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府学院院长札记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院长札记
目录
院长札记(1)——自由学习与任选专业.....................................................................................1 院长札记(2)——怎样选择专业.................................................................................................3 院长札记(3)——大类招生.........................................................................................................4 院长札记(4)——赏识教育.........................................................................................................6 院长札记(5)——论高考.............................................................................................................6 院长札记(6)——高考分数与多元智能理论.............................................................................9 院长札记(7)——双语教学.........................................................................................................9 院长札记(8)——大学教育到底给了学生什么?...................................................................11 院长札记(9)——毕业歌--终生相望........................................................................................12 院长札记(10)——狩猎场理论.................................................................................................13 院长札记(11)——高校职称不应是“通用粮票”.................................................................14 院长札记(12)——论大学的合并.............................................................................................16 院长札记(13)——2012届毕业典礼讲话................................................................................17 院长札记(14)——论体育教育.................................................................................................19 院长札记(15)——论德智体全面发展.....................................................................................20 院长札记(17)——差异化战略.................................................................................................21 院长札记(18)——校训:崇文尚武、敏思践行.....................................................................24 院长札记(19)——辩论协会.....................................................................................................25 院长札记(20)——思政课与锵锵三人行.................................................................................26 院长札记(21)——我的知识观
(一).....................................................................................27 院长札记(22)——我们的知识观
(二).................................................................................28 院长札记(23)——学习的时空效应.........................................................................................29 院长札记(24)——下级管理上级.............................................................................................30 院长札记(25)——论民办大学的作用和地位.........................................................................32 院长札记(26)——教师的作用.................................................................................................34 院长札记(27)——大学教师矩阵组织.....................................................................................35 院长札记(28)——论制度优势.................................................................................................36 院长札记(29)——“1+2+3+4”人才培养特色.......................................................................38 院长札记(30)——踢皮球与踢足球--论全面责任制..............................................................40 院长札记(31)——工作日写实.................................................................................................41 院长札记(32)——谈谈师道尊严.............................................................................................42 院长札记(33)——教师队伍建设.............................................................................................44 院长札记(34)——小社会、大课堂.........................................................................................45
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作者简介:蒲果泉,男,46岁,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西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主任。在《经济学家》、《管理世界》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组织理论、网络市场营销。
院长札记(1)——自由学习与任选专业
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懂得,学好任何一门知识首先是基于学习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换个说法就是:爱好和热情。谁都知道“热爱出天才”这个说法。正因为如此,以任选专业为基本前提的所谓“自由学习原则”,几乎在所有的世界著名大学中成为通例。更有甚者,有的著名大学学生可以自行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教育计划,即所谓“自由选修型课程设置模式”,当然由此而形成的专业也就是“千人千面了”,如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和阿姆赫斯特学院。
国外先进的高校之所以普遍实行任选专业,因为只要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明确了高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理念,那么对于客户提出的调整一下服务内容这个小小的要求,学校无论如何应该满足。
国内的高校要想实行任选专业却成了个大问题,原因首先在于所谓的“师道尊严”理念:不以学生为中心。第二确实有制度造成的客观原因:组织机构难以调整、教师队伍难以调配、学生过于集中一些热门专业等等,必然导致有人胀死吃不完,有人饿死吃不饱的现象。只有新机制才能解决这一老问题。有人为这种制度辩解,说学生根本不了解专业,谈不上什么喜欢,所谓的喜爱和选择都是盲目的。他今天不喜欢,学习一段时间就会喜欢,他今天说热爱,明天也许又不热爱了。这话我怎么听来都像当年封建包办婚姻的老太婆反对儿女自由恋爱的腔调。
为什么国内大多数高校就做不到任选专业呢?我以为有以下几大原因:
1、观念问题:
一是计划经济的观念,各专业是有计划的,学生当然不能任意调换专业。这个观念目前不太能拿上桌面,但仍深藏在心里。二是市场在变化的观念,今天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可能变成冷门专业,所以变还不如不变。这和“今天你爱他四年后也许就不爱了”是一样的逻辑,我称之为“包办婚姻观”,很盛行。说者振振有词,听者无言以对。三是资源有限观念:热门专业教师、实验室等办学条件有限论。这很荒谬,因为有限是永远的,选择也不是无限的。这属于“自己不想办,却说没法办”一类的。
2、组织架构问题:
上述“资源有限观念”不是无风起浪,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组织架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师组织架构和学生组织架构都缺乏弹性。怎样按大类招生的要求,组织大学的“弹性生产线”?我在《大类招生》一文中有详细讨论。3.功利原因:
人们会发现,当某种“稀缺”对一些组织或个人有益时,这些组织或个人处于功利的原因会竭力保持它的稀缺性。热门专业的稀缺性显然对这些大学和其中的一些人有益,这种“稀缺”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的名气,另一方面使其中一些人因此而更有权。因此这些大学和这些人可能产生功利方面的动机去保持这种“稀缺性”,而不是为学生着想去清除这些稀缺。当然我这种分析显得不够“江湖”。
4、教师问题:
其中有教师自身的问题,如知识结构不适合跨专业流动授课等等,也有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如激励制度、职称制度、跨专业之间(各学院之间)人才流动受阻等等。这些因素是交互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人事制度问题。这里不深究,后面还要谈到。
实际上,无论高校如何努力,也仅仅只能做到“任选专业”,这与“自由学习原则”还相距甚远。要彻底解决问题,唯有放权给学校这一条路可走。也就是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要把专业设置的权限管得过多,卡得过死。应让学校自主决定,由认证机构评估,这样,专业设置一下就可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不仅学生可选择的面宽了,学校与市场专业不对口的老大难问题也容易解决了。目前专业限制过严、数目过少,还有两大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一是由于专业数目过少,少数老牌、名牌大学瓜分了各专业排名前几名,大多数学校只能甘居二、三流。这些学校要办出特色,只能是一句空话。人家一查排名,你有的所有专业都榜上无名,何来特色?如果专业设置一放开,专业数目不是几百个,而是几千个。据统计,当今社会可细分的职业类别有上万种之多,那么这上万种职业类别又可分为多少专业?多少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因此可以在一些专业上成为全国前几名,这样,所有的学校各自都有自己的绝招,教育百花盛开的局面由此而形成。全球教育最发达的美国就是这种态式。学生选择面宽了,学校与市场专业对口了,学校的专业特色也办出来了,一箭三雕。二是由于专业太少,过于讲求所谓的“学术性”,导致社会的绝大多数职业、行业、专业被大学拒之门外。这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必然导致一些老行当无人继承,新行当无人开拓。这不仅不利于文化传承,不利于经济发展,客观上也将当今社会的众多行业打入“上不得厅堂”的下三流行当,这不仅对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也是极为有害的。
所以,应该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来增设专业,而不是单纯按“学术原则”来设置专业,由学校自主、认证机构评估,而不是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这样,众多前所未有但社会客观需要的新专业就会大量涌现,许多名不见经转的学校因此而可以在一些专业上成为全国前几名。这样,所有的学校都各自有自己的“绝招”,“名牌”学校不是目前的几十百把所,而是今后的几百上千所。这样,所谓“稀缺”教育资源一下子就不稀缺了,名牌专业再也不为几个老牌大学垄断了,“学以致用”的专业也大量产生了,“应用教育”非做不可的神话也可以由此而破。美国不正这样做的吗?他也只有几十所哈佛、哥伦比亚这样的长青藤大学。但却有几千所各放异彩的形形色色大学,他们各自都有自己拿手的专业,许多排不上名的学校却有全国第一流的专业,吸引着众多热爱这一专业的学生来求学。行业的轻视与冷落问题也解决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的“圣殿”。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了自己的“自尊”,不像当今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都被当作下“三下流”,摒弃在大学之外。
我曾到美国中部的密苏里科技大学访问,他们的矿山爆破专业是全美第一,我问他的一个黑人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他说他从小就喜欢战胜自然,只有这个专业能实现他的梦想。我看到他谈起自己的专业那种自豪和激情,再想想我读大学本科时同学们对专业的沮丧和失望(恰好是我本科是化冶专业),我好像突然明白了美中之间科技差距的根源所在了。如果一个学生不能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那么就像一个恋人不能选择自己所爱的人,而只能与一个不爱的人结婚,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种事在我们的教育界却大量发生,多少人却熟视无睹!多少人才因此而平庸终生,多少人的生活因此而暗淡无光。
因此,当务之急有二,一是给学生以选择权,大学招生由学生任选专业。二是增加专业数,由大学按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种类增加之需而增加更多的专业。这也许导致一些学科和专业的混乱,但较之社会生产发展之需求,较之学生人生幸福之追求,这种混乱又算什么?何况由混乱到有序是发展之必然。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院长札记(2)——怎样选择专业
中国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前的第一个郁闷,就是选专业。中国大学几十年都是学生所选专业一选就定终身,确实事关重大。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老话:“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专业选错了,就相当于入错了行,在大学中要换专业,过去比登天还难,虽然现在有所改善,但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不尽人意。但是,专业之所以难选,就是因为它太专业。非专业人士的指导往往不专业,所以大家都往能挣钱、好就业的专业涌,就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要知道,经济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今日之热门,四年后可能就成了冷门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众多考生和家长处心积虑选择,削尖了脑袋钻营,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各大学应给学生以专业选择权,但哪年实现谁也说不清。那么目前学生怎样选专业呢?每到高考季节,如何选专业这类文章书籍不少,但要么在学校排名、冷热专业之上做文章,太不专业;要么又太专业,对目前我国的几百个专业分门别类,不厌其烦分析论证,弄得人头昏眼花,不知所云。有没有一种既科学、又便捷的方法选专业呢?我的回答是按学科门类选。
我国分了十三个学科门类,它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即:文、史、哲、法、理、工、农、医、军、艺、经、管、教。
选专业首先要在这十三个学科门类上做文章。第一步:学生先要分析自己的职业爱好。不要太具体,但应有职业大方向,如:经商、从政、当医生、当教师、科学家、律师(法官)等等。怎样分析?可以扪心自问,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职业性向测评的量表来自我测评。
第二步,从上述十三个学科门类中选择出直接与职业相对应的学科门类,如: 经
商↔经、管
从
政↔文、史、哲、法、经、管 当医生↔医
当教师↔教、文、史、哲、理、工
科学家(工程师)↔理、工、农、医、军
第三步:从上述十三个学科门类中选择出间接与职业相对应的门类,如: 经
商↔文、史、哲、法、理、工、农、医 从
政↔理、工、农、医、军 当医生↔无
当教师↔任何学科皆可 科学家(工程师)↔无
由上可看出,今后的职业生涯志于经商、从政和教师者,其专业选择范围可以极为宽泛。而志在当医生、科学家、工程师的学生,其专业选择就比较缺乏弹性了。第四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在学校、专业、地区三个问题上选择。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考生都根据学校的排名来报考学校,能考上北京的名校的,决不报考四川的名校,能读上海的名校的,也不读本地的名校。这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认为排名愈靠前的学校,今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愈有帮助。其实,一所大学对自己的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影响力,二是校友影响力。归根结底是校友影响力。因为某校某专业很强时,该校的校友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的影响力必然很强。但不同的职业,校友的影响方式不同。对一些技术性、业务性很强的专业,如医学、科技、艺术类,这些专业的圈子涉及的人脉往往很少,校友的影响力可以跨地区产生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影响,但有些职业如经商、从政,校友的影响力一般集中在一定的地区,如一个市或省内,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很少跨地区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因此,有志于当医生、科学家(工程师)、军人的学生,一定要选择该专业在全国排名前面的学校,这对你今后的职业生涯影响是长远的。相反,志在经商、从政、当教师的学生,应选择你职业所在地的规模大的学校。这样,其校友云集当地,人多势众,对于经商、从政都有巨大的校友支撑。例如川师在成都乃至全川政界、教育界都人才济济,而绵阳师院在绵阳的政界和教育界也是人数众多。假如某个绵阳的考生,读了东北师大再回绵阳教书或从政、经商,其未来得到校友的支撑显然远远不如川师,甚至不如绵阳师院。
在财经领域,我常常拿西南财大和四川大学的财经类专业比较说明上述观点。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财大在政、商两界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川大。为什么呢?不能说财大学生素质好,也不能说财大教育质量比川大高。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财大学财经的人多势众,众人拾材火焰高,无论经商、从政,你走到哪儿都是自己的校友,熟人好办事,中国的围墙文化使你感觉到朋友遍天下。由此可见读什么学校取决于你今后要干什么,那种只顾学校排名,不顾今后事业支撑的选校方法,实际上是顾了爹妈的面子,丢了未来的票子或帽子。因此,如果你才华横溢、志在万里,当然选北大、清华、上海交大;
如果你想在四川经商或从政,当然选西南财大而不选东北财大,甚至不选上海财大、中央财经金融学院„„;如果你想当海员,当然选大连海运学院;如果你想当演员,当然是中戏、上戏、北影......。也就是说,如果你已有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专业选择也就好办多了,但很多人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甚至连大方向都没有,怎么选择专业呢?前面讲了,去做个职业性向测评,一定有好处。
院长札记(3)——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会引起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十年前,当我们刚刚兴办天府学院的前身:西南财大电子商务学院,决定开全国大学之先河实行大类招生、任选专业时,就反复推敲、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十年实践下来,有些经验体会。
大学的教学组织工作,和工厂的生产管理一样。希望保持工作的均衡性、连续性。大类招生的第一个坏处就是打破了这种均衡性从而导致连续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现代工厂中早已出现多年,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弹性生产线。
大类招生,任选专业会使大量学生蜂拥而至少数几个热门专业,出现一些专业人极多,一些专业人极少的现象。怎么样按照大学教育的特殊规律来建设“弹性生产线”呢?
第一是专业结构问题。对热门专业要增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人人都懂的事实,关键是对冷门专业怎么办?这些冷门专业有的冷得教师比学生还多!办学成本显然算不过账,怎么办?一关了之?实际上对许多公立大学而言,想关也关不了。对冷门专业的思想认识和人员安排是大类招生成败之关键。
有位大学校长告诉我,大学应像熬中药,五味杂存才能熬得出人才。这比喻很形象,也就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使得一个大学里必须有多个专业同时存在,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才能完成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我们天府学院对冷门专业的认识是:
1、冷门专业的存在是保证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必须,是搭建大学合理专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2、冷门专业的存在是学校长远发展之必须。一方面,冷与热是会转化的。今日之冷门,明日也许成了热门。另一方面,不仅当前的热门专业需要冷门专业的结构性支撑,而且今后学校发展新专业也必须这些冷专业提供支撑。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3、冷专业要办精。利用冷专业学生少、老师多的特点,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使冷专业办的小而精、冷而强。例如采用导师制、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科研助理制方法等,用精英式教学方式来培养小专业学生。又如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来吸引热门专业的学生大量选修冷门专业的课程。我院的“信息技术与工程专业”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采用“项目俱乐部制”教学方式吸引了大量财务管理、会计等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培养他们成为“功能工程师”(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院的毕业生在“Oracle功能顾问咨询”这个领域很受用户欢迎。许多像汉德这样行业著名企业将送上门的985或211工程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每年专门来我院招毕业生,而且他们工作后一般三年内月薪上万元。第二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结构要有弹性。要认识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组织结构是有关联的。当教师的组织结构是刚性的、封闭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就容易狭窄,缺乏复合型。我们传统大学的教师组织结构是刚性的,或者说缺乏弹性。在这种结构中,学校按专业或学科归类成几个专业学院,学院再按专业或课程分成几个教研室(组),形成了以学术相近为原则的专业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中,教师被束缚在专业比较明确(当然也就比较狭窄)的教研室中,形成了流动性阻碍,缺乏弹性,显然不能适应大类招生的需求。
十年前,当我们决定大类招生时,就按弹性原则设计了我们的教师组织。我们不是按专业来组织学校的二级院系(比如传统学院那样组成会计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等),而是按学科大类组成教学中心,如:经管教学中心、英语教学中心、信息技术教学中心、数学教学中心、体育教学中心、政治教学中心等等。如果某个教学中心的老师太多,规模太大,我们又将其分成几个,例如:经管
(一)教学中心,经管
(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
(一)教学中心,信息技术
(二)教学中心等等。在教学中心之下,并不设教研室,而是每学期设置临时的教学小组,由当期任课老师组成研讨该门课程的有关教学事宜。每位老师可以开设三门以上的课程,其中既有自己的专业课,也有专业基础课。教务处统一指挥之下,各教学中心互相配合完成各学期教学任务的计划安排工作。由于只分了大类,没有细分专业和课程,所以教师的全校范围内调配很容易。同样由于学生也是大类招生、任选专业,各教学中心和学生之间没有对应的“所属”关系。不存在这是你的学生,那是我的学生这种人为划条条款款,故也不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弹性的教学组织就这样建成了。第三是学生组织也要有弹性。大类招生、任选专业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组织。按传统的专业模式搭建的学校二级院、系,每个学生是专属于某个特定的院系的。当这个学生要换专业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他的寝室要变化,他的辅导员老师要变,党、团组织要变,甚至他的足球队也要变。这种变化,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不异于你的工作单位由现在的成都迁至北京。显然,这种刚性的学生组织不宜于大类招生、任选专业。我们借鉴国外的“牛津式”学院式学生组织模式,对其加以改造,形成了我院独特的“片区制”学生矩阵组织。所谓“牛津式学院”和我国传统大学的“学院”概念不同。我国传统大学的“学院”是专业性学院,如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冶金学院、历史学院等等。而牛津式学院是寄宿制学院。学生在这个“学院”里住,在这里吃,在这里自学,在这里组织成球队。而各种课程的学习则在全校范围内重新组合。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寄宿制学院里,有全校各个专业和年纪的学生,而在同一个上课的班级里,有来自各个不同寄宿制学院的学生。这种矩阵形的学生组织一方面有效的保持了其弹性,学生任选专业可不受组织约束,另一方面增大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纪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大学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同辈学习。
我们没有牛津那样完美的哥特式院落,所以我们的寄宿制学院是按楼栋来划分的。一栋楼或几栋楼的学生划分为一个“片区”,类似于一个“牛津式学院”,由此而形成了学生的行政组织、党团组织。党团组织的办公地点进片区、入楼栋,同时还按片区推行“导师制”。学生任其专业变化,其“片区”不变。这样一个有利于大类招生、任选专业的学生组织就形成了。办学十年来,正是以上这三大措施,即:搭建互相支撑,交融发展的专业结构,形成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弹性的教师矩阵组织和学生矩阵组织,为顺利实施大类招生、任选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办了一件中国众多大学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情。
院长札记(4)——赏识教育
什么叫赏识教育?就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以赞赏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我们的学生,来发现他们的长处,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培育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哪怕有过溢之嫌。为什么在我们的学校要如此强调赏识教育?因为我们的学生在过去十几年的中小学生活学习过程中,受尽侮辱,饱经沧桑,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因长期的打击而丧失殆尽。作为高考的失败者,二、三本学生或者专科生长期以来被中小学乃至全社会错误的人才观深深打上了耻辱的烙印。多元智能理论是我院办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它证明了我院的人才观是十分正确的:
二、三本学生不是二、三流人才,高考只考了部分智能,作为财经人才的核心智能如财商、情商等高考几乎没考。因此,我们决不以高考成绩论成败。高考的失利者中同样有大批的财经类人才,我们的任务是将二、三本学生、专科学生培养成一流的财经人才!
古今中外,政商两界,多少精英人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大量实践证明,优秀的财经人才不是出自书斋,而是来自实践,财经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是高考的内容,它在情商、财商之中!但是,财经人才和各行各业精英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都必须有自信。而我们的学生的自信心已被十几年的风霜雪雨消磨殆尽,树立自信,重振雄风是实现我们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一步!它是基础工作,是大厦之基石!怎样才能培养自信?唯有赏识教育!要融赏识于点滴之中,要融赏识于血液之中,要让我们的校园充满赏识之芬芳,只有这样,自信之花才会绽放!
怎样实施赏识教育?第一步,我们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发自内心的爱我们的学生,视学生为子女。没有爱心的赏识,是虚伪的、功利的,它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令人厌恶。第二步,我们每一个员工,都要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的学生,多元智能理论是整个西方教育的基石,也是我们立校之本!我们怎样看学生?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儿女十几年被误解、受屈辱,他们的才华被泯灭,光华被尘封,心灵布满创伤,我们要用虔诚之心,温柔之手,轻抚其伤疤,擦干其泪痕,鼓励他们振作起来,走向光辉的人生。第三步,我们每一个教职员工,要用淘金般的耐心和热情,去涤荡尘土,发现其闪光之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天子骄子,我们要发现其特点,鼓励其特长,点点滴滴引导其成长。
让我们用饱含了爱心、耐心、虔诚之心和一片热情的赏识教育的甘露,点点滴滴、坚持不懈地浇灌我们的学生的心田,自信之花一定会盛开!
院长札记(5)——论高考
中国人对高考是又爱又恨,又贬它又骂它又离不得它,它有种种弊端,误人子弟不浅,但没有了他,更加完蛋!文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的观点是:国家一定要全心全意办好高考,个人一定要半信半疑看待分数。国家为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办高考?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替代它。它是国家的取仕制度、选拔制度,有了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千万学子才看到一个共同的标准,人民才有奔头、有盼头。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优胜劣汰是整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学校生活应与社会生活相对应,才能真正培养出今后适应社会的人才,这一点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社会生活最本质的特征是竞争。因此学校的学习过程必须与竞争共存才有意义。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万千学子的学习竞争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在当今中国,高考恐怕是唯一选择。一是因为它有中华民族千年科举的历史传承,二是因为它有几十年作为国家级的大考,已有一套完整、公平、较为科学的制度标准和强有力的执行体系,正因为这两点,它才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可。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几十年的高考实践证明:高考在选择数理、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优秀学子这一点上,是十分成功的。
但是它有哪些弊端呢?我认为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导致了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学风不正。满堂灌、死记硬背、反复训练繁杂的解题技巧等等,这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高考之风一直下延,从小升初、初升高,所有的学生都围绕着应试考试的指挥棒转。可以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在大多数大学,应试教育充斥着整个中国教育界。这给几代中国学子的思想品格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在高考指挥棒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高考内容展开,本应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教育内容的德育,成了一句空话,学生的品格、世界观等等教育内容落不到实处,教育主要围绕着学习高考各学科知识所必须的“智育”展开,当然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得到很好的锻炼。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整个中小学教育存在智育突出,其他崩塌的严重局面,当前社会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的根源当出自这里。即便单从智育培育角度看,目前围绕着高考指挥棒的教育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公正、客观”的高考试题使万千学子养成了非错即对的二元思维模式,辩证思维被扼杀,创新精神泯灭在摇篮中,即使那些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天之骄子,也被这种考试训练得满脑子条条框框,选就了一大批善于死记硬背,不会开拓创新的书呆子。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尤其是知识分子云集的行业缺乏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原因。
整个教育围绕着选择少数杰出人才展开,其结果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地方,只有死记硬背,没有因材施教。绝大多学生的心智都受到伤害,学校生活和无数次的考试和分班、分校,带给他们的是失败和耻辱,证明了的是他们的无能和愚笨,他们的自信心丧失殆尽,自尊心受尽打击。
当绝大多数青年人都带着这种心态走进社会,你还可以期待这个社会的和谐吗?完全忽略了智商的多元性。高考只考了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而对其他如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等更多的智能视而不见。从理论到实践忽略了人的智能的多样性,造成大量杰出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正因为以上原因,我在各种场合都要求家长和考生,要半信半疑看高考分数。也就是说,既要信他,又要疑他。信他是指:凡是高考考过了的那些科目,以及那些科目所代表的智能因素,高考一定是考的非常准确到位。例如数学90分的学生其数理逻辑能力一定远远超于70分的学生,这是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这是高考的科学性所在。因此,凡是与高考已考过的能力(数理逻辑、语言文字智能)紧密相关的专业或学科,比如理工科和文史哲中的大部分专业,按高考的分数选才是有充分道理的。经常有学生或家长告诉我,他本来可以考更好一些的,因为发挥不好、因为生病等等原因,我听后付之一笑。我相信高考把要考的部分一定是考出来了,失误者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即使是失误,那也是你综合能力的问题,比如身体状况、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等等,这在任何形式的竞赛中都是考核内容之一。我赞赏高考的形式,我相信高考的分数,但我指责的是它形式的绝对性和内容的偏颇性。我指责他形式上的绝对性是指它绝对地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这一原则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无疑更加促长了上述几条应试考试带来的弊端。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世界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是世界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创新开拓能力全球首屈一指,而且其身体健壮,热爱祖国之德育、体育等全面发展,也羡煞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他们有四千多所高校,能排前20名的大学也只有20名!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原因”是古今中外教育事业的永恒难题。他们也有SAT这样类似于中国高考一样的考试。但他们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一年内学生可考多次,取其考得最好的一次作为依据。但他们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分数面前不平等。他们不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原则”,而是只要上了一定分数线,就要考查考生的德、智、体、音、美等其他因素了。
例如美国的SAT考试满分为2400分,但只要上2000分就够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流常青藤大学录取标准了。显然上了这一分数线的学生数倍于它们的录取名额,学校就要按以下原则从中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了。
1、多元文化的原则,学校为保持多元文化原则,对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族裔、甚至不同国籍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录取比例。
2、德、智、体全面考核原则,各校都是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格的学生,SAT成绩单只证明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绩,学生必须提供各种证据,证明自己在德、智、体、音、美多方面的杰出才能,才可能被录取。否则SAT成绩满分也不会被录取。
3、动机原则,每个学生都要写一篇自述,阐明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报考原因,当然这难免流于形式,但至少相当程度上帮考生整理一下思路,为未来设计一下蓝图。
4、面试原则,他们深信任何笔试和证书都有其片面性甚至欺骗性,百闻不如一见。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校友中组织一支面试队伍,保证生源的优质,也加强了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这些现成的办法与原则,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学呢?它既保证了贫寒子弟入学,又保证了少数族裔入学,它选择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仔细分析这些办法,可以看出它们有效地弥补了单纯依赖高考的不足,避免了高考带来的应试考试的弊端,真正实现了公平性与选择性并举的原则。
例如规定各阶层各族裔比例的举措,真正地保护了寒门子弟的公平,他们的理由是:“人家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考那样的分数,你条件比人家好那么多,高那点分数算什么!”再看看我们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逻辑,谁有兴趣去统计一下全国状元几人出寒舍?谁有兴趣去统计一下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些名校,多少学生出自各地豪门?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原因很简单: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已发展到极致,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不花十几万的课外辅导、择校等等费用是很难一路高分、一路名校走过来的,寒门子弟敢企望吗?这个分数面前人人还平等吗?再看其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的录取原则,必然有效地避免了应试考试的种种弊端。假设某个学校整天琢磨如何应试,即使考得再高的分数,但其德、体、美、劳等其他各项落后了,也考不上名校。这样,学校和学生都不会再去干这种应试教育的傻事了。
有人也许会说:德、体、美、音这些方面的考核,不客观、不标准,容易作假。我认为:考生不客观,考官见多了,就可以客观了。至于不标准易作假都可以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人家哈佛怎样做客观的?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院长札记(6)——高考分数与多元智能理论
怎样看待高考分数呢?我在前面讲了,要半信半疑。所谓半信半疑,是指一方面要相信已测试的课目,都能准确反应学生相关的智能,因为目前高考测试课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政治”,故高考在这些课目充分拉开了不同水平学生的档次,达到了选拔的目的,也准确测试了学生在语言文字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方面的水平,也测试出了学习的记忆能力、自我控制、时间安排等情商方面的能力。但人类对“人才”的含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过高考所测试了的部分。在西方教育界极为盛行的如何看待人的智商的理论叫“多元智能理论”,它是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石,由哈佛大学的哈罗德教授提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等八种智能,或者更多。这些智能互相独立,往往体现出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现象,不同的专业或职业,要求的智能种类不同,如从事理工科的工程师或科学家,对数理逻辑要求较高,学习法律、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的人,对语言文字的要求更高些,对数理逻辑的要求较之理工科而言就可以较弱一些。由此看来,我们这个社会以高考分数高低来划分人才档次的做法是十分值得怀疑的。很显然,仅仅靠文、理科来对人才进行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我校是一个财经特色十分显著的大学,我们通过长期大量的观察、统计和分析发现,财经人才的核心智能既不是数理逻辑能力、也不是语言文字能力。正如管理大师德努克在其经典名著《有效的管理者》中所描述的那样:我见过许多有效的管理者,他们有的风度翩翩,有的形象猥琐;有的能言善辩,有的口呆舌笨,„但他们都是有效的管理者。财经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是情商、是财商,而不是智商!高考分数对我们财经院校,只有参考价值,没有决定价值!很多人对那些当年连大学都没考上的人后来成为杰出的政、商界人才不以为然,殊不知,这中间有其必然!什么必然?情商、财商使其然!正因为如此,六年前,在兴办天府学院之初,我就响亮地提出:三本学生不是三流人才!我们要把三本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权拿三本作起点,誓把一流当目标”成为我的院长寄语,醒目的位于我校网站的首页,它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天府学子,鼓舞了每一位在天府工作的教师。我说这话不是吹牛,有作西方教育基石的理论依据,有千万财经人才实践统计数据,有天府学院十年办学成果的证据!
院长札记(7)——双语教学
在全中国的大学中,恐怕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我们一样,十年如一日,在全校所有学生中坚持不懈地推行双语教学。我知道,点缀性的双语班许多大学都有,而我们是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每一个学期都有一门双语课!我可以自豪地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又开全国大学之先河!
自从教育部号召各大学开展双语教学以来,各种诟病就未断过。有的出于民族大义,反对外来文化侵略,义正辞严,我等倒也无话可说;有的出于一片好心,怀疑学生跟不上而流于形式或怀疑抓了双语丢了专业而舍本求末等等,我觉得有必要作些解释:首先是关于抓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双语与学专业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仍按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堂课老师必须要讲多少专业课的内容,似乎认为老师不讲学生就不懂,而且认定老师讲了学生就懂专业了,如果以上假设成立,那双语教学一定会影响专业课内容。因为同是一节课的时间,老师讲了双语就一定影响专业,因为学生听母语总比听英语好些,学生注意力在语言上,必然就减少了对专业的注意力。
要真正推广双语课,从学校到学生首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一是关于课堂教学的观念:如果你改变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观念,所谓双语教学侵占专业课时间的说法一下子就不成立了。学生可以事先预习专业课内容,事后补习专业课内容,还可以有课后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答疑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必要措施。从这个观念看,双语教学岂不是一石二鸟?也许有人反驳说:有的专业课必须要老师讲授才效果好。当然这种课有,但不多,数学就是其中一种。这类课程你不安排双语课就是了嘛!我们天府学院十年前刚开始搞双语教学,就有关于双语课程性质的规定:凡是那种逻辑关系强的课程,比如数学课,就不宜搞双语教学。因为这类课一句话听不懂,则一堂课听不懂;一堂课听不懂,则一学期课没听懂。我们着重选择那些逻辑关系不强的课程、涉及的专业词汇不多的课程作为全校的双语课程。比如《市场营销》、《管理学概论》等等。这类课程的特点是,你上句话没听懂,还可以听下一句,你这节课没听懂,还可以听下一节课。这些课程自学容易,小组讨论也容易展开,所积累的单词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大量用处。二是关于学习时效性的观念。人的学习是“有时效性”的,所谓“学习时效性观念”,是指人在不同年龄和经历阶段,学习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效果。在适当的年龄阶段,学习适当的课程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以英语为例,作为外语的英语学习最佳时效年龄应该在12——25岁之间,而且随着年龄增大,其学习效果快速下滑。大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最后一个冲刺学外语的阶段了,过了这个阶段,今后十倍的努力也无法弥补了。因此无论你外语好或坏,都要十分珍惜这个黄金时段,因为它一去永不复返了。相反,对于财经类专业的许多专业课而言,大学生这个阶段却不是他们学习这些课程的最佳时段。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著名商学院要学生工作5——10年才能攻读MBA的原因。财经类的众多课程,诸如《市场营销》、《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科学》等等,这些课程在大学课堂上听起来似乎半懂不懂,但不可能有深入的体会。因为这些课程都必须有亲身经历为背景,才能深入领会、熟练运用。也就是说,这类课程的学习时效性是随学生年龄增大,经历丰富而迅速上升的。
因此,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作为一个以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怎样为学生做出学习的终身时间安排才是正确的就不言而喻了!那么,学生在大学阶段怎样学习各种财经专业课程才有效呢?对这类课程,我们反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我们认为教师想把这些课程的许多理论、条条款款灌输给学生是劳而无功的。我们提倡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H.Pestalozzi)的“要素教育思想”,即每门课先提炼出几个最简单的“要素”,学生首先要掌握和理解这门课程的总的几个简单要素,有这门课的宏观的、全面的概念,然后再层层深入。避免学生一学期下来,对一门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支离破碎的理论没有整体的概念。这对他今后深入理解和运用这门课程的知识是极为有害的。例如,学生学习《市场营销》下来,首先要掌握“四个P”或者“八个P”这几个简单要素,然后再层层深入到每个“P”下面一层次简单要素。随着年龄长大,经历丰富,他们会对这几个“简单要素”理解愈来愈丰富,运用愈来愈娴熟。教育的真正功能才能显现出来。
最后,无论怎样讲,我们都要认识到双语教学对学生和老师来讲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必须采取系列办法和措施才能持之以恒推广下去:首先要鼓励学生坚持,学好外语需要真功夫。学生们进校之前一般都认为到了大学该轻松一下了,谁知到了天府学院,一年级比高中还辛苦。每年级的新生都被双语教学压得喘不过气来。要鼓励他们撑下去,关键是前三个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关键是前50页(课本),过了这一关,最艰难困苦的日子就过了,因为一是三个月下来听力一般都大有长进,二是一门课的主要生词一半以上集中在前50页。要告诉学生“这是最后的斗争”,过了这个村,就再也没有这个店了;要让学生有“学习时效性”的观念;懂得专业课并没有因双语课而有实质性的疏漏;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英语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重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康德所说:语言是一切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对今天的财经人才而言,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强调英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其次要鼓励老师坚持,教师在课堂中坚持双语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听不懂的同学往往呼声很高,听得懂,且心中希望坚持双语的同学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反而不好意思吭声了,再说谁都希望轻松一些。顶住压力,坚持不懈是双语教师的重要职责。当然作为教师,要根据双语课的特点千方百计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因此安排课前自习、课后答疑或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有的教师还和英语教学中心联合,让英语课的老师再他们的课中也涉及双语课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支持双语教学。总之,教师积极地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多样化,是双语教学成功之关键。
最后,最根本的是学校要坚持。学校上下,从执行层到决策层,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真到其难点和重点及正确的方式方法。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教师坚持双语教学的措施并不断完善。只要这样坚持数年,你会发现,不管它是二本或三本、本科或是专科,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挖掘者要持之以恒才能发现真金!
院长札记(8)——大学教育到底给了学生什么?
每当说起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和我中学最好的朋友之间的一场讨论。那时刚刚恢复高考,但他已由知青回长钢当了工人。这是一家国营中央大企业,他每月可拿40元左右的工资。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大学生毕业每月也就50来元钱,我再去读四年,每年少拿500元,4年就2000元,而且读书每月还要开支20元左右。如果我不去读书,四年后我的工资也应涨到50元/月,这个损失多少年才会补回来?”我无言以对,他的账算得很具体、很真实。他成绩很好,尤其是理工课成绩比我强多了,他去参加高考一定考得上。但他仔细盘算之后觉得划不来,决定不考,他的父母也支持他。但毕业几年后,我和他的差距就出来了„„。
现在也常常有他这个算法,甚至发表在报纸上。算法虽不一样,但都算得很具体、很真实,结论也很显然:读大学划不来。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了他们算的这个账,上了他们好心好意的当。但只要有人在我面前算读大学的经济账时,我就要给他讲这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读还是不读大学,是两条不同的人生之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个账,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读大学当然也应该算经济账。但前提是无论如何也要读。你可以选择学校、地区不同,读书的成本也就可少许多。在美国,有三千美元的社区学院,五千美元的公立大学,也同样有五、六万美元的私立大学。中国也一样,几千人民币一年的公立大学很多,还有绿色通道,真的家庭困难,各种相应贷款和助学金完全可以帮你渡过难关,千万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者的话。这话古今中外,年年都有人说,但聪明人都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然这里只是借用了一句老话。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德国存在主义教育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1883-1969)认为教育对学生来讲,其作用有两方面:第一,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潜能;第二,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郭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大学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把它归纳为四句话十八个字:学了知识、长了见识、打了烙印、入了围城。
学了知识。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恐怕鼓吹“知识无用论”者也要承认这一点。但他们的论点是,你教的这些知识和能力无用。“你看保安每月的工资都比大学毕业生高。”这是他们最常举的例子。殊不知,这例子本身就证明读比不读好。保安工作十几年,工资前后差距不大。大学生刚毕业,就要想和别人一样?这本身一开始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高人一等。先把大学生抬高,又把人家贬低,逻辑是混乱的嘛!再说,科学的比较方法是都工作五至十年后再比较大学生与保安的工资,那结果会如何?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在学知识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能力。具体的知识可能过时,可能学非所用,但这种能力可以伴他终身,可以让他永远高人一筹。长了见识。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塑造了品格。从心智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一群朝气蓬勃、激情飞扬的同辈青年,朝夕相处,并有明师引路,他们指点江山、激荡观念,这种心灵的冲突、智慧的照耀、品性的塑造是校园生活绝无仅有的。所以许许多多人,把大学四年生活形容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一生中最幸福的阶段。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一生见多识广,极为精彩、极为成功。他有一次动情地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他说:“如果上帝问我想再活一次的理由是什么的话,我要回答的是:我想再过一次大学生活!”打了烙印。毛主席说:“在阶段社会,每个人都要打上阶段的烙印。”大学的这张本科或专科文凭,是重要的阶级的烙印。君不见,任何一家像样的企事业单位招收文职以上管理、技术干部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在应聘、提干、晋级、婚姻等人生任何重大问题上,文凭问题都不是小问题。
就像你在商场买东西,你只能从品牌或什么验证标志来判断商品的品质,因为你既无时间,也无精力,更无能力来对商品的品质一对一地做出鉴定和判断。有了文凭这个东西,就好像给商品贴上了品牌,打上了烙印,它说明了你的品质,证明了你的档次、能力等等东西。世界的大门为你打开了,供需双方只需很少的交易成本便可见面。你再也不是无名小卒,你是有身份、有标志、有来头的人了。入了围城。或者叫“入了伙”了。首先在专业上你入了行、上了道了。你毕业于冶金专业,但你当然什么钢也炼不出来,但这个行业是欢迎你的,你已经入了行了。至于具体能力可以慢慢来。其次在社交网络上你“入了群”,你进入了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成千上万名校友都是你的网友,你感觉到在这人海茫茫的大城市里你不再孤单,多少人与你心心相连!
总之,大学提升了你的人生,把你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至于在这个世界能混出多大个名堂来,只有靠你自己了!
院长札记(9)——毕业歌--终生相望
匆匆忙忙、整理行装,我们马上就要各奔他乡,心中充满了兴奋和喜悦,也有无名的忧伤。
未来向我招手,我们兴奋又喜悦,离别就在眼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怎不叫人忧伤!
我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它们见证了我青春的彷徨和痛苦。
我深爱这里的每一栋大楼、每一条小路,它们倾听了我的欢歌、我的哭诉!
我更爱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忘不了这几年的日日夜夜!思想的闪光、智慧的碰撞„„ 我的心海将永留这一切、一切!
未来的路途一片茫茫,谁也不知会走向何方。有人会平凡,有人会辉煌,但对这里的思念都会一样; 有人会向东,有人会向西,但即使远隔他乡,我们也会终生相望!
院长札记(10)——狩猎场理论
什么叫“狩猎场理论”?我院的党委书记孟虹教授在一份学院自评报告中的文字我认为总结的十分简洁、准确:我们坚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实施“狩猎场”式育人的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与职场规则相符的“狩猎场”,引导学生体验“丛林法则”,获取“生存”本领,“授之以渔”,摒弃把知识加工成“美味佳肴”填灌给学生的“餐厅”。“狩猎场理论”是作为传统教学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满堂灌的传授方式,实际上把学校办成了一个餐厅。教师是这个餐厅的厨师,学生是这个餐厅的食者;其食品就是各种知识。教师的任务犹如厨师,努力把自己的那份“菜”加工得色香味俱全,学校的任务和目标就是让学生“每餐饭”吃饱吃好、营养丰富、长得又白又胖,几年后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殊不知事与愿违,大食堂的大锅饭永远味同嚼蜡,学生本能拒绝,“厨师”就开始“填鸭”,学习生活变成一场梦魇,即使部分听话的学生,吃得又饱又多,长得又白又胖,毕业后走向社会,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因为社会本是一片原始森林。丛林不是餐厅,丛林有其自然法则。在其中生存的关键是获取“生存”本领,而不是从餐厅中汲取的那些维生素和蛋白质、脂肪。学校所学的知识永远不能适应社会千变万化的需要,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也是众多卓越的教育哲学理论所阐明了的。所以那种试图仅靠调整学校教学内容,增大实践内容,而不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哲学理念的做法,是事倍功半于事无补的。狩猎场理论认为要适应社会这一原始森林的生存法则,学校就应该办成一个“狩猎场”。在这个“狩猎场”中,学校和教师的角色迥异于餐厅的厨师:
①学校和教师是狩猎环境的营造者。也就是说:不能把学校办成一个独立于现实生活的“象牙之塔”而应该将学校营造成一个“小社会,大课堂”。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犹如狩猎场是原始森林的缩影。“狩猎环境的营造者”要求学校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以社会生活准则来设计。但现在大学中一些政策和制度是按所谓“学术原则”来设计的,这些“学术原则”显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然违背社会生活原则。例如:学生某门必修课(如数学)补考不及格,则不能毕业。但社会生活准则是允许以强补弱;也就是说,某人在社会生活只要一招鲜,就可以吃遍天,不必门门都强才能生存;又如:某学生刚进校第一年因违纪受了学校留校察看的处分,但无论今后表现如何都拿不到学位证书,但社会生活准则是可以将功补过的。因此,狩猎场理论要求学校和教师按社会原则来纠正学校学习、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定从而营造出一个与原始森林相对应的“狩猎场”。这里之所以要将学校和教师同时提及,因为这种环境营造需要学校有计划、全方位进行,教师单枪匹马是无法完成的。
②教师是狩猎游戏的编排者和规则的制定者,即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者。传统教育,教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灌输或传授给学生,一个非常传统的说法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形象地表达了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学习、汲取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狩猎场理论中的教师是管理者,他的首先职责是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他不应是学习过程的主角。主角是学生,学生不需要从教师那里取水,他从大自然中取水,因此教师有无一桶水并不重要。管理者的职责是为执行者设立目标、制定规则、激励并督促他完成任务。
因此,狩猎场理论中的教师首要任务不是汲取并传授知识,而是布置学习任务、设计案例、学习目标、制定规则并长久不懈地组织激励和监督实施。
在狩猎场理论中,学生也迥异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的角色。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体验式学习者,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在主动学习知识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狩猎场理论中,整个教育过程的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得到了极大提升,教育不是单纯为了传授系统的某学科知识,而是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即掌握在丛林中生存的法则,因此教育所关注的内容不应仅仅是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学生在丛林中生存必须的心理素质、体能素质等等,一句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显然,“授人以渔”这一句古老的教育理念,强调了要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内容。但它的局限性仍停留在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上。“狩猎场理论”所形象的表达教育哲学思想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
院长札记(11)——高校职称不应是“通用粮票”
《北京青年报》2012年5月7日的一篇文章:“遏制高校职称评审腐败关键要取消通用粮票”写得何等好啊!文章说:“高校职称评审要送礼,并不是湖南一个地方独有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大幅度改革乃至取消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以教师聘任制取而代之。把评定、选拔和聘用教师的权力下放到高校。”高校职称的评审制度以及“通用粮票”制度,不仅是请客送礼等腐败现象之根源,而且是当前高校诸多弊端之根源:
一、限制了人才在各大学之间流动。从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设计初衷看,似乎“通用粮票”更利于人才在各大学之间的流动。殊不知,它显然有利于人才在同档次的大学之间流动,但却限制了人才在不同层级大学之间流动。而后者的流动无论从全国整体还是一个学校的局部看都更有价值。例如一个低层级学校的教授也许愿意到高层级学校去当讲师,这对学校和教师都很好,但“通用粮票”制度就行不通,因此这种流动就被阻碍了。同样,一个高层级学校的副教授也许愿意到另一个低层级的学校当教授,学校也有同样的意愿,但“通用粮票”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制度也阻碍了。
二、限制了人才在各行业之间的流动。国外大学与行业之间流动是畅通的,关键在于它们的职称是“地方粮票”,且由学校自主决定。你可以看到一些政界、商界、科技界人物经常回大学当教授,大学教授又经常混迹政商两界或者到企业搞科研。这种流动,促进大学教授走出象牙之塔,也促使产业精英进入大学殿堂,使其教学和科研都与产业紧密融合。而“通用粮票”及其评审制度,一方面使外人进不来,另一方面内人又出不去。教授只能闭门造车,最多搞点隔靴搔痒或者自娱自乐式的“科研”。教学与科研脱离实际是为必然。
三、阻碍了人才的内部竞争:职称“通用粮票”一定终身受用制度,严重地影响了内部人才竞争和各项管理工作。你看所有的大学都必须按职称论资排辈。在安排职务、争取项目、发表论文,以及各种头衔、福利等一切有名、有利之事,年青人在评上教授之前,一定要“甘做人梯”,等到熬成了婆婆时,青春已逝、创意全无!这就是为什么今日之大学,满堂皆教授、无人是俊杰。
四、导致了教师学术懈怠、不思进取。拿到“通用粮票”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尽管大多数学校都有教授发表论文的规定,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例如某高校规定教授在任职期间至少在B1级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但后来相当多人办不到,只好改为“三篇B2刊物相当于一篇B1刊物”。这有点类似于规定“100项校级科研等于一项诺贝尔获奖项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通用粮票”一定终身,学校无可奈何。
五、全国划一的评审标准,起到了不良的学术导向。不同的大学,不同的专业,反应其从业者学术水平的标准应是千差万别的。但目前的评审标准,主要是从论文和课时完成量两个方面考核的。而后者即课时完成量实际上是熬时间自然完成,故真正的考核标准实际上只有一个:科研论文。这就是大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的根源所在。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居全球所有国家之冠。但其中有原创价值的有多少?有实践用途的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是抄袭之作?这些论文,耗费了国家多少财力物力,耗费了无数知识份子多少精力和时间,这些论文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恐怕唯一的用途是拿来评职称。写到这儿,我想起大概八年前的一件事情。当时,世界500强的甲骨文公司和西南财大签署了共建金融电子化中心的战略协议,我是负责具体实施这一战略的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主任。甲骨文公司一年前还和另几所全国名牌大学签了类似的战略合作协议。我到其中一所令人敬仰的大学去考察学习。该校负责实施这一项目的院长告诉我:甲骨文的这一套东西非常好,无论理论还是技术上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他们学校没有教师愿意花功夫去学,因为它太难,一个专业人士都要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掌握并运用于教学工作中。而同样的时间,教师可以写一本专著了,两者在未来评定职称的份量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听了既感慨又振奋。感慨什么就不说了,振奋的是我完全有信心在这个项目上胜过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几年下来,我以一个三本院校的人力和财力,胜过了所有与Oracle合作的名牌大学,被Oracle誉为:亚太地区最成功的合作院校,在我院召开了两次有亚太地区几十所大学参加的国际合作会议,我院这个领域的毕业生成为行业翘楚。
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现代社会人才标准之繁杂,即使仅仅在高校领域要想试图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人才等级标准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的结果是,等级确实依靠国家之权威建立起来了,但人才或被摒弃、或被扼杀。初衷是为了选拔、培育、保护和激励人才的一套机制,最终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薛涌先生在分析中国的科举制度时,将同时代的日本作了对比,他指出,与中国科举同时代的日本没有这样一套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但这样恰恰就培育了民间的人才选拔制度,导致了日本各行各业人才辈出,而中国的这套科举制度,“赚得天下英雄尽白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结果是百业凋零,国力衰败。
把人才评定、选拔的权力下放给基层、下放给民间,那里才是最能鉴别人才真伪的地方。至于全社会的横向人才比较,自然会形成各种认证机构进行评估。最后还应当指出的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过分强调全国统一的人才等级制度,是农耕文化的体现,是封建残余思想。当代文明社会的总趋势和基本特点是淡化等级。学衔和学位、荣誉称号等东西一样,是激励的工具而不应是阶级的烙印。
院长札记(12)——论大学的合并
前几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大学合并热潮。许多原来各具特色的学校不见了,合并成了一些超级大学,正如人们说的:长春在吉林大学里。即吉林大学合并了长春的各所大学,好像吉林大学比长春市还大了。这种合并有些什么好处呢?先从学术的角度看,应该是有好处的。当今世界讲究学科交叉、知识融合。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在交叉领域做文章。合并有利于学术融合交叉。因为合并打破了两所不同大学之间的隔阂和篱笆,使交流更加容易和方便。再从学生角度看,也应该有好处。学校大了,专业多了,可以开设的课程也多了,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各学院学分互认,也有利于学生调换专业。同时,校友规模也更大了。
从教师角度看,有利于学术交叉、联合攻关,一些小的专业在原来学校没有高级职称评审权,合并后有了,故有利于教师职称晋升,以前无硕、博学士授予权合并后有了,故有利于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以前单位小,容易受上司压迫,现在单位大,容易一走了之。总之,对教师而言,池子大了,鱼儿总是要舒服些。从管理层角度看,效果各不一样,有的人升了,有的人降了,有的人权大了,有的人权小了。和任何组织的合并、调整一样,伴随的总是权、责、利的大调整。
从学校品牌角度看,不同的学校效果很不一样,有的学校师生因为“傍了大款”,品牌大升值,如一些和著名大学合并的学校。但对于这些著名大学原来的师生而言,犹如一锅浓汤掺了几大瓢水,汤名字没变,味却淡了!还有的学校因为强强联合后,在全国的总排名因联合之后而大幅度上升。如四川大学,原来老川大在全国排名应该在30名左右,但和成都科大、川医三校强强联合,其排名一下窜到十名左右,因为他是在老锅里又加了两瓢浓汤,别人却加的是几瓢水,相比之下,他的味儿当然更浓了!有这么多好处,为啥还遭许多非议呢?
一是任何合并之初,总有些混乱。不同的大学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合并前几年的痛苦和磨难是难以避免的,这过程中有人骂娘很正常,如果无人吭声那才奇怪。二是任何组织大调整总有一些部门人员利益受损,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这次合并当然是失败的。因此判断合并成功与否,要看你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是从长远的、整体的,国家教育事业的角度看,还是从眼前的、局部的、个别单位和个人的角度看。例如:
被合并了的学校,失去了原校名的学校,不同的人反映不同。在校的师生因为今天用的品牌更响亮了,一般应该比较高兴。而毕业的校友却有一种“娘改嫁了”的感觉,要自己也改从后爹的姓,心中不是滋味,尤其是当后爹的亲子女在场的时候。仍坚持老爹的姓,今后报起家门来人家不知所云,还要解释一番,好像自己不是正牌大学生一样。因此,我认为合并成太大的大学真正的坏处只有一个:就是对校友体系的破坏。人类的天性是要划分为许多“圈子”。校友圈子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人脉关系,对人的事业、生活都有重大影响。但同是大学,有的校友圈子作用显著,有的却形同虚设,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大小,二是专业。
所谓大小是指学校的大小,学校太大,校友圈子反而太松散,学校小一些,校友圈子会更为紧密。但学校太小了又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坏处,因此我认为每年的毕业生有3000人左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右;学校在校生1万人左右是最佳校友圈子的最佳办学规模。因为人太多,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反而认不完,就失去了认识的兴趣和动力,圈子容易散。如果人太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太小,也不利于学生。
因为这样的规模,学校就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搭建一个完善的专业群,完成大学的全面培养任务,同时,毕业生也足够多,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如一个省),可以产生相当的影响力。但如果学校太大,达几万人之巨,学生就不会把其他专业或院系的同学当同学看待,形成校友间的所谓“专业隔阂”,反而缩小了校友的规模和影响力。
所谓专业是指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学科大类互相交叉支撑,这个学校的校友圈子会更加紧密一些。如北邮、中戏、西财大等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由于事业上往来比较多,因此一般抱团比较紧。而一些专业上联系不多的大学,尤其是一些隔行如隔山的理工科大学,校友圈子就比较松散。因此,专业性比较突出的大学给其学生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其校友关系密切,对学生一生的事业有巨大的支撑,如果这类的大学规模已较大了,再合并就是弊大于利了。
同样道理,大学之间是否该合并,还是一看大小,二看专业。所谓一看大小是指太小的学校尽管在某一专业上办得好,但从长远发展看、从办学成本看、从竞争优势看,还是合并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校为好,我认为合并后的规模也不宜太大,因为合并的目的无非是有利于专业的交叉融合,对科研和学生发展有好处;有利于规模效益节省管理成本,从而提高竞争力。但规模太大并不是专业交叉融合之必需,反而会导致管理混乱、成本上升,以至于竞争力下降。所以一味反对合并是片面的,盲目追求规模的合并也是不可取的。
院长札记(13)——2012届毕业典礼讲话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来宾们、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都怀着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在这里为我院2012届的本、专科毕业生举行盛大的典礼。我谨代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党委、行政向全体毕业生及其家长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全体毕业生顺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祝贺你们走向新的人生!同时,我还要向所有为毕业班同学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教职工致以衷心的感谢!此时此刻,我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为这些朝气蓬勃的年青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踏上新的征程,走向新的人生。在这离别之际,作为你们的校长,我要告诉你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失望和忧伤,人生的路很长,今天刚刚才开始。一定要记住一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社会的大门也许会像你家大门一样,对你是敞开的,但它不会像你家的门一样,走进去永远有欢笑和拥抱。冷遇和无奈是社会之常态。我每到现在这个季节,我常给毕业生讲我们天府学院董事长陈志宇先生的故事,20多年前,他从西南财经大学工经系研究生毕业,到深圳找工作,那时深圳刚开发,到处热火朝天,他到当时深圳最高的一栋大厦:国贸大厦,从一楼到三十几层一路一层一层爬上去,挨门挨户问人家要不要招聘员工,结果全遭拒绝,有的甚至拒之门外,语言粗鲁。他告诉我:当他爬到三十多层的顶楼时,筋疲力尽,心灰意冷,他失望之极,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和前途。但二十多年后,他今天不仅是我们天府学院的董事长,还是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一杰出的商人,是财大的杰出校友。
同学们,在这离别之际,作为你们的校长,有很多话要想讲,但我不想废话太多,只希望同学们记住以下三点,他既是我终身信奉的座右铭,也是我总结出的一切成功人士的共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同之处:
第一要有雄心。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你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机会无限的世界,不要听信什么这也太困难那也不可能,目前经济、技术、社会都处于重大变革之中,其中有无限的机会。当然机会只会垂青于有心人。这个心,首先是雄心。
第二要有恒心,干任何事情不能浅尝则止,要持之以恒,要为之奋斗终身。有雄心而无恒心者,乃好高骛远之徒,终将一事无成。所以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每天干好每一件小事,一生终将成就一件大事。这就是所谓的不积涓流,无以成江海。有雄心有恒心,首先就要不怕失败,敢于拼搏。畏畏缩缩,害怕失败的雄心不是雄心,而是贪心。我们的校训中:敏思践行,讲的就是要行动,要付诸于实践,要不怕失败,你们还年青,年龄是你们最大的本钱。只要雄心不倒,终究可以东山再起。有雄心有恒心者就要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一是要有目的的学。最终搭建成实现自己宏观蓝图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而不是只会背书的书呆子。三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要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已是饱学之士,要知道,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仅仅是学习的开始。
第三要有爱心:我认为第三点爱心比前两点雄心和恒心更重要。没有雄心和恒心,只要有爱心,你虽然没有成功的事业,但你一定有幸福的人生。但如果你只有雄心和恒心,而缺乏爱心,你也许事业成功,但却是一个令人厌恶的人,终究是悲惨的人生。所谓爱心,不仅是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还要爱你周围的一切人,爱你的民族和国家。当你以这种心态面对生活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这世界充满了爱,你是幸福的、平和的,你享受的是至高无上的人生。今后,无论你是平凡还是显贵,你都要拥有爱心。即所谓: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你平凡的时候,不要嫉妒,不要埋怨,不要恨不得洪水滔天,巴不得砸烂这个世界。心中充满恶毒,只会让你更加痛苦。
平凡也是一种人生。我们的天府之花蒲公英就是一朵平凡的花,它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玫瑰的娇艳,更没有郁金香的洋派,但它悠悠荡荡,随风飘荡在天际,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开遍山坡原野,别有一番灿烂和美丽。
当你显贵之时,更要有一份爱心。吝啬和刻薄,会让显贵之人显得十分丑恶。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要感谢上苍的恩赐,多做好事。财富之中饱含罪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道理。身在高位必然无限凶险,这也是无数事实证明的经验,只有充满爱心、充满奉献之心,显贵之人才会一生平安。
我希望大家既要有雄心,又要有恒心,更要有爱心,就是希望大家目标远大,敢于拼搏,不怕失败,勇于实践。但一定要有公平、正义感,不要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人终究会被命运所唾弃。
同学们,今年恰恰是我大学本科毕业30周年,再过20天,川大化工学院要为我们78级的同学举行30周年毕业庆典。前几天,我们几个老同学等不及提前回到校园,漫步在校园中,我们仰望着那栋梁思成先生的经典之作,回忆着我们当年在那栋大楼里学习的情景,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回想起30年前的今天,在告别母校之际,我一遍又一遍地在校园里漫步,恨不得记住那里的一草一木!
同学们,多拍些照片再走吧,照照这些大楼,照照那些小路,照照那些你平时忽视无睹的人和事,这里是你一生都会魂牵梦萦的地方。同学们,多留些文字、言语再走吧!讲出你的感激、讲出你的困惑,讲出你的梦想,也讲出你心中多年的愿望。今天你周围的这些人今后即使远隔他乡,也会终生相望„„ 谢谢大家!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院长札记(14)——论体育教育
这里要讨论的“体育教育”,不是怎样教体育,而是怎样用体育来教学生德育、智育方面的东西。体育教育从来就和德育、智育教育紧密相联的。上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的开山祖师,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美国人)就一言中的:“体育教育的精髓,在于粗野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但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体育课“粗野其体魄”的功能,不知道他还能“文明其精神”。这大概和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关吧。有人就认为不同的课程应完成不同的功能。这种机械地把课程割裂成德育课、智育课和体育课程的作法,我向来反对,因为三者从来都是交叉融合的。谁说德育课里面不包含智育的内涵?谁说智育课中不可培育德育的品格?我这里要说的是,体育课与德育智育的紧密关系,怎样用体育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不仅仅是锻炼的目的。
体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凝练。也就是说体育中的各个项目,是从人类社会的各类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比如说奥林匹克的经典项目:掷铅球、掷标枪、长跑、游泳、短跑、几百米跨栏以及许多田径项目,都源自于人类的丛林活动和狩猎活动。而后来发展起来的各类大型球类活动,无论是篮球、足球、橄榄球、还是棒球、冰球等等,都是人类各利益集团之间大型对抗活动如战争的缩影。
凡是经久不衰的体育项目,它要么反应了人类活动的本性,要么揭示了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如高尔夫球运动,它体现的是人与自己奋斗其乐无穷的境界。而篮球、足球,真实再现了不同集团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其硝烟与火药味,犹如置身于战场之中。所有参与者,不仅是队员、教练、还是裁判、观众,被其深深吸引的原因,在于它在这短短的时间、狭小的空间里反映了人类社会最本质、最激动人心的情景,把人类的争斗、竞争、团结合作、成败荣辱、坚强与勇敢、精神和肉体、公平与正义等等都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各种活动的缩小版、升华版。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运动各种项目的兴衰还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变迁。如前述的奥林匹克项目掷铅球、掷标枪等项目,为什么当年极为风行,现在不再为群众所感兴趣呢?因为这些运动,既与远古时代人们的狩猎活动相似,又与冷兵器时代武士们的战争行为相关,因此,当时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动。现代人的社会活动鲜见这种类型。因此人们对这类项目的兴趣淡化也是时代变化的正常现象。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体育项目与时俱进的问题,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不多谈。只是要提醒的是:体育项目的一些与当前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项目,不宜选作育人内容。
在欧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几百年来一直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在其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培养“领袖人物”的贵族学校,尚武之风盛行。他们认为,体育精神中所包含的公平正义、敢于拼搏、善于竞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内容,正是精英人物的必备品质。在那里,体育是核心课程,是重中之重,而不是豆芽科、不是休闲课。我们怎样改革大学体育课来适应育人的要求呢?
首先是提高认识,从领导到教师,都要认真领会什么是体育课的教育功能,领会体育课在我院小社会、大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体育课在营造“狩猎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体育课无足轻重的观念,把体育和德育、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球场当商场、当战场。
其次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我们组织体育课教师展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有关《管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知识,提高体育与育人相结合的理论水平。鼓励体育专业的老师走复合型成才之路,鼓励他们攻读其他专业的学位。
再次是改变课程计划与安排。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授课制度。一是将体育课的目标和任务由过去的主要围绕着项目和技术展开,以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为目的,转移到以提高体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育兴趣、体会体育精神为目的上来。二是将上课时间由过去学校统一计划,学生被动接受逐步转移到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内容的“俱乐部”制来。这样,体育的功能就由过去的单纯锻炼身体转为既锻炼身体,又培养了体育兴趣,养成了爱好体育的终身习惯,还体会了体育精神,历练了心智。
院长札记(15)——论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个问题,不仅毛主席那段关于“我们的教育方针”论述得十分清楚,全世界的教育家们对这个问题也空前地观点一致。我们几乎在中国的任何一所学校,都看得到他老人家的这段光辉指示。是真的深入到人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还是仅仅挂在墙上?从形式上看,确实深入到人心里,几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背诵出这段语录。从内容上看,也确实落实到行动上,几乎所有学校、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德育和体育课,还包括美术、音乐等。这些课程从课表上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与智育课呈三足鼎立之势。毛主席的思想确实深入人心!但这些形式和内容真的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了吗?学校真的是三项工作都受到应有的重视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小学校由于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围绕着考试内容转,德育、体育被忽略是必然的。这一点我已在“论高考”一文中谈过,不再复述。这里要讨论的是,大学教育,不能也怪高考影响,为什么仍然忽略德育和体育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原因是观念或文化层面的。大多数的家长和考生都是带着功利的心态来到大学的。为什么来读书?答案很简单:学专业、学技术,今后有好工作、好的出息。因此,来大学的一切活动、学习都应围绕着专业、技能展开,除此之外都是多此一举,不务正业。当然,带着功利心态来读大学没什么不对。但带着急功近利,急用先学的心态来看待教育和前程的关系,就适得其反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是愈急愈适得其反,教育就是这类。人们常常用园丁来形容教师,用园丁浇灌禾苗来形容教育。但往往忘了禾苗有其生长规律,万万不可的就是拔苗助长。禾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雨露、肥料、温度、湿度等等,你不能说只要其中一样,天天多施肥就成了!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犹如禾苗的全面需要一样。家长和学生也许会说:谁都知道要德智体,但我们交这么多钱,花这么多时间,主要是学专业,至于德育、体育哪里都可学,何需到大学来多此一举!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而让学生、家长所产生这种“多此一举”的感觉的,就是大学自身的问题了。这问题首先出在大学把德、智、体人为地割裂开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的品格塑造、能力提高来源于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而品格塑造、价值观形成这些德育的内容,由于其心理过程的复杂、矛盾性,只能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而不能像学开汽车这类技能活动那样具有针对性。但我们的大学恰恰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活和财务做帐的具体活儿一样对待,一样分门别类,一一对应,这种机械主义教育哲学的做法,表面上看是重视了它,实际上是割裂了它,从而抛弃了它。实际上德育和智育、体育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你说勇士在战场上行动,哪一项属于德育?哪一项属于体育?哪一项属于智育?人们在狩猎场中,什么时候用德育?什么时候用智育?什么时候用体育?所以说,真正的大学教育,应充分地将德智体三者融合。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体育中既有智育,也有德育。让学生们在运动场上塑造了品格,研究了谋略,让学生们在专业课中讲求了诚信、培育了竞争,让同学们在哲学、政治课中感受到人类智慧光芒的照耀„„
让学生和家长们感到“多此一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经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满堂灌,德育课上得死气沉沉,让人昏昏欲睡„„体育课无非是松松筋骨踢踢腿,让人感受不到体育精神的光辉„„德育类课中,从来不乏哲人的智慧、伟人的光辉。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但如果你把他当教条宣讲,必然陷于沉闷。自古以来,这类明事理的学问,都适应于问答式、思辨式教学,同此,我们在哲学、政治类课堂大力推广“雅典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活跃气氛,激荡了脑力,而且还延续到课堂之外,学生自动组织了各种小组,学马列、学哲学、研究天下大事,这样的德育教育,学生们再也不会有“多此一举”的感受!在各类专业课中,我们也想方设法地融入德育课的内容,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按“学术原则”而是按“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作为指导思想,先将各门专业所需要的能力调查研究、分析归类总结出来,一般专业包括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30—40项左右,并提炼出这些能力中包含的品质、价值观等德育因素,然后在每门专业课、每堂专业课中明确提出:这堂课培养了学生的哪些德育内容?哪些能力项目?这样,在每一堂专业课里将德育和智育的培育制度化。这样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进行智育训练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德育培育,在学习专业课具体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升能力。在体育课的改革实践中,我们也把着力点放在弘扬体育精神和体育育人之上来。首先鼓励体育老师突破所谓的专业思维,和经管类老师结合推广“拓展训练”,以“拓展训练”等各个项目为抓手,宣扬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使同学们亲身体验“体验式学习”的滋味,体会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丰富人类文化、精神,从而不再妄言“多此一举”。
其次,将体育课的授课目标由过去的锻炼身体、掌握技能转移到弘扬体育精神、体验体育文化、实现德智体三者的融合之上来,同时,还和学工部联合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大兴锻炼之风,要求每个同学由此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体育教研中心还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增加同学们对体育的热爱,其中俱乐部制的授课方式最为体现自由学习,自由选择的精神。它是将原来的体育课授课固定课时方式改为老师固定时间地点和项目,成立各类俱乐部,如网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等,老师作为教练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即俱乐部里上班。学生自由决定时间和项目,即自主决定时间并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俱乐部上课,打卡记分记学时记成绩。这类改革极大地增加体育课的魅力,使它与学生的大学生活、学习紧密地融合了在一起。在育人队伍建设中,我们也特别重视德智体的融合,许多辅导员的学科背景是体育、美术、音乐和文学等。
总之,在学科建设、专业设计、教学方案设计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学校的一切主要教书、育人工作中,将培育学生的德、智、体三者融合而不是分割,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才是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之道!
院长札记(17)——差异化战略
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后起之秀唯一可选择的战略就是差异化战略。其道理很简单,你如果和强大的对象走同样的道路,即提供同样的产品(劳务),争夺同样的资源(人、财等供给),其结果是,消费者都选择对手的产品(劳务),资源(人、财、物)纷纷流向对手,你只有关门大吉。
那么怎么个差异化呢?就是要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市场的薄弱点。即:市场上有需求,但没有供给的地方,或者需求大,供给少的地方。如果简单的拿这个思路来分析高等教育市场,你同样一头雾水,理不清思路。
那么什么叫市场有需求,但没有供给的地方?什么叫需求大,供给少的地方?因为四川或西南这地方,就哈佛、耶鲁的文凭没有供给,清华、北大的文凭需求大,供给少。你们办得到吗?实质是它是指:你要开发出一种市场有需求,但没有供给的产品(或劳务)来。如果这种产品市场已有这种形式,但你提供的是内涵不同的产品。比如你做生意在这条街上,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已有好几家卖包子的了,你开发的与他们的肉包子不同,是素菜包子。因为你发现这附近有家庙子香火很旺。下面言归正传,看我们天府学院的战略定位。
学校地区定位: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本、专科协调发展。
学科发展定位:以经济、管理、文学、工学学科为主体,经、管学科为主干,各学科相
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科结构。
专业特色定位:财经特色明显,外语和信息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扎实。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熟练掌握外语和信息技术,拥有国际视野和财经头脑,适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专门人才。
服务职能定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孵化、顾问咨询、项目推广等多方面的服务。
学院发展定位:“权拿三本做起点,誓将一流当目标”,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办成国内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社会认可度高的一流本科学院。突出应用性,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突出教学型,以财经专业为主干辅以计算机和外语为两翼进行课堂教学;突出前沿性,以财经前沿学科引领学生的职业规划培训(见《自评报告》学校办学与发展情况)。
以上战略定位归纳为两句话:寻求差异、突出特色。所谓立足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地区定位,既是一个由小到大、梯步发展的分步发展战略,也是一个做小做精,不贪大求全的战略。故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提法。这种提法是我们民办院校应有的低姿态。你一开始就和别人办了几十年的学校一样胸怀全国,放眼世界,这个牛就吹得自己心虚,别人生气。“以本科教育为主,本专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层次定位是提得很考究的。首先,这是实事求是的提法,我们现在就是本科为主,本专协调。其次,我们今后也不想办成研究型大学,我们今后仍然是以本科为主。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定位呢?人人都想办成研究型大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就是差异化的核心所在,值得多说几句。
大学真的就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愈是综合性,愈是研究型,就愈是一流吗?非也!仔细研究一下世界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你可发现:绝非如此!大家都知道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它绝对不是综合型大学,每年只照500名本科生。专业集中在理工科,规模很小,但它绝对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国还有一大批文理学院(约500多所),规模不大,专门从事本科教育。其排名前十的学校录取分数等要求一点不比哈佛、耶鲁、哥伦比亚这类美国常青藤大学低,而学费甚至比这些世界名校还高。我去年曾到位于美国加州的Pomona College访问,该校规模不大,也就几千学生,《美国新闻周刊》文理学院排名为全美第6,属于顶级文理学院。该校有两样让我印象极深:一是学费太贵:年费用达9万多美元。二是多是高阶层家庭的子女。当时正是新生家庭访问学校日。一家家人扶老携幼,衣冠楚楚,一看就知非等闲之辈。美国中上流社会家庭重视教育,由此可见一斑!同行告诉我,美国中上阶层的家庭,一般不把孩子送去读柏克利这类“世界名校”,因为其“无政府”之风太盛,朋克、同性恋之类就源于此。他们一般把孩子送来读文理学院。文理学院又叫自由教育文理学院,在大部分美国人心中,它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它是美国教育引以为荣的精髓。这些学院往往不屑于办研究生教育,而是专攻于本科教育,坚持通才教育。这类学院的教育内容有三大块:自然科学(Science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和人文学科(Humanities)。每个学生在这三个领域可选一定的课程,修完规定的学分才能完成大学阶段教育。
这类学校的核心特点有两条:
1、尊重每个人学习选择的自由。因此它绝对坚持大类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招生、任选专业。而且它甚至自由到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程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专业。
2、重点是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教养、有知识、有文化、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的人,而不是工程师。在美国,人们都知道。美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往往都是在这类学校进行的。这类学校的教授关注的是教学而不是科研,学生因此受益良多。中国没有这样的大学,中国急需这样的大学。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办成这样的大学!这就是差异战略,这就是全球视野,这就是世界教育的一般规律。明确了这样的差异化战略目标,你再细读我们的学科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定位、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学院发展定位,你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了。我们的学科发展定位和专业特色定位,反映了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办出当前的特色点,打造长远的学科群”这样的战略思维和步骤。
没有当前就没有长远,当前无特色,长远就无发展,这就是我们关于学校发展的当前与长远战略关系的辩证思维。在当前的大学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体现我们已有的财经这一办学特点,才可能稳定阵局,杀出一片天地。这一点我们当前已经做到了,问题是怎样满足长远发展战略的“打造学科群”目标呢?长远目标的实现,要从现实工作抓起。首先要明白,我们打造的“长远学科群”,不是综合性大学的多多益善、不怕杂乱的学科群,而是文理学院中三大块,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以自然科学为支撑的,培养人才综合素质所必须的学科群。这个学科群和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拥有国际视野和财经头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呼应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完成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就必须开始着手建设未来办文理学院所必须的,以满足学生自由学习,任选专业和提高综合素质人文精神为特点的学科群。这样,学科及专业建设这一学校核心和长远的工作,由此而建立起了由此及彼的桥梁。立足现实,走向长远成为必然。
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学生素质会是你们成为一流本科学院的障碍。我们的回答是:NO。虽然目前我们录取的分数不是一本,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不是一流的学生。我在“高考分数与多元智力理论”一文中讲了,现在的高考分数,并没有反映学生的多元智力,尤其是没有反应学生作为财经人才所必须的情商和财商。因此,按照多元智力理论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观念,我们的学生也许数理逻辑能力差一些,但作为财经人才更重要的情商和财商也许更强一些。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在我们目前的专业领域内把他们培养成一流人才。未来我们办文理学院时也许要培养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那时我们会对有志与这方面的学生提出关于数理逻辑能力方面的要求。
也许还有人问,为什么学院发展计划要讲三十年啊?一般讲五到十年就可以了得嘛,三十年是不是太长了?这一是办学规律之必要性。办学不是开包子铺,立竿见影。一月见成效,三月挣钞票。办学比它难100倍(所以要30年)。二是制度优势之可能性。公立大学,很难见50岁前当大学一把手的,他60岁就要退休了,指定30年规划任务谁执行?不是找后人骂吗?私立大学,30年人可不换,方针可不变,70岁退二线,还可以董事长身份影响方针政策。这就是私立大学的制度优势。这也是美国私立大学办得如此之好的核心原因。三是留有余地之艺术性。办事说话,都要留有余地。说个五年十年办成一流,转眼时间到了,没办成,不遭人嘲笑吗?说长些余地大些。即使到时还是没办成,谁会拿这三十年前吹的牛来气我已80多岁的老头子,万一气出严重后果谁负责?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院长札记(18)——校训:崇文尚武、敏思践行
我喜欢川大的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大气,又精妙。我也喜欢财大校训:“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既有政商之气,又有学究之气,完全没有铜臭气。这两个都是我的母校,那我自己办的学校应取个什么校训呢。为了我们的校训,我们颇费了一番心思,有几点心得。
怎样取校训?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这三性:
1、校训的目标性。即校训对象。训导的是谁?是老师还是学生?显然主要是学生,当然也可以包含老师,但主要的训导对象应该是学生。
2、校训的目的性。即训导学生什么?内容可以很多。包括德的方面,才的方面,可以是世界观,办学理念等,也可以具体到人品,素养等等。我的提炼为:训导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做事。
3、校训的时间性。即要经得住时间考验,不可朝令夕改,既要符合当前实际,又要考虑未来发展。
我校的当前的实际是什么?实用型财经人才,我院未来的发展是什么?领袖人才!只有找到“实用型财经人才”和“领袖人才”的关联性、共同性就好办了!我们找到了:“实干家”。无论“实用型人才”,还是“领袖型人才”,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不是书呆子,不是理论家,不是只说不干的空想家,也不是只干不说的一介莽夫,他们都是实干家!实干家的特点是什么?能文能武,既善于从书本中学习,又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既勤于思考又善于行动!我们的校训因此而出来了:“崇文尚武,敏思践行!” 八个字,两方面意思。如何学习,怎样做事。《天府早报》的记者陈瑶采访黄院长时,黄院长对这八个字做了很好的诠释。问:财经人才应有自身的特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校训是不是正是围绕着财经人才的特质来提炼的?
答:一个学校的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的特色的体现。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培养的是财经人才。用现代财经人才的特点来看,我们的校训正是实用型财经人才的要求。财经人才,头脑没有知识不行。我们要运筹帷幄,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国内的、国外的、古代的、现代的、本行业的、跨行业的等等。要有会学知识的头脑,会学知识的能力,要有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敬畏,所以要崇文。尚武对于财经人才同样重要。一个成功的财经人才要敢于拼搏,敢于竞争,不怕吃苦,勤劳勤奋,要有强健的体魄,要有奋斗的精神,还要善于干中学,实践中学习,这些都是财经人才必须具备的“武”的特质。敏思对于财经人才讲,就是要对商机有敏锐的嗅觉,要对复杂企业内外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清晰的认识,对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有敏锐的感知,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有敏锐的洞悉。践行对于财经人才来讲就是认准的事要大胆的行动,大胆地尝试实践。不能犹豫优柔寡断贻误商机。不能纸上谈兵,抓住机遇才能把握成功。
总之我们的校训包含两层意思:既要从书本学习也要从实践学习,既要善于思考也要善于行动。“崇文尚武,敏思践行”的校训,全面反映了西南财大天府学院的办学特色,也贯穿在学院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方面。比如,一个头脑两个工具的办学理念,雅典式教学模式创新,考试模式创新,创新的寄宿制管理等等。很多人爱讲“敏思慎行”。我们觉得慎行保守了一些。我们认为可以思维敏捷、灵活,同时应该行动果敢,积极拼搏,锐意进取。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院长札记(19)——辩论协会
还是在四年前,学院的辩论协会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总决赛并给获胜者颁奖。说实话辩论会很精彩,获胜者也是实至名归,但我心头总不是滋味,轮到我给获胜者颁奖致辞时,我说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我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辩论协会的总决赛,从这个决赛中,我可以看出我们学生的水平,让我感到很欣慰。辩论是一种锻炼口才的好方式,也是培养我们思辨能力的好方式。但是,我今天要特别告诚大家的是:对我们学财经的人而言,能言善辩不是个好习惯。你们一定要记住:任何合作一旦进入辩论阶段,就已经输了!为什么呢?因为辩论首先就是要驳斥对方的观点,想方设法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漏洞,让对方理屈词穷。辩论同时要弘扬自己的观点,旁征博引,振振有词,绝对不管对方的感受。因此辩论双方的立场不仅是竞争性的,而且是敌对的,是你死我活,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在今后的财经工作中一定要吃大亏。
现代商业的精髓是合作,任何走进你办公室的人,任何坐在你谈判桌对面的人,都不应是辩论对手,而应是合作对象,合作就要谈判。谈判有阐明自己主张,说服对方接受的时候或阶段,但即使这个有点类似辩论的阶段,也与辩论有本质不同:其形式上不是驳斥对象,而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诚意,其目的不是置对象于死地而且寻求共赢!对!寻求共赢!这是财经人才处理一切矛盾和冲突的基本思路。它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是商场的制胜法宝!
寻求共赢,也是和谐社会中解决一切矛盾和冲突的基本思路。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性质、哪一层级的管理或领导工作,激化矛盾、挑起事端、置对方于死地都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相违背的。即使在矛盾十分尖锐和突出的国际事务中,杰出的政治家们都力图用创新思维和政治智慧来寻求矛盾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动辄就再来一场世界大战。寻求共赢,是人类竞争过程中,经过几千年的血雨腥风、欺诈哄骗而找到的最终归宿。寻求共赢,也是财经人才创新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寻求共赢,是中华千年中庸文化开出的商业之花。寻求共赢,是佛教一心向善结成的财经之果。
如何才能寻求共赢?第一步,在谈判过程中,仔细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立场,从中整理出对方的核心利益所在,整理出与己方的共同利益(或观点、立场)所在。其中寻求双方共同利益所在十分重要。第二步,充分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诚意。梳理出自己这一方诸多诉求中哪几条是核心利益。第三步,强调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并迅速就此达成一致意见,然后争取双方各自在对方的核心利益区域做出妥协,从而实现共赢。例如,许多人认为,在大宗商品买卖过程中,价格是双方的矛盾焦点,双方的核心利益都在这个区域。其实不然,商品交货的时间、地点、甚至批量,付款的方式等等都可能是比价格更重要的核心利益。需要在谈判过程中仔细倾听、理会和询问。有人会问,辩论真的一无是处吗?万一我想去当律师怎么办?
辩论当然有其用处,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从苏格拉底时开始,古已有之,我们也不反对学生参加辩论协会。但我强调的是,财经学生应有辩证思维,但不要养成辩论习惯,特别是不要***惯驳斥人家。记住:口呆舌笨仍可以前途无量。至于想当律师,除非你要去当法庭辩论律师。否则,当财经律师还是共赢思维好。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院长札记(20)——思政课与锵锵三人行
我最爱拿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和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比较说明:雅典式教学和经院式讲学之优劣。
文涛兄的“锵锵三人行”开播恐怕已三五年了吧,我是期期期盼,场场爱看。其议题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其中多少敏感话题,多少原则问题,但文涛兄都拿捏得当,放得看,收得回,话题既能开放思路,又不触及雷区,几年下来,没听说捅过什么大漏子,反而博得举国喝彩,成为最热门的电视节目。再看“百家讲坛”,栏目的名字就比“锵锵三人行”正规学术得多,但少见思想之光,反显陈腐之气。按理说,举国之内难道找不到高人?但这么多年下来,除了于丹和易中天等少数几个人难得地如日中天之外,其余的“专家”怎么听都觉得像说书的但不如人家说书的编得好。我想即使优秀如于丹之类,再继续在“讲坛”上多说个几十场,其结果也不过如此。这是为什么?是水平问题吗?难道文涛兄几个人就这么厉害,他们思想的光芒足以盖过全国的学术精英?我想谁也不会同意这一点。关键是形式!“锵锵三人行”是“雅典式教学法”,其形式是启发式、讨论式。而“百家讲坛”是经院式教学法,其形式是一言堂,满堂灌。
“雅典式教学法”是2000多年前,希腊“雅典学派”所创,它以启发、提问、讨论、辩论的形式,明是非、辩真假、讲哲理,又被称为“苏格拉底方法”。在人类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被广泛采用。其特点在于:师生平等,脑力激荡,形式轻松,方法多样,即可深入探讨,又可因材施教,场地不拘,山上树下,河边海滩,大厅陋室皆可。人数有限,主讲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其余只能作观众了。
雅典式教学法最适合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研讨。因为这类科学的任何结论都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很容易被实验室验证。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理论、原理都必须经过思辨过程才能被接受。这类科学无论其论证如何严密,但却由于它缺乏科学的论证工具(如数学)和实验室验证,因此必须在讨论中才能明辨是非。经院式教学法源于中世纪欧洲。其特点在于:教师一人言,学子众人听,教师引经据典,观点分明,整堂课重在概念分析,逻辑辨析以证明或反驳某种观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严密,要点清晰。教学形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学条件不可太差。经院式教学法在中世纪极为盛行,这种形式加上其神学的教学内容导致了中世纪文化教育的普遍衰落。经院式教学之所以流传久远,也有其优点和特点,他与一定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也可以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经院式教学具有内容体系严密,要点清晰,形式严肃,教师可从容地进行概念分析和逻辑论证等特点,故它很适合于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这也是这种形式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这类课程也并非一无是处。这种形式因宗教而起,为教会所用,在很多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宜于完整地向听众宣传某一理论,可以使听众感到理论的整体性、逻辑性等等。但由于其形式的严肃性容易导致听众疲劳,从而感到枯燥。此外,如果该理论听众以前曾多次听说(尽管不完整),容易感到你在说教,更觉枯燥。故教士在传道时多用鲜活的例子来刺激听众的神经,你听说过教义,但未必听说过案例——故我们的一言堂也宜用案例教学。由于在经院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容地引经据典,完整的讲述案例,可以满腔热情,可以泪流满面,还可运用现代传媒工具。总之,各种信息输入并举,故它很容易证明自己的观点,打动听众,极富煽动性。故它很适宜于政治家的宣传、励志类的演讲„„
但经院式教学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宜多次进行。例如:一周内超过三次,一年内周周都有。如果如此,无论你讲演者理论水平多高,讲演能力多强,最终以下三者必沦落其一:枯燥、矫情、啰嗦。“百家讲坛”就属此例。说到这儿,我们的思政课该怎样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已很明白了。经院式教学不可不用,因为不用不足以理论之严密和完整,对初学者尤其如此。但不可多用,尤其不可每节课都用。思政、哲学以及绝大多数的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应以雅典式教学为主!
院长札记(21)——我的知识观
(一)关于知识的论述,最著名的莫过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穿越时代,响彻云霄。几乎任何一个稍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它。几乎每一所中学,都把它当作名言警句挂在墙上。我这个人天生反骨。愈是名人的话,我愈爱琢磨它,有的琢磨得我拍案叫绝,比如毛主席说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句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有的琢磨来琢磨去,我发现有问题了。其中就有培根这一句。
一是时代性。培根提出这个口号,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科学技术知识正以其强大的威力,打破经院哲学和教会的羁绊,得到迅速发展。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振聋发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它在教育思想上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从此科学教育开始登堂入室,经院哲学和神学对学校教育的垄断被打破。但四百年后的今天,科技就是生产力已深入人心,这句话因反经院哲学而带给人们的警示性已不存在,而其副作用却产生了。君不见,你问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惊人一致:“学知识,将来找个好饭碗”。问题还不在于这个回答,而在于接下来的推论: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各门专业课。专业课是什么?专业课就是书上那些定理、定律。那么,学知识就变成了背书本,教授知识就成了灌输书本内容。你看,满堂灌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群众基础,怪不得几十年教的、学的都痛苦不堪,也没有人敢把它推翻。
二是含糊性。知识是什么?培根说这话的时候,说的人很清楚,听的人也很清楚。那时的知识尽管很丰富,但还在人可以接受的数量范围以内,所以培根当时提倡教育要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今天的知识是什么?是指信息?那简直浩如烟海!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同样多得无法想象。古人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知识多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而今天我们只能用“无法想象”来形容知识之多了!“想象”已经无边无际了,而且还“无法想象”!那么你到大学来“学知识”,学什么知识?你当然回答是专业知识。但专业知识离不开专业基础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于是你一定会四年都在书本知识中打转转。殊不知今天的知识可不像培大爷当年的知识那么好学(因为浅显),那么好用(因为学科分的不细),那么经久耐用,等你找到工作时,你才会发现,你学的基础知识与实际相差十万八千里,你学的专业知识常常又是牛头不对马嘴。知识的力量何在?
问题出在哪里?怪学校理论脱离实际?要知道,实际就是现在有一万多个职业,学校怎么可能设一万多个专业?就算设立了,你又能将其结合吗?所以说: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脱离饭碗,是当今知识爆炸时代之必然。这就给所有教书和读书的出了一个难题:到大学来干什么?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教?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问这个问题,因而绝大多数大学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问题并不因无人问答而消失,反而变得更为严重了。所以你看到满堂灌仍然肆虐课堂,教的很郁闷,读得很枯燥,大家都努了力了,但多是无用功。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钱财,泯灭了人性,扼杀了天才!
那我们是怎么办的?有什么高招?
去年夏天,黄、杨两位院长带我院一帮专业建设研究所的所长修改制订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后来还到青城山去挑灯夜战了几天。回来之后,我看报告,还没读完第一页,我就拍案叫绝!那上面写着: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以综合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能力提升为主线,以知识学习为载体。这个提法,我认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至少对我院是如此。
所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老师教书的方案,就是学生读书的方案。当今世界,人们干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才不至于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所以,开头第一句: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职业是什么?就是饭碗。发展是什么?因为饭碗要变化,要涨大。所以,“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符合当今社会人们读书的普遍愿望,符合中国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没有说大话,说空话,目标明确,且具有操作性。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就明确了学生今后的学科种类,明确了知识的大体结构。这尽管犹如在一片迷茫的知识海洋中看见了指路明灯,但还是远远不够,因为,你面对的知识还是无边无限,应该如何着手,才能到达彼岸?第二句:以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这句话拨开迷雾,指明了到达彼岸的路径,不要就知识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是无限的你学不完它,知识是变化的,职业也是变化的,你提前几年为职业而准备的知识到头来多半是一场空。因此要学习如何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什么?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大学生应掌握的“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会,又不仅仅包括知识,它有更广泛的含义,它还包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rtrick,1871-1965)所强调的:“就教育目的来说,由于思想和教育都必须为了行为,教育必须将培养品格作为它的根本目标。所谓品格并不简单地指道德品质,而是无所不通的——人的一切思想方法、情绪、参照自我、他人以及世界而产生的行动。如果品格是无所不包的目的,教育就不能象过去那样只是为了知识,或主要是为了知识。......知识无疑是高贵品格基本部分,但并不完全。知道做什么并不能保证导致正确的行动。因此,教育必须以完整的人格以及无所不包的品格为目的。”(见《教育哲学》,1956年英文版,第220页)
这四会,就是综合能力,它是知识之知识。有了它,你就不是书本的奴隶,而是知识的主人。如何才能提升综合能力?这就是第三句:以知识学习为载体。能力不是加工好的菜品,你唾手可得,能力也不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直奔主题,能力的来源只有两个:一是从前人的经验总结——即书本中学习,二是来自于自身的亲自实践,两者都是在学习,正如毛主席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能力的主要来源于书本学习,同辈学习和教学实践,这一切都是知识学习的过程。这时学习知识,不是为知识而知识,知识是作为能力的载体而被学生主动地汲取和掌握。
院长札记(22)——我们的知识观
(二)在我们的知识观中,知识是什么?知识是构造未来职业生涯大厦的钢筋水泥等原材料。在我们的这个知识观中,知识首先是有目标性、有针对性的。这个目标就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学知识之前,首先要设计你的职业生涯蓝图,犹如建房之前首先要有设计图纸一样。
其次,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知识虚无主义倾向和知识无用的论调。知识是建成职业生涯大厦的钢筋水泥等原材料,没有它,任何图纸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我们又认为知识是有比例的,是结构性的。犹如大厦所用之原材料是有比例、结构性的一样。我们既不过分强调基础知识、人文素质知识,也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知识,我们认为这由职业生涯蓝图确定其比例。就像建一座大厦,由蓝图设计来定花多少原材料以夯基础,花多少原材料以做装修一样,是科学的、合理的,而不是盲目的。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我们还认为知识是有时效的。这个时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年龄与学习效率之间关系的时效性,有的知识学习效果随学生年龄增大而下降,如英语知识;有的知识学习效果随学生年龄增大而上升,如财经知识。二是知识的使用时间与学习时间之间的关系的时效性。应用类知识应当提倡“活学活用,急用先学”,人文类知识,应当提倡老酒尘封、历久弥新。
我们认为知识是有价值的。就像钢筋水泥等原材料一样,你要获得它,是要付出价值的。当然,对知识来讲,你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时间和精力。此外,就像建筑材料有的会因时间过长而过期,有的却因时间推移而增值。知识的价值也有类似情况。我们称之为知识的时间价值。
因此,学校在为学生设计学习计划时,应有知识时间价值观念。当学生年纪尚小,职业生涯蓝图未定时,应当学习那些随时间其价值上升的知识,即人文素质类、语言文化类知识,而对技术操作性知识应当限于一般人类活动,如烹调、木作等,不应当过于专业,如农业机械、耕作等。我们认为知识是发展变化的。就像建筑的原材料不断在更新一样,知识也是以极快的速度更新。新材料替代旧材料,新知识替代老知识,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洪流。就像新楼必须要用新材料,老楼仍可以保留老风格一样,我们认为不必所有人不分老少都忙于赶潮流。新楼有新楼的时髦,老楼有老楼的典雅。只要老楼没有破到不可使用,没有必要重新装修之。
我们还认为知识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替代的。我们称之为知识的流动性替补。就像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如钢材可替代木材,木材可替代塑料一样,我们反对机械的知识观,它认为每一部分知识都像机械上的一颗螺丝钉一样不可缺少,无法替代。我们反对把知识僵化、固化和绝对化。这个社会,到处都可以找到“一招鲜,吃遍天”的例子。
最后,我们认为给学生一生知识学习指明了方向、目标和结构的这张职业生涯蓝图,是生物工程蓝图。也就是说,它不是钢性的,而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发展、变化的。当然,这个变化要受到它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制约或引导。
院长札记(23)——学习的时空效应
我在“双语教学”等文中,已详细介绍了我们关于“学习的时间效应”思想,它主要是指:人在一生中不同的时期,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效果是不同的。有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随年龄增大学习效果下降,如学习英语,最佳年龄阶段在12~25岁期间,过了25岁,学习效果显著下降,当年一天能背10个单词,现在10天也背不住一个单词。有的学科恰恰相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年龄增大、阅历丰富而更加容易,如财经科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战略管理”、“行为科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等。大概可以这样归类:语言类、理工科类的许多课科,由于其需要记忆大量内容后续的课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这类学科愈年轻时学习和掌握愈容易。而文科类许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更多的是学生的阅历和经历而不是记忆力。所以这类课程学生经历愈丰富、年龄愈长则愈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解“学习的时间效应”,对于学校和学生安排学生一生的学习计划有重要的意义。
我在这里特别要介绍的是“学习的空间效应”思想。简单地说,它是“因地制宜”思想在学习领域的使用。它是指,任何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应根据学生当时所处的空间环境展开,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你此时此地所具有的一切外部条件来展开学习,而不是抱怨缺这少那,等待万事齐备才开始读书。有首打油诗是这样讽刺这类人的:“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子冬又冷,收拾铺盖好过年。”因此,我们说,“学习的时间效应”是终身学习的整体时间计划和安排思想,而“学习的空间效应”则是学习的因地制宜思想,即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根据此时此地的环境、条件而调整、变化的思想。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只要你有心,学问处处有,学习处处在。不要以为只有在教室正襟危坐才是学习,在校园里漫步闲谈也是学习;不要以为只有在书斋才是学习,在车间、地头、商场都是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留心处处皆学问。现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有一个共识,认为现在大学生素质降低、学非所用是学校课程内容不当、理论脱离实际所致。因此解决方案是调整课程内容,使之与实际更吻合,增大实践内容,强化实践教学。这是看出了病兆,开错了药方。要知道,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各类职业的实际、专业知识千差万别。大学生在学校里,即使有专业方向,也主要是些基础的东西,与实际有距离是必然的。要想学以致用,立竿见影,那是古代社会、农耕时代的事情。现代社会讲求这个,不仅不能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老问题,反而会让学生学理论觉得无用,学实际觉得无趣。所以我认为,当今教育界的问题不是内容问题,而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问题。抓教育内容而不改教育思想和方法是舍本求末,事倍功半。所谓教育思想是指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内容学习为方法学习。如果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使每一堂课都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那么即使在教室里、在学校中,学生也能掌握到今后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法和原则,何必要舍近求远,舍简求繁,大搞什么“实践”教学呢?这就是学习的空间效益思想!要充分地、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学习空间、学习条件来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去要求,去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制造去等待所谓的实践空间。
世界上一切成功人士都是善于应用“学习的空间效益”的高手。鲁迅说他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鲁迅把学习时间抓的很紧。非也!鲁迅难道什么都不喝吗?一样要喝,不同的是,别人喝咖啡就是喝咖啡,而鲁迅喝咖啡还从中悟出点东西来,这就是为什么他老人家的文章如此细腻、深刻、辛辣的原因。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的能力。不一定要开车床。种苞米,从日常生活如喝咖啡一类的小事中一样可以悟出道理!这就是“学习的空间效益”思想:要善于从此时、此地、此人、此情景中,悟出一番道理来!
“学习的空间效益”思想,应用于学习的阶段性安排中,就是指,这段时间,你只有这样的空间条件,你就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其他的内容或方法待外部条件变化了再说。比如在学校读书期间,什么是今后一生中都再也难得的学习条件?一是教师,二是同样意气风发的同学,三是图书馆。这三大条件,是大学时代的核心空间优势所在。怎样充分利用这三大优势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然是多向教师请教而不是听他讲演,因为今后一生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听到更多伟人和高水平的演讲,而难有高人当面点拨了!当然应和同学讨论各种话题、进行思想碰撞、脑力激荡,因为今后工作、生活中再难有如此之意气风发、志向远大而且没有利益之争的同龄人朝夕相处了!当然应该多跑图书馆,因为今后哪里去找如此近便、如此丰富的图书馆!在这个阶段中,你如果整天想到车间、到地头、到商场去锻炼,到农村去访贫问苦,偶尔为之到未尝不可,整天如此就大可不必,因为你今后有的是这种空间和时间,你还是利用好今天吧!因为今天的一切,明天尤为珍贵。
“学习的空间效益”对于教师来讲,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当你真正认识到学生和你讨论五分钟,胜过他听你一学期的课时,你当然就知道怎样安排你的教学方法和时间了。这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道理。鲁迅在喝咖啡时一定没有想去悟出钓鱼时才能悟出的道理。所以说:喝咖啡时就悟喝咖啡的道理,至于钓鱼的道理,今后有机会钓鱼时再说吧!这就是,“学习的空间效应”思想的本质:此时、此地、学此理,其他的今后再说吧!
院长札记(24)——下级管理上级
我经常告诉我的下级:一个好的下级,一个成功的下级,一个让上级满意甚至离不开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的下级,是一个善于管理上级的下级。这是否违背了一般常识、违背了管理基本原则?非也!日本的企业中大行下级管理上级之风,有人还写了一本小册子叫“如何管理上级?”可惜我忘了作者和出版社的名字了。实际上,只要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组织中的上下级之间不是主仆关系,而是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分工合作关系。只要理解到这一点,下级管理上级的必要性就不难理解了。
首先,下级比上级更接近实际,因此他对事情的方方面面了解更为深入、全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这就是最古老的“信息量决定决策权”的思想。因此,在很多紧急的、具体的、瞬息变化的事情中,下级主动要求上级给予更大的决策权甚至先斩后奏都是忠于组织的表现,这种人是干才而不是捣蛋鬼。在大学的管理中,后勤工作、学生工作中常常有大量这类事情。在这类事情中,如果我们的工作人员,过于讲求程序、讲求权限、怕担责任而不迅速作出决断,是会误大事的。因此我们有一个全面责任制思想,它是在岗位责任制之上的思想,这个思想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着眼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权责的分担。(见我的文章“踢足球与踢皮球——论全面责任制”)
其次,下级比上级更具有专业水平。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都是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如果单纯按行政的上下级思想来处理教学,科研事务,常常会出现瞎指挥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不提倡外行领导内行,而提倡“教授治学”的道理。但中国的大学行政化严重。而且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深入骨髓,一般行政权力很容易侵占学术权力,这在所有的大学都是如此,民办大学也不例外。这是民族性的问题,这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行政人员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授治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科研等许多事物中多听教师们的想法和意见。对任何有想法、有干劲的下级,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天府学院的许多重要项目甚至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大事情,都来自于下级的创造性工作和建议,如加入欧洲教育组织,成为其在中国的第一个会员单位;与摩洛哥私人银行学院联合开办私人银行专业;HND项目的开展;与Oracle的合作;与马斯基的合作;学生科研助理与指导教师开展的一系列研究项目;等等等等。为了及时听到教师的声音,我要求我们院领导必须打开大门,随时迎接到访的教师。任何一个教师约我见面,我一定尽快作出安排,绝不拖延或拒绝。同时,我的手机号码向全校全体师生公开,欢迎师生在任何时间向我提出任何问题或要求。
第三,下级必须管理好上级,才能有效地调动完成目标所必须的各种资源。一个好的下级就是一个有事业心的下级,他不会虚度光阴,他要干工作,他要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必须要有充分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在哪里?也需你自己所掌握的已足矣,那当然最好。但更多的时候需要上级的支持。因为他那里有更多的实现目标所必需的资源。一般的下级或胸无大志的下级往往只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只用自己手中已掌握的资源干事,不会想方设法利用组织的一切资源,包括掌握在同事手中、上级手中的资源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而任何组织中总有一些雄心勃勃的人,他们绝不会安分守己,他们要突破旧框框,干出新天地。这些人是组织的精华,是组织发展的原动力,上级要对他的予以高度重视,否则他们就会随风而去,你失去了最珍贵的人才还一无所知。怎么个“高度重视”法?就是倾听他们的声音,对于他们的项目,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接受他们的“管理”而不是高高在上,挑剔他们的设想。
最后,下级要管理好上级,更要讲求方式方法。管理是一门艺术,任何管理都要讲求方式方法,而下级管理上级的方法有其特殊性:一是要从小事做起,让上级从小事中对你建立起信心。古人云“不扫陋室,安扫天下?”就是讲从小看大。上级从来都是从小事看大事,从小节判断大节。我一个很有心计的朋友,接待重要上级来访时,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研究,绝不疏漏。例如他平时很喜欢开快车,但有领导在车上,他绝对不紧不慢,严格按交通规则办。领导由此认为此人很讲规则。吃饭也不是一昧都去高级饭店,而是仔细揣摩领导口味、爱好,有的甚至送去吃农家乐,领导吃得赞不绝口,还表扬他讲求经济实惠。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当然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我本人就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有一次接待领导因此而吃了大亏。我讲这些例子一方面希望下级知道领导的“识人之术”,另一方面也告知我们的上级:“以小看大”,此法并不可取。二是要加强沟通:要把你的想法、你的项目及时地与领导沟通。很多人认为要思考完善、事情方方面面都具备了再去汇报,其实这想法不一定正确。你可以先向领导吹一下风,告诉他事情的进展。哪怕你有一个想法也可以讨论的方式和领导沟通。多次的沟通,使领导对事情有一个由浅及深的了解,甚至培养了他对这事的热情或者说吊起了他的胃口,得到他的支持就容易了。这方面下级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老是想完美一些再去汇报,殊不知,不完美的时候去请教,得到领导的指导,相当于他也加盟此事了,把他也拉下了水,还愁他不支持不理解么?三是要锲而不舍。顽强的精神,锲而不舍的做事风格是办成任何一件大事之必须。切不可浅尝辄止。记住毛主席的一句话“最后的胜利,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之中”。你第一次去找领导,被他否定了,并不意味着他对你个人否定了、对这个项目否定了。也许他当时心情不好,也需他正在做其他思考,也许他对项目没听懂,也许他想考虑一下再说。这中间有很多也许,你千万不要只选其中最坏的。成功的下级是乐观主义者。他的雄心、他的乐观会感染上级,使他重新思考,转变观念。但你要“感染”他,就要接触他,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直到“感染”为止。四是要多谈工作,少提条件。这话听起来有点象“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实际并非如此,而是换位思考,讲求管理的艺术性。上级对一开始就过于提待遇、条件的下级会产生警觉甚至反感,原因之一是他会怀疑下级的目的是待遇而不是事情或项目本身。原因之二是,上级一般不愿意在下级面前言而无信,尤其是待遇方面的承诺。但你讲的项目还没干,先把待遇上去了,干不成或你干不好咋办?不是弄得上级左右为难吗?
要知道,任何成功的组织中,上级最重视的就是人才,上级要想迅速发展事业,感到最缺乏的也是人才。如果某件事情由你而起,并经你一手一脚干成功了或快要成功了,那时候上级怕的是你甩手不干了,那时候他什么条件都会乐呵呵地答应!
院长札记(25)——论民办大学的作用和地位
有人认为:民办大学的主要作用在于解决办学的经费不足。如果真是这样,现在民办大学应该关门大吉了。因为民办大学十几年下来,充其量不过为社会提供了几千个亿的办学资金。而目前我们国力之强大,动辄一来就是几万个亿投入来拉动经济。民办教育投入那点小钱,解决得了什么“办学经费不足”?
实际上,民办教育在当前教育界的作用,犹如民营企业几十年前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一样,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几十年前,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以温州的苏南模式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引起全国瞩目。经过一番激烈的交锋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支持。当时的民营企业,不仅对改善人民生活、丰富市场供给、提供更多就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培育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说傻子瓜子年广九之类的人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路先锋。
今天,在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经济:民办大学,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民办大学对满足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资源稀缺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其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在于它打破了中国几十年公立大学大一统的局面,顺应了世界教育发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达国家的公、私立大学并存的办**流,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全面的改革,意义极为深远。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长期按计划经济的思维办学,积弊甚重。钱学森教授临终之前的“钱学森之问”一语中的,撕破了皇帝的新衣,震撼了整个教育界,也震撼了全社会。各种指责、各种荐言、各种理论、各种解释如潮水般涌来,教育界当然也在积极行动。主管部门下达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文件,大有重头收拾旧山河的气势。但是公立学校还是那样的体制,还是那样的观念,要改谈何容易!民办大学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天地!在这里,没有旧体制的羁绊,新体制可以畅行无阻;在这里,没有老观念的禁锢,新思想可以深入人心;在这里,没有“老资格”从中作梗,新一代的教育家可以大展鸿图。
我在“论体制优势”一文中,对民办大学和公办大学在办学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民办大学在办学条件的其他各方面都比公立大学相差甚远。唯有一项可以比其优越的就是:制度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把一分钱当成一元钱来花,所以可以大大弥补民办大学的资金劣势;这个优势还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从而解决民办大学教师问题;这个优势可以以崭新的观念、务实的态度办学,从而解决民办大学品牌问题。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民办企业就是凭着这唯一的优势,在中国经济、社会中一路凯歌,成就了当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中国的民办大学必须凭、也只有凭这个优势,才能展示其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朵奇葩。
我们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十年前办学之初,就是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者、探索者的姿态来设计、实施我们办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的。正如我在“梦想”一文中所说:“从办学思想到组织机构,从教师队伍到学生管理,从教材到教法,以及基本建设、后勤管理,总之一切的一切,我都绝不照搬任何一所大学的固有模式,不仅不照搬国内的,更不(也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取其精华,弃其糟泊”是我们学习他人的基本方法,而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个面向才是真正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我们天府学院“大类招生,任选专业”,“全校范围的双语教学”开全国大学之先河,至今已实施十年!我们的“矩阵形教师组织”和“牛津式学生片区组织”,同样在全国大学的组织机构设计中绝无仅有,解决了大学组织结构“弹性生产线”问题,为大类招生、任选专业提供了组织保障。我们的“一个头脑,两个工具”是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思想在我院工作中的具体化,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财经特点。我们按“多元智力理论”来看待学生,是对传统以分数线划分人才等级观念的反动,是我们“权拿三本做起点,誓把一流当目标”的理论基石。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提倡“赏识教育”和“狩猎场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征,它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符合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雅典式教学方式”,打破了枯燥沉闷课堂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学中难以改变的“满堂灌”和“一言堂”问题。我们提出并广为实施的“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同样在中国大学中绝无仅有。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之间辩证关系,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我们深信三本学生中同样有优秀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对这些学生我们采用“项目启动式”,“科研助理式”教学方法,取的显著效果。一大批学生短短几年内就成为行业翘楚。一些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经过十年的探索实验,我们已经总结出“三大理论十九大措施的独特天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我院“教书育人八大理念”,以及我们天府学院的“十八大办学特色”。在后勤、基建等工作方面,我们也是创意无限:例如我们认为传统大学的食堂,是时间和空间的大集中模式,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按时间和空间大分散的方式设计我们的食堂运行模式,创造了小食堂办大伙食的奇迹,节约了数以千万计的资金。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又如我们的学生公寓,按照后勤社会化原则,采用卖出去又租回来的模式,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集中了上亿资金完成了上万学生的公寓建设,实现了“缺钱也要办教育”的神话。我们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投资数亿元,在成都龙潭总部经济城建立了建筑面积近十万m2 ,可容纳约5000学生入住的天府“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在企业中办大学,在大学中办企业,实现了多少教育工作者“教育与生产劳动零距离相结合”的梦想。
总而言之,中国教育改革之风,吹遍天府的每一处角落,中国教育改革之花,正在天府校园盛开!
院长札记(26)——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这似乎早已有明确的答案,是完全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任何新的思想和观点,都来源于对固有答案的推敲和反思。传统观念中,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的作用和任务就是一方面刻苦努力地去汲取最新的知识,“装满自己这一桶水”,然后把这些知识消化、加工、整理成适合于学生汲收的内容和形式,再传授给学生,即“灌满学生这瓶水”。
这种“传授论”有两大问题,一是容易导致教学方式的僵化,出现“满堂灌”。因为教师以知识传授为教学首要任务,必须重视和强调知识的逻辑性、整体性,也就是说,课堂那点时间还不够老师讲重点要点的,哪还有时间去干别的!二是容易导致重视学习的内容而忽略了学习的方法和目的。因为老师会认为: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已经考虑了目的问题,至于学习方法,我既讲了内容也讲了方法嘛!实际上,方法要在实践中才能掌握,而目的本身就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和调整的过程。
我认为传统的关于教师作用即“传授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忽略了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而大量的教育实践的及最新的教育理论都一致认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导致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改革教师在学生学习中作用的观点,改“传授论”为“培育论”。所谓的“培育论”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主导”,是培育学习环境,解答学习难题,而不是灌输知识体系,诠释知识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汲取而不是被动灌输。那么在这个“培育论”中,教师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我认为在本、专科层次,教师扮演两大角色:
第一,他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管理者。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它仍然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有指挥,而且需要不断的进行监督和协调的过程,教师就是这个全过程的管理者。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要研究其目的、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老师的满堂灌来完成的。接着,教师要对自己的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不仅要分班、分组、分课题,还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一系列具体的学习安排。接下来教师还要具体地指挥或安排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比如这一周要阅读、自学哪些书的哪些章节,要求要写读后心得,进行小组讨论等等。为了保证上述计划顺利的完成,教师还要采取一系列的监督协调措施。比如课堂测验,组织答疑或老师讲解,以及调整计划安排等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管理者,不是传统意义的手拿胡萝卜和大棒的酷吏,而是现代管理者。他是园丁,职责是营造适应作物生长的氛围;他是啦啦队的队长,为每一位队员加油鼓劲;他是激励大师,善用包括分数、表扬等一切工具激励学生奋发努力。
第二,他是学习过程的翻译者。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语言,或者自己独特的概念和范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实际上就是不能用自己日常的概念和语言,34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去理解专业中的概念和范畴。教师的首要作用,就是将专业的语言、概念和范畴,翻译成学生日常容易理解的语言、概念和范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翻译者”。传统观念往往把教师的这个工作说成是“答疑解惑”。从情景上看,似乎是这么回事。但这种说法容易让教师产生一个误区,认为要真正能解答学生的疑惑,必须自己的知识渊博。所以有“一瓶水,一桶水”之说。但谁都知道,真正好的老师是那种善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晦涩难懂的专业概念的老师,而不是渊博得让学生在知识的丛林中兜圈子,把人越弄越糊涂。
所以,教师作为“翻译者”,其努力的方向和内容显然就不主要在专业的博大精深之上了。教师主要应多花精力考虑:怎样把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概念和范畴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概念和案例。当然,对于那些需要指导硕、博士的教师而言,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为学生指明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道路,无疑使十分重要的。
院长札记(27)——大学教师矩阵组织
我们天府学院的教师矩阵型组织,可谓是前无古人。有人问我:你有必要这样折腾吗?与你类似的大学的组织结构不是现成的吗?你何必标新立异呢?组织理论告诉我们,组织的战略决定组织的结构。当我们天府学院在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时,确定了要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时,就决定了我们天府学院的组织构架必须是一种能保证这一组织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构架:弹性的矩阵组织。大类招生、任选专业是实现我院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战略目标的出发点和基石。否认或忽视这一点,就像一个以自己子女家庭幸福为奋斗目标的家长却忽略或反对自由恋爱一样荒谬。大类招生、任选专业必然出现热门专业过热,冷门专业过冷,教师忙闲不均,苦乐不均的现象。客观上要求建立弹性的教师组织解决之。教师矩阵型组织具极大的弹性,是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组织形式。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讨论过了。现在要深一步讨论的问题是,这种矩阵型教师组织除了为安排教学计划任务提供了弹性保证之外。教师组织的其他职能,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学习、监督等职能能顺利实施吗?学校的专业建设、科研工作有组织保障吗?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介绍我们是怎样通过三种类型的矩阵组织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
(一)教学中心—课程小组矩阵组织
教师矩阵组织根据教师在学校工作内容、性质不同,使教师同时位于学校的两个组织之中。一个是行政组织,在我们学校称之为教学中心,其工作的特点是:
1、时间是常年不变的,如永远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和“市场营销”这几门课要上。
2、内容是公共知识,是有规律的,不存在所谓的Know—How。
3、执行者是可以互换的,如一个老师可替换另一个老师的课。
4、方法是需要相互交流、学习的。因为我们处于课堂教学改革时期,教师间要不断交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5、执行过程是需要监督、调整的。
6、参与者众多。
由以上可看出,如果某教学中心规模过大,或承担的课程数目过多,则教学中心的日常工作将过于繁杂,尤其是上述4、5项工作,专业性强、细节性多、时间性强等特点。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增设了一层教学管理组织即课程小组,与教学中心共同构成矩阵组织,其特点是:
1、课程小组的存在时间为某年级该课程的开设时间,如大一开设市场营销课为2个学期则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对应有一个大一的市场营销课程小组。该年级课程结束后,该小组结束。
2、课程小组负责人为该年级同时任该课的老师中教学经验最丰富、最有责任心者。
3、课程小组负责该门课的听课、说课、出题、等等教研活动,其参与者可能来自不同的教学中心,各中心的主任支持他们的工作。由于一般课程小组负责人不是由中心主任兼任,故避免各中心竞争和冲突,且课程小组的工作某种程度上是中心工作的具体化和支撑,所以很容易得到各中心的支持和帮助。(见图一)
(二)教学中心—专业建设研究所矩阵组织
如图二所示,该图中位于纵列的仍然是学校固定的行政组织:教学中心,其工作内容及特点如前所述。而位于横列的专业建设研究所,是专门为解决学校专业建设这一重要工作而设立的。其工作特点为:
1、专业建设研究所的工作时间上是阶段性的,是长期的,但不像教学中心那样是日常的。
2、参与者要长期思考,长期关注,因此需要保持成员的稳定性。
3、工作内容是专有知识而不是公共知识。
4、参与者相对较少。
图
二、教学中心—专业建设研究所矩阵组织
学校明确专业建设研究所在待遇上所长是中层干部待遇,组织性质是项目组织而不是行政组织。这种规定一方面考虑了专业建设工作事关重大,且负责人都是本专业的骨干力量,有些是由中心主任兼任。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民办院校一定不能机构冗肿,人浮于事,机构能少则少,能减则减,能并且并,这是机构设置的第一原则。
(三)教学中心—科研及其他项目矩阵型组织 图
三、教学中心—科研及其他项目组织 如图三所示,设立这一矩阵组织的目的是鼓励教师突破专业限制,交叉融合开展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这个组织构架同时还支撑学院的其他项目,如管理项目、学生活动项目等等。可以放入这一构架中实施的项目如:
教学活动方面的项目:
1、体育教学中心和经管教学中心在计划课程中展开的拓展训练。
2、体育教研中心和各片区党支部课外展开的拓展训练或其他体育活动。
3、经管中心与信息中心合作的Oracle项目等。
管理方面的项目如:
1、十年校庆办公室;
2、工作日写实项目;等等。
学生活动项目:
1、以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相结合开展的智缘工作坊项目;
2、以专业教师为指导的学生专业协会和社团所开展各项的活动。正是这以教学中心为主体的三种类型的教师矩阵组织,既保证了我校大类招生对教学工作建立弹性教学生产线的要求,又满足了专业建设、科研工作等对组织的稳定性、专业性要求。十年的运作实践表明:它是极为高效的、成功的。所以,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组织结构方面,我们又开创了中国大学之先河。
院长札记(28)——论制度优势
我还在少年时读过俄国作家契科夫一段很妙的文字,大意是: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白狗要叫,黑狗也要叫,大狗小狗、白狗黑狗一起叫,这个世界才美妙!六年前,我作为一个私立大学的创办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这个小黑狗怎样叫,才不至于泯没在一片狂吠之中?任何一个组织,在制定自己的战略时,首先要分析的是组织内外的优势与劣势,当然是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
私立机构的优势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体制优势。但就凭这一点,改革三十多年来,36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当今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对国计民生的贡献:40%就业依赖于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获胜者必是民营!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国营企业称王称霸的地方都是因为有垄断和歧视民营企业的政策撑腰。
高等教育这个行业也会如此吗?我认为,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三十年内民办大学不可能像民营企业在其他行业一样攻城掠地,一路凯歌。夹缝中求生存,差异化求发展才应该是民办大学未来二十年发展的主旋律。当然,这期间如果政府出台扶持民办大学的重大举措,形势也许会改变。作为制定组织战略的前提,我们还是先分析一下,民办大学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从人方面看:万事皆起因于人。在人方面,民办大学初期处于劣势,长期则处于优势。在办学初期,民办大学因一没名气二没积淀,人才奇缺。无论经济待遇还是政治待遇,或者社会地位,都无法和公立大学相比,故吸引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十分困难,这一点,和我国民营企业起步之初十分相似。但随着时间推移,少则五、六年,多则八、九年之后,民办院校慢慢就会集聚一批有志之士。由于中国教育弊端导致的学位、职称与水平能力严重脱离现象,民办院校里集聚的这些人才不一定都有教授职称、博士文凭,但他们热爱教育、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而且许多是复合型人才,是最称职的教师,也是最安心于民办大学工作、不易被挖走的人才。由于民办院校灵活的人事、工资和激励政策,这样的人才会愈集愈多,十年之后,学校里面会集聚一大批这样文凭不高水平高、职称不强能力强的人才,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办学的中坚力量。
相反,公立大学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吸取人才时过分讲究毕业文凭、职称这类的“硬指标”。讲文凭不讲水平、讲职称不讲能力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引进人才之初,而且体现在办学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考核也重科研轻教学,重安分守己轻开拓创新。长此以往,有能力的教师往往会走出象牙之塔,到社会上去打天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者学校又无法淘汰之,多年之后,学校就云集了大量高文凭、高职称的平庸之辈,既不热爱教育,也无创新激情。
在管理干部方面,仍然是这样,民办大学在办学之初同样缺乏管理干部。以校级领导为例,民办大学办学之初的校领导(包括校长、副校长)往往由创办者自己或者亲信担任,也有聘请从公立院校退下来的院、校长,或由母体学校选派干部。这样的干部队伍显然不能与公立大学多年办学积淀选拔出来的干部相比较。但随着时间推移,短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民办院校的管理队伍迅速优化,这主要得益于民办院校强有力的法人治理机制和灵活的内部人事、工资等激励措施。民办院校的股东会会迅速地对不合格的校长做出调整,其校长也有较大的权利对其副校长及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做出调整,很容易形成一支稳定、高效、强有力的管理队伍。而公立高校一方面是干部政策能上难下,另一方面是人事、激励政策死板,无论是高层的校领导,还是中层的院领导,都是请神容易送神难,长期以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扯皮严重。
人方面的优势是民办高校的核心优势,是几十年后民办高校赶上和超过公立大学的唯一原因。但许多人却认为民办高校人才缺乏,是其主要劣势之一。这是只见文凭不见水平,只讲职称不讲称职。当然,也有民办院校不知道自己这一优势,或者说不懂得如何用自己的体制优势来创造这一优势。如果长此以往,这样的民办学校也只有关门大吉了。其次,从财方面看。目前,民办院校在“财”方面和公立大学相比,是处于绝对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生均收人:这里的生均收人是指学校当年各项收人总和(即学校总预算)除以学生总数。民办院校的收人只有两项:学费和住宿费。另外每生每年400元左右的学杂费是实报实销,属于代收费。因此,目前中国民办院校生均收入高者约17000——18000元/年(含住宿费,37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不包括艺术专业),低者10000元左右。相比之下,公立大学生均收入高者可达30000元以上,低者也达17000——18000元/年。如果再扣除民办大学应上交给其母体学校的管理费(约学费的10—20%),可以看出民办大学的生均收入仅有公立大学的60%以下。如果和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或985工程大学相比,那么民办大学的生均收入只有其30—40%。
2、建设费用:民办大学都处于初创期,投入巨大。其中,征地费用民办院校又往往高于公办院校,使其财力进一步拮据。而公办院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国家的长期大量投入,即使建新校区,也属锦上添花之列。银行争相贷款,财经专项资金,老校区腾笼换鸟等等都有巨资投入。仅从以上两项收支情况就可以看出,公立大学财力比民办大学不是大几倍,而是大几十倍。所以,一句话,要比钱,民办大学只有死路一条。难以开源,民办院校只有在节流上想办法。所以民办大学不能养一个闲人,不能设一个闲机构。民办大学必须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之上。
在管理上,民办大学不能以公立大学为参照物,因为那太奢侈、太浪费、太人浮于事、太低效率。民办大学没那个钱,民办大学必须以民办企业为参照物,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一个部门干几个部门的事。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少钱办最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民办大学的制度优势。
在教学上,民办大学也不能照搬公办大学那一套,传统教育那一套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满堂灌,沉淀几十年,难以扭转,它浪费了教师的精力,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浪费了学校的钱财,民办大学浪费不起。在教学上,民办大学学公办大学那一套,不仅学不会,而且要学死。民办大学怎么办?开拓创新就是唯一出路,要以教育家的思维和眼光,企业家的气魄和胆略,从国际视野,用创新思维来探索中国大学教育的新路子。从组织结构设计,到教师队伍建设;从学校发展战略定位,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各门课教学目标,到每节课教学方式;从思想政治工作,到后勤服务保障,方方面面用创新思维,用企业家的精神,用教育家的爱心和观念,都可以开拓出无限的空间。
总之,与公立大学相比,民办大学无论在品牌、师资、财力、物力等许多方面都相差甚远。但民办大学有一项核心优势:制度优势。这个优势威力之大,已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被我国广大民营企业的实践所证实。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也单单就凭借这一优势,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攻城掠地,一路凯歌。尽管教育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质:如育人效果的长期性,意识形态的约束性,经营目标的非盈利性等等,这个过程会漫长一些。但只要我们的民营大学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运用这一点,抱着做事业而不是赚钱的心态,点点滴滴,长期努力,中国民营大学一定会屹立在世界大学之林。
院长札记(29)——“1+2+3+4”人才培养特色
所谓“1+2+3+4”人才培养特色是指“一个头脑,两个工具,三个习惯,四项品质”。我们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熟练掌握外语、信息技术,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国际视野和财经思维头脑,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其特色在于培养:“一个头脑,两个工具,三个习惯,四项品质”的人才。
因此,将“1+2+3+4”称为我校办学特色也可,称为人才培养特色也可,称为办学理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念也可,称为人才培养目标也可。就好像称西南财大是全国财经名校也可,是四川最好的大学之一也可,是全国211工程大学也可,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可。只不过是将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和范畴进行描述而已。但这一点,恰恰是学文科的人最应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恰恰是最容易混淆和难以掌握的能力。你常常可以见到几个人在那里面红耳赤地争议某一经济或政治问题,各执一词,似乎观点各异,但高人一眼可看出来,他们并无本质分歧,只是语义分歧而已,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或论述问题而已,如果用一个图形将他们的观点表示出来,你会发现,在共同的范畴(如阴影部分)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他们认为非常不一致的地方本来各自说的就不是一个问题!
商业的谈判也是如此,应该把努力集中在寻找各方的共同点—阴影部分,这就是共赢的部分,掌握了这个能力,就具备了财经头脑。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带着共赢的心态而不是致对方于死地的心态进行谈判和合作,这就是—财经头脑。当然,作为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应该有更为准确的定义。(见《自评报告》1.5 人才培养模式。执笔者:孟虹.杨大友)
“一个头脑、两个工具”是“才”的核心内容,“一个头脑”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财经头脑。“两个工具”是指能熟练运用外语和信息技术两个工具。一个头脑的核心是建构学生财经思维模式,除“智商”培养外,更注意“情商”和“财商”培养;两个工具是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超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将花数倍的精力才能掌握同样的内容。“一个头脑,两个工具”符合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对财经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符合大学生智能发展的客观规律。谈起“一个头脑,两个工具”,要追溯到27年前,我刚从西安有色研究所考到西南财大工经系读研究生,我在科大读本科的一位同学到这儿读研究生早我几年,他告诉我:“这儿是伪科学,没什么可读的,上面有个什么说法,他们就给他自圆其说。学好英语和计算机今后总是有用的”。
同学的经验之谈总是胜过前辈的谆谆教诲。他的话,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研究生学习,我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用文理比较的方式来研究、看待财经这门科学的。我发现,文科和理工科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理工科的学习,犹如建一栋大厦,每门课程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没有下一层,就不可能建上一层,要想建一栋高耸入云的大厦,就必须把地基打深,打牢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有的如大厦之上下层,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次序井然、不可逾越,有的如大厦之墙壁,缺一处,虽不影响大厦之建成,但终究犹如墙上少一块砖、多一个洞,总是一个遗憾或叫漏洞。而文科则不一样。文科的学习,犹如编建一个铺天盖地的天网,网越大,囊括得越多,甚至可以揽天地于怀中。至于这个网或许有许多漏洞,倒也无关紧要,抓大放小,自古文人都有不拘小节之风。所以理工科重在精深,而文科重在博大。理工科不精,则是一栋烂尾楼,好高骛远,半途而废,全无用处,全都浪费。理工科不深,则浅尝则止,难成大器,但仍有小用,仍如一栋小宅,倒也实用。文科必须博大。心不高远、智不博大,学文科必陷入风花雪月,人也许精细,但雪花膏气味太重。办事作文,精雕细刻,一派匠气。
说了半天,无非是想说明:文科并非如我那位师兄所说是伪科学。只不过他不同于理工科,有自己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最后体现出来的是办事方式。说到这儿,顺便想说另一件事。近些年许多文科领域的研究者可能被人骂“伪科学”多了,想用理工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如经济学流行数学模型,教育学也想在实验室发现规律。我认为这才是在搞“伪科学”。你想经济学最终要决策者使用,你用决策者完全不懂的语言,吹得他云里雾里,用你不是,不用也不是。弄得经济学犹如巫术,只有巫师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倒也好,其他人无从评论,只有你是神的代言人。记得当年我在写博士论文时,论文初稿出来后,导师对我说:“现在都讲数学模型,你论文里面还是多点模型,显得科学些”。我是理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工科出身,加数学模型对我是小菜一碟。我把本来用文字说的非常清楚的内容用模型加以表示,果然论文显得更加科学、更有深度!我当时深感:所谓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本质是装饰性而不是科学性的。兜了一圈,还是想说明文科学生几年大学生活下来,学的关键是文科的思维方式,没有必要在理工科的那一套上花功夫。我这儿对我的财经类的学生提的是财经头脑。
自85年来我读研究生开始,经过了十几年的思索和总结,十年前我办学之初,就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头脑,两个工具”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内涵是指:财经人才,重在培养他的胸怀,他的品格、他的价值观和他的思维方式,所有知识和技能都是围绕着头脑的培养而展开的,为知识而知识的学习是毫无价值。有没有特别重要的知识或技能呢?有,那就是两个工具。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两个工具?一是因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财经人才必须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财经问题,才可能高人一筹,才可能不被时代淘汰。全球一体化又要求新一代财经人才必须掌握英语工具。第2个原因我在“双语教学”一文中重点讲了,就是学习的时效性原因。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同一门功课效果不同。或者说不同的功课,随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效率有的呈上升、有的呈下降趋势。例如财经类的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战略管理》、《经济学原理》等,其学习的时效性随年龄增大而上升。也就是说,学生随着年龄增大,经历丰富,对这些课程的理解、掌握也更加容易了,原来百思不解现在一下就懂,原来一知半解后来触类旁通。另外有一些课程,其特点是逻辑严密,对记忆力要求高,如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英语等等,其学习时效性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很多人都有体会,过去一天可背十个单词,现在十天也背不住一个单词。因此,我们设计课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习时效性这一关键问题,让学生的学习高效。
所以说,“一个头脑,两个工具”抓住了关键,抓住了重点。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教育思想的精华,使学生事半功倍,是我们办学思想的精华所在。“三个习惯,四个品质”是对“一个头脑”的升华和补充。有人向我建议,认为“头脑”更多的是“才”的含义、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勉强,不具体。我认为有道理,于是就有了“三个习惯,四个品质”。它是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一个合格财经人才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院育人的首要任务。三个习惯是:“自信、自律、自学”三个良好习惯;四个品质是:“忠孝、廉耻、诚信、勤奋”四个做人的品质。忠孝包括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组织,忠于家人和朋友。三个习惯、四项品质不是理论知识,学院将它们融入整个校园的学习、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草一木中,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学风、校风中。(见《评审自评报告》 1.5 《人才培养模式》.孟虹.杨大友文)
特别要指出的是“三个习惯”是针对我们的学生的特点而提出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假如我面对的是北大、清华那类的学生,我提出的习惯要求就不是这三个了。同样,“四项品质”也是针对当前社会的特点及财经人才的要求而提的,如果今后社会在变化,学校在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也许不仅局限于财经类,这个提法也许要调整。
院长札记(30)——踢皮球与踢足球--论全面责任制
“全面责任制”是我院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我院党委书记孟虹教授在4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自评报告》中这样描述它:“坚持在管理和服务中贯彻‘全面责任制’的原则,全面责任制有别于岗位责任制,要求每个人‘立足本岗位,关注全过程’。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员工不仅要做好自己分内工作,还要自始自终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并能及时对其他岗位人员予以支持和帮助。”
“全面责任制”是岗位责任制的升级版。为什么要升级,因为岗位责任制容易出现“踢皮球”的现象,把问题当皮球,踢出去就与本岗位无关了,所以任何单位都可常见这样情况:一件事故发生了,追究责任时,任何人都会说:“我已经把这事告诉了***”。意思很显然,皮球我已踢给他人了,至于后果如何,反正不关我的事。全面责任制就是因此而升级的。在全面责任制中,球还是可以踢,因为你不能解决问题把球留在你那儿干什么?但你踢的不是皮球,而是足球。前者的原则是踢出去了事与自己无关了,而后者的原则是在球进球门之前(也就是问题解决之前),永远与你有关,你必须关心球的下一步,再下一步,你必须随时准备配合,准备再接球,反正,不关球进了还是没进,你都脱不了干系,你都与之休戚相关。因此,全面责任制要求全体员工以全面的眼光对事情的全过程负起责任来,学校以这个原则来追究任何一个事故的责任人。
例如,开学第一天,发生了一件教学事故:有一个班的老师竟然没来上课!几十名学生在教室等了半天只得悻悻离去。学校教学督察组首先追究这个老师的责任:为什么没来上课?老师说:“我没接到派课的通知啊!如果按岗位责任制思想,只要证实他确实没接到通知,皮球踢出去了,他就负责了。但按照全面责任制思路,还有两个问题需澄清:
1、你合同约定的周课时是多少?你这学期的课排满了吗?如果答案是你这学期的周课时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量。那么你这个老师就是有责任的。因为学校如果没有给你发够合同约定的工资,你一定会问。学校没给你排够约定的课,你就不管了。这不是全面责任制的态度。当然如果教务处已明确通知你这学期只有这些课,你当然也免责了。如果教务没这样通知你,你即使课程数量已按合同排满,仍需回答下一个问题。
2、你向教务申请过要再增加课时吗?因为超课时是有超课时津贴,所以有些老师尽管课时满了也要求再增加一些课,但如果你提出申请没有得到明确答复就不闻不问了,出了问题你也是要负责任的。同样的思路还要向教务处问责。从领导到具体的办事人员,从部门的制度,流程完善与否一直到办事人员的责任心、方式方法。
全面责任制的思想是岗位责任制的有益补充,他的着重点在于解决岗位责任制的踢皮球现象,但全面责任制不能脱离了岗位责任制而单独存在。因为它并不能解决管理工作的“满负荷”问题。也就是说,管理工作中人浮于事,忙闲不均等老大难问题仍然要靠岗位责任制中的定岗定员这些基础工作来完成。最近,我们在整顿机关管理人员工作作风的活动中,将岗位责任制的办法和要求与全面责任制结合起来,采用工作日写实的方法,弄清楚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工作的内容、数量,然后按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和办法定岗定员,调整工作量,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院长札记(31)——工作日写实
工作日写实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用于制定劳动定额。其方法有自我写实、他人写实、集体写实等等。近来,为落实岗位责任制,进而推广全面责任制,我们对全院的管理干部实行工作日写实制度。工作日写实,顾名思义,就是把你一天到底干了些什么真实记录下来。对工人来讲,是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对管理干部来讲,是明确全面责任制的依据。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实行几十上百年,它是任何一个单位的基础工作,如果没有它,管理的任何措施都缺乏充分依据和标准。但在我国的企事业单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位中,真正实行工作日写实的十分少见。因此所谓经济责任制落不到实处,忙闲不均是为必然。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粗放性、缺乏科学性的根源所在。要知道,国外的科学管理中,工作日写实仅仅是科学管理的初步阶段,更为精确的要用秒表进行测时以及动作研究。例如对于银行柜员的动作研究,甚至要精确到手指的动作。我们这次采用的是自我工作日写实,它适合于管理类的工作。因为管理类的工作往往别人看不出来你在干什么,所以不适合于他人写实或集体写实。工作日写实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让南郭先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单位里谁在干事情?谁在混日子?把干的事情写出来,公诸于众,领导明白了,群众清楚了,谁该奖、谁该贬就一清二楚了。
第二,它有利于每一个员工自省,即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工作内容,过低估计别人的工作内容。通过自我写实及相互比较参考,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会明白自己干活比人家多还是少了。因此,以前混日子比较容易现在就困难了。聪明的人知道自我调整,自动去干一些以前认为不是自己份内的活。这样,互相推诿、扯皮、不干事的现象就会大为减少,管理工作因此而自动地上了新台阶。
第三,它培养了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我几十年工作过若干单位,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才,据我观察总结,凡是能干的执行性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记工作笔记。在一个单位中,除了董事长或最高领导之外,其余的都应有执行性人才的素质这个单位才可能搞得好。你看从李鹏到温家宝,多少重要领导出去开会、访谈,都还要拿个小本来记录,这才是国之干才。因此,每一个员工都应有记工作笔记的习惯。这样才不会误事情,才能够不断地总结、提高办学能力与水平。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是一个单位定岗、定责,落实经济责任制调整工作流程、考核部门和员工个人业绩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和依据。我们常常讲要实施科学管理。科学就最讲求数据说话,这些数据从哪里来?就是从工作日写实中来!工作日写实有这么多好处,实施起来最大的障碍在哪里?恰恰就在那些工作最多、最忙的人那里。他们往往是最先抱怨工作日写实的人。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他们真的很忙,工作日写实平添了许多事情,让他们更加忙得不可开交,抱怨是情有可原的;二是因为他们忙,所以抱怨起来才理直气壮。其实还有许多南郭先生抱怨更大,只不过理由不充分,不敢大声嚷嚷,你听不见而已。只需用两个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些忙人的抱怨:一是向他们解释工作日写实是极有利于他们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都看到谁在干事谁在耍。思想通了、目的明确了,他们当然会支持这项工作;二是工作日的写法上要方便、简化,让人一看就知道做了多少事,不要写得太繁杂,浪费时间。例如:两种写法:(1)10:00—12:00:教育厅开会(学位问题),13:00—14:00开辅导员例会(2)10:00—11:00:查阅资料;11:00—12:00:处理文件。13:00—14:00:与学生谈话。以上两种写法中(1)显然简单,但内容清楚、翔实、可用。(2)的内容含糊,有水份。应纠正。
最后应当明确的是,工作日写实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制度,应当定期检查、经常讨论和纠正、不断完善;并且一定要与学校的工资、奖励、晋职晋级等一系列制度结合起来。
院长札记(32)——谈谈师道尊严
读了薛涌先生几篇介绍他在美国教书的文章,就产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在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甚至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始终要注意“语言正确,态度平等”,任何带有歧视、训斥、侮辱一类色彩的语言行为,都会给教师带来巨大麻烦,甚至只有卷起铺盖走人。这就是美式民主的基础:从小作起,从点滴教育。古今中外,师生关系上,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因为他年长、阅历丰富、学识渊博、手中还有分数这一生杀大权。因此,在学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校中要想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和让人身心愉悦的学习环境,就不宜过分强调教师的师道尊严,因为上述这些天然优势,“尊严”已成定势。相反,在我国相当些学校,学生的“尊严”却被人们所忽视。教师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教师利用手中分数大权“收拾”学生的现象更不罕见。更有甚者用分数来敲诈钱财,当然也有学生侵犯教师尊严的现象,如私下给老师起绰号,对老师的安排置之不理等等。但尽管学生人多势众,公开顶碰和嘲弄教师的现象还是极为少见。
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会有相互尊严受到侵犯的现象发生。文明社会以互相尊重为手段保持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尊严从而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不文明的社会往往用严格的等级方式强调其中一部分人的尊严对另一部分(往往是大多数人)的尊严视而不见甚至压抑、打击的方式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形成的等级和人伦观念:君臣、父子、师生、主仆等等,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尊卑关系而不是互相尊重、平等友爱关系。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就不说了,医院里是医尊患卑,学校里而是师尊生卑,政府是官尊民卑如此等等。中国当前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一方面没有从思想上、理论上和宣传上来批判这些封建残余有时甚至还在强化它。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已经出现汹涌的反叛这些“传统”的潮流。君不见网络上的一片“骂官”声,医院里激烈的医患冲突。学校似乎还好些,老师似乎还能镇住“学子”,但私下里,“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之类的嘲弄家喻户晓,“师道尊严”的圣殿已开始崩塌。当今社会,从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任何人长期带着尊、卑的心态,把对方当作是训斥的对象,是自己施恩(或施教)的对象,轻则言语不敬、态度生硬,重则敲诈勒索,鱼肉百姓,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没有民、官有何用?没有患,医吃什么饭?没有生,师教何人?因此,以平等之心待人是当今社会之正道。
当然,为了平衡的目的,社会在宣传上、口头上也有必要贬一些人、褒一些人。一般的原则是,贬强势群体,褒弱势群体。如当官的太有尊严了,则贬其为“公仆”,同样道理则褒大家为主人。但我怎么也看不出学校有必要大谈“师道尊严”,因为如前所述,教师已处于强势地位,够“尊严”的了!弱势者是学生。所以,我的西南财大天府学院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和绝大多数学校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本质的不同。其核心在于强调了学生尊严地位。
另外,有必要提出的是,这“师道尊严”来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封建大家长要请秀才来家中教自己的纨绔子弟,一介书生来到豪门大宅,显然是弱势群体,不强调“师道尊严”,这些捣蛋鬼会把老师当作家中的佣人使唤了,老师能管理住学生吗?所以,在那个时代“师道尊严”是非提不可的,家长不仅要口口声声讲“师道尊严”,而且无时无刻不作出这个姿态给那帮小混蛋看,否则,教师无论如何也完不成培养接班人的光荣任务。但今天如果我们的大学校长也口口声声讲什么“师道尊严”,是不是也有点把自己当家长呢?
所以,我们说,在当今这个讲求人人平等、讲求服务精神、讲求用户第一的社会,大谈什么“师道尊严”显然不合时宜。它不仅使教师应有的尊严因此而受到挑战,还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打击挑战权威的开拓、创新精神,压抑学生的心智。但师道尊严的思想由来已久,许多人认为理所当然,怎样才能解决由此而引发的弊端呢?
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不应是权威者、布道者的角色,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扮演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而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组织者、监督者和鼓励者。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时常需要教师“扶一把”,而不是永远靠老师“背上路”。因此,教师要有“服务”心态,而不是“布施”心态。
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我们大力提倡“雅典式教学”,前提就是师生平等讨论,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教师先行一步,其尊严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它是知识和智慧带来的尊严,而不是职务和等级带来的尊严,这在人类社会中是永存的,这样,教师以平等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尊严。
第三,要利用一系列政策,保证学生的权利,如学生评教的权力,学生申诉的权力等等。
第四,要保证沟通渠道畅通。教师和学生有任何建议、误会、不满、郁闷的申诉都可以顺利地传递到各级管理层。为此,我们不仅长期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而且,在我们西南财大天府学院,书记和院长的电话是永远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公开的。多年来,全校有数万名师生和家长知道我的手机号码,但从未接到学生的骚扰纠缠不休。可见大家还是十分体谅我。借此机会再公布一遍:
院长 蒲果泉:***
书记 孟
虹:*** 院长札记(33)——教师队伍建设
毛主席说:“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取决于该大学的办学目标。这一点,并非所有的办学者都明白。因此你看到的各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几乎千人一面。我们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落脚在“实用”上。相对应的,我们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支热爱教育、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具有复合型人才特征的师资队伍。这个提法和许多大学的所谓建设“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三高型”师资队伍是极不相同的。为什么我们的目标要这样提呢?
首先是,我们想和别人一样建“三高”队伍也办不到。现在的博士文凭、教授职称是香饽饽,民办大学想招聘他,报酬非高到你付不起为止,否则他不会来。但作为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深知这文凭和职称中的水分,所以实在不想花这个冤枉钱。
其次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建设这样的“三高”队伍,因为我们定位于教学型大学,要求老师潜心于教学。所谓博士、教授主要强项在科研上面,他的长项非我们需要,何必强求之?如果花了大价钱请来还是教书,效果还不如其他老师,岂不是花了不少冤枉钱,反而得罪一大片?那么我们是怎样打造我们的师资队伍呢?这就是我们的“两不、四要、六鼓励”原则。所谓两不,就是在引进,招聘教师过程中,一不要过分追求高文凭,二不要过分追求高职称。我们这个学校,要将实事求是之风吹到每个角落。无论任何人或事、物,我们要讲求实用。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就要招聘实用型老师,我们又不培养博士,招聘博导干什么?除了装潢门面之外,只能说明你心中无底气,靠他来撑腰。所谓四要,就是一要理论基础扎实,因此我们倾向于毕业于211或985等名牌大学的硕士生。根据我的经验,对于财经方面的教师而言,读了博士除了添些傲气,生些要走之心外,在本科教学方面不见得有多少比硕士高明之处。
二要外语好。因为我们大量推广双语教学。因此特别欢迎外教和海归硕士、博士,特别是英、美、澳名校的硕士、博士。好在这些年海归硕士、博士甚多,市场没有前几年抢手了,我们也容易招到人了。社会上对海归评价褒贬不一,但据我们十年用人经验,显然“海龟”强于“土鳖”。一是因为外语好,二是在国外几年混下来,教学理念、社会经验、办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比一直在国内学校混毕业的硕士强许多。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难得的好老师。
三要实践经验丰富。财经科学说到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何况我们又定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光靠一群一直在书斋里混的“学者”是教不出什么名堂的。因此我们在录用教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师时特别强调老师的实践经历。我们规定,某人只要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干过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有硕士以上文凭,哪怕英语差一些,没有教学经验,我们在面试后确信,他热爱教育,且具有教师的素质之后,要优先录用。
我们确实拥有了这样一批优秀的实践丰富的人才。他们来我们这儿教书,除了热爱教育之外,还有诸多原因,譬如:原单位压力太大、人事关系太复杂、经常出差、要照顾家庭等等。他们放弃了原单位数倍于我们这儿工资的岗位,仍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他们告诉我,他们在我校工作,享受了对教育的热爱,感受了年轻人的朝气,体会到了工作真正的意义,况且还有两个假期和极富节奏的工作!他们基础扎实,他们经验丰富!他们还有极富哲理的头脑!他们真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是我校的精华!但是,在填报给上级的师资状况表时,他们因缺乏光环而黯然失色。
四要复合型人才。因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里除了有实用型人才这一条外,还有“复合型”人才。并不是一定要用“复合型”人才的教师,才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生。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复合型人才作教师,一是因为我们强调各专业相互渗透,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交融,只有复合型人才才可能作这方面的带头人。二是因为只有研究、了解已是复合型人才的这些教师成材过程及其结果,才能有效地制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案,使其更有预见性,更少走弯路。
以上“两不四要”讲的是招聘、录用过程的原则。教师进校之后的培养、激励就是“六鼓励”。即:鼓励教师攻读学位,鼓励教师晋升职称,鼓励教师考职高水平职业证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搞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业务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打造一支适应我院办学特色和目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院长札记(34)——小社会、大课堂
所谓“小社会,大课堂”是指:我们要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小社会,我们要把这个小社会当成大课堂,用来教育学生,培育人才。所谓“把学校打造成小社会”,就是不要因循守旧,不要按“象牙之塔”的原则来打造学校,不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口实,拒绝“社会原则”进入学校的方方面面。早在1897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他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只有与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1年版.第21、28、320页)。我们是如何把学校搭建成一个小社会的呢?
第一步:模拟。我们在校园中模拟真实社会中的场景:由校学生会,团委模拟政府管理职能,扮演“小政府”的角色。由各类学生企业、学生社团充当“大企业”,按照“市场规划”进行运作、经营。构建由行政管理、教师、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助管员等等全员参与的,学习、生活、工作全方位的,渗透在课内、课外、实习、实践等整个教育全过程的育人环境。(见《自评报告》1.2.办学指导思想;孟虹执笔)。
第二步:调整。传统学校中有很多规章制度和政策,是按“象牙之塔”的方案,按“学术原则”的要求,违背社会一般规律而设计的。这些制度和政策,几十年代代相传,使人们认为理所当然,认为学校这些政策,制度的规定是正确的,适合教育规律的。但它没有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而且适得其反,使学生今后更不适应社会。我们目前正在按照“将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补过”和“以强补弱”的原则来调整这些政策。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一味骄纵学生,放任自流。相反,我们同样按社会运行原则一样,指定了学生不可逾越的“红线”,学生一旦触犯了这个红线,就立即被开除学籍。这红线是两条:一条是不能打架斗殴,另一条是不能考试作弊。为什么打架斗殴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因为我们培养的是财经人才,今后大权在握,大钱在手,如果动辄就用武力,有钱了会动用黑社会,有权了会对示威群众开枪,犯的都是滔天大罪,不可饶恕。而且财经人才,最本质的特点,最真正的本事,是通过谈判寻求共赢,绝不是一有分歧就将对方置于死地。为什么考试作弊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因为考试作弊,就是学生时代最大的偷窃,最大的欺骗,这样的财经人才,是社会之祸害。但如果我们办的是理工科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犯了这两条是不是不一定要处以极刑?这个可以商榷。
第三步:构建。为建成“小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环境,我们正努力搭建三大体系一个构架。一是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载体的“小社会法律体系”。按社会原则而不是“象牙之塔”原则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与之冲突的,按社会原则调整。从而使学生亲身体会,具体感受“法制社会”。二是以学校各项文体及教学活动为载体的“小社会活动体系”。除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要充分体现社会行为规律,文体活动的开展,也按照社会活动的规律,有的扮演政府管理,有的从事“企业”运作。这里特别要提的是体育在“小社会活动体系”中的巨大作用。也有许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没有意识到体育在教育中扮演的“德”和“智”方面的作用。每一个体育项目天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缩影。足球、篮球等大型团体项目,正是人类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竞争的缩影。乒乓球、台球等一对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斗智斗勇斗体力的生动写照。打麻将是中国的围墙文化,打桥牌是联合对敌的文化,高尔夫是与自己奋斗其乐无穷!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参加体育活动,要让老师点拨使学生顿悟其中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正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精华!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贵族学校几百年来培养精英却特别重视体育!三是将文化分、德育分等融合一体“小社会综合评分体系”。
现在学校的各门课程分数,德育分数和体育分数各自独立,没有充分体现社会生活中“以强补弱、将功补过”的原则。我们正在打造一个“综合评分体系”,既能考虑学术要求,又能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可体现社会运行奖、罚原则。四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模拟社会的“小社会组织体系”。如前所述,由学生会模拟“政府”,团委模拟“党委”,学生工作部模拟“人大”,学生企业、社团模拟“企、事业单位”,按社会原则制定规章制度,按社会原则进行管理和运作。
总之,“小社会大课堂”思想的精髓是:把学校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按社会原则打造成教育学生的大课堂。而不是节外生枝的去“营造”一个什么“小社会”出来。
第二篇:学院院长工作总结
学院院长工作总结
1、政治思想和廉洁自律。政治上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和国家、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xxxxxx的思想,并将之落实到管理工作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认真参加学校党校的中层干部上岗培训、xx大精神学习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组织观念,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服从大局,认真遵守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洁身自好,办事公道,较好地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工作能力与工作作风。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顾全大局,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工作中能做到吃苦耐劳,努力养成务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又大胆探索,努力学习并掌握现代科研管理知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力求创新;加强我校与省内外科研部门、规划部门的联系,妥善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并组织校内科研队伍,建立校内科研管理网络,体现出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努力为广大教师做好各种服务工作,解决或协助解决教师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到事事有落实或有回应。
3、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努力探索发展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新思路。自从9月份到人文社科处以来,先后走访了9个上级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主要研究机构,调查了省内4所高校的文科科研管理情况,征求了校内9个学院约110人(次)对发展我校文科事业的意见或建议,撰写完成了我校与省内主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报告,初步形成了以提高文科学科建设水平和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为中心,以文科研究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和创新为保证,大力推进名师和品牌战略、交融战略和实践战略,通过人才工程、精品工程、学术论坛工程,增强发展文科的意识,实现我校文科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4、加强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发展我校文科事业的制度体系。按照学校以法治校的总体指导思想,到目前为止,出台了我校学术基金出版资助办法,或协助完成了x大学人文社科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科研机构(基地)管理办法、学术交流制度管理办法、成果奖励条例、项目配套条例、科学研究行为规范条例等10项制度的起草工作。
一、什么是考研,考研须知哪些基本问题
考研是与研究生教育相伴而生的,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通过考试制度来确定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旦通过了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同学们就可以接受研究生教育,所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通常被称为考研。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新中国成立前,研究生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000人。1966由于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达12年之久。研究生教育有较大发展应该是在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后,当年全国共招收10708人。1980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才算完备了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从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如今,教育部公布xx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53.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万人。虽然规模比当年扩大了50倍,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现在同学们要想考研,我想有四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必须得搞清楚。
第一,必须了解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体系。学科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科为依据展开的,而本科阶段的教育是以专业为依据进行招生、教学和就业的,两者各成体系,存在着很大差别。但两者在学科门类的层面却是严格统一的,都包括12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在毕业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时,都是依据学科门类的名称来授予的。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培养研究生学科目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置,目前总共有393个二级学科。比如在理学门类下,设置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12个一级学科;有的一级学科下不设置二级学科,有的一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二级学科,像物理学一级学科下就设置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共8个二级学科。
第二,必须弄清楚研究生学科教育和本科生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我国现行本科教育是宽泛的教育,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物理学一级学科下,当时仅设置了物理学、应用物理学2个专业,xx年又规范补充了声学、核物理这2个目录外专业和少数高校试办专业。然而,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物理学专业学生能够选择的学科却非常多。除了研究生学科目录物理学所属的8个二级学科之外,在理学门类还有化学学科下的物理化学,天文学学科下的天体物理,大气科学学科下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地球物理学学科下的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生物学学科下的生物物理学;此外还有,在工学门类下的光学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下的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核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等等,所有这些相关学科都喜欢招收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另外,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近些年还试行举办了跟国际接轨的医学物理学学科,只招收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最适合你自身发展的考研目标。第三,必须认识到考研要经历初试和复试两道关口,复试分数线又有国家控制线和学校分数线的差别。只有初试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要求,才能参加研究生培养单位自行组织的复试,国家控制线是对考研科目的单科成绩和总分数划定的录取线,这是基础分数线,要录取必须得上线;而学校分数线是34所985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自主划定的录取线。一般高校直接采用国家线,而自主划线高校的分数线都比国家线偏高。
第四,还必须知道国家控制线有考生与考区的划分。为了照顾中部及边远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国家对不同考区的考生在分数线上有政策倾斜。国家复试线划分为a、b、c三类,考生根据自己所报考的学校来判定自己属于哪类考生。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c类考生: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目前在三区就业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二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三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在a、b、c三类中,a类的分数线最高,其次是b类,c类最低。近几年,b类的分数线要比a类单科低5分、总分低10分左右,c类比b类也是单科低5分、总分低10分左右,a类和c类几乎单科相差10分、总分差20分左右。别看这5分、10分之差,对有些同学就很难跨越,所以在报考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历年的国家线来认真考虑该报考哪类地区的学校。
二、为什么考研,考研会有哪些好处
同学们,还记得入学时我在开学典礼那个讲话吗?那时我鼓励大家要驾驭梦想,展翅飞翔,因为你们大多数同学加盟北华,是为了圆一个当老师的梦而来的。然而,从近三年我们物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这个梦想真的很难实现。我们07届毕业生离校时有30%应聘到教师岗位,08届是20%,09届10%,10届就目前状况估计不会超过10%。这就是说,我们物理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数难圆教师梦。那么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何去何从。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梦想,追求理想。现在,考研这个理想已经向你张开双臂,你们应该投向这个理想的怀抱。在今年全国研究生招生53.4万人中,硕士研究生47.2万人;招生总数比去年增长12.4%,硕士生比例增长13.7%;硕士生报考人数为140万人,录取率为33.7%。所以,同学们赶上了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好机遇。近两年,我们学院毕业生考研成功率还是很高的,05级同学有29人报名,初试上线21人,成功率72%,复试通过率100%;06级有23人报名,初试上线17人,成功率74%,复试通过率100%。据说07级同学考研热望很高,有40多人准备报考研究生,这真是好现象。记得去年10月初,就要考研预报名了,06级一部分同学还是信心不足,只有十几个同学想报名,我们就专门召开动员大会,最后报名23人。大家一使劲,就考上17人。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今天我们召开全院大会,就是给大家鼓劲,让同学们更加坚定考研信心。同时也让大家明白,考研一定会给同学们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好处。
第一,从自身发展需要的层面上讲,最直接的好处是通过考研可以提高学历层次。学历层次提高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可以读更多更好的书,学习更精深更丰富的知识,钻研更系统更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从而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够得到更系统更全面的提升,研究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养成,对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复杂问题和挫折的时候,就会快速去捕捉更多的知识和占据优势,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处理和解决问题就会赢得主动、得心应手。所以,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必须要靠你的就业来养家糊口的话,考研应该是同学们的自然选择。
第二,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面上讲,通过考研可以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希望通过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以便将来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这是因为研究生阶段会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做实际工作。本科毕业直接进入单位往往是从底层干起,即使做了若干年后,往往也还是在底层。但是,你在读研期间做的工作绝对不是底层事务,而是跟你的导师在同一个领域做事,所以读过研究生就业,起点就高一些。
第三,从理想信念更高的层面上讲,通过考研可以赢得更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如果你的人生发展目标超脱于为就业而考研,根本不为就业与生计发愁,那么考研对你来讲就应该是志在必得,把自身努力的方向定位在读完硕士再拿博士,通过读研掌握更坚实的工作本领,去推动某个行业领域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终身立志于学术研究,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己任,为人类进步创造出更多的文明成果。当然,除了以上这三方面的好处外,其他连带的或者间接的好处因人而异,同学们不言自得。
三、怎样去考研,考研要把握住哪些关键环节 第一步,要做好考研先期准备工作。
当你决定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学科范围和方向后,要跟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意向中的招生单位,主动和报考单位取得直接联系,去获得最重要的招生信息,同时还要想办法获得具体的考试要求的信息。获得有关信息的途径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招生简章。一般在每年7、8月份,由各个招生单位的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处)公布。上面会列出招生单位联系方式、招生的人数、导师情况,有的还会列出委培、自费人数,但保送、保留学籍的名额一般不公开,但这对考生确实是非常关键的信息,千万要留意考试科目和使用的参考书,这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二是报考说明和专业课试题集。为了弥补招生简章的不足,有的招生单位(一般都是招生单位的具体院、系、所和中心等)还特别公布一些考研信息的说明,比如历年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参考书目和复习资料等等。
三是导师。如果能和导师联系上得到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导师一般都回避咨询,即使联系上也要特别注意打交道的方式。还有一点,据很多考研学生反映,越热门的高校,和导师联系的必要性就越小。他们的考研信息比较透明,黑箱操作比较少,出题也比较规范,很少有偏题、怪题。
四是在读研究生。如果导师联系不上,就尽量找在读研究生咨询,他们提供的信息也可能更实用、更实在一些。如果恰好遇到的是你的师兄师姐,那可就运气多了。五是网站。上网查询很重要,有很多考研网站,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第二步,编制考研复习倒计时日程表。
当你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就该踏踏实实地看书复习了。至于具体如何复习,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复习,公共课如何复习,专业课如何复习,是否要上辅导班等等诸多问题,你们可以向老师和往届考研成功的学生请教。在这里,我介绍一个一般的复习方法,可能是大家会共同认可的方法,供大家参考。这就是编制考研复习倒计时日程表来约束自己。
我希望考研同学最迟要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就应该进入考研复习准备状态,利用暑假期间先报一个考研政治、英语辅导班,大四开学就正式投入到紧张的考研复习。要根据自己的实力确定预期报考目标,一般理工科考研科目初试离不开政治、英语和2门专业课,算复试大致涉及3门专业课(如物理类学科普通物理学必考,一般考力学、热学、电磁学三部分的比较多;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2门课组合比较多,和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组合较少)。你可以制定一个可行的规划,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分五个步骤实施考研复习计划。第一个月:先选择一门掌握程度比较弱的专业课和英语开始复习。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的三个时间段内,分别复习专业课、英语和专业课。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要以这门弱势的专业课为主,进入下个月之前基本上要把这门专业课的教材看完吃透;英语的复习主要是做阅读,培养语感,积累词汇量。
第二个月:每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复习政治、英语和增加第二门专业课。对政治的复习,每天上午要认真熟记考试提纲内容的重点和知识点,另外在每看完一章之后要做一做相关配套的习题,加深记忆,这段时间可以不急,到月末的时候能够复习到一半的程度就行;英语在这段时间还是主要做阅读,继续加强语感和词汇量;专业课要抓住重点,注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熟记,月末之前第二门专业课教材要全部看完吃透。
第三个月:每天的三个时间段,仍然是分别复习政治、英语和专业课。政治按照上月的复习方法继续复习,到月底要完成全部复习任务,所以第一遍复习政治基本上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政治的第一遍复习是非常重要的,花的时间也最长,这样就会打下很好的基础;在这个月里,英语要进行单项训练,要保证在考试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完形填空和七选五段落选择;这个月既要认真训练巩固前两门专业课复习成果,又要开始第三门专业课的复习,到月底要看完吃透教材。
第四个月:每天三个时间段,照旧复习政治、英语和专业课。不过这段时间是进行第二轮复习。政治就要开始大量做题,做完题要翻阅复习资料,不仅要加深记忆试题,还要关心时事政治;英语这时候就要开始训练作文了,每天写一篇作文,写完之后再看看标准答案上的文章,找出它的闪光点,碰到好句子和词汇一定要记住,灵活运用;专业课的复习,这段时间主要是做历年的真题,通过做真题发现命题的特点,再回过头来看教材,就会找出第一轮复习时的遗漏点。
最后一步是考前一周的安排:这段时间主要用于调整心态,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保持自信的态度。这时也可以适当的看看书和以前做过的考题。
如果考研同学都能按照这五个步骤进行考研备战,考上硕士研究生就会大有希望。第三步,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现在提前到10月中旬。
填报报考单位和学科时可以选择两个,即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题是每个招生单位自己命题,你要按着报考第一志愿的试题来考试,可千万不能含糊,不然进考场时再发现试题和你复习准备的不一样,那可就惨了。第四步,参加初试。
初试现在提前到1月份。考试要持续2、3天,一般情况进行4科考试,每科考试3个小时,考试地点是在地(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办公室设立的考点举行,或者在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点。第五步,重视调剂。
大约在寒假期间,或最迟春季开学后的1、2周,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可以打电话向报考单位的院系或研究生招办询问。再过1、2周,公共课的成绩也出来了。这以后到发复试通知的一段时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你在考生上线的名次不是特别理想,录取在两可之间,就要多和报考单位院系或者导师勤联系,实在不行看看有没有可能读自费和委培,实在没有把握就尽早联系调剂到考生上线数额不足的学校。第六步,准备复试。
复试一般在4月中旬前后,有的单位是等额复试,有的单位会选择差额复试。对跨学科考生,或者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一般还要笔试加试2门跨学科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此外,近两年国家还在著名高校(比如清华、北大)进行了复试时测试英语口语的改革试点。一般来说,复试时的面试是躲不过的,绝大部分招生单位都是等额面试,可以说比较轻松,主要是看看英语口语情况,聊一些继续学习深造的兴趣,过去都读过哪些书,对哪些学科领域比较关注,本科阶段老师是怎么指导学习的等等,所问的专业知识也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接到复试通知后不用刻意准备面试,只要你不是替考上线的,在面试时别一问三不知,一般都能通过,录取是没有问题的。第七步,录取通知。
复试通过后,招生单位将发函到你的档案所在学校,调你的人事档案,审查没有重大问题后(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将会发放录取通知书,将你所有的关系,包括党团组织、户口、工资关系等,转往招生单位(委培情况除外)。
四、怎样抓考研,考研工作要纳入人才培养工作日程
第一,全院上下要高度重视考研工作,一定要把考研工作纳入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日程来抓紧、抓实、抓好。学校已经明确考研工作是贯彻落实人才分流培养的重要举措。人才分流培养是我校教师教育类师范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新思路和新举措,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确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考研工作就是要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和指导。我校在xx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学校就要求贯彻这项基本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考研工作落实到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各个教学基础性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第二,要把考研工作成绩作为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实际上考研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与本科教学工作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项工作。考研成绩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将其独立于本科教学工作之外孤立抓考研工作,否则,我们就不会自觉地同本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工作,就会顾此失彼,相互影响,达不到好效果。第三,要把考研工作当成是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考研工作要抓出成绩,就必须抓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提高的程度,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学习信心、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和激情。所以,考研工作也要抓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辅导水平。我们既要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以考研来带动学风建设,有了良好的学风就能够全面推进考研工作;我们还要教风和学风建设并举,以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强化考研课程的训练辅导,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第四,要认真总结考研工作经验,强化考研工作体系的建设。我们要认真总结这几年考研工作的经验,在未来的考研工作中继续发扬成绩,重点强化三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强化考研工作的组织工作体系建设。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层面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考研工作,加大精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保障;从系级管理层面需要系主任带头来抓,教师之间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抓好、抓实考研工作;从教学一线层面需要锻炼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考研辅导质量;从学生管理层面重点是抓学风建设,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二是强化考研工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要以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统筹全局,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落实为根基,严肃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安排优秀教师主讲考研课程,切实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还要督促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考研政治、外语、高等数学等考试科目课程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质量,为考研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三是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一要加强考研书籍和资料的采购和搜集,为学生提供丰富复习备考资源;二要加强学生报考单位的考研协作网络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广泛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考研咨询和服务平台;三要加强考研网页的建设,为考生提供及时快捷的考研信息,譬如考研试题参考、英语听力训练、考研有关讲座视频等等。
同学们,在我要结束讲话之前,引入《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考研也许就是需要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时更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半途而废。考研贵有恒,如果我们能够早决定、早准备、早安排,就不必最后三更起五更眠的赶进度了。今年07级同学就做得很好,希望07级考研的同学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都能够如愿以偿,顺利奔向理想的神圣殿堂!
第三篇:学院院长致辞
院长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感谢您满载希望走进华天……
感谢你的亲友对你的选择给予帮助与支持!
人生是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精美的小珍珠,回顾一生,把小珍珠串起来就是一串精美的项链。
在这里,敦促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热爱母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助人为乐。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义务。
人的一生除了赚很多钱,还要想方设法帮助那些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被生活遗弃的善良人。我们应当达济天下,对他们负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
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你们,没有理由不呵护你们。但是,人有时会在有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往往会留下那么一点点的遗憾,望还在追求完美的同时给那么一点点的支持和理解,因为,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
一点小小的理解,一句小小的问候,一个甜甜的微笑。有时就会带来一份巨大的感动。人的欲望有时很大也很小。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热烈的拥抱吧!真情的互动吧!珍惜好时光学习吧!展开自己理想的翅膀腾飞吧!
学院宣誓:
华天以饱满的热情,科学的方法;以公平,良知,法律,道德的准则,去履行自己的使命。我们决胜千里,奏响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音!铸就东南沿海对台高等教育第一品牌!
第四篇:天府广场导游词
天府广场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成都,“成都”是一个两千多年不更改的名字,三千年城址不变的地方,是一个拥有四千五年文化根脉的地域.在它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以它物产丰富、沃野千里而享誉全国,现在的成都更加是富可抵省的国际大都会.因些“天府之国”这个词语对于我们成都来说决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称号,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不可取代的天府之国,今天我们来到天府之国中心的中心,天府广场.今天成都的“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正中心,它的历史可能追溯到公元前347年,当时可正是中原战火分飞的年代啊,也就是中国历史的战国时期,可我们蜀国开明王九就在这时选择了这个风水宝地建都都“蜀王城”,定名为“成都”,由此可以判定“成都”一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种情况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而开明王选择的城址位置就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再后来秦灭蜀后,秦惠文王派张仪仿咸阳城,在紧邻蜀王城的南边和西边分筑“大城”和“少城”,今天的“天府广场”,即处在当时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处.天府广场其实位置真正决立是在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朱椿到成都后就开始从新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为现在的天府广场确立了方向为正南北的中轴线上,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蜀王府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皇城” 便就是今天“天府广场”的展览馆位置。那当年的“皇城”是在那里去了呢?这还得从明末清初说起,张献忠攻陷成都(公元1644年),曾以“蜀王府”为宫,两年后撤离时纵火焚城,杀得是鸡犬不留,“蜀王府”因些也毁于一旦了。后在清朝时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公元1655年),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此后民国时期,“贡院”虽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学校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皇城”。
1968年文化大革命,就这一年的12月1日天府之国古老文明象征之一的成都“皇城”,在无情的炸药爆炸巨响中灰飞烟灭。从此,那“老皇城”就只有在市民们飘渺梦境追寻了......紧随其后的四川建筑史上建设速度最快的展览馆“毛主席万岁展览馆”在1969年10月前就落成,该馆第一个大行的活动就是举行庆祝建国20周年的游行庆祝。由于历史的原因给于了这个“万岁馆”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大家可以看看就在馆的前面----毛主席像,它可以算是成都中心的地标了.它从地面到三个梯形的台面共8.1米,象征建军节;毛主席塑像的基座7.1米,象征着党的生日;毛主席像高12.26米,象征着毛主席的生日,是于雕塑家刘开渠在作品;基座四面的各7朵葵花,象征着四川的7000万人民(当时人口数字);三层台基,象征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三个里程碑;馆的正门大厅外的四根大柱,象征着向毛主席表忠心的“四无限”{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要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整个馆和像的工期不到两年,全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
大家细细看一下你们毛主席的姿势是什么?是毛主席挥手的样子,而这个动做常常被生性幽默的成都人议论纷纷。当时知青“黑色幽默”说:“毛主席挥手说: ‘ 去吧!到农村修地球、吃红苕吧!不要太难过!并拢五个手指,大家最多在乡下干5年!”时过境迁,现在的成都人全民砌“长城”(搓麻将),又有人说是毛主席在说“成都人是可以天天打麻将的,可是不能打的太大了,最多就是五块,”我们成都人会回他一句“要得要得,五块就五块只要动作快哈.””还有人喊作“成都大佛”、“大菩萨”......
1997年,只用半年就建成了天府广场。从“老皇城”到“万岁馆”、四川省展览馆,几经沧桑,许多人早已不知其由来了。只有那尊栉风沐雨的毛主席塑像,默默耸立,成为特殊岁月永久的历史见证......
在成都府南河工程取得国际盛誉后,在省市政府大手笔精心策划下,决定重建新的天府广场。根据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一些著名的建筑往往是越有地方性、越有传统性,就越有国际性。那尊毛主席塑像已经成为成都历史的一部分,象征着成都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也是“历史文物”了。要想再建一座如此让人思绪万千的东西,实在很难。但在我们四川政府和全市民的支持下面目全新的天府广场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
现在的我们所看到的天府广场是经过了几年的修建在2007年二月才开放的,在这里首先给大家总体介绍一下新广场的一个基本情况:它的有占地面积为88368平方米,广场西北面是四川美术馆也是天府遂道的出入口,在旁边广场以东面是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到现在也是中内外重多大型剧目的演出地场,我们正对面广场以南是高楼林立的人民南路大道,行成一道独特的都闹高楼风景线.在那边广场西面人比较多有个公交车站的后面是成都皇城清真寺,它可以说是年轻而又古老,因为在广场修建之前它已存在数百年,只是那时掩映于陋巷之中,直到1997年,这一伊斯兰教堂才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好了,我们在说说我们广场以下的是什么呢,在广场下面其实还有三层,像以后的中心停车场将建在广场地下2层,占地面积是8万平方米它与天府广场周边在大厦相通以解决这一地区商场和办公楼的停车问题,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地下社会停车场。停车场以下的地下第3层,将来建设的两条地铁站交汇点和一座变电站都在这里了;广场负一层呢!就是即要开放的“天府广场〃中心城”——这是一个成未来的“城市客厅”现以正式面向全球招商,希望能吸引更多高端企业公司加入,这个“中心城”也将是中国最大的单层地下商业城,成都首个景观式、体验式购物休闲中心,它是采取独具特色的川西民居风格进行装修,规划出富有层次的街巷空间,让成都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商业发展路线.我相信最重要,也是现在最吸引大家的是眼前广场地面这么壮观场景,新广场地面设计可以用十六个字来定位,即“天府之国、上善之都,太一生水,水孕天府”。上善和太一是指成都的几千年上古文化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广场上的整个图案为内圆外方,我们古蜀人几千年前就是一个敬天敬地的民族,他们用玉石做为玉崇来敬神,这个玉崇就是一个内圆外方的立体柱型,可通天地,这些大家三星堆和金沙里都能看到,所以说广场是充满着古蜀文化韵味。中间圆型的文化景观以“和谐太极”为主题,通过以太阳神鸟为中心的和谐太极图案、蜀文化的十二体系文化柱和老成都画卷的历代吟诵成都名篇这三大景观,着力表现“太一生水、水孕天府”这一城市文化发展路径。其中,东、西鱼眼分别寓意黄河文化龙和长江文化龙。广场上届时可见的玻璃罩体是川西民居的现代化,上面有很多古蜀文化的花纹和古蜀文明的诗,其中还要喷涂雕塑,非常有气势。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位于广场东西两侧的太极鱼眼雕塑,,这两个鱼眼将分别为两个巨大的喷泉,喷泉喷涌时,巨大的圆形托盘将把喷洒出的水景幻化成芙蓉花开的水雾景观。而在鱼眼的柱体上,分别将有一条金色的巨龙盘旋,分别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的两大主体文化———黄河文化龙和长江文化龙。其中,东鱼眼的喷泉以及飞龙,代表黄河,叫黄河文化龙,西鱼眼的龙代表长江文化龙。可能说到这里大家要问为什么要把这个做为广场上最主要的景观呢?这是因为成都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的中心,能通过我们成都的金沙遗址的发现联系到我们整个古蜀文化和长江文化,让全世界人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不先发源出黄河,我们的长江文化我们在古蜀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一个不可割的部分,所以古蜀国不光改变了四川历史也改变了国中古代史.而更加让我们蜀人骄傲是的,我们三千年以前的古蜀金沙遗址中发现在“太阳神鸟”现在以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既然是这样我们天府广场肯定是不能少了这一个大牌了,来我们走到广场的中央,这一个呈圆柱形的就是太阳神鸟,它是追求光明、理想、和谐、智慧,生机勃勃,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象征。太阳神鸟全身金色居于广场正中,与广场东西两侧和谐太极图中阴阳鱼眼相互协调,构建出一幅源头活水相涌的太极图案,寓意天地人的自然和谐。在广场东侧黄河龙下沉广场周边,是根据我们四川最美的自然景观九寨沟和黄龙水的韵味设计出来的,也是九寨与黄龙的一个缩影,一层一层的水流、水瀑通过下沉广场的地势向下漂下来,非常美丽和壮观。同时,在下层广场墙体上,还将有一个80米长的巨大的喷涂雕塑,把巴山蜀水的山川形胜、雄险俊秀的那种气势表现出来。由于这里是地铁的一个出入口和地铁站的一个采光点,它是采用的玻璃罩从这里可以看到在下面穿行的地铁,为更好的凸现其文化韵味,玻璃罩体上面还将镌刻有很多古蜀文化的花纹,古蜀文明的诗,比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他们对古蜀的赞颂诗词和文章。因为成都是一个伴水而生的城市,成都文化与水有不解之缘,因此第一个文化体系就是与水有关的“水润天府”
在天府广场的东北西北角是两个10来米宽,50来米长的水池,每个水池内还分别设置了5组摇摆喷头,一组摇摆喷头运行后可以喷出1只鲲鹏展翅翱翔的美丽水景,整个水池音乐喷泉可以喷出10只鲲鹏同时在天府广场展翅翱翔的壮观景象。这两个水池将是一个声光电融为一体的音乐喷泉水池,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形成喷泉水景的同时,播放的12首曲子是专门为成都谱写的。这些歌曲的演唱者都是当今国内的腕级人物,廖昌永、杨洪基、腾格尔等音乐家和著名歌手都将在这里一展歌喉.广场四周围着12根高大的文化柱,高15米高6吨重,上面记录的是代表成都的十二文化体系。顶部是一个有太阳神鸟图案的珠形灯,柱体则是青铜做的,上半部分雕刻有文化柱对应的文化体系名称,其简介、对应景点线路雕刻在文化柱的柱身中间及下部.如: 大熊猫就在成都这片土地上生活,所以第二个文化体系是“和谐天使”。是以三星堆、金沙遗址、船棺葬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以民族智星诸葛亮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智慧诸葛”。展现川菜、川茶、川酒的“川肴百味”。
广场南面有两块大乌木牌子,一块上写《天府广场记》,一块上写《成都颂》
底座为金丝楠乌木,牌匾则是红椿木乌木。经过中国地质科学院广西岩溶研究所取样做炭十四同位素测定,这两块立牌的乌木年龄均在5500年左右。乌木其实是我们四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在现在非洲大陆地面上有一种活的黑色木料这个并不是阴沉木。乌木要它是两千年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如:麻柳树、青冈树、香樟树、楠木(金丝楠木、小叶楠木)红椿木、红豆 彬、马桑、黄柳木、黄柏、槐木、檀木等。一般带有香味和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乌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故又称“炭化木”。可见乌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外固和内固之力,使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难怪外国人参观后,惊叹为“东方神木”。乌木本质坚硬,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纹细腻,打磨得法 可达到镜面光亮,有的乌木本质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是制作艺术品、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蜀人视之为辟邪纳福之宝。考古学家通过三星堆金沙乌木复原当时的生存环境破译了三星堆金沙出土了大量大象牙之谜。正是乌木的灵性,故宫博物院的老师测出乌木还有显著的促进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功能。神奇的三星堆金沙乌木与它的文物一样,是四川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活化石之美称。
好了,其实我们天府广场还有很多细节的创意处,同时都抱括我们四川的历史和现代的文化内涵,大家可以自己去逛逛看看,如有兴趣还可以在百货大楼的广场观景台去站在高处发俯视天府广场,在那里你能看到的整个内圆外方太极图广场,太阳神鸟、两个鱼眼喷泉的太极云图、黄龙水瀑、12根图腾柱、12座意境雕塑、2处音乐喷泉、下沉广场艺术装饰等七大部分的壮丽景观,合称为就是一个“太极云图”。每到夜晚,当广场迷人的灯光洒满广场,当歌唱成都的一首首经典歌曲响起,当喷泉随着动人的节奏舞蹈,当太阳神鸟将散发出七彩光芒……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感.最后希望大家在这个“上善之都,时尚之都”能感觉一份真正的休闲与文化之旅!!谢谢!!
以下是补充天府广场导游讲解的一些知识点 先补一下十二个文化柱的内容哈:
第一是城市的来源。成都是一个伴水而生的城市,成都文化与水有不解之缘,因此第一个文化体系就是与水有关的“水润天府
第二个是700万~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在成都这片土地上生活,足证长期以来成都生态和谐良好,而成都又是包容和谐的城市,所以第二个文化体系是“和谐天使”。
第三个是成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城名未改、城址未迁,因此,第三个文化体系则是“天下名城”。
第四个是是以三星堆、金沙遗址、船棺葬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第五个是以民族智星诸葛亮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智慧诸葛”。
第六个是展现成都自古以来重羽化、重升仙等文化的“仙源故乡”。第七是寓意“文宗自古出巴蜀”的“文宗在蜀”。第八是展现成都音乐艺术的“锦城丝管”。
第九是展现川菜、川茶、川酒的“川肴百味”。第十是展现成都科技教育的“科教华章”;
第十一是反映百年巴蜀革命潮流的“巴蜀红潮”; 第十二是展现灿烂民族文化的“民族花灿”
第五篇:天府新区知识点
总标题:天府新区龙泉片区·成都国际汽车城今天你了解了吗?
一、天府新区
(一)诞生
2010年9月,省委书记刘奇葆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天府新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等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在带动成都现代产业发展的同时,进而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天府新区”的建设可以吸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比如IT产业、新材料、航天航空、物流、金融、商贸等。省政府2011年11月16日批准并原则同意《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二)规划范围
天府新区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以及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简称“两湖一山”)为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及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78平方千米。其中,在成都范围内的面积有1293平方千米,约占整个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81%。
(三)布局特点
天府新区的生态规划强调“山水环绕、组合布局,产城融合、三位一体,城乡统筹、生态田园,集约发展、智能低碳”,规划中有一套完整的绿地系统,可以简称为“一区两楔八带”。“一区”是指龙泉山生态服务区,围绕龙泉山建设天府新区最重要的生态服务区,严格实施积极的生态保育措施;“两楔”是指三圣乡龙泉山绿楔和彭祖山锦江绿楔;“八带”是沿成都“198”区域、铁路货运外绕线、第二绕城高速、跳蹬河以及沿成昆铁路、元华路、锦江、东风渠构建四横四纵的生态廊道。
(四)功能定位
天府新区总体定位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核心功能概括为“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
作为内陆开放门户,天府新区是内陆面向欧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西部地区与全球经济、技术、信息、文化流与合作的通道和平台。核心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高端制造业基地,前者以电子信息为龙头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后者以汽车研发制造为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工程机械以及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端制造产业,两个基地的产值将在万亿元以上。
“两中心”则具体为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中心。服务业中心包括金融商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会议博览研发等。而自主创新中心,天府新区提出要争做国家自主创新的示范区,世界一流的创新基地和科技园区。
(五)规划结构
天府新区的规划结构可以简称为八个字“一带两翼、一城六区”。
“一带”为高端服务功能聚集带,从人民南路至天府大道,沿天府中轴向南延续,并逐步折向龙泉山和三岔湖方向。
“两翼”为东西两翼的产业功能带,包括成眉高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带和龙泉经开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带。
“一城”为天府新城,“这是去年成都市委提出建设的13个战略功能区之一,同时也承载着天府新区里主要的城市高端功能,将聚集发展中央商务、总部办公、文化行政等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区域生产组织和生活服务的主中心”。
“六区”是依据主导产业和生态隔离划定六个产城综合功能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配套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六)规划格局
天府新区和成都中心城区将共同形成“一核两区双中心”格局。
“一核”指的是成渝经济区的成都级核,“成都级核不仅是中心城区,也不仅是天府新区,而是整个全域成都,也包括资阳和眉山的部分区域,共同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成都级核”;“两区”则是把中心城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天府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双中心”是指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分别形成的两个中心区,天府新区的新中心主要是注重科技、商务、文化等高端的服务功能和生产性的现代服务业,老城区主要是比较传统的居住、商贸、文化、以及生活性的服务业。
(七)实施步骤
天府新区分为近期(2011-2015)、中期(2016-2020)和远期(2021-2030)三个实施步骤。近期以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基础设施先行,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高端服务业快速推进。中期实现再造产业成都目标;远期基本建成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
(八)产业布局
天府新区共规划了八大产业集聚开发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光伏、风电与核电装备;双流信息产业区以电子信息与科技研发为主导,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服务于物联网;新川创新科技园以科技研发为主导,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总部办公;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区主要从事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及科技研发;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汽车研发与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工程机械制造为主导;东山科技产业区以科技研发为主导,创新发展信息服务、中试孵化、总部办公等;南部现代农业产业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科技研发、生物技术为主导;视高经济开发区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电子制造为主导。
(九)绿色新区
“绿色”是天府新区的主打色。在新区里,建设用地只占40%,生态用地占据了60%。而且,天府新区将打破传统“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成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的崭新的城市形态。
(十)产城一体
“产城一体”是天府新区重要的规划理念。天府新区由若干个“产城一体”的组团
构成,每个组团面积不超过30平方公里,工作、生活出行的半径在6公里以内,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将组团连接后形成一张轨道交通网,这张“网”既与中心城区形成有机连接,同时自身又是一个功能完善的独立网络。
二、天府新区龙泉片区·成都国际汽车城
(一)天府新区建设对龙泉发展的重大意义
天府新区,是成渝经济区“双核”发展格局的重要极核,是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主要载体,是连接市域经济各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的特殊区块。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是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重要兴川大计,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完全符合省情市情,完全符合人民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愿望,为发展“三最”龙泉、建设成都国际汽车城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强大动力。
(二)建设口号
培育天府新区的重要增长极核、筑牢天府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建好天府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
(三)建设目标
建成大而强产业成都样板区、建成富而美文明成都先行区、建成安而乐和谐成都示范区。
(四)规划范围
天府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其中龙泉片区总面积277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区130平方公里,龙泉山生态保育区147平方公里),龙泉片区起步区约30平方公里。关于龙泉片区在天府新区全局中的独特优势和角色定位,我们认为集中体现于
(五)产业优势
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的两大千亿产业园区之一,是成都市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肩负着振兴四川汽车产业、建设成都国际汽车城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作为天府新区的高端制造业基地,成为重要增长极核和动
力引擎,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六)资源优势
龙泉山脉是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承载优美田园风光异常宝贵、不可多得的生态本底,完全可能在天府新区建设中留下最精彩、最永恒的一笔。背靠龙泉山、面向大成都,筑牢天府新区的生态屏障,保育成都人民的生态绿肺,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七)区位优势
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西连成都平原腹地,东通长江黄金水道,是成都“通江达海”的咽喉要冲,是成渝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物流枢纽。建好天府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成渝经济区的桥头堡,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八)基本思路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服务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天府新区·成都国际汽车城”为总抓手,牢记“三个美好愿景(城市得科学发展,群众得真切实惠,干部得健康成长)”,强化“五个成都”理念,努力当好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的马前卒,奋力争当推动天府新区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建成“大而强产业成都样板区、富而美文明成都先行区、安而乐和谐成都示范区”。
(九)核心定位:天府新区·成都国际汽车城
发展方向:国际化
发展目标:世界级
发展模式:“两化”互动、产城一体
(十)“百千万”规划
“百”亿企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汽车、神钢集团等一批百亿企业,形成百亿企业集群。
“千”亿产业支柱:到2020年,形成汽车整车、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汽车贸易娱乐四大千亿产业支柱。
“万”亿产业基地:到2020年,汽车主导产业销售收入突破9000亿元,基本形成万亿产业基地。
(十一)“三步走”战略步骤
规模发展期(2015年前):全力促进现有整车企业尽快达到产能,大力引进关键零部件企业成链发展,推动汽车产业高效快速扩张、形成规模经济,力争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产量达到70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900亿,GDP达1050亿元,占天府新区经济总量10%以上。
成熟发展期(2016年—2020年):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整车制造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和汽车服务业,力争整车产量达到125万辆,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00亿元,GDP达2260亿元,占天府新区经济总量比重进一步上升。
均衡发展期(2021年后):再用10到20年时间,成为中国重要的轿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汽车服务业基地,进入国际汽车产业集群高端行列,最终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成都国际汽车城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核。
(十二)“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
扭住一个目标,即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汽车产业新高地和现代都市示范区;抓住两个关键,即推动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构筑三个中心,即汽车制造中心、汽车博览中心、汽车服务中心;搭建四个基地,即汽车研发设计基地、汽车运动赛事基地、汽车文化旅游基地、汽车职业教育基地;推动五个突破,即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研发设计、汽车博览贸易、汽车文化娱乐等跨越发展。
(十三)天府新区龙泉片区的起步区
龙泉起步区涵盖绕城高速以东、地铁二号线以南、龙泉山麓以西、成渝客专以北60平方公里区域。按照“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等要求,抓紧完善以“南造北贸中服”为特色的成都国际汽车城分区控规,以“四纵五横六轨道”为架构的现代交通规划,以“三园五河八廊道”为支撑的生态环境规划,以城市设计、市政功能为重点的专项规划,形成具有世界水准、彰显汽车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