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时间:2019-05-15 07:1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第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8日讯(记者 陈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成长为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民生和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显著进步。2012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13年,中国将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迈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

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未出现紧张局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继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民生建设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但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突出,我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对此,蓝皮书建议:

2013年,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以来的三年经验表明,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已成定局。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总的来说,至少在未来几年要维持GDP年均增长7%~8%的速度,从就业的角度来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和新增就业人口总量的减少,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的压力也会减轻。这就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当然这种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阵痛期。二是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转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低土地成本、高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三是要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总之,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降到8%或者以下,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要抓住机会,把挑战转变为机会,使其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加快经济的大转型。

应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确保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挑战。近年来,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制定了18亿亩农业生产用地不得减少的“红线”,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情况下,18亿亩“红线”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在稳定农业用地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创新思路,大力挖掘农业生产资源条件优势地区的潜力,更好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全国的地区粮食生产格局来看,大力发展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是一个必要而重要的政策选择。

经过党和政府多年的经营,东北平原的粮仓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2012年东北平原等四省区的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4%,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40%以上,已经初步起到了替代原来主产区的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东北等四省区的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未来粮食生产仍呈大发展的趋势。

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表明:第一,黑龙江省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还占40%以上;第二,还有大片荒漠之地可以开垦种植,近几年农场职工在北纬49.5度附近引种德国玉米品种成功,亩产也达1000斤。只要水利建设到位,耕地面积还可扩大,这几年实际已经开垦了不少;第三,黑龙江农垦系统以大水利、大农机为标志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很成功(垦区的粮食单产比一般农村高1倍),如果把农垦系统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模式和经验,有条件有选择地推广到农村,对推动粮食增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潜力发掘出来,到2025年使总产达到1.25亿吨,是有可能的。2012年,全省公布的粮食播种面积为20913万亩,其中,农垦总局粮食播种4000万亩,总产436亿斤,平均亩产约达1100斤。如果全省农村播种的1.7亿亩,粮食亩产能达到农垦总局总体的水平,全省粮食总产就可以超过2000亿斤。据此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000亿斤,是完全有可能的;到2025年,达到2500亿斤,也有可能。

其实,除了黑龙江省外,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分的粮食增长潜力也很大,特别是内蒙古的东四盟和吉林,同样有40%以上的中低产田,同样有大片可开垦的荒漠之地。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大农机的投入,把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也发掘出来,那么,整个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将从现在(2012年)的1.44亿吨(占全国总产的24%)提高到2025年的2.2亿吨以上(占全国总产的31%以上),成为未来中国的最大粮仓。

应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既是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也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一要大力改革教育和劳动培训制度及其体系,使其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尤其是现有的劳动培训体系,存在着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改革的方向是加快劳动培训的市场化,使目前大量劳动培训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之下的市场主导。二要继续加大劳动培训公共投入,目前中国公共财政就业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过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1%的水平。同时,用于就业的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要尽快从以培训供给者为主要对象转变为以培训服务接受者为主要对象,以确保在劳动培训市场化的同时,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培训服务。

当然,目前中国普通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大于需求,为促进他们的就业,还要继续坚持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扶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机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

应加快调节收入和利益分配结构的步伐,真正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应坚持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视为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更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还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为此,要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克服阻力,尽快出台适应“两个同步”要求的《工资条例》。

要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较大问题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土地等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应有的土地增值收益;加大农村反贫困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尽快实现城乡居民平等获得公共财政转移性收入的权利。

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水平。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构起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目前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整合程度,促进社会保障获得的公平,是下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应对治病需要,但一旦患上大病重病,他们仍感束手无策。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口覆盖面,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养老风险。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人口覆盖率还比较低。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保险工作,截至2012年9月,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者占农民工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仅为17.8%、19.7%、10.4%和28.0%(按全国农民工总数2.5亿人计算),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加大环保问题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在生产生活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政府的环境监管,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问题的监督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以巨大的决心,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排除阻力,确立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战略,深化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中国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同步。1979至2011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比人均GDP增速低1.4个百分点。2011年,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GDP高2.6个百分点,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比GDP增速低0.4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现出下降趋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从国际比较看,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日本、韩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时期,劳动者报酬所占GDP比重也出现过低于40%的年份,但从未出现过持续性的下降;英、美、德等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是比较高的。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同时指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和居民消费率偏低,也导致居民消费不足。近年来,由于受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等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2010年和2011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74.0%和74.8%,比2005至2009年有所下降。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预测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12.0%。展望2013年,预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为9.5%。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改变和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否则简单的收入翻番也不能叫做收入分配改革。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逐渐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缩小收入差距,比如,加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幅度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石,适当限制高收入群体的增长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作为。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难点是如何理顺社会分配关系,特别是如何通过加强规制理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关系,如何通过促进健康城市化理顺城乡收入分配关系,如何通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理顺资本所有者、经理层与一般职工的收入分配关系。

初步预计,2013年整体拉开序幕的收入分配综合改革方案,将集中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收入分配总体改革方案将以切实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为重点,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

二、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

四、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高管人员薪酬管理。

五、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六、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八、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力争在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责任编辑:王炬鹏)

第二篇: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

核心观点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光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李瑞英)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12月15日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同时举行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分析了2010年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预测了2011年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社会蓝皮书》主编李培林作主题报告。

●中国农民阶层悄悄分化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减少

蓝皮书说,中国农民阶层在悄悄分化,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农民转变,农村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在减少。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城乡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主导社会向城市主导社会的快速转型进程,以城乡统筹为标志,改变了以往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保障基地的城乡二元模式。城乡互动加强,城乡间社会流动增加,农民分化超越了乡村的局限,与城市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蓝皮书认为,进入城乡统筹阶段的农民阶层分化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部分农民流向非农产业,且就业结构和收入相对稳定,纳入城市社会管理。二是农民阶层变化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者减少,而且表现为务农农民内部的持续分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形式由传统的农户经营农业为主转变为规模经营农业和农户经营农业并存,农业生产者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三是农民分层受城乡统筹、农村资源配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影响,表现为一种被动的职业变动。

蓝皮书强调,城市化一方面大量吸收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乡村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正在演变为农户经营与规模经营并存。同时,务农农民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特征开始显现。

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中国农民阶层的分化状况: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户规模扩大。二是经过乡镇企业改制,原来的村办企业管理者和村集体企业职工阶层解体,并入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阶层。随着市场规模扩大,私营企业主的企业经营突破了本村地域的局限,私营企业往往不雇佣本村村民,而是使用外来劳动力。同时,市场经济也改变着传统乡村的习俗和社会交往方式,以前村落社会内部熟人帮工换工的习俗,正在为雇佣结算关系所替代。三是农业生产者队伍内部发生变化,正在经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经营大户和农业公司进入乡村规模经营农业,体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趋势。四是农村的文化卫生工作者群体有所减少。市场化服务对乡村民间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渗透压缩了村庄知识分子的作用空间,也改变了村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农村文化工作者逐渐并入乡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

蓝皮书预测指出,随着农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和耕地相对集中,农业劳动者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不再是传统的小农,有可能与非农领域中的中小业主以及其他自营业者一起成为社会中间层的组成部分。

●“80后”渐成流动农民工主力转变户籍愿望不强烈

蓝皮书指出,2010年,“80后”流动农民工占整个农民工群体的45.6%,他们的劳动时间长于“80前”,而收入水平较低。绝大多数“80后”流动农民工不愿转变为非农户口。在涉及承包地时,他们比“80前”的转户意愿更低。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

蓝皮书说,新生代“80后”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为45.6%(“80后”占37%, “90后”占8.6%),“80前”占54.4%。每年新增加的农民工,或者每年从农村户籍地流出的增量农民工,其主体已经是“80后”与“90后”的新生代。但在“流出户籍地”三年或三年以上流动农民工中,老一代农民工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蓝皮书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政策投入,就不能偏重“80后”,而应该一视同仁,使所有流动农民工都能够均等共享融入城市的机会。

蓝皮书强调,应该转变的一个观点是,与“80前”农民工一样,“80后”仍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本色。过去认为他们“宁肯待业也要找高收入工作”,以及 “怕吃苦又比较脆弱”等是不客观的。蓝皮书认为,那种认为“80后”农民工应该像“80前”一样任劳任怨、给工作就干的思想,既是一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歧视性思想,也是未看清劳动力人口市场转变形势的短视行为。

蓝皮书还指出,在被日渐热炒的农民工转户意愿方面,原被寄予厚望的、对城市极其向往的“80后”农民工,却与“80前”的态度基本一致。在涉及承包地等问题时,“80后”更显示出不愿意“转户”的特点。不仅如此,伴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80后”农民工不愿转变户口的百分比,也呈现上升的态势。

蓝皮书认为,并不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愿意交出土地而转变为“彻彻底底”的城市市民。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过程中,在土地价值越来越趋于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保留土地的预期会更为强烈。

蓝皮书指出,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就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农民工的转户。中国的城镇化过程,很快将由城市政府“说了算”,逐渐过渡到城市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共同“说了算”。也就是说,农民工愿不愿意进城,愿意进入什么样的城市,已经成为农民工自己的选择。

蓝皮书指出,中国未来只能走常住人口城市化、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道路,仅仅把流动人口户籍化的城镇化道路不可持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城市政府如何努力,想要限制农民工进城,已绝无可能。那种不以投资改变产业布局,而仅仅以“宜居城市”的设计而强制疏散人口的做法,迄今为止都以失败告终。而户籍制度的最后一道门槛――给予当地户籍城市居民以优先使用城市公共资源的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做法,也会在劳动力的短缺中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废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还其以人口信息的登记本貌,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以身份证管理人口、以常住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城市化道路,是中国未来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小城镇最明显

蓝皮书认为,2010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09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蓝皮书指出,金融危机对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在2010年逐步显现,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2010年,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所回调,分值分别为3.41分、3.37分和3.42分。其中小城镇居民降幅最为明显(2009年为3.59分),其次是农村居民(2009年为3.55分)。

蓝皮书认为,2010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几项关键指标与2009年持平或有所下降。其中,城镇居民的职业满意度、社保满意度、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等指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则保持稳定;农村居民的职业、经济和社保满意度均下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点,业余娱乐生活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府管理的信心回落。2010年,城乡居民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评价小幅下降;政府管理信心度(包括管理经济事务、管理国际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全面回落;国家国际地位感也终止了2006~2009年间的连续上升趋势,回落到与2006年基本持平的水平。

三是城乡居民对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存在差异。2010年,城乡居民的物价波动承受力下降,比2006年、2007年、2009年均有明显下降;在消费信心指数方面,城镇居民稳中有升,但农村居民降至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四是对未来生活有信心也有忧虑,农村居民的生活信心值得关注。城镇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一定的乐观度,对于自己未来的竞争力预期也基本持稳,但对今后养老问题的忧虑程度明显增强;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和未来生活改善的乐观度则有下降趋势,且低于城镇居民。

蓝皮书考察了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认为在收入增长乏力、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社保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压力下,个人经济状况已连续三年蝉联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同时,职业状况首度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感受的首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就业及收入结构的城市化趋向日益明显,就业状况对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在逐步加大。

●中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影响社会进步

蓝皮书指出,职业满意度对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位列影响力第二位,约半数(49.7%)居民对自己的职业状况感到满意,感觉“一般”的人占33.2%,17.1%的人“不满意”。两成城镇居民首选理想职业是公务员,折射出的整体社会心态值得关注。

在分析城镇居民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时,蓝皮书指出,排在首位的是对收入水平不满意。其中,城镇居民对收入水平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工作压力、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与自身能力兴趣匹配程度等的关注程度。相对而言,小城镇居民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关注程度高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对于职业与自己能力兴趣的匹配性、工作的稳定性更为关注。

同时,个人月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群体,对于工作表示满意者占65.4%;而个人月均不满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的三个群体,这一比例并无显著性差异(48.8%、49.4%和52.3%)。为此,蓝皮书认为,月均收入5000元可能是提升城镇居民工作满意度的一个收入阈限值。

蓝皮书指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公务员以较大的优势(21.4%的提及率)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职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政府官员(13.2%)、医生(12.7%)。

但在小城镇,公务员的优势尚不显著。公务员仍是首选(16.8%),但企业家(15.8%)、中小学教师(15.4%)、医生(12.4%)紧随其后。

蓝皮书分析强调,当前城镇居民的职业心态,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两成以上城市居民首选公务员,这一结果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艳羡,工作稳定、收入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的踏入仕途的机会。但同时,也应意识到,人们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利泽整个社会的考虑。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应不断壮大中产阶层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时期,这种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中产阶层形成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大好时期,要不断壮大中产阶层规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蓝皮书认为,中产阶层是最为活跃、最强有力的消费力量,对全社会的消费与产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发育中产阶层还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努力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加快形成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社会结构,已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蓝皮书强调,政府应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努力为中产阶层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独立创业,鼓励合法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形成中产阶层构成的多样化格局。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今天发布。在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由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这一蓝皮书,披露了去年毕业的各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后月收入等指标的排名情况,并列出了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需要预警的黄牌专业和最被看好的绿牌专业。

记者注意到,建筑学无疑是2013届大学生最幸福的专业,无论是就业满意度、就业率还是毕业生月收入均排名第一,它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今年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绿牌”专业。此外,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越发重视,城市规划、给排水工程等专业的就业满意度、就业率均名列前茅,而环保类职业的毕业生收入增幅最大。看就业率

本科学建筑最好找工作

调查显示,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建筑学以98.3%的就业率高居榜首。而排名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就业率较低的前10个本科专业就业率均低于90%,这些专业以基础学科居多。物理学专业以85.3%的就业率排名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被炒得火热的法学、动画学以及

艺术类的音乐表演专业,此次都入围了就业率最低的10大本科专业。

就业率最高的前5个高职专业,有三个和轨道交通有关,其中第一名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97.6%,而排在第三名、第四名的电气化铁道技术和铁道工程技术,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也都超过了96%。就业率最低的十大高职专业中,法律事务上榜。

看月收入

学建筑和软件挣钱最多

2013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50个主要本科专业中,建筑学以毕业后半年平均月收入4757元高居榜首。其次是金融学、软件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它们都超过了4000元。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60元。而收入最低的10大专业中,学前教育以2673元排名最末。

毕业三年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平均月收入可达8275元,排名第一。排名前十的专业有8个是理科背景,只有第七名和第八名的金融学和日语会招文科生。排名最低的10大专业中,体育教育以4413元平均月收入排名最低,这个收入远低于5962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在薪资涨幅方面,从毕业后半年到毕业后三年,薪资涨幅最大的是土木建筑类专业学生,从2988元的平均月收入上

涨到7038元,涨幅比例高达136%。同样,涨幅最快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9个是理科背景。

看离职和转行

外语专业学生最爱“转行”

调查显示,动画学专业以40%的半年内离职率成为最容易离职的本科专业。而从毕业三年内转换职业的职业转换率来看,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最爱“转行”,职业转换率高达45%。

职业晋升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70%的学生都得到了晋升。排名前10的专业中,管理类专业就占到了6个,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纷纷上榜。

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排名前50的专业大部分都是理工科专业,前五名甚至全部为理工科专业。建筑学以99%的相关度排名第一。而在职业期待吻合度方面,建筑学以70%的吻合度排名第一,城市规划以61%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排名第二。

看职业

从事环保职业涨薪最快

金融学成为高薪职业最不可或缺的专业。在排名前10的高薪职业中,出纳员、金融服务销售商、新账户办事员、信贷面谈员和办事员等四个专业都有金融学专业的需求。

大学生毕业三年以后,薪资最高的前10大职业以计算机、金融、销售等职业为主。互联网开发师这一职业以高达9446元的平均月收入高居榜首。

或许受到了今年来公众对环保的极大关注,调查显示,环境保护类职业的2013届毕业生比大他们一届的师兄师姐,平均月收入从2931元增加到3361元,多了14.7%,涨幅最大。

职业门槛最高的前三个职业都出现在医护领域,注册护士和有从业许可证的执业护士,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100%,内科医生的相关度为98%。而社会及社区服务经理,工作和专业相关度只有20%。

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五大职业类别中,公检法职业以60%的满意度排名第一。

看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最爱搞教育

调查显示,2013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内自主创业最集中的10大行业,排名第一的是中小学教育机构,所占比例达

7.8%。毕业后三年自主创业的行业中,比例最高的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机构,比例仍有4.6%。

第四篇: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

中新网12月15日电 “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今天下午在北京举行。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李培林指出,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李培林分析了这次国际危机和经济形势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李培林称,在就业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首先是对广大农民工,现在已经有四百万的农民工已经提前返回农村。但是现在多数的调查表明,他们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居住的村落当中,因为现在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80后出生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所以现在很多在当地的小城镇、小城市打散工,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帮助这一部分人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李培林指出,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大学生今年毕业560万左右,但是估计到年底的时候,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所以这两个群体是在当前需要特殊采取措施的群体。

李培林提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因为农民工和大学生都是在就业方面受影响比较大的群体,但是大学生由于生长在城市当中,大学生身后还有家长,这些家长对子女的投入希望有一个预期,所以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希望积极地提出一些政策,来稳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大学生的失业率是12%多,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研究员:总供给增加,结构性短缺问题继续存在,结构性短缺的格局没有改变,也就是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不能够跟上经济发展对一定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方面加大培训和力度。比如技术稳定方面,求人倍率在1.5左右,高级一点的更高。但是没有竞争的就业率比较低,应该在0.8左右。过剩的还是低素质劳动力,短缺的是高素质、高技术劳动力,这样一个结构性的局面继续存在。

整个十一五期间,劳动供给总量的趋势还要继续维持下去。根据我们的预测,全国每年人均净增800—1000万人,再加上农村需要转移的富裕劳动力,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会维持在2000万人以上,有的人说是2400完人。劳动力净增长可能到2014年左右才能停止。我们这里有一张图,保守一点的,按照目前的形势预测,我们认为人口增加有所调整的情况下,这是劳动力力人口增长变化趋势,04年是一个点,04年以前是一个负增长。

按照目前的现状,到2010年的时候,劳动力净增长还是5%、6%,这样劳动力净增还会维持在十一五期间。从需求来看,我们要保持经济增长9%,按照目前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大概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能够创造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这样一来,我们最多能够安排1200万人,加上自然补充,劳动力供求缺口仍然在800万人以上,更高一点的在1200万人,这个局势至少会维持到21世纪中期。

第二个方面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趋紧。到8月份,估计实现实际就业是70%,可能还没有这么高。到年底,可能会有150万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高校毕业生毕业规模在扩大,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第二,07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的有很多,所以对08年毕业生形成空间挤压。第三,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这是最近四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增长情况,大家可以看到从06年的413万,增长到09年的611万,这对经济增长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时间模式与结构性特征。根据今年上半年对07年高校毕业生22万多人在几个城市的考察。这个调查揭示了一些特点。第一,毕业时的就业率比实际低,但是半年以后实际就业率上升到85%左右。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自主创业型就业极少,只有1.2%。专业与职业相关占多数,但专业不对口的也超过1/4。尚未找到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仍在寻找工作。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工作,也没有准备读研的大概占到2.2%。如果今年也有这个比例,500多万的大学生里面可能有13万人会变成没有工业,有工作、与专业无关的占28.6%,有工作,与专业有关占55.1%。

总的来讲,大学生的失业率是12%多,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所以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比较大的问题。

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同。我们可以看一下,毕业生就业率分三类,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和高级职学与专科学校。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大概是88%,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但是半年以后,都有一个增长,尤其是职校和专科学校增长的比较多,但还是以211工程的高校就业率为最高,达到94%。这是高校的情况。从外语类和外贸类的学校来看,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基本排前10名。

第二,从专业来看,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薪水越高。另外热门专业毕业生失业较严重,冷门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好。就业率最低的主要是两大领域,一是技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这是就业十个最热门的专业,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工商管理、科学技术等等。

从就业单位的类型来看,非公有制就业单位已经成为吸纳高校生的主体。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和个体户解决的本科就业生和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人数比较高,加上外商和中外合资企业占了70%左右。从企业规模来讲,目前中小企业也开始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力量,300人以下的企业吸收了48%的应届毕业生。分地区来看,东部是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吸纳了全部高校毕业生的61.3%,中西部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只能为当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28.9%的就业岗位,表明人才继续向东部集中。最后,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高就业率专业的毕业生工薪相对较高,低就业率的专业的毕业生工薪形势不容乐观。

第五篇: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2012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6月12日 11:34 京华时报

昨天,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失业率近一成,比2010届略有上升。同时出炉的专业预警中,动画、法学等专业登上了高失业风险的“红牌榜”。

□矛盾

政府机构最易“低就业”

蓝皮书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低就业人群”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所处状态为低就业状态。分析认为,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

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本科为20.7%,主要是由于自愿低就业造成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本科为7.5%。

政府机构就业满意度最高

蓝皮书显示,在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本科为50%,高职高专为44%。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3%。

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警察、建筑师和税收工作者,均为78%;最低的职业是旅馆服务台职员,为27%。

烟草制造业是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为74%;最低的行业为“医疗健康用品零售业”,为32%。

□预警

建议红牌专业学生另谋出路

报告发布的专业预警将专业分为红牌专业、黄牌专业和绿牌专业(见左图)。

蓝皮书专家组建议对于这些红牌专业已在读的大学生,可采取措施鼓励转专业,采

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实1

    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实录 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上午9:30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层学术报告厅举行“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会议......

    2012年重庆经济展望蓝皮书发布

    2012年重庆经济展望蓝皮书发布 2011年12月17日 00时02分重庆商报 虽然由于欧美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形势复杂,未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但重庆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势态,今年重庆GDP增速......

    温州发布2012年蓝皮书(合集五篇)

    温州发布2012年蓝皮书 2012年02月 2012年温州蓝皮书发布。本书旨在总结和预测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作为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参考。 在过去的一年,温州经济模式遇到了危机,......

    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今天发布(精选5篇)

    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今天发布。在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由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这一蓝皮书,披露了去年毕业的各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就......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发布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发布高考结束了,考生开始琢磨报志愿的事儿了,什么专业最好找工作?哪些专业看着热门就业前景却相对黯淡?2011年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

    2011年《茶叶蓝皮书》发布,绿茶增长仍是主流

    2011年《茶业蓝皮书》发布 绿茶增长仍是主流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时间: 2011-11-29 11:31责任编辑: 钟明中国网文化中国讯 2011年11月29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

    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发布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官方报告蓝皮书》最新调查显示:截止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中国......

    口腔健康蓝皮书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012发布

    2012年《口腔健康蓝皮书》发布会 新闻稿 News Release口腔健康蓝皮书:《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012)》发布 中国首部口腔健康蓝皮书 口腔健康蓝皮书:《中国口腔健康发展报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