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智库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智库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智库现状如何?外交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2013年7月6日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作出了“中国智库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判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教授在2013年初发布的《2012年全球智库报告》也认为,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正明显增强,国内分析人士甚至据此得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堪称“亚洲第一脑”的结论。的确,今天中国在经济领域面临着更为细致与复杂的挑战,决策者对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报告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强劲;而在政府改革方面,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浅水区或较容易突破的改革已经结束,进入深度改革的前景,更使决策者倚重于独立智库等外脑的智慧支持。“智库大发展机遇期”的判断,是相当中肯的。
中国智库的现状
不过,细究麦甘的历次报告,中国智库的“入眼率”虽有较大幅度增长,如2009年报告中列入考察的中国智库数量从原来的74个上升到425个,数量可谓“全球第二”,但“上榜率”低微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仅有20个在分类排名中上榜,“入眼”到“上榜”的转化率仅为0.47%,这一指标甚至不及非洲小国加纳。
即便把有“亚洲第一脑”之名的中国社科院算上,也会有很多“硬伤”:中国社科院成为“亚洲第一”,是把其属下各子智库罗列成一家,靠众多的子智库数量博取了这般“称号”,若然拆开独立核算,“亚洲第一脑”只怕要拱手让人。而若把高校大大小小的“研究中心”“研究所”算上,把各类企业自办的“研究院”“基金会”算上,把各级政府部门创办的或附属于它们的官方、半官方的各类“中心”“研究机构”算上,中国的智库数量已增长到仅次于美国的水平,成了“智库数量”的超级大国。然而智库的“拳头产品”或“品牌智库”却几乎没有,至今尚无如美国企业研究所这样“报告一出惊天下”的智库。
中国智库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和创新,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把握智库的发展规律。
中国当代智库的发展几乎是从一种模式下走出来的:从官办起步,做到规模庞大,另一些官方智库则在一定程度上与官方剥离,但人还在“山里”。官办智库的弱点在于其思想产品缺乏独立性,研究报告不接“地气”,前瞻性及战略性眼光受限,更多地体现和支持了“长官意志”。
另一方面,政府鼓励高校创办研究中心等智库,智库在高校“遍地开花”。笔者身在高校,每每穿行于办公楼台,看到门牌上名目繁多的“研究中心”,总不禁会心一笑:它们要么长期关门,要么几乎无定期报告,更无自己的刊物。一个标准的智库,应有稳定的经费或筹资渠道,应有研究区域,应有稳定的、有相当知名度的研究人员,应按月或按季定期出版研究成果,应保持在各类研讨会上的活跃度。若以标准化来考核我们的高校智库,恐几无合格者。另外,高校往往远离“庙堂”,出台的研究报告偏重学术性,或以“旧问题”为主导进行学术探索,在决策中鲜有用处。
各级政府与大型国企也热衷于创办智库,甚至喜欢“上档次”“高规格”,偏好中外联办。然而这样的智库,多数成了政府与企业官员“公费出国考察”的绿色通道,或每年“轰轰烈烈”开一次年会之外,几乎不能推出有影响力的智力产品,或直接通过出资向外国智库“购买”报告,有糊弄公众和造假之嫌。这类智库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有的成为“名人+退休官员”俱乐部,甚至成为利益输送中介和枢纽,而智库真正需要的顶尖智囊人物却不在其中――这是异化的“智库”。
政策推动智库
2003年,国家发改委将“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这一做法一度引发了地方上的效仿。200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明确指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1993年是民间智库开始创办之年,过了10年的2003年,决策者正式向包括民间智库在内的智库公开采购思想产品,这一举动意义非凡,被观察家称为“中国智库的春天来临”。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发展智库的重要性”论述,代表智库建设已进入最高决策层的议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申明了“思想库”的重要性。十八大把“思想库”放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体系”项下,凸显了“思想”和“智慧”也需要碰撞与监督的重要性。
毫无疑义,政府对智库的重视逐年上升,目前需要的是凝炼成具体的政策,和政策下细化的法律与实施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管理和规范智库的法规。鉴于民间智库属于“民间社团法人”,而官方智库属于“事业单位”,应出台针对两类智库的不同管理办法。目前对于民间智库,登记及注册需到所在街道所属民政部门登记,级别低下,还得找到挂靠或主管部门;而“事业单位”性质的官方智库,有官方体系的行政级别,又无登记或被注销之忧,民间智库处于政策性劣势,显然有悖于国家对智库建设的期待。
民间智库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美国民间智库的“一统天下”相比,中国目前的智库格局是官方智库数量众多,非官方智库则艰难求生。近年来,中国非官方智库中除了多年前创建的天则、九鼎继续保持影响力之外,公共外交专业领域的察哈尔学会也崭露头角,并把视野向更多领域拓展。然而,与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非官方智库的数量相比,中国非官方智库还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半官方智库”,这类智库的特点是经费由政府提供,只是不提供人事编制。在民间智库无强劲政策支撑的情况下,走“第三条道路”的半官方智库可能比较合乎中国国情。这类智库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在“社团生存安全”上有政府的庇护,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官方智库,可以适当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作出独立和客观的战略研判。
然而,从“思想产品”的市场经济化角度看,市场主体的地位不同,显然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市场”,没有“竞争市场”,也就难有品牌性产品。官方智库在政府采购思想产品的市场份额中居于垄断地位,半官方智库在与民间智库的竞争中,又有体制等非市场因素的优势,而民间智库的发展则并不乐观。
如果把官方智库称为智库人才的“咸水湖”,则民间智库本可以成为人才的“淡水湖”,人才流动性强,有进有出,随时可以邀请到所需要的专长加盟。然而,中国民间智库却很难发挥这样的人才优势,这主要是人事制度与单位考核机制不融合等原因,造成引入人才只是“挂名”,很难有精力与时间完成智库课题,或很难获得所在单位的配合。其发表的研究成果,因署名单位排序等问题而被所在单位科研考核排斥。笔者注意到,国内数个活跃于非官方智库的知名学者,往往在所在单位职称评定时受影响。
另一个制约因素,来自官方信息公开与信息获取渠道等问题。相对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往往在及时和充分把握政府信息方面,没有得到法律及制度上的有力支持,导致智库在进行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未能形成令决策者心仪的成果。政府信息受限,也影响到智库选题设定等工作,民间智库一般会选择远期战略性研究,而回避对策性课题。
第三,国家尚无智库的“国标”,这对优良民间智库的进一步发展不利。无标准,往往导致民间智库定位不清,组织机构效率不高。国家应推动标准的制订。一切符合“标准”的智库,无论“官方”或“非官方”,在政府课题招标中应获得公平的机会。
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制约因素,就是“需求”。当前政府与大型国企总体而言对独立智库的需求并不高,这是一个应予解决的问题。
智库的改革与国际化
2013年7月2日,察哈尔学会创会主席韩方明博士在《南方日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智库产业的发展需要三股力量共同推进:一是民间智库的发展与壮大,二是外国智库的引进与合作,三是官方智库的改革和提升。
智库是智慧之库,而不是金钱之库。智库均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要“化缘”才能维持日常开支。在欧美一些国家里,通过社会性基金建立起来的智库,其地位与慈善机构一样,凡向这类机构捐款的,均会在税收上获得减免。中国应该发布智库资质年审报告,每年定期向外公布保持相当活跃度的智库,凡向不从属于某一企业、政府或某一财团的民间智库捐款的,在税收政策上应视同向慈善机构捐款。
官方智库因有公共财政保障,且与政府关系紧密,应严禁或限制向一切官方或半官方智库捐款,以杜绝通过不正当手段影响决策或左右政策的图谋。
在接受民间捐款或筹措资金来源时,应对外部资本介入采取透明化管理,即不反对外来资本,但对有外国政府背景的外来资金应持足够的警惕。这方面可学学俄罗斯的经验。
推动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应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据2013年9月24日的《?t望》杂志报道,国务委员杨洁篪出席并致辞的第二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智库交流论坛”,至今已举行两届,效果显著。2012年10月上旬,一份题为《中美合作:全球未来的关键》,并由中美两国智库合作出台的报告引人关注,这份报告是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和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合作完成的,报告呼吁中美从战略高度处理两国关系并应对全球挑战。笔者任职的非官方智库察哈尔学会,已经与荷兰、韩国以及非洲建立了广泛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中国公共外交对策提供了大量咨询性建议。
(作者系外交和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
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
——发展特点与政策建议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4日 16版)
编者按
在中国智库发展的时空经纬中,尚未远去的2014年正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坐标。“中国智库迎来春天”“中国进入智库时代”,对于智库发展的良好环境与蓬勃态势,公众、媒体、智库成员均给出肯定评价。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过去一年间,中国智库的总体状态、活跃程度如何?哪些问题成为智库聚焦的研究热点?怎样补足短板加强智库建设?1月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智库报告》系列2014年版问世。项目组在广泛收集中国智库信息、观察评估智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虽为一家之言,但对于纵览智库状况、思考智库发展不失为一种有益参考。本版特摘登其中精要部分,以期与专家、读者共享信息,共同研讨。
1.科学内涵逐步明晰:“特”在何处,何谓“新”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特色”,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与国情条件下形成的智库格局、内涵与功能。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及民间智库为主的板块格局,呈现出体制内智库与体制外智库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特色。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致力于为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服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集聚了社会各方有识之士,能从不同视角对公共问题提出治理建议并引导公民参与,为国家治理过程提供集体理性,这是现阶段中国智库的重要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中国智库还需创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功能机制,包括理论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国际交流等功能,以及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功能等。在公务员制度及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考虑留出“旋转门”的通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新型”,主要是针对“传统”而言,具体包括四层含义:首先,智库研究成果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决策咨询研究虽然是基于现实问题和实践需求,但不能脱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应通过话语体系的转换,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其次,智库研究应以科学决策为目的,体现知识与政策的结合。“科学制政”必先于“科学执政”。“科学制政”提供可选择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方向和目标不科学,“科学执政”就是无源之水。再次,智库研究应体现决策咨询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前瞻性,必须具有实践意义与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应当可以落地,转化为可执行的政策,且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合理性。最后,智库研究应成为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体现出权力与知识互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总之,要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完整诠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内涵,需要同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结合起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作用上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挥着“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等多项功能。“资政”,智库介入政府决策,在制策、选策、施策和评策等不同阶段,为政策形成提供意见与建议;“启智”,智库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的思想、主张、理念;“制衡”,智库为不同利益主体解决分歧提供平台,在多元利益和价值导向下,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聚才”,智库通过为政府储存和输送人才,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水平和素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国”,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活跃智库日渐显现:新发展、新动态、新特征 在中国数量众多的智库中,相当一部分有着常规性的组织与运行方式,能够比较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公共决策,同政策制定者、媒体和学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享有一定的国际或国内影响力,成为持续发挥作用的“活跃智库”。统观“活跃智库”在2014年的发展状况,得出如下结论:
▲智库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合作与交流是智库快速提升研究能力、扩展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一年来,借助智库联盟、论坛、峰会和备忘录、战略合作框架等多种形式,各地各类智库之间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其中包括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之间的跨国合作、智库与政府之间的政智合作,而且诸多交流活动均为“首届”,表明中国智库逐步走向开放,智库合作的机制与框架初步显现。例如,2014年1月,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与波兰经济大会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智库峰会举行。10月,首届中原智库论坛召开,并拟定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12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光明日报社、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高层智库论坛(2014)等。
▲新型智库发展尤为活跃 与传统智库组织形态不同,新型智库拥有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而不拘泥于固定的人事关系,比如,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2014年新成立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闪亮登场。这些智库紧密依托具有一定学术和公众影响力的专家,以大型论坛、专家研讨会、闭门会等形式组织以研究项目为导向的研究团体,撰写研究报告,并通过智库内部渠道报送相关决策部门,由此对中国高层产生决策影响力。论坛类智库本身从事两类业务,一是募集资金,使智库专家从烦琐的课题申请和经费筹措中解脱出来;二是将论坛观点整理汇编成决策咨询成果,提高智库成果质量和运行效率。
除了论坛类智库外,一些地方政协、参事室等政府机关也在积极探索和发挥智库平台功能。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协和参事室不是智库,但它们确实起到了类似于欧洲党派智库的平台作用,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建设进程中,政协、参事室和各类智库之间相互促进,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1+1>2”的协同效应。
▲高校智库建设方兴未艾
高校人力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对外学术交流广泛,因而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天然优势,可以为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资源支持。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旨在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主要基础,培养高校智库队伍,打造高校智库品牌,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高校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推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等八大领域,找准关键环节,瞄准国家急需,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在实践中,上海市教委先行先试,2013年3月启动第一批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工作;同年11月确立了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研究中心等17家上海高校智库。同时,依托复旦大学成立“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聚拢高校学术和咨询资源,为国家和上海发展建言献策。截至2014年底,天津、安徽、云南、湖北等地也已启动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
3.加快发展势在必行:全面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正在走向数量型智库大国时期,但智库发展现状与中国经济崛起的现实和要求还不相符,与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无法更好地向世界说明好和阐释好中国故事。要实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智库体制机制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推动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多元有序发展,持续提升各类智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最终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尊重智库发展规律,明确分工与定位,促进各类智库合理有序有效发展。其中,党政军智库应主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着眼于各类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确定选题方向,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系统研究并推进成果转化;高校智库应发挥人才和多学科优势,瞄准前沿性、战略性课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为党和政府提供重大基础性、理论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社科院智库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势和理论分析工具优势,为党和政府提供有血有肉的世情、国情、省情或市情调研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建议;民间智库应发挥其灵活多样的机制和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发挥智库的创新引领作用。
重视对政策形成过程的研究,应用创新手段和科研方法,加强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的转化效率。深入研究政策形成不同阶段的规律、特点与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在政策窗口期内有步骤、针对性地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送自己的制策观点。采用各类方法手段,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形成推动政策变迁的持续性力量,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改革创新智库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激发智库潜在活力。根据智库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深化科研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突出决策影响力的前提下,倡导兼容并蓄的科研考核办法;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人力资本作为智库经费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解开传统报销制度对科研活力的禁锢与束缚;深化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新和完善研究选题、立项以及研究过程跟踪机制、成果质量评审机制等。
坚持开放性、国际性和全球化理念,加强智库合作交流,提升中国智库国际竞争力。国外著名智库大都采取开放政策,如美国的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每年接受国际个别委托研究与咨询2000余件,与世界65个国家800多家公司保持联系。中国智库也要善于运用资源,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如建立联盟、举办论坛、提供培训等,在国际对话中持续提升中国智库的战略眼光和原创能力,提高中国智库国际化水平。
填补智库及智库产业方面的立法空白,促进行业监督,完善智库发展监督机制。为防止智库建设“一哄而上”,亟须引入智库发展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其规范、纠偏功能。主要做法是:加快智库立法,使各类智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依规清除思想市场的“假冒伪劣”;加快制定智库发展标准,确保高质量智库有序有效健康运行;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开展智库行业监督,查处和抵制数据造假、观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推动智库发展供需对接,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各级政府应提高对智库重要性的认识,将智库纳入决策参考体系,积极听取智库建议,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同时,应给予智库更多的独立研究空间,保持“政智”渠道顺畅。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公共政策形成和调整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公共政策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体现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有助于智库专家在一定研究领域进行长期深化研究和跟踪研究,推进形成专业特色明显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智库名片】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第一个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旨在紧密围绕智库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国内外智库研究,发布研究信息,出版研究成果,举办智库论坛和研讨会,努力成为“智库的智库”。智库研究中心以课题和论坛为主要方式,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研究、进行交流,自成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1年起,智库研究中心成员作为专家被邀请参与麦甘主持的《全球智库报告》评选工作。2014年起,中心每年定期出版《中国智库报告》。现任中心主任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
(项目组成员:洪民荣、权衡、王健、李轶海、金彩红、李凌、陈骅等)
第三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7年人才招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7年人才招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7年人才招募
2017-06-07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微信号
GlobalThinkTank
功能介绍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化智库。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近百名国际化的全职研究员、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和特邀高级研究员队伍。为数不多拥有国家授予的博士后工作站资质的社会智库。每年出版10余部研究著作,包括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发布的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蓝皮书,发布数十个研究报告,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数百份建言献策报告,影响和推动了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得到了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每年举办百余场大型活动,论坛、圆桌会、午餐会等。国内排名第一的社会智库,在国内外多个智库榜单,包括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CCG均列中国社会智库首位。并在全球最佳创意和模式创新智库、全球最佳质量保证和完整策略及程序智库、全球最佳互联网应用智库等多个单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招聘岗位研究总监
◎岗位职责
1、承担智库企业全球化相关项目课题的研究;
2、独立承担和组织协调智库部分课题的研究任务;
3、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模式,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协调项目方案;
4、带领团队从事研究项目,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任职条件1.年轻活力且富有朝气人士;2.专业要求: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经济、金融学、管理、新闻等相关专业毕业;3.学位要求:国内外重点高校博士学位,特别优秀的硕士学历人员可酌情考虑;4.工作经验:5年以上研究工作经验;5.研究能力:在经济管理、企业投融资、行业分析与企业国际化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并能够独立承担研究工作,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与专业水准;6.外语能力:英语水平良好,能阅读外文专著并收集相关英文资料;7.其它条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研究员
◎岗位职责1.独立开展文献研究、访谈、定量建模等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2.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合作,拓展学术资源;3.负责区域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动态方面的研究工作;4.负责研究人才发展方面的发展规律;5.能完成地方政府的研究课题。◎任职要求1.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2.在公共管理、人才和人力资源学、企业国际化、留学与海归、华人华侨和移民、国际关系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3.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勤奋、尽责的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扎实的文字功底;4.善于团队合作;5.英文水平听说读写译流利;6.海外留学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优先考虑。博士后研究人员
◎基本条件1.博士后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含应届毕业生),品学兼优,身心健康;2.年轻活力且富有朝气人士;3.年龄35岁以下;4.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5.申请人进站研究计划需与合作导师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长相关。◎研究方向全球化研究,国际商务,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华人华侨,移民研究等。具体可来电来函咨询。◎提交材料1.个人简历;2.学术成果清单;3.两篇代表作全文;4.博士后研究设想及工作计划。助理研究员
◎任职要求1.一年以上工作经验,在经济管理、社会学、人才和人力资源学、政府管理、企业国际化、留学与海归、华人华侨和移民等相关领域有所研究,热爱研究工作,有志从事研究领域的工作;2.英语水平良好者优先;3.取得国内外重点高校硕士以上学位。主任办公室助理
◎岗位职责1.负责主任国际行程的安排与整理;2.辅助主任办公室研究工作,包括PPT、发言致辞、约稿等;3.辅助主任办公室来访及商务接待工作;4.完成主任办公室交代的其他工作。◎岗位要求1.社会或人文学科毕业,硕士及以上学历;2.有高层助理或秘书工作经验者优先;3.文笔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4.熟悉电脑操作和日常办公软件,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背景和管理能力;5.吃苦耐劳,能合理及时地处理秘书长安排的各项工作;6.工作有条理、细致认真、有责任心、办事严谨 ;7.形象良好,人品正直,综合素养优秀(男女不限)。活动策划总监◎岗位职责1.负责智库月度、活动策划、组织与协调;2.活动相关关系、媒体的维护与发展工作。◎任职要求1.本科以上学历;2.有5年以上国内外知名论坛、会议、会展、智库或大型活动策划经验和业绩者;3.有良好的沟通、公关能力及协调能力;4.具备较强的研究分析、文案策划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发布会、高端研讨会、大型国际论坛等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流程;5.具有中英文双语交流能力;6.有知名企业、政府工作背景和海外留学背景者优先。编 辑◎岗位职责 1.新闻采编; 2.选题策划和特稿撰写;◎任职要求 1.2年媒体或相关工作经验; 2.新闻、中文、国关或财经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3.拥有较强的文字把控能力和新闻采编能力; 4.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5.具有新媒体创作或从业经历者优先考虑。美术编辑
◎岗位职责1.期刊、研究报告、宣传手册等智库出版物设计;2.邮件通讯等电子出版物设计;3.论坛背景等主视觉设计◎任职要求 1.平面设计或编辑出版相关专业本科以上,两年以上平面设计工作经验;2.熟练掌握相关设计和排版软件,能进行图片处理;3.较好的文字内容敏感度,能根据相关内容进行电子化设计;4.有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强。工作积极进取,有团队协作意识。新媒体编辑◎岗位职责:
1、负责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日常运营及管理;
2、策划并执行相关线上的微博、微信推广活动,结合新媒体特性,对微博、微信内容的实时调整和更新;
3、分析同行业微博,微信内容结构及话题热点,调研目标用户群体喜好,在此基础上定位客户需求及喜好,提升用户黏性,增长粉丝量;
4、完成上级指定的其他工作。◎任职要求:
1、有2年以上新媒体运营管理相关工作经验;
2、具有较强的新闻、热点话题敏感性;
3、执行力强,一定程度掌握图片处理软件;
4、优秀的文案功底,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对智库行业有一定见解者优先。
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岗位职责1.根据全球化智库集团战略发展需要,协助院长制定研究院发展规划,负责研究院的战略落地,确保研究院的良性运营;2.开展及维护研究院与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关系,并牵头负责重大项目的拓展;3.建立并完善项目管理模式,根据集团批准的项目管理要求,协调资源,控制经费,如期交付项目方案;4.负责研究院的团队和制度建设,考核评定绩效,带领团队从事研究项目,取得创新研究成果;5.完成智库集团及院长交付的其他工作。◎任职要求1.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人文社科类相关专业,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至少掌握1门外语,具备与海外同行交流和项目汇报的能力,有海外名校背景优先考虑;3.10年以上研究咨询经验,至少主持过一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上(SCI、EI检索)发表过1篇以上专业论文;4.有过5年以上项目主要负责人经历,具有较强的科研项目管理经验和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优先考虑;
研究部实习生
◎岗位职责1.相关领域的政策及市场动态进行持续跟踪;2.在相关课题研究中担任角色。◎任职要求1.国家重点大学研究生没有课程的在读生(本科特别优秀者可考虑);2.热爱研究事业,具有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文笔优秀;3.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4.实习时间不短于6个月,每周到岗时间不短于4天,全勤者优先。5.管理学、劳动经济学、金融、贸易、新闻、中文类专业
第四篇:打造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打造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王莉丽责任编辑:孙敏来源:学习时报日期:2013-04-0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因素,随着类似于金融危机、环境问题、反恐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日趋复杂,越来越需要具有思想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智库的智力支持。如何提升中国智库的创新能力、产品(研究)质量,已经成为中国能否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与责任。中国智库现状与未来发展图景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至今只有 3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数量很多,但在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方面却与美国智库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智库尚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决策信息的需求。另外,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缺失和影响力的弱小严重影响了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和公共外交的推进。这种状况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完善和发展中国智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中国智库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的官方智库发展得比较成熟,数量众多,影响力很大。民间智库数量少,影响力薄弱,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上没有形成官方、大学、独立三种智库模式的互补机制。
第二,官方智库靠近政府领导和高层决策层,其研究成果很容易传达给直接决策者,也更易于被接受和采纳。但是由于与政府的附属性关系,官方智库在研究选题的确定、研究的纵深度以及创新性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
第三,大学智库数量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稳定与科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在政策制定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优势。在目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大环境下,大学智库最具备成长为大国智库的必要条件。中国智库的未来发展图景及主要功能:
第一,在可预见的未来,官方智库依然保持其核心影响力,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创新性、前瞻性政策建议。但是一部分官方智库将在其资金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大幅改革,吸取西方独立智库的经验,从而使其研究选题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加多元化,研究成果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从而真正助力于中国的繁荣、稳定和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中国的大学智库将承担起思想创新、政策建言、人才培养、影响舆论、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大学智库最具备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智库的必要条件。首先,大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次,大学具备充足的人才资源;再次,大学智库在资金运营和人事管理上相对官方智库而言更具弹性;最后,就国际交流、公共外交而言,中国的大学智库与官方智库相比在全球智库市场上更具话语权和影响力。第三,独立智库在数量、规模和影响力上稳步扩大,逐渐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智库市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独立智库将主要承担起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功能,助力于公众参与民主政治,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中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依然相对不足,虽然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信息量过大,无法真正满足公众参与政治的需求,而智库可以承担起这一影响政府决策的理性渠道的作用。
政策建议
邓小平曾经说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
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同样的思想可以适用于中国智库的发展。诚然,美国智库影响力的产生依赖于其生存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中国智库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美国模式。但是,我们可以从其运行机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从而寻找到一条提高中国智库影响力的现实途径。
中国应该从政府、智库、公众三个维度上努力推动中国智库的发展,同时还要具备“责任意识”、“全球意识”和“品牌意识”。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首先,进一步完善政策咨询机制,为智库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其次,政府在法律、政策和资金上要对智库尤其是独立、大学智库给予大力扶持,鼓励中国基金会的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研究的捐助;再次,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政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智库的认识;最后,政府要给媒体的政治传播创造更加宽松的舆论空间,让各种智库的观点和言论可以充分表达。
就智库本身来讲,一个智库是否能产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立性、人才和运行机制。因此,中国智库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应明确智库以研究部门和学者为核心,其余各部门围绕研究、服务于研究部门,为学者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为了保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在资金来源上,除了政府资金外,应引进基金会、企业和个人资金,并确保资金来源不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智库所从事的是指导现实政治决策的对策研究,而不是关在象牙塔和书斋里的纯学术研究,在研究人员设置上,应改变原有的单一学术背景、论资排辈的模式,大胆启用不同年龄、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另外,中国高级别的官方智库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渠道优势,加强与其他研究机构和国外智库的合作,善于整合研究资源;对于中国的大学智库而言,应进一步加强大学智库的结构与平台建设,加强对政策研究的重视和人才的选拔,不断推进大学智库与世界各国智库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智库应充分借鉴西方智库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让智库的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智库不仅仅是作为政府智囊而存在的,其存在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引导社会思潮、培养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能力。目前,中国大部分智库在拓展公众影响力方面非常薄弱,这一方面源于智库领导者本身没有意识到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源于缺乏与媒体沟通的专业人才和经验。除此之外,智库的市场营销不仅要着眼于本国,还要着眼于世界,要充分意识到网络媒体的国际传播意义和价值。
所谓“责任意识”是指从事智库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国家利益和社会民生角度出发,独立思考、大胆直言。所谓“全球意识”分为四个层面:一是智库的领导者们要站在全球的视角考虑智库的发展战略,加强与西方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专家、学者们研究政策问题时一定要有全球意识;三是中国智库不但要影响本国政策还要走出中国、影响世界;四是当今世界各国之间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金融危机、气候变暖、能源环境、反恐等问题越来越多,仅凭借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各国智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品牌意识”指的是中国智库要有明确的使命和目标,围绕这样的目标来构建整体的形象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品牌的传播和推广。
第五篇:计划书(MBA智库)
保 密 承 诺
本商业计划书内容涉及本公司商业秘密,仅对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公开。本公司要求投资公司项目经理收到本商业计划书时做出以下承诺:
妥善保管本商业计划书,未经本公司同意,不得向第三方公开本商业计划书涉及的本公司的商业秘密。
项目经理签字:
接 收 日 期: 年 月 日 商 业 计 划 书
(撰写参考)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地 址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联 系 人 [公司名称] [日期] 目 录
执行概要 „„„„„„„„„„„„„„„„„„„(1000-2000)第一部分 公司基本情况„„„„„„„„„„„„„(2000-3000)第二部分 公司管理层„„„„„„„„„„„„„„(3000-5000)第三部分 产品/服务„„„„„„„„„„„„„„„(10000-15000)第四部分 研究与开发„„„„„„„„„„„„„„(5000-10000)第五部分 行业及市场情况„„„„„„„„„„„„(15000-20000)第六部分 营销策略„„„„„„„„„„„„„„„(15000-20000)第七部分 产品制造„„„„„„„„„„„„„„„(3000-5000)第八部分 管理„„„„„„„„„„„„„„„„„(5000-8000)第九部分 融资说明„„„„„„„„„„„„„„„(3000_5000)第十部分 财务计划„„„„„„„„„„„„„„„(10000-15000)第十一部分 风险控制„„„„„„„„„„„„„„„(5000-8000)第十二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1000-3000)第十三部分 其它„„„„„„„„„„„„„„„„„(5000-10000)备查资料清单„„„„„„„„„„„„„„„„„„„„
执行概要
说明:执行概要尽量控制在2-3页纸内完成。
[摘要内容参考]
1、公司基本情况(公司名称、成立时间、注册地区、注册资本,主要股东、股份比例,主营业务,过去三年的销售收入、毛利润、纯利润,公司地点、电话、传真、联系人。)
2、主要管理者情况(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学历/学位、毕业院校,政治面貌,行业从业年限,主要经历和经营业绩。)
3、产品/服务描述(产品/服务介绍,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产品的竞争优势。)
4、研究与开发(已有的技术成果及技术水平,研发队伍技术水平、竞争力及对外合作情况,已经投入的研发经费及今后投入计划,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
5、行业及市场(行业历史与前景,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行业竞争对手及本公司竞争优势,未来3年市场销售预测。)
6、营销策略(在价格、促销、建立销售网络等各方面拟采取的策略及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对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
7、产品制造(生产方式,生产设备,质量保证,成本控制。)
8、管理(机构设置,员工持股,劳动合同,知识产权管理,人事计划。)
9、融资说明(资金需求量、用途、使用计划,拟出让股份,投资者权利,退出方式。)
10、财务预测(未来3年或5年的销售收入、利润、资产回报率等。)
11、风险控制(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拟采取的控制措施)
第一部分 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 实际到位资本 其中现金到位 无形资产占股份比例 % 注册地点 公司性质为:请填写公司性质,如: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等,并说明其中国有成份比例和外资比例。 公司沿革:说明自公司成立以来主营业务、股权。注册资本等公司基本情形的变动,并说明这些变动的原因。 目前公司主要股东情况:列表说明目前股东的名称及其出资情况,如下表: 股东名称 出资额 出资形式 股份比例 联系人 联系电话 o 甲方 o 乙方 o 丙方 o 丁方 o 目前公司内部部门设置情况:以组织机构图来表示本公司的独资、控股、参股有公司经及非法人机构的情况:以图形方式表示。
o 公司曾经经营过的业务有......。
o 公司目前经营的业务为......。
o 目前主营业务为....。 公司目前职工情况:
*如:拥有员工 人,其中管理人员 人,生产工人 人;管理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大学本科以上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硕士学位(含中级职称)以上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博士学位(含高级职称)以上的有 人,占员工总数 %;
第二部分 公司管理层
董事会成员名单:
序号 职 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学历或职称 联系电话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1 董 事 长 2 副董事长 3 董 事 4 董 事 5 董 事 6 董 事 7 董 事 8 董 事 9 董 事 董事长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本行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成功事例。
总经理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在本行业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成功事例。
技术开发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本行业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成功事例。
市场营销负责人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本行业的营销经验和成功事例。
财务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着重描述在财务、金融、筹资、投资等方面的背景、经验和业绩。
其他对公司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可增加附页)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电话 学历 学位 所学专业 职称 毕业院校 户口所在地 主要经历和业绩:根据公司的需要,来描述不同人员在特定方面的专长。
第三部分 产品/服务
产品/服务描述(这里主要介绍拟投资的产品/服务的背景、目前所处发展阶段、与同行业其它公司同类产品/服务的比较,本公司产品/服务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如拥有的专门技术、版权、配方、品牌、销售网络、许可证、专营权、特许权经营等。): 公司现有的和正在申请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等): 专利申请情况: 产品商标注册情况: 公司是否已签署了有关专利权及其它知识产权转让或授权许可的协议?如果有,请说明(并附主要条款): 目标市场:这里对产品面向的用户种类要进行详细说明。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更新换代周期的确定要有资料来源。 产品标准:详细列明产品执行的标准。 详细描述本公司产品/服务的竞争优势(包括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 产品的售后服务网络和用户技术支持:
第四部分 研究与开发 公司已往的研究与开发成果及其技术先进性(包括技术鉴定情况、获国际、国家、省、市及有关部门和机构奖励情况): 公司参与制订产品或技术的行业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情况: 国内外研究与开发情况,以及公司在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的国内外主要的竞争对手(5家)情况,公司为提高竞争力拟采取的措施: 到目前为止,公司在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总投入是多少,计划再投入的开发资金是多少(列表说明每年购置开发设备、开发人员工资、试验检测费用、以及与开发有关的其它费用): 请说明,今后为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升级换代和保持技术先进水平,公司的开发方向、开发重点和正在开发的技术和产品等情况: o 公司现有技术开发资源以及技术储备情况: o o 公司寻求技术开发依托(如大学、研究所等)情况,合作方式:
公司将采取怎样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保持关键技术人员和技术队伍的稳定:
公司未来3—5年在开发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计划(万元): o
第五部分 行业及市场情况 行业情况(行业发展历史及趋势,哪些行业的变化对产品利润、利润率影响较大,进入该行业的技术壁垒、贸易壁垒。政策限制等,行业市场前景分析与预测): 过去3年或5年和年全行业销售总额: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市场分析
1.市场解读(市场调研)2.市场环境分析(宏观与微观)一.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公司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产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竞争分析
一.有无行业垄断(行业壁垒、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异化程度、成本结构)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公司实力、产品情况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公司产品竞争优势
第六部分 营销策略
产品销售成本的构成及销售价格制订的依据:
如果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竞争优势,请说明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成本相同但销售价格低、成本低形成销售优势、以及产品性能、品牌、销售渠道优于竞争对手产品,等等): 在建立销售网络、销售渠道、设立代理商、分销商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在广告促销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在产品销售价格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在建立良好销售队伍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产品售后服务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其它方面的策略与实施: 对销售队伍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第七部分 产品制造 产品生产制造方式(公司自建厂生产产品,还是委托生产,或其它方式,请说明原因): 公司自建厂情况厂,购买厂房还是租用厂房,厂房面积是多少,生产面积是多少,厂房地点在哪里,交通、运输、通讯是否方便: 现有生产设备情况(专用设备还是通用设备,先进程度如何,价值是多少,是否投保,最大生产能力是多少,能否满足产品销售增长的要求,如果需要增加设备,采购计划、采购周期及安装调试周期;如果需要大规模建设,是否选择“交钥匙”方式进行,“交钥匙”工程的承包机构是否提供工期、质量方面的保证,如何对这些保证加以实施?): 请说明,如果设备操作需要特殊技能的员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简述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工艺流程: 如何保证主要原材料、元器件、配件以及关键零部件等生产必须品的进货渠道的稳定性、可靠性、质量及进货周期,列出3家主要供应商名单及联系电话: 正常生产状态下,成品率、返修率、废品率控制在怎样的范围内,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关键质量检测设备: 产品成本和生产成本如何控制,有怎样的具体措施: 产品批量销售价格的制订,产品毛利润率是多少?纯利润率是多少?
第八部分 管 理 请说明:为保证融资项目按计划实施,公司准备今后各年陆续设立哪些机构,各机构配备多少人员,人员年收入情况。请用图表统计表示出来,附在本计划中。 公司是否通过国内外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对管理层及关键人员将采取怎样的激励机制: 公司是否考虑员工持股问题,请说明: 公司是否与掌握公司关键技术及其它重要信息的人员签定竞业禁止协议,若有,请说明协议主要内容: 公司是否与每个雇员签定劳动用工合同: 公司否与相关员工签定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密合同: 公司是否为每位员工购买保险,请说明保险险种: 公司是否存在关联经营和家族管理问题,若有,请说明: 公司与董事会、董事、主要管理者、关键雇员之间是否有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如果有,请说明解决办法: 请说明,公司对知识产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请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需要哪些外部支持,如何获得这些支持:
第九部分 融资说明
投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说明(用量/期限)二.资金使用计划及进度
三.投资形式(贷款/利率/利率支付条件/转股-普通股、优先股、任股权/对应价格等)四.资本结构 五.回报/偿还计划 六.资本原负债结构说明 七.投资抵押 八.投资担保
九.吸纳投资后股权结构 十.股权成本
十一.投资者介入公司管理之程度说明 十二.报告 十三.杂费支付 投资报酬与退出 一.股票上市 二.股权转让 三.股权回购
四.股利 为保证项目实施,需要新增投资是多少 万元, 新增投资中,需投资方投入 万元,对外借贷 万元, 公司自身投入 万元。如果有对外借贷,抵押或担保措施是什么? 请说明投入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计划: 希望让投资方参股本公司还是投资合作成立新公司?请说明原因: 拟向投资方出让多少权益?计算依据是什么? 预计未来3年或5年平均每年净资产收益率是少? 投资方可享有哪些监督和管理权力? 如果公司没有实现项目发展计划,公司与管理层向投资方承担哪些责任? 投资方以何种方式收回投资,具体方式和执行时间: 在与公司业务有关的税种和税率方面,公司享受哪些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及未来可能的情况(如:市场准入、减免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需要对投资方说明的其它情况:
第十部分 财务计划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说明 二.财务数据预测
1.销售收入明细表
2.成本费用明细表
3.薪金水平明细表
4.固定资产明细表
5.资产负债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明细表
7.现金流量表
8.财务指标分析 产品形成规模销售时,毛利润率为 %,纯利润率为 % 请提供:未来3—5年的项目盈亏平衡表、项目资产负债表、项目损益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销售计划表、项目产品成本表; 注:每一项财务数据要有依据,要进行财务数据说明。
第十一部分 风险控制
请说细说明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控制、防范手段(包括政策风险、加入WTO的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开拓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股票风险、对公司关键人员依赖的风险等。以上风险如适用,每项要单独叙述控制和防范手段): 风险分析 一.资源风险 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三.研发风险
四.生产不确定性风险 五.成本控制风险 六.竞争风险 七.政策风险 八.财务风险 九.管理风险
十.破产风险
第十二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
详细列明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注明起止时间): 第十三部分 其它
为补充本项目计划书内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有关问题(如公司或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过去、现在是否卷入法律诉讼及仲裁事件中,对公司有何影响):
请将产品彩页、公司宣传介绍册、证书等作为附件附于本调查表后。清单如下:
企业应备资料清单
1.营业执照
2.公司章程 3.验资审计报告 4.资信证明 5.法人代码证书 6.税务登记证 7.财务报表(上、本、本月) 8.专利证书、鉴定报告 9.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证书 10.其它表明企业特点的资料 11.商业计划书
公司法律文件可以提供复印件,但需提供原件以备核实。商业计划书、项目建议书以及经过电脑文字处理的文件,要求提供电脑光盘。
PS: 公司及未来
这部分要使风险投资者对你公司的几个主要项目及未来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各专题既要独具特色,又要构成一个相关的整体。
1. 概述:只要你提供的公司名称、地址、电话号码、联系人等资料皆清楚无误,则风险投资者将不会 提出任何问题。如果可能,可提出行业分类标准,请注意,千万不要给人无法收到的电话号 码,如果你不在,应建立接转电话的服务机构或请朋友代转。
2.公司的自然情况:这里,你要力求用最简练的一段话描述公司的业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用最简短的一句话 使风险投资者可以概略认识你的公司。如果你公司已是计算机网络成员,则你对公司的描述 应与在计算机中的描述一致,这样,风险投资者可以依据你的行业分类目录概略认识你公司,如果你的文字欠简明扼要,则对方可能要求你解释,以确认你公司所属行业。
3.历史情况:这里,风险投资者主要寻求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即使对方已读过公司历史这节,他可能还要 求你描述公司的历史,他们欲详细了解过去发生了哪些事件。这节似乎很难确定问题的基本 类型,但对方很可能提出与公司特殊历史事件相关的问题。其中一类典型问题可能是:“为什么你帮人做了这件事或做了那件事?”另一类典型问题则可能是:“你公司发展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为什么有实现这些历史转折?” 4.公司管理:该部分主要介绍公司的管理情况,领导者及其他对公司业务有关键影响的人。通常,小公司不超过三个关键人物。风险投资对关键人物十分关心。你应该从最高层起,依次介绍,而且注意,关键人物不等于有成就者。主要包括董事和高级职员、关键雇员、管理者之职业道德、薪金等方面。
5.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这里,风险投资者还是寻求有关公司未来可完成的里程碑的信息。他们可能提出涉及及未来 关键阶段的问题,其基本问题可能是:“你如何完成计划书规定的关键指标?” 6.唯一性(管理唯
一、产品服务唯一或投资基础唯一等):这里,你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本公司独特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变换说法为:“与世界 上所有小公司比较,有哪些因素使你公司兴旺发达?”在公司总体范畴之内,大公司通常优 越于小公司,如果认为这条规律有一定道理,那么,在你不得不与大公司竞争时,如何保证 你公司必胜?为使风险投资者满意放心,你必须明确提出本公司之不寻常的优势,可以确保 成功。如果你只是“此外,我也差不多”式的回答,对方很可能听听睡着了。
7.产品或服务介绍:这里,风险投资者要了解你出售什么,以及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他要努 力评估你产品的可销售程度和创新程度;他还关心你公司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他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这种产品或服务有实用价值?它为用户提供哪些功能?用户的购 买动机是什么”本产品寿命周期如何?何时可能被新产品取低?有无计划出新产品或以现存的 产品冲出你的产品市场?这种冲出有利还是有害?你的产品责任是什么?若用户使用你的产品 而受到伤害,你要承担哪些责任?你的产品价格受到哪些限制?价格弹性多少?产品耐用性如 何?如何进行产品技术改进?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中,你产品处于哪个阶段?“ 8.行业情况:这里,风险投资者钭千方百计分析认识你的行业。他的问题可能是:”你在你行业中成功之 关键何在?如何保证你公司和产品与你行业协调一致?此外还有一些基本问题,像“你如何了 解确认你行业之总销售额与增长速率?你行业基本发展趋势如何?哪些行业变化对你公司盈利 水准影响最大?你行业有哪些贸易壁垒?第三者初次进入你所属的行业圈难度如何?与同行其 它产品比较,你的产品新颖处何在?本行业销售受哪些季节性因素影响?你的销售范围圈有多 广,是地方、地区、全国还是全世界?” 应该注意的是,你所介绍的本行业一定时期内的销售额,不能包括未被你产品占领的领域的 销售额。例如:若一个公司只制造微型电脑,则不能说已占领了全部电脑市场。微型电脑市 场只是整个电脑市场的一部分,对应的行业只是微电脑市场,而不是全部电脑市场。
9.竞争者:这里,风险投资者希望了解:谁是竞争者,其实力如何,有何优势,以及你自身有哪些优势。其典型的问题可能是:“你有哪些超过竞争对手的优势?关于价格、性能、服务和保证措 施,你公司与竞争对手优劣如何?竞争对手有哪些超过你的优势?谁是你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谁是你的行业伙伴?你与谁在高层次基础上竞争?你的产品有无替代品?如果有,谁制造这种 产品?其地替代频繁程度怎样?你与竞争对手的价格差异如何?有无竞争对手加入你的行业?如果你打算选择某一市场与竞争对手共享,你的具体措施如何?希望竞争对手如何做出反应?你的竞争对手有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吗?” 10.销售策略:这里,风险投资者将集中精力分析研究你的市场行销战略,它希望了解你产品从生产现场最 终转到用户手中的全部过程。某些基本问题可能为:"描述你的产品的分销管道,即说明你 产品从生产现场转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你的产品有哪些行销环节?是本公司直接零售,还 是通过行业销售网销售?广告在市场行销战略中地位如何?你的基本广告策略是什么?其成本 怎样?你的销售对广告的敏感程度怎样?你曾采用过哪些市场渗透策略?现计划采用哪些市场 渗透策略?若你的产品和行业进入成熟期计划采用何种市场战略?目前销售难度如何?需要直 接推销否?即销售人员是否需要直接对用户叫卖?销售复杂且周期长;还是相当简单且直接推 销?购买单件产品费用是高还是低?用户购买产品时是否一定要事前做预算?从与购买者签约 到最终销售的时间长短如何?政府对市场交易是否有严格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