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务礼仪中的酒文化
商务礼仪中的酒文化
交通学院44080507孙天宇
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也。这说明礼是人处世立身之根本。“礼”是制度规则,“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和程序。礼仪是人们在相处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法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酒会或宴会是所有商务人士必须要去的地方,在酒上的礼仪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素质如何。所以不懂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习如何能让自己在喝酒时优雅得体。
不同的宴会要穿不同的衣服。宴会请柬左下角会注有formal正式的,informal非正式的,black tie小礼服,casual随便。一定要因时而变。
鸡尾酒会通常不设座位,目的是使客人多走动增加交往范围这时你不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而是应当去和更多人交谈。可以在服务生的托盘内取食物,也可自己去吧台拿酒水。应用左手拿酒杯,随时准备伸出干净的右手去和别人握手。
白酒文化是干杯,葡萄酒的文化却是品尝,品尝它的味道和口感,享受他的色彩和美感。在高级餐厅里,如对酒不大了解的人要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在正式的餐会上,接受斟酒要优雅。啤酒,用手指尖握住酒杯中央。如女性可一手握住酒杯,一手扶杯底。葡萄酒,将杯放在桌子上等酒倒好,不能去扶杯子,也不能把酒杯倾斜,如不需要可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稍盖住酒杯表示谢绝。
在宴会中,由主人向主宾祝酒。在主人或主宾致辞祝酒时,其他人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不要借此机会吸烟。
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
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往往到其他各桌敬酒,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
敬酒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不管主人还是客人都不要让女生喝醉酒。
客人在接受主人敬酒之后,一定要找个合适的机会回敬主人。喝酒绝不能吸着喝。
在主人提议干杯后,不一定要一饮而尽,只喝一口也行,即使是不喝酒的人也要起身将杯子在唇上碰一碰以示尊敬。
在西餐宴会上,人们只祝酒不劝酒,只敬酒不碰杯,使用玻璃杯时尤其不能碰杯。
涂了口红的女士如不小心将唇印印了上去,可以及时用干净的手指尖抹掉口红,再用纸巾擦拭手指尖。直接用纸巾擦拭酒杯的做法是不礼貌的。
通常在选择好葡萄酒后,由做东的人试喝酒,一般由男士来试酒。试喝酒的过程应为:
酒送来后,先确认和自己点的葡萄酒牌子是否一样,如果没有问题就示意服务生开酒。
拿起盛着葡萄酒的酒杯,向外倾斜,首先看看酒杯内是否有如木屑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会影响酒整瓶的品质,再看葡萄酒 的颜色。已成熟的酒(低下档的轻清型葡萄酒例外)杯沿的酒带褐黄色,而杯中央的酒色泽较深。未成熟(可贮藏更久才引用)的酒内外侧则多呈紫红色。
然后,拿着酒杯向内逆时针摇晃,如果是左手拿杯的人则可以顺时针摇晃。把酒向内倾斜,低头用鼻子闻闻味道是否香浓。 咋一口酒,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转动舌头去体会,在餐厅用酒时你需要在此刻决定是否接受这瓶酒。
如果试喝酒结果满意,便可示意服务生继续倒酒。如不满意可对服务生表示不接受。这时,服务生可能会自己也喝一点证实如果酒真是有问题,高级西餐厅一般会收回该瓶酒。
需要注意的是喝酒前应用餐巾抹去嘴角上的油渍,以免有碍观瞻,且影响对酒香味的感觉。
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三个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升高,应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底部起固定作用。佐餐酒有一条重要的讲究就是“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白肉即鱼肉、海鲜、鸡肉,需白葡萄酒来搭配。红肉即牛肉、羊肉、猪肉,用红葡萄酒来搭配。
注意: 如果弄倒了杯子把酒洒得满桌都是,不要大喊大叫,可做手势请服务生过来帮忙收拾残局。
除主人与侍者外,其他宾客一般不宜自行为他人斟酒。侍者斟酒时要表示谢意。如果男主人亲自斟酒时,宾客应该端起酒杯致谢。必要时,还需起身站立,女士则欠身点头为礼。
西餐通常只使用香槟酒来干杯,所以这时绝对不可以啤酒或其他葡萄酒代替,干杯时,应喝下杯中一半酒为宜。
在西式宴会上,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去与相聚较远者敬酒干杯,尤其是交叉干杯更不允许。
以上为商务礼仪中关于酒的一些内容。礼仪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的举止得体,方便他人和自己的行动,可看情况有所改变。
第二篇:营销中的酒文化
营销中的酒文化
“无酒不成席”,酒已与我们每日生活息息相关。谈及酒,我们会想到 “壶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长”,这句非常经典的关于酒文化的刻画和描述,短短八个字就将酒的内涵、酒的意境虽不能说展露得淋漓尽致,但也是丝丝入扣。然而,类似如此之妙、如此深厚、如此引人入胜的酒类的描写,也颇能换取饮酒人内心感受和高度认同,能成为为宴请宾朋注入丰富文化内涵的绝妙佳句。工作在银行一线的营销人员,大多已经为喝酒伤透了脑筋,每日宴请招待、营销客户揣着沉重的心情,怕客户喝不好、自己陪不好、业务拿不下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小酒杯策略,这已然经过实践检验,屡试不爽,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酒非等闲之物,酒乃天造地化之物”。当人饮用这种被称为神水的水后,由于其所具有的交融和渗透性作用,人们的精神就开始进入一种放纵和开化的状态,身体则进入松驰放纵状态。此时,由于酒对神经的渗透作用,人的整个形态或昂奋、或轻松、或激进、或心旷神怡,或飘飘欲仙。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现实的自我消失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跃然在现,人在神志的作用下可以与天地对话,可以与自然对话,可以自己与自己对话。所谓把酒临风,宠辱皆忘;君临天下、舍我其谁;天马行空,潇潇洒洒。一派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虚幻快感与神情。此时的人仿佛完全融入了自然,交融在天地之间。尽管饮酒人不一定能对酒有上述认知,但由人心性、知性和悟性构成的价值识别体系中的心智却会对此有一定的体认。在这个有着五千年酒文化历史的泱泱华夏,酒在社会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交互、交融和渗透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无时无处不体现着酒的交融性和渗透性。它所能创造并带给人身心的享受和给人创造的快活、快感、情趣、意境、逸韵,已无可替代。也正是天地赋予之于酒的独特的魅力、魔力和灵性,使它成为宴请宾朋中永远都绕不过的一个话题。然而,我们在宴请之前往往备足了酒,生怕客人喝不好或喝不倒,特别是在敬酒中,总不断劝酒,诸如此类的劝酒词“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吐血”、“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个缝”等等已耳熟能详。似乎多喝酒、喝醉酒才能相互满意,酒喝的多少、喝的到不到位已成为衡量宴请和生意成败的关键。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主人为作陪喝的神魂颠倒、醉生梦死,客人也无心恋战,早早撤退,往往两败俱伤,宴请目的没有达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供,人们对自身健康也越来重视,酒后驾车酿成的无数悲剧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渐渐的,主宾在宴请或赴宴时都表示对喝酒有莫大的压力,看到酒杯就心虚,这样在宴请之前,双方都背着负担而来,不愿喝酒或以开车为由拒绝,宴请气氛在没有“酒”的催化作用下显得比较死板,效果甚微。为此,我们不妨在饮酒器具上做做文章,选用较小的酒杯,客人见此状必会欣喜,心情愉悦,短时间内就会进入状态,虽“干杯”次数颇多,但实饮酒不多,双方能尽可能发挥,多次深入交流和沟通,气氛融洽、和谐、文明。此情此景,一切问题都可谈、一切朋友都可交、一切协议都可成。所谓的酒场如战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顿时便可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共赢。
是天地体恤人世间的疾苦,所以造化了酒;是自然念及人间的不易,所以赋予了酒的魅力、魔力和灵性。因此,人间通过酒与天地,与自然来沟通和交流,通过酒向天地,向自然发出感叹和感怀,这种感叹和感怀也许通过小酒杯会更舒心、舒畅……
第三篇: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酒的故乡。相传在禹夏时期仪狄受帝女的命令发明了酒。在《战国策》中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和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物,是物质的,但酒又溶于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一: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主要有: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和杜康造酒说。
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猿猴造酒的记载,在清朝和明朝的许多文人著作中都有猿猴造酒的记载。这些不同时代与地区的著作中的记载都可以说明人们在猿猴的聚居区的确发现了酒的存在,人们通常将这些酒称为猿酒。而在汉代刘向的《战国策》中则有帝女命仪狄造酒的记载,而在许多的典籍中都有黄帝、帝尧善饮酒的记载,因此,则可以推论,仪狄是位善于总结前人经验的酿酒师,完善了酒的酿制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杜康造酒,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相传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其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而据考证,杜之一姓到杜康的时候已经离夏禹的时代很久远了,可在上古时代就有“尧酒千钟”之说了,由此则可说明,杜康也不是酒的创造者。因此宋代的窦苹(《酒谱》的作者)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下了酒的酿造方法,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后人按照前辈的方法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流传至今的。
二:中国历史上酒的分类
中国历史上的古酒大体上分为两类:有色酒和蒸馏酒。
有色酒起源于上古,据《神农本草》所记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界》本八种》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秣。”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中国现在比较典型和悠久的有色酒有绍兴黄酒和山东的即墨老酒。
中国的蒸馏酒(也称为白酒或烧酒)与法国的白兰地,俄罗斯的伏特加,英格兰的威士忌,起源于西印度地区的老姆酒,荷兰的金酒为世界六大蒸馏酒。而中国的白酒历史最为久远,在世界蒸馏酒史上有不可动摇的鼻祖地位。就蒸馏技术而言早在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长期的摸索,炼丹术积累了不少物质分离、提炼的方法,创造了包括蒸馏器具在内的种种设备,因此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蒸馏技术和蒸馏酒的国家。而对于白酒起源于何时有着不同的四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起源于唐朝,起源于宋代与起源于元代。而最有可能 的结果是:液态蒸馏法起源于汉代,固态蒸馏酒的产生源于唐朝,中国白酒传统的大曲发酵、甑桶蒸馏技术发展成熟于宋元时期。白酒主要有十二种香型:酱香型(例如茅台),浓香型(例如泸州老窖),清香型(例如山西汾酒),兼香型(例如安徽口子窖),米香型(例如桂林三花酒),凤香型(例如西凤酒),芝麻香型,豉香型(例如御冰烧),特香型,药香型(例如贵州董酒),老白干香型(例如衡水老白干)和馥郁香型(例如湖南酒鬼酒)。
除了以上两种酒之外,还有葡萄酒与啤酒这两种国外传来的酒类。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酒,原产于小亚细亚地区,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汉建元三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与葡萄酒的酿制工艺,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葡萄酒。啤酒是以大麦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酒,在中国的历史只有百年。由于大麦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人民的主要食物,因此,中国历史上很可能有人酿制过啤酒或与啤酒相似的饮料酒,只是由于味道怪异,不符合人们的胃口,或其他的原因导致酿制的方法失传(以上纯属个人猜测)。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酒文化的一些粗略的了解,身为中国人,到现在才发现自己对中国的文化的了解真实太少了。深感惭愧!
参考文献:刘丹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酒文化》
百度文库南昌大学饮食文化选修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第六章酒文化》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蒸馏酒的起源》
窦苹(宋)《酒谱》
第四篇:浅谈《金瓶梅》中的酒文化
浅谈《金瓶梅》中的酒文化
摘要:《金瓶梅》第一页就在说:“食色,性也。”,美食与色,酒与财气贯穿全篇。酒可谓极其重要,一百回中回回都要出现。文中对酒的描写,在反映人物腐朽生活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明朝时市井百姓、商人大贾们会在什么场合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酒的品质如何等等。通过对原著的理解和历史资料的查询在此对金华酒、葡萄酒、菊花酒、白酒和烧酒以及竹叶青的历史来源、种类饮用方法等做了探究。想谈谈谈《金瓶梅》中的酒文化,以及我个人的理解。
关键字:酒色财气 酿造 原料 斗酒饮馔
东吴弄珠客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如果从美食的角度出发,本人想补充一条:“生饕餮心者,乃美食家也。”作为反映明朝市井生活的杰出之作,其对饮食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从佳肴糕点到饮茶饮酒,《金瓶梅》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老饕。而今,鄙人则想从几种典型的酒出发浅谈《金瓶梅》中的酒文化。
一部金瓶梅,就是酒色财气四个字,酒字排在第一位。从头到尾一百回,几乎回回都有酒,主人公西门庆更是一天到晚泡在酒桌上。全篇共提到24种酒,酒字出现了2025个,而大小饮酒的场面则出现了247次。下面就对几个出现次数较多较为典型的酒作出考证。1.不拘一格金华酒
在金瓶梅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金华酒。无论家中来了什么客人或是有什么事,西门庆便打发小厮们去买几坛金华酒,金华酒是宴饮中最常出现的酒,也是潘金莲最好的酒。宋时大家喝的一般都是黄酒,味甜度数不也高,家宴中基本上饮的也都是金华酒,李瓶儿就曾向潘金莲劝酒说“好甜的酒儿”,由此可见金华酒属于“娘每们吃”的黄酒,味道清甜感觉绵软细腻,度数不高。
在金瓶梅第72回中,“只见玳安拿帖子进来问春梅:„爹起身不曾?安老爹差人送分资来了,又抬了两坛金华酒,四盆花树进来‟„„拆开看着,上写道:„„„外具时花四盆,以供清玩;浙酒二樽,少助待客之需。‟„„西门庆见四盆花草„„两坛南酒,满心欢喜。”可见这其中的金华酒、浙酒和南酒指的是同一种酒。由此可以判断金华酒在明朝有多种称法,并以产地为名。是以曲麦、稻米为原料的酒。金华酒最早问世于春秋末期,兴于宋明而衰亡于清末。
第21回,“玳安便提了一坛金华酒进来......西门庆道:„金华酒是哪里的?‟玳安道:„是三娘与小的银子买的。‟西门庆道:„啊呀,家里见放着酒,又去买。‟吩咐玳安:„拿钥匙,前边厢房有双料茉莉酒,提两坛搀着些这酒吃。‟”西门庆觉得又买一坛金华酒很是浪费,不舍得单独喝,叫人拿茉莉就掺着喝,足以证明金华酒质量上乘,价格不菲。
既然品质上乘,那金华酒到底值多少钱呢?第26回中,西门庆的几房妻妾赌棋,李瓶儿输了棋拿出五钱银子出来买酒,花三钱银子买一坛金华酒、二钱银子买了一个大猪头。明朝时的一钱相当于现在的50块钱,一坛金华酒就是150元,明代物价低廉,这价钱已经不算便宜了。两钱可买来一个猪头,而一坛酒要比一个猪头还贵。2.葡萄美酒受青睐
金瓶梅第19回:“西门庆吩咐春梅:„把别的菜蔬都收下去,只留几碟细果子儿,筛一壶葡萄酒来我吃。‟”第61回:“等待午后,只见琴童儿先送了一坛葡萄酒来,然后西门庆坐着凉轿,玳安、王经跟随,到门首下轿。”
古人也是很会享受生活的,西门庆家吃螃蟹要配葡萄酒,这和现在西餐中吃海鲜要喝葡萄酒大概是一个道理。葡萄酒在金瓶梅中并未提及分红白,但在《红楼梦》中宝玉吃的葡萄酒是红的,还是拿滚烫开水烫着吃的,可见在中国古代红葡萄酒还可热吃。在很多小说中都有提到,明清时民间也兴吃葡萄酒。在金瓶梅中认为葡萄酒是“素”的,是和尚也可以吃的酒。其实《西游记》里也有提到,至于当时僧人是怎样的僧规戒律不得考证。
葡萄酒属于果酒,酿制原料很明显就是葡萄。有史料记载最早是在汉代,张謇出使西域时就已有此认知。《史记.大宛列传》“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又说,“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浇地……”在汉武帝时期中原已经开始种植葡萄了,葡萄酒可谓是丝绸之路的产物。
到了唐代,民间已学会自酿葡萄酒。《本草纲目.葡萄酒》:“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 又说“酿者,取汁同曲,如常酿糯米饭法。” 葡萄酒的酿造比黄酒要简单,与米酒相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葡萄酒的酿制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发酵法酿制的,一种是加曲法。但是很多专家认为加曲法有画蛇添足之嫌,而李时珍也认为其有“大毒”,虽无具体考证,但金瓶梅里的葡萄酒应该是发酵酒而非蒸馏酒。3.重阳饮菊酒甜酒
金瓶梅第61回:“西门庆旋教开库房,拿出一坛夏提刑家送的菊花酒来。打开碧靛清,喷鼻香,未曾筛,先掺一瓶凉水,以去其蓼辣之性,然后贮于布甑内筛出来,醇厚好吃,又不输葡萄酒。” 菊花酒的吃法是要先打开坛子再往就中倒一瓢凉水,这样就能去掉其中的辛味。黄酒是浑浊而有色的也不清澈,更没有“蓼辣之性”。所以菊花酒应该是烧酒。在古来中国讲求饮食要适时符合时令的才是酒食的最佳赏味期。十月份时送来的菊花酒,西门庆嫌“香淆气的,没大好生吃”,而另年秋天的重阳节时,夏家送来一坛菊花酒,却觉得“碧靛青,喷鼻香”。
菊花酒是用菊花、糯米、甜酒曲酿制而成的酒。汉魏时期明间就已有酿制的菊花酒,《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而晋朝的陶渊明也认为菊花酒是能祛百病的酒,可以长寿。菊花酒加枸杞熬制又是一计药方,可养肝、明目、健脑。4.白酒不与烧酒同
金瓶梅第29回:(潘金莲)教秋菊:“取白酒来与你爹吃。”„„只见秋菊半日拿上一银注子酒来。妇人才斟了一钟,摸了摸冰凉的,就照着秋菊脸上只一泼,泼了一头一脸,骂道:“好贼少死的奴才!我吩咐教你烫了来,如何拿冷酒与爹吃?你不知安排些甚么心儿?”„„那秋菊把嘴谷都着,口里喃喃呐呐说道:“每日爹娘还吃冰湃的酒儿,谁知今日又改了腔儿。”„„从新叫春梅暖了酒来,陪西门庆吃了几钟。金瓶梅中的白酒是要烫了吃的而非吃冷酒,通常是要先暖了酒再吃。放在现在可能会很奇怪,白酒很少有煮着喝的。煮过的白酒会使酒精挥发很多,度数会下降,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更健康。
白酒是我国现在最具代表性的酒类,是粮食谷物加酒曲发酵蒸馏而成的。在很多古籍中都可见到“白酒”一说。到唐代正式有这种酒名,有诗云“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现在在四川有明朝时酒作坊的遗址,可见在明代民间制酒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到了清代就逐渐将白酒发扬光大,如今很多知名的白酒品牌都起源于清代。金瓶梅第49回:(胡僧)于是向褡裢内取出葫芦儿,倾出百十丸,吩咐:“每次只一粒,不可多了,用烧酒送下。”烧酒也是白酒的一种,因其精度很高,点火可以燃烧,故名。在现代烧酒和白酒可以并称。烧酒是未经勾兑的白酒,度数高,70度左右。烧酒起源甚早,最早起源于夏代。在唐代也是一种特指的酒名,区别于白酒。5.名贵药酒竹叶青
《金瓶梅》82回:“不觉竹叶穿心,桃花上脸,一个嘴儿相亲,一个腮儿厮揾„„”竹叶青虽为药酒但度数偏高,所以喝下去穿心也容易上脸,一会便喝的眩晕了。《水浒传》中就有说:“西门庆说……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竹叶青酒在宋朝属于宫廷酒,为宫廷内臣所用。而到了明朝随流入明间但仍为贡酒。其品质上乘,又具独特功效,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
竹叶青起源很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度深受帝王喜爱,很多文人骚客都有写到过竹叶青。其口味清醇香远,颇具文化底蕴。而在明清小说中竹叶青又多次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值得一说的是古代的竹叶青与现在的有所不同,现在的竹叶青属于汾酒。
除此之外,《金瓶梅》还写到麻姑酒、艾酒、羊羔酒、荷花酒、木樨荷花酒、橄榄酒、药王香酒、茉莉酒、豆酒等等,共二十四种。所谓“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可以说酒丰富了《金瓶梅》中的人物生活和人物形象,许多故事是围绕着酒食这一主题展开的。也可以说作者在描写西门庆的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时,在斗酒饮馔上做足了文章,细致介绍古代中国的酒文化。
当然酒文化,说起“文化”二字必也要提到饮酒风尚、下酒菜甚至宴席。但是个人了解的有限,也无法分析的那么全面。因此,就和专业的相关性,以及运用名物学的方法,也仅仅是对《金瓶梅》中的这五种酒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1]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山东:齐鲁出版社, 1991.[2] 邵万宽、章国超.金瓶梅饮食谱[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02.[3] 侯会.食货金瓶梅[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2007.[4] 梁羽生.梁羽生闲说《金瓶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8.
第五篇:“魏晋风度”中的酒文化
“魏晋风度”中的酒文化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出现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步。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然而,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文化发展到魏晋时期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体现在魏晋名士身上的那种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精神气质,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道具和象征之物,就是“酒”。
当时的社会,战争频仍,疾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残酷的现实使人们普遍感到生命短暂易逝,而此时道家思想又带来对生命的悲观,“忧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而由于饮酒可麻痹中枢神经,使人身心放松,暂时忘却忧愁,并可以尽情地发泄内心的喜怒哀乐,于是饮酒便成为魏晋士人解脱忧愁和烦恼的最好办法。饮酒之风遂盛,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酒文化。酒实际已成为他们宣泄情感的主要工具和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曹操的在《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吟诵中,开始借饮酒寄托时光易逝,渴慕贤才来辅佐成就统一大业的人生感慨。
正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则是魏晋饮酒的代表。《世说新语-任诞》这样记载:“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个个嗜酒如命,留下了许多悖于世俗的饮酒故事,而以阮籍为甚。关于阮籍饮酒的故事,史书记载很多。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城府颇深的阮籍,既不满司马氏的虚伪与阴谋篡权,但又不愿公开反对司马氏,于是阮籍便装糊涂,嗜酒佯狂。“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晋书�9�9阮籍传》)“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我们发现阮籍是装糊涂的高手,在他佯狂装醉的六十天,内心需要承受多大的煎熬痛苦。他的醉酒是既想坚持本真本我,同时又无奈。是逃避现实,躲避政治迫害的形式。《晋书-阮籍传》中记载:阮籍正与人下棋,听闻母亲去世的消息,对方请求停止,阮籍坚持下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了生命。阮籍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他表达爱是从自己情感出发,他不愿为了迎合礼教而去表演给人看。这时他的饮酒是排遣丧母后内心巨大苦痛的手段。
还有阮籍侧卧酒家女旁却坐怀不乱的记载:“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世人也不以为阮籍不正派。我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是酒后乱性之人,对邻家妇人没有丝毫不礼之处。虽醉酒,睡在邻家美女旁边,仍保持君子风度,可见他不是无德无行之人。他的醉酒,只是超脱的表现。
魏晋名士饮酒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纵酒放荡,不管为官居家,都毫无节制地饮酒。《世说新语》记周伯仁喝酒曾经三日不醒,当时人称之为“三日仆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之侄阮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偶尔会有群猪上前,于是人猪共饮此一瓮酒。
竹林七贤另一著名酒徒刘伶,则更是纵酒狂饮,放达不羁,有时甚至到了装疯卖傻的地步。《世说新语》记刘伶常常纵酒放达甚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刘伶说,我以天地作屋子,以房间为衣裤,诸君为何要跑到我的裤子里来窥探呢?
魏晋名士也充分表达饮酒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快感。光禄大夫王蕴说,酒正好能让每个人在醉眼朦胧中忘掉自己,“酒正使人人自远”。曾任会稽内史的卫将军王荟云:“酒正自引人著胜地”。酒可以把人引入到一种忘掉现世,忘掉自我的绝佳的境界。
王孝伯曾有言,具有点睛之妙:“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被当时人称为“江东步兵”的张翰,因为他嗜酒放荡,如同步兵校尉阮籍。有人问他,你怎么可以如此放纵而不顾及身后的名声吗?他回答说,与其身后留美名,还不如让我现在纵情喝酒来得痛快!曾任吏部郎的毕茂世,因常常饮酒被免除职务。曾云“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尤其是他的组诗《饮酒》二十首,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诗或以醉人的语态指责黑暗腐朽、是非颠倒的上层社会,或是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或是表现诗人退居官场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魏晋名士尚清谈,重虚无,而魏晋风度的哲学思想则是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与传统儒家思想相比,儒学注重现实,要求恪守礼教,强调为社会为群体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参与精神。以老庄为基础的玄学则不同,它追求精神上的无羁无束,自我人格的极度自由。而这点又是因为雄心壮志在现实无法实现,于是只能放弃理想转而追求人性最大化自由。他们借助饮酒,在看似放荡不羁中彰显个性,彰显性情之美,真实之美。他们意识到在儒家注重的社会角色之外,还有真实的自我个体的存在,在社会理想无法实现时,他们被动地无奈地选择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和自我空间。正如梁昭明太子萧统说:“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醉酒后个体生命的觉醒,人格的自由。陶渊明《饮酒》其五写道,青松长在东园,众草杂树遮掩它的容姿。可是一旦严霜降临,众树纷纷凋零,唯见孤松卓然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想着自己的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诗人正是在追求这种不流于俗的卓然挺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自由与独立。
魏晋风度是人的觉醒。所谓“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逃避与张扬,压抑与觉醒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魏晋名士之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