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2011年度年终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2011年度年终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首先衷心地感谢各分公司及各兄弟部室一年来对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支持及配合,衷心地感谢各分公司利用这次研讨会给公司人力资源部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意见。
二、各诸侯们在激励职工方面尤其是在年终奖及职务晋升方面要用足公司的制度,开拓思路,创新办法。在年终奖的分配上。公司机关每一年都有关于分配方面的文件发布,但这份文件是适用于机关部室的,只要求分公司参照执行,而不是一定要依照执行。所以,分公司有分配的自主权。分公司要硬起来,有时硬不起来的是机关部室。今天是座谈会,所以一些话说得随意些,不是很恰当,请多多包涵。
三、很赞同一位公司领导在参加分公司民主生活会上讲过的一句话:在人才培养方面,先不要去理会留不留得住人才,先思考公司能不能把他(她)培养成人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先思考一下公司是否有完整、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若有,这种机制会使公司人才济济,既然人才济济了,又何怕人才的流动。所以我们首先要思考探索的是人才的培养机制。说到人才的培养机制,在这里我想推销一个方法,就是岗位轮换,我很乐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对这个方法的看法。该办法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运转出见成效。
第一、能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第二、能使团队中的成员相互了解对方的岗位性质、运转程序,从而有较好的配合。
能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的团队
第三、能鞭策后进。由于成员一专多能,一个坑有多个萝卜可以配置,避免个别成员吊起来卖,你不干,有其他成员干,对于上进心还没完全丧失的职工来说,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的,从而迫使其自己调整起工作态度,自觉地去提高业务能力,使其态度、行为表现更符合公司的要求,所以请各单位不妨尝试一下。
从人才战略安全角度看,要为人才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尤其应关注派到施工现场的“夹心层”,一句话不一定能留住一个人才,但却可能逼走一个人才。
总之,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已成为全上下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去培养却办法及做法不多,我们不但要有想法(即思路),还应该有办法(即计划),更应该有做法(即措施),就象汪洋书记所讲的,改革需要试验,争论不如一试,改革不怕慢,就怕站。
创造一个培养机制(岗位轮换)
从公司这几年的发展来看,经营、安全质量、得到了先后的重视,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公司现在是时候实实在在重视人才培养了。年关将近,请注意所承建项目的甲方尤其是房地产商的资金链,以免因资金紧张而导致拖欠工人工资。当前,欠薪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如南方报纸所报道的)
最后,再一次地感谢各基层单位及各兄弟部室一年来对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也恳请各单位在新的一年继续给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同时,也衷心祝愿各基层单位在新的一年再创佳绩。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第二篇: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30年前,举国上下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由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30年来,我们目睹了我们的国家、社会、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兴国之要、富民之举;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长沙30年的巨变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经济实力大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GDp仅16.84亿元;经过12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市GDp“艰难”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46亿元。2004年,全市GDp越过1000亿元的门槛。2007年,全市GDp2180亿元,是1978年的130倍。无重工业、无大产业的长沙,现已拥有的国家级品牌达2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7个,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武汉(9个)多出近一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比杭州少2个。伴随着GDp的迅猛增长,长沙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也快速前移。国家统计局1993年首次评估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长沙名列第20位;1996年长沙列居第19位。现在长沙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城市第14位、省会城市第5位,中部城市首位。
二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回首近30年的发展,全市民营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从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进行“平等竞争”和受到“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长沙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长。1978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仅1500万元,占全市GDp的0.9%,1996年达94.82亿元,占全市GDp的23.7%,2001年为254.8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35%。到2007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85.38亿元,占全市GDp的58.7%,纳税过亿的非公有制企业有三一集团、经阁集团、威胜电子、加加集团等20多家企业。民营经济开始成为长沙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城市建设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长沙市区面积仅仅七八十平方公里,1997年发展到110平方公里,现在已达180多平方公里,十年时间增长了一个相当于老长沙的面积;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20.7%提高到2001年的45.34%、2007年的60.2%。1978年,长沙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2.67平方米,现在达到9.42平方米,成为继贵阳、沈阳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去年一年我市就新增城市绿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20年来的总和。1989年长沙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4平方米,1999年为6.36平方米,现在达到12.15平方米,形成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三纵三横、六桥三环”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在城市建筑物方面,改革开放后才有高30多米的长岛饭店、麓山饭店等建筑开始陆续出现,而现在全市的高层建筑多达400余幢,超高层建筑有140幢之多。可谓是高楼树立、道路通畅,背街小巷得到改造,一江两岸,风景如画。
四是群众生活大改善。作为长沙居民,对改革开放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的变化。我们的消费支出的重点已由吃、穿、用过渡到教、住、行。衣着消费不再停留在保暖御寒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美观大方、强调个性化的装束打扮;家庭财产由改革开放前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过渡到上世纪80年代的“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立体声收录机)。90年代以后,居民又以拥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彩电、家用电脑、热水器、电话等“新四大件”为时尚。现在,长沙居民的消费热点又“升级”为住宅、家用轿车、数码相机、旅游等等。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反映在数字上为“恩格尔系数”。1980年长沙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是53.2%,按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仅为“温饱”。1995年降至49.2%,开始进入“小康”行列。2006年再降为32.6%,长沙居民的生活,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殷实型转变。1978年,长沙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元,建国30年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为3%。1990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70元,1995年为4860元,2000年为7530元,2007年达16000元。现在,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纯收入等指标,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均处于最高水平。
探讨长沙30年巨变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紧紧抓住了解放思想这个精髓,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二是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三是紧紧抓住了实践检验真理这个标准,及时纠正了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四是紧紧抓住了以民为本这个核心,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五是紧紧抓住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
去年底,长沙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对我市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现在,我市已经启动了先导区的建设,各项事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我提一点建议,就是要认真关注城郊结合部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现在我们对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人民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增强,我市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却暴露了许多不足,应切实予以重视。
规划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
一是缺失性。在我市一些城郊结合部,大多是谁看中了这块地,谁就来开发。热火朝天地搞起来的楼盘,杂乱无序,配套不全、楼宇密集、绿地稀少。建起来的工厂,处于群楼环抱之中,生产区不象生产区,工厂区不象工厂区。这种现象,在城郊结合部中特别是属于县管理的地域尤为突出。
二是随意性。比如,在我市城郊结合部,有许多沿骨干道路正在兴建的农民安置用房,建得十分随意。同样一排房屋,有的五六层高,有的三四层高;外墙有的为红色、有的为白色、有的为灰色。窗户大的大,小的小。比如:有的道路(金星大道市政府段)建好不久,栽的树刚好成形,却在一夜之间又改换。比如:城郊结合部(河西戴公庙附近)的山头,并非指定墓地用地,却可见白色的墓碑林立。这些现象,将为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的城市扩容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是短视性。规划工作一定要着眼长远,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可现实中,建好的没有使用几年的道路(如雷锋大道)又在拓宽;建好没几年的房屋因为新一轮扩张又拆迁;凡是城市扩张之处,就有“移山倒海”之势,削山头、平河沟、毁树木、摊大饼,令人痛心。似乎只有全部推倒重来,才叫做开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商唯利是图、规划的短视性造成的结果。
四是局部性。现在长沙先导区的区划已经正式确定。先导区的建设,必须重视整体规划。由于城郊结合部分属区县两个行政机关管辖,而县级的规划往往着重县城,忽视了与城区对接的乡镇的规划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在做规划时缺乏全局意识,没有与城市规划很好地对接,而仅仅停留在农村城镇化的层次,没有考虑地域特点、产业特点、生态特点等因素,规划工作的思路不开阔,档次不高。
我认为,应尽快尽早地将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尽量减少新一轮城市大扩容又带来新一次大拆迁。
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规划要与国际对接,统筹考虑,一次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要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要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规划要体现人文。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
三是规划要体现个性。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多进行组团式的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区中区”、“城中村”。当前,要突破“开发就是推去一座座山,平整一块块地”等惯性思维,尽可能地保护好可以保留的山头、坡地、水面。要依山傍水建民居,风情特色建小镇,节约用地建厂房,绿树成荫通道路。一条道路两线绿、一片区域一幅画。
四要规划体现绿色。要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环境公正价值,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要尽量保住山头(包括小山头)、开发水面、植树种草、保持绿色,要立法、要督查、要切实追究违规者。
第三篇:在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不动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今年初,胡总书记视察海南时也做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明确指出,海南国际旅游岛也需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胡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经济建设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地位和极端重要性,也深刻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全面和深刻认识。这些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心,极大增强了我们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建党9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建党90周年讲话和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要抓经济促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抢抓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个机遇,强化项目建设这个抓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 1
调整,构建具有###特色经济结构,扎实推进“一区四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2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1%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50:35,不断做优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为##发展繁荣筑牢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县壮大经济实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主要依靠三大力量。
一是围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的核心力量。紧扣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和政策优势,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集约发展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配合海南核电公司推进核电项目建设、专用码头建设和输水管线等配套工程建设,保障核电项目各项工作按既定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力争提前建成并网发电,使核电年产能达到100亿度,实现海南电力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配套产业聚集发展。积极培育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生产企业,在沿海地区和叉河工业园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池工程等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基本建成全省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型钢铁和矿石深加工产业。重点推进海
矿北一地采、保秀地采项目建设,争取在2014年竣工投产,使我县采矿年产能达到600万吨,为做大做强钢铁产业提供原料保障。争取250万吨熔融还原法高品质特钢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动工,发展新型钢铁产业。加快贫矿选矿生产项目建设,确保在“十二五”期间的年产能达到550万吨。推进240万吨球团项目建设,形成相对聚集、互为依托、附加值高的矿石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建材产业。发挥全省水泥集约在##生产的优势,加快400万吨水泥生产线和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建设,做大做强新型干法水泥产业,力争“十二五”末水泥熟料年总产能达1600万吨、水泥成品年产能达40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96%以上。积极推进页岩砖项目,引进一批大企业,加快推进水泥制品、彩绘砂等项目建设,推动生态建材向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发展,实现从单纯的水泥生产向生态建材产业升级转型,打造全省最大的新型生态建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扶持政策,加快##省级太坡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尽快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园区农产品物流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加工、乳品加工、冷鲜肉联厂等低碳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十二五”期间,要抓好“三个一”工程,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一批乡镇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形成集冷藏、保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体
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和外贸出口能力,打造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到2015年,力争第二产业预期增加值达到61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占全县GDP比重为50%,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二是围绕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新兴旅游目的地,把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的新生力量。发挥“西部滨海-热带雨林-黎族风情”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一湾一山一黎乡”三大精品旅游景区:一是棋子湾滨海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坚持国际化、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棋牌会馆和游艇码头等旅游项目建设,把国际高端旅游产品与资源特色、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打响棋子湾休闲养生特色旅游品牌,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西部金色海岸。二是霸王岭热带雨林旅游度假区。依托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优势,加快霸王岭热带雨林旅游项目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温泉疗养、热带雨林探险、野外拓展营地、山地高尔夫球场和生态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打造霸王岭热带雨林旅游品牌。三是王下乡黎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以王下黎族风情为主线,重点推进“船形屋”黎族风情村、南尧河峡谷徒步探险观光、皇帝洞景点以及黎族同胞在服饰、婚嫁、节庆、习俗方面的独特风情等旅游项目建设,培育“中国第一黎乡”民俗风情旅
游品牌。加快推动“山海黎乡,纯美##”特色旅游产业快速崛起,促进第三产业大繁荣。到2015年,力争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预期增加值达到42亿元,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9%调整到35%,实现大幅度提升,成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的新生力量。
三是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的重要力量。编制和实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农民增收计划,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实现强县富民。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以设施农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热带水果、水产品、畜产品、花卉等热带特色现代农业,重点建设芒果、香蕉、香水菠萝、哈密瓜、橡胶等热带高效作物基地,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落实##县与海南大学的县校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海南大学的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芒果品种及标准化种植技术改良,重振芒果产业品牌。大力发展畜牧业,充分利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品牌优势,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型,三年内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24个,打造乌烈羊、大风乳猪等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业,改进养殖生产方式,积极发展优良虾类、鱼类、贝类、参类、海藻类等养殖基地,扶持渔民新造一批大型渔船,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加快提
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强农惠农政策引导农民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择优扶持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形式,走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子,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太坡农产品加工园区的项目招商工作,建设农业综合服务大楼,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二期工程,提高农业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出台农村小额贷款政府贴息政策,帮助农民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建设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立购销合作和进驻大型超市机制,建设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第一产业预期增加值为18亿元,保持小幅增长,占GDP比重调控在15%,形成符合##经济发展实际的“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篇:在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
理论研讨会交流材料
回顾党的历史,牢记中心任务
进一步增强理论宣传和理论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共产党党校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党的历史。作为一名党校工作者,在即将迎来我们党90岁生日之际,重温我们党的历史和党校的发展历程,牢记自己的使命,才能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理论创新大多是最先通过党校传达出去的;党越是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就越需要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1933年3月,党在江西瑞金创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是我们党最早培养干部的学校,是我们中央党校的前身。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陕北瓦窑堡恢复党校建制,1935年11月正式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此后,逐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校训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1939年,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在这最艰难的历史时期,为了保证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实现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团结统一,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 我们党的著名的整风运动由此开始。正如张鼎丞评价说“它是全党范围内有历史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的 1
思想革命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是的一个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把党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省、地、县各级党校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全国党校教育培训网络,为培养各级党员干部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78年5月中央党校率先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正式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也为随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突围掘开了第一个思想豁口,进而推动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此后,中央党校一直紧紧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开展工作。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到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可以说,自党的十四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党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决策都是通过中央党校首先传达给全党和全国人民的。2008年9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党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所以,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党校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牢记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心任务,全面加强党校建设,把党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县级党校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展党的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一要凸显政治性,就是要强化党校特色。坚持“党校姓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作为党校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到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真正把党校建
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把学员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实践者和忠实执行者。二要突出时代性,就是要彰显时代特色。以“三基本”“五当代”为基本构架,围绕“一个中心”,从 “七个方面”科学布局培训内容。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执政水平,以掌握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为重点夯实学员的政治理论基础,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和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以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重点增强学员的法律意识,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重点充实学员的必备知识,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强化学员的发展意识。三要体现地域性,就是要突出地方特色。着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多领域的科研成果,帮助学员获得最紧缺的知识、最需要的信息;为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干部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达到进一步启迪智慧,拓宽思路,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目的。
第五篇:在政法委研讨会上的发言
立足改革创新创建安全城市全力打造服务型的司法行政队伍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市委开展“三个学会”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市委政法委在这里召开以“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为主题的研讨会,这对于深入开展“三个一切”和“三个学会”学教活动,指导政法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此次研讨会的主题,结合我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实际,我做如下发言。
一、实现理念创新,把握服务总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建立法律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完善法援体制等诸多方面,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了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不仅赋予了司法行政工作新的内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为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四个服务”的基本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服务,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三化”建设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创建安全城市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方向。第二,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八个转变”的改革思路。十六大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围绕这个改革目标,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八个转变”:实现监院监管、改造、教育、转化工作由常规传统的管理手段、方式向创新教育改造机制转变,向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转变;实现监院经济发展由外役劳务向监院内生产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变低价投入为高价增值;实现公证机构由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转变;实现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由常规服务向开拓服务,由封闭服务向开创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实现人民调解基层基础工作,由传统的调解方式、调解定位,向法定效力调解转变;基层法律服务由坐堂等客服务向法律服务进社区转变;实现法律宣传和依法治理由一般号召、一般推进,向注重“八个结合”,突出普治效果、重点转变;实现班子、队伍和财务建设由常规管理、一般要求,向依法管理、循规管理、制度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指导方式由一般号召、常规安排,向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实现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由封闭自为,向开放服务大局转变。第三,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六个提高”的素质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做到“六个提高”: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和效果,切实转变作风;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发挥局、处两级领导同志的表率作用;提高干警队伍的执纪执法水平和局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树立三支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局、处两级干部的创新能力,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实现机制、载体和方式创新;提高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注重理论,勤于实践,拓展领域,强化服务;提高监院干警队伍的执法执纪能力,创新教育改造机制和长效安全稳定机制,充分发挥法律保障的整体功能。
二、实现与时俱进,建设服务新体系法治环境就是发展环境,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是营造法治环境的客观要求。今天,市委政法委就“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它预示着我市的政法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改革发展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重要职能作用,为创建安全城市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客观要求,努力提高普法层次和水平。在“四五”普法中,我们要立足于推进实现社会生活法治化,打造法治沈阳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宏伟目标;立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全力抓好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四个层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好八个结合:普法与加强地方立法相结合,普法与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普法与促进司法公正相结合,普法与增强规则意识相结合,普法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普法与加强道德建设相结合,普法与促进社会诚信环境建设相结合。
(二)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内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