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朗读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朗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就是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并且掌握技巧。这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了,朗读教学的朗读能力培养也就成功了。
朗读课是语文课的一个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课程。朗读课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朗读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识字、解词、理解句子,特别是写作、交际的基础,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朗读就是放开声音去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出声音,与发音器官同时参与活动,朗读就是要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再恢复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它一方面涉及到朗读的技巧,同时又涉及到对文章的领会程度。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单靠几节朗读课就能训练提高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所以学生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在朗读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说不能把字音读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比如:“曲折”中的“曲”读“qu”第一声,不能读第三声。对不认识的字,不能瞎蒙,对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读音清楚。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不清楚,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另外,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不能加字,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二、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重音的变化时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朗读中要准确地掌握好轻重音。
朗读中特别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的还是一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可读轻一些,例如:“广场回音:„呵,轻些啊,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这段文字不能读得太重,文字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比较少。
在朗读教学中,重音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的规律,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钢笔”重音在“笔”上,“石头”重音侧重在“石”上。意群重音一般都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比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赞美“小蜜蜂”,对“小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是整个句子。比如:“家乡啊你变了,彻底的变了,曾留有我童年足迹的羊肠小道没有了,展现在眼前的市宽敞的公路,社员新屋,小水库里碧波荡漾,映着蓝天…….”在这段句子里,有很多事重音。
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数应是11;若读成“5加2乘以3”得数则变成21了。
停顿可分为句逗停顿,就是按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的停顿。还有逻辑停顿,即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个事物而停顿。如“叶/没有枯”,“叶”后虽无标点,但应有稍大的停顿,以突出“叶”。还有感情停顿,是属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停顿的。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种停顿就突出了对蔡芸芝老师深厚的感情。另外,还有结构停顿,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比较长一些,以便在读中能把文章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
三、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
朗读的速度是指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朗读中的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形式形成的不同声调。
(一)在朗读中,要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朗读时的语速需与情绪相适应,根据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语速的快慢在文章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1.轻快型: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而词的密度大。
2.凝重型:语势较平稳,音强而着力,多抑少扬,语节多而词疏。《藤野先生》、《最后一课》
3.低沉型: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节多长,声音偏暗。《买火柴的小女孩》
4.高亢型: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白杨礼赞》《海燕》
5.舒缓型:语势多扬而少坠,声较高而不着力,语节内较疏但不多顿,气流长而声清。《秋色赋》
6.紧张型: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节内密度大,气较促,音较短。《最后一次演讲》《童区寄传》
朗读中句子的语气、语调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当你把借的书还给同学时,同学可能问你:“看完了?”句尾语调下降,语气平缓,表示肯定。假如你的同学不相信,可能再追问一句:“看完了?!”语调上升得更高,疑问的语气更强烈,表示一种不相信。你则回答:“看完了!”语气肯定,不但不容质疑,并且带有一种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用四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意思。
(二)在朗读中,要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文章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选了很多篇记叙文。因记叙文大多是记事、记言。一般来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清凉等内容用低调等等。我们应该知道,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教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强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调曲折的变化。
在朗读速度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不能任意乱读,最重要的是依照文章的内容要求来考虑语速和语调,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由亲近感。因此,速度旧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频率之内。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过快了别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请。从文章的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要读得慢一些,诗歌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又精炼,读快了会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也都要稍慢一些,给人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况,制造出相应的气氛。例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第一段是讲述小女孩的现状和她悲惨的生活,稍慢朗读,读出她的可怜;第二段写小女孩在幻想与现实中徘徊,火柴的燃烧带给她兴奋与惊喜,而火柴的熄灭有将小女孩带回了残酷的现实中,朗读速度要快慢交替,语调抑扬顿挫;第三段写了凄美的故事结局:小女孩死了,再也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她的死是当时穷客人们命运的诠释,短暂的生命也带给了读者无限的惋惜与感慨。读速可进一步放慢,造成一种松缓的气氛,语调低沉伤感。
四、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
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这种流利、生动表现在朗读的自然、得体,即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给人没有做作之感。
朗读的生动主要体现在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表达上,能够把作者的感情体验和复杂的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五、朗读要掌握基本技巧和语音规范
(一)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
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热点是胸腔、腹肌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还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二)发音应保持最好的音质。
因为,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
(三)掌握吐字的技巧。
这样能使发出的声音圆润、饱满。一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他们的标准音来发音。二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三是发音吐字速度不要太快,练习基本功。
另外,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前面已经提及就不再详谈。
(四)普通话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
朗读中除了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求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在语言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由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区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每个汉字的不同意义,从不同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即可。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张冠李戴地读错,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五)要把握作品的基调
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透彻的理解所要朗读的内容,才能由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
(六)设计朗读方案。
就是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总之,朗读课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课程,朗读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朗读就是放声朗读,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的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的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对一个人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懂得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网《中国播音》
2、派派网《朗读的技巧》
3、牛运清《朗读诗与诗朗诵》
4、胡裕树《现代汉语》
5、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
第二篇: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来说,朗读是一种高效的综合;对学生来说,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精神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
关键词:朗读 听说读写能力 目标 方法 过程 汉语教学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一、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就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汉语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从实质上讲,朗读是一种以书面文字为依据的全面运用语音知识技能的活动。朗读是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最经常、最主要、最关键的一项内容,是讲解课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1.朗读是一种“说”的形式
朗读是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形式的一种活动,属于“说话”的范畴。它要求朗读者将文字符号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因此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2.朗读是一种“读”的形式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输入形式。因为朗读者只有通过视觉“看”到文字并将之转化为相应的语言形式才能进行朗读。朗读中除了眼、脑以外,还有发生器官的参与。从读的目的来看,朗读除了要获取信息,有时还是为了传递信息。3.朗读是一种“听”的形式
朗读者在朗读的时候,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这一连续的过程中,朗读者本身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并用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式。因为朗读需要用眼看文字符号,因此是一种阅读的输入形式;朗读又需要用“嘴”来说,因此又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又因为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输出形式,朗读者本身又会“听”到自己所发出的语言信息,所以朗读还是一种语音输入形式。“看”和“听”表明朗读是一种语言输入形式,而“说”又表明朗读是一种语言输出形式。总的来说,朗读是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它对视觉感知的语言信息加以理解和加工,再将信息内容转换为口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人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说)都能得到锻炼。
二、朗读与语言四技能的相互作用。
语言技能不同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是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个人心理现象。语言和言语之间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二者掌握的途径不同。语言可以通过直觉力掌握这种语言的言语来实际掌握,这就像儿童掌握母语一样,在掌握言语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语言规范。同样语言还可以在学校条件下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语言体系的知识,但并不能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至于言语,则它只能通过相应的实践来逐渐掌握。作为言语交际技能的听力只有在大量接触现实的言语的条件下反复实践练习才能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而朗读与听、说、读、写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朗读对语言技能的熟练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听与说属于口语方面,读(默读)与写属于笔语方面;听和读(默读)属于领会式掌握语言,说和写属于复用式或活用式掌握语言。朗读既与笔语有关(读的是书面材料),也与口语活动有关(把看到的言语变成发声的言语);既与领会式掌握有关(感知理解笔语),也与复用式掌握有关(发声的言语可以为人感知和理解,从而通过朗读可以转达別人的思想而且可以背诵)。没有一种语言技能是单独存在的,各种语言技能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明显的是,朗读与听、说、读、写等技能都存在着联系。朗读不仅是一种“听”的语言输入形式,而且是一种“看”或“读”的一种输入形式。由于这些特征,朗读可以对外语学习者的听觉、视觉进行多渠道的反复刺激。因此朗读作为操练听解能力的一种方式,不仅对提高听力水平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他相关的语言技能也会起到提高作用。
三、朗读的目标、方法和过程。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1、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段,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2、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我教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3、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在教《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四、朗读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搞活汉语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构成的复杂系统。严格地说,书面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音素即语音。语音所包含的语气、语调、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书面语言都将受到局限。而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
1.朗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或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
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积累语言材料——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具体地说朗读使学生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对此张中行先生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墨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3.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因为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说话能力上,学生不仅话说得流利,而且说得也有感染力。由此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通常口头表达能力也比较强。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是汉语教学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综上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语言四技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
总的来说,教师在朗读教学中注意创新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在读中求知。并采用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请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参考文献:
[1]丁迪蒙.论朗读在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作用[J].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十卷3期.[2]钱维亚.普通话语音·朗读·说话训练教程[J].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版.[3]张颂.朗读学[J].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8月版.[4]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J].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5]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6]吴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J].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7]张伯昌,韩树培.听说读写教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8]周小兵,宋永波.对外汉语阅读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朗读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梅河口市海龙镇挺进街 电话:*** ***
张文博
内容提要:
朗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一些实际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就是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并且掌握技巧。这些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了,朗读教学的朗读能力培养也就成功了。
关键词:朗读
注意问题
技巧
朗读课是中学语文课的一个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课程。朗读课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可以说,朗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朗读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识字、解词、理解句子,特别是写作、交际的基础,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朗读就是放开声音去读,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出声音,与发音器官同时参与活动,朗读就是要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再恢复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它一方面涉及到朗读的技巧,同时
又涉及到对文章的领会程度。因此,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单靠几节朗读课就能训练提高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朗读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朗读的发音吐字要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发音正确、清楚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说不能把字音读错,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按字意确定读音。比如:“曲折”中的“曲”读“qū”第一声,不能读第三声。对不认识的字,不能瞎蒙,对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读音清楚。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的话,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文章的内容也表达不清楚,思想感情也表达不出来。另外,朗读时还要注意不能丢字,不能加字,也不能字句颠倒或错行。
二、朗读的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重音的变化时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因此,在朗读中要准确地掌握好轻重音。
朗读中特别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的还是一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可读轻一些,例如:“广场回音:‘呵,轻些啊,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这段文字不能读得太重,文字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比较少。
在朗读教学中,重音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语义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的规律,也是一种语言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钢笔”重音在“笔”上,“石头”重音侧重在“石”上。语义重音一般都在词句中表明事物的属性的内容上。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比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赞美“小蜜蜂”,对“小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是整个句子。比如:“家乡啊你变了,彻底的变了,曾留有我童年足迹的羊肠小道没有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宽敞的公路,社员新屋,小水库里碧波荡漾,映着蓝天„„.” 在这段句子里,有很多是重音。
停顿,就是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使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
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不易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和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数应是11;若读成“5加2乘以3”得数则
变成21了。
停顿可分为句逗停顿,就是按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语法停顿,是指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的停顿。还有逻辑停顿,即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个事物而停顿。如“叶/没有枯”,“叶”后虽无标点,但应有稍大的停顿,以突出“叶”。还有感情停顿,是属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停顿的。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种停顿就突出了对蔡芸芝老师深厚的感情。另外,还有结构停顿,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比较长一些,以便在读中能把文章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
三、朗读的语速、语调要恰当、自然
朗读的速度是指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朗读中的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形式形成的不同声调。
(一)在朗读中,要根据内容掌握语速
朗读时的语速需与情绪相适应,根据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语速的快慢在文章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朗读中句子的语气、语调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当你把借的书还给同学时,同学可能问你:“看完了?”句尾语调下降,语气平缓,表示肯定。假如你的同学不相信,可能再追问一句:“看完了?!”语调上升得更高,疑问的语气更强烈,表示一种不相信。你则回答:“看完了!”语气肯定,不但不容质疑,并且带有一种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
用四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意思。
(二)在朗读中,要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文章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选了很多篇记叙文。因记叙文大多是记事、记言。一般来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清凉等内容用低调等等。我们应该知道,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教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强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调曲折的变化。
在朗读速度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不能任意乱读,最重要的是依照文章的内容要求来考虑语速和语调,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有亲近感。因此,速度就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频率之内。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过快了别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请。从文章的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要读得慢一些,诗歌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又精炼,读快了会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也都要稍慢一些,给人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况,制造出相应的气氛。例如:朗读《口技》一文,第一段是简要介绍情况,中速朗读;第二段介绍口技人表演半夜醒来安顿孩子的情形,朗读速度可稍放慢些;第三段写表演全家人重新入睡,语速可进一步放慢,造成一种松缓的气氛;第四段写表演半夜失火的情况,十分紧张,朗读的速度应骤然加快;最后一段,真相大白,气氛和缓,朗读的速度可恢复导第一段的中等速度。
四、朗读的语言要流利、生动
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
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这种流利、生动表现在朗读的自然、得体,即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给人没有做作之感。
朗读的生动主要体现在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表达上,能够把作者的感情体验和复杂的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五、朗读要掌握基本技巧和语音规范
(一)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
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热点是胸腔、腹肌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还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二)发音应保持最好的音质。
因为,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
(三)掌握吐字的技巧。
这样能使发出的声音圆润、饱满。一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他们的标准音来发音。二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三是发音吐字速
度不要太快,练习基本功。
另外,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前面已经提及就不再详谈。
(四)普通话朗读要注意语音规范
朗读中除了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要求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在语言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区别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每个汉字的不同意义,从不同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即可。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张冠李戴地读错,这种误读十分常见。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
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五)要把握作品的基调
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透彻的理解所要朗读的内容,才能由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
(六)设计朗读方案。
就是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
和停顿等。
总之,朗读课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课程,朗读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朗读就是放声朗读,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的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的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对一个人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如果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懂得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好效果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网《中国播音》
2、中国电信网《朗读的技巧》
3、牛运清《朗读诗与诗朗诵》
4、胡裕树《现代汉语》
第四篇:说课以及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转] 说课的衔接语 [图片]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这是一篇。。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说教学目的:知识
技能: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育人”
2,说教学重,难点
问什么明确重点难点:因为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教师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
为什么说重点:因为在课本中起核心关键作用;掌握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
就迎刃而解。
为什么说难点: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抽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
3,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在(本课中、本单元中、在本书中)起....作用
为什么要明确地位与作用:说出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4.本科与前后章节的关系:
承上启下:
为什么:因为指出他和上下章节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既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又符合教育的整体性把握原则 二 说教法
怎样教: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在确定了叫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后、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又因为任何一堂课的教学,他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
所以这一节课教学方法是:讲授法、问题探究发、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教与学} 的关系,教为学服务,讲练结合,精将多练
讲与练
教具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形象直观,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掌握,具体的应用,我在教学中一一展示。三 说学法
(1)说明指导学生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
具体的说学法:教学指导学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我本堂课指导学生的方法是:(2)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规律,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四 说教学过程
(1)他是说课中的重点部分,他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
(2)教师教法的应用,学生学法的指导,都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展示出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阐述,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我说这一 节课的教学过程,从一下几部分说起:教学环节的安排: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说教学重难点的处理:重点:时间足够,花大量的时间突出重点,分解 典型例题,理解重点
难点:电气化教学,尽量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帮助理解 说明采用了那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为啥那么用,说明教与学双边活动: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讲堂,而是双边的互动过程。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题地位 与学法的统一
五 说板书设计
简洁,形象,直观,概括以便学生易于
转] 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
1.不要用敲打讲台的方式平息教室内的喧闹声引起学生的反感。
2.不要因一点小事就生气地离开教室。你的离开会令个别学生幸灾乐祸,却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冤屈。你的责任是教育学生,是规范学生行为,而不是丢下学生不管。
3.不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批评学生。吼叫不仅不能增强批评的力度和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感到你的无奈、无能。让学生服气的不是大嗓门,而是大胸怀、大气度,是透彻感人的说理和亲切平和的人文关怀。
4.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甚至羞辱学生。这样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让学生在同学中被孤立,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5.不要在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通知家长。一旦将学生所犯的错误告知家长,学生的心理底线往往就被冲破了。一般来说,通知家长的频率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
6.不要在批评学生时翻旧账。成长中的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你的“账本”上老是记着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并且时不时地翻出来,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7.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过分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会让学生把握不准自己行为的尺度和标准,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意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批评才最有说服力。
8.不要在饮酒后批评学生。酒精的作用会让你情绪冲动,说过头话,做过头事。
9.不要从窗外或后门窥视学生。这会让学生产生隐私被揭穿、人格被侵犯的感觉,从而失去对你的信任,甚至对你产生厌恶心理。
10.不要在甲学生面前大谈乙学生的不是。因为甲学生极可能很快就把你的话传给乙学生,甚至在班里散布,这既会对乙学生造成伤害,又会使乙学生对你产生抵触甚至反感情绪。
11.不要用轻蔑的言辞或表情对待学生。老师是学生的精神依靠,老师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把标尺。轻蔑不仅会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12.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单凭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不恰当地分等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抑制学生的发展。
13.不要在批评学生时涉及学生的生理缺陷或家庭背景。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14.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更不要因工作或生活上不顺心而把怨气迁怒到学生身上。学生不是你的出气筒,而是需要你关心、爱护的对象。
15.不要在学生面前指责甚至诋毁其他教师。你的不当言论不仅会损毁其他教师的形象,也会损毁你自身的形象,还会对学生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16.不要在与学生谈话时目光游移、心不在焉。这样做会让学生产生“老师并不在意我”“老师不尊重我”的失落感、自卑感。
17.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闪光点。学生有进步或有优秀表现时,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在学生心目中,来自老师的表扬是自我价值的最佳体现。
18.不要迁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小过错。因为品质的培养比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成绩好的学生本来就有一种优越感,老师的迁就不仅不利于培养其良好习惯,还容易助长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气。
第五篇:应聘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面试,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通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应聘者能不能积极主动地“推销自己”,会不会巧妙自如地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给招聘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则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功与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应聘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呢?
一、有备而来。面试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对于应聘单位的各方面情况,要尽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面试时可能涉及的问题,要事先认真准备和演习。
二、衣冠整洁。应聘者的服饰打扮,应给人一种整洁、大方、庄重的感觉。就性别而言,男性应体现出一种整洁、干练的气度;女性则应表现出一种朴实、端庄的风格。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应该和面试公司的整体风格相配合.切记:女孩子不要穿着暴露.)
三、有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牢记:“世界上只有没能获得成功的人,没有一能取得成功的人”。
(有的时候面试观就是想知道你对自己的能力是怎么看的,有没有信心做好交给你的工作.)
四、尊重他人。自身基本素质高基本条件好的应聘者,如果傲慢自负,缺乏对招聘考官应有的尊重,甚至把自身的优势和资本当作与对方讨价还价的筹码,这样的应聘者,即便再优秀也不会赢得考官的高分。
五、谈吐流畅。面试是双方一问一答,彼此交流的过程,掌握交流的艺术非常重要。回答问题要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节奏感,说话要清晰流畅,简洁。
六、谈话适度。面试交谈不同于当众演讲。一般情况下,在回答提问时应言简意赅,谈话适度要有节制,冗长乏味的长篇大论,只会令人生厌。
七、答其所问。如果由于紧张没有听清楚对方的发问,不妨再礼貌地请对方重复一篇,切忌不懂装懂,乱答一气,如果是众多应聘者参加集体面试,有把握的问题要积极抢答,没有考虑成熟的切忌因抢先而造成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
八、扬长避短。面试交谈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艺术,在一定场合下,什么话该说,什么话应巧妙地回避,要灵活处理,不要一味地“实话实说”。
九、注意体态。一个人的体态语言在交谈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缩头缩脑,弯腰驼背或者翘起“二郎腿”等,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不良心态,也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十、彬彬有理。要尊重考官,不要打断对方的发问,不要随意插话,更不能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要主动向对方提起薪水,福利待遇等问题,面谈结束告退时,不要向考官提出限定时间给予答复的要求等。相信如果我们能做好这十点,那我们面试的成功率将会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