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避开高考志愿填报的十大误区(一)
避开高考志愿填报的十大误区(一)
由于对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方法、大学、专业和录取流程等不甚了解.有些考生和家长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理解和观念。当用不正确的理念去指导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就很容易导致高考志愿填报不合理而被不满意的大学、不适合的专业录取,甚至被退档。本人从历年接触考生和家长的案例中,挑选出高考志愿填报中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十个方面,分成两部分在本期和下期对其加以分析,希望2017届高考考生及其家长能避开误区,谨慎填报高考志愿。
误区一:志愿由家长作主即可
在各种类型的高考志愿咨询会上,我们常常可见的是家长的身影:在高考志愿讲座活动的现场,家长也是绝对的主力:在各种类型高考志愿填报交流平台上,基本上也只有家长的声音„„这仿佛在传递一种信息:志愿填报,家长作主。
认同高考志愿填报由家长作主观点的考生和家长,他们的理由一般如下:其一,考生的学业复习紧张,无暇兼顾志愿;其二,考生的生活阅历少,成长环境单纯,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其三,每位家长都是为子女好,社会经验较为丰富,所选的院校和专业肯定是最好的。这听起来似乎有几分道理,然而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高考志愿填报,少了考生的参与可不行。湖南省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小A,高考?r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父母眼中毕业后就业好、待遇高、社会声誉好的临床医学专业。然而,小A对化学和生物并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许多课程都刚压在及格线上,这让一向优秀的小A慢慢产生了厌学情绪,最终只能退学。另一名北京市的高三考生,因为对父母所选的大学和专业不感兴趣。在后期复习中情绪一直较为低落。高考时发挥失常。本来可上一本线的他,结果只上了一所在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此类的案例有很多,归根结底都是由考生忽视自己的意见在志愿填报中的作用,让家长“一手包揽”造成的。
考生的参与很重要.但也要考虑到现实问题.即考生不能将过多的精力置于志愿填报而忽略了学业复习。所以,本人建议在考生进入高三后,考生与家长最好针对考生的个人特点与特长以及对未来的考虑等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明确考生的意愿后,家长再进行对相关大学和专业的了解、对志愿填报方式的了解和志愿填报技巧的学习。总而言之,高考志愿填报,考生和家长都要参与进去,考生是决策者,而家长是协助者。
误区二:平行志愿先投所报院校调档线高的,再投低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下,考生所填的几所院校的志愿均为第一志愿。那么,几个并列的第一志愿在投档时先投哪所呢?有些对平行志愿缺乏了解的考生和家长想当然地认为:既然都是第一志愿,那肯定是先投调档线高的,再投调档线低的。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产生误解的原因大体上有两个:其一是对调档线是如何产生的不了解:其二是未认真了解平行志愿其中的一个投档原则,即遵循志愿。在一些考生和家长的眼里,调档线是由高校划定的.是在投档之前就确定的,于是在咨询时常常会问出诸如“今年学校的调档线是多少”等问题。需要告诉考生和家长的是,一所院校的调档线是根据调档比例、报考该校考生的分数自动生成的,即考生所在省级招办根据院校当年制定的调档比例。将填报了该院校的考生按一定数量投入高校。所投进考生中最低的分数就是院校当年在该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调档线。举例来说,一所院校在某省当年的招生计划为100人,调档比例是110%,那么在投档时该省级招办将填报了该院校的分数前110名考生的档案投入该校,第110名考生的分数就是该校当年的调档线。因此,在未开始投档前是不可能知晓院校调档线的,也就不可能按院校调档线的高低来投档。
误区三:平行志愿可以投多次
在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下,当被第一志愿院校退档后,考生还有机会被后续志愿检索,也就是在一个批次的投档时间里.填报了几个院校志愿,就有机会被投多次。实施平行志愿后,部分考生和家长想当然地认为有多所院校志愿,那么投档就可投多次。
平行志愿投档原则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条就是“一轮投档”。一轮投档是指考生在平行志愿下,其档案只要一被投出,对其的检索就结束。比如,一名考生的平行志愿A-E院校志愿分别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西南大学,当检索到该考生时,首先看其是否达到北京师范大学的调档线,若未达到,则继续检索南京大学。若仍未达到,再依次检索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西南大学。如果达到武汉大学的调档线,其档案被投入武汉大学,对其的检索也就停止了,不再检索厦门大学和西南大学。
一轮投档后如果被退档或者仍未被投出,考生就只能参加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者参与下一批次的录取。所以,本人建议考生,特别是超出本批次省控线分数不多的考生,尽量在下一个批次也要有志愿接住,以避免在本批次落榜后,无院校和专业可投而导致一落到底。
误区四:只要超过院校的最低录取分。就不会被退档
录取期间,常常有考生咨询:为什么我的分数比报考院校公布的最低录取分高,却被退档呢?在一些考生和家长的眼里.高考录取只看分数,只要分数高就一定不会被退档.更不可能出现比院校的最低录取分高还退档的情况。但事实上这是可能存在的,原因是院校录取中,分数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造成超过院校的最低录取分而被退档的原因之一,是由分专业录取原则导致的。目前,院校进行分专业录取有“志愿优先”“分数优先”“分数级差”三种模式,不同模式下考生进档后排序不同。
造成超过院校的最低录取分而被退档的原因之二,是有些考生通过加分进档,但院校在分专业录取时会按裸分排队,考生因裸分不占优势被退档。
造成超过院校的最低录取分而被退档的原因之三,是考生未达到专业录取的其他要求。在院校的《招生章程》中对专业录取的特殊要求有明确规定,如体检要求、单科成绩要求、语种要求、男女生比例等。如果一名考生其分数达到某个专业的录取条件,但因以上条件不符合,也只能被退档。
误区五:征集志愿只有差学校
由于参加征集志愿的院校是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因此不免有考生会认为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都是同批次中的“差学校”,从而白白放弃了这一次宝贵的机会。
其实,造成院校招生未满额的原因并非高校实力不强,而是“另有隐情”。第一种可能是某所院校前几年在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录取分数偏高或持续走高,导致考生不敢填报而未招满。第二种可能是考生对某所院校认识不够。或从校名以为院校只有某些专业好,或盲目相信院校排行榜,觉得排名靠后的院校实力不强而未填报。第三种可能是院校在录取的过程中,退档人数过多而导致的。
第二篇:高考志愿填报十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10大误区
误区1:我的理想是一流名校,但成绩还差一点,我想强行报考搏一搏?
分析:考生首先应该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如果不能够结合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名牌院校,志愿填报与高考分数不能够成正比,填报的志愿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强行报考,不但会造成今年高考有可能落榜的情况,而且对考生的心理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误区2:我和几个同学的关系很好,想一起扎堆报考相同专业、院校,到大学再做同学。
分析:填报志愿不盲从。考生应该自我调整好心态,而不应该去遵循或者受其他人的影响,改变自己志愿填报的方向。
误区3:孩子填报志愿应以未来收入为标杆。
分析:考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清楚上大学不代表未来个人收入水平,是为自己增长知识财富,而非某种物质目的而学习。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兴趣特长,客观地、理智地进行志愿填报。
误区4:我希望孩子报考的专业可以使他中途比较容易地转到国外去继续深造。分析:中途出国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合。而且家长不应该在高考前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人有了退路,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填报志愿时考虑这些因素,会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误区5:刚做了一次职业测评,应该完全按照测评的结果填报志愿吗?
分析:就目前来看,职业测评在我国还没有普及开来,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专业和职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没有必要在填报志愿时分心去参加测评。
误区6:收费标准高的专业一定好,好专业一定收费高。
分析:收费水平不代表教学水准,各院校资历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课程安排不同,收费的标准也不同。考生和家长不应该盲从“贵的就是对的”,应该仔细挑选合适的专业。误区7:我的成绩不错,报考名校有些犹豫和信心不足。
分析:考生填报志愿时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压力,这就需要家长多与考生交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在不过分表露期待目标的前提下对考生进行暗示性的鼓励。也可 以多和老师沟通,共同将考生的自信心建立起来。
误区8:专业名字很新潮,我就决定报考它。
分析:望文生义、心存偏见往往就是对于志愿填报信息的掌握和了解不足。如果想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考生尤其是家长就应该多注意对院校专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做到知己知彼。在填报志愿时,冷静地、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填报,摒弃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从考生和招生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误区9:填报志愿家长说了算。
分析:填报志愿时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尽可能地结合考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性格等进行选报,切不可只按家长希望和身边人的愿望进行选择。如果考生过于固执偏离了自身实际情况,家长应该冷静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冲动的后果,共同合理地填报志愿。误区10:我非某大学某专业不上,宁可选择复读也不肯“屈就”。
分析: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要正确地调整好考生的期望值,要结合实际水平,规划求学目标,大学只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不代表整个人生。在大学毕业后,可以 选择曾经向往的大学的研究生来实现自己的梦也未尝不可。
第三篇:高考志愿填报避开三个误区
考生家长:高考填报志愿避开三“误区”
2012年05月16日 14:59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本科志愿填报5月17日24时就截止了。笔者从多种渠道了解到,一些高考生父母在帮孩子填报志愿时,容易陷入选报“名牌”高校、“在京高校”、“热门”专业三个误区,要注意避开。
有考生父母打算为孩子只在本科一批一志愿报考一所心仪“名校”,二志愿放弃。笔者认为,这种填报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如果孩子分数不够,本科一批一志愿没被报考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不可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父母不要只考虑“名校”,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不结合孩子兴趣和爱好,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也是不可取的。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专业的冷热也随之变化。很多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就业时并非抢手,而现在招生时“冷门”的专业,就业未必是“冷门”。此外,一些专业录取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性别、单科成绩等有要求。由于兴趣和爱好是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结合孩子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有利于提高孩子入校后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父母不要为热门专业而扼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只选报在京院校也不可取。目前,造成父母不喜欢报考京外院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所在省招生计划数大于外省,填报招生计划数多的学校,录取希望相对较大;二是一些父母担心孩子到外地上学不适应,不愿意孩子外出读书。其实,大学办学地域不代表高校办学水平,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也不乏名校,这些学校在所在地区录取的分数都很高,但在北京录取分往往仅在一本省控线上或略高。考生如果考不上北京知名高校,选择京外一些名校岂不更好?所以,父母要结合孩子性格特点、考试成绩、自理能力等各种因素,理性选报京外高校。
笔者认为,父母要在充分了解招生院校往年招生情况和今年招生政策后,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填报志愿,避免走入志愿填报的三个“误区”。
第四篇:高考志愿填报最容易出现的十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最容易出现的十大误区
2014-3-12 11:20来源: 中国教育在线阅读数:1116
为帮助考生和家长科学合理填报2014年高考志愿,避免陷入误区,阳光高考平台在2013年进行了“填报高考志愿误区”投票问卷调查。各省市招办和高校招办老师根据经验,选出对考生报考影响最严重的高考志愿十大误区。
投票结果显示,招办老师眼中高考志愿填报十大误区依次为:
1、一门心思奔名校;
2、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3、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
4、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
5、只凭学校(或专业)名称来选择,不关注学校实际情况、专业内涵;
6、不服从专业调剂(认为服从专业调剂会吃亏);
7、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8、选择专业时,不考虑考生的兴趣和特长;
9、填报志愿是家长的事,孩子只负责学习就行;
10、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以为高校录取分数线一成不变)。
针对这些误区,请高考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提出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技巧。比如,针对“不仔细看招生章程”这个误区,《高校招生》杂志执行总编郭小川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高考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北京交通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则认为,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有“四个不要”:不要盲目追求大学排名层次;不要盲目追求时髦轻松专业;不要盲目追求大学办学地域;不要盲目追求国际合作办学。
高考志愿对考生能否进入理想的大学有重要影响,也是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又没有相应的经验,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第五篇: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五大误区
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五大误区 误区1
注重地域不重学校
填报志愿时,往往注重学校所在地,而忽视学校本身的内涵。导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的高校录取分数持续走高,掀起“天南海北”热潮。
点拨:应当看到,各地都不乏部属重点以及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当考生竞争“天南海北”等地大学实力不足时,可以主动把眼界放宽,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填报志愿要以上学为目的,特别是要找到适合个人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仅仅以地域加以区分就会舍本逐末,失去好的录取机会。
误区2
追求“热门” 严重“撞车”
很多考生只重视学校却忽视专业,进入高校后却对所选专业不满意,又受到学校相关规定的限制,无法调换专业。此外,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数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
点拨:志愿的选择并不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既要选报“热门”专业也不要忽视“冷门”专业,要综合分析填报,慎重从容。
误区3
不明就里 望“名”填报
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
点拨:家长朋友需要注意,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专业内涵的,一定要多请教志愿填报方面的专业人士,最好能登录相关网站,查看该专业的介绍及课程设置,甚至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贴吧里发帖求助等,将自己的专业志向及兴趣结合起来,这样就能避免望文生义给填报志愿带来的负效应。
误区4
缺乏分析 不明规则
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同样要慎重,如果不加分析地填报,也容易报错志愿。志愿填报不可忽视志愿梯度,一般来说,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考虑第二志愿考生。
点拨:填报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则:1.“有效落差”原则。所谓“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的院校,才会给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机会,所以应该把那些近年来出现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择对象;2.把握“先后顺序”原则。平行志愿的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随意。一般来说,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和喜欢的专业排在前面;3.把握“保底录取”原则。当第一志愿落选后,确保能被录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学校是填报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选择一所第一志愿录取不会满额的学校作为保底志愿,以确保不出现上线落榜现象。
误区5
越俎代庖 大包大揽
填报志愿时,最紧张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造成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好事演变成坏事。
点拨:家长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任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考生做出某种选择,就难免出现偏颇。建议家长和考生尽量都站在彼此的立场折中处理,家长在孩子填报志愿时在给出中肯建议的同时,最好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