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 案例分析2
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 案例分析3 盘点“2009中国海外并购元年”
进入2009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之初频繁出现的“抄底”一词逐渐被淡化,但自从去年初中国铝业宣布195亿美元注资力拓开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动作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且有越来越猛之势。是不是“抄底”已经不重要,事实是,正像有些人定义的那样——2009年是“中国海外并购元年”。既然称“元年”,在你看来,这意味着什么呢? * 2009年海外并购交易额增九成
十多天前,2010年1月6日,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并购澳大利亚菲力克斯资源有限公司(Felix)庆典仪式在悉尼举行。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兖州煤业并购Felix一案终于尘埃落定。兖煤以约35亿澳元,约合接近200亿元人民币,全额并购Felix。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澳金额最大的一宗并购案。对于这个跨年度的并购大案,有评价说,为2010年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开了个好头。这意味着,经历“并购元年”大开大合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潮今年很可能延续。
“中国海外并购元年”并非浪得虚名。根据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1月13日发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已披露价格的23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331.47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其中,中国石化以75.6亿美元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成为当年完成的最大规模并购交易。海外并购成为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一大亮点。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也预计,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交易金额将创历史纪录,达300亿至350亿美元,比2008年高出3倍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清科的数据,2009年完成的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交易仅33起,披露的并购金额仅为25.94亿美元,占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的13.9%。
回顾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可以说不停地冲击人们的视线,不少堪称重量级。
2009年3月,澳大利亚批准来自湖南的华菱钢铁集团8.26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公司FMG集团股票5.35亿股的交易。该交易完成后,华菱将持有FMG17.4%的股权。
4月,中石油称,已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联合收购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对价为33亿美元。
6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宣布,其旗下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部分资产的交易已获OZ股东大会通过,交易额高达13.86亿美元。
7月,中海油、中石化合资13亿美元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旗下的安哥拉32区块油田。
8月,中石化宣布已经成功以72.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资产收购最大的一笔成功交易。9月,中国石油宣布,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SPC公司)96%股权,并将强制收购SPC余下股份。
从上述并购案可以看出,能源、矿产类资源行业成为并购热点。清科的数据也显示,在我国并购市场的10大并购交易中,资源性行业的并购事件占据8席。
除此之外,一些并购案同样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如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苏宁电器收购日本家电连锁零售企业LAOX、浙江商人收购皮尔〃卡丹大中国区皮具、针织服装、皮鞋等部分商标的使用权。不少专业人士预计,201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潮仍将持续。普华永道预计,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将出现40%的涨幅。
* 国企唱“大戏”,民企唱“热闹戏”
上述提及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五矿、兖州煤业等国企所涉及的海外并购案交易额动辄数亿美元。不过,尽管涉及金额不如国企,但民企的海外并购案在国内带来的影响并不弱于国企。
在经历各种传言后,2009年12月23日,来自浙江的民营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已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轿车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据称吉利的报价在20亿美元左右,收购的是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具体内容包括: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2000多个全球网络,人才和品牌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
估计不知道沃尔沃的人不多,特别是爱车的人。沃尔沃被誉为“安全的代名词”。吉利要买的沃尔沃轿车,缘自瑞典的沃尔沃,1999年4月被福特汽车公司收购。又一次“蛇吞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该收购案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一事闹出的动静更大。2009年6月,通用汽车宣布计划将旗下悍马品牌出售给腾中重工,立即在国内引起近乎全民性的大讨论。蛇如何吞象?腾中是否有“驯马”能力?腾中是捡了大便宜还是跳火坑?腾中是不是炒作?收购背后是否有其他资本?等等,都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腾中也因此一夜成名。目前的消息是,通用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悍马的出售事宜。悍马的来头丝毫不亚于沃尔沃。其被誉为越野车王。1999年,通用汽车公司取得悍马的生产权。
今年1月14日,皮尔卡丹发出公告,称“皮尔卡丹已经与温州诚隆公司签署协议,3700万欧元(约3.7亿元人民币)的收购款也已经收到”,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该收购案终于落下帷幕。温州诚隆取得皮尔卡丹大中国区皮具、针织服装、皮鞋等部分商标的使用权。据悉,温州诚隆公司的股东是4位温州商人,即金利来商标的使用权人潘长海,卡丹路的董事长孙小飞,卡帝乐鳄鱼的中国总代理陈小飞和特迪华伦的董事长洪建巧。估计不知道皮尔卡丹的人更少了。皮尔卡丹是一位服装设计大师的人名,也是一家公司的名字,还是一个商标。如今,皮尔卡丹是世界上销售最多的商标之一。
去年6月,同样是民企的苏宁宣布,以8亿日元(约5770万元人民币)认购日本LAOX公司27.36%的股份。认购完成后,苏宁将成为LAOX第一大股东。尽管涉及金额不是很大,但这是中国企业对日本上市公司的首个收购案,也是中国家电连锁企业首次涉足国外市场。LAOX公司有着不俗的历史。其创立于1930年,在东京交易所上市,是日本第四大家电连锁企业,在日本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第二篇:跨国企业管理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案例分析
姓名:李嘉维
学号:104222
2班级:国贸2
北京同仁堂集团经营管理分析
摘要:北京同仁堂是中医药行业的老字号,至今已有332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象征。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它开始供奉宫廷用药,成为皇家药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从家族式作坊到公私合营企业再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同仁堂事业发展迅速,1992年7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以北京市药材公司所属18家工、商、科研单位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集团公司被授予自营进出口权;1995年,又被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成为集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于一体的企业法人实体;1997年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0年成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香港联交所创业版成功上市。目前,同仁全集团总资产已达31亿元,有18个所属企业,拥有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的生产能力。2000年销售收人达25.2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1993年以来,同仁堂集团一直是全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名列全国中药企业50强之首。
关键字:同仁堂 跨国经营 海外扩张利用优势规避风险 境外上市
同仁堂简介: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自雍正元年(1721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其优势得天独厚。同仁堂商标已参加了马德里协约国和巴黎公约国的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同时,在世界 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并在台湾进行了第一个大陆商标的注册。同仁堂的著名商标和优秀品牌已成为同仁堂集团不断发展的特有优势。
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1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同仁堂建立了五个生产基地,拥有 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全部 生产线通过国家 GMP认证,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2004年投资1.5亿港元设立的境外生产基地---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于2005年底通过了GMP认证,为实现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 “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的评比中蝉联第四、第五届排名第一,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香港创业板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企业实现了良性循环。
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 16家企业之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集团领导班子被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四好领导班子”;同仁堂被国家商业部授予“老字号”品牌,荣获“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2004中国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影响北京百姓生活的十大品牌”,“中国出口名牌企业”。2004年被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十户国有重点企业典型经验之一,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 的 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同仁堂的国际化发展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公司就制定了“站稳亚洲,开辟大洋洲.进入美洲,开发欧洲,让同仁堂产品走向全世界”的战略方针,为同仁堂与国际市场迅速接轨莫定了基础。
国际化战略第一阶段:顺应改革开放,建立现代公司制企业;利用品牌和技术优势,初步尝试海外扩张
1)建立现代公司制企业。1989年同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1991年同仁堂制药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同仁堂及其产品优势,经北京市政府批难,成立了同仁堂集团公司,为同仁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7年.国务院确定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同仁堂作为全国惟一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1997年5月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单纯的产品经营转向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并行。这标志着同仁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
2001年7月.由北京市政府授权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表明同仁堂已经建成现代公司制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依法决策运行。这标志着同仁堂实现了规范化的公司制的转变相体制上的重大变革。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步骤,同仁堂解决了发展壮大的基本问题,使同仁堂成为一家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2)初步尝试海外扩张。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第一家分店,把它作为传播中医中药精髓的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突飞猛进,来香港观光旅游以及进行商贸往来的国际友人越来越多,同仁堂以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信营、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众多的顾客。1999年10月,同仁堂继在香港尖沙咀、西环、跑马地开了3家分店之后,又在中环皇后大道开设了第四家分店。在这些店中都有坐堂中医,在把脉诊病的同时,把同仁堂的中成药制品、参茸制品和中药饮片介绍绘香港市民。300多年来,同仁堂一直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保持着“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浴、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因此,同仁堂在香港的分店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经营实现了当年投资、次年收益。经营的同仁堂中药品种也由最初的40种发展到现在的138种。
“同仁堂”作为中国策一个驰名商标享脊梅内外,其品牌优势得天独厚。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同仁堂”商标还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商标,也是大陆第一个在台湾申请注册的商标。同仁堂作为驰名商标,已在加拿大、泰国、澳大利亚、马德里协约国以及巴黎公约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这为同仁堂向国际化发展.向跨国公司迈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年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在香港台资成立了同仁堂御膳有限公司,初步尝试海外投资。在香港形成西环、中环、广东道的分区经营格局;又相继在马来酉亚开办了北京同仁堂(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开办了北京同仁堂(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在英国开办了北京同仁堂<英国)有限公司。1997年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八条主要生产线通过懊大利亚GPA认证,为同仁堂产品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这些合资公司有几个特点:一是均以“同仁堂”品牌作为无形资产的形式人股,在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中占一定份额。二是“同仁堂”品牌的无形资产蕴合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技术的精湛与独到之处。三是名医名药结合。合资公司有条件开设药店,选派北京名老中医作为坐堂医生,为当地病人诊病,介绍并销售同仁堂产品,便当地居民对“同仁堂”老字号有了深刻的认识。四是各合资公司经营的产品都是以贸易的方式从公司进口的产品,扩大了公司的出口。
从目前中国医药行业海外市场拓展的情况来看,以独资形式打拼的非常少,基本上都是
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的。以这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具有一系列的优势。首先,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安全的方式,在全新的市场里经营风险较小。其次,药品市场的准人涉及很多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要找一个熟悉市场规则的人领路。再次,与当地医药企业,不论是销售领域还是生产领域合作,可以借用它原来的网络拓展业务。通过这些合资公司的开办,使同仁堂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摸索出一条以“品牌、技术“投资为主,部分资金投资为辅,具有行业特点,品牌优势的对外投资之路,为日后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同仁堂跨国经营发展
要想招生意做大,将公司做强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注重质量,保持良好的信誉对一个有着长远目标的企业来说非常关键。同仁堂的堂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深刻地体现了其经营之道。同仁堂抱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品种,已经拥有了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
九、大活络丹、安宫牛黄九等许多优秀的药品,另外还涉足营养保健品、药膳餐饮、化妆品、医药机械等相关领域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等。目前“同仁堂”已取得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质量认证和进口许可,产品通过直接和转口贸易形式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欧洲、大洋洲的4个城市设立销售分公司,以拉近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的距离。为了适应国外的习惯,问仁堂集团努力在药品的剂型、包装、销售等方面与世界接轨。
面向市场,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打开市场销路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济环境,在这个市场中商品的需求主导着商品的供给进而决定商品的生产,消费者主权理论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超重要的作用。开发符合市场消费音需要的现代产品,保证良好的产品及服务质量是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立足的根本。
(3)严格同仁堂商标的使用和管理,树立现代商标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是同仁堂国际化经营中的雷要战略
同仁堂深知品牌优势对公司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品牌的保护,使同仁堂品牌历经几百年更显活力。公司坚持在国内外进行商标注册以保护同仁堂300多年积淀下来的显赫声誉。1989年同仁堂”就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商标已在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及28个马镕里协约国注册或申请注册。
同仁堂品牌枷多年的历史成为其最雄厚的无形资产.也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品牌优势是同仁堂海外扩张的关键推动力,同仁堂积极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开拓海外市场。同仁堂品牌的无形资产员突出的表现就是技术的精湛与独到。北京同仁堂核心进选技术人员派往海外各个合资公司,并选派北京名老中医作为坐堂医生问诊开药,博大精探的中医药文化加上同仁堂产品可靠的疗效使“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品牌逐渐国际化,也使同仁堂在海外逐步站稳了脚跟。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要塑造强势品牌企业必须首先实现品牌经营的国际化。
(4)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通资金为同仁堂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开展相关领域的多元化经营,进行品牌扩张是同仁堂发展的另一个成功经验
它除了大力发展中药领域的产业外还兼营药用动植物的饲养、种植;购销西药、医疗器械、卫生保健用品2货物储运;出租汽车业务;经营所属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生产所需原捕材料、机械设备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开展对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来料加工、采样加工及补偿贸易业务;经营经贸部批难的其他商品的进出口业务;组建北京同仁堂祟文中医医院,在实现中医中药有机结合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多元化经营,也称为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1+1>2的效果。同仁堂充分利用自身在医药领域的绝对优势,在医药相关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但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时候,要清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根本依托,比较稳定并且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基础。通过多元化经营使公司资本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获得资本的最大增值。(6)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运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了同仁堂向国际性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迈进
跨文化管理
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化经营,必然要涉及到不同国家的环境,从而对跨国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造成一些实质性影响。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化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广义来说,所有国家的社会制度(如末教信念、教育、家庭、政治、法律和环境)都与国家文化紧密相关。跨国公司可以了解并且接受一种文化,也可以驾驭和化解文化差异或者冲突,从而在异国环境中求得生存。但是,如果跨国公司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或无法解决文化冲突的话,那么国际化经营是不可能的。
(1)跨国公司管理具有环境适应性
现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对管理有两种看法,一种称之为管理万能论,认为管理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的责任;另种是管理象征论,认为管理对组织的成败起有限的作用。管理成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管理万能赋予了管理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假设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个组织本身的素质。好的管理者就像是童话中的魔术师一样能够点石成金。相反,素质差的管理者只能把企业带到破产的边缘。组织外部的因素在这里基本不予考虑,即在一个企业中被证明是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另外一个企业中也一定能够成功;在一个国家中适用的管理原则,到另一个国家中无需进行过多改动就可以同样运用。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将母公司复制到东道国,用相近的管理手段就可以在东道国大行其道。
管理象征论假定管理对组织成果的影响是受到很大约束的,期望管理者对一个组织绩效有重大影响是不合情理的。一个组织要受到大量管理当局无法控制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政府政策、竞争对手的实力、特定产业状况、国家文化及组织文化等。管理者真正能够影响的大部分是象征性的成果,如公司的利润分配、股票价格等。
但实际上,在现实中管理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同时外部约束也冲击着组织并限制着管理自由。各种约束力量对管理自由决策的制约,组织文化与环境对管理构成压力。然而,尽管存在各种约束,但管理者也并非无能为力,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够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长期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基本信念等,但同时组织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虽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公司会有各自不同的公司文化,但他们会共同体现出国家文化的某些特征。如日本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各自的公司文化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体现出日本文化所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年功序列制等特征,这和祟尚个人主义的美国文化是截然个同的。
(2)企业战略与跨文化变革
文化因素对不同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与公众直接相互作用的活动受影响最大,而与公众不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则受影响较小。例如,财务和会计受影响小;而营销活动则受影响最大。同时,文化对跨国经营的影响也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战略类型。下面介绍一种由加拿大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榴勒提出的企业跨文化变革模式。此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企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文化差异变化与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管理变化相同的观点。
当企业只在一个国家经营时,他的假设是国内市场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是一种种族优越感。企业战略的主要支柱是独一无
二、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即使该产品有所出口,也并不根据外国消费习惯对其进行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传递给外国人的潜在信息是“我们允许你们购买我们的产品”当然,其前提是外国人想要购头*在这最初阶段,母国国民性和哲学文化支配着管理。
第二阶段,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国内市场不断饱和、原材料的国外供应或规模经济的影响,企业开始重视国外市场。但这时的战略重点主要在于对各国巾场的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被认为是单个的、相互分割的独立部分,各市场间的个性大于其共性。在这一阶段,出于各地市场重要性的提升,文化敏感件变得非常重要。这时,人力资源战略也相应的改变,文化差异也主要体现在所雇用东道国工人以及最终的客户。第一阶段的独特技术与种族优越为中心的最优营销方案相反,第二阶段企业开始假设有许多种良好的经营方案,这些方案的差异取决于各国的市场:成功的企业不冉期望外国的买卖双力“吸收文化差异,相反,母国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调整其经营方式以适应外国市场上的客户要求和同行竞争。
第三阶段,公司J实现了真正的跨国经营。这时,由于规模经济在竞争中的作用明显加剧,成本/价格因素成了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分摊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固定资产的巨额投资,还足因为利用已有的分销渠道,总之跨国经营一体化是这个阶段众多公司采用的战略模式。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世界上最有利的地方配置,也许研究开发部门在欧洲,生产部门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东南亚,而产品最终在非洲销售。这时出于对各个环节工厂和工人的协调管理,文化敏感皮在共种程度上是重要的,这是不仅是工人与客户的文化差异,公司的经理也必须参与到这个问题中来。由于企业只能从加工工程和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重要资源要素以取得竞争优势,并从规模经济中获益,价格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化的影响。
第四阶段,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成为竞争的基础,成为可以接受的最基本的标准。竞争优势来源于战略性的思考和大量的顾客化。产品的构思是从世界范围的资源来考虑的,要素的配置和厂址的选择也是如此。然而,公司生产出最终产品并推销给世界各地,文化再次成为这种市场分割的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第四阶段的成功企业必须懂得如何理解他们潜在顾客的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迅速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在最低成本价格的基础上生产出这种产品和提供服务;然后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到这一阶段,过去几个阶段中那种独一无二的产品、销售或价格倾向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适合新市场要求的快速的低成本的生产机制。不言而喻,文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生死他关的重要因素。同样,管理跨文化的沟通、跨国人员队伍和全球性联盟成为基本要求。在过去几个阶段,有效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从毫不相关变为甚为有用,而在第四阶段,则变为必不可少,成为组织生存、发展和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总结:综述,在多个国家进行经营的跨国公司虽然管理原则和技术能力有可能相同,但管理是否有效还在于他们能否具备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要使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能够有效,管理者必须理解各种文化差异并能够逐渐适应各种文化。同时随着跨国购并案件的不断兴起,不同公司的组织文化也是购并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经理面临着躲过环境,这对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人大经济论坛
第三篇:国际投资案例分析
欧莱雅收购羽西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羽西化妆品公司,在2004年被法国欧莱雅集团收购。在羽西成长的年代,羽西曾经以它独特的教育营销法、个性定位法、整合资源法等营销策略取得了同行业以及消费者的认可。但是随着国外优秀企业的进入,羽西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欧莱雅集团标准化、本土化的产品策略以及广阔的销售渠道、市场细分、各种促销手段、差异化的价格策略等等营销策略为欧莱雅的国际扩张铺平了道路。因而,国内化妆品行业应当学习国外企业优秀的营销策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保住并扩大市场。关键词:营销策略收购
1992年成立的羽西化妆品公司,算得上是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即使如此,在国际化妆品牌的冲击下,羽西的发展也似乎显得有些步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羽西先后与美国科蒂、法国欧莱雅合作。与欧莱雅的合作,结束了它与科蒂的艰难苦旅,开创了羽西的新时代。
一、羽西简介
1992年,靳羽西投资建立了羽西化妆品公司,开创了一系列专为亚洲妇女设计的化妆品和护肤品。羽西作为一个本土品牌,曾一度在市场中领先。由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没有太多的国际品牌进入,当时的羽西算得上是一个中高端品牌。1996年,羽西化妆品公司和世界闻名的跨国化妆品公司美国科蒂开展合作,使公司全面与国际接轨。之后,国外品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自2002年开始,在大量国外品牌的冲击下以及与科蒂的合作出现瓶颈,羽西进入了发展的低谷。2004年1月,羽西品牌被世界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收购,靳羽西成为新公司的副总裁,负责羽西品牌的运营工作,翻开了羽西发展史上全新的一页。“羽西”曾经的成功,除了靳羽西本人对自己产品倾注的热情和努力外,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靳羽西的名气和她独特的品牌传播方式。羽西在迈入市场之初所采取的品牌策略使得羽西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这也是后来羽西成为高端化妆品而运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而言:第一,羽西的教育营销法。“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通过教育培训的方法,羽西不仅是在将化妆品推向市场,同时也是在向消费者弘扬羽西所崇尚的文化。靳羽西通过她的产品、电视、书籍、讲座、博客和她在全球所从事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传达她的理念。第二,个性定位法。在品牌传播中,品牌创始人与众不同的气质、形象、举止、言行都 将作为元素而构成独特的品牌内涵。羽西对自己认准的事业有着不息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她的外貌打扮、所言所思所为都是响当当独一无二的“羽西式”,早在80年代,靳羽西特有的“童花头”、充满活力和自信的形象就随着《看世界》进入了千家万户。第三,整合资源法。品牌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整合资源、借势而为。凭借美国式的市场见识和中国式的关系渠道,这个以学者、作家、记者、电视人、社会活动家及企业家身份出现的美籍华人靳羽西,在多个身份中互相转化、游刃有余,利用她的名人效应来给“羽西”产品增添一份光彩。
第四篇:国际投资案例分析
国际投资
一、国际投资概述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有以实物资本形式表现的资本,如机器设备、商品等,也有以无形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商标、专利、管理技术、情报信息、生产诀窍等;还有以金融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债券、股票、衍生证券等。
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指独立行使对外投资活动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非官方机构、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投资者。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其中的主体。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经营运活动。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活动相区别。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主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过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资活动,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对中国的高净值投资人而言,由于股市的大幅震荡和房市的宏观调控,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主的投资策略在过去的几年内越来越难实现好的投资回报。中国的股市相比于国外的市场,第一,因为缺少成熟的以做空和杠杆为工具的对冲机制,无法实现像海外对冲基金投资这样的绝对回报。第二,由于监管的缺乏,中国股市的内幕交易问题严重,无内幕消息的个人投资者在股市交易中处于明显的劣势。第三,由于公司上市机制的不合理性,股市往往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渠道而缺少长期投资的价值。最后,因为国内财务审计公司缺少独立的监管,容易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一步增加了股市长期投资的风险。
房价因过去几年的飞速增长,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大宏观调控,以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中国房地产投资的暴利时代已结束。所以高净值的群体都开始远离房市,并考虑其他投资渠道。
二、实际案例分析及心得体会
(一)装备制造业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装备制造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遭遇经营困难,正
“低价待沽”
随着吉利收购沃尔沃日渐成行,中国企业对欧洲高端制造业的并购,似乎不再是“蛇吞象”式的妄想。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装备制造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遭遇经营困难,正在“低价待沽”。
德国装备制造业是创新力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企业具有“大者强、小者精”的特点。在31个机械制造门类中,德国有27个门类占据世界前三位。技术领先、工艺精良、品质优秀、管理严谨,人才聚集、研发及创新能力强等独特优势,使德国装备制造业成为国际投资的热门选择。
2005年到2008年,欧洲装备制造业经历了4年景气周期。但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装备制造业增长在2009年基本停顿,当年欧元区设备投资大约减少3%。德国装备制造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与消费相关的细分行业受影响最大,被迫破产或寻求并购的企业越来越多。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梁训瑄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访问时说,以机床工业为例,德国企业平均员工数不足130人,多数为家族企业,抵御经济危机能力较弱,但技术水平较高,不少具备国际品牌,正好符合中国资本海外并购的条件。
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的收益将包括:获取国际品牌、打开国际销售网络、吸收市场营销经验以及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等。并购完成后利用对方作为培训实践基地,用多种交流方式来提高中方技术与管理人员水平,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及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活动能力。
(二)、有机食品业
法国有机食品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受到法国消费者追捧和青睐。市场观察人士认为,有机食品业是朝阳产业,在法国乃至欧洲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一趋势已引起众多外国投资者的关注。
有机食品在法国的通常定义为:非基因工程产品;原料为纯天然生物,在种养期间未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或饲料;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添加剂。
由于得到政府支持,法国有机食品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环节上都得到极大发展。
在生产环节上,因国家政策倾斜,大量食品生产企业加入生产有机食品的行
列。在流通环节上,除了传统大型超市设有有机食品专柜外,还有专门的“有机超市”,法国政府希望72700家公共餐厅采购有机产品的比例在2012年提至20%。在消费环节上,法国44%的消费者每月至少消费一次有机食品,随着价格下降,消费者数量还会大幅增长。
2008年,法国有机食品行业的销售额增长25%,达20亿欧元。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行业的增长率仍达到了8%。
法国有机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为中国食品企业和金融资本进入法国提供了机遇。
中国可以利用自身有机种植面积大的优势,与法国企业合作,提供有机食品加工原料或参与加工。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法国有机食品行业面临投资资金不足局面,中国资本的进入阻力较小。
第五篇:国际企业管理案例
倾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或平均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目的在于击败对手,夺取市场,并因此给进口国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商及产业带来损害。反倾销就并对其倾销行为做出的反抗行为。
一、欧盟对中国彩电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分析
欧盟征收反倾销税的原因
1、导火索
欧盟反倾销主要是由于康佳公司不愿接受欧盟的现场认证调查,违反了2002年7家中国彩电出口商与欧盟签署免征反倾销关税协议时的承诺,而任何一家公司违反承诺将被视为所有签字者违反规定,因此对其他6家企业同样征收重税。
实际上,欧盟曾于2002年与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和7家彩电企业达成过协议,同意在中国彩电企业做出数量限制和价格承诺的基础上,免除其自1998年开始征收的反倾销税。而康佳首先响应的一份声明表示:欧盟与中国彩电业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由此给予中国彩电企业的不公平待遇。康佳在声明中说,欧盟在2002年协议中规定的每年40万台出口配额,对中国众多彩电企业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2、欧盟与中国彩电业贸易摩擦
欧盟与中国彩电业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及由此给予中国彩电企业的不公平待遇。
欧盟此次反倾销事件早有预兆,对国内企业而言也是早有心理预期。对欧盟而言也可谓是剑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之前欧盟与中国彩电同行就此磋商已经进行了大半年时间,多轮谈判。只是中国企业坚持要求欧盟考虑到欧元升值以及制造成本降低等因素,降低出口最低限价,而欧盟方面因为考虑本国利益不肯让步。
3、欧盟对华的贸易壁垒
虽然欧盟对华贸易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但是,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欧盟却日趋苛刻。在中欧贸易迅猛发展的光环下面,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却暗潮涌动。“特保条款”、“反倾销关税”以及一些“技术堡垒”,是欧盟不断对中国轮番使用的3种典型武器。
• 关于“欧洲堡垒”的思考
中国一些彩电企业不愿接受欧盟的限价条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前彩电生产成本和价格下滑剧烈;二是欧元又相对升值很多,欧盟2002年设立的彩电最低限价一直没有改变,致使中国企业的“高价彩电”难以在欧洲市场销售; 三是国内彩电市场竞争激烈,利益难以平衡,经常发生内讧。
通过这一事件,我认为最应该清醒和反思的有两点:一是中国彩电企业要明白欧盟对中国彩电设限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二是中国彩电企业不要老找外因,应该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别人设限?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反倾销事件中,我们的彩电企业为何总是不能够吸取教训,采取有效的规避方式?
我觉得还是两方面的因素从中作梗:第一,利益作怪。为了谋取短期,甚至一时的利益,不惜牺牲未来的发展资源为代价。这是没有眼光的体现。第二,能力所限。在参与海外市场的竞争时,国内企业一直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除了降价通过此次反倾销,中国彩电企业得到很多教训,其他外向型企业也要深刻反思。
其一,那就是在事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当在有关部门的有力协调下,各企业联合起来,积极应诉
其二,外向型企业要正确分析市场形势,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其四,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是个信号,告诉我们应该加快技术创新。
其三,政府有关部门如何在新世界经济大潮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遭遇各种反倾销的企业而言,在许多方面都是处于弱势群体当中,尤其是信息对称和沟通交流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很好地充当组织者和代言人角色,必要的时候甚至应该启动报复性贸易措施来对待,还是降价,别无他途。
二、厦华等7家彩电企业对欧盟反倾销行为的应诉
由于销售到欧盟的中国小彩电价廉物美,给欧盟当地的彩电企业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欧盟企业就以中国彩电低于成本在欧盟销售为由,对中国彩电提出了反倾销诉讼、实行贸易壁垒,造成中国失去了大片的欧洲市场。
中国彩电企业为了挽回欧洲市场每年千万美元的损失,寻找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挽回利润率,但都无济于事。因此,中国彩电企业只能选择应诉。最终,重新打开了中国彩电重返欧盟的大门。
三、对欧盟恢复征收反倾销税行为的评价
• 合法性
2002年7家中国彩电出口商与欧盟签署免征反倾销关税协议时的承诺,而任何一家公司违反承诺将被视为所有签字者违反规定,因此对其他6家企业同样征收税。
欧盟恢复对中国彩电反倾销税的前提是,如果中国企业单方面终止承诺,欧盟将有权据此“自动”恢复对中国彩电征收反倾销税。于是,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到了这个公开拒绝接受限价条件的企业――康佳。
• 不合理性
从1988年至今,欧盟对中国彩电征收的反倾销税,其税率是一直在变化的,从1991年的15.3%到1995年的25.6%再到1998年的44.6%。反倾销的彩电种类也由小彩电开始,后来是大彩电,到了1998年是中国的所有彩电。
中国彩电价格低的原因:
一、是当前彩电生产成本和价格下滑剧烈;
二、是欧元又相对升值很多,欧盟2002年设立的彩电最低限价一直没有改变,致使中国企业的“高价彩电”难以在欧洲市场销售。
所以,欧盟恢复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四、康佳为何再次引起欧盟的反倾销行为?
康佳在声明中说,欧盟在2002年协议中规定的每年40万台出口配额,对中国众多彩电企业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从海关传来的数据看,中国彩电同行近年来仍然有对欧盟出口CRT彩电,尽管出口贸易加工方式各有不同,但事实上数量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出口单价不是在增加而是在逐月减少。
欧盟曾经通过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进行协调,但是„(康佳)坚持自己的行为不愿让步‟,而这最终导致欧盟再次对中国整个彩电行业抡起反倾销大棒。
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我们的市场竞争走进了一个规模和成本的误区。
有些地方政府对行业准入门槛的不设限竞争和单纯追求地方GDP增长,盲目追求规模,而企业则在有些地方政府或银行的政策或资金的“推波助澜”下降低了投资的风险意识,最后不得不靠价格竞争来维持企业生存。
五、恢复征收反倾销税对中国彩电业影响不大
国内彩电企业早已经在海外建立了生产工厂,实施了曲线出口。此次被强征反倾销税,断了传统CRT彩电出口欧盟的出路。
我国彩电企业出口欧盟的产品类型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CRT电视的份额不断缩小。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通过OEM、ODM代工等方式,实现CRT出口,从而达到消化剩余产能的目的。所以说,短期内这种反倾销大棒对于国内彩电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据了解,欧盟再次反倾销对全国的彩电业其实影响并不大。1988年开始,欧盟对我国彩电业进行反倾销的产品为显像管,平板电视并不在其列,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中国彩电业评述》,我国出口显像管彩电的金额在下降液晶电视和 等离子彩电金额在迅速上升,平板电视的出口数量占全部彩电出口数量的19%,但出口金额却占了47%。除此以外,不少知名彩电品牌在海外都有设厂,如海信在匈牙利、法国设工厂,TCL在波兰及墨西哥也设立工厂,国内有实力的彩电商们纷纷在海外设立工厂规避反倾销壁垒,欧盟的反倾销重税对它们也应该是鞭长莫及的。
六、中国彩电业的国际化战略
1、重视核心技术上的创新和研发储备、提升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可持续稳定地增长。
2、实行差异化竞争、满足更多的顾客,建立自主品牌。
3、了解国际化的游戏规则,分析海外市场的特点和介入市场的风险,考虑企业的组织机构、人才储备、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匹配与改变,要有战略的思维和客观的分析,在管理运作上更要融合到世界市场之中。
4、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主要克服的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渠道;二是品牌;三是人才;四是管理;五是资源;六是环境。
6、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技术的研发,理性国际化、谨慎多元化,每一个企业从自身做起,规范、健康、理性地经营,从而提升中国企业整体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企业的崛起、屹立于世界之林不是什么神话。
尽管中国彩电业遭遇反倾销,但中国家电知名企业都没有因此改变走国际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就需要包括家电行业在内的各行业要积极总结经验,积极应对。
第一,保持平常心应对。应对贸易摩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既要充分利用多、双边贸易机制,也要把自己的事情做细做好。
第二,面对国际反倾销,行业协会大有作为,由行业协会牵头运用世贸规则,联合企业应诉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第三,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创新步伐。
第四,海外设厂规避反倾销。
第五,对类似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中国企业要积极应诉,要充分利用进口方成员的相关法律武器,积极选取对中国出口产品有利的“替代国”价格,以争取获得较好的反倾销应诉结果。
第六,在国内出口遭到国外反倾销调查时,政府要多给企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