发展趋势的比较起了与会学者的热议。
这一问题首先由李稻葵教授的发言引出。李稻葵认为当前世界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危机是在欧洲,但是未来世界重大的危机可能来自于美国。欧债危机调整相对较快,可以在三、五年之内能够解决,但是美国问题却是很难在几年内解决。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从基本面上来看,欧洲的情况比美国要好很多。第二,从问题的表现看,欧洲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而美国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充分暴露。第三,从政治经济协调角度看,欧洲的改革要比美国更容易。因此美国的情况可能更难解决。欧洲危机和美国问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不同。欧洲危机不一定是一个格局性的变化,欧洲欧元的设计本身就有矛盾,会反复出现,这本身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美国出现的二元经济问题对世界格局有重要影响。
马骏、汪涛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黄海洲等则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比美国的危机更严重。
马骏认为,由于欧元区的体制中没有解决债务问题的功能,出现短板效应,几个最差国家的表现即决定整个欧元区的表现。汪涛认为美国下一轮危机要在五、六年以后,时间上看比较久远,欧债危机则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可能更值得关注。黄海洲认为美国未来五年没有李稻葵讲得那么悲观。美国的债务问题的关键点是人们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实际上美国国债问题由来已久,其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要靠增长,然后再靠通货膨胀,增长是治本,通胀是治标。这里的通胀是广义上的通胀,第一是物价的增长,第二是资产价格的通胀,还有货币贬值等。如果欧洲出问题,可以买美国的国债,欧洲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很严重,仅是轻度衰退,反而会对美国经济有好处。美国的金融、政府与居民部门出现了问题,但实体经济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未来四五年之内美国经济会有问题,但起伏有多大取决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五年或六年后美国经济会恢复到3%经济增长率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五年以后美国经济可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余永定认为前面两种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欧洲和美国的问题区别在于长期与短期,快与慢的问题。从长期来看,美国问题是更大的问题,美国和欧洲都有债务问题,美国不仅有非常大的内债,而且有非常大的外债,欧洲则基本没有外债,所以欧洲基本是内部老大老二老三的斗争问题。从短期看,欧洲的问题更迫在眉睫。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向阳认为,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上,美国比欧洲有更多的政策工具。美国作为全球霸主有特殊地位,既可能投放货币,也可能通过货币贬值。而南欧国家完全做不到这一点。
四、日本、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日本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认为日本地震后经济复苏较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日本经济能较快复苏的原因是,第一,企业的国际化对促进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的救市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需求给日本带来了机遇;第二,日本不是政府的中央治理机制,而是日本的精英治理机构使执行部门不受政权迭的影响而延续其原来的发展模式;第三,日本这场危机中形成了全民摆脱危机的共识,日本各界对日本经济复苏充满信心。
孙立坚认为日本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是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支撑力量。解决日本经济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增长和出口,给国民创造可持续的收入,支持国内的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增强日本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徐康宁教授认为,日本经济是“远虑大于近忧”。日本在灾后很快走出来,日本今天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和三十年前相比完全不同。如果日本当初能够很快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发挥了其的比较优势,创造了亚洲的雁形模式。近年来,随着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今天依然还存在,但是已经不太充分,如果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多的是靠其的经济实力,日本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将会下降。
2.中日经济合作的空间及面临的挑战
孙立坚认为中日经济合作方面存在几方面的矛盾,包括日本市场的开拓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间的矛盾、日本从美的政治体制和亲中的企业体制之间的矛盾。危机之后,日本倾向亚洲一体化,寻求亚元存在的可能空间。日本力推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方面的合作,寻求增长的源泉。
五、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与前景
1.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及评估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程伟教授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独立的二十年,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叶利钦时期,被西方称之为产量下降的一代,经济各项指标急剧恶化;第二阶段普京时期可以称为较快增长时期;第三阶段梅普组合以后,现在经济进入了遭受重创时期。虽然国内外认为俄罗斯的经济非常糟糕,但是在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还可以,是因为俄罗斯政府在反危机过程中,把反通胀和控制失业作为首要目标。总体看,俄罗斯反危机的经济现状,经济上是严峻的,但政府是可以控制的,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
2.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程伟认为,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利因素,第一,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要提高技术产品和新经济产品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第二,俄罗斯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好,对经济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俄罗斯建立了24个特区,包括远东、西伯利亚开发问题也纳入日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不利因素方面,第一,过去俄罗斯主要依靠内需和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20%,在未来外贸和内需作用下降的情况下,投资是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二,俄罗斯的通胀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处于7%的较高水平,由此带来的较高的贷款利率是振兴企业的不利条件。
3.后危机时代俄罗斯的前景及在国际上的地位
程伟指出,俄罗斯第二个十年规划是采取两步走战略,2011年到2015年重点为实现创新经济或现代化打基础,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打基础。第二个五年保五争六,2016年到2020年在创新经济基础上实现5%到6%的增长速度。2020年总的目标:进入世界五大强国行列,人均GDP达到3.5万美元。对未来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当中,俄罗斯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趋势上看还有可能是提升的态势。杜厚文认为,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美国最大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一定是军事力量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那些小国是不能成为强国的。
六、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及中国的角色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再认识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研究员认为,认识对象的变化和认识主体所处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再认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全球信用,全球管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实行,可采取过渡方法,即建立有管理的多元储备体系。实行自愿货币合作。改革中应加强FDI的作用,改善IMF的治理结构。
乔依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丁一凡研究员指出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自由兑换并不是人民币进入SDR的必要条件。IMF没有要求一个货币进入SDR时必须是可自由兑换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还存在资本管制,凯恩斯和怀特都认为资本管制对促进国际贸易包括投资是有利的,而非有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元和马克进入SDR的时候,日本和德国都是实行资本管制的,实行汇率挂钩,中国完全有理由对现在国际上的要求提出反对。
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中的中国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认为,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已经具有核心的地位,但是我们对此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现在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是,对美元的过渡依赖的同时又无法约束美元,美元很可能陷入一个慢性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中国应该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大的推动力量。从目前的政治的格局来看,中国是无可替代的核心的推动力。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的方案,归结起来有三个:一个是世界美元本位制,第二个方案就是SDR走向全球单一货币,第三个方案是建立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现行体系虽对美国具有吸引力,但长期是对美国经济存在威胁。从长期来看,美国应与中国合作,创建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中美合作方式是,中国维持美元稳定,美国支持中国主导亚洲,中国开放金融和服务业,美国开放实业,中国加快转型,美国进行技术援助。
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余永定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处于停顿状态、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严重、商品价格上升、发展中国家面临一种新的危机,即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危机。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影响,中国出口依存度较高,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这种可能性,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美元贬值及美国国债风险度的提高,都会使中国外汇储备面临遭受严重损失的威胁,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而且是新的挑战。2011年中国的主要的任务是反对通货膨胀。从下半年来看,通货膨胀形势有所好转,希望明年也会有所好转,但是前提条件是外部经济环境应该较好。如果美国采取一种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如果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通货膨胀,如果这种价格的上涨非常严重,那么会对中国有非常大的危险。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会是一种长期化的趋势,因为工资在上涨,收入在上涨,而这种变化趋势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是长期的和严峻的。中国的长期的挑战,一方面是中国的不平衡,双顺差。第二个就是中国缺少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的能力。
2.中国的双顺差问题
余永定着重强调了双顺差的原因及解决思路。中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顺差及资本项目顺差。多年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经常项目顺差而是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比经常项目顺差所造成的损害更大。中国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FDI的挤出效应。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是高达20%以上,而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为1%-2%。为什么是在中国是22%,33%投资机会,中国又是高储蓄的国家,中国不在本国投资而要到美国投资?原因在于中国存在大量的所谓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各个省竞相通过提供极为优惠的条件来吸引外资。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被外资占有,中国具有大量的资源需要利用,中国有一部分在国内的占有的项目是比较低端的,剩下的资源只能是先出口,出口后把赚来的外汇买美国的国库券,所以中国FDI政策在早期是有它的合理因素的,在现在是有非常大的问题,是造成中国目前有大量顺差的重要原因。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纠正缓慢,现在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速度缓和了一点,但是还是在增长。金融危机前中国的资本项目顺差大量的增加,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增速下降后,现在又在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内,逃离美元资产、欧元资产、日元资产的资金将可能流入中国,这将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3.价值重估效应
余永定认为,在中国存在较大的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情况下,美元的贬值对中国资产的价值的冲击是非常大,存在价值重估效应。美国在2002年—2007年之间,有一个所谓的“两万亿美元没了”的问题,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美国所谓的国际收支头寸并没有大幅度的下跌,它本来应该亏几万亿美元,但实际上少亏了几万亿美元。原因是美国在海外的投资的75%左右都是用外币计算的,而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是用美元计算的。如果美元贬值,中国在美国持有的资产按美元计算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是以人民币计算的,如果美国人想把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收益换回美元,美元的下跌会对中国造成冲击。中国在政策选择方面将处于两难选择,人民币升值可能产生价格重估问题,而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将继续积累,未来将面临损失。
(二)中国在经济危机的机会与政策选择 1.中国是否应该救助欧洲国家?
余永定、李稻葵、杜厚文等学者均认为目前中国不应救助欧洲国家。杜厚文指出,各界对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存在高估,在危机的救助方面,中国应该首先解决国内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诸多问题,而不是先救助其他国家。马骏认为一方面由于危机处于恶化状态,中国购买欧洲的债券要非常谨慎,另一个是有所准备,准备购买私有化的便宜的资产,欧洲银行体系的重新组合,银行会倒闭被并购,同时一些银行需要新的注资,不光是政府注资,还有其他包括中国的投资,中国也要做相应的预案和准备,要及时把握一些可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李稻葵认为欧洲的债务问题还不明朗,债务的价格还会下降,目前应先按兵不动,如果投资应尽量投资于实体经济。
2.中国未来的政策选择
李稻葵认为,中国如果有第二轮刺激政策的话,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金融政策,同时,财政领域的经济刺激计划要与财政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重新整顿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这次金融危机。马骏也认为,未来如果全球出现深度衰退,中国不得不进行经济刺激时,一定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上一轮的刺激计划名义上是4万亿,实际是9.3万亿,虽然在短期内把GDP推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但这导致了通胀和资产泡沫,下一步如何中国还将面临类似的经济形势。中国应把握好政策力度,下一轮刺激要更多注重财政政策,防止过度使用货币政策,因为货币最容易导致通胀。
大会期间,中青年论坛、全球问题与治理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国际投资论坛、国际贸易论坛五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吸引了辽宁大学广大师生参与讨论。
大会期间,举行了学会主要刊物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相关刊物的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张斌、《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刊)编辑部主任冯晓明、《当代亚太》编辑部主任高程、《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段锡平与学者及辽宁大学师生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交流。
作为换届大会的重要议程,学会代表通过了余永定辞去会长的请求,对余永定会长为学会的发展、为浦山世界经济优秀论文奖的建设、为提升学会的学术水平等作出的杰出贡献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会代表讨论通过了邵滨鸿秘书长关于九届学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选举通过了第十届学会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候选人名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当选为第十届、第五任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丁一凡副所长等23位专家学者当选为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执行主编邵滨鸿当选为秘书长。
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经济学界、各高校资深学者、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领域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及研究生共计600余人,研讨了世界经济重大问题及中国对外政策等问题。几乎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交口称赞会议研讨的题目引导学术前沿,关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演讲嘉宾的水平高,既有学术界的学术领军人物,又有业界的资深研究者,会议的规格高、规模大;五大分论坛充分展示了世界经济领域学术专家的学术成就;新一届学会主要成员遍及全国重点的世界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体现了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最高水准。
第二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
国际经济与贸易于中国之路之我见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际贸易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积极有效的开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贸易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对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国际贸易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并为剩余产品找到市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起飞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不可避免的会被卷入到这一时代浪潮当中,想要闭门造车实现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对国际贸易进行有效的利用,并走出一条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就成为一个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过分贬低或夸大国际贸易影响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一、国际贸易客观上在我国经济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明确。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分工合作使得各国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以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同样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中,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积极参与和融合进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参与世界人才、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提升我国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其次,是由我国的综合国情所决定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沿海和广大内陆积极引进外资,依赖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国际贸易加工业,为国际来料、来件加工装配。极大地拉动了各个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再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加强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独特的市场地位和劳动力优势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了在中国投资建厂和加工,一面打开中国市场,一面以低廉的成本优势出口国际市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一大批制造出口类国、民营企业再近三十念得市场孕育后,具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据数据统计,我国早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家,“世界工厂”的称号已经落户中国。再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出口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比重。发展国际贸易,已经关系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未定和谐。
最后,在新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种常式,式我国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利用国际贸易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升我国科技实力、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到最后提升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已经实现由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流动,大大推动了贸易向信息化发展。进入21世纪,信息要素更是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方式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为突出的贸易方式创新表现在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国内经济也深受贸易方式创新的影响。
1、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它的兴起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和距离,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 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无纸化、简易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是国际贸易方式划时代的变革,联合国贸发会议将电子商务称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兴 起革新了国际贸易的方式,出现了“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突破传统国际贸易的时空领域限制,将全球市场纳入一个快 速、高效的信息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另—方面,电子商务的兴起影响了贸易主体的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代理公司 或者服务公司等。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联为一体,来实现单个公司或者企业难以实现的市场职责,更加快速、高效、高质地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其次,电子商务创造了更流畅的贸易运作流程。电子商务的兴起影响了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得国际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单向物流运作格局,实现了“四 流一体”的运作方式,即“以商流为主体,以信息流为核心,以资金流为形式,以物流为依托”的国际贸易管理经营模式。在“四流一体”的运作格局下,国际贸易 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互动式营销服务,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2、网络贸易的发展
网络贸易是指基于网络平台的直接在线交易,它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贸易主要是利用了数字化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企业、运输公司、海关、商检、金融部 门以及税务部门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单位按照国际贸易交易流程结合在一起,实现国际贸易由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结款的部门或者全部业务的在线处理。当前,网络 贸易的迅速发展已经造就了一个潜力非常巨大的新兴市场,网络贸易也即将成为一个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贸易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带来了的深刻影响,主要体 现在以下两方面:(1)网络贸易所造就的新兴网上虚拟市场极大地推进了全球市场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在此发展环境下,各国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垄断将会进一步得到削弱,国际市场会变得更加有效,资源也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有效地配置。(2)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流程,极大地推进了贸易方式的创新发展。国际贸易流程以买方准备一份购物清单到登记应收款帐户冲帐,网络贸易方式下的8个 环节即可完全代替传统贸易方式下的20多个环节,极大地实现了贸易流程的信息化、规模化和电子自动化,逐渐形成了新的、有成效的贸易流程管理模式。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是 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方式的变更必然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整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看,我国的网络贸易还处在萌发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国际 贸易还难以得到实现,最多只是做到“在线浏览和洽谈,离线签约和履约”。网络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发展形式,也必然会在我国发展起来。但目前来讲,网络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不是很深刻。随着网络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必须重视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来推进我国网络贸易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下放,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结构已经形成,但有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市场经营秩序混乱,无序竞争。为了逃避国家的管理和为利益所驱动的走私、逃汇、骗汇行为也严重干扰了市场的经营秩序。外贸条件越来越恶化,许多出口产品价格已跌再跌,已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
2、外贸发展整体水平低,出口增长的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数量型的出口的增长不是由于效益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是靠国家财政政策的倾斜。出口产品结构让不合理,出口商品的整体档次低,工业制成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低。
3、外贸的发展不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科技高速发展,各国的非关税壁垒都加强了,绿色壁垒、环境壁垒和技术标准都在不断增加和提高,中国许多产品因不适应,被迫退出有关市场。一些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反倾销措施,保护国内经济,近几年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反倾销的案例越来越多。
4、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滞后
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外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乃建立,但企业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扔不健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落后。管理费用高,成本高,竞争力低下。企业规模同国际大公司相比太小。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冗员问题严重。
5、外贸进口体制改革滞后
进口管理体制仍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WTO的规则。进口体制改革铜出口体制改革相比落后多了,进口体制改革的速度太慢,许多方面管的太严,保护的时间过长,实际上保护了落后。进口体制改革的滞后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影响了出口的发展。
6、外贸的法制建设仍要加强
外贸体制改革速度加快,外贸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但相关的外貌的法制和法规仍为健全,外贸的宏观调控能力仍很弱。执法监督机构为健全。
7、国家对中西部发展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国家对外贸发展的优惠政策因中西部外贸进出口规模小,东部站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为90%,主要是给东部了。过去几年,中西部外经贸的发展过于缓慢,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懂不,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低,竞争力差,缺乏发展后劲。利用外资的水平低规模小时中西部外经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四、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使我国国内资本向优势领域集中
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在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必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只有集中力量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才能在与别的国家进行产品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劣势产品,从而解决自行生产所消耗的不必要资源。而国际贸易会促使本国资本向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比较优势的领域,尤其沿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动,推动这些领域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和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之后由这些优势领域带动向其他领域的投资,加速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完成不平衡增长向平衡增长的转变。
2、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
资本货物的出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从而提高国内工业生产的效益,这对于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分工、尤其是国际分工不仅可以更加有效、更加充分的对各国资源进行利用,优化和改进各国的产业结构,还能促进各国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加速国内各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此外,国际技术贸易还为我国利用市场机制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可能。
3、可以增强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淘汰技术落后企业
国际贸易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会给国内的出口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我国有很好的体现。随着国外的优势产品大量充斥我国国内市场,一些不重视产品质量产品包装,竞争意识淡泊的小企业逐渐被挤出。尽管从表面上看是我国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实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淘汰那些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趋势的企业的同时,也会促使那些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强的企业淘汰自身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积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只有通过积
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高了自身的管理经营能力,在世界经济中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4、可以加强我国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国内统一市场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而一个国家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又离不开与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密联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国内劳动成本低这一优势来实现,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国内各个产业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最终形成了多个现代化产业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产业间沟通流转所需的费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得以充分发挥。
5、加快了国外资本向国内市场的流入
由于我国人民的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国内资本的储蓄大于投资和消费,因而我国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资本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国外资本向国内市场的流入力度大大增强,不仅解决了我国国内投资不足的问题,还促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这对于缺乏改革资本的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6、引导企业观念的转变,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这对整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企业作为社会变革潮流中的一份子,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 优势,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收益。因此,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不断转变观念,才能为网络贸易在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诉,国际贸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的间接作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后,成本优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内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使生产成本降低,增加国际竞争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国际贸易的直接作用。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后,国内资源会得到重新配置,优势产品的产量会进一步增加;通过产品交换,使每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都可以得到比自己直接生产能够产出的产品数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国内的福利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国际贸易的交流还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方式的改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贸易与资本可以强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但资本的增强并不意味着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所起到作用的削弱,如果能够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无疑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只有尽快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得到真正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经济周期、政府债务与经济政策的动态关系
中国经济周期、政府债务与经济政策的动态关系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轨期,正确认识经济周期、政府负债与经济政策间的关系极为迫切,同时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也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找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经济周期、政府债务、经济政策、动态关系 引言:
政府债务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是一个国内外广泛讨论但尚无定论的重要命题。由于国内本身政治体制的特殊性,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较强,政府负债与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基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政府债务的不断增加,债务本息的累积加重了政府的还款压力,增加了国内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并可能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近二十年来,我国政府负债、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三者到底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目前政府负债是否己经累积到了阻碍经济增长的地步?中国近二十年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政策未来是否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明确中国经济周期、政府负债与经
1经济周期、政府债务与经济政策概述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1996年-2014年这19年间,中国有14年GDP增速破双,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力支撑。但是近20年超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经济的超高速发展相呼应,中国政府负债率不断增加。1996年-2014年间,中国中央政府部门负债与当年GDP的比值不断增加,从1996年的23%增至2014年的58%(社科院,2015)。而较为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则增长更加迅速,截止2014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高达154000亿元(国务院,2015)。随着政府负债的不断增加,庞大的债务本金与利息也在不断累积。与此同时,2014年后,中国经济结束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实际GDP增长率跌至10%以下。GDP增速的较大下行必然与中国政府的负偾问题密不可分。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同样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后,伴随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与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伴随国内人口红利透支、低端要素切入全球化经济红利用尽、产能过剩的内部环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认识的转变及其带来的经济政策上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2研究中国经济周期、政府债务与经济政策动态关系的意义 2.1明确中国政府负债与经济周期间的相关关系 现实中政府负债的不断累积是否阻碍了经济发展,不同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差异,各个国家的情况并不相同,学术界对此也没有定论[2]。本文利用SVAR模型,明确中国政府负债与经济周期间的相关关系,有助于在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更加正确的对待政府负债不断累积这一事实。2.2明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间的关系
经济政策是政府平滑经济周期、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重要手段[3]。当国内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时,政府是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进一步刺激经济,还是通过紧缩性经济政策来抑制经济“泡沫”,中国的经济政策又对经济周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过去二十年间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又是如何进行配合的?本文利用SVAR模型,明确了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间的相关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2.3预测了中国之后的经济周期,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正确认识政府负债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调整相关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中国经济周期、政府债务与经济政策动态关系 3.1政府负债与实际利率的同期相关关系 政府负债与实际利率的关系为:
rt+1=r(gt,rt,t,t)(1)rt
短期来看,Δt比较稳定,而政府会因为各种原因较为频繁的调整实际利率rt,人民银行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多次调整基准利率,实际利率rt受到的扰动也 多。很多情况下,政府会为了减少自身负债而主动降低实际利率rt。因此,本文假设短期Δt不受的影响,而实际利率rt受政府负债Δt的影响。3.2政府负债与财政赤字的同期相关关系 政府负债与财政赤字的关系为:
Bt+1-Bt=Gt+rtBt
公式两边同除以实际GDP可得:
t11rt1tt
1gt11gt1财政赤字对政府负债的影响存在时滞,公式中βt代表政府当年的财政赤字与GDP的比,显然会对Δt+1产生影响,但由于Δt在βt确定之前已经确定,因此βt不会对Δt产生影响,由此可以认为同期的βt不会对Δt产生影响。3.3政府负债与经济增长率的同期相关关系 政府负债与经济増长率的关系为:
Δt=
1rt11t1t1 1gt1gt从公式中可以看出,Δt与gt确实存在同期相关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短期内政府负债存在一定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其所受到的外在扰动要小于经济增长率受到的扰动[5]。所以在研究政府负债与经济增长率间相关关系的时候,通常将政府负债作为自变量,而将经济增长率作为因变量。本文采用较为通用的处理方法,认为模型中Δt与gt确实存在同期相关关系,且Δt是自变量,gt是因变量。3.4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率的同期相关关系 政府的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为:
gt+1-gt=f(gt,rt,βt,Δt,)
通常情况下,财政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短期内受到的扰动较少,可以认为同期内gt不会对βt造成影响,而经济增长率受到的扰动则较多。因此在讨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率时,通常将财政赤字作为自变量,去研究财政赤字变化对经济増长率的影响情况。3.5财政赤字与实际利率的同期相关关系 政府的财政赤字与实际利率的关系为:
rt+1=r(gt,rt,t,t)(1)rt
改革开放以来,基准利率不断市场化。相较于短期内较为稳定的财政赤字βt,实际利率rt受更多因素的影响,对经济环境的反应更加灵敏,波动也更加频繁。通常认为,货币政策的时效性更强而政策效力的持续时间较短,财政政策存在时滞但政策效力的持续时间较长[5]。
3.6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利率的同期相关关系 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为:
rt+1=r(gt,rt,t,t)(1)rt
通常情况下,实际利率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短期来看,市场化的实际利率 波动更加频繁,而经济增长率受到的扰动较小,较为稳定。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中,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加强经济周期、政府债务与经济政策动态关系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找出其中的规律,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参考文献:
[1]庞晓波,李丹.中国经济景气变化与政府债务风险[J].经济研究,2015,50(10):18-33.[2]朱军,李建强,张淑翠.财政整顿、“双支柱”政策与最优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8(08):24-41.[3]司海平,刘小鸽,魏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顺周期性及其理论解释[J].财贸经济,2018,39(08):21-34.[4]吴秀玲,魏博文.政府债务、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动态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5(07):48-51.[5]毛锐,刘楠楠,刘蓉.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触发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19-38.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感悟
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感悟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与中国的近代化密不可分。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展开。
一个主题即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且还承载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既是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与必修一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同学们抓住近代思想解放的主题——中国向何处去,就能充分感受到先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拳拳的爱国心。
一个方向即向西方学习。这个方向问题实际上是由下面三个问题组成的:学不学、学什么、怎样学。关于学不学的问题。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但并没有被广大国人接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双方围绕是否向西方学习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洋务运动给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答案。向西方学习到底学什么当时并不清楚。洋务派认为西方先进的原因是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向西方学习仅仅学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新的内容。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认为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但随后出现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却最终都失败了。这两大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制度的落后造成的,而是由于没有先进的国民。为此怎样学的问题提出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后来以李大钊为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才在根本上推翻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造就了一代新国民。
三个阶段即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阶段。历史学家陈旭麓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同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接着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说。在洋务运动实践过程中,又有人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主张,并逐渐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他们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他们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两次伟大运动将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号召下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打倒了封建正统思想,造就了无数新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知识分子。十月革命后,他们中的先进分之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并最终使新文化运动演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不断深化,高潮迭起。中国近代史可分为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
清朝外交
清朝初期,清朝政府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象征着中国正常化外交的开始。然而,随着国家的衰落和政府的腐败,以及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清朝的外交逐步走向非正常化。以《南京条约》为开端,清朝开始与外国签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或要求割地,或要求赔款,使得清朝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逐步走向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最终走向灭亡。清朝前前后后共和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近二百个条约。虽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丧权辱国条约(如:《中英天津条约》),但也有国家辉煌时签订的弘扬国家尊严的条约(如:《尼布楚条约》)。但自始至终,清朝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仪。即使签署一些不平等条约时,也依旧不忘摆摆架子,把自己视为天朝,把对方视为被天朝道德与尊严所感化,向天朝朝贡的小国。
中华民国外交史
北洋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外交:由于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是弱国,虽然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也依然在巴黎和会上不能获得公平的待遇。自中华民国建国以来内战不断,经常出现几个代表中华民国的政府,并且直到东北易帜前,中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来积极发展外交关系。各个派系的军阀都依仗不同的国家来对自己的地区加以控制。
国民政府大陆期间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显著提高。开罗会议中国是三大国之一。对日抗战后期,中华民国的国民党政府废除了自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并陆续与世界各国签订平等新约。政府还积极与英国交涉,欲收回香港,但被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所拒绝。中华民国也是联合国的五个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但依然在国际上代表着中国参与世界交流。1970年代,伴随着中华民国的联合国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以及与美国等国断交等一系列事件,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这也对台湾问题的形成也造成了影响中国近代史应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 那时已经谈不上闭关锁国了
国门被迫打开
应该说中国近代史开端应该是丧权辱国时期
紧接着是辛亥革命开始后
中国那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过民众有一点点觉醒
外国人依然压在中国人头上
可是不那么明目张胆
但也只是稍有收敛
这一时期应该是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资本欺压时期
主要特征是输出资本掠夺资源
二战后中国渐渐有了一点世界地位
不过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华和反社会主义情绪一直很高所以此时的中国对外关系不容乐观
依然面临着反对势力的威胁 改革开放后
中国硬起来很多
毕竟有点钱了吗
但是综合国力还是不行 到现在为止没人敢骑在咱们的头上但咱们依然很明显的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
第五篇: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回顾总结与展望 - 副本
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回顾、总结与展望
摘要: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加入WTO前属于以改革促开放阶段,大致沿着由沿海到沿江、沿边的开放路径推进,继而向纵深发展。加入WTO后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发展阶段,很多改革措施都是围绕适应对外开放展开的海浦东等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同时,开放哈尔滨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鼓励沿边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1996年,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至此,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还体现在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上。1992—2001年左右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并满足加入WTO的要求,外资政策逐步与国际惯例接承诺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加入WTO以来,中国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大幅提高。《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立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2003年制定的《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出了更加严格和具体的要求,成绩显着。
二、对外开放经验总结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的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学会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搞建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
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又部分程度地以市场换来了技术,同时又积极的走出去,通过兼并、贴牌生产以及合资等形式发展外向型FDI,进一步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发展。
三、未来对外开放的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继续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扩展,我国同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和相互影响力越来越大,使我们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把对外开放向前推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对外开放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控制对外商业借款,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监管国际短期资本的进出。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有效防范外汇市场风险。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贸易救济措施,防止国内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深化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力,2008)。
2、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要通过提高企业技术能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出台政策鼓励加工贸易在稳定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升级。完善出口预警机制,完善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体制和政策,加强国内外协调,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积极推进南南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基于很多互补条件的考虑,中国应该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对其提供援助优惠关税待遇,并明确双方合作的总体战略和重点领域(隆国强,2004)。
[注释]:
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一)[J].国际贸易,2008(2).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二)[J].国际贸易,2008(3).辜胜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五条成功经验[J].党政干部文摘,2008(7).隆国强:中国:崛起中的贸易大国及其对外开放战略展望[N].中国经济时报,2004-03-25.刘力: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回顾和展望[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田纪云:对外开放是怎样搞起来的[J].炎黄春秋,2008(2).张小济: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N].中国经济时报,2003-07-21.邹东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