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莫平
单位:平南县平山镇六峡小学
内容摘要: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朗诵在启迪人的情感,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性。对提高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关键词:
朗诵
体味
思想
语言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分而述之,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
(一)启悟人性美
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该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 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惋惨恻„„
(二)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三)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在脑海中确立自身贬官黄州,独临赤壁,祭奠江月,伤悼古人,感吁“华发早生”,但非失望颓废的主人公“视象”。读《离骚》,这高冠长佩、芰荷衣裳而“好此奇服“之屈原,不同流合污之浩然正气与九死未悔之爱国信念要呼之欲出。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相得益彰了。
(四)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不熟读《致大海》又如何从大海喧嚣奔腾的气势、雄浑博大的意境中体验到普希金那自由奔放积极奋进的思想感情呢。
(五)感受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生同病相怜人世一叹;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悼然自伤之情;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会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许身社稷,涕泗并流。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样的道理。
本次提交论文
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 莫平
单位:平南县平山镇六峡小学
第二篇:朗诵诗歌
诗歌朗诵《留守儿童之歌》
A 群山叠嶂,柳影花香,可我幼小的心儿却在彷徨; B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建设祖国的富强,H 怀揣着各自的中国梦想,留下幼小的我和年迈的爷爷奶奶,远离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 千里之外打工忙。
A 每当夜深人静,凝视窗前的明月光,B 泪水在思念中流淌; 爸爸妈妈呀,我像一只孤独的小羊,H 谁为我赶走这寂寞中的恐慌,谁为我抚平这酸楚的忧伤。B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我一直盼望着
我一直盼望着天早点儿发亮。
放学回家,望着空房,我站在窗口久久的守望;
我的心呀一次次彷徨,我的梦啊一次次疯狂; 不是孩子太儿女情长,毕竟血浓于水呀,亲情的饥渴无人体谅,幼小的心灵装上的是荒凉。不要说你们太忙,一个电话也会让我欣喜若狂。A 我羡慕的并不是漂亮的衣裳,我心中的渴望,H 就是你们能早点回家乡,让我快乐地围在你们身旁。我想,不要让我等得太久、太长„„
A 春风暖,桃花香,留守空巢的孩子放声唱; H 我们的处境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我们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B减轻课业负担,读书不再苦恼,“政府助困”“营养早餐”,让咱高高兴兴进学堂;
“责任照亮未来”活动在我们心中
洒满了阳光,“太平洋寿险”扶直了我们稚嫩的脊梁。
爸爸妈妈,你们安心的工作吧,不要再为我挂肚牵肠; 学校就是我最快乐的地方,老师的关怀胜似爹娘; 感谢太平洋寿险,你们的温情暖胸膛。
B 教室里,操场上,H 我们的学习生活喜洋洋; A 留守空巢的孩子呀,H 一样幸福,更加坚强。老师带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远航。我们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我们的成绩一样棒; 男: 你看,那墙上贴满的 女:就是我的一张张奖状。
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又是父母不在我身旁;
我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在舞台上; 我们快乐地舞蹈,我们幸福地歌唱。爸爸妈妈呀,此时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不能把这快乐分享; 我,要把这快乐永远珍藏,是老师,是同学,是太平洋寿险 荡起了我人生的双浆。
男:是自立,让我们承受了风浪,女:是自强,让我们坚定了希望!H生活中挥来的鞭子,只能让我们把头高扬!A今天,我们还需要大家的扶帮,H明天,我们将成为祖国的栋梁。
女: 少年志则中国志,男: 少年强则中国强。H我们放飞理想,我们崛起梦想,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第三篇:朗诵诗歌
1.诗歌是只小铃铛
【海桑】
诗歌是只小铃铛∕ 我是那猫∕
小铃铛声音很甜∕ 小铃铛样子很漂亮∕ 我喜欢小铃铛∕ 我挂在脖子上∕ 我找不到面包∕ 我只有歌唱。
2.白天鹅
【金波】
从天上飘来一朵云,∕ 落在湖心,∕ 那是一只天鹅,∕ 它在等谁?∕
从天上飘来一朵云,∕ 落在湖心,∕
还是一只白天鹅,∕ 它在等谁?∕
两只白天鹅游在一起,∕ 像爸爸妈妈那样相亲;∕ 我愿变成一只小天鹅,∕ 紧紧跟随着他们。
3.总得有人去
【谢尔·希尔弗斯坦】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4.蝉【林焕彰】 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要到夏天才唱;/ 它们喜欢赞美/
金色的阳光。蝉的歌儿很好听,/ 可是它们只爱在树上唱;/ 所以,一到了夏天,/ 树都变成了/ 会歌唱的伞。
5.星星【芬兰,索德格朗】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6.你造出黑夜,我制作明灯【巴基斯坦,伊巴克尔】 你造出黑夜,我制作明灯,∕ 你造出粘土,我塑成了杯盆。∕ 你造出沙漠和丛林,∕ 我建起花园,凿出矿井。∕ 我能用砂砾制成玻璃,∕ 使毒汁变成抗毒的血清。
7.我是草莓【美国,库斯金】 我喜欢生长,∕
生长真叫人喜欢。∕ 叶子软软的,∕ 太阳暖暖的。∕
我熟了红了圆了,∕
就有人把我扔到篓子里边。∕ 做草莓不是总那么好玩。∕ 今天早晨,他们∕ 把我放进冰淇淋,∕ 我冷得直打战战。
8.我想【顾城】 我想住间大房子∕ 中间放一张床∕ 床上堆满小白花∕ 我躺在床底下∕ 胆大的客人会笑∕ 胆小的客人会逃跑∕ 我当然什么也不为∕ 只觉得自然又愉快。
9.我总是在猜测【于坚】 我总是在猜测∕
这样说的后果是什么∕ 我总是在害怕∕
是否说了不准说的话∕ 我总是在担心∕
他们是否已不再容忍∕ 大道如青天∕
我在舌尖上小心翼翼地行进∕ 就像一个探雷的工兵。
10.时间是一把剪刀【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11.钓鱼的人【前苏联,巴尔托】 有一个爱钓鱼的人,∕ 一早就坐在湖上头。∕ 他坐在那里哼了又哼,∕ 哼的歌儿一个字也没有。‖ 这可爱的小歌曲,∕ 里面有欢乐也有忧愁,∕ 可是水里的鱼,∕
暗中已经把它记熟。‖ 等到歌儿一开头,∕ 鱼儿就向四面八方逃走。
12.准备【顾城】 带上画箱∕ 带上木凳∕
带上《琵琶行》∕ 带上贝多芬∕ 带上草莓∕ 带上心‖
我们去郊外写生∕ 唔,还要多带上∕ 几管藤黄∕ 几脉丹青‖
今年的绿荫很浓很浓。
13.古墓【日本,三岛由纪夫】 我正在散步∕
走过落木、树叶、古老的森林∕ 也走过平地、沼泽和狭窄的山丘∕ 我的靴子脚步声干脆∕ 我的手指在岩石之间抚摸∕ 在岩石的守护中,∕ 有一具小鸟的尸骨∕
落叶、果子和青草将它覆盖着∕ 那是一座这世上最小的古墓。
14.很有诗意地告诉你【刘保法】 你被淹没在想象的花海里,∕ 花海盛开在田野的想象里,∕ 想象飞到了花海的香味里,∕
香味,香味——香味又沉淀在你的神灵里。∕蜜蜂飞过来又飞过去,∕ 它要很有诗意地告诉你,∕ ——它喜欢花海的田野,∕ 但更喜欢美丽勤劳的你。
15.一只孤独的船【莱蒙托夫】 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 它既不寻求幸福,∕ 也不逃避幸福,∕
它只是向前航行,∕
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 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将要直面的,∕ 与已成过往的,∕
较之深埋于它内心的,∕ 皆为微沫。
16.橙花【日本,金子美玲】 我伤心哭的时候∕ 总是闻见橙花香。我在这里赌气∕ 很久很久∕ 也没人来找我∕ 我已经看腻了∕ 蚂蚁∕
从墙洞里没完没了地爬出来。院墙里∕
仓库里∕ 传来欢笑声∕ 一想起又哭出来∕
这时候∕我闻到了橙花香。
1.锻炼我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和感知汉语的语音美;
2.潜移默化地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了解,增加知识量;
3.让我们全神贯注地融入到书本当中,增强记忆力,锻炼专注力;
4.通过阅读名著,不断提升文学修养,增强语文学习认知能力;
5.提升谈话技巧与口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克服孤独内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完善性格;
7.能够锻炼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有效消耗身体热量;
8.有声语言可以反作用于书面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9.让我们热爱生命,感受亲情,增加情感沟通,加深彼此的友谊。
10.促进我们开动大脑,进行思考辨析,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第四篇:朗诵的意义
朗诵的意义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诵,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到的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诵,自会发觉“对味儿”或“ 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诉诸声音之后,声音出口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加直观,因此,由于我们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味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诵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2)朗诵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诵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慨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合理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或者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召之即来,妙手偶得。这一切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不易得到的,也是只靠眼看手写所不易达到的。
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当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语言表现力的提高,完全可以使“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和“七步为诗,出口成章”的阶段尽快到来,到那时,更高水平的朗读也便会出现了。这样,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语言表现力便纵横驰骋,无往而不适了。这是从不涉足朗读领域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3)朗诵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文字语言逝有感染人的力量,“爱不释手” “掩卷遐思”都是被感染的表现。可是,当把文字作品变为有声语言的时候,那感人的力量应该更强烈。这也就是说,朗读,应该比作品本身给人的东西更多。为什么要说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呢?就因为在朗读语言里饱含着、浓缩着朗读者的深刻体味、独特感受、熟练技巧、音声魅力。高水平的朗读会使文字作品的作者惊喜:我写的东西里还有如此深刻的意味哪?!当然也就会使听者动容:比我自己看作品可好多啦!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 “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志。”作为语言艺术的一个品种的朗读,当然不能例外。
其实,优秀的文字作品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们的前进的勇气和希望。大量的白话文,字面上的较易理解,但字里行间的蕴含有时又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就能溢于言表,使入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我们的女同志学好了在家里运用我们的技巧....发挥感染里....男同志........)
(4)朗诵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朗诵者进行朗诵,听者听别人朗诵,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我们的朗诵也一定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励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人们将在朗读中获得日常生活中不易得到的那样集中、明确、生动的高尚精神享受,使思想更加纯净、生活更加充实,使那些旧的污垢、那些低级趣味显得更加卑微,无处藏身。
这一切,在朗读中,伴随着声音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真的心灵,也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不论是听别人朗诵,还是自己朗诵,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这不但包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变能力,从有声语言推及文字语言的判断能力,还包括着深广的学识、熟练的技巧,更包括着语言的感受力和对语言完美的鉴赏力。语言的美感给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素养和造诣,即使听到好的朗读,尽管旁人在那里拍案叫绝,自己也只是茫然,又怎能领会有声语言的精妙!没有这种素养和造诣,尽管朗读时全力倾注,字字认真,也表达不出原作的精髓,文字作品中那些画龙点睛、一唱三叹的妙言警句就会黯然失色,朗读的作用也便付诸东流了。因此我们说,听者和朗读者的造诣越深,才越能体会到和体现出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今天,广插、电视、戏剧、电影、朗诵等日益普及,并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和造诣,就不会从中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或者只取其末节,或者只感其皮毛,甚或会反其主旨,接受某些消极的东西。如果在朗读中加深了语言艺术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提高了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和鉴赏力,力求达到高尚的精神享受的境界,那所得就全然不同了,不但可以明其是非、辨其真假,而且修身养性,其乐无穷。这样看来,重视朗读,学习朗读,对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5)朗诵是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重要的途径
我们的朗诵,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上要求标准,从词汇、语法上要求正确。虽然文字作品的多种多样、古今中外都有,朗读时要尊重原作,但是,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声音样式,不能不讲究规范。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不学习普通话,不掌握普通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朗读者。而学习朗读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通过朗诵学习普通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我想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来学朗诵。
(朗读者要朗读某篇文字作品,这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首先解决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等问题,真是字斟句酌、不能马虎的事。初学普通话时,在朗读中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错误。诸如把“南方”读成“兰帆”;把“农村”中的“村”字的调值读成33或22,而不是55;把“战士”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中格式;把“好啊(哇)”读成“好呀”……这都不标准,不能说是普通话。在说话时,既没有文字依据,语流又快,口腔再松软无力,就不容易感觉到存在的问题,事过境迁,纠正起来也实在困难。如果加上方言土语掺杂其间,与普通话的距离拉大,当面校正更觉吃力。因此,在朗读文学作品中使语言规范化,就成为朗读的重要作用之一。)
总的来说,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以上我们了解了朗诵的概念和朗诵的意义和作用.大家是不是对朗诵充满了信心啊?下面我们一起根据朋友们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谈谈朗诵的技巧和表现手法.1)朗诵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赋予文字所应该承载的信息和情感。
因为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工具,但文字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很难甚至不能把人们在说话时丰富多变的语气表现出来,不能把人们说话的情态完全体现出来,也未必能够把一句话的真实含意揭示出来。因此,朗诵者在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文字创作者真实的意图,调动自己的情感,使其运动起来;接下来,还要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把自己运动起来的情感抒发出来。理解、感受、表达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朗诵者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所以说,朗诵不是简单地念字,而是一种复杂的创作活动。
(2)朗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朗诵不仅仅是口耳艺术,它还综合了其它门类艺术的特点。
绝大多数的朗诵都是面对广大受众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朗诵不是自言自语地说话,不是自我欣赏式的宣泄,朗诵者要懂得与广大受众进行交流,进行语言的、眼神的、肢体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朗诵者很有观众缘,只要在台上一站,就能立刻赢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这与其肢体语言的运用、心理状态的调解都密切相关。朗诵者往往要站在舞台上进行朗诵,这与朗诵者的站位、灯光舞美的设计运用紧密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整个朗诵作品的艺术水准,影响朗诵的效果。配乐诗朗诵的大量出现,使音乐在朗诵的创作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好的配乐,有助于营造意境、调动情感、推动进程、引发共鸣。营造意境,能使朗诵者和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进入规定情境;调动情感,有助于使听说双方的情感运动起来;推动进程,使诗歌借助音乐作品的乐章结构起承转合,作品的层次和结构更加清晰和完整;引发共鸣,使语言作品的高潮部分和音乐作品的高潮部分相契合,共同弹动听说双方心灵中最细腻、最易感的部分,达到水乳交融、身心俱动的境界。(3)朗诵是朗诵者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者在受众面前进行朗诵时,其气质、风度、自身修养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可以想象,说着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抒发着自己没有真切体会的情感,与受众进行着虚假的沟通,这样的朗诵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同时,朗诵的过程也是进行自身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朗诵者的文学修养日益深厚,心灵变得易感,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日益精进,精神状态也会更加积极乐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朗诵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朗诵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孟子》中的„诵其诗,读其书‟就明显地反映了先秦以至更早时期朗诵的盛况”①。其后,汉赋、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作品都易于上口,广为传诵,至今依然是人们朗诵的佳品。1981年3月,北京朗诵艺术团成立,该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朗诵活动,在广大听众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20世纪末,唐宋诗词朗诵之风蔚然兴起,朗诵艺术的魅力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辉,其文学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等特点日益突出。
第五篇: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的意义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是否了解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教师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起着关键作用。
(一)透过教学现象看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作用 现象一:教师沉迷于自己的讲解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我们的很多教师教的很苦,苦在自问自答,代替学生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动手„„ 唯恐没有给学生最好的引导、最好的知识传授。在与这些老师课下交流时,我们的这些老师会气急的说:你说这些孩子,学了一,就会一,怎么一点迁移意识都没有!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正是我们的老师缺少具有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意识。
经常沉迷于自己的讲解,总想当个勤勤妈妈的老师,培养出来的孩子,思维怎么会不呆滞、不刻板呢!
现象二:视角过窄,不能关注全体
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频频发问,几个颇有灵性的学生频频作答,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顺顺利利,圆圆满满。课下,在与这些老师交流时,这些老师总会说:我们班好学生真好,不好的学生怎么使劲都提不上,两级分化特别严重。殊不知,造成这种结果的,正是我们的老师不知道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现象三:课堂放“羊”,有去无回。案例1:《用连乘解决问题》
这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课,就这节课来说知识上的教学目标有两点:1.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其解题思路;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来看一位教师主要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伊始,这位教师用课件呈现了学校广播操比赛的场景,并引导学生观察图,提出要解决的问题:3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1:6×4×3=72(人)师:好的,还可以怎么列式? 生2:6×3×4=72(人)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生3:4×3×6=72(人)
师:还有吗?(老师环顾四周,全班无人与教师呼应)
大家真了不起,能用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列式不同,得数相同。师:都用了什么方法? 板书课题:用连乘解决问题
从这个小小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能力、经验、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只会一味的让学生说出算法,认为只要学生会做就可以了。殊不知,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光是让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明白算法背后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常常说说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数量关系。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一节课下来,知识没有得到完善、方法没有得到提升,经验没有得到积累、情感没有体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面对学生的多种算法,不会去引导,提升,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老师缺少具有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意识。
同样是解决3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教师的处理: 案例2:《用连乘解决问题》
借助情境图出现点子图,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老师在这里加以说明:我们用一个点表示一名同学,这个点子图就表示了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所站的方阵情况。
(1)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你是怎样想的,利用你手中的点子图把你的想法画一画,或用算式写一写。
(2)写完的同学,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说说是怎样想的?
面对学生的三种想法,教师主要监控的问题是: ① 这种方法谁做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② 在这些图中哪个图的意思和他的想法一样?都是先求什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在图上表示的是哪部分?再求的是什么,又是图上的哪?
③ 为什么要先求出第一步?不求行不行?
面对第二种解法和第三种解法,教师还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件)。④ 相同的地方? 不相同地方?
小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就有了不同的解题思路,不管哪种思路,要求三个方阵一共多少人,都要通过用乘法两步计算来解决。每种思路的第一步都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学具帮助学生展示想法,并采用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策略,在关键处,难点处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想法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从而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了发展。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正是源于教师在对学生的合理分析、对教材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采用了合理的教学策略而形成的。这一案例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折射出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对于数学课堂是多么的重要。
案例3:《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因为无论在数的意义,还是读写方法上,它们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学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时,我们的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
(1)出示了一幅情境图:
小明和小红明天要去秋游了,妈妈给小明和小红兄妹俩准备了四个苹果、两瓶水,你会怎么给他们分呢?让学生用拍掌的方式说出答案。
学生分别拍掌,此时教师用课件课件展示分的结果。(课件)(2)现在只有1个月饼,又怎么分呢?
此时,学生无法用击掌的方式回答,由此产生了疑问:这半个怎么拍啊!
再次基础上我们的老师就势抓住学生的疑问转入课堂的学习,揭示分数学习的意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运用原有旧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疑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这些都源于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
通过这么几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的合理选择和运用,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有这么大的影响,那教学策略的内涵到底指什么?
(二)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及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课改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有与时代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策略的理性支点。我们都知道没有哪种教学策略就一定适合哪个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种,不同的学科和年级段有自己的说法,但就数学学科来说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产生式策略(自学)、替代式策略(讲授式)、开放式问题情境创设策略、课堂提问策略、合作与交流策略、小组合作策略等等,有很多,每一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很好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第二、第三、第四板块我们将围绕如下三个策略:开放式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交流策略、小组合作策略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