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技术,被称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可见未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首先对3D打印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具有的不增加成本、生产及时、设计空间无限和绿色生产的独特优势;然后从有效供给、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业和创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来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从经济政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行业准则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其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3D打印技术;经济发展;技术优势;主要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5-0073-03
[作者简介]张莹梅(1992-),女,黑龙江五大连池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李善香(1989-),女,山东临沂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王景利(1978-),男,内蒙古突泉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析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项目编号:201310245007)及哈尔滨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2年4月21日在英国的《经济学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论文,在该文中将3D 打印技术堪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观点当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其众说纷纭,各有其侧重点。而在经济学界,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3D 打印技术是什么?它的发展优势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如何促进其科学发展?下面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3D 打印技术概述
(一)3D 打印技术的涵义
3D 打印技术是一种三维立体式打印,更加接近于客观事物,是一项新兴的技术,目前在国外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创新制造技术。它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两步:首先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出理想的立体式产品模型,然后通过在3D 打印机中添加液化、粉末化、丝化的原材料逐层打印出3D式样的产品。可以看出,3D 打印技术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立体式模型的设计;二是原材料的制造与添加。
(二)3D 打印技术与传统的数控制造的区别
3D 打印技术的主要实现方式是“添加型”制造,这一点与传统的“去掉型”数控制造正好相反,这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或特点。传统的“去掉型”制造方式是以原材料为基础,通过切割、消磨和熔腐等方法,去除掉多余部分,得到各种所需要的零部件,再通过焊接和拼装的方式组合成最终产品。可见这样制造产品的程序相当繁杂,产品研制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且效率低,而3D 打印技术的“添加型”制造通过在3D 打印机中添加原材料就可以直接制造出或打印出任何形状的物体,使产品的制造程序大大简化,产品的研制周期间接显著缩短,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可以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二、3D 打印技术的经济优势分析
近十几年来,在计算机功能迅速提高、电脑设计软件的不断出新,新物质材料的不断发现与发明,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和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3D 打印技术被发明且发展迅速,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经济优势充分显示出来,这已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生产复杂产品或变换产品样式时不增加生产成本
在传统的“去掉型”制造方式下,如果所生产的产品越复杂精细,会需要更多的生产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使得制造难度加大,导致生产成本越高,在同样的价格下会使企业的利润下降或降低其市场竞争力。然而,在利用3D 打印技术方式下,以3D 打印机为例,制造一个华丽精细复杂的产品与制造一个简单的方块所消耗的时间、技能或生产成本一样,只不过是一台3D 打印机需要设计不同的模型和新的原材料罢了,这种不增加成本的优势将会改变传统的计算生产成本方式和定价模式。
(二)按需零时间交付式生产和产品设计空间无限
3D 打印可以按照需求及时生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实物库存,生产厂商可以按照客户的订单使用3D 打印机及时制造出使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的立体式产品,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这将改变传统的需要时间的商业模式,零时间交付生产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长途运输成本,有利于实现人们按需就近生产的目标。此外,传统的制造产品在形状上由于受到使用工具的有限功能限制,只能生产出有限形状的产品,而3D打印机则打破了这种局限,开辟了巨大的设计空间,可以说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任何形状的产品,来满足人类欲望的无限需求,有利于解决供需矛盾。
(三)有利于实现绿色经济目标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先生产所需的零部件,然后对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来生产物品,而3D打印技术能使生产的物品的各部分一体化成型,无须组装,这就使得供应链缩短了,节省了劳动力资源和运输费用,供应链越短,环境污染也就越少,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此外3D打印技术还降低了废弃的副产品的排放,据权威部门统计,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中,约有90%的金属原材料被丢弃在工人车间里,而3D打印技术将金属制造业的浪费大大降低,而且随着3D打印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打印材料的进步,“净成型”制造将成为未来更环保的加工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人类梦想的绿色经济时代。
三、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3D打印技术有利于提供有效供给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活中物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了现实中出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严重过剩,消费者却买不到自己想要买的产品,使产品市场中出现了供求矛盾,表面上是供过于求,实际上是供不应求,造成了稀缺资源的严重浪费。3D打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上述供求矛盾,因为3D打印技术是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和制造产品的,可以有效提供消费者所偏好的独特商品,有利于实现产品市场供求平衡的理想状态,有利于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3D打印技术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很多国家都已加入到3D打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来,其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已经成为现代模型、模具和零部件制造的有效手段,尤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摩托车、生物医药、家电、建筑工程、教学研究、农用工具等领域已经得到一定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维基百科英文版文献获取数据(见图1)可知:从3D打印技术市场应用份额来看,3D打印技术应用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占37%,消费品领域占18.2%,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领域占13.7%,商业机器领域占11.2%,医疗领域占8.8%,科研领域占8.6%,可见各个经济领域应用3D打印技术的市场开发空间还很大,这为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会缓解目前各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因此,3D打印技术必将成为各领域大批量个性化生产的主要模式。
图1 当前3D打印技术应用主要领域的产品份额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英文版文献资料
3D打印技术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必将衍生出新的细分产业、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培育或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自主创业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创业领域的实情,购置3D打印设备,为其需求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利于形成一批数百亿或数千亿元规模的创业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3D打印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有利于扩大创业和就业的范围,能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3D打印技术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D打印技术具有在生产复杂产品时不增加生产成本,生产及时有利于实现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可以实现绿色经济,而且3D打印技术具有一体化成型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化解在使用数控技术生产产品时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复杂形状的设计、技术研发成本的计算、排放垃圾的技术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难题在3D打印技术下,可依靠3D打印的高端技术实现三大产业的现代化,优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三大产业快速均衡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由“减材”生产转向“增材”生产,转变生产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稀缺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垃圾排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促进3D打印技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对策
(一)将3D打印技术纳入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促进其优先发展
由于3D打印技术引起人们关注的时间很短,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新生事物,导致很多消费者既不了解也不相信3D打印技术,据发放的1000份有效问卷调查获悉,在我国消费者中大约有70%左右的人质疑3D打印技术的可行性,为了消除这种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靠政府的权威性,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或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将3D打印技术纳入到国家产业规划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强调,与此同时,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尤其是财税金融政策上要为3D打印技术企业提供优惠,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3D打印技术的投资、研发、生产和应用,支持3D打印设备的进出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
(二)加大科研投入,提升3D打印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产业,虽然近年来其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其核心技术研发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还不成熟,从世界各国和地区3D打印技术应用的市场份额(见图2)便可以看出。与此同时也说明3D打印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空间更广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谁首先掌握了最新的3D打印的核心技术,谁就最先抢占了最有利的市场领域和空间,占据了3D打印技术市场的主导权或垄断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个3D打印设备的拥有国,因此,我国一定要尽快进一步的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出世界最前沿、最尖端的3D打印技术,并且将该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我国在3D打印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日实现赶日超美的目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3D打印技术国家,促进3D打印技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早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图2 各国和地区3D打印技术应用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黄健,姜山.3D打印技术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产业,2013(1).(三)加大人才培养,促进3D打印技术设备与人才配套
由于3D打印技术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和材料科学。因此,如能使3D打印技术设备应用于实际,必须有掌握3D打印技术的专业人才来操作,而这种人才最好能将三种技术更好地融合来实现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设备生产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或依靠行业协会、展览会、研讨会等组织形式进行3D打印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3D打印技术设备的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产供销资金链的有效循环,为3D打印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本保障,促进其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四)制定3D打印技术行业准则,保证其产品和服务市场公开、公平、公正
制定行业准则的目的是为促进3D打印技术产品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3D打印技术产品市场在国内还尚未成熟,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内部的利润空间巨大,但由于3D打印技术研发成本较高且风险较大,很多企业都在处于观望状态,一旦一项新的技术被研发出来并且被应用于实际产生了巨额利润,潜在的竞争者或观望者就会通过高仿手段进入该市场,导致出现无序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结果,这样会严重损害投资者和研发者的利益,不利于3D打印技术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要制定3D打印技术行业标准,对违反行业准则的个人或企业给予严厉的警告或处罚,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3D打印技术品牌,保证3D打印技术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增添强有力的“砝码”。
综上可知,3D打印技术具有很多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但在其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3D打印机的市场价格高,据调查一般都在2万元以上,对于普通消费者很难接受,即使在淘宝网上能买到售价在三千到六千的产品,但是大部分都是仿制品,软件简单,操作性差,打印原材料昂贵,运行速度慢,稳定性能差,如果中途断电整个模型将完全报废,而且产品售后服务严重短缺等。出现问题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很正常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应进一步深入研究3D打印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防止问题的出现,促进3D打印技术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早日实现中国的3D打印技术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美)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M].中信出版社,2013(4).[2]王景利.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关系的经济学模型分析[J].商业时代,2012(10):30.[3]王忠宏.中国3D打印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13(1).[4]The Economist.第三次产业革命[N].译者: 莫根儿,经济学人(英国),2012-04-21.(责任编辑:梁宏伟)
第二篇:经济发展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而对我国外交的影响,一是对外交日益增多;二是外交政策更加复杂;三是需要付出的援助也不断增多。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这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经济全球化迫使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当中。经济的一体化造成政治的大小三角,相互牵制的,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决定政治。
所谓弱国无外交,只有经济和综合国力足够强大,才能在国际舞台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的经济利益即国家利益决定了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大部分。
目前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先后提出睦邻友好政策,倡导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关系等,此举都是为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平是经济发展的沃土。世界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将会强化中国政治大国的地位。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应再局限于周边,而是世界,要作为一个世界强国走向世界。
第三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国情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举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因此,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把科技进步提高战略高度来认识。1996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李鹏总理就谈到“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这个话题时,说道“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目前我们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科技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地发展,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统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1995年达到8000亿美元。1996年增为1万亿美元,目前已远远超过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大国,科技进步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还降低了通货膨胀,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日本重视人才、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关于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1990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分析,1970——1989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8%,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5%,仅次于资本所作的贡献;1980——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4.5%,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7%。总的来看,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一般在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功能贡献率较低,不足50%。这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的,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是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推动的。
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巨大,其涵义在1999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因此,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
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的指标,它被定义为本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与上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决定一定时期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可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等。研究经济增长,就是要在分析各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求出各变量的均衡增长路径,进一步研究稳态增长问题。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亚当斯密把劳动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他认为,人均产出的增加主要取决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劳动数量和质量,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土地的使用。他强调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同时也注意到,技术进步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者,他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移动过程。经济的均衡状态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来打破的。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格哈德.门茨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罗伯特.索罗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遗漏了两个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投入要素,而不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问为的只是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只能其部分的辅助作用。5.新经济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新的制度与新的记述的密切结合。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思想和技术,而其运行机制则体现出了风险、不确定和持续变革等基本特征。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在技术成为公共产品且可迅速扩散、劳动力可完全流动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是一个相似的稳定状态即为增长的趋同。
在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应先法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三个要素,其中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人类用大自然的恩赐来发展经济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科技可以用人类的创造发明来获得新的资源,创造新的物品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是无限的。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20世纪上半叶为45%,80年代达到80%。20世纪初,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5%—20%靠采用新技术取得,80年代以后。有60%—80%要靠采用新技术取得。
其次,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使用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电子技术用于炉窑技术改造,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消耗,使水泥、化肥等行业获得显著进步;我国印刷业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铅字,进入电子时代。
再次,科技创新将导致新的经济体出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经济的日益密切结合,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受现代科技革命,而且还受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其变革的力度、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包括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等。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现代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贸易模式、生产销售模式和就业模式,是人类的经济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
结论: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全都是凭票供应,作为大多数人来讲,能住上普通的房子、粮食够吃,家里能买得起收音机、电视机几乎是奢望。现在住楼房,水、电、气、暖,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的成果,更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岩.《三千年大赢家》台湾新书谈未来科技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1995
[2].刘满凤.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
[3].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杨立忠.高科技战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第四篇: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农业发展银行转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条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县域金融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人员缩减。据统计,自2002年至2006年,吴桥县工行、农行、建行三家国有商
业银行分别撤并网点4个、6个、3个,共计13个。分别减员19人、53人、23人。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作为一级法人企业,县级支行在有限的授权范围内开展相对独立经营活动,通过强化管理,减少管理机构层次,健全法人机构面向市场的经营体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新形式下的信贷、计划、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行政管理等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从而提高了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二是农发行业务调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逐步向商业化转变。目前,县级农发行除了对粮棉油收购的政策性支持外,信贷业务拓宽到农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特种养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与农业有关的各类经营组织、流通体系、农业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三是邮政储蓄机构可以发放小额贷款。四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村信用社为顺利达到央行专项票据兑换条件,积极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大力清收不良贷款、降低不良占比以及组建全县统一法人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二、金融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利的影响
(一)政策性剥离、股改核销、中央银行票据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辖区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明显好转,有助于其良性循环,同时利于对县域经济可持续的支持。以吴桥县金融机构为例,自2002年至2006年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一家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剥离、核销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共计17056万元,使全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由2002年的45%下降到2006年的32.5%。2006年末贷款余额比2002年增加了8756万元,加大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金融机构从经营成本与效益以及资金安全性角度撤销营业网点和人员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使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吴桥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6年实现利润461万元,比2002年多赢利1280万元。二是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了资金风险。以吴桥县已经股改完成的工行和建行为例,二家机构2005年、2006年均没有不良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增强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吴桥县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积极增资扩股,使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大比例的提高,至2006年末,全辖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2770万元,资本充足率达到了5.55%,比年初提高了0.75个百分点。股本金总额11561万元,其中自然人股金11522万元,占比99.66%;法人股金39万元,占比0.34%。自然人股金中资格股7843万元,投资股3679万元;法人股股金中资格股7万元,投资股32万元。投资股共计3711万元,占全部股金的32.1 %。股权结构更趋合理。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使其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另外,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四)农业发展银行转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将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农发行的转型、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将改变以往由农村信用社一社会科学支“三农”的不利局面,有效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推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五)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金融机构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完全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方针运作经营,自觉有效地克服因地方政府指令性需要而导致银行不得已的盲目行为,避免了因投资过滥、过热使地方经济大起大落而造成的经济衰退。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渐使金融机构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三、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金融对地方信贷支持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人员缩减后,虽然存款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金融机构人员的减少,限制了金融服务质量和信贷业务的开展。金融机构的缩减,也使地方企业贷款的渠道明显减少。加之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权式贷款模式及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地方企业因条件过高而很少取得银行信贷支持。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全年贷款投放量4474万元,较2002年减少9754万元,减少68.6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地方经济发展信贷支持作用不断弱化。
(二)金融服务受到削弱。由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全部从乡镇撤出及农行在乡镇的网点的大量缩减,吴桥县共撤销了349个农村代办部,使得大部分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当地的金融服务工作。同时农村
信用代办站的全部撤销,给农民存、取款和贷款等业务带来不便,造成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出现存取款排队的现象,使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明显的缺失,部分区域成了金融服务真空地带。
(三)县域资金外流更加严重。国有银行资金上存、邮政储蓄资金外流情况严重,三家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至2006年每年上存资金分别为52001万元、54208万元、68214万元、65188万元、91571万元,上存资金数额逐年加增大,2006年比2002年增幅达76.1%。目前吴桥县邮政储蓄机构未批准办理小额贷款业务,因而邮政储蓄存款资金全部外流,2002年至2006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24004万元、25673万元、26004万元、34253万元、45580万元,亦呈逐年增长趋势。可见县域资金大量外流,给当地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需求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造成农村信用社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由于金融改革,县域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县域信贷市场实际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支撑。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三种结果,首先是不能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削弱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供给。其次是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加大了贷款企业利息支出,增加了经营成本,减弱了企业竞争能力。三是促使民间借贷升温,其在区域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民间借贷的风险增加。
(五)农村信贷机构设立进度慢,难以改变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的局面。吴桥县至今未成立地方小额贷款机构,“三农”资金需求仍然由农村信用社一家供应,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基层保险、证券监管机构缺位,将给当地经济、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是保险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据对吴桥县的调查,全县保险机构增速较快,2006年全县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已达8家,比2004年增加了4家,增幅达100%。且8家机构仅有3家属于经有关部门批准颁发营业执照,其余5家属无照经营。二是城镇居民盲目涉足证券市场,受2006年以来股市火爆、投资证券收益相对较高的影响,多数居民在对股票、基金等业务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其蕴藏的风险较大。
四、六点建议
(一)改革商业银行现有信贷管理体制,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商业银行要逐步完善信贷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地方中小企业实际的信贷指标评价体系。各商业银行要逐步改革现行的集约式放款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银行了解掌握当地、企业的实际优势,将贷款权限合理下放。商业银行要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符合中小企业信用实际的等级评定办法,增加评级标准中定性因素的权重,坚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积极借鉴农村信用村、信用户及农户联保等经验,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新路子,大力开展信用企业建设,摆脱片面强调抵押担保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几家、十几家经营效益好、信誉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试点,建立中小企业联合担保体系。
(二)加快、深化邮政储蓄改革,减少县域资金外流。一是县级邮政储蓄机构积极申请上级机构及时授权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二是加大对现在人员的业务培训,为做好贷款调查、发放和贷后管理清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三是邮政储蓄机构开办小额贷款后积极向农民进行宣传,使农民尽快了解此项业务。
(三)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配套改革,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改变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的现状。
(四)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调查,正确引导民间借贷,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目前民间借贷有愈演逾烈之势,因此正确引导,合理规范民间借贷尤为重要。对于融资中的手续不规范,融资额度大,利率高等问题,国家尽快出台民间融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和规范融资契约、借据、合同等手续,从而减少和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五)当地政府部门尽快建立“金融办公室”之类管理部门,以加强对辖区所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完善金融风险信息共享机制,维护辖区经济、金融稳定。
(六)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类类机构存款进行保险,预防由于金融机构经营不善或其他突发原因可能形成的区域金融风险。
第五篇:矿产资源价格扭曲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矿产资源价格扭曲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江西价格月刊----价格天地》2008年03期
尹力军 郝瑞彬王伟毅
一、矿产资源价格扭曲的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大,政府长期实行“资源无价”政策
长期以来,矿产业行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只是在投资方面作了拨改贷的改革,而矿产资源储量的取得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制”办法。矿山企业获取经营权以后,除了缴纳少量的矿产资源税以外,基本上可以无偿使用矿产资源。因此,在矿产品定价时根本不考虑勘探成本问题。
20世纪80年代,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政府也开始酝酿地勘成果、矿产资源有偿使用问题,但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一直到1994年《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才结束了地勘成果、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的历史。当前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定得过低,相对于资源的价格几乎微不足道,如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平均为1.18%,而国外与我国矿产资源性质基本相似的费率一般为2%~8%。相比之下,我国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更低,油气为1%,黄金为2%,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如美国为12.5%,澳大利亚为10%。这根本无法补偿矿产资源勘探成本,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益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导致了矿产资源价格偏低的现状。此外,我国稀有金属与国际差价较大,其中钼矿石的国内价格为31218.75元/吨,同期国际价格为78879.81元/吨,差价百分比达60%。
(二)存在对矿产资源提供者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很多重要矿产资源的价格由国家控制,通过国家定价和垄断经营的,矿产品价格被压低,造成上下游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降低了下游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这一过程为国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但同时也造成了矿产资源价格的长期扭曲。改革开放以来,商品价格逐渐放开,而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放开被安排在了20世纪90年代末,并且一直进展缓慢,之所以这样,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理由就是“避免增加(下游产业的)企业负担”。事实上,政府对部分矿产品的价格控制一直存在,因此,改革开放至今,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扭曲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三)矿产资源价格构成不合理
目前,矿产资源的价格并未反映其完全价值,并未包括其所有成本,这直接导致了矿产资源价格偏低。学术界关于矿产资源定价的方法很多(如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边际社会机会成本法等),但是,只有边际社会机会成本法能够真正反映利用一单位某种矿产资源的全部成本。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的总和。其中,矿产资源的边际私人成本也就是矿产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而矿产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它反映了矿产资源稀缺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边际环境成本通常被用来代表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全部环境损失。
对矿产资源来说,其边际社会成本不仅包括了生产者收获资源所花费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了因资源利用对他人、社会、环境和未来造成的损失,反映了矿产资源效用和稀缺程度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矿产资源的边际社会成本从理论上反映了收获利用单位自然资源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而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在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反映,其结果必然是资源价格被严重扭曲。
总之,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价格体系,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源价格体系,既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供求和稀缺状况,也没有纳入企业本应承担的社会环境成本资源价格十分低廉。这必然导致我国在矿产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如我国燃油税率是美国的1/10;汽油价格不到欧洲一些国家的一半;国内的焦炭价格比国际市场便宜50%。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要求以“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模式,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为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它体现了节约资源、优化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统一性,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且能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矿产资源价格扭曲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助长了矿山企业采厚弃薄、采富弃贫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维持较高的资源价格可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投入,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开采程度和利用效率。相反,资源低价会刺激矿产开采企业顺应市场变化,采厚弃薄、采富弃贫。这是由资源产业的特点所决定:市场周期性波动,生产能力间歇性扩张或减少,也就是说矿产资源市场会产生非预期的供求波动;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如地理环境、探明储量等,矿产资源存在刚性很强的供给能力上限,短期内扩大生产能力的可能性很小。就一个矿山来讲,从勘探、矿井开拓、采选矿设备采购、矿地的征用等初次投入较一般企业大,投产后的日常开采、选矿成本相对较小。另外,矿山企业在开采生产中,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易开采、高品质矿的开采成本当然要低于贫矿的开采成本,且收益较高,因此,一旦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为了在低价竞争中取胜,其本能反应就是增加产量,开采浅、易、富、近的矿产储量,以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Re-duce)原则相违背,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导致矿山企业不注重技术进步,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某些矿产资源的价格正逐步走向市场化,如煤炭、石油价格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是,在我国,企业获取这类资源的途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行政审批的方式,只有少部分是通过公开竞买的方式获取,因此,对前一类企业来讲其资源获取成本是很低的,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这类企业实际上就可以获取超额利润。一方面造成了我国矿业生产秩序混乱,破坏了公平竞争,同时也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生产、大量浪费、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而循环经济“3R”原则中(Re-duce)原则的要求是在经济目标一定的情况下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排放尽可能少的废物,二者背道而驰,因此,矿产资源价格的扭曲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矿产资源价格扭曲(低价),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违背了循环经济的(Re-duce)原则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低价格与低效率利用并存。据统计,2003年我国GDP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氧化铝、水泥分别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5%、40%;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不仅开采出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因为取得资源的费用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据测算,中国目前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仅为30%,乡镇煤矿仅为10%,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仅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这就是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它导致了共生、伴生矿的大量浪费,而不注意节约资源,与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Re-duce)原则相抵触,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使企业失去回收循环利用再生资源的动力
由于目前资源价格多数只考虑资源取得时所付出的代价,如矿产资源的开采费用以及其运输的费用等,没有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这导致了矿产资源价格偏低。同时,由于循环利用资源要付废弃物收集、运输、转化、供应的费用,这些费用均涉及到劳动力、机器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增加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企业常常开采新鲜的矿石,而不去利用废旧原料用于生产,是因为企业回收利用废旧原料的成本要大于开采利用新鲜矿石的成本。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废旧原料的回收利用状况令人担忧。2003年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在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在生铅产量占铅产量58%以上,德国占62%,法国占98%,日本占64%,我国每年产生尾矿、赤泥等固体废弃物1亿多吨,目前只利用了1000多万吨,累计堆存量达20多亿吨,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我国有色金属生产节约的潜力巨大,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矿产资源价格偏低,使企业失去了回收利用废旧原料的动力,因此,循环经济中(Re-use,Re-cycle)原则无法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五)致使矿区环境持续恶化,违背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
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矿山环境。但是,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并没有将矿山环境资源纳入到企业运营成本中。事实上,矿山企业已经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使用了矿山环境资源,从而产生了外部性问题。由于目前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基本上没有计入环境成本,采矿企业“环境外部性”严重,造成多数矿区环境恶劣,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多处,塌陷坑1600多个,塌陷面积1150多平方公里。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土地面积约26.3万公顷。采矿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大面积漏斗。山西省因采煤造成了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30万亩水田变成旱地,全省井泉减少达
3000多处。采矿在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调查,我国采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占工业废水的10%,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0%。矿产资源低价使企业将采矿造成的环境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并未对矿区进行环境补偿,这与循环经济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目标相违背,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改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定价中的作用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特征所决定。资源价格改革要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作用。如果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价格杠杆将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要逐步全面放开政府对矿产资源的价格管制,这是完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前提。
我国长期以来通过“审批制”出让采矿权的弊端较为明显,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低,助长资源浪费,2002年11月18日,经过34轮竞拍,新疆广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4900万元拍得新疆托克逊县黑山煤矿20年的采矿权,这是全国首次以拍卖方式出让煤矿采矿权。但目前中国15万个矿山企业中,仅有2万个矿山企业是通过市场机制取得矿业权,其它均是通过行政方式取得。因此,要全面实行资源有偿取得的制度,企业只有通过公开的招投标程序,才能取得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把采矿权招标与提高矿产资源税、改革矿产资源税征收办法结合起来,方能有效遏制住不少地方出现的私挖乱采、浪费资源等现象。
同时应注意,在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操作模式,让市场来为资源产品确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价格水平。
(二)完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关于如何在矿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体现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即在矿产品价格中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对环境的破坏,笔者认为,政府应以矿产资源税费改革为契机对目前的矿产资源税收体制进行调整:
1.对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根据中国的储量与使用量、全球储量与使用量的比例,以及现有可替代技术和产品的成熟程度,制订出不同税率的“矿产资源税”(不同于目前征收的矿产资源税)。这个“矿产资源税”的税率对不同的资源是不同的,即税率应该能够反映出不同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从而鼓励对自然资源的节约、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对储量征税按照企业分得的资源储量来征税或者根据矿产质量的不同和开采条件的变化,适时合理地调整使用税款,充分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达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减少浪费的目的。
2.要考虑矿产开采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恢复的成本,收取“环境恢复税”。这是与产量挂钩的税,因为一般产量越高,对环境的破坏越大。但是,不同地区的环境原状以及恢复标准不同,要进行全面评估。要做到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前、产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