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届民族区域法治论坛主题和议题
“首届民族区域法治论坛”主题和议题
论坛主题
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与法治保障
论坛议题
1.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法治思想 2.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与回顾 3.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关系研究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及自治权问题研究 5.各省民族法制实践与总结 6.民族区域自治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7.民族区域自治权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法律关系的探讨
8.中央国家机关的相关政策在民族自治地区变通执行权问题研究
9.民族和谐与民族习惯法研究
10.民族区域自治与国防安全及边境建设研究 11.民族区域自治与保卫海权研究
第二篇:20160709首届金融法治方阵论坛议程
2016首届金融法治方阵论坛议程
来源: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 作者:匿名 日期:2016-07-06 09:11:33 浏览:1099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 承办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
2016年7月∙上海
时间:2016年7月9日
地点: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万航渡路1575号)交谊楼第三会议室
一、与会者签到(8:30-8:45)
二、开幕致辞(8:45 — 9:00)
主持人:程金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
致辞人: 顾功耘(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5分钟
李存捧(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5分钟
赵旭东(商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5分钟
三、第一单元——金融法治方阵研究报告结项汇报(9:00 — 9:30)
主持人:赵旭东(商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
报告人:冷 静(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
主题:《国际金融中心法治保障比较研究》,20分钟
自由提问与评议:10分钟
四、合影 & 茶歇(9:30 — 9:45)
五、第二单元——主题发言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法治保障(9:45 — 11:00)
主持人:
李建伟(商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
报告人一:周仲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主题:《法律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15分钟
报告人二:宋晓燕(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题:《不同法系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15分钟 报告人三:冯 果(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
主题:《打造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适应的司法环境优势》,15分钟
报告人四:杨 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金融庭庭长)
主题:《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司法中的消费者保护》,15分钟
评议人一:倪受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7分钟
评议人二:唐应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7分钟
六、第三单元
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创新
(11:00 — 12:15)主持人: 刘凯湘(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报告人一:章恒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
主题:《民间融资风险的司法治理与破产法的制度功能——以浙江的实践为样本》,15分钟
报告人二:颜 苏(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主题:《金融纠纷诉讼解决的反思》,15分钟
报告人三:沈 伟(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金融纠纷非诉讼调解机制——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15分钟 报告人四:邢会强(证券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题:《国际金融仲裁竞争与我国的对策》,15分钟
评议人一:顾 权(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金融庭副庭长),7分钟
评议人二:白 江(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三级高级检察官),7分钟
七、午饭(12:15 — 13:30)
八、第四单元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上)(13:30 — 14:45)主持人: 杨忠孝(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报告人一:梁上上(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题:《金融监管的法学分析范式》,15分钟 报告人二:王 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研究员)
主题:《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架构的变迁与特点》,15分钟
报告人三:唐应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主题:《熊猫债的市场分割、法律统一适用及解决方案——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法治保障》,15分钟
报告人四:王乐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主题:《欧洲资产担保债券:改革、比较与借鉴》,15分钟
评议人一:陈 敦(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7分钟 评议人二:林少伟(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7分钟
九、茶歇(14:45 — 15:00)
十、第五单元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下)(15:00 — 16:15)主持人:冯 果(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
报告人一:刘 俊(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副教授)
主题:《2015年股灾及其余震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突围——从影子银行信息缺口寻找监管新范式》,15分钟 报告人二:郜 庆(华北电力大学讲师)
主题:《新型股指期货市场操纵的法律认定——以跨市场操纵和幌骗交易为例》,15分钟
报告人三:周林彬/欧洁梅(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广州商学院副教授)
主题:《金融创新与金融自治规范完善》,15分钟
报告人四:曹兴权(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
主题:《金融行业协会自律职能的法律分析》,15分钟 评议人一:王乐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7分钟 评议人二:王 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研究员),7分钟
十一、第六单元
金融行业监管前沿问题(16:15 — 17:30)主持人: 周林彬(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报告人一:白 江(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三级高级检察官)
主题:《我国股权众筹面临的风险与法律规制》,15分钟
报告人二:傅 穹(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题:《股权众筹信息披露制度悖论下的投资者保护路径构建》,15分钟
报告人三:杨 松(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民营银行股东自担风险立法模式借鉴与选择》,15分钟
报告人四:陈 敦(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主题:《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政策实效研究 ——以2007-2014年51家信托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15分钟 评议人一:颜 苏(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7分钟 评议人二:何 颖(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7分钟
十二、会议总结(17:30 — 17:45)
主持人:冷 静(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总结人:程金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15分钟
第三篇:校长论坛相关议题之我见1
校长论坛相关议题之我见
伦掌镇二中
李冬河
议题一:如何提高中高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一、中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谈中高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势必要分析清楚其职业倦怠的原因,本人认为中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如下一些:
1、社会价值取向错位的大环境是影响中高级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经济上,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82倍多,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据一项调查显示,除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的幸福指数有所提升外,近年来却逐渐呈下降态势,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和国民的幸福指数成正比,难怪社会上会出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穷的只剩下钱了”的怪现象。三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就在与“信仰的缺失、价值的错位、道德的沦丧”,不满足于现状、浮躁的心灵充斥社会的各个角落。学校不是象牙塔,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必然要受到其影响。不甘于清贫,不囿于头上美丽而虚无缥缈的光环已无可厚非。刚毕业时为了职称为了事业上的希望还玩命的干,一旦晋了级,发展无望就会马上陷入职业的倦怠。
2、一评定终生的评价机制是影响中高级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二
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检查作用、鉴定作用。现在我国经济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在人才流动中体现实现社会主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时代的要求。然而纵观教育领域的评价机制仍然存在已评定终身的现象,这就是一部分中高级教师产生吃老本的惰性思想,干多干少工资照拿不误,反正你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虽然这些年有了绩效工资,但触及不了灵魂。
3、能上不能下的传统思想是影响中高级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三
说中高级教师倒不如拓展至中青年教师、中层领导涵盖面更广。能上不能下的传统思想在教育界普遍存在,这一思想助长了其职业惰性。
4、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引领是影响中高级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之四
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引领,是这部分教师在发展的路上,看不到希望,认识不到从事职业的现实意义,从而缺乏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中高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学会帮助给每位教师定位。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教师的职业倦怠首先来源于定位的失衡。我曾记得有一首吟诵石钟乳雕像的小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十万年后我本是一座大山,人类的爱是我的痛苦。我坚信每位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初,都是豪情万丈,激情四射的有志青年,都梦想着自己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会尝尽创业的艰难,到这时才会意识到自己也就那么回事,在熙来熙往的人群里只是最普通的一个。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会让人变得浮躁、无奈、消沉,随着人体天然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一次次的内心矛盾斗争中,终于不情愿的服了软,激扬的个性从此沉淀下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职业倦怠由此而生。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这时候就需要及时站出来帮助其合理定位,引发他对人生终极目标的思考。如指导他们学会比较。通过纵向比较我们会感受到今天的环境条件、物质待遇比昨天好多了,也相信明天的条件和待遇也一定会比今天好,给自己一种心理满足感,使自己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和学习。相反,如果总是做横向比较,我们会总是感觉到今天不如这个单位,明天不如那个同学,越比越丧气,越比越没有信心,越比越不想工作。所以我们还不如实在一点,爱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心存感恩地过好每一天。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从虚无缥缈的价值取向之中跳出来,从新审视自我,确立切实的价值取向,再次找到人生的幸福。
其次,让他找到在单位无可替代的感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有低级的物质需要,更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参与创造的需要。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玛丽.凯在《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中说:“在我看来,我的员工在胸前挂着一个‘我很重要’的标志。这是一个英雄的标志,别人看不到,它却时刻提醒我: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作为一名管理者,要让每位教职员工感到在单位的价值,体验自己的不可或缺性,他就会激发工作的热情。每个学校都有很多有个性特长的教师,学校要创设各种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和展示的机会。要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比武、书画比赛、歌唱比赛、篮球比赛、运动会等活动,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师都有机会,让有不同特长的教师都能充分表现自己,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做到“发现一个点,照亮一个人。”也让不同的教师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学校应该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给予必要的人文关怀。
教师作为一所学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任何学校都不能只关注他的工作情况,而要像对待家人一样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关怀。这种关怀不仅包括教师的工作还应包括他的身心健康、娱乐休闲生活、业余爱好要求、自身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
同时,我们关注和关怀的重点还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新聘员工最需要的是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融入新的集体,那么就需要我们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创设良好的环境来帮助他实现转换和融合;对于工作两三年的教师来说,工资待遇和业余生活的诉求变的更强烈一些;对于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来说,如何更好的发展似乎是他们更为关注的;对于工作几十年的教师来说,尊重和价值可能是他们更为看重的。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则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关心教职员工的生活。如送个生日贺卡,关心他的家人,把其在单位的成绩以喜报的形式让其家人分享等等,都能增加他对单位工作热情。
第四,大力推动教职员工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首先,伴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对与教育有关的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课堂驾驭能力、表明本身信仰与意见的能力等都会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为真正实现专业自主提高条件;其次,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公众对教师的信任度会越来越高,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会得到应有的提高,这些都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产生直接的影响;再次,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本身就有着幸福感,因为它伴随着一种力量增长的体验,而且这种成长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层次。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赖于管理者给教师创造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如多给他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会激发他们学、赶、超的斗志,帮助他们分析工作中的得失,就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育和增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期待着在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教师都能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议题二:阅读《人民教育》的体会
由于邮局工作人员的原因,我最近才一次性收到三期的《人民教育》,囫囵吞枣的翻了一下,感觉确实是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尤其对一名管理者来说,经常看看不仅会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也会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在翻阅中,李希贵的《2011年关注什么》、人民教育的两位记者李帆的《让教育回归“常识”》和冀晓萍的《人,究竟该如何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体会一:李希贵校长在文中谈到绩效工资的使用问题时说:“那些立竿见影式的奖励兑现,那些过分拉大差距的鞭策激励,事实上在怂恿和鼓励着教育的功利。”看我们安阳县的绩效工资发放情况,拉大绩效差距的声音亦是此起彼伏,尤其是片面以成绩来作为绩效工资发放依据的更是不胜枚举。与李希贵校长的观点孰是孰非?
体会二:李帆在《让教育回归“常识”》中深情地写到“现在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教育常识的执守,是对常识所蕴含的精神、规律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守望。”当我们一次次把传统教育定位于“精英教育”批判的同时,看看时下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何尝不是换汤不换药的“精英教育”!同理论家相比,我们最大的悲哀就是人人能认识到真理,但却很少有人去追随真理、践行真理!难怪李帆在文中沉痛的说:“只可惜,现在聪明的老师太多,智慧的老师太少。„„智慧者选择栽下银杏树,百年方成,哪怕他看不到那一天;聪明者却选择牵牛花,经年即开,只是希望看见那一瞬间的耀眼。”社会价值取向的错位,导致浮躁的心态充斥每个角落,教育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导致管理者的短视!当我们把目光更多的关注那些名校头上灿烂的光环的时候,文中提到的那位连续三年高考“零”的“光头校长”才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对教育功利的淡定,对教育本质规律的坚守实在让我们汗颜!我们感谢能够理解认同他这一份苦心的上海教育局负责人吕型伟先生,(当然,那位校长也许根本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发现了一粒火种,使得这样一位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坚守在一线的校长没有因为升学率而被撤职!
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半点的功利思想,任何急于求成的想法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由此我想到特色学校的建设,所谓的特色就是长期形成的遵循教育规律的为全校师生认同的一种文化的积淀、提升后展示在公众面前的存在,本人认为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要有对教育本真的坚守,要去除功利思想的浮躁;要有长期文化的积淀,要去除哗众取宠式的浅陋;要有对成功的渴盼,亦要有一生难以实现的淡定,或许只有这样才会创办出一所特色学校。
第四篇:法治论坛论文
试论法治文化繁荣与推动法治实践的关系
张梦琦
摘 要: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实施法治不可或 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法治是法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是构 建法治文化的重要目标,法治文化与法治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彼 此渗透。
关键词:法治;法治文化;具体联系;重要意义;具体作用
一、法治概述
法治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使个人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权力能够得到有效制约的一种平衡状态。法治的要义不在于控制个人,而在于控制国家权力。就我国而言,将社会主义法治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二、法治文化概述
【作者简介】张梦琦 女 江苏高邮人 大学本科 法学学士 现为高邮市检察院驻所检察室科员
笔者认为,法治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程度和人们对法律信仰水平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机构和法律实施等五个方面。
就法治的意义上讲,法治文化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首先,法治文化是一种理解力,法律与其它任何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的解读,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其次,法治文化是一种规范力,它在社会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并且内化为公民的个体思想,从而规范具体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向,使社会形成一种有法律且被严格遵守的状态;第三,法治文化是一种推动力,人们的法治行为要在法治文化的指导下,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阶段;第四,法治文化是一种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无法进行迅速准确判断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观念,对法律条文进行判断,并且为自己的法治行为服务。
三、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的具体联系
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彼此渗透。从法治意义上讲,法治文化就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实施法治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但法治不是凭空而生的,任何法律制度的建立都要受到相应的文化影响,任何法律的实施同样也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解读、文化认同。但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那就是法治的公平和正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法治,是构建法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与此同时,法治原则的实现,也是构建法律文化的重要目标。中国人在经历了十年的文革**后,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法治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法治的形成不是主观塑造的结果,而是历史和文化演进的结果。”先进的法治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实现法治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法治文化与社会的法治化程度是密切联系的,甚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就有什么程度的法治与之相适应[2]。
四、法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现实需求。
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体现的是国家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法律意识的文化内涵,是法治观念、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得到遵守和普及的重要标杆。法治文化,既体现着法治精神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环境,又能影响和指导人们 的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价值取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法治文化相当薄弱,而与法治文化相对立的人治文化则根深蒂固。与法治精神相悖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不正常现象之所以时有发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人治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逐步消除人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因为,法律的制定需要先进法治文化的熏陶和铺垫;法律知识的普及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载体;法律的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的法治文化作保障。在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层面的法治与“制度”层面的法治之间的渗透与互动,能够有效地发挥两者之长,更好地培养全体公民的主体平等观、民主自由观、保障人权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使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体系得到全体公民的普遍认同和遵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内在动力。[3]
(二)法治文化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法治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会人员提出,必须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才能不断促进国家各项工作、社会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推进社会主义
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步骤,是依法治国的灵魂与动力;积极培育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文化环境,对于推动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法治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法治文化的教化功能决定了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无论从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还是法治文化的认知角度看,法律都是为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而产生的,实现法治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正是法治文化教化、引导、渗透功能和法治激励、约束作用的具体体现。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法治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普遍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养成崇尚法治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有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诚信友爱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巩固[4]。
五、法治文化在法治实践中的具体作用
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含立法文化、执法文化、司法文化、人权保障文化、普法文化等等。同样,法治建设也包含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人权保障、法制宣传等领域的建设。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动力。
(一)法治文化在立法中的作用
一个社会的法治文化,是社会成员有关法律与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趋向,是社会整体对法律的共同认知,它包含着社会整体的基本价值选择、情感倾向与经验体会,是法的制定的文化条件。立法活动应当有鲜明的法律意识和深厚的法治文化支撑,必须有反映公平、民主、正义的法律理念作为立法尺度。[5]立法者正确的法律观念、经验、知识、情感等法治文化因素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可能性。
(二)法治文化在执法、守法中的作用
法治文化是对社会执法、守法起主导作用的是思想意识形态,即法治精神意识。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法的正确实施,有赖于法治文化启蒙。以平等为特征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在法治文化中应当居于主导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成员法律认知的核心。在民商事活动中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对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形成了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法治文化观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为各种法律的实施创造条件。
(三)法治文化在司法工作中的作用
法治文化决定了司法工作的成败和效果,没有正确的法治文化作为理论指导,司法改革就难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个完整、先进的现代司法理念科学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法治理念。它旗帜鲜明地为法院司法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司法实践的价值提供了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树立
和维护法律的权威、弘扬法律的根本精神,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法治文化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
其一、法治文化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法治文化所蕴涵的法治观念意识、价值取向,是宣传法治理念、法治心理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制宣传中“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载体,必将促进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崇尚,提高法治建设的“软实力”。其
二、法治文化是传播现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法治文化可以以其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将理性与感性、刚性与柔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适应普通人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需求,实现宣传形式上的以人为本,从而更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其
三、法治文化是推动当前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动力。法治文化与解决群众的精神需求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相结合已成为推动当前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文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1]张琼华 徐婷。试论我国法治现状以及法治文化建设[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1.[2]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 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3]蔡浩然.议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J].中外法学,2000.[4]李蕊.试论法律文化[J].济南大学学报, 1994.[5]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作者联系方式
姓 名:张梦琦
通信地址: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检察院监所科 邮政编码:225600 联系方式:*** 邮 箱:935946413@qq.com
第五篇:首届班主任论坛卷首语
首届班主任论坛卷首语
严 加 胜
初中部“班主任论坛”即将拉开序幕,我们为之振奋,半个多学期的筹划终于有了良好的结果。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校的德育工作锦上添花。
德育工作是当今学校的首要工作,而班主任工作又是重中之重。面对目前的复杂社会,受多元思想影响的学生,我们许多家长感到迷惑,手足无措;我们也有不少教师感到困惑,“这些孩子怎么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出现的新情况,开拓思路,创新工作,不断提高我们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我们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中把“班主任论坛”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头戏来做。
了解学生是前提。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教育的对象,方能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作为教育者一要勤奋,要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面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经历、性格、爱好,他们的过去、现在,他们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二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成长日记发现,私下谈心发现,家访、活动„„总之,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学生。我们通过诸位的稿件,欣喜地看到了我们的大多数班主任都注意到了这点,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分析学生是基础。针对观察了解到的信息,要使用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真正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尤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睿智的班主任往往能一下就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针对性、有效性很强的方法。我们不少同志做得很尽心,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制定措施是关键。情况了解清楚了,原因分析正确了,关键是要想出高明的方法解决问题。方法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我们觉得任何好的方法都必须建立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都必须以爱来承载。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与学识水平、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专业水平和聪明才智去折服自己的学生。欣慰的是我们很多优秀的班主任都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本次“班主任论坛”,通过不断地交流,不断提高我们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我们年轻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使我们的班主任管理进一步得到优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我们也希望大家能从同行的工作经验与感悟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