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承儒学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继承儒学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机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西方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期而至,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民族文化遭遇了严重的危机。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发展与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面对我国民族文化遭受的威胁与挑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建筑弘扬民族文化,以增强本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关键词:儒学文化;民族文化;继承;弘扬
引言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基础下形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结晶与传承。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结果,特别是古代的儒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其影响尤为重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支柱,如果一个民族丢失了民族文化就好像一个人丢了灵魂,只剩下一具皮囊,如同行尸走肉,生活没有方向,没有自我。民族文化也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它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如果丢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是无法想象的,也是很可悲的。然而现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慢慢淡化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和强度不断加深,西方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互通有无进而向我国不断的渗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向我国输入大量的工业产品赚取我们的钱财,而更应该让我国国民惊醒的是美国向我国的西方文化输入和西方价值观的植入。我们所说的来自好莱坞的美国大片,正式美国主流意识文化的表现,而越来越多的国人对这种大片呈现的价值观的认同感是不容小觑的。汉堡包、披萨饼等西方的快餐已经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国人的一种普遍食品,被国人所接受。西方过得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似乎比我国的传统节日更吸引我国的年轻一代。这些西方产品和文化已经深深的影响了我国的国民,是我国的文化产业遭受到一定较大程度上的冲击。
[1-2] 我国民族文化在其发展与弘扬上受到了很严重的挑战。我国深厚渊源的民族文化之绚丽多彩是别国所无法企及的。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的存在其前提与基础条件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也是民族生存的意志的表现。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丢失,那么这个国家将走向衰败甚至灭亡。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本民族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继续得到发展就是因为其本民族文化的存在。民族文化表现在人们的共同的生存状态、在相同环境中相似的生活方式的表层的与深层次的的结构特征。民族文化就好比一个人的血液,这个国家、民族在生存的过程中什么都可以失去不管不顾,但文化不能丢失。民族文化也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只要灵魂在其他丢失的东西都能够找的回来,但民族文化失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会造成人们迷失主体方向。[3]
一、继承我国儒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国的儒学文化之博大精深,其内容也相当广泛,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儒学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影响至深,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张岱年曾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将之概括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天体在永无止境的运转,君子应该效法天,努力不止; 地势平顺孕育着世界万物, 君子应该效法地, 包容大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 虽然屡次遭遇挫折和苦难,但始终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终使让自己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容小觑。
民族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 但它不是死水一潭,它具有时代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其,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加符合时代的新的内容与特点,让我们的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的发展,具有新的活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与我们现在社会环境相适应,与我们现代人类文明相协调,既要保持民族特性,也要体现时代特性。这是我们在新时代重新诠释古代爱国主义的指导方针。
我们古代儒学文化中讲“三纲五常”,它在儒家伦理文化中占有重要的思想位置,其最早是来源于孔子,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就是通过儒学的三纲五常来维护与制约的,在封建社会的长久统治中中起到了极其巨大的作用。我们在看问题时要站在另一种立场,去感受每一种事物出现的背后的原因,要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有时候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对事物认识的角度,或者出发点亦或是深与浅。从我们当今社会立场分析: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亲不慈祥,孩子可以投奔他人;子为父望,孩子不刚正,作为其父母亲可以大义灭亲。夫为妻纲,丈夫不正直,作为妻子可改嫁他人;妻为夫助,作为人妻不贤惠,丈夫则可以将之休。在“三纲”的关系里面,主导的一方应该主动地承担更多的道德上的责任和社会里的义务,当家作主体现在它可以既是一种可使用权利,但其更大的应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个社会中人们关系中的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会出现一些因权责而难以处理的问题,人们相互推卸自己的责任,引起混乱。然而有了“三纲”,一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再遇到问题时就会简单方便许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爱人的仁心,正直的义气,君子的礼节,哲学思考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智,具有同情心情的人也是可以值得信任的,春天生长万物并且融化万物这是一种仁慈,秋天刚正不阿它收获的也都是为了道义,礼是一种交往的礼仪形式,智是一种思辨的思维方式,信是一种诚信的有力保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道德境界,作为一个人要有仁慈之心,要有爱人之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可见,“仁”的本质便是“爱”。把“仁”的道德标准运用到国家治理政务的政治领域当中去的话就是“仁政”,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它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以人为本,仁民爱民。“义”,指当遇到公正并且合理而的事情那就是应当要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的内涵。“义” 即“正义”或“道义”,是整个社会最普遍也是大家早已公认的道德信仰。儒家提倡的重义轻利,并在面对生与义的抉择时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礼”是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是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有礼貌,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作为观念中的礼,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它与“仁”是分不开的,是相互影响的。他主张用道德去引导人们并用礼仪制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德治,打破了当时所说的庶人不需要要求具有完备的礼制的限制。但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礼赋予了时代的新的内容,礼在改变和调整。“智”,是儒家理想中的作为人的重要品质之一,它是一个人的人格修养体现,是人的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和道德情操。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因此来定位君子,还说明了一个聪明的人就不会被迷惑,一个有仁义心的人就不会有忧愁,一个勇敢的人就不会有所惧怕。“信”,古代讲信为诚实守信,这要求我们做人要讲诚实信用,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素养都没有的话又怎样让人与你交往。在欧洲国家里,我们常可以看到好多地铁售票处都是没人监督大家自觉买票,这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诚信。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法律严格的结果,或许是这样吧,但这又何尝不可呢。法律的威严不仅仅是让人们去服从它,而是让人民从心里去感受,转化自身的良好品格的培养,要内化于心。这对与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注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建构、重视人们的道德情操,强化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弘扬与培育我国的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在不断在繁荣兴盛,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的调整并创造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之不断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此,要想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还要有开放的思想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去汲取别人优秀的文化。而建设我国的民族文化还需要有一个我们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重建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党在中共十七大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这是相当正确的做法。我们古代儒学中有仁、义、礼、智、信等,西方在近代中有自由、平等等,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现在我们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了我国儒学和西方的有价值的思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
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使民族有了立身之处,是民族文化有了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儒学认为国与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为家是小国而国则是大家。一个民族、国家所要发展的首要应该是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从古代到近代,有多少文人志士抵御敌人的侵略而做出了牺牲。霍去病、卫青“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的豪情;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吟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主义胸怀;岳飞立志精忠报国“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咏唱;文天祥大义凛然、从容就死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决心。还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邓世昌的壮志殉国„„这些大义凛然的有志之士为了保卫国家奉献了自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作为现在处于和平盛世的人们有所缺失的,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振兴中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坚毅筑精神高墙。[4-5]
(二)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与民族精神是刚健奋发、自强不息,它是一种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前进进取的思想品质。儒家思想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培育和弘扬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把人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世界万物的生机盎然、奔流不息的本性联系起来,通过感叹江河的川流不息从而体现了世界万物的强大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后来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也是对人类的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我们现在要以古人为榜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顽强奋斗,积极进取,要不断的奋发向上。《礼记· 大学》中提出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老子》中提出的“ 明生者强” 等, 就很好的体现了上述的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加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树立了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品质。[6-8]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拼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民族,而要建立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为广大的人民乐于安顿的心灵的精神家园就需要我们民族有一个博大的包容胸怀,可以收纳百川,吸收各方面优秀的有价值的思想。
(四)以和为贵,和平共处
自古以来我们儒学就提倡“以和为贵”,《论语》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和”与“同”又是区别对待的,“和”是指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的合理分配。在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时候,要协调,当有矛盾出现的时候,要心平气和的去化解矛盾,而不是以武力去解决。坚持“和”也要有一定的原则的,首先,不要怕有矛盾,但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再次,也要尊重别人的独特看法;最后,就是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进行讨论,气的共同的认识。然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在面对别国时,要不卑不亢,要与他国和平共处,因此我国政府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互不侵犯;第三,互不干涉内政;第四,平等互利;第五,和平共处。”
(五)忠恕诚信、孝悌为本
儒学中所强调的“忠”、“诚”、“信”、“孝”,侧重于人之为人处事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原则。封建时期的人民对皇帝的忠诚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企及的,而那时所谓的“忠诚”思想似乎也是有问题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价值观已过时,而我们现在要提倡的“忠”、“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是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下,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对朋友忠心,要有诚意。“信”是要有信誉,诚信是一个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它约束我们的日常行为,待人处事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孝”,是我国重要的伦理思想。《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就是很好的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极重视孝的思想观念和态度。
民族文化是一种长久的对本民族的认识,一种共有的价值观。重视我国的儒学文化的价值,将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升华为我们本质的内在的情感体现,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儒学思想,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前进,凝聚我们民族力量、激发活力,壮大我们民族进步的血脉、发展动力,激励我国国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9]更好的筑建我国的民族文化,使之发扬光大,让我们在振兴中华的旗帜下成就伟业。
参考文献:
[1]黄令坦.提高文化软实力打好文化攻坚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2]龙新民.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J].求是,2002,(17):20-22.[3]胡邦炜.熊十力哲学的价值与意义[J].文史杂志,2000,(1):40.[4]康中乾.论传统儒学思想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作用[J].2006.[5]于语和.儒学与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J].理论与现代化,1998.[6]贺麟.儒家思想之开展[A].罗义俊.评新儒家[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傅佩荣.儒家与现代人生[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7.[8]何显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社会实践基础[J].哲学研究,1999(7):37.[9]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第二篇: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
南山大坝小学五年级游景芳
指导教师李金波
各位领导、老师: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汉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前辈们发愤图强,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前进和不断发展。
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精神,亿万中华儿女迎来了崭新的一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这一天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令亿万中国人信心倍增。申奥成功了,又使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加入WTO了,也让无数国人自豪。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从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现实中,我们领略到了我们国家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也明白了肩头担负的重担。我们要勤劳勇敢,我们要发奋图强,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去学习,去积蓄力量。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搏击,用科学文化知识丰满羽翼,武装自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准备。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
第三篇: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张家庄明德学校“开展经典诵读 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总结
作为明德项目学校,张家庄明德学校长期重视对师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向工作,始终坚持用“优秀的思想引领人、优秀的文化熏陶人、优秀的典型培育人”学校开展的“与经典同行 和圣贤为友”系列活动,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了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对师生两代人的培养要求,用发展的眼光解读了传统经典,与时俱进,再现了学校人文环境中师生在吟诵经典艺术中所获得的人文感知。在“开展经典诵读 打造书香校园”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采用多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儿童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每学期都制定了详实的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月赛以及最佳辅导教师和诵读明星的评选工作,以推动经典诵读有序开展。
二、制定相关制度,1、建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总务主任负责活动后勤保障,少大部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办公室负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纳入学校长期规划
2006年以来,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得到县教委领导的高度赞赏,为把此项活动推向深入,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计划,并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予以安排落实、建立奖励机制
每学期对于开展活动较好的班级和个人,学校将授予“经典诵读先进班级”和“经典诵读之星”荣誉称号,并作为学校文明班级的评选依据之一,教师在考核时作为加分因素。
4、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②钻研业务,以“教学沙龙”“万字笔记”“国学经典培训”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做到七个“结合”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周一诵”班上组织的“天天诵读”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科如音乐课教唱《出塞》《静夜思》《满江红》《长征》等歌曲,美术课引导学生给古诗配画等。
(3)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活动,要求1—3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1首古诗和《三字经》选段,4—6年级学生每周至少背诵2首古诗和《弟子规》等。建立经典诵读成长记录,各班可利用班队课或诵读课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督查,期末进行检测评价。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结合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5)与“六一”等大型展示活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在每一学期认真组织了以经典文化为内容,以文艺演出为表现形式的专场经典诵读文艺演出。或多人吟唱《满江红》的铿锵激越、气贯长虹;或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的缠绵凄切,荡气回肠;或课本剧的幽远高藐,意味深长;亦或快板《三字经》《弟子规》的清新活泼,神彩飞扬。皆能博得在场嘉宾的高度赞扬。
(6)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结合《三字经》《弟子规》选段,利用班会、队会、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对学生开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7)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采取不同形式督促、指导孩子古诗文背诵,使诵读优秀诗文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3、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学校“每周一诵”推荐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即学做“五小”儿童: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小组的小能人,科技宣传的小喇叭,家庭社会的小帮手。树立“七自”精神:思想上自辩、品德上自励、文化上自学、情感上自陶、智能上自开、科学上自创、社会上自立。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陶冶性情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 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亦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古诗词,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作文之中和平时的口语交际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诵的多了,运用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带来了一片生机。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小说家金庸也曾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正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张家庄明德学校 张永胜)
2015年5月20日
第四篇: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构建和谐家园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育出了灿烂、伟大的民族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几千年改造世界、适应环境的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表现出独具魅力的性格、气质和品质特征;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灿烂群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当前,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其时间毕竟相对短暂。由于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以维护,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不断发展。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与汉族聚居的中原地区(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相比,自然地理有较大的差别。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追求统一,始终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在古代,一直存在着众多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各民族冲破山河阻隔,一直进行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一、弘扬“养浩然正气”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和谐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爱国主义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却早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之一。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廓然大公”等作为价值理想,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奉公尽忠。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荀子所谓“成天下之大事”等,都表现了胸怀天下的道德信念。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充满和谐的眼光,把学生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修身立德”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和谐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
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都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慎独”的告诫。慎独,出自《礼记》:“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在个人独处而无他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和谐的状态。
三、弘扬“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和谐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贯彻古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自信、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
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完善和谐的步伐。
四、弘扬“天人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
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当人遵守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道德时,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当人们用道德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天人合一”时,便形成了新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道德思想,也即“天人合德。”“天人合德”的道德观崇尚“仁者爱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明白达观的人生理念,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构建和谐的社会。
我们的周围无时不刻都萦绕着许多和谐,我们的家园中,一股和谐之风正弥散开来,全社会在各方面正欲实现协调和谐。我们都是黄子孙,建设和谐家园,我们义不容辞。
实现和谐,我们要勤于修身,少年壮志当拿云。周恩来总理12岁
立下了宏大志愿——“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并以此勉励着自己奋斗一生。在奋斗的一生当中,他遭遇了生活的苦难、不幸,他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与其他前辈一起创造了和谐的新中国。
实现和谐,诚信是一剂良药。没有了诚信,世界将会变得晦暗,人与人之间会产生隔膜,互相欺骗。我们应该抱着一个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邻居,感谢关心、爱护我们的人,在我们的周围创造一个和谐的小环境。无数个和谐的小环境加起来,就会建起一个和谐家园。
善于交往,和谐人生之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和谐的交往会像一场甘雨,滋润有一情感之苗,像一朵绚烂的花,开在人们的心间。把分享改成共享,“小我”之心瞬变“大我”。中华美德,“礼之用,和为贵”,曾子避席向孔子求教,孔融让梨于兄弟,张良帮老人穿鞋……亲情需要沟通,父母的心便是子女的天堂;社会也需要沟通,在文明礼仪的基石上建起和谐的社会。
关注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中国人,就当做中国人该做之事。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使社会和谐,就要奉献,才能提升生命价值,达到自身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保护环境,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今,环境正在逐渐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台风频频,干旱严重,南极出现臭氧空洞……,大自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唯一发现的生命载
体,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馈赠,拉起大自然的手,享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美妙。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弘扬民族文化,共建和谐家园。迈步前进吧,让我们去拥抱明天美好的朝阳!
第五篇:弘扬民族文化
小组建设————
弘扬民族文化
新都二中余海君
每一个班主任都想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但仅仅是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是不够的。在现如今的社会现状影响下,有很多同学没有具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没有理想和信仰,精神生活极度贫乏。针对现阶段的学习小组建设,有必要给学生上一堂弘扬民族文化的课,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下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先贤达人们的对学生应该是很好的启发和鞭策,对班集体的小组建设提供很好的精神支柱。“己欲立而立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自己希望学习进步身心健康也要帮助别的同学学习进步身心健康,互帮互助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小组。“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要帮助别的同学实现人生理想,小组每一个同学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别的同学做出一些影响学习的不好的行为习惯,自己也别去做让别的同学不喜欢,影响小组和谐。
先贤达人们都有很多共同的特点,这些都学要我们同学们学习。
一. 坚忍不拔的从道精神。什么是道,道为价值理想观念。同学们应该有正
确的价值理想观,人生观,并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纵然遇到挫折也能够坚忍不拔的去完成。凡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必有其魂,即主导价值观,这是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那我们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学习小组也应该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振兴我们的小组,并为了这个价值理想观去奋斗去完成。
二.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句,但其实,我相信早在《周易》成书之前,人类便孕育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在栉风沐雨的艰辛中生根,在九死一生的拼搏中抽穗,最终在一次次的钻木中闪出收获的火花。人类代代传承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千百年感动了多少人,鼓舞了多少人,又成就了多少人!我们是幸运幸福的一代,但我们不能成为懒惰,不思进取的一代。有人说: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考试,烦死了,成绩经常不及格糟透了,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诚然,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意境,像猪一样吃饱了睡,喝足了玩,追求猪栏理想,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确实很苦;但从掌握今后立足社会的本领,掌握科学知识的角度,今天的学习不仅不苦,而且很有价值。试想我们的先人创造了无数的知识宝藏,今天的我们只是学习和模仿,再难也要坚持和超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抚今追昔,我想作为风华正茂的二中学子,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成绩来诠释“自强不息”的二中精神!
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每一个小组的精神支柱,让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建立一个团结的小组一个团结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