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婚恋习俗(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8:2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各族婚恋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各族婚恋习俗》。

第一篇:各族婚恋习俗

苗族

恋爱

苗族支系较多,居住环境不同,恋爱习俗也是多姿多彩,各有情趣。贵阳附近苗族的恋爱方式称为”牵羊”。榕江县空申苗族的恋爱方式更为独特,阳春三月,男女青年共同在坡上探求说爱,并插上茅人,表示有人在谈恋爱,其他人不得去干扰。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普遍称为“游方”,主要是通过吹木叶,芦笙和对歌来传情。雷山的恋爱习俗被称为“讨花带”。每年正月,贵定一带的苗族姑娘,集体坐在自己搭建的花园中,专心绣制代表心声的背牌,小伙子们在一旁吹芦笙求爱。这一个月,婚后的妇女不做家务事,也要坐花园做针线活。男人不仅自己去料理家务,还要按时将饭菜送到妻子面前。贵州中部地区苗族青年男女青年的恋爱的方式称为“射背牌”男青年背着恋人绣制的衣物,吹着芦笙,在花场上翩翩起舞,人们称为“亮家底”。怀仁苗族男女青年恋爱后,即使早有情分,还要看男青年爬花杆的本领如何,只有女方接受了小伙子取下的大红花,双方才算定情了。苗族男儿或女儿已经有意中人后,父母还要请人来“杀鸡看眼”。鸡煮熟后,看眼睛的好坏来看婚姻的成败。

婚俗

苗族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创造了斑斓多姿的婚俗礼仪,称为苗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剑河下南东的婚礼中,祭师熟鸡砍成三块,分给新娘,陪娘和小姑吃,意思是“树不分载不发,人不分家不富”。新娘舀米,意味着她已经开始了夫家的家务劳动,新娘舀三瓢水,意味着孝敬父母,公婆和养育子女。苗族是一个群体意识较强的民族,一家办婚事,全寨人都来祝贺。妇女们开怀畅饮,新娘也是海量。男人们也不示弱,有威望的长者更是一饮而尽。妇女们把一位长者抬来仍在烂泥中,还要还要在他身上挂一只小猪和一只鹅。众人往他身上投泥巴,这是祝愿新婚夫妇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黎平榕江一带某些苗族结婚的习俗,尽管男女情投意合,约定了婚期和“拉姑娘”的地点,但在迎亲的时候,姑娘还要扭捏一番,故作姿态。赫章的苗族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家要请两个通晓婚礼仪程的男人,给新娘家送去披毡、铧口铁和宝剑,寓意防寒、农耕和驱邪恶。第二天,新娘和陪娘各打一把红纸伞,随着送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新娘绕着三堆火转三圈,然后更衣入房。新婚之夜,寨老们要来砸酒表示祝贺。几位寨老指导婚礼仪式,簸箕里的背扇预祝新娘早生贵子。婚后第二天,新娘回门之前,要围着堂屋转三圈。然后脱下一件新衣留给婆婆,以示敬奉和留下了心身。一头牛送给父母,三只羊送给舅舅等亲戚,以示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

贵定一带的苗族结婚的时候,新娘家只接走代表新娘心身的背牌,过一两年,选择良辰吉日,新娘才真正过门到夫家。三穗一带的苗族婚礼中,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在半路相遇,迎亲婆认出穿草鞋的新娘来,随后,就是抹花脸助兴。

雷山一带的苗族,新娘回娘家,全寨的亲朋好友设起八道拦路酒欢迎新娘。全寨举行盛大的芦笙会,与回门的新娘共享欢乐。

布依族

恋爱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对歌恋爱的一种习俗,小伙子看上了哪位姑娘,便请本村的姐妹当媒女,去与意中人说和。若姑娘也看中了小伙子,便由媒女送上一程,去和小伙子相会。经一次或几次交往,若情投意合,便可订终身。不知从哪年哪月开始,“打土电话”这种爱的创造,便在布依族恋人之间盛行,他们用这种方式,倾诉自己的爱恋。安顺一带有这样的习俗,要约寨外的姑娘来插秧对歌打闹,稻谷才长得好。不知是爱情促使了稻谷生长,还是在这个过程中爱情在萌芽、漫生。

婚俗

春天是定亲的好时节,年轻人的爱情成熟后,男人托人向女方求亲。求亲应允后男方带着礼物到女方家定亲、合八字,母亲指着礼品问女儿是否满意,姑娘一点头,这桩婚事就算定下来了。稻谷收货的季节,年轻人的爱情也该收获了。迎亲队伍吹着唢呐去迎新娘,出嫁是姑娘一生中重要的时刻,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正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来。新娘入夫家时,跨过由七星灯照着的耙、竹筛,此举意味着除魔辟邪,让夫妻间白头偕老,全家吉祥如意。

黔中扁担山布依族结亲有追打包谷的风俗,两位伴郎必须冒着“枪林弹雨”的袭击抢走这对粑粑,新娘和伴娘才会走出娘家寨子。结婚三天后,新娘和伴娘同回娘家,以后农忙、或红白大事,才接媳妇回来帮忙,经一段时间才长住夫家,这叫“坐家”。

侗族

恋爱

侗族地区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五彩缤纷,各有特色。这是南部方言区的“行歌坐夜”。榕江乐里一带,当日落月升的时候,小伙子在楼下拨动着悠悠琴弦,身居高楼的姑娘也是情意绵绵。小伙子爬到窗口,与心爱的姑娘吟歌、私语。

北部方言区天柱莲花坪歌节,男女青年集体对歌,在歌声中各自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婚俗

报京“三月三”,姑娘将象征纯洁和希望的葱蒜,送给自己的意中人,就算公开宣布他们是一对恋人了。侗族青年的恋爱是自由的,但婚姻还得遵照媒约之言、父母之命。如果父母同意,就以侗族的风味食品油茶招待媒人,表示可以定亲。黎平肇兴一带,结婚需要准备丰富的礼品,认为这是富有的表现。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寨门钱,要举行“拦路歌”仪式,对完歌,待一件件拦路物取走,队伍才能进寨。

北部方言区小广一带的婚礼充满了歌声。女伴们陪新娘唱“伴嫁歌”,新娘向父母兄妹唱“哭嫁歌”,亲友们要唱祝福的歌。送亲和迎亲都要在夜间进行,这样才吉利。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前,要在火塘边换上草鞋,不带邪恶进房。历史上侗族盛行姑表舅婚,传说一对表兄妹未能成婚,在表妹结婚时,表哥邀约一伙青年在途中抢夺结婚礼品,进行友好的戏弄,后来演变为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

南部地区较为普遍的流行“不落夫家”的习俗,离婚手续也较为简单。从江高增一带,新娘在“不落夫家”期间,若丈夫提出离婚,将几件新衣和一个饭宥送到妻子家,妻子吃了腌鱼和糯米饭,扔了饭宥,就算离婚了。黎平季堂一带,女婿挑一担柴到岳母家,不抽去扁担,说一声“姑妈,以后我不再来帮你砍柴了”,这也算离了婚。

彝族

乌蒙山一带彝族人家的婚俗十分有趣,女方答应婚事后,男方与媒人一同前往送礼、定婚期。女方家杀鸡招待客人。同时要请族中叔伯作陪。“毕摩”以鸡骨上的孔来预测婚事吉凶。女方用丝线缠鸡骨,以丝线的条数和颜色来暗示男方将送服饰的数量及色彩。接亲仪式,更是多姿多彩。严阵以待的姑娘们,准备给前来接亲的人一个特别的欢迎,这叫“打亲”,老人们说,打得越厉害,就越吉利。

接亲要经过三道关口。第一道关口,双方先后三次对歌,接亲的小伙子才能相继通过象征金、银、铜的三道寨门。第二道关口,是在青松枝搭建的棚前,接亲客按传统的礼仪将礼品敬献女方长辈。第三道关口叫“gopoupou”,就是开堂屋门的意思,只有对上了歌,姑娘才会打开堂屋的门。酒席上接亲客必须用歌声回答姑娘们的盘问。

晚上,打扮完毕的姑娘,由兄长背到堂屋。姑娘的姑妈及长辈坐在上方,嫂子姐妹们站在下方,对唱酒歌,这是送姑娘的一种仪式。姑娘被背到棚前,明天就要离家了,姑娘和姐妹们再一次跳起了舞蹈,以表惜别之情。子夜时分,姑娘坐在场坝中央的草席上,嫂子及其他姐妹分立两边唱歌,为姑娘送披毡,是婚嫁中的重要程序。年轻人挑起飞鸟舞,以此表达对即将离家的姑娘的眷念。

男方家正忙碌地等候着新娘的到来。前来帮忙的人跳起了别有情趣的舞蹈。姑娘被扶上了马。接亲的,送亲的、抬嫁妆的一起上路了。新娘下马,驻足男方家门前,毕摩为新人驱邪、退喜神。将新娘头帕抛到房上,这样做预示着新郎和新娘会相敬如宾。跨过马鞍,踩碎倒扣的碗,婚后一切都会平安。新娘向男方长辈敬送自己做的布鞋是不可少的礼仪,送亲客启程了,途中的这番做法是预祝新婚夫妇美满幸福。

水族

打手毽,是春节时期都匀市内外套地区的水家姑娘在村口的路上迎接外村来的未婚青年的一项交友活动。恋爱配上对的年轻人,还需要经过口风,提亲,定亲等程序,才能最终结为夫妇。

都匀鸡场乡一带的水族婚礼,接亲客送来男方的礼品,收到女方盛情的接待。嫁妆里,母亲会放上鸡蛋,花生,祝愿女儿婚姻幸福、兴旺发达。花是新娘的象征,接亲的人要唱“讨花歌”,因为只有取得了神龛前的两朵花,他们才能把新娘接走。他们从室外唱到了屋内,终于如愿以偿。时辰到了,接亲的客人抬着女方的嫁妆先行一步。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必须在深夜时分方能出门。出阁前,先换上新的绣花鞋。新娘梳洗完毕,由等候在门口的兄弟背走。打开一把伞,将新娘遮住,即使是黑夜,去夫家的路上也必须用它来遮羞。新娘进门,新郎全家外出,空屋相迎。新娘跨过放着“七星灯”的门槛,在堂屋就坐。婚礼中不拜堂,女歌手唱起祝酒歌,新郎热情的招待客人。第二天,新媳妇回门,数天后方回夫家。

瑶族

恋爱

夜深人静,小伙子通过姑娘闺房木板壁上预留的小孔,与姑娘谈情说爱。月夜,小伙子们用衣服遮住脸,去与姑娘们约会。而姑娘们又去嬉逗情郎,这又是一种很新奇的恋爱方式。

儿媳未过门,公公不能直接见面,老人又想看看儿媳的人品,只好蒙住脸孔在盛会中,借助火把来偷看未来的儿媳。

婚俗

贵州瑶族中,盘瑶支系的婚礼一般要经过提亲、吃定亲酒、迎亲、拜堂、回门几个过程。榕江县盘瑶迎娶新娘时,新娘的梳妆必须要到离新郎家不远的亲朋家里穿戴打扮,然后在新郎的迎亲队伍的带领下才能进入新郎家。娶亲要得到祖宗神灵的赞同与认定,说以要请法师念经,以禀明祖宗神灵。新娘进门仪式很复杂,新娘入门,脚踏案板,跨过门槛,这叫“坐船入室”,走入堂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礼仪,所以一直要在法师念诵经书中进行。拜家先神位、拜灶堂、拜天地、拜见家中父母兄弟、拜见寨中族中的父老乡亲,这叫“入室认亲”。黎平瑶族的婚姻,先由媒人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认可方能开亲结缘。饶有风趣的是“换草包”,草包用糯米草绑扎而成,草包能盛装鸡鸭鱼肉等各色食品,象征着婚后有吃有穿,生活辛福美满。草包由新娘母亲送出,并有专人护送,作为重要礼品送到新郎家。据说新媳妇进门,新郎的家人要回避,这样将来才能和睦相处。

土家族

姑娘出嫁时,由兄长背出堂屋,婶娘和姐妹陪送。新娘接过男方送来的新伞,土家人把这把伞称为“露水伞”,新娘,打伞去夫家,据说可以防邪恶、鬼怪。当新娘走进男方家院子时,新郎接过雨伞,迎接新娘进屋。新床上撒了很多枣子、花生,愿新娘早生贵子,有儿有女。婚礼最后一项仪程—拜堂成亲。

仡佬族

仡佬族支系较多,住地分散。不同地区,其婚礼方式有所不同。道真一带,姑娘出嫁前三天,有的前七天甚至半月,就开始哭嫁。出嫁当日,雄鸡开鸣,便由童子相伴,一位属相不相克,又多子多女的妇女为姑娘开脸、梳头。由此开始,哭梳头、哭祖宗、哭父母、哭客人,按程序的哭诉,一次又一次。这些哭诉既以示礼节,又可讨得喜钱。

吹吹打打,鼓乐声声。接亲的花轿。在男方押礼先生和媒人的带领下,前来女家迎亲。押礼先生投礼书,按礼单上的礼目,交于女方知事。时辰已到,新娘该上轿了,此时哭父母哭得更加悲切、更加委婉。尽管母女之情难舍难分,但姑娘终归要被媒人送入轿中。大亲时,由女方派人将花轿抬出门,并送上一程。停轿,由姑娘生父或生母换手帕,结紧纽带扣。然后再由男方轿夫接花轿,向新郎家走去。

花轿进入男方家院落,须转三转,这叫“回车马”。其意为打发女方车马还乡,送沿途鬼神返程。花轿抬进堂屋,新娘出轿,脚踩竹筛而过,至堂前拜堂成亲。

大方一带的婚礼,又是另一种形式,新娘走路到夫家。到后,新娘先向院外坐,以告别父母并送走鬼神。再转身,面向堂屋坐着,由法师进行祭祀并回车马。为了除魔辟邪,并迎来吉祥幸运,一对新人换上新鞋,跨过七星灯,进入堂屋,拜堂成亲。于此同时,送亲客入院,主人行拦门礼,客主对歌,对答圆满,客人才能进入新郎家。

第二篇:少数民族婚恋习俗

有趣的情书--鲜花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青年男女,常把鲜花当作情书来传递。他们忌讳在长辈或姑嫂面前玩弄花朵。

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采取的是一种隐晦的方式。男青年看上了女青年,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先送一束鲜花给她,姑娘接到鲜花后先是嫣然一笑,然后根据自己的决断,又送回一束鲜花给男青年。如果自己还没有朋友,就送回单数的花朵,表示大家可以互相了解、接触;若是有了朋友或是不喜欢,送回双数,表示谢绝。他们用以传“书”带“信”的鲜花是红色或黄色扎花的线要用黑色。

古老的情书--来苏

云南傈僳族仍留着古老的婚姻习俗,男女青年往往通过以物代信的“来苏”往来讯息,谈情说爱。

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后,就用一张白纸或芭蕉叶包上一样长短的茅草两小截、完整的大蒜一个,槟榔、草烟各一撮,再加嫩绿的树叶两小片,面对面合在一起包住,并用红线扎好,送给他爱着的姑娘。这就是情书--来苏。它的意义非常丰富、有趣:两根同样长短的茅草,表示双方各方面都差不多,我在许多姑娘中选上了你;完整的大蒜,表示以后两人要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槟榔和草烟表示我的心热辣辣地爱着你,想把含在口中;绿叶表示但愿我俩相好结婚;外面用红线捆扎表示希望两人相爱像火一样热烈。

当姑娘接到小伙子送来的“情书”后,若是同意就把槟榔、草烟嚼吃了,也回一封同样的“情书”,并加上芫荽,外面用白线扎起。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白线表示自己清清白白。若不同意,就把相合的树叶翻过来背*背,再加木炭一块。如果完全拒绝,那就再加一上截辣子,槟榔、草烟也要原物退还。小伙子接到这样的回“信”后,就不再追求这个姑娘了。

过去,苗族青年男女求爱、定情大都在“踩山坪”。同时,从恋爱到结婚有约日子、恋爱、说亲、对歌、盘结、定亲、合八字、聘礼、洗脚、打花脸、婚礼撵媳妇等众多有序的习俗。现普 遍的做法是:苗族男女结婚,论岁不论辈,只要年龄相当,不论长辈、小辈均可;有女先许舅家,舅家男孩太大或太小不同意,始可许他人议婚。媒人去女方提亲必须在双月,做到“三回九转”始能定亲。新娘出嫁要提前开哭声,先请年纪大的长辈妇女引哭。迎娶新娘,要以盐、米开道。男方需去5人(父或母1人,长辈夫妇2人,充当陪拜的新郎的弟或侄1人,以及新郎本人,其他人员包括送亲人多少不限),加上迎接回来的新娘共6人,成双。去时,要准备好鸡、肉等熟食品,将新娘迎至中途(不分路的远近),要“回车马”,以熟食品祭祖先,父或母与长辈尝食后,再继续前行。至新郎家院坝,举行“迎风接驾”仪式,先置放一长桌,设茶点,男方一长辈站*里一方,以苗语致欢迎词。女方长辈站*外一方,致贺词、祝祷词,两侧站亲友。致词后围桌行走一圈,入中堂,女方父亲出迎,又站在长桌两方,互相致词,再重入中堂。新娘不能入中堂,只能从侧面进入新房。叩拜天地中,父母以及新婚夫妇对拜时,新娘不出面,由去迎亲的新郎的弟或侄(即陪拜人)代表新娘与新郎共同行礼,送亲人返回,新郎必须亲自放鞭炮欢送。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去女家“回门”。结婚时,不准未出嫁的大姑娘坐新床。

与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彝族女性社会化的状况相联系,彝族女性的婚恋习俗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1949年以前处于封建制的地区,婚姻形态与汉族较为接近,但盛行族内婚制,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间也不通婚。婚姻礼仪各地也不尽一致。楚雄州牟定、武定、永仁等县的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等程序。彝族没有专职媒人,男女均可充当。媒人携带糖酒到女家提亲,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即“吃订酒”。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和部分首饰(必不可少的是手镯和一块红布)到女家,女家请来自己的长辈亲属一同商议婚期、彩礼、婚筵规模,迎送亲的人数等事宜。自“吃订酒”之日起,男女双方不得任意反悔。新娘出嫁时,按规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娶。接到新娘后,在去新郎家的途中,凡需过桥、翻山越岭、过河、爬坡坎,新娘均由陪郎背着。一路上,迎亲、送亲的青年男女弹着三弦、月琴,吹着唢呐、短笛,唱着背新娘歌,跳着舞,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石屏等县坝区以及江城、元江、峨山、巍山等县,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江城县彝族多数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严格禁止跟汉族、哈尼族等外族通婚。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亲的女伴昼夜陪守着,到第三天一早即回娘家。在娘家住满一个月后,婆家请人去接,仍有女伴数人前来同住。三天后又返回娘家,再住一月。直到第三次接回时,夫妻始能同房。有的妇女对包办婚姻不满,往往是长时间住在娘家不回。巍山彝族男孩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定下亲事,称之为“喝定酒”;喝了“定酒”后的双方家长已变成“亲家”,已许配的姑娘开始称男方的父母为“爹、妈”,当儿子长到十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们完婚。尽管部分地区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上存在父母包办的现象,但不少地区的彝族在婚前享有相当的社交自由,与汉族相比,彝族女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很少。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时,青年男女往往利用这些机会唱歌跳舞,饮酒吸烟聚会,开始相识、互恋、递送信物,不少人也在禀告父母而后成为眷属。

第二种类型是1949年前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小凉山彝族地区,婚姻形态也反映了奴隶制的特点。1949年前小凉山彝族严格实行族内婚制、等级内婚制和家支外婚制。族内婚是指在本民族内缔结婚姻,不能与外族通婚;家支外婚是指同一家支内部严禁通婚,婚姻只能选择在本家支以外进行;而等级内婚乃是小凉山彝族婚姻的最基本特征。在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主要依血缘因素及经济占有和人身权利等条件划分为黑彝、曲诺、阿加和呷西四个等级。黑彝是世袭贵族;曲诺属奴隶社会的隶属民;阿加是经主子婚配成家,住在主子的辖区内,为主子承担田间劳动的分居奴;呷西属住在主子家内的单身奴隶。等级内婚制严格规定:黑彝贵族只能在本等级内通婚,严禁与被统治等级之间联姻。即使十分富裕长得英俊和有才能的曲诺小伙子,也不得与贵族通婚,如贵族女子与低等级男子相爱并发生性关系,按惯例必须双双处死。通常勒令贵族女子上吊自缢,非贵族男子则要被火烧死,并把其双手的骨胳打碎,据说是让其后世不能再转化为人。黑彝男子与低等级的女子通*乃是公开的秘密,是不受什么处罚的,但其后代却不能进入贵族之列,这实际上是为保证黑彝贵族血统纯洁的一种手段。按老规矩曲诺等级也不能与比其低下的等级联姻,但这种限制远不如黑彝等级严格。

此外在小凉山彝族中还实行姨表不婚和姑舅表优先婚。彝族谚语说:“再缺粮食,甜养苦养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合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这里所说的兄妹,不仅指同胞兄妹,而且也包含着姨表兄妹在内。在小凉山彝族的观念中,对亲戚关系,应以母亲的关系为根据。姨母等于母亲,姨表兄妹等于同胞兄妹,差别仅仅在于没有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故严禁通婚。反之,对于姑舅表兄妹,则享有缔结婚姻的优先权,如彝谚说:“姑家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家的媳妇”,“姑家要舅家的女儿,不费什么力气。”按照习惯,姑家的女儿欲嫁别人,必须征得舅家的允诺,反之,对舅家的女儿亦然。婚姻的缔结,一般男女在10岁左右,即由父母作主,选择配偶。男方请人作媒说亲,并请毕摩(祭司)占卜算命,或“看猪胆”定亲(即把猪杀了以后,取胆、胰看吉凶),以猪胆黄大,胰脏肥重为吉,反之则凶,凶兆往往导致婚事不成。如获吉兆,女家接受聘礼,即算订婚。

结婚时,男方备马一匹,并遣人携带酒、肉、鸡蛋和养面等礼物至女家,迎接新娘。新娘出嫁必须骑马,由男性亲戚陪送至男方家。由于途中解手不便,新娘在出嫁前两三天就须断食断水,直到结婚仪式完毕之后,才恢复吃食喝水。有的行程较远,新娘有饿得昏倒在路上的。结婚当晚,送亲者与新郎村寨中的男女在新房中各坐一排,饮酒对歌,以相娱乐。洞房之夜,新娘佯装撕打新郎,以示贞节。在举行婚礼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晚上,夫家还要举行一次为新娘“转魂”的宗教仪式。其做法是,新郎、新娘与公婆及其他家里人一起,一家人围坐在堂屋内,请一壮汉提着一只羊或一头猪在他们的头上从左向右转七转,然后又从有向左转九转,再把这头羊或猪杀掉献祭祖先,以此表示新娘的魂已经转到夫家,新娘从此正式成为夫族中的人。此后三五天,新娘“不落夫家”,新郎和送亲人护着新娘回娘家,过一段时间(有的要在娘家住几年),男方才遣人把妻子接回来正式与新郎建立家庭生活。

第三种类型:还保留着某些原始社会特点地区的婚恋习俗。

弥勒县阿细支系,婚姻虽受到汉族封建制的影响,但许多村寨仍基本上保留着自由恋爱的特点。他们除了在公房中谈情说爱外,还通过约定“跳乐”(或称“跳月”)的地点,利用跳乐的机会求爱。如果双方相爱,女子便背着事先编好的新篾箩,装满一背柴,跟着头戴篾帽,身挂笛子的小伙一起到男家住一天,次日双双至女家认亲。男子首先给女家挑一担水,如果不遇阻拦,表明小伙子聪明能干,女方家人已同意婚事。这样从事一天劳动,即算正式结婚。因此,这里的婚姻无父母包办,不用聘礼,不少人家当女儿将男子带来后才知道女婿是谁。白依女子通过在公房恋爱,寻找意中人,如果男女双方合意,就订下抢婚的日子。届时,几个青年躲在女方住处外面,给她丢几个石头或打个暗号,女子就出来。出来时,故意给爹妈打个招呼,表示她是老老实实地去办点事情。她与男方接上头后,就一起往外跑,女子一面跑一面喊叫:“阿爸,有人抢我!”女方的父母也假意高声喊叫着追赶一段路,就回家了。实际上爹妈也喜欢把女儿嫁出去,只是在外人面前表明:我们的女儿被人抢走了,我们去跟抢的人打了,但是没法把女儿抢回来。男方抢到姑娘后,就双双在山上过一夜,第二天回到男家办喜事。大姚县昙华山区自称里泼的彝族,婚姻基于自由恋爱,没有亲缘关系的青年男女,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中,互相了解,情投意合,经父母同意后即可缔结婚姻,不举行任何结婚仪式。办喜事,请客送礼,不在结婚时,而在第一个孩子满月之后。夫妻生了第一个孩子以后,婚姻才算稳定。在此之前,夫妻若感情不合,可自由离婚,不吵不闹,只须双方同意,把一节木头破成两半,各执一半作为离婚凭证。离婚后依然和睦相处。

第三篇:浅谈《诗经》中的婚恋习俗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习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可以说它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态人情、民族风习等等,都有形象的表现。总的来说,《诗经》中的诗歌可以分为祖先颂歌、农事诗、燕飨诗、政治抒情诗、战争诗、婚恋诗等。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片。这里,我着力于谈《诗经》中的婚恋诗,尝试从这些诗歌中探讨当时的婚恋习俗。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 诗经》中有

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这些诗在《大雅》和《颂》里一 首也没有,《小雅》里也很少,几乎全在《国风》里,是《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这些反映婚姻恋爱的诗篇数量多,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既有反映男女执著的相亲相爱、爱慕相思的,如《秦风。蒹葭》;也有反映女子出嫁,男子迎亲的热闹场面,如《召南。雀巢》;也有表现夫妻温情缱绻的幸福婚姻的,如《郑风。女曰鸡鸣》;也有表现婚姻不幸、妇女被弃的弃妇诗,如《卫风。氓》。

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远歌颂的主题,爱情是人类心灵上的需要,对爱情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在人类从有意识起就在心灵上和行动孜孜以求的理想。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周代,虽然婚姻不自由,但是恋爱却是自由的。青年男女敢于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诗经》里的这些恋歌,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戏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纯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一幅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心底恼人的绵绵情思。不同情性的恋人呈现出不同的异彩。

《诗经》中大多数婚恋诗体现的是平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情愫。《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唱道:“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名男子在东门外如云的游女中,只爱那位白衣青巾的女子。《邶风•击鼓》中的那位戍边思家的士兵低吟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他心中牵念不忘,发誓白头偕老、生死与共的人是他唯一的妻。这些诗歌从正面表现了普通百姓专一执着的爱情观。另一方面,那些著名的弃妇诗也反映

出了平民的道德观念和婚姻状况。《卫风•氓》中的女子被三心二意的丈夫休弃,她愤怒地斥责丈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我做妻子没差错,你的行为有二心。你这个人太放纵,三心二意没德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说得多诚恳,没想今日会变心),可见要求爱情的专一在当时已成为通行的道德观念,并往往以誓言来坚定这一信念。《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与丈夫一起度过了贫困的日子,家庭富裕后,丈夫却另有新欢,而她被迫离开了家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走在路上慢腾腾,脚步向前心不忍。不指望你送多远,可你只送我出门。)《小雅•我行其野》中女子的丈夫“不思旧姻,求尔新特”(不念结发妻子,却把新欢找寻)。那女子独自行走在返乡途中,无限凄凉却又强自宽解:“尔不我畜,复我邦家。”(你不好好待我,我就回我老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你不好好待我,我就回我娘家。)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她们的丈夫见新弃旧,身边不能二女并存的婚姻状况。

《诗经》中那些被历代统治阶级和经学家斥为“淫诗”的作品,实际上是一曲曲含泪带笑、歌泣相兼的风雅恋歌,它为我们展示了与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生生的恋爱婚姻生活图景,对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史和民风习俗有着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作用。《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反映了三千年前周代男女的婚恋习俗:从自由交往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相识相恋到嫁娶成婚,甚而变心离弃。情感的波澜、“六礼”的程序、妻媵妾并存的格局具有史的价值,爱情和婚恋习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东西有待我们我发现去探索。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展现在后人面前,让我们去欣赏、深思、珍藏。

第四篇: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一五年级

队活动

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

活动目标:

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了解兄弟民族小伙伴的学习生活情况,增强各民族小伙伴的相互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友谊。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活动准备:

收集整理有关各民族民族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队仪式过程:

二、活动过程:

(一)、队会仪式:

1、全体起立,各小队整队报告人数。

2、出旗、敬礼、礼毕。

3、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4、全体队员就座。

5、中队长讲话。

(二)活动流程:

甲:我们伟大的祖**亲有56个儿女。乙: 56个儿女世代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甲: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乙:共同描绘着祖国的现在和未来。

甲:为了祖国的和平,我们各族儿童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我们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甲:我们的祖国辽阔富饶风景迷人。乙:想不想到祖国各地去走一走。学生:想。

甲:请听童谣《我的祖国真美好》。走啊走,摇啊摇,摇到云南吃米线,摇到新疆摘葡萄。走啊走,摇啊摇,摇到东海抓龙虾,摇到西藏骑藏獒。走啊走,摇啊摇,大江南北全走遍,我的祖国真美好。

乙:同学们我们随着美丽的童谣走过了祖国的东南西北,尝到了美味的水果和特色佳肴,看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景,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这一切都是56个民族互相团结共同发展创造的大好局面。

甲: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一五年级

队活动

民族的名称吗?

学生:维吾尔、蒙古、哈萨克。学生: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

乙: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大花园,去看一看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姐妹吧!齐读中华民族歌。

中华民族兄弟多,五十六族齐欢歌。

汉—壮—蒙古—维吾尔,藏(zàng)—回—朝(cháo)鲜—哈萨克; 苗—彝(yí)—布衣—鄂(â)伦春,满—侗(dîng)—哈尼—塔吉克; 瑶(yáo)—白—傈(lì)僳﹙sù﹚—达斡(wî)尔,黎(lí)—傣(dǎi)—土家—鄂(â)温克; 东乡—仫(mù)佬(lǎo)—珞(luî)巴土,布朗(láng)—纳(nà)西—高山—畲(shē); 拉祜(hù)—仡(gē)佬—(lǎo)水—阿昌,撒拉—毛南—佤(wǎ)—锡(xī)伯(bï); 普米—德昂—羌(qiāng)—保安,门巴—裕(yù)固—怒—景颇(pō); 柯(kē)尔克孜(zī)—塔塔尔,乌孜别克—京—基诺(nuî);

独龙—赫(hâ)哲(zhē)—俄罗斯,团结奋斗建祖国。

甲:我们的兄弟姐妹多不多,兄弟姐妹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建设着我们的祖国 乙:亲爱的同学们,这56个兄弟姐妹中你们熟悉了解的有哪些,谁来说一说 学生:我来说一说我们维吾尔族吧…… 学生: 我来说一说我们的汉族兄弟姐妹吧…… 学生:介绍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 学生:回族。学生:蒙古族。学生:藏族。学生:朝鲜族。学生:满族。

甲:同学们介绍的真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别具风味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和别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共同组成了多彩的中华家园。乙:我们的祖国像什么。学生:像花园。甲:花园的花朵真鲜艳。齐唱《娃哈哈》三人跳舞。

乙:愉快的歌舞过后,现在让我们进入知识问答环节 甲:新疆的全称是什么? 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甲:在新疆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就是喀什。

甲:喀什美丽迷人,喀什和谐发展,喀什的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团结进取赢得了今天,让我们自豪吧。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一五年级

队活动

乙:同学们团结是我们的生命线,团结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团结是我们发展的基石。

甲:让我们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齐说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

乙:作为一名一小的学生,我们时刻要做到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甲:我们要时时刻刻讲团结,谁来说一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是怎样做的。学生:我…… 学生:我…… 学生:我……

乙:同学们说的很好,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做的更好。

甲:我们都应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活动。

乙:那谁来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民族团结结对子班级。学生:我们的结对子是班级和周围的民族小朋友…… 甲:谁想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手拉手的好朋友。学生:我的手拉手好朋友是…… 学生:我的手拉手好朋友是……

乙:今天请我们班的民族的同学上台来,请用热烈的掌声再次欢迎他们。甲:让班的同学提前为他们的手拉手好朋友准备了自制的结对卡和小礼物,现在有请他们上台赠送结对卡和小礼物。乙: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甲:现在是我们互相学习的时刻,有请这些民族的同学教我们学一些简单的维语。乙: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感谢,现在友有请我们班的同学教他们跳维吾尔族舞蹈。

甲: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开心吗,幸福吗? 学生:开心,幸福,我们就是一家人。

乙:开心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民族团结结出的圣果,让我们时刻用心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集体唱《幸福拍手歌》,部分同学跳舞。

甲:我们开心,我们幸福,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亲明天更美好。乙:让我们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大家来高唱《爱我中华》。甲: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主题班队会到此结束。

辅导员讲话:

各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要互相照顾,建设中互相支援,还应互相尊重风俗习惯,这是搞好民族团结的基础。少数民族也像汉族一样,有许多风俗习惯,你们了解哪些?是怎样对待的?同学们,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不可。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保卫中华的事迹。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 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一五年级

队活动

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

三、队仪式:

(1)呼号

(2)退旗、敬礼。

(3)宣布队活动结束。

第五篇:各族少数民族简介

各族少数民族简介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惯。

36、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

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下载各族婚恋习俗(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各族婚恋习俗(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音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唱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并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二、学会用碰铃、铃鼓、响板及自找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配......

    《各族儿女手拉手》

    《各族儿女手拉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2、了解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相互理解与尊重,共同维护着国家的安定和民......

    各族儿女手拉手

    《各族儿女手拉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各族儿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2、了解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相互理解与尊重,共同维护着国家的安定和民族......

    婚恋潜规则

    婚恋潜规则:优质剩女该不该嫁劣质剩男? “中国人的婚姻问题有独特问题,比如:婆媳大战、‘小三’的问题和隔代婚姻。”曾因现代官场现形记小说《新星》、关注“文革”的《芙蓉国......

    婚恋论文

    女大学生功利型婚恋观成因及对策分析 佳木斯大学常 雪张玉玲杜雨来 摘要: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在正确处理两性情感及婚恋问题上,特......

    婚恋-计划书

    非婚勿扰- 婚恋交友项目工作计划表 一、 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平台,建立微信群 1、完善公众账号平台各菜单项目确认 2、 对各菜单下各种图文编制工作进行有效编排,收集公众号发布......

    各族少年成长乐园

    各族少年成长乐园 “目前,学校已经组建了5个兴趣班,接下来还要不断完善、丰富,需要合理安排学生上课时间、平均分配师资力量……”3月13日,四师七十九团子女学校校长王能生不停......

    各族儿童手拉手教案

    各族少年儿童手拉手教案 五年级 李燕 一 队会 目的 了解兄弟民族小伙伴的学习生活情况,增强各民族小伙伴的相互了 解,增进民族团结和友谊。 二 活动时间 班会活动时间: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