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07:3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xiexiebang推荐)

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生命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产业化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在探讨的问题,是红色文化传承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赣州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因其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被称为红色摇篮,在对赣州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是振兴赣州红色文化产业,提高赣州软实力,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的突破口。

一、赣州红色文化产业化现状

(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赣州被誉为红土地,不仅因为赣南地区以红色土壤为主体的地形地貌,更因为赣州是重要著名的革命老区。所辖县市各地分布着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和纪念物,有:红色故都赣州;共和国的摇篮、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举世著名的云石山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兼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瑞金;中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中国烈士第一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兴国;还有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会昌县存有会(昌)、寻(乌)、安(远)中央县委旧址、中共粤赣省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信丰县和安远县是原中央苏区21个全红县之一,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寻乌县也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篇章。

(二)产业开发模式单一,发展规模较小

赣州红色文化产业主要以红色旅游开发为主,开发模式较单一,体验性、参与性缺乏,文化创意开发、休闲体验开发等模式较少,且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低,未形成完整的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未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缺乏商业化运作和红色文化标识

赣州红色文化产业化开发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和产品链不够完整,且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大多为国有或国营,以政府投入为主,注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缺乏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全市市场化的红色文化企业基本空白,这就制约了红色文化产业化开发与活力的彰显。再有,目前赣州红色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还不强,基本上是景城分离,即景区是景区,城市是城市,如瑞金就是如此,城市缺乏红色文化标识,缺乏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两种文化没有形成发展的合力效应。

二、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产业化发展对策

赣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且等级品位高,自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多方面努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规划,赣州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从此,赣州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且已成为江西在全国著名的文化品牌。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找准突破口,实现以一个好项目带动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

(一)建设相关联动产业

1.以红色文化旅游业为主打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最重要的形式。赣州红色旅游虽然已成为中国红色旅游强市,但红色旅游产品仍停留在传统阶段旅游观光开发模式。要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就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娱乐性强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从生活体验、舞台演出、主题节庆等方面进行休闲体验式开发模式,实现赣州红色旅游的转型升级。

2.以红色文化演艺业为辅助

利用现代舞台、媒体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景演出、舞台表演、影视摄制等方式呈现给观众,使红色旅游更具观赏性、艺术性和震撼性,具体为: 第一,在瑞金策划共和国摇篮实景演出;第二,建立瑞金、于都红色影视基地;第三,创办赣州红色卫视频道。

3.衍生红色文化动漫创意产业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线,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赣州建立红色动漫城,开发红色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产品开发、出版、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建设集展示、交流、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红色动漫城。

(二)建立一个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

红色文化要素创意空间巨大,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在赣县创建赣州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红色动漫及服务外包项目带动赣州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创建五座风情县城

城市风情化,是城市发展的一张动感名片,既有利于当地文化保护,也有利于城市知名度提高。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元素运用到建筑、街道、公园、交通等城市建设中,将瑞金、于都、兴国、信丰和安远五个县城进行红色风情化改造,分别体现当地红色文化主题,如瑞金体现共和国摇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主题,于都体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主题,兴国体现中国烈士第一县和誉满中华的将军县主题,信丰和安远体现全红县、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主题。

第二篇: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化和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衡阳如何把握文化发展大势,发挥自身文化优势,实现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新突破,值得衡阳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认真思考。本文着重分析了近几年来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并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湘文化发源地、湘军发祥地、中国抗战纪念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衡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文化和创意产业放在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规模不断扩大,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年末从业人员41865人,是2005年的1.28倍;资产总计77.04亿元,是2005年的3.71倍;总产出76.13亿元,是2005年的2.86倍;增加值42.61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2.63亿元,增长了4.27倍。

随着文化和创意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衡阳文化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比2005年高出1.3个百分点。

(二)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2005年至2010年,衡阳GDP(现价)年均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6.3%;而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7%,分别比同期GDP(现价)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出14.5和17.4个百分点。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27.5%,分别比同期GDP(现价)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出12.4和14.4个百分点。

随着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比2005年高出2.2个百分点,成为衡阳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从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三大层次看,2010年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体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19.7%;以网络、娱乐、旅游、广告及会展等新兴文化为主的“外围层”实现增加值20.80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48.8%;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31.5%。

与2005年相比,三大层次增加值结构由23.8:12.2:64调整为19.7:48.8:31.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层”、“相关层”所占比重不断减少,而“外围层”比重大幅增加,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说明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新兴文化和创意产业已成为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主体。

(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石鼓书院、抗战纪念城、湖湘文化馆、爱莲阁、回雁阁、市博物馆、湘南学联、彭公馆、市群众艺术馆、市文艺接待站、衡阳书市、红旗大剧院、红色电影院、雁峰影剧院、进步电影超市和王船山故居、罗帅故居、农耕文化博物馆、夏明翰烈士故居、毛泽建烈士墓、康王庙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新建、改建成功。其中,被誉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总投资1200多万元,使千年学府的文脉得以延续;投资100余万元的湖湘文化馆的建成开放,奠定了衡阳在湖湘文化中的特殊地位。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城镇)12.81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7.21亿元,增长了2.29倍。

(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衡阳相继出台了《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见》和《衡阳市文化塑城实施纲要》等10多个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明确每三年举行一次“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市体育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以四大城区为龙头,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文明新风拂雁城”、“春满衡阳”、“幸福衡阳”节日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等文化品牌,实现了天天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有社区文娱赛事,月月有重大文艺演出,“用文化活动提升幸福指数”初展魅力;通过品历史、讲人文、说民俗、谈发展,走向机关、走向企业、走向学校、走向军营,成功将“石鼓书院大讲坛”打造成为衡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高端文化品牌,享有国内外声誉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于丹先后来此讲学;湘剧《醉打山门》、花鼓戏《今又中秋》、祁剧《三天香》等地方戏剧,深受欢迎和赞誉,祁剧《梦蝶》、花鼓戏《喜盈门》分获田汉大奖和田汉新剧目奖,立足本土文化,推出的大型原生态音乐作品《岳北山歌》,一举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一部部精品大戏,让文化焕发出蓬勃的活力;“雁翔云天·春满大城”——“万里衡阳雁”大型文艺晚会、“激情广场”走进衡东、耒阳蔡伦竹海明星演唱会等三台央视文化盛宴精彩呈现,衡阳、桂林美术书法精品联展,南岳第六届国际自行车登顶赛成功举办,大大地扩大了衡阳文化的影响力;随着《夏明翰》、《唐群英》、《南岳奇人王船山》、《蔡伦》等影视剧的开拍,中国衡阳新闻网站的成功升级,衡阳党建先锋频道、衡阳广播交通频道的强势开播,《衡阳手机报》、“雁城屏媒”的创办,《衡阳晚报·周末》、《衡阳日报·湖湘周末》的精彩亮相,无线数字电视的网络开张,标志着影视剧拍摄和新媒体崛起已成为文化和创意产业新的增长极。2010年,衡阳拥有文化馆13家,文化站214个;公共图书馆12家,总藏书量151万余册;档案馆14家;博物馆,纪念馆6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其中3A级以上旅游景区10个;广播电台9家;电视台2家;艺术表演团体12家,全年演出场次3113场,演出观众2516千人次,演出总收入达339万元。全市文化事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总量偏少,规模偏小,对GDP贡献有待提高

从增加值总量上看,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为42.61亿元,仅为长沙的9.4%、岳阳的67.5%、常德的70.0%、株洲的71.1%,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5位,且赶超压力不小。从各市州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上看,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增加值总量的5.0%,远远小于长沙比重(53.5%)。从各市州文化和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上看,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0%,低于全省水平2.3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7位。总量偏少,规模偏小,使得文化和创意产业对GDP贡献不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仍然较低。

(二)行业发展不均衡,发展缺乏原创性

2010年,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九大行业中,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4.79亿元,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34.7%。其次是文化用品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完成增加值10.89亿元,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25.6%。两大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60%以上,其他七大行业增加值占比不到40%,其中占比最低新闻服务仅占全部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的0.03%,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仍然严重不均衡,特别是文化艺术服务行业不活跃(5.12%),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缺乏原创性。

(三)经营方式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

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经营项目多是一些零星的小项目,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和创意产业链及大中型文化和创意产业集群,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文化和创意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散、小、滥、同”情况突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偏低,文化和创意产业供需不平衡

2010年,衡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654元,其中与文化和创意产业有关的旅游、娱乐、交通、通讯等项消费合计1992.5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7.1%,2010年年末衡阳城镇常住人口达318.10万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是63.3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097元,其中与文化和创意产业有关的旅游、娱乐、交通、通讯等项消费合计766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8.7%,2010年年末衡阳农村常住人口达396.74万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是30.39亿元。衡阳全部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是93.77亿元。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文化和创意产业供给之间的差额依然较大,供需不平衡。

(五)发展基础条件薄弱,财政投入力度不大

目前,衡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基础条件薄弱,表演团体、文化艺术馆、图书馆、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场所数量太少,特别是乡镇基层文化站、村及文化活动室建设不齐不全,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缺乏支撑载体。同时,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依然不足。2010年,衡阳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为2.46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2%,比2009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三、对策及建议

(一)把握发展机遇,落实有利政策

当前,国家把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七大报告、“十二五”规划中都以专门章节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讲话时强调,“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和创意产业。”最近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旗帜鲜明的提出“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湖南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视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以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诸如《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和《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振兴实施规划》,提出“加快湖南文化强省的建设,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跨越发展。”衡阳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文化品牌、展示文化内涵、发挥文化魅力,努力把衡阳建设成为文明程度较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和创意产业发达的文化强市。”

国家、省、市对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毋庸置疑,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深远意义,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将发展重心调整到优先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上,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进民营资本

一方面,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缩小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和创意产业市场,解决文化和创意产业市场资金运行中的“瓶颈“问题,进一步丰富文化和创意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宽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三)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文化设施网络

一是加强文化和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和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确立优先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把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和创意产业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二是以市区和县城为中心,搞好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馆、活动中心、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区和县城的文化辐射功能。三是加强农村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活动室,同时要充实乡村文化站、活动室的文化设施,为丰富居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阵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

着力解决衡阳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产品缺乏的矛盾。搞好规划,确立重点,在打造文化品牌上下功夫。一是注重对传统文化产品的挖掘和保护,保持其原始生态性。二是文化和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和,大力发展文化用品加工制造业,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用品和旅游纪念品,并形成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的战略,通过各种推介、洽谈会等形式,加强对衡阳文化产品的宣传和营销,提高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整体经济实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和创意产业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更多的是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衡阳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和保护民间文化艺人,发挥他们在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作用;要培养和引进文艺名家、文化研发人员,鼓励他们多出原创性作品,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文化经营管理人员、文化企业家、传媒家等各类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产品的传播,为加快衡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篇:首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研究

首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研究

——兼论首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被国家、北京市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被视为是最有前途的阳光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本身能够生产出文化产品,形成经济发展重要源泉,同时还能够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格局中形成效益倍增效应。因此极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模式进行分析,了解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以便更好地促进推动首钢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2006年,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政策。

2007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使网络文化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要鼓励创新、利用后发优势,《纲要》提出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应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能力的发展重点。以科技提升传统文化,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市场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更加明确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2011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强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定位:一是北京应成为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示范性领先城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部基地和文化产品交易基地;二是北京应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文化和文化产业竞争的基地或窗口,成为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产品出口的基地。

2010年1月,刘淇同志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 推动产业升级, 重点扶持影视业、出版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和网络游戏业等六个行业中心。”

第四篇: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1.贺州区域文化的界定

1.1什么是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具有该地区的文化特点的文化。

可见,区域文化首先必需是在一定地域内的文化。第二,这一地域内的文化,在历史发展里程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构成这一区域文化的基本内涵。第三,要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化重心,这就是说,这一地区的特定的文化内容,还要在这一地区形成文化重心,具有主导地位。第四,经过一定的研究和开发,形成具有该地区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资源基础,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才能形成具有该地区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化。

1.2贺州区域文化的界定

贺州区域文化主要是指以富江—贺江的境内流域、思勤江—桂江流域一带地区所发生的文化,其区域相当于今天的贺州市行政区划。通俗地讲,贺州文化是指具有贺州地方特色的文化。所谓贺州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贺州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贺州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该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贺州古道文化是贺州区域文化的代表和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按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显然要用发展的动态观来理解贺州区域文化,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使贺州区域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贺州的发展特色和风貌。

2.贺州区域文化及类型

2.1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区域文化

2.1.1虞舜文化。贺州地处岭南,古属苍梧郡。史书记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舜以孝悌立身,开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贺州开发虞舜文化,是对岭南源头文化的认同。目前,湖南永州舜文化研究已出成果,其成果可作为文化共享资源。

2.1.2青铜文化。贺州出土文物“麒麟尊”,被命名为“国之瑰宝”,并受邀到欧洲10多个国家巡回展出。专家称,麒麟尊是东周文化余音在岭南的绝响。据考证,麒麟尊的制作年代至迟是战国时期。它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融合的表征。贺州青铜文化的意义,在于说明了古代贺州文化和生产力的发达。

2.1.3贺州古道文化。严格来说,贺州古道应该是指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开辟的军事通道。稍后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又开了一条“新道”,从而使中原统治者开发岭南地区有了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秦汉古道通畅的不仅是人流、物流,还有文化流,使贺州文化迎来了繁荣和发展。古道就是古代的国道。如果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存在是个事实,那么,贺州古道就是岭南跨省通道,它沟通潇水和贺水,由贺江连通海外贸易。

2.1.4汉墓文化。这是古道文化的衍生物。从发掘的情况看,殉葬品多数为兵器,是垦荒戍卒的墓地。墓主是沿着古道进入贺州的军事单位的成员。他们成编制地居住,身后也集中埋葬,形成了若干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2.2以民族(族群)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区域文化

2.2.1瑶族文化。贺州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支系也多。有一支土瑶,文化差异更大。

2.2.2盘王文化。盘王是瑶族的祖宗神,盘王节祭祀汇集了瑶族文化艺术的精华,已由我市文化部门和另一项《贺州瑶族服饰》一同申报,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3客家文化。客家是汉民族的重要民系,贺州也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占广西客家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我们已在八步莲塘建成广西首家客家文化生态博物馆工作站。特别是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会主题晚会——大型客家风情歌舞集《一方水土》的创作演出,形成了贺州舞台艺术的品牌。客家山歌剧作为新创的地方剧种,将成为广西的一个重要剧种。

2.3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区域文化

2.3.1道教文化。贺州的师公一般叫做“道士佬”,其宗教信仰释道掺杂,其中道教成分占的比例更多。早期道教在贺州活动相当普遍,钟山的丹霞观相传就是道教祖师张道陵炼丹的地方。贺州道教是典型的民间道教,近似巫术。

2.3.2师公文化。师公是人神的中介,师公活动的思想基础是民间的原始信仰。师公唱本记载了宗教的、神话的、历史的文化,同时师公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传承性。

2.4以历史文化城镇的综合性文化内涵形成的区域文化

2.4.1临贺故城文化。临贺作为州府县郡的治所有2000年的历史,人文积淀厚重。临贺宗祠林立,原有的书院、文庙规模不小。特别是浮山陈王庙,历来香火旺盛。浮山歌墟则曾经歌手云集,牵动湘粤桂三省区边界的观众。

2.4.2富川明古城文化。古城在富阳镇,据旧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九年,富川县治从钟山镇迁于此建池。城门青方石构筑,圆拱顶,如隧道,门上有城楼,城内有衙署、祠庙、坊表神楼和“井”字形花街及大量的古民居,仍可见出当年的繁华。

2.4.3黄姚古镇文化。被誉为“梦境家园”的黄姚古镇,确是人居的理想之地。它的小桥流水的恬静和浓厚的民居文化氛围,足已勾起人们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2.5以在一定地域形成的建筑群体为内涵构成这一地区富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2.5.1古民居文化。贺州的古民居是随处可见的,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其中钟山龙道古民居,既有唐宋风格又有古越文化的色彩。

2.5.2会馆文化。市内的会馆主要有钟山英家粤东会馆和八步湖南会馆。会馆不仅在建筑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当时的经济贸易的缩影,同时还反映了外地的部分生活习俗。

2.5.3古桥文化。贺州水资源丰富,江河纵横交错,桥的建造便应运而生。石拱桥是其中的代表作。钟山石龙古桥,修建于乾隆年间,桥栏精雕细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富川瑶族自治县的风雨桥,别具一格,既是过河的凭借,又浓缩了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2.5.4戏台文化。贺州戏台林立,数不胜数,举凡集镇(街墟)均建戏楼,许多村寨也在祠庙前筑戏台,逢年过节,台上鼓乐喧天,台前人头攒动。此时,看戏成为民众最普遍的文化享受,戏台是最广大民众窥视文化殿堂的壁孔。

2.6经济商贸型文化

2.6.1八步商埠文化。八步坐落贺江之畔,水路直通广州。它作为商埠,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清朝时期较为繁荣,至民国初期仍商贾云集。

2.6.2英家商埠文化。与八步相辉映的英家商埠,它借助思勤江注入桂江通航梧州西江之利,成就了上百年商贸繁荣的历史。

2.7自然的地貌资源经过开发利用形成旅游文化资源而构成的区域旅游文化

2.7.1山林文化。市内拥有两座国家森林公园——姑婆山、大桂山。姑婆山森林公园被誉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是观光休闲的首选之地。钟山荷塘一带的“十里画廊”,有“小桂林”之称。这些山林赋予了休闲文化的意味。

2.7.2泉石文化。以路花温泉和玉石林为代表的贺州泉石文化,不仅是自然的造化,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资源造福自身的文化活动,具有休闲文化的丰富内涵。

2.7.3岩洞文化。钟山的碧水岩和贺州的紫云洞,钟乳石密布,景态万千,碧水岩被香港记者誉为“天下第一洞”,紫云洞则有“人间仙境”的美称,构成我市岩洞文化的主体。

2.8因语言文字而形成的特殊地域文化

2.8.1土话文化。贺州属桂东地区,桂东北丰富的方言资源已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注目。市内各地都有土话,如“九都话”“八都话”“梧州话”“河源客家话”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钟山土话,有关专家把它划入平话方言。钟山土话是我国的稀有语种,是中古语言的一块“活化石”。

2.8.2女书文化。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两安瑶族乡均发现“女书”。女书,俗称“细脚文”,字体娟秀,为女性创造并在女界传阅,男人读之如“天书”。钟山两安乡至尽保留“招婿上门”(入赘)的习俗,子女随母姓,称呼母亲的兄弟为伯叔,似是母系社会的遗风。

2.9因物产而形成的特殊地域文化

2.9.1矿产文化。贺州矿产资源丰富。以锡为例,宋朝时期,贺州锡占全国锡产量的6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的平桂矿务局是全国有名的“锡都”,产品盛销东南亚。此外,锑、锰、钨、铁、锌等矿物的开采,可溯源汉代,至尽民间仍有一些“小矿窿”作业,有的冶炼企业仍是纳税大户。悠久的采矿历史所形成的矿产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发生背景。

2.9.2茶文化。昭平县盛产茶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政府倡导扶持,昭平“将军峰”茶叶已成为广西名茶。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瑶胞有一日三餐都“打油茶”的生活习俗。“油茶”配用生姜、盐油炒煮,风味独特,也凝聚了瑶家的风情。

2.9.3烟文化。钟山、富川盛产烤烟。“钟山烟”曾一度走红区内外,卷烟生产是钟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支柱产业。八步区的“大宁烟”、“公会晒烟”,均为惯吸生烟的烟民所乐道。

2.9.4马蹄文化。都说“桂林马蹄——无渣”,其实,我们贺州芳林的马蹄是不亚于桂林马蹄的。每年冬季,广东客商都来收购贺州的马蹄,他们看中这里的马蹄个大、清甜。马蹄种植是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也形成了该地区的区域文化。

2.10现代革命文化

2.10.1省工委旧址文化。抗战期间,由于广西省工委机关遭受破坏,省工委书记钱 兴同志和身边工作人员从桂林先后转移到钟山、昭平开展活动,现存的英家省工委旧址、黄姚省工委旧址展现了当年的情景,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教材,也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2.10.2地下党活动文化。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贺州的革命火种从不熄灭,党的地下组织坚持开展斗争,直至发动了著名的英家起义。钟山英家、钟山中学,原贺县的临江中学等,都是地下党活动的地方。特别是古镇黄姚,抗战期间文化名人云集,他们用特殊的武器——文艺抗战,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3.贺州区域文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贺州文化品牌

3.1.1品牌的重要性

文化品牌的形成是区域文化成熟的标志。文化品牌,集中展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正是这种特色,使之同异地的文化区别开来。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一切的集合,赋予了区域文化的个性。文化品牌,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张扬与充分发展。因而品牌的个性形象不仅包括了本土生活群体的利益认知、情感认同,给人心灵带来慰藉和精神享受,而且由于她所代表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更能吸引异域的目光。

3.1.2品牌的定位

品牌始终具有市场的意味、商品的意味。作为文化产品的品牌,她是可共享的、流通的,并且产生社会的、经济的双重效应。我们已经进入了文化功利的时代,发展区域文化的目的就是凭借区域文化品牌的个性魅力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品牌意识不是一种错误。问题是如何给区域文化定位,确定以什么作为区域文化的品牌。这必须从文化的需求谈起。文化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人的生产需要及生产秩序需要的文化;一类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及日常交往秩序需要的文化。而人们对异域文化的需求或消费,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充”,是一种猎奇的欲求。文化旅游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品牌的生产必须首先考虑需求,否则,就不会被认可。但是,单有这个需求点的考虑还不够。能不能拿出让人家认可的、能够共享的文化产品,知道“市场行情”是一回事,生产能力又是一回事。文化的生产力与经济的生产力一样,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把现代需求切入历史的累积时,才能真正找到品牌的位置之所在。

品牌的产生离不开地方文化的肥沃土壤,而它的直接依托只能是区域文化的核心资源。比如西藏地区,如果离开藏传佛教而谈西藏文化及其品牌,肯定是不得要旨的。

品牌的定位取决于对自身资源的研究与挖掘。品牌只是一种载体,“意义”才是它的灵魂。人们在进行消费的时候,需求的是品牌的意义。文化资源有若一块布料,裁剪成什么式样的服饰,设计的构思也不是与这块“布”的质地、颜色、花样等毫无关系的。我们在打造品牌的时候,不是缺乏品牌意识,而是缺乏“刀刃”上的“钢”。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许多地方都有些“败笔”。追寻起来,是由于这是一种低层次的过度的滥采滥伐,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症。主要表现在:在缺乏对资源的深度研究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就匆匆立项上马,结果打出的“品牌”没有足够的文化意味,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诉求。又由于没有进行资源整合,“品牌”变成了一种概念炒作。更有甚者,以为资源就是产品,没有进行包装提升、加工就直接抛售,把可贵的资源裸露于广庭大众,造成了恶劣的印象。尤其是对区域文化的始发性的“独善”性的资源,必须慎重开发,一旦见光,其影响是难以挽回的。

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的实现形式是产品。同样道理,区域文化建设的目的一定意义上就是树立品牌。要强调的是,文化品牌必须是具体可感的、非概念化的或原生态的,而是一种“成品”。因此,贺州文化品牌的定位,不仅是把贺州文化资源的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而且要突出人为的因素,把品牌的生产看成一种流程,一种可控的流程:即在文化资源的历史累积的基础上加之现实生活的人们的文化需求的切入研究立项后进行整合开发。

3.1.3品牌的打造

3.1.3.1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人的历史就是文化的发展史。一个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是该民族的彻底消亡。所谓“寻根”,寻的仍是文化。当海内外华人把炎黄奉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时,“炎黄”包孕的不仅是种族的自然的“根”,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肇始者。文化亦如血脉一样,具有传承性。除了虚无主义,谁都承认文化传统的存在。自然,文化建设的任务着眼点是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转型(或现代化)的问题。

区域文化品牌的打造,就是一个区域文化催熟的过程,是区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把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结合起来,一是因为品牌的构成要素具有认知性,传统的作用就是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二是因为品牌具有现时的共享性,没有现代需求点的品牌是不会使人认可和共享的。

我们的文化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文化,这就要求在打造品牌的时候,注入民族文化的传统精萃,传输现代信息。这不仅是内容上如此,形式上也如此。

3.1.3.2、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地方特色的关系

品牌的打造必须借助一定的思想文化资源。区域文化由于历史的积淀,无论是宗教的,艺术的,都形成了自己表现形式或思维特点。充分利用旧有资源,批判地吸收,才有新的发展。我们必须首先要认识本土的丰富的资源,才谈得上创新。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概念,具有丰富性的本质特点。在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的时候,要把那些真正属于地方特色的部分加以释放。越是特色的东西,就越带有普遍意义。因此,区域的“源头文化”显得特别重要,它是打开所有文化现象的钥匙。

3.1.3.3、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

先进文化总是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不是一味地把传统的或有特点的区域文化因子都当作好东西予以弘扬。这里需要区别不同的情形,关键是看是否与主流文化相左,是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一般而言,反映生活方式类的文化是无优劣之分的。比如说吃饭,是不能说到底是用筷子先进还是用刀叉先进。但是,生产方式就不同了。联合收割机绝对要比镰刀割禾的生产方式要先进。这就告诉我们,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着眼于最适宜表现地方文化的个性行色的领域,尤其是反映生活类的文化领域。

3.1.4人才与品牌

文化创造是充满强烈精神个性的活动。并且可以说,这种活动的主体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或一代代有个性的群体。

品牌的打造与人才的产生是相互辉映的。没有创造性的人才或群体的智力活动,品牌树不起来。没有品牌的打造,人才就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况且,人才本身就是品牌。

3.2.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

3.2.1整理资源,摸清“家底”

文化产业从根本上说是提供一种负载着“文化意义”的产品,消费者就是通过市场求购并共享这种文化意义。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对一定区域的固有文化资源的整理,以及对于这种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揭示、解释和评估。

贺州是千年古郡,从历史来看,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其厚实的内涵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从地理和人口来看,贺州是湘桂粤三省区的重要“边城”,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其中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各民族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社会发展来看,贺州历来没有重大战乱,一直处于平缓发展的状态,许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以保存下来。这一切赋予贺州文化独特的区域性和多样化的个性。

但是,文化资源不同于文化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的存有量多并不能直接带来文化产品的数量多。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现代人对生活的期望,其消费的文化诉求必须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市场价值要素的提炼,才能得到受理和供给。

总体上看,贺州文化呈多元化格局。有以秦汉古道、古城遗址、古村镇为代表的古文化,有以姑婆山、十里画廊为代表的山林文化,有以石林、砂窿、奇石为代表的石文化,有以“爱莲说”为代表的精英文化,有以茶、酒、风味菜肴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还有客家文化、土瑶文化、女书文化、商贸文化,等等。我们应该全面深入地摸清“家底”,分门别类地予以整理发掘。

3.2.3创建企业,培育主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经营人才为支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创建若干个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心环节。

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理顺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进行企业改造,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分配机制改革,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创作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依法实施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

要鼓励非公有制个体文化企业的发展。除规定外,各个文化产业门类,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融资等方面,政府应尽可能给予优惠待遇。

应该看到,我市的文化企业仅处于幼稚发展阶段。在加入WTO之后的全球背景下,或者只缩到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如果不通过组建新的企业、壮大已有的企业以提高竞争力,就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开发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从而丧失最先开发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我们的企业,要具有经营文化资源的魄力、实力和眼光,将宝贵的文化资源与市场和资本进行有效的对接。

3.2.3重点开发,分类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的。我市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很初级的。因此,除了加强研究,要进行系统开发规划调整,确立开发目标、开发主题、开发序列和开发规模等。要变散落状分布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为系统性的文化产品群开发,以形成产业规模和规模效益。要克服浮躁的心态或粗制滥造的作风,不能只靠“概念”来炒作文化产品,而无法履行对消费者的文化承诺,或仅仅把文化当作“托儿”而作贱文化。

我们要在把握文化市场需求和掌握核心资源的基础上,搞好对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规划,确定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和开发序列,并用项目招标的模式进行融资,分块、分期、分步推进文化资源系列开发及配套建设,构筑核心产业群,完善文化产业链。就我市的情况而言,发展文化产业似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3.2.3.1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

旅游本质上是文化产业,它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为满足个体对非本土文化,对异域、异族、异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求知欲和感悟性精神需求,以及扩展休闲领域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助或半自助的文化消费活动。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既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离不开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或历史形成的人文景观诸如文物遗址、名人故里等物化的魅力外,惟有其蕴含的历史人文内涵可使其保持活力。贺州的古文化荟萃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精华,因之而开辟古道文化游、故城探访游、古村镇建筑游、民族风情游等精品游,前景该是看好的。

3.2.3.2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演艺培训业

演艺业作为传统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国有的小型艺术团体很不景气,自身生存受到严重挑战。演艺业的发展,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增强演艺实体的活力。要发展演出中介机构,组合市内演艺实力,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实现演艺业的产业升级。

贺州民族文化资源主要价值体现在民族歌舞和戏曲方面。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的艺术遗产,加以推陈出新,并通过培训传承,既不断补充和壮大演艺队伍,又为竞争市场铆足了劲。

3.2.3.3开发节庆文化资源,发展城市会展业

会展业是营销城市的有效途径。大城市搞会展业的有利条件当然很充分,但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也不是无所作为的。

我们贺州虽是新兴的地级市,市区人口不多,但具有比较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且处于湘桂粤三省区的结合部,是方圆一百公里的中心城市,其辐射的区域和所覆盖的人群,就不仅限于行政区划了。这就为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迅速聚集与疏散提供了作用空间。尽管我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只能步入中小城市的行列,与大城市的流量经济的规模和流速有相当的差距,但同样可以透过挖掘城市的优秀资源来发展会展经济。换句话说,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为了营销城市,以独特的区域文化亮出贺州的“城市名片”,为城市的人流、物流造作一个文化磁场。

因此,要站在发展会展业的高度,举办各种节庆文化活动,对传统的具有浓郁地方意味的节庆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如浮山歌会,从以往的情形看,已经具有一定的会展基础,经过自觉地提升,将会带来可观的产业绩效。今年,我们文化部门已开始策划“姑婆山森林文化节”,唱响构建和谐贺州的主旋律。

3.2.3.4开发山水绿色资源,发展文化服务业

经过多年的经营,贺州——桂东文明绿洲的蓝图已晃动在南来北往的过客眼前。但我们的山水文章并没有做足,生态文化还不够品位。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里面的“乐”不仅仅是恣情山水的喜悦,而且是精神与大自然邂逅的欢愉。这时候,山水作为一种悦目的观赏对象,同时又是移情寓志的载体。而情移之处、志寓之所,需经文化的引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仙”、这“灵”就叫文化。我们目前的山水游、生态游,显然让人缺少一种文化回味。

发展文化服务业,就是激活我们的绿色因子,建设生态城市。因此,要努力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试言之:重视城市楼房的建筑风格,以民族的古典的风格为主色;繁荣文化市场,引导高雅文化娱乐消费;办好创作基地,接迎作家采风活动;把高等教育与书院讲学结合起来,吸纳专家学者;展示民族风情和民间绝活,活跃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发展图书报刊业、开展市民读书活动,创造学习型社会;完善旅游度假景区的服务设施,健全文化服务网络,如此等等。当人们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流连旖旎风光的同时,体悟这里是绿色的渊薮,是生命的源泉,是文化的绿洲,是精神的家园,顿生“不辞长做贺州人”的念头。果真这样,群贤毕至,游人如织,商贾云集,何愁人气不旺。

3.4“走出去”,开拓视野

中央《“十五”规划建设》提出“走出去”的战略。经济发展如此,文化产业也要“走出去”,拓宽发展空间。

贺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跨省区通道的水陆交汇处。正是有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交融,造就了贺州古文化的绚丽多姿。同样,贺州文化也随着古道传播异域他乡。今天,贺州文化同样需要“引进来”,兼收并蓄,同时更需要“走出去”,在新的形式与范围中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文化的有效增长。

文化产业与外向型经济一样同样存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贺州文化“走出去”,是因为象我们这种经济欠发达地位,境内市场的消费力是有限的,不足以充分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必不可少的需求拉动。“走出去”不仅可能找到区外文化需求,旺盛文化的原创力,而且可以树立大市场观念,形成大市场的意识,避免因市场逼仄而无法扩展而导致恶性竞争。

就一个区域来说,也许我们还不能独驾轻舟去冲大风浪,但组建跨国内区域的企业是有可能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也要主动选择生存空间。我们的演艺团体有远赴台湾、越南等地区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经历,在全国许多城市也都留下了贺州艺人的足迹。要利用与珠三角地区同饮一江水的亲缘关系,深入、深入、再深入广东市场。利用广西与东南亚地区文化同源、习俗相近的特点,走出国门。我市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市场基础和竞争潜力,“走出去”,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文化比较优势。

3.5培养人才 占领市场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支撑。无论是资源的整理、企业的创建、品牌的打造,都离不开人才的贡献。

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最终是产业人才的竞争。文化产品的开发营销,是集体协作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各自发挥一定的作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有文化管理者、文化经营者,有艺术家、从业人员。我们的产业人才,最缺乏的不是艺术家、作坊人员,而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这样的人才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不是学历、不是具体的专业特长,而是要有胆有识,博闻广见,有丰富的阅历和综合的知识,具备市场操作、使文化产品流通的能力。文化产业人才,首先要有前瞻的眼光、迅达的创意,能从策划阶段到进入阶段尽占市场先机。

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必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用人渠道,创造人才脱颖而出、大有用武之地的环境和条件。要有新的人才观念,识才用才,以产业发展论英雄,以产业效益论英雄。要尊重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珍惜人才及其创造成果。

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基础性的工作。要在现有人才中好中选优、挖掘潜力,又要引进来,同时要选准苗子“送出去”,进行培训,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谋求一方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具有“一体性”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最终形成产业链群和优势品牌,把文化建设置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中,引导文化与经济的结盟,形成彼此支撑的共同体,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能够实现的。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当然不止文化产业一途。从我市“三化两业”的要求看,贺州文化必须不断创新,在工业文化、城市文化、旅游文化、商贸文化方面创新,并弘扬传统的农业文化。

第五篇: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产业集群,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发展新模式,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

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

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

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自身及各级政府要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大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步伐,利用其他地区的资金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在这方面,东南沿海地区走在了前面。江苏省阜宁县2001年就实施了“农业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农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大力扶植农业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中部地区近年来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要着力塑造好适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所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搞好硬环境建设。同时,在税收方面,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龙头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减轻它们的纳税负担,以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赢利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考虑对龙头企业实行不同于其它企业的优惠利率,优先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活动,同时组织专项基金,对龙头企业提供专项支持。还要加快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

总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给予支持,大力促进,使其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下载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赣州红色文化创意园实现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发展研究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发展研究 2010-8-28 16:27:0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建立了创意城市网络(cmative Cities Network),且2006年给出了“创意旅游”的定义,并于2008......

    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研究(共五篇)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对策珍珠泉乡乡长孙平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虽然从去年开始因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粮食价格的提高、减免......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

    河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河南省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宏伟目标以后,文化产业的地位在河南全面发展中得到进一......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五篇材料]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大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注......

    中国当前文化问题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当前文化问题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关于中国当前的文化问题这个大范围,我并不十分有把握可以论述的有根有据,但我的专业是平面设计,这本身也是文化发展......

    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调研分析(5篇)

    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调研分析作为文化产业的高智能、高附加值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