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与中医药
习近平: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在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并发表讲话:“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
2013年8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两人进行密切沟通,习近平表示中方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合作模式
2014年11月17日,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国会大厦,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的共同见证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西悉尼大学签署在澳洲建立中医中心的合作协议。该中心旨在开展临床研究,提供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健康服务,培养医学人才,传播中医药文化,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合作模式,展示和输出我国文化软实力。“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中医”
2015年2月1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来西安市雁塔区道二O五所社区中医馆详细了解了中医馆的情况。他得知中医馆将近300平方米,有中医诊室、中医按摩推拿诊室、针灸诊室、中药房后,总书记高兴地说“我走过很多社区,像你们这样在社区里办中医馆的,我还是头一次见。不仅开设了中医科,还有中药房,很全面。”他说,“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很多患者都喜欢看中医,像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中医。”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2015年12月22日,习主席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你们走对了”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江中制药集团”考察时,重点参观了有“最美工厂”之称的“江中药谷”制药生产基地,对江中集团不断研发新产品,严把原料和检测关的做法表示肯定。总书记指出:“小康提速,康也包括健康,要全民健康。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你们走对了。江西把中医药作为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是正确的,也是很有前景的。”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在世界上地位越来越重要,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 中医药正成为中国外交名片
2016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前往捷克进行国事访问,江中集团董事长钟虹光受邀随行前往,是50位随行企业家中唯一来自医药企业的代表。
在去年6月中国政府就与捷方共建中东欧中医中心,两国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了紧密合作。此次出访,中捷两国将在卫生等领域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捷克总理索博特卡就表示自己很喜欢传统中医。中医药正成为中国外交名片。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
习近平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把握好一些重大问题。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李克强:
以开放心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 2016年2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以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举例,说明“开放发展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就是从中医典籍中汲取灵感,从中药材中提取,最后在中西医的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理说,“要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以开放心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
不能无限“泛化”中医概念,而要抓住一些关键问题重点推进
当天会议的一项议题,是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李克强说,近年来,中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要继续出台一些“打到点子上”的硬措施。
“现在的中医医生很少有不懂西医的。他们常常号完脉还要再问问‘血压是多少’。这已经拓展了中医的传统概念。病人呢,也很少有人只看中医,或只吃中药,大多都是中西医结合一起看。”他说,“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探索推动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开放心态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
李克强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无限‘泛化’中医概念,而要抓住一些关键问题重点推进,力争在一些领域实现突破。”总理说。
下决心提高药物质量,尤其是基本药物质量
“我最近看到一些新闻报道,我们的公民出国旅游,去别的国家买感冒药、甚至创可贴。”李克强说,“我们要下决心提高药物质量,尤其是基本药物质量。”
当天会议的另一项议题是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会议确定,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
李克强强调,医药产业发展首先是“民生需要”,同时也是“发展需要”。要把加快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
据介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医药产业占GDP比例达到了8%,个别国家这一比例数字更高。而我国这一比例只有5%。总理就此指出:“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不仅可以惠民生,同时也是稳增长的重要措施。这其中蕴含着推动经济升级、结构优化的巨大潜能。” 发展中医药文化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012年6月7日18时,由太湖文化论坛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西省政府主办的太湖文化论坛中医药文化发展(南昌)高级别会议,在江西省南昌市江中集团江中药谷开幕。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等为大会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等出席大会并致辞。
开幕式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宣读了李克强的贺信。贺信说,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日益增多,人类健康面临新的威胁,中医药大有可为。希望大家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博采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以及现代化医学之长,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为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和卫生事业全面进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类自然健康和谐发展作出新贡献。
李克强晤黑山总理:愿支持首家中医院早日在黑山挂牌运营
中医推广在黑山大有可为,中方愿支持首家中医院早日在黑山挂牌运营。
李克强:在医改中发挥中医药特有作用
2010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此次大会作出的重要批示。
李克强在批示中指出,2009年,全国中医药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成绩令人鼓舞。尤其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谨向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和敬意!
2010年,是医改关键之年。李克强希望全国中医药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对基层的服务能力,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特有作用,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刘延东:
2010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1月14日在北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此次大会作出的重要批示。
李克强在批示中指出,2009年,全国中医药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成绩令人鼓舞。尤其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谨向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和敬意!
2010年,是医改关键之年。李克强希望全国中医药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对基层的服务能力,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特有作用,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刘延东: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2016年是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12月29日与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座谈。她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知名院校和学科,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刘延东指出,60年来,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培养了近200万中医药专门人才。广大中医药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彰显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品质和良术济世、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作出了贡献。
刘延东强调,要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筑牢大健康理念,以人民健康为导向,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医科教协同,加强“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坚持师承教育贯穿始终,构建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大中医机理、方剂等攻关力度,加强中医古籍、传统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和应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以中医宝库和中国智慧造福更多民众。强化部门协作,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刘延东在江西调研时强调,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2016年9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日前在江西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部署,发扬长征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老区振兴发展和中部崛起,让老区人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刘延东深入南昌、赣州、瑞金、抚州等地考察调研,充分肯定江西在科技、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成绩。她详细了解江西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患者就医负担和文明、健康社区建设等情况,强调要践行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作用,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切实将“大健康”理念落实到医疗卫生服务之中。要努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要落实中央深化医改要求,加强试点探索和经验推广,实施“三医”联动,力争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医保支付、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突破。在考察文化设施时,她指出,要弘扬传播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老区文化繁荣发展,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第二篇:中医药文献 与信息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医药文献与信息
第一节 概述
■ 中医药信息来源
1.图书;
2.专业期刊;
3.报纸;
4.会议文献;
5.学位论文;
6.专利文献;
7.产品样本。
■ 中医药信息特点
1.历史与现代并重;
2.多学科相互交融
3.数量迅速递增;
4.质量良莠不齐
第二节 常用中医药信息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
■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
■ 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
■ 瘟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主要的方书典籍:
■ 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
■ 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
■ 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
■ 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
■ 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
第1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二、现代中医药信息
1.药品标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分三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及部颁标准;
2.中医药期刊
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
■ 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
■ 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 中国方剂大辞典;
■ 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
■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
■ 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
■ 《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
■ 《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 《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
5.互联网资源
第2页
第三篇:连战与习近平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8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下为习近平会见连战时的讲话全文: 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
尊敬的连战荣誉主席和夫人,来自台湾各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春节刚过,就见到连主席和各位老朋友、新朋友,很高兴。你们是我在马年见的第一批台湾客人,首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马年吉祥、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我同连主席多次见面,是老朋友了。连主席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怀,长期积极推进两岸关系、追求民族振兴,我对此高度评价。
一年之计在于春。去年,连主席和朋友们也是在开春之时来访,为全年两岸关系发展开了个好头。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更多实惠,并且蕴含着新的发展契机。新的一年里,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
感谢连主席就两岸关系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对我很有启发。你们是台湾各界的代表性人士,借今天的场合,我想同大家谈谈心。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这也不要紧,我们共同努力解决,但不应让它们影响两岸同胞发展关系、合作交流。同时,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这是推动我们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
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台湾同胞崇敬祖先、爱土爱乡、淳朴率真、勤奋打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大家都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传承中华文化。在台湾被侵占的50年间,台湾同胞保持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牢固的中华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
回顾台湾走过的历史,回顾两岸同胞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不管台湾遭遇什么风雨,不管两岸关系历经什么沧桑,两岸同胞始终心心相印、守望相助。这告诉了世人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走近、同胞团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割裂开来。
第二,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经历了近代以来的这么多风风雨雨,我们对此都有很深刻的体会。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在台湾被侵占的苦难岁月里,无数台湾同胞用鲜血和生命来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离的成员。近60多年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我知道,台湾同胞因自己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特定的心态,包括特殊的历史悲情心结,有着强烈的当家作主“出头天”的意识,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
对历史留给台湾同胞的伤痛,我们感同身受,因为这是中华儿女心头共同的创伤。把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国人,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有志一同。
熨平心里创伤需要亲情,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真情,我们有耐心,更有信心。亲情不仅能疗伤止痛、化解心结,而且能实现心灵契合。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第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5年多来,两岸同胞共同选择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两岸同胞都从中得利。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同胞要坚定信心,排除一切干扰,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两岸同胞都有利,大家都不希望目前的好局面逆转。为此,两岸双方要巩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深化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只要这个基础得到坚持,两岸关系前景就会越来越光明。反之,如果这个基础被破坏,两岸关系就会重新回到动荡不安的老路上去。前不久,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会面,达成积极共识,对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交流。世界上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只要谈着就有希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欢迎更多台湾同胞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列中来,大家一起努力,出主意、想办法,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让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都能更多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好处。我们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不管他以前有过什么主张,只要现在愿意参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都欢迎。
第四,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说的中国梦,就是这个民族夙愿的生动表述。
正如连主席所说,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我们是真心诚意对待台湾同胞的,愿意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办好,使广大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更多受益,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最后,祝连主席和朋友们在大陆之行圆满顺利。
第四篇:关于发展中医药的习近平讲话
习近平在会见陈冯富珍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讲话,在中医药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专家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
●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
●中医药走向世界已从过去的民间地位逐渐步入主流 ●没有中医药的参与,中国的医改难以完成任务
●中医药在不同环节参与传染病防治,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立足国学 走向科学
得知习近平主席提出将促进中医药在海外发展,长期从事中医文化研究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十分振奋,他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
在他看来,中医药走向世界首先要明确“走出去”的主体,即阴阳中和、天人合一、仁和精诚等中医核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中医走出去的主体就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文化。”张其成说。
习近平主席曾把中医药比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张其成认为,这把“钥匙”是医学和文化的结合。“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张其成说,中医一方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与现代科学相融合、将中医放入现代科技发展的大平台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大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医药已走进全球168个国家,共有8万多个中医诊所,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30万。“三分之二海外华人、三分之一的当地人在医疗行为中用到中医药。可以说中医药在国外的普及和应用面已经较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说,据估算,目前中医药服务贸易总额超过500亿元。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扩展到医、教、研、产等各种形式,极大提升了中医药在海外的影响力。更令人鼓舞的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已经从过去的民间地位逐渐步入主流。“部分国家已经采取各种形式将中医药纳入国家管理框架,中医药立法环境不断改善,法律地位不断提高。”王笑频说。如2012年,澳大利亚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成为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加拿大很多省已实现中医立法;美国40多个州认可中医针灸等等,都意味着中医药正逐渐被纳入海外医疗体系,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此外,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也对中医药等传统医药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第62次卫生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传统医学决议》到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通过《西太平洋区域传统医学战略(2011~2020)》等等,都为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即将于2015年公布的新一版全球疾病代码中,将新增传统医药章节,这意味着中医药真正‘登堂入室’,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王笑频说。
在政府间合作方面,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也日益扩大。目前,我国已与三分之二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90多个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协议,其中60多个专门针对中医药交流合作内容的政府间协议。这些政府间合作协议和友好关系的建立,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王笑频表示,尽管存在文化差异、技术壁垒、自身保障措施有待加强等问题,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中国式医改离不开中医药
“中国只用全球5%的卫生资源就解决了全球20%人口的医疗保健需求,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原卫生部医改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珞珈说,没有中医药的参与及其作用的发挥,中国的医改难以完成任务和达到医改目的。
2012年,全国中医门急诊人次为6.34亿人次,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15%,其中中医院门急诊量为4.5亿人次,这还不包含4万多村卫生室和诊室的门急诊量。“如果没有中医提供这些服务,就难以解决13亿人口的医疗问题。”陈珞珈说。在推进深化医改过程中,一个集医疗、中药、养生、保健、中医药旅游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性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正在形成,这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等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传染病防控中医有疗效
今年3月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在降低病人的病死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出现后,原卫生部在最短时间内确诊,并第一时间联合中西医专家制订了第一版防控诊疗方案,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并包含了西医、中医防控的方法内容,这对H7N9禽流感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H7N9禽流感疫情中医药防控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当时全国确诊病例达到100多例时,原卫生部做过一次数据统计,在90多例确诊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占1/3,而这一组的死亡率为9.1%,远低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近30%死亡率。“这说明中医药在不同环节参与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病死率,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刘清泉说。
而北京首例确诊H7N9患者、7岁的圆圆从发烧入院到治愈出院仅7天时间里,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再一次得到彰显。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说,患儿刚住院时发烧到40℃,心率达到130次/分,肺部出现病变。“这时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几个小时之后,症状就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中医院治疗的病例中我们发现,中药的加入使得病情有所减轻,同时减少呼吸机使用带来的创伤,在退热方面的作用也较好,而且对肾脏、心脏、循环功能等保护作用明显,有效地降低病人从重症发展为危重症的几率。”刘清泉说。
第五篇: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推广汇报
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推广汇报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对推进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院把中医药文化建设定位在医院工作的显著位臵。于2013年成功完成二级中医医院等级复审后又成功申报创建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医院客观实际出发,在积极推进医院改革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医院的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现将我院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推广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化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医院以“患者至上、质量第一;广施仁术、造福桑梓”为宗旨,实施“中西并重、突出特色”的发展战略,贯彻“厚德仁爱、至精至诚”的院训,奉行“爱岗敬业、协作奉献”的医院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思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服务优、收费低”的品牌形象,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图案融入院徽设计,等等方面都特别强调将文化“仁、和、精、诚”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学习、举办活动等方式,让“医者仁术”“悬壶济世”“以人为本”等思想根植于全体医务工作者心中,号召大家牢记神圣使命,真情服务患者。
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为要义,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构建了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开展中医体质辨识、西医健康检查、健康状态评估、危害因素分析、平衡膳食指导、睡眠保健指导、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等中医药“治未病”服务项目,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2、医院上下特别重视中医药文化宣传,结合“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的持续改进活动等,视天气情况每周出动由骨干医疗人员组建的医疗队,携带B超等诊疗设备、常用药品下乡开展免费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并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文化科普,如采购帐篷、煎药设备,从2015年以来在医院门口、义诊地点向群众免费赠饮由我院中医专家组制定的中草药处方煎制汤剂,累计受益群众**余人次;通过向广大群众发放中医“治未病”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中药制剂合理使用小常识宣传页等方式,接受群众中医药知识咨询,传播中医药文化,累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2013年至2016年6月份,共出动下乡义诊医疗队**次,出动医护人员**余人次,义诊**余人次,免费送药**余万元,诊查出急需住院治疗病患**余人次,使群众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抽调中医骨干人员组成医疗保健小组,积极参与县域内大型公共活动、体育运动、中考高考和政府会议的医疗救护保障工作,多次受到举办方好评。新闻媒体多次对我院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