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讲坛新闻稿: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教科大讲坛主题讲座: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017年5月4日下午,在特教楼T2504,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学术讲座“教科大讲坛”如期举行。此次讲座邀请的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郭军副教授。
此次教科大讲坛主题为“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郭军老师结合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家,从官学与教育、私学与教育、选士制度与教育、科举与教育、中国传统宗教与教育五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郭军老师为大家讲解官学与教育: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为我们解读学校教育的萌芽,接着郭老师为大家讲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以及齐国的稷下学宫,郭老师还讲解了荀子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故事,以及法家的发展,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李斯等。郭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引经据典,结合历史背景为大家讲解官学与教育的发展,同学们都听的聚精会神。
接着,郭老师为为同学们讲解私学与教育,着重为大家讲解了书院的发展以及目前的保存现状。
讲座最精彩的部分,是郭老师为大家讲解,选士制度、科举与教育。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任贤举能,到魏晋南北朝实施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在隋朝产生、发展于唐宋、衰落于明清。郭老师从各个朝代的历史现状、统治者的思想,客观的为大家讲解科举制和选士制度,还结合一些同学们熟知的故事和电视剧为大家讲解,比如从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和文人墨客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秀丽江山长歌行看汉光武帝的发家史以及东汉的选士制度。在讲座的后半场,郭老师还出示明代的状元卷给同学们观看。并从客观的角度深入的分析了科举制为中国教育带来的发展与促进,以及科举制衰落的原因和利弊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次讲座中,郭老师利用自己教育史的雄厚知识理论为同学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教育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兴趣,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在热列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本次通讯稿:屈静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
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湖边中学
八<1>班
宋文婷
最近,有幸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本书,它令我深深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怀。
书中写到“我临患不志国忠也”,它是选自《左传·昭公元年》中的一句话,大意是在患难时不要忘记国家,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这本书通过这句话将爱国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把心放到书本上,你会感受到喜怒哀乐的变化,也会感受到奋发向上的精神,而对未来的渴望,不仅能从书中感悟到,还能从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到,而这正是我们祖国一直前进的动力。
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而让中华民族一直向前的,就是因为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爱国情怀作为支柱,作为民族思想上的依靠。英雄人物也是值得我们敬仰的,有的奋勇杀敌,有的为经济科学做贡献,有的为历史文学做贡献......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这历史长河添上了一道绝妙的彩虹!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中华民族因有他们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处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情怀并不是只在战场、科技上表现得出来,也可以在学习中表现、生活中表现。努力学习,自信自强,为将来我们繁荣昌盛的祖国尽一份力。
祖国正在一天天改变,从开始建立的国家到现在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奉献了多少,牺牲了多少,付出了多少。这些,在 “历史”这两字中,已经全面展示了。现在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飞奔向前。相信在中华子孙的共同努力奋斗下,中国富强之梦一定能实现。
第四篇:家长卷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调查
编号__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调查问卷(家长)
各位家长:
你们好!为了全面了解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掌握程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情况,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支持与协助。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不用填写姓名,所有回答只用于统计分析。你只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答案,在答案编码前打“√”。
本次问卷如无特别注明,均为单选,请不要错选、漏选。感谢你的配合!
性别:______年龄:______文化程度:________
一. 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5个)
1.您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吗?
①很重视②比较重视③ 一般④无关紧要
2.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您有坚持贯彻传统礼仪和传统道德的教育吗?
①有② 没有
3.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您会向孩子讲述节日由来吗?
①会②不会
4.您是否重视家族聚会过程中的孩子礼仪教育?
①很重视②比较重视③ 一般④无关紧要
5.您是否支持孩子背诵国学经典?
①支持②不支持③无所谓
二. 知识层面(10)
6.《富春山居图》的画家是下列哪一位?
①吴道子②唐伯虎③黄公望④宋徽宗
7.《史记》的作者是
①张衡②司马迁③ 司马光④王安石
8.下列人物哪一位不是中国古代爱国名将?
①戚继光②王安石③岳飞④霍去病
9.活字印刷术是下列哪个人发明的?
①张衡②毕昇③蔡伦④沈括
10.中国古代称对方父亲为
①令尊②高堂③令堂④泰山
11.中国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汲取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多选)
①书法②篆刻③武术④舞蹈
12.下列人物哪一位不是中国古代爱国名将?
①戚继光②王安石③岳飞④霍去病
13.中国古代的座位以朝哪个方向为尊?
①朝东②朝西③朝南④朝北
14.“金陵十二钗”中,“金陵”是指现在的哪座城市?
①成都②洛阳③西安④南京
15.您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
①5个以下②6-10个③11-15个④15个以上
三. 认知态度,实践体验(10)
16.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①愿意,毕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②想了解,但没有好的途径
③不愿意,这些东西已经过时
④其他_________
17.中国传统文化应包含哪些内容?(可多选)
①传统伦理道德
②传统历史文化
③古典文学
④古代技艺
18.中国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对您的影响较大?(可多选)
①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曲艺等
②中国传统道德,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
③中国传统风俗,如传统节假日
④中国传统思想,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其他___________
19.您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作用?(可多选)
①增长知识
②陶冶情操
③带来经济收益
④弘扬文化传统
⑤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⑥其他________________
20.您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过哪些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可多选)
①没有学习过
②书法
③国画
④刺绣
⑤围棋
⑥戏剧
⑦古筝等传统乐器
⑧太极拳
⑨其他________________
21.你是否有意愿学习以上项目?
①愿意②不愿意③无所谓
22.你是否会经常参加爱心志愿活动(如爱心募捐)?
①会②不会③很少
23.你更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节日?
①中国②西方
24.你认为人们期待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原因在于(可多选)
①可以放假
②可以和家人在一起
③有美食可以吃
④其他__________
25.你是否会经常去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①会②不会③很少
26.你更愿意过情人节还是七夕?
①情人节②七夕
27.你认为人们期待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原因在于(可多选)
①可以放假
②可以和家人在一起
③有美食可以吃
④其他__________
28.对于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你有什么看法?(可多选)
①开展传统文化节展示传统文化
②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
③开发传统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④不关心,无所谓
29.坐公交车时,碰到老、弱、病、残、孕,你会让座吗?
①每次都会②多数情况下会③偶尔会
30.节假日里,您是否有经常带孩子参观名人故居或文化古迹?
①有②没有③很少
31.如果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您的态度是
①支持②无所谓③反对
32.目前穿越剧十分流行,但剧情中篡改历史的现象十分严重,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①反对孩子观看
②娱乐为主,但须纠正当中的错误
③无关紧要,纯属娱乐
33.您是否经常与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交流与沟通?
①经常②偶尔③没有
四. 国家层面,行为品格(社会环境)(4)
34.你认为传统文化的现状是:
①对今天的社会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②影响不大
③正在消逝
④荡然无存
⑤很难判断
35.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商业化这一现象?
①利大于弊,毕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②弊大于利,可能使传统文化变质
③利弊相当,利用适当就好
④不清楚
36.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障碍有哪些?(可多选)
①外来文化的冲击
②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改变(文化土壤)
③文化事像的生命力影响力下降
④传承方式传承策略不当
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创新不够
⑥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建议(1)
37.身为家长,你认为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何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你对此次调查的理解和支持!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与详实,请您再花1分钟,看看是否有填错、填漏的地方。谢谢!
第五篇: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学校责任重大。作为一所典型的乡镇农村初中学校,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
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这样的人于国、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
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
1、人文素质教育。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驱邪,扬善惩恶的风气,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宽以待人、富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等,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这是立不容缓的。(1)仁爱教育。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知荣明耻”教育,或在班会、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礼貌教育。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开展礼仪讲座、比赛、表演,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养成同学友爱、尊师重道,经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善心教育。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人生近四十,美好的青春年华即将一去不复返,而我却是一事无成。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吗?教书十七年来,真是有点越来越迷茫,不知忙于什么?有时竟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特别是在多年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想想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看看身边的教师们,每天为教书育人的琐事忙的不亦乐乎,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学习,真是达到了”忘我“的无私境界。好多教师整年也不看一本书,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人,怎么能引导别人读书、读好书呢。想想自己也和所有教师一样,不看书,不写作,不思考,完全成了教书的机器。真是有点危险。于是,在堆满灰尘的书柜里去寻找,看看有没有可以让自己读的书籍,从中挑出几本,先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一本五年前参加中学校长培训时,培训机构所发的好多本书中的一本。原要求学员自己回家自学,不意一放就是五年。
那就抓紧时间读书吧,快快的充实自己吧,是自己能有更好的能力去工作,去完成人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最连贯的。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所以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师,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己所能的将其传扬。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是:绪论,中国传统伦理取向与德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教学,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体育,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美育,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面,结合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内容非常详实,几乎涵盖所有中国的各学派的理论,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基点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儒家,将什么也不是了。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良莠不齐,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除其中的糟粕。有选择的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中国的考试文化与郧西一中的办学方向
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文帝开始,延续了1300余年,一直没有被其它制度替代,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意识形态和皇权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再加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金榜题名的刺激,对当时知识分子极具诱惑力。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形象,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美国学者顾立雅认为,科举制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曾评价说:“凡法虽美,经久必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当西方有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较齐全的学科,如果中国还沿用八股取士,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废科举、兴学校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在,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但考试选才因其具有的开放性、客观公正性、普遍的可操作性,仍在继续沿用。
重视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也是一大特色。金榜题名,是千古俊才的梦想;就读名校,是莘莘学子的心愿。在今天的中国,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一考定终身有其局限性,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再加上受文化背景、用人机制、就业形势的影响和制约,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强化了它的功利色彩。
对此,郧西一中如何应对?我们要关注考试,研究考试,但不唯考试。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不是把课堂变为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鲜活的人来造就,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第一,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棍棒教育,一个是强行灌输。它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精神,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大脑,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麻木、呆板、消极、厌学,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把上学看成是服刑,一说放学如同大赦,高兴得不得了。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即把学生从被束缚、被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会做,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表达,当学生真正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调动出极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第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陶冶,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然而,很多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有的让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也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等等。总之,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舍本取末。第三,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素质教育搞好了,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升学率。采取加重学生负担、强行灌输应试练习的做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但这些做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应试教育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再提高就上不去了,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思考之二:中国的人文精神与郧西一中的办学理念
中国5000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注重“修身养性”、讲求“经世济国”、倡导“博学笃行”、崇尚“人文理性”的文化内质。中国的人文精神,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兼爱”、“和合”的理念,“先忧后乐”、“兼容并包”的思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文情怀。
1、正德厚生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提出的“正德厚生”,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一种关注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弘扬团队协作精神,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提倡兼容并包;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的人,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尊重人,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要科学适度,有指标,但不压指标;有比较,但不盲目攀比;有紧迫感,但不浮躁。这样使得教师在郧西一中工作既有紧迫感,也有安全感,更有成就感。
2、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而》,指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郧西一中传承这种人文精神,具体做法就是要致力营造一种和谐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像许多学校一样,郧西一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习惯不同,脾气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潜心打造郧西一中的教育品牌。我们把这种工作环境比作“拔河赛”和“接力赛”。“拔河赛”反映了她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赞扬了她的团队协作精神;“接力赛”概括了她百年来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拔河赛”和“接力赛”所折射出的郧西一中人的时空观是郧西一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郧西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郧西一中教师队伍稳定,特别是近几年孔雀并未东南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人文关怀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遵规守则
中国先哲孔子讲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一种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道德境界。遵守道德规范并不是勉强而为之,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学校管理,既要尊重人、关心人,又要建章立制,确立行为规范。管理,既具有柔性的一面,又具有刚性的一面。教职员工的淡泊之志、敬业之心、爱生之德从哪里来?除了自身素质以外,既要靠优良校风熏陶,人文关怀激发,又要靠制度来维护,来保障。在商品交换原则无处不在的今天,横流的物欲完全可能冲破思想道德的防线,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要使学校教风越来越正,学风越来越浓,校风越来越纯,就是要坚持用人有用人的标准,议事有议事的规则,教师有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有学生的日常守则,全校师生共同养成一种遵从规则的习惯。
4、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中国学者的优良传统,古人早就做出了榜样。唐朝诗人贾岛有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三年得到的两句诗现在不大为人所知,但他关于创作这两句诗的体会却流传甚广。“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两句诗竟然需要三年时间才完成,难怪诗句作成,禁不住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两句诗,连同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其严谨治学的态度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应具有这种严谨的态度。为此,我们对教师提出“三严”、“四优化”的要求,“三严”即“严格要求、严谨治学、严于律己”,“四优化”即“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对青年教师,提倡理科教师做千题集,文科教师写千字文,建议青年教师写教学反思录,同时理科教师要增加一点人文素养。这些要求大家都能够做到的话,在郧西一中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很光荣,但也不容易;很艰辛,但也很愉快;很紧张,但也很充实。
思考之三:中国的教育创新与郧西一中的办学行为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办学,后来的汉朝太学、宋朝的书院、明朝的国子监和清朝的学府。中国现代中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初。郧西一中的前身,就是1941年成立的湖北省国立郧西县初级中学。
《诗经•大雅•文王》中有一精辟论断:“周虽旧都,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朝虽然是个古老的邦国,但能“日新其德”,与时俱进。中国当今的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教育振兴计划,已经成为共识并被付诸行动。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既善于发现已知世界的客观真理,又能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旨在培养素质全面、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
1、观念转变——从培养知识青年到培养创新人才
能否把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变为全校教师的认识,能否真正转变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关键。培养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学生,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要倡导学生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我们不能一概认为“谦虚的就是好学生”,一些学生成才的事例表明,年轻人不妨有点“狂”,豪气万丈方能干一番事业。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将他们的棱角磨平,锐气销尽。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提倡营造一种返璞归真的教学艺术境界,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简单、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即使是所谓的“胡思乱想”,也要分析他是怎么想的,要善于发现其中合理的成分、独到的见解。要赋予教学以研究的性质,从学校的教学水平中体现出学术水平。学生的学习也应是研究性学习,因而学习的过程也应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一位哲人说:“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譬如一年一度的学生会主席竞选,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竞赛,春秋两季的球类、田径运动会„„都应是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能和创造性的舞台。
2、方法优化——从授业解惑到探索发现
实施方法的变革,首先要突破教材——教参——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要别具匠心地“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手中有“本”、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使“课”具有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使教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高效率。人类发现和创造的知识浩如烟海,而且知识正以每一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对此,学校应该怎么应对?学生应该怎么学习?
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因时而变,实行改革,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善于把学生的错误找出来;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能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能再现问题的探索过程。要追求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把握一个从容恬淡的过程,提倡春风化雨般的感化,而不是急风暴雨般的浇灌,让学生顺其自然的发展,而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
中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说,学习不仅要广博而且要善于取其精要;要有丰富的积累又能恰当地运用。读书有三个层次,一是读而不懂;二是既读且懂;三是既读且懂还能够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当然应该选择后者。
总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学习。
3、体制创新——从单一模式到多种形式办学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郧西一中要秉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以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开阔视野、优良品质的学生为己任,积极探索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学生成为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平台上自由行走的人。我们要加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材和师资,按照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尝试组织师生到国外交流学习,在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同时,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技术不断创新,郧西一中也应顺应时势,架设信息桥梁,发挥网络优势和网络教学的辐射作用,开通班班通校园网,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构筑“空中课堂”。同时还可以让二、三、四中学生足不出户,即可“身在曹营心在汉”,享受郧西一中优质教育资源;轻点鼠标,即可感受名校、名师、名课的魅力,为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营造氛围——让激情之火燃烧整个校园
没有激情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要建设名校,提高教育质量,还必须养育广大师生的激情,打造一支富于激情的教师队伍,培养一群富于激情的学子,创建一种激情文化,让校园生活激扬飞越。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人们,激情是一种昂扬的、积极的心态,它可以提升自信,激发灵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身心的潜能,极大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进入了一个没有激情的时代,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激情已经久违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们“为了革命献青春”的激情也已经久违了,在现在的青年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过去时代的青年人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理想和冲动了。中学生正处在烂漫的花季,风华正茂,在他们的生活里本应该充满着朝气,充满着浪遏飞舟的激情。然而,当今多数学校的中学生,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作业劳役和考试恐惧之中,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同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中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压抑、苦闷、自卑,这些不良的心态时时困扰着他们,限制了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建设激情校园,创建激情文化,首先,校长要有激情,校长要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充满激情去完成内心渴望完成的工作;其次,教师要有激情。对一个老师来讲激情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一般地讲,过于世故、圆滑的人不会有太多的激情,不适合当老师。激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一种心理基因,是一种潜质。今后教师进人要严格把关,首先要看应聘者有没有激情,如没有激情素质其他方面再好也不要;第三,要从课堂教学开始。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要把师生激情互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要求。教师带着激情走进课堂,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激情,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激情之火燃烧整个校园。
今天,我们回顾中国的儒家文化传统,从全球范围来看,也许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了“人皆可以为贤圣”的道德理想,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先河;也许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科举取士,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人才通道;也许是中国第一个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思想。今天的中国,兴学重教,崇文尊师,对子女有较高的教育期望,仍是社会的一种精神风貌。秉承前人“兼容并包”的思想,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一定能够把郧西一中创办成一所有特色、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民满意的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