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交通法治论坛
首届山东交通法治论坛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省的交通法学理论研究和交通法治实践工作,根据山东省法学会《关于同意设立山东省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的批复》(鲁法会【2012】26号文),山东省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由山东交通学院发起设立。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山东交通法治论坛由山东交通学院承办,拟定于2013年4月下旬正式举行。为办好研究会,特邀请您参加,请予大力支持。现将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交通法学研究会的基本情况
山东省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是国内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专门从事交通法律问题研究的学术组织,为整合优化交通法学研究资源提供了重要平台。它的成立将会大大推动我省乃至全国交通法律体系构建、交通法 制研究、交通行政执法等工作的开展,为法治山东建设和山东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该研究会组织机构由学术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和理事等构成。顾问由理事会敦请有关方面具有代表性和较高影响力的人士担任;常务理事和理事的候选人在成立大会上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从常务理事中产生;秘书长、副秘书长人选由发起单位推荐,理事会通过。
山东省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将邀请省内外交通行政执法部门、政府法制办、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交通企业及其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和研究人员参与。
研究会将每年举办山东交通法治论坛。在举办其成立大会的同时将举办首届山东交通法治论坛。
二、山东交通法治论坛征文事宜
1、首届山东交通法治论坛的会议主题为:强化交通法治理念,构建和谐交通环境。欢迎您就该主题向论题提交论文。
2、征文参考选题包括:
(1)交通法治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交通实务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3)山东蓝黄经济区的交通法治保障研究;
(4)大部制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5)面向综合运输体系的交通行政执法改革研究;(6)国外交通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7)山东交通法治人才培养研究。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与会者可以根据研究兴趣与特长并围绕会议主题自行确定选题。
3、征文要求:应征的论文篇幅在3000-8000字之间,每篇论文应有不超过200字的摘要。论文统一采用脚注(阿拉伯数字加圈,如①),每页重新编号。作者简介中注明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单位、电话、电子信箱、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等。
4、奖项设置:本次研讨会将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在应征论文中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及优秀奖若干名,予以表彰。征文评奖结果及获奖文章将在山东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等网站上发布,并选取优秀征文结集出版。
5、截止时间:请各位专家学者4月12日前将稿件的word文档发至邮箱:jiaotongfxh@163.com;***@163.com。以纸制文本寄送的,请用A4纸打印,寄至: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海棠路5001号山东交通学院文法学院办公室,邮编:250357。
三、其他事宜
有关山东省法学会交通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山东交通法治论坛举行的其他具体安排,将另行通知。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丁芝华
联系电话:0531-80683870;0531-80687875 联系地址: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海棠路5001号山东交通学院文法学院办公室 邮政编码:250357
第二篇:法治论坛论文
试论法治文化繁荣与推动法治实践的关系
张梦琦
摘 要: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实施法治不可或 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法治是法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是构 建法治文化的重要目标,法治文化与法治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彼 此渗透。
关键词:法治;法治文化;具体联系;重要意义;具体作用
一、法治概述
法治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使个人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制约的一种平衡状态。法治的要义不在于控制个人,而在于控制国家权力。就我国而言,将社会主义法治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二、法治文化概述
【作者简介】张梦琦 女 江苏高邮人 大学本科 法学学士 现为高邮市检察院驻所检察室科员
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机构和法律实施等五个方面。
就法治的意义上讲,法治文化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首先,法治文化是一种理解力,法律与其它任何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其次,法治文化是一种规范力,它在社会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并且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从而规范具体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向,使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律且被严格遵守的状态;第三,法治文化是一种推动力,人们的法治行为要在法治文化的指导下,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第四,法治文化是一种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无法进行迅速准确判断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观念,对法律条文进行判断,并且为自己的法治行为服务。
三、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的具体联系
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彼此渗透。从法治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实施法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但法治不是凭空而生的,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影响,任何法律的实施同样也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解读、文化认同。但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法治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法治,是构建法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与此同时,法治原则的实现,也是构建法律文化的重要目标。中国人在经历了十年的文革**后,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法治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法治的形成不是主观塑造的结果,而是历史和文化演进的结果。”先进的法治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实现法治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法治文化与社会的法治化程度是密切联系的,甚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与之相适应[2]。
四、法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现实需求。
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体现的是国家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法律意识的文化内涵,是法治观念、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得到遵守和普及的重要标杆。法治文化,既体现着法治精神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环境,又能影响和指导人们 的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价值取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法治文化相当薄弱,而与法治文化相对立的人治文化则根深蒂固。与法治精神相悖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不正常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人治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逐步消除人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需要先进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铺垫;法律知识的普及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载体;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保障。在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层面的法治与“制度”层面的法治之间的渗透与互动,能够有效地发挥两者之长,更好地培养全体公民的主体平等观、民主自由观、保障人权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使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得到全体公民的普遍认同和遵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内在动力。[3]
(二)法治文化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会人员提出,必须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才能不断促进国家各项工作、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推进社会主义
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步骤,是依法治国的灵魂与动力;积极培育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文化环境,对于推动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法治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法治文化的教化功能决定了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无论从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还是法治文化的认知角度看,法律都是为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而产生的,实现法治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正是法治文化教化、引导、渗透功能和法治激励、约束作用的具体体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法治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巩固[4]。
五、法治文化在法治实践中的具体作用
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含立法文化、执法文化、司法文化、人权保障文化、普法文化等等。同样,法治建设也包含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人权保障、法制宣传等领域的建设。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动力。
(一)法治文化在立法中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法治文化,是社会成员有关法律与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是社会整体对法律的共同认知,它包含着社会整体的基本价值选择、情感倾向与经验体会,是法的制定的文化条件。立法活动应当有鲜明的法律意识和深厚的法治文化支撑,必须有反映公平、民主、正义的法律理念作为立法尺度。[5]立法者正确的法律观念、经验、知识、情感等法治文化因素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可能性。
(二)法治文化在执法、守法中的作用
法治文化是对社会执法、守法起主导作用的是思想意识形态,即法治精神意识。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法的正确实施,有赖于法治文化启蒙。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在法治文化中应当居于主导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成员法律认知的核心。在民商事活动中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对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法治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为各种法律的实施创造条件。
(三)法治文化在司法工作中的作用
法治文化决定了司法工作的成败和效果,没有正确的法治文化作为理论指导,司法改革就难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个完整、先进的现代司法理念科学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法治理念。它旗帜鲜明地为法院司法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司法实践的价值提供了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树立
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弘扬法律的根本精神,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法治文化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
其一、法治文化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法治观念意识、价值取向,是宣传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制宣传中“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载体,必将促进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设的“软实力”。其
二、法治文化是传播现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法治文化可以以其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将理性与感性、刚性与柔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适应普通人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需求,实现宣传形式上的以人为本,从而更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其
三、法治文化是推动当前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动力。法治文化与解决群众的精神需求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相结合已成为推动当前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1]张琼华 徐婷。试论我国法治现状以及法治文化建设[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1.[2]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 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3]蔡浩然.议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中外法学,2000.[4]李蕊.试论法律文化[J].济南大学学报, 1994.[5]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作者联系方式
姓 名:张梦琦
通信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检察院监所科 邮政编码:225600 联系方式:*** 邮 箱:935946413@qq.com
第三篇:法治交通征文
在航道管理工作中如何推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航道
江西省港航管理局南昌分局
胡翔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所说的这个“规矩”,实则指的就是法。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民安昌盛都离不开法。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同样也离不开法。法律是行政机关进行各种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依法行政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对政府活动的要求,中国是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依法行政”这一基本原则的,它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及法治建设本身发展到一定程阶段的必然要求。
作为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可以说和广大老百姓是息息相关,每天的出行、邮寄都可与之有联系。所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对于服务好人民群众,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就显得格外重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经贸往来不断加强,水上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江西港航业在江西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江西港航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5年来,全省水运建设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新增港口年通过能力达到977万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41万标箱。港口、航道和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九江港以物流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为发展方向,全面启动了152公里岸线的沿江大开发,南昌港正着力打造以集装箱、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矿建材料运输为主,兼顾旅游客运的综合性枢纽港口;在航道建设方面,全省三级以上航道突破400公里;全省港航信息化建设投资突破5000万元,等等。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水运”的战略决策。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预示着,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必将是内河水运大规模建设、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航道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构筑“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网络体系。因此,港航业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港航业要发展,航道建设、管理是重中之重。而如何转变传统的航道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是摆在江西港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我想依法行政,建设法治航道是关键。
江西港航系统尽管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公路、铁路、航空快速发展的今天,水路交通的受关注度肯定不如前者,以赣江南昌段为例,117公里水路,平时行驶在江面上的过往船舶大部分都是运沙船,由于部分船民法律意识淡薄,加之少数航政执法工作人员有畏难情绪,在日常的航道管理工作中,有时会用习惯代替正常执法,有时会用个人自由裁量代替有法必依的要求。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强化纪律责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至关重要。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一、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规范执法,让有法可依从“可有可无”变成“必须”。
以所辖水域桥梁、浅滩、航道整治建筑物为依托,安装远程网络监控设备,对管辖航道内所有航标进行实时监控,而对其中大桥、滩口、筑坝等重点水域的航标进行实行重点监控,实现了航标的动态管理。一旦发现航标受到人为因素损坏或船只碰撞移位等怀况,航道部门即可通知在附近水域巡航的船艇赶到失常航标水域,及时进行执法管理。这不仅可以让违法行为无处循行,而且对航政执法是否进行以及过程是否规范都可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
以赣江南昌段西河水域为例,该水域经常有渔船挂靠在浮标上,极易造成浮标移位,如有远程监控,发现此种情况后,就可通知巡航船艇前去。让一线的航政执法变成必须。
二、建立常态化的自查、交叉互查、抽查机制,促严格执法,让执法必严,从“被动应付”变成“主动要求”。
航道管理工作不仅有动态的管理过程,还涉及到许多相关的法律文书。建立起以个人自查为基础,单位部门间交叉互查为补充,领导抽查为完善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对整个执法过程,以及执法中涉及的法律文书,进行全面的监督。发现执法实体和执法程序,有不符合要求或程序不合法等情况,可以及时纠正,并可以督促航道行政管理工作更加严谨的依法进行。以赣江南昌段水面的航标为例,一浮标被某货船碰撞致损坏,航政执法人员到现场进行执法,首先要有《立案审批表》,然后要做询问笔录,在这一环节,往往容易忽略一些关键的细节,比如肇事的过程一概而过,记了个大约。如果建立常态化的全面检查监督机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在日后的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认真严格依法行政。
三、提高自身修养,夯实法律基础,促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让遇问题“急乱慌忙”变得“循序依法”。
知识就是力量。建立定期的培训考核奖惩机制,不断丰富更新航道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采取举办知识竞赛、法律在身边坐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干部职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把枯燥的法律知识,记在脑放在心中。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能想到用法来解决。
以一运沙船在赣江南昌段航道中倾倒沙石为例,这对于法律意识淡薄的船民来说,他们觉得不是什么大事,而作为航政执法人员来说,在巡航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况后,不光要制止,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其违反了什么法律法规,当场指出,这就需要有法律知识的积累。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同样江西港航的良性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法治。只有不断强化法律意识,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丰富创新法律知识积累手段,才能真正推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交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山东法治宣传教育条例
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
2017年9月30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全社会依法治理水平,推进法治山东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法治宣传教育,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公民应当依法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第四条 法治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普及宪法和法律、法规、规章的基本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第五条 法治宣传教育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全面普及、突出重点,依靠群众、分工负责,学用结合、注重实
作用。
第十条
国家机关应当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工作总体布局,制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和责任清单,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各行业、各单位应当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结合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采取公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根据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机构的要求,开展下列工作:
(一)执行有关法治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决议、决定;
(二)组织、指导和检查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的实施;(三)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法治宣传教育计划;(四)组织法治宣传教育培训和考试;
(五)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典型经验;(六)按照规定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表彰和奖励;
(七)法治宣传教育的其他工作。
第十二条 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通过后,制定机关应当通过网络公布、新闻发布、媒体报道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并由有关工作机构对其主要内容和立法精神进行宣传、解读。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部门和信访工作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流动人口、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人员和信访人等城乡居民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其学法守法,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应当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宣传相关法律知识,并根据职责分工,结合行政执法活动对生产经营者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其依法决策、守法经营、规范管理、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十条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应当对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督促其对本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第二十一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团体应当根据工作特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支持、引导职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
第二十二条 监狱、看守所、强制隔离戒毒所、拘留所、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工作。
第二十七条 鼓励法学教育工作者、法律实务工作者和法学会、律师协会等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法律咨询、法治讲座等公益活动。
鼓励社会力量组织法治宣传教育宣讲团、文艺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公益活动。
第二十八条 每年十二月是本省的法治宣传教育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法治宣传教育月,集中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工作特点,在法治宣传教育月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询问和质询等方式,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实施情况。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下级人民政府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本系统、本行业法治宣
第五篇: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论坛工作总结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论坛工作总结
法学院论坛是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于2010年末创建的用于同学们网上交流和法学院工作宣传的网络平台。论坛从最初测试阶段一直到现在的使用阶段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为团总支学生会的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下面我将对法学院的论坛工作做一些总结。
一、法学院论坛创建的必要性及论坛的作用:
1.随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为了促进工作的有效进行和与时俱进,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创建了法学院论坛,用于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将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工作情况及活动信息公布给院校学生,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宣传效果。
3.法学院学生会的活动资料以及学习资料以论坛为平台,促进了信息文化交流,为学生会工作提供了便捷。
4.论坛管理才用板块模式,由管理员统一管理、各版主分块管理的方式,加强了学生会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5.论坛的创建有利于法学院工作的透明化,提高了同学与学生会之间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同学们对学生会的工作评价。
二、法学院论坛工作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法学院论坛还存在着部分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活跃程度不足和外部宣传力度不够。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论坛研究,针对我院论坛出现的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提高论坛的综合性,不局限于法学院的工作宣传和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使论坛由宣传型向综合型过度。
2.设立论坛与其他人气论坛的链接,通过论坛与论坛之间的联系,提高法学院论坛的知名度,从而加强对校外宣传工作力度。
3.适当加快论坛各个板块的更新速度和板块种类,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并且使之及时获得学生会的工作信息。
以上是对法学院论坛的工作总结,相信法学院的论坛工作在以后一定能做得更好!。
法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