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州市丰富的六一
赣州市开展庆“六一”活动情况汇报
按团中央、团省委的要求,根据全国少工委下发的《关于在‚六一‛期间开展‚红领巾心向党 ——学雷锋,找榜样,争四好‛全国统一主题队日活动的通知》(中少发[2012]1号)精神,我市在六一期间组织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了庆‚六一‛活动活动。5月16日共青团赣州市委、赣州市少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六一‛期间开展‚红领巾心向党 ——学雷锋,找榜样,争四好‛全国统一主题队日活动的通知》(赣市少字[2012]2号),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重点布臵。截至目前,我市开展庆‚六一‛活动1000多场少先队大队数242个,参与活动的少先队员数21.7万余人,覆盖面达100%。具体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章贡区虔州大舞台启动仪式暨‚苏区精神代代传、美德少年人人当‛庆‚六一‛大型文艺汇演,是章贡区‚虔州大舞台‛主题文化活动的首场演出。崇义、瑞金、龙南、全南等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充分展示了赣南苏区少年儿童的风采。
二是开展形式各样的‚红领巾心向党‛——学先锋、找榜样、争四好主题队会。安远、兴国、于都、赣县等地众多少先队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学先锋、找榜样、争四好主题队会,队会以主题班会、办展览、出板报、红色故事 讲演、看动漫、课堂情景剧、赣南采茶戏、红色小剧场、表彰会、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一个个风格各异、独特别致的形式开展。
三是精彩纷呈的体育活动。兴国等地中小学的50米往返跑、乒乓球、围棋、象棋、跳远等运动项目丰富了学生们的节日。
四是举办书画展览。章贡区、上犹县组织了书法绘画表演、书香校园、阳光体育大课间、综合活动课等一系列内容,让大家融入到欢快的灿烂的校园生活的每道风景中。
五是开展少先队入队仪式。寻乌一年级的小同学在大家的注视下佩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面向队旗庄严宣誓:‚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
六是关注贫困儿童公益活动。由赣州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主办,赣州交通广播、章贡区团委及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队、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服务队、市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队、市爱心志愿者协会、高校志愿者协会联合承办,为期3天的‚‘六一’爱心在行动‛。并进行现场募捐,所募集的善款及爱心物资,已全部如数送到白血病患儿、贫困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手中。
共青团赣州市委学少部
2012年6月4日
第二篇:赣州市的导游词
赣州市的导游词
赣州市的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xx。欢迎来到江南宋城—————赣州旅游。
赣州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简称赣南。赣州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现辖信丰,安远,定南等十五县,瑞金,南康2市和章贡区。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837万。
赣州历史文化悠久,尤其在宋代最为著名。赣州已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36座名城之一,是当时东南地区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的'商贸重镇,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赣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良好的自然条件塑造了赣州如画的山水,悠久的的历史赋予了赣州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这就使得赣州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类型多样。既有风景秀美的三百山,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风光旖旎的翠微峰,人间仙境的龙南武当山等自然景观,又有保存完好的宋代赣州城墙,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等历史文化名胜,更有以瑞金为代表的现代革命史迹群落。由于较好的保存宋文化遗产为
特色的人文景观,赣州被誉为宋代博物馆,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我来介绍下郁孤台。郁孤台以山势高大,郁然孤寺而得名。赣州宋代古城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郁孤台始建年代距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台于1984年9月建成,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舒同为台题额。郁孤台为赣州一大名胜,文天祥,苏东坡,辛弃疾,郭沫若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当我们进入郁孤台时,就能够看到那些题词。
赣州物产丰富,难得来赣州一场,您可以买到多种名优土特产品。南安板鸭,形,色,香,味俱全,驰名中外,素有辣味之玩美称。麦饭石高级保健茶,是纯正绿茶和赣南麦饭石为原料,采用现在科学技术精制而成,具有提神益智,消除疲劳等功效。信丰脐橙,肉质脆嫩,风味浓甜并富有芳香味,故有脐橙进房,香味满堂之说。被称为华夏第一橙。安远香菇,肉厚朵大,味美香浓,含丰富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具有抗癌,防感冒等药物价值,是人们喜爱的食用菌,被誉为,南国香珍。此外,赣县王母渡红瓜子,江口倒菜,龙归茶等土特产品也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赣州市的导游词2
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是中国七十个大中城市之一,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门,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和下辖县市最多的地级市。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拥有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赣州是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州历史悠久,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千里赣江第一城、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堪舆文化发源地等美誉。20xx年6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全方位多领域努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
赣州历史悠久,历来为江南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文天祥、周敦颐、海瑞、王阳明、辛弃疾、蒋经国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皆在赣南主政过,赣南还是理学和心学的重要形成地。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周敦颐的《爱莲说》、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皆创作于赣南。
赣南是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人有五次大迁移,其中第一次主要到江西九江,吉安;第二次到江西赣州和福建汀州。赣州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赣州的客家人口占赣州市95%以上,有“客家摇篮”之称。据统计,赣南籍客家人在港台及海外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赣州境内仍有600余幢客家围屋,至今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赣州有客家文化城,也有许多客家古村落如白鹭村。赣南籍客家人中也有许多名人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誗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将军,如古柏、肖华等。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有“将军县”之称。
赣州市的导游词3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赣州市总面积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居住有汉、回、壮、舍等16个民族。它扼守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秦汉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20xx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年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
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婉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199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灿。
赣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这里高举抗元的义旗,谱写了气冲霄汉的“正气歌”;杨廷麟在这里率兵抗清,兵败不屈,以身殉节;陈赞贤以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工运,写下了光辉篇章;毛泽东在楼梯岭召开分兵会议,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陈毅在此与国民党谈判,初步形成了赣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繁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
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空运、水运、铁路、公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黄金机场航班可达广州、厦门、内昌等地;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赣江上下航行,可与区内、省内及长江沿线的省市相通,有明显的水运优势。贯通我国南北九个省市的京九铁路,把北京、香港与赣州连成一体,赣州成为了全国铁路网上的一点,与各大城市相通。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公路主干线幅射四方:北行,经昌赣二级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条干道通广东,经大余可至韶关,赣粤西线二级公路可达广东、深圳,沿赣汕公路,经梅州可抵达汕头;东行,沿赣闽柏油公路,经瑞金,可达福建长汀、龙岩、厦门、泉州;西行,经崇义,遂川、井冈山、莲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阳。
赣州山河佳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江西旅游热线之一。赣州市有古建筑300余处,古墓群10处,古遗址10处,古石龛摩岩石刻5处,革命遗址5处,名胜16处,这些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赣州市的导游词4
欢迎大家来到江西省南大门,千里赣江第一城——赣州参观游览,不知大家以前有没有来过赣州,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又称赣南,也是赣江的上游,章贡两江在城下汇合成赣江,是赣江源头第一城,也是江西省所有城市当中保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而且以宋代的文物古迹为主,并且不乏全国宋代文物的精品(通天岩)孤品(宋城墙、福帮沟)是我国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宋城之一,有关专家学者称赣州是一座宋代历史博物馆”因此又被称之为宋城赣州;1994年,国务院将赣州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赣州,是一座设置于西汉高祖六年,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在东晋永和五年(349年)的时候,赣州城成为南康郡的郡治,成为赣州城作为赣南政治、经济、军事中的开端。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南康郡改为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改虔州为赣州,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从汉高祖六年设立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后,一直到唐代,赣州城都是一个重镇;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闽粤之咽喉”。到了宋代,国都南迁,经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中原的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章江到达大余,经过梅关古驿道,再到南雄浈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一时期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城被列为全国三十大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重镇。
1949年8月14日,赣州城解放,时至今日,赣州城仍为赣州市人民政府的驻地,赣州市现设一区辖二市十五县,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有8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1/5,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其所辖的面积和人口是江西省地级市中最大最多的城市,境内有2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和瑶族等;赣州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湿润气候,年均温度仅18.5℃;赣州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连湖南,北靠本省吉安,抚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解放初,赣州的城区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之后,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面积迅速发展到今日的30平方公里,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南移东扩”的发展思路,到20xx年,赣州城区面积将扩展到50平方公里,从而进入大城市的'行列。
赣州还是客家人主要集散地和聚集地之一。全市有八百多万的人口,其中客家人就有700多万,占总人数的90%以上;赣南是接受自北南迁移民最多的地区,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八千多万,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而我们赣南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人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这里的18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以及其他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都属客家方言区。
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赣州曾是个掀起过历史风云的地方。中华苏维埃共各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工农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未,四十年代初,蒋经国先生也曾执政赣南五年多时间。
赣州市的导游词5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它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赣州市总面积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居住有汉、回、壮、舍等16个民族。它扼守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秦汉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20xx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年借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驿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竹木等士特名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
赣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婉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尽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艺术宝库的通天岩建于唐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199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闻遐迩。还有巍峨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窑,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灿。
赣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文天祥在这里高举抗元的义旗,谱写了气冲霄汉的“正气歌”;杨廷麟在这里率兵抗清,兵败不屈,以身殉节;陈赞贤以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工运,写下了光辉篇章;毛泽东在楼梯岭召开分兵会议,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陈毅在此与国民党谈判,初步形成了赣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赣州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汁的源头。市内绿树成荫,碧湖成群。六大公园分布其中,景色各异,有的波光浮翠,流水淙淙;有的奇葩荟萃,花似锦;有的曲径通幽,园林点缀。
赣州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空运、水运、铁路、公路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黄金机场航班可达广州、厦门、内昌等地;赣州港是江西六大港口之一,沿赣江上下航行,可与区内、省内及长江沿线的省市相通,有明显的水运优势。贯通我国南北九个省市的京九铁路,把北京、香港与赣州连成一体,赣州成为了全国铁路网上的一点,与各大城市相通。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公路主干线幅射四方:北行,经昌赣二级公路可至南昌;南行,有多条干道通广东,经大余可至韶关,赣粤西线二级公路可达广东、深圳,沿赣汕公路,经梅州可抵达汕头;东行,沿赣闽柏油公路,经瑞金,可达福建长汀、龙岩、厦门、泉州;西行,经崇义,遂川、井冈山、莲花,可抵湖南郴州、衡阳。
赣州山河佳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江西旅游热线之一。赣州市有古建筑300余处,古墓群10处,古遗址10处,古石龛摩岩石刻5处,革命遗址5处,名胜16处,这些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第三篇:赣州市大学生创业
赣州市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在许许多多创业的名人佳绩出现在我们眼前,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们不甘寂寞,也跟着前人的脚步,纷纷涌入创业的大潮,想一展才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但是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创业初的一腔热血未必就能换来财富与金钱。资金的匮乏,管理经验的缺少,市场调研的不全面,社会的冷眼相对,家庭的不理解,都不断地对那些毅然走在创业路上的学子们以打击。有人说创业的结果多半是惨淡的,更有人说创业就是一起玩命,果真如此吗?
为此,在暑假,我们08医学心理班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真实反映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大学生的想法与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两相比较,展现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一、调查情况
“大学生创业”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赣南师院、江西理工,赣南医学院 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
二、创业思潮涌现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大学生创业灵感的闪现,是思潮的涌现,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三、创业的指向标——目的万事万物都有因果,不管是求学还是做事,也都有个原因与目的,因为只有有了目的才能选择方法去达到,才能去实现理想,实现报负。创业只是实现理想抱负的一种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有的则是积累财富与经验,有的甚至是为了体验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调查显示,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四“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
生选择。
虽然两个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五、创业瓶颈——缺少启动资金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7%的正在创业人数量清楚地表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地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创业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六、“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
大学生创业是否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呢?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是什么呢?为此51job做了关于“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的调查,这个调查共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赣南师院的受访者居首,占22.8%,江西理工的受访者为12.8%,赣南医学院的受访者为11%; 43.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35.4%;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受访者中外商独资本占到26.8%,民营/私营企业达到31%,国营/上市公司也有近10%的比例。
七、九成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
上面提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创业的冲动占到了九点五成以上。而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是持何种态度呢?调查数据发现,观点是支持。其中认为大学生在创业上确实有一定优势占到49%,将近一半。而有42.6%的受访者这表示“不反对,不识为一条出路”。仅有余下7.3%的受访者坚决反对,认为风险太大。所以,从前两项数据叠加说明,起码九成多的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是倾向鼓励的。
八、众人眼里大学生创业的优与劣
俗话说,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九成多的受访者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其中原因想必也能让学生得以借鉴,看清自己。在三个大学生创业最明显的优势“年龄”、“知识”、“政策鼓励”中,年龄优势被众人推为是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最强有力的基石,有句广告语叫:“年轻无极限”就很好的诠释了众人的观点。而其次,“知识优势”的比例占到了25.4%,这一选项的比例并不非常高也折射出了老百姓对如今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丝怀疑。同时有11.4%的受访者表示,“政策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有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比如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法律保护等等,也将成为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一大保障。
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优势必有其劣势。在上文,“大学生创业调查”中发现,“资金”、“社会经验”,“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依次成为大学生自认的三个缺失。而同样的选项,在社会人看来,他们的依次顺序是否还是如此呢?从数据排行上看,似乎没有变化。但仔细查看百分比就能发现,“资金”的比重明显下降。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社会经验”有所上涨。占在社会人的立场可以发现,社会经验概念虽然抽象,但他们已摸出些门道,而“社会经验”恰恰是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基于这个理论,此项数据也几乎达
到了三分一之。这也从反面提醒了我们,大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社会经验?对于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是否有清晰认识?资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九、大学生创业领域的摇篮——IT业
同样的问题也涉及到了这份调查问卷,结果众人眼里最适合的创业领域和大学生自认为的有着很大出入。首先,IT行业占居榜首,达到30%,服务业第二,有19.6%的占有比例。快速消费品为12.3%。其后,产生了各群雄行业割据的场面,娱乐/体育/休闲、贸易/进出口、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检测等)、批发零售、广告/公关等5大行业均在5%的比例上下徘徊。
可见,受到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影响,IT被广泛认为是如今最容易创业成功,且收效最大的领域。但这与大学生们的想法有所偏差,比起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IT行业,更多的大学生宁愿在成本、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的批发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寻找机遇。
如果某天在招聘网站或者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公司现招聘××职位,公司属于大学生创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时候,正在找工作的你会不会动心呢?调查发现,40.5%的受访者愿意在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有16.8%的人选择不会,其余更多的人选择了“很难说清,视情况而定”,这也说明了多数人并不介意公司是否为大学生创业,换句话说,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并不是人们选择工作首先屏蔽的范围,相反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还是持有信心的,这点也与社会九成多的不反对大学生创业作了对应。
当然持鲜明观点的“愿意或不愿意”者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在“用一句话简单表述会或不会的理由”回答中看到,愿意方说:“因为可以共同开创事业,实现梦想,哪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因为公司有活力、有前景,也为了支持创业得人。我十分欣赏勇于创业的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共同拼搏!”„„而不愿意的一方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对他们不是很有信心,大学生有点自以为是,专业知识或许有但缺少经验和耐力。”,“风险太大,可能会浪费时间。”„„
十、你会不会去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
调查实践方案
1.实践调查主体及分工:
组长
问 卷 发 放
问 卷 收 集
资 料 整 理
2.调查地点:赣州市各大高校
3.实践调查对象及内容:对象:赣州市大学生
内容:大学生创业
4.调查方式:问卷
5.实践调查收集的资料:PPT中的图表及本组总材料(包含调查的内容以及被查者的签名)
6.调查时所问及的问题:1.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
2.你对创业有什么预期吗?你认为创业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是什么?
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及劣势是什么?
5.您会不会去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
第四篇:赣州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6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赣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蔡晓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围绕“一条主线,六个重点”,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再创新高,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预计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增幅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财政总收入74.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93亿元,分别增长31.5%和27.8%,增幅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10.6%;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达到8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亿元,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270元,增长9%。
“十大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进一步显现。完善了“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政策框架更加成熟,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各体系建设纵深推进。物质载体项目建设加速,有56个项目完成或在建,32个在做前期工作。“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全面开展,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解决了许多深层次问题。新组建和职能调整机构运作顺畅,赣南科学院整合到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扩面,全市90%乡镇实行“乡财县管”。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首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资产移接交工作顺利完成。全市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达98.3%。农村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民创业蓬勃发展,全市个私企业突破15万户,达15.61万户;注册资金突破200亿元,达210亿元;实交税金42.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突破50%,达56.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农业总产值244.7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263.1万吨,增长1%。脐橙新增开发面积13.4万亩,总面积150万亩,产量80万吨,产业集群总产值55亿元,加工橙种植加工起步良好。生猪出栏460万头,蔬菜面积158.6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5.1万亩,均比上年有所增长。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9家,其中亿元以上9家。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26个,带动农户新增3.9万户。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培训农民52.3万人次。全面完成20户以上村庄建设规划。新增村庄整治点3749个,改水12.4万户,改厕11.6万座,路基改造1764.6公里,硬化通村组主干道1913.3公里,拆除“空心房”264.4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479公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工366座,完工247座。清查处理“四无”水电站扎实有效。“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植树造林和水保治理工程顺利实施。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农户补贴3.2亿元。
招商引资保持良好态势,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增长24.3%。实际引进内资186亿元,增长12.9%。中国中化、中航集团、王氏港建、瑞士国际资本和西班牙拉法格等150个大项目落户赣州,其中亿元以上内资项目21个,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3个。新批外资项目平均投资额增加了120万美元,内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平均投资额增加了7200万元。新批项目开工数占全省的25.8%。对外开放环境明显改善。16个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92亿元,增长20%。赣州出口加工区获国家批准设立,春节后将封关验收。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外汇管理服务体系向部分县市延伸。建立赣粤港澳快速通关模式。被国家民航总局确定为改善中小城市航空通达性的唯一试点城市。铁路口岸作业区竣工使用,开通了赣州至深圳、厦门“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和直通香港、澳门客运班线。被商务部授予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城市,被中国社科院等有关单位评为“中部最佳投资城市”和粤商最佳投资城市。
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力度加大,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40亿元、利税总额62亿元,基本实现连续两次两年翻一番。工业化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增长48%,其中钨产业140亿元,增长30%;稀土产业80亿元,同比翻一番。全市投资亿元以上重点调度项目70个,总投资167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4个。产业龙头不断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净增31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净增2户。园区主平台作用凸显,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增长3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达到59%,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中国钨业百年庆典”圆满成功。钨、稀土新材料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获国家认定,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的钨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落户赣州并开工建设。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取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2%和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计划内。
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壮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2亿元,增长1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5%以上。金融业规模扩大,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15亿元,贷款余额358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2%和22%。村镇银行列入全省首批试点。旅游业蓬勃发展,接待国内外游客824.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4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6.7%。十三大核心景区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三百山生态旅游文化节。现代物流业发展升级,公路货运量3719万吨,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长240%,赣州口岸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00%。19个重点物流项目有4个竣工、7个在建。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固定电话用户达1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1万户;互联网用户16万户,增长49%。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00万平方米,销售额55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范围扩大,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其他服务业均有较大增长。
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成效明显,对接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3亿元,增长32.2%。市属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29个,完成投资62.7亿元,增长115%,开工项目数和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赣州新机场成功校飞。赣州至大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国省道及市养公路改造240公里。华能瑞金电厂、赣江大桥、瑞赣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鹰潭至瑞金、吉安至石城、瑞金至隘岭和绕城高速及赣韶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城市化进程加速。全市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35.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开工城建项目109个,完成投资60亿元;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达52.1万,迈入了大城市行列。章江新区、站北新区、工业园区和高校园区建设加快,章江浮桥、文峰北路、杨梅渡公园一期、西桥路返迁房、迎宾大道整治等一批项目投入使用,老城区小街小巷道路改造全面完工。123人防工程基本建成,赣南假日酒店、飞龙岛大桥、章江大桥陆续开工,市博物馆〃城展馆、污水处理工程、章江南岸路堤防洪工程、章江两岸夜景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展开。中心城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有望一次性申报成功。城市经营管理上新水平。和谐征地拆迁、强势拆除违章建筑富有成效。
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和谐平安局面进一步巩固。民生工程“八个重点”、52件实事落到实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83亿元,惠及学生119.1万人。资助高中阶段和高考入学贫困学生5.57万人,资助资金5378.97万元。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公民职业化工程培训3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8.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1万人,城镇就业率97%,城镇零就业家庭安臵率达到100%,小额贷款发放2.75亿元。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已经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41.14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01.1万人,增长50.6%。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符合条件的参战退役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覆盖面扩大,新(改)建敬老院107所,基本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灾民救助及时有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15个县(市),参合人数475.24万人,参合率85.83%。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铺开,在建规模分别达到13.71万平方米和29.05万平方米,受益户数分别为7125户和3490户。中心城区廉租房开工8.41万平方米,竣工5.8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开工23万平方米,已有2012套分配到户。通过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中心城区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以下低保户住房困难问题已全部解决。深山区、库区移民扶贫完成3822户、18897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争取到一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专利申请量突破300件,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品256个。“两基”顺利通过“国检”,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进展。选拔了33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招募了461名大学生到农村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完成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城乡文化繁荣发展,举办了首届农民艺术节,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10个,省级文明单位171个。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三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基层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成功举办市第二届运动会和首届农民运动会,竞技体育成绩明显进步。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得到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8.03‰,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得到遏制。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取得较好成效,土地市场和矿业秩序好转。深入开展系列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主要环境指标保持良好水平。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中心城区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我市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外事侨务、对台、气象、水文、审计、统计、粮食、地震、档案、人防、地方志、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依法治市进程加快,“五五”普法稳步推进。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大量信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公众安全感认可度提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现了“两杜绝、一减少”工作目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富有特色。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更加规范,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围绕提高政府执行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率、创新政府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政务环境。完善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新增9个单位20项审批项目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市政府门户网站修改升级,“市长信箱”收到群众来信3099封,有效信件全部得到处理。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公文电子传输。做好政务公开和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强。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提高,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2件,政协提案335件。《公务员法》稳步实施,公务员队伍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开展“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创建群众满意机关”活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取得实效。开通市政府领导和市直单位负责人接听“政风行风热线”直播节目,开展了市政府领导班子公开述职现场直播。政府廉政建设继续加强。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市委的重大决策上来。一年来,我们坚持既定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不动摇,始终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一以贯之地推进政府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老区特点、赣州特色的发展路子,努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智慧凝聚到改革创新上来。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围绕项目从哪里来、用地从哪里来、用工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资源的效益从哪里来、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发展思路,有力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节点难点问题。必须把力量集中到项目建设上来。一年来,我们坚持加大有效投入不动摇,始终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及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凝心聚力上好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致力于打牢基础、做大产业、增强后劲。必须把行动落实到真抓实干上来。一年来,我们坚持大干、快干、干成、干好不动摇,始终不跟风、不浮躁,实实在在定目标,兢兢业业做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沉下心来干事业,奋力把赣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必须把成果惠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上来。一年来,我们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不动摇,始终秉持业绩为人民而创、成果为百姓而出,尽心尽意、尽职尽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着力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发展和进步,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州发展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产业集约化发展程度不高,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难度较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2008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精神,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落实“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部署,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00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财政总收入增长1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内资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5%,化学需氧量排放有所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至5%。在工作指导上,坚持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加快发展。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更加紧密地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赣州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赣州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好中求快,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三、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以十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更大进展
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政府效能的工作思路,把各体系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密切跟踪国家最新政策走向,借鉴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的鲜活经验,及时跟进并丰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内容。在调度原有88个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加50个项目,加快建设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赣州航空口岸等一批支撑力强的物质载体项目。继续推进“十大体系”进工业园区、进市场、进城乡社区工作,激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活力,使“十大体系”在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新型社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推进国有资本整合重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外派监事会制度,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和“乡财县管”,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和金融、投融资、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个私经济大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和物权保护环境。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100家进入规模企业行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交税金增长20%以上。推进创业基地建设,引导个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自主创新。
(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有更大进展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3%、粮食总产保持在260万吨以上的目标。全年新开发果园13万亩,其中高标准发展加工橙基地10万亩,扶持加工橙生产企业。办好第六届中国(赣州)脐橙节。进一步发展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抓好50个“一乡一业”乡镇、1000个“一村一品”村建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全市新增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个,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精品园。重点抓好120个示范性合作组织,合作组织的农户覆盖面扩大10%以上。加大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力度,注重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继续招募大学生“三支一扶”。实施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
推进新村镇建设。完成3500个村庄整治任务,其中新整治2000个,完善提升1500个。搞好中心村、大村庄建设,完善社区配套功能。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推行和落实村镇规划执行管理政府责任制和民管民监机制,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圩镇为重点,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争取国家、省安排30座水库以上为重点,加大市、县、乡三级投入,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抓好渠系配套项目建设。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加强林业、水保生态设施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0%以上。新建水泥(油)路2800公里,实现95%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75%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加快农村渡改桥步伐,完成渡改桥32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各县(市、区)科学布局县域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培育2至3个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差异竞争、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板块,逐步形成经济特色化、产业规模化、产品集群化的县域经济格局。建立县域之间联系协调机制和联动合作机制,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
(三)在产业升级和做大工业总量上有更大进展 加大主攻力度,做大做强工业。紧紧围绕培育产业、服务企业、狠抓项目,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指标保持20%以上增速,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上200、700和75亿元台阶的目标。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资源聚合,完善深加工企业优先发展、资源所在地和加工所在地经济利益共享、部门联合审批项目“三大机制”,全面实施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优势矿产资源计划开采和总量控制,推进赣州有色产业和氟盐化工产业两大基地建设,加快有色产品质量检验、工程技术研发、交易集散“三大中心”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发展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和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铜加工产业集群,培育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和技术领先企业,建设一批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项目、一批产业链配套关键项目、一批骨干企业技改扩建项目、一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高新项目。抓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的调度,重点推进中国中化氟化工基地、江钨集团有色金属再生利用加工、德国格特拉克汽车传动器、崇义章源钨深加工等重大项目,力争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达到10家。对百户重点企业分行业调度帮扶,引导创业型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龙头,开展专业化配套协作,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配套企业为基础、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突破10户。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依托的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打造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科技领军人才三大战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人才培训,多形式、多渠道培养紧缺适用的企业高管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
(四)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有更大进展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增长11%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业。构筑直接融资体系,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形成企业梯度上市机制,力争年内2家企业上市,10家企业进入上市工作程序。构筑信用体系,贯彻国家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开展金融信用环境、金融信用企业、金融信用乡镇和文明信用农户评比,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构筑担保体系,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整合现有担保资源,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搞好村镇银行试点,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繁荣旅游业。围绕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赣州四大旅游品牌,打造瑞金革命旧址群、上犹陡水湖、安远三百山、龙南客家围屋群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创建4至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包装和推介一批旅游精品项目。完善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加快市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快信息、商贸、文化娱乐等其他服务业发展。
(五)在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上有更大进展
打造承接平台。加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抓紧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抓好项目引进和建设,推动一批大项目投产,力争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以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着力建设沿海产业“飞地”,把赣州打造成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首选地。抓紧钨、稀土新材料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产业转移配套基地建设,高标准打造电镀集控区,集中处理废水、废气和废渣,实现“三废”再生循环利用。
优化投资环境。强化“亲商、安商、富商”理念,提高服务效率,完善政策措施,创优政务环境。加快口岸建设,拓展深圳、厦门口岸通道,组建“口岸通关服务中心”,成立国际集装箱短拖公司,力争瑞金和龙南口岸作业区当年开展业务,降低商务成本,使赣州成为中部地区的投资“洼地”。
推进招商引资。紧跟重点客商和重点项目,力争中国华星集团、台湾光宝集团、台达电子、华新丽华等200个在谈大项目落户。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引资,四大产业集群招商重点瞄准中央部属大企业和浙江、江苏民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盯住珠三角和闽三角。拓宽招商领域,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项目,引进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23亿美元,引进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个;引进内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1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
(六)在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上有更大进展
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成立赣州市地方铁路公司、开工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新开工建设赣韶铁路,建设赣州南站、赣州东站、瑞金、龙南四个货运中心,抓紧做好鹰瑞梅铁路、赣龙铁路复线改造、赣州客运站搬迁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瑞赣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吉安至石城、鹰潭至瑞金、瑞金至隘岭和绕城高速公路,做好赣州至崇义、瑞金至寻乌、龙南至连平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赣州“无水港”建设。推动航空通达性改善试点和航线开拓取得新突破,赣州新机场全面通航运营,力争开通直通香港航班。继续抓好华能瑞金电厂一期建设和二期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赣州南500KV输变电工程,做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赣州段项目相关工作。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力、承载力、集聚力,拉开10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框架。集中力量加快章江新区建设,抓紧实施章江新区十大工程、百个项目。进一步优化河套老城区功能,推进工业园区及高校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整治城市出入口,完善城市路网,拉开道路框架。重点开展卫生城市、畅通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新增一批进入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县(市)。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突出城镇特色和个性,加强对各县(市)规划建设指导和重大项目调度。推进瑞金、龙南两个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力度。树立“大城管”理念,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完善土地收储和经营机制,提高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七)在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上有更大进展
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突出工业、交通、能源三大领域和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造纸、建材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抓紧建立100户市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电子监控系统,探索推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标识管理、能源合同管理和节能信息传播等管理新机制,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和节能示范项目。加强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保护,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启动县(市)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立县(市、区)江河断面水质监测考评机制,实行水资源质量辖区负责制。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高度重视备用水源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提高环境保护监测监管能力,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生态赣州。
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保障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加快赣州技师学院迁扩建、赣州中学建设步伐,缓解城镇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济困助学力度,比照公办学校标准免除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提供教科书,继续做好高中阶段和考入大学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对盲、聋、哑等特殊教育学校给予财政补助。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5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就业8.5万人,做好“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拓宽小额贷款发放范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工作。加大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劳动监察力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十大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初步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灾害救助快速反应能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红十字会、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心城区廉租房新建3万平方米,续建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新建7万平方米,续建2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和所有县城人均住房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抓好571个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完成移民扶贫1.87万人。着力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传承和弘扬赣南特色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推进公民职业化工程和各类人才培训,选拔录用3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加快广播电视公共覆盖工程建设,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全市儿童一类疫苗全部实行免费接种。举办赣州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组织好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瑞金传递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组织实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做好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完善服务管理网络,加快建设管理民主、功能健全、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城乡社区。做好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双拥创建成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分析研判,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加快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实现“两杜绝一下降”目标。完成县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隐患的能力。做好物价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五、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创新管理,科学理政。继续围绕“三个提高、一个创新”,加强学习,增强素养,提高科学发展、开拓创新能力。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该办的事办好,把不该管、不该办的事坚决放开,将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创新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健全部门间平行协调配合机制,理顺政府职能。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和信息化手段,强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积极推动网上行政办公和网上并联审批。
强化责任,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加强审计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职权,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和绩效考评制,使各项工作做到责任有主体,实施有监督,结果有考核,好坏有奖惩。
求真务实,高效施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探索建立并联审批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打造行政服务“绿色通道”。狠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考勤制、服务承诺制和首问、首办负责制,开展行政效能监察,构建强有力的效能监督体系,确保政令畅通。继续办好“市长信箱”和“政风行风热线”。大力倡导立说立行、埋头苦干、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增强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透明诚信,廉洁从政。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强化诚信理念,创建政府诚信文化,加快信用赣州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国有资产转让、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建立起严格的监督制度和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对纠风工作的督查考核,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开启新征程,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更高起点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赣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新赣州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0赣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9日在赣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平
各位代表:
下面,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赣州撤地设市10周年,也是新世纪以来赣州发展困难最大、挑战最多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市政府在中共赣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共克时艰,扭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放松,抓好“一条主线,六个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指标的增长好于预期,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40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111.29亿元,增长11.1%;加上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性减税4.7亿元, 完成年初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的10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8.09亿元,增长22.8%。全市财政支出迈上200亿元新台阶,达到208.24亿元,增长32.5%。章贡区财政总收入率先突破10亿元,于都、兴国、信丰首次超5亿元,财政总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9个,开发区、会昌、瑞金财政总收入增幅分别达到28.1%、26.3%、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亿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0元,增长9.0%。
抓项目、增投入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基础更加稳固。109个市属重点工程108个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68.19亿元,增长80%,项目之多、投资之大前所未有。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9亿元,增长45%,增速提高9.8个百分点。全市新增贷款208.9亿元,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共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计划项目1997个,资金21.97亿元,年内开工1326个,完成投资38.03亿元。竣工和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达到7条,总里程609公里。瑞赣高速提前半年建成通车,赣州环城高速、石吉高速赣州段、济广高速鹰潭至瑞金段进展顺利,厦蓉高速瑞金至隘岭段、大广高速龙南里仁至杨村段、济广高速瑞金至寻乌段全部开工。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和赣韶铁路建设开工;昌吉赣客专、鹰瑞汕铁路和赣州中心城区铁路枢纽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完成安定线改造、崇丰线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873公里,新增441个村通水泥路,91.8%的村道路全部硬化,81%的村通客车。开工渡改桥建设工程90座,完工27座。开工建设电网项目14项,110千伏农网建设数量和投资规模均居全省首位。
十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全面清理了过去五年来出台的政策文件,新出台政策文件25个。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稳步推进,“支持企业应对危机渡难关”主题活动取得实效。新建成十大体系物质载体项目58个,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开检,市本级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上网运行,《寻乌蜜桔》国家标准正式实施。瑞金、兴国红色旅游成为全国服务标准化试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赣州银行在新余、宜春、南昌设立分行;成功引进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南昌银行。章源钨业上市通过国家证监会审核。组建赣州发展投资集团,在全省率先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设立赣州高能矿业及能源基金,首期募集资金5亿元。建立了全省首个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机构总数达41家。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46户国企改革工作加快推进,列入省调度的8家工业企业如期完成改革任务。商贸流通、房地产等服务业稳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425家,增长20.56%,上交税金67.94亿元,增长20.5%,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赣州荣膺“2009中国魅力城市”、“长江中游十大魅力城市”和“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开放型经济排难而进。“百日大会战”、香港招商活动周、“赣台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成果丰硕。产业招商取得突破,引进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成倍增长,横店东磁投资15亿元稀土深加工、通城磁材投资6亿元钕铁硼及风力发电机、中国保利投资25亿元钨深加工、中国建材投资20亿元新型干法水泥、中泰华威投资33亿元生物工程、美国法拉塞斯投资60亿元锰酸锂电池等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赣州,江钨铜材、格特拉克、华劲纸业、高飞数码、燕京啤酒等一批落户企业纷纷增资扩产。香港工业园建设加快,出口加工区通关业务正式运行。16个工业园区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06个。园区实际开发面积59.04平方公里,增加16.2平方公里,建成交付标准厂房102万平方米。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增长6.02%,实际引进内资230.75亿元,增长10.25%。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进资158.36亿元,增长10.03%。
保企业、保增长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出台并落实一系列扶持企业应对危机渡难关的政策措施,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力推进钨、稀土、萤石等优势资源整合,启动钨和稀土产品收储工作,工业经济逐步回升,企业效益逐步好转。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增长20%。10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85个,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35个。金力永磁年产2000吨高性能磁钢、江钨新材年产12万吨铜材加工、谱赛科公司年产3000吨甜菊糖甙、赣州中瑞年产700吨硬质合金、悦安超细金属年产2500吨羰基铁粉等项目先后投产。电子电器、机械制造业增加值以30%以上的速度加速增长,钨、稀土、氟盐化工三大产业集群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家。江西高飞数码、格特拉克公司、江西青峰药业等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以上。预计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其中赣州开发区过140亿元,赣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过100亿元。
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农业优势产业快速壮大。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305亿元,增长5.2%。市县两级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1.48亿元。完成新增点建设2180个,提升完善建设点1000个,启动了60个乡镇的圩镇整治,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完成改水7.9万户,改厕7.3万座,硬化通村主干道1543公里,拆除“空心房”243.4万平方米,新种绿化树193.5万株。果业、生猪、蔬菜、甜叶菊、工业原料林、油茶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稳步发展。果业总面积达263万亩,完成加工甜橙定植9万亩,脐橙总面积158万亩,产量达112万吨。全年出栏生猪541万头,增长10.8%。甜叶菊种植面积1.42万亩,增长16.4%。蔬菜种植面积159.6万亩。完成工业原料林造林27.6万亩。完成油茶造林和低改14.71万亩。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3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培训农民50.2万人次。92座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前一年全面开工,灌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暨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赣南脐橙和赣州新农村建设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特大城市建设拉开新格局,城镇化进程加速。全市城镇化率达4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公里,人口44.5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增加4.2平方公里,人口61万,增加4万。制定并实施特大城市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修编完成。六大片区建设全面推进,特大城市框架迅速拉开。重大城建项目在建207个,总投资232.97亿元,完成投资79.68亿元。章江南岸路堤防洪工程一期、东出入口改造、飞龙大桥、市政中心北区、锦江国际酒店等55个项目竣工,章江大桥、城市中央公园基本建成,赣南大道、人民医院迁建、章江南岸木栈桥三期工程等87个项目加快建设。章江新区新建、续建道路24条,17条竣工,总长达32.62公里。大城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开展制止和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专项行动,共拆除违法违章建筑28.3万多平方米。对违章占道、卫生死角和临街立面、卫府里市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彩化”工程,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通过省验收。全市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7亿元,新(改)建城市道路47.5公里,投入公园绿地建设5.37亿元,新增城市公园绿地面积781公顷,乔灌木种植量创历史新高。
民生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97.36亿元,增长35.4%,100项民生指标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3.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1万人。为大学毕业生建立了645个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6105个,首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寓即将投入使用。创立了全国首个新市民创业担保贷款中心。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5.53亿元,连续3年排名全国设区市首位。城乡低保标准和医疗救助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1.5%,为1430户农村困难群众新建和重建了住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6.5、55.21、25.35万人。1.76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35.2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11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651.06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于都县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140多万中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等政府资助。争取中央下拨江西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2.4亿元全部安排在我市,全市投入5.09亿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积20.26万平方米。完成18所中心乡镇卫生院、765所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个。中心城区新开工廉租住房4680套26.78万平方米,是前5年建设总规模的1.5倍。竣工廉租店铺257个。总投资7.65亿元的赣江路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铺开。赣州开发区开工建设农民返迁房70多万平方米,建成30多万平方米。完成移民扶贫搬迁3375户16537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0.81万人。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更加完善,招募574名大学生开展“三支一扶”,考选113人担任“村官”。申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0多项,钨冶炼加工科技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水平稳步提高,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有效扩充,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赣州高专、赣州中学、章贡中学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120急救中心、赣南医学院新校区投入使用,手足口病和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光明·微笑”工程提前超额完成省定任务,28000余名患者重见光明、重现微笑。赣州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县(市、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乡镇文化站84个。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撤地设市10周年庆典活动丰富多彩,赣南采茶剧《快乐标兵》获“五个一工程”奖,《山歌情》走进国家大剧院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文物普查富有成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获全国先进。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视公共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网已联通全部乡镇和62.79%的村。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加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顺利进行。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97‰和7.97‰;符合政策生育率87.69%,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3.2个百分点。国防动员与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获全国先进。一批贡献突出人士被授予“赣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外事侨务、对台、气象、水文、监察、审计、统计、粮食、供销、档案、防震减灾、人防、地方志、慈善、红十字会、老龄、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现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双下降。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着力推进和谐平安赣州建设,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获第二届综治“长安杯”。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分类联合接访,加大领导包案处理信访问题工作力度,一批重点疑难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信访态势总体良好。
环境保护富有成效,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2%和7.5%。饮用水源水质、江河断面水质和城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赣江、东江源头生态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环保能力建设有新突破,完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中心城区和第一批8个县(市)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其余县(市)全部建成。10个县(市)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完成“一大四小”造林绿化129万亩。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保护得到加强。稀土和钨矿的综合回收率分别提高到65%和74%以上。新增耕地2.1万亩,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任务。新增治理小流域65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万亩。“八项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继续提升。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和投资审批事项分别精简209项和24项,精简率达到53%和45.28%,办理期限分别缩短了44.65%和42.65%,超过了省政府“三个30%”的精简要求。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8.4万条。夺取了抗击7·3特大洪灾的胜利,做到了大灾无大难。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重大政策文件前置备案审查制度,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49件、市政协提案380件,按时办复率均为100%。开展了清理“小金库”工作。稳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对44个市级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监督。对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撤销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24项。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市场,认真受理并坚决查处了一批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政务环境明显优化。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一度险象环生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全市经济呈现回升向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赣州发展的建设者、劳动者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层次、高水平、处于产业链中高端的产业不多,大工业项目不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任务艰巨;区域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激烈,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少县市经济结构单
一、财源不稳定;用地指标紧张、征地拆迁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社会建设比较薄弱,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少数部门和单位工作不够主动、办事不够扎实、服务不够到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的预期目标和总体要求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乘势而上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尽管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仍在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中,但通过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应对措施,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得到巩固。今年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将有助于我们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赣州经过前几年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到了一个厚积薄发效应全面显现的时期,拥有后发优势迸发的强大能量,拥有体制机制创新迸发的强劲动力,拥有优势资源迸发的强大后劲,拥有干事创业迸发的强烈激情,只要我们坚持既定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敢想敢干,就一定能开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谱写赣州追赶与跨越的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赣州追赶与跨越全面展开、加快推进的新阶段,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抓好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抓好资源导向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金融与制造业的融合,着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民生工程,既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扎实基础。
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10%和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2%和11.2%,化学需氧量排放有所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做大产业规模、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产品品牌,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具有赣州特色、比较优势明显、产业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崛起。必须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开放的战略赢得主动,用创新的举措调整结构,用超前的眼光、超强的魄力、超越的胆识谋划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点,发展普惠型、共享型的社会事业和保障体系,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三、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十大体系建设,在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继续按照“形成载体、形成机制、形成环境”的要求,创新十大体系“进园区、进市场、进社区”工作抓手,力促十大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文件,加强区域融入对接。强化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组建和完善交通集团、城投集团、水务集团、有色稀有金属集团、客家旅游集团和农业实业集团等六大集团。推进赣州综合物流园区、“无水港”、空港物流中心等重点物质载体建设,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体系,完善信息、口岸、人力资源、技术标准等体系,不断降低商务成本,打造有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赣州聚集的新环境。深化国企改革,上半年以前全面完成46户国企改革任务。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解体制机制创新的节点难点问题。
(二)推进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在增强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引资质量。加强与海西其它城市的合作共建。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开展百人赴台、千人赴港、万人赴长珠闽招商,积极推进赴日韩、欧洲招商。精心组织各项重大经贸招商活动,申办第八届赣台会。围绕把赣州开发区打造成钨、稀土深加工基地,注重择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上下配套、关联紧密、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引进有前景、有市场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强化招商责任,严格考核奖惩,做到一个项目、一套人马全程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成功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承载力,着力打造以香港产业园为主体的赣粤产业承接平台和以台资工业园为主体的赣闽产业承接平台,建设一批生态园区和特色园区。
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优化内生型企业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建设、重点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能人创办企业、创业基地和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四项工程”,完善信息、用工、科技、金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年内新增民营企业2500家。
(三)推进项目建设,在扩大有效投入上实现新突破。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海西经济区这一平台,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盘子。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制和领导挂点联系制,着力解决好土地、资金、拆迁等瓶颈问题,科学安排工期,立体组织施工,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安排重点工程132个,总投资1273.47亿元,增长33.53%;年内投资351.65亿元,增长41.84%。打好交通重点工程攻坚战,全年建设和新开工高速公路578公里,鹰瑞、石吉、赣州环城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大广高速龙南里仁至杨村段、厦蓉高速隘岭至瑞金段、济广高速瑞金至寻乌段建设,开工建设厦蓉高速赣州至崇义段,启动全南至寻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国省道迎国检工程1181.6公里,改造和完善市养公路170.85公里。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和赣韶铁路建设,全力做好昌吉赣客专征地拆迁、鹰瑞汕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抓好赣州南500千伏、赣县山田(江口)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完善电网结构。加快西气东输二线赣州段建设。
(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在加速新型工业化上实现新突破。抓好“五个十百亿工程”,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24亿元、1300亿元、100亿元,分别增长20%以上。加强10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调度,加快推进保利集团硬质合金及刀钻具、金力永磁风力发电设备、五矿稀土节能灯具、中联环保稀土表面精饰、中化氟化工、九二盐业离子膜烧碱、美国锰酸锂电池、会昌红狮新型干法水泥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引进和建设一批延伸产业链的深加工项目,加快把赣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生产基地、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生产基地、国内知名的氟盐化工生产基地。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开展“创业创新年”活动,建立钨、稀土、氟盐化工、铜等八大产业技术智库和服务平台,加强与驻市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新型动力电池、永磁电机、LED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推进矿产资源证券化,实现章源钨业股票上市,加快虔东稀土等一批资源导向型企业上市进度,培育壮大一批产业链长、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企业航母。
(五)推进特大城市建设,在加速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中心城区构建特大城市目标,拉框架、扩规模、提档次、升品位,实现中心城区“组团、连线、成片”看得见的变化,建成区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人口66万。完成《赣州都市区规划》调整和深化,加强赣县城区、南康城区、章贡区及赣州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对接,加快赣县、南康、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完成《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赣州市城市生态规划》,完善六大片区规划。加快赣南大道建设,开工建设新世纪大桥,完成赣州机场走廊道路改造、双江大道、赣州大桥和连接105国道、323国道道路建设,构建城市外围快速交通网。继续抓好红旗大道东延、西出入口道路扩建、赣州监狱整体搬迁、章江新区道路路网等重点项目的续建,启动中心城区城市轻轨、新体育中心及配套场馆、南门口交通及周边环境改造等工程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做好老机场地块、钨业大厦、稀土大厦整体策划和开发建设。加快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和县城、重点圩镇建设力度,力争全市城镇化率达42.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坚持绿化、亮化、美化、彩化齐头并进,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品位。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加快实施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数字化城管工程建设,推动城管行政执法相对集中,抓好城市公共交通秩序整治。创新投融资体制,广辟投融资渠道,盘活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着力提高市民素质,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江西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按照我市新农村建设新一轮发展规划要求,推进“五新一好” 上新水平。以提升质量和创新机制为路径,完善村镇规划,搞好村镇建设,完成60个新增圩镇的整治建设任务和2000个村庄整治任务,启动建设一批中心镇。加快发展果业、生猪、油茶、工业原料林、蔬菜、甜叶菊等六大优势产业,新开发果业面积5万亩,油茶、工业原料林各20万亩,生猪出栏新增60万头,蔬菜面积达到165万亩。着力打造脐橙文化,提升世界橙乡的形象和影响。重点扶持斌杰食品、中橙果业、谱赛科、红都水产、翠微实业、华劲纸业等优势农业企业,带动和形成一批大型龙头集团,力争全市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个。利用供销合作社人才、网络、设施等条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重点抓好30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训新型农民50万人次。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促进果园、林地、耕地等各种要素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完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金融法律等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刺激农村消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或乡镇整合涉农资源,建立区域农业综合服务超市或农业科技园区,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七)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扩大居民消费上实现新突破。用好用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政银企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优势产业、重点工程和城市建设。继续做好股份制银行引进工作,推动赣州银行在广东、福建设立分行,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强中小企业信贷资质培育,争取发行20亿元赣州城投债,扩大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融资。加快赣州旅游目的地建设,完善重点景区基础设施。依托章贡区水东至赣县湖江的山水资源,打造以和谐钟塔为主题的文化休闲度假区。整合陡水湖周边旅游及配套资源,加大陡水湖旅游整体开发力度。推动瑞金创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快景点创A、酒店创星步伐,全年新增4A以上景区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2个。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量,稳定房价,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刺激房产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供销社“四大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城乡商业网点。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工作,加快标准化菜场、农超对接、家政服务等工程建设,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四、改善民生促和谐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65项民生工程指标任务,办好民生方面12件实事:
1、中心城区新建廉租住房18.8万平方米3760套,完成赣江路等地块棚户区改造续建工程50%,建设新市民公寓1万套,新进公务员公寓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寓各1000套。赣州开发区力争对拆迁户实现“现房安置”。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应保尽保。
2、新增城镇就业5.66万人以上。继续实施“公民职业化”工程,培训城镇失业人员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8万人,安置“4050”人员就业57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1万人以上。
3、妥善解决国有和国有控股已关闭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连续停产停业一年以上国有和国有控股困难企业职工、国有困难农林水企事业单位职工、农垦企业职工和城镇困难大集体企业职工等城镇人群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新农合筹资水平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50元。
4、把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即征即保”,力争全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2万人。做好城镇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工作。
5、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市传染病医院二期,整体搬迁市中心血站,建设市民中心、自然博物馆、马祖岩文化生态公园、峰山体育公园。
6、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定期免费为65岁以上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做健康检查。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免费为全市具备手术条件的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进行康复手术。
7、加快中心城区中小学建设步伐,确保赣州中学和赣南教育学院新校区今年秋季如期开学,启动中心城区职教园区建设。
8、开工建设市福利院和红星老年公寓。为全市85、90、9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分别发放100、200、300元补贴。
9、建设农村公路2850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公路,力争100%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完成124座渡改桥项目建设,除大江大河、库区外,所有渡口改渡建桥。
10、全面完成1047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任务,移民扶贫搬迁1.66万人。
11、完成规划内9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12、解决47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主攻省政府确定的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试点工作,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3年内新、改、扩建校舍面积477.2万平方米,全市8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标准,完成农村教学点调整优化工作。明年底前解决好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加快各类教育发展,加大对驻市高校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计划。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扎实推进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印刷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加快完善城市医疗救治体系,密切关注甲型H1N1流感疫情变化,加强学校、医院、社区等重点场所的联防联控。完善医患纠纷调解仲裁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备战省运会,搞好新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完善现有场馆设施和功能,全力申办2014年省运会。加快构建完善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市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达到80%。搞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机制,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扎实推进县(市、区)档案馆建设。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为重点,规划论证并抓紧实施一批新项目,力争“八项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积极参与和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节能降耗,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土地、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争取成为中国低碳经济重点试点城市。搞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抓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6.2%。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污染整治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启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环保基础建设,提高环保监测水平,逐步实现对所有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源实行实时、连续和在线监控。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重大政策文件备案审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维稳工作三级预警机制等制度,严防群体性事件发生。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大力构筑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控力度,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事故。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公共安全隐患”为抓手,深入推进和谐平安赣州建设。着力形成大接访、大督查格局,切实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提高停访息诉率,预防、减少和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继续关心支持驻军部队建设,为部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创造条件。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2010年,我们将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在提升效能上积极作为。不断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手段,把重点放到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发展环境上,放到解决民生问题上。积极开展以“创业服务年”为主题的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对职责相关、相同或相近的部门单位进行整合优化,调整机构设置,理顺部门分工,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政出多门等问题。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成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健全行政服务“绿色通道”。
在创优服务上积极作为。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就是最大政绩”的观念,积极开展争创“人民满意公务员”和“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活动,满腔热情地解决好看病上学、就业安置、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社会治安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巩固治理涉企收费工作成果,加大清费治乱减负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认真受理各类投诉,加大破坏发展环境案件查处力度。继续开展“我与市长话和谐”活动,努力使发展目标、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依法行政上积极作为。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建立市长领办制度,办理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
在勤政廉政上积极作为。弘扬苏区精神、焦裕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产权转让、政府采购、医药购销、资金监管等重点领域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公务消费制度,推行公务卡制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严格控制楼堂馆所修建,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加大监察、审计、纠风和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我们富民强市的坚强决心,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住我们追赶与跨越的坚定步伐。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赣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为加快赣州科学和谐的追赶与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