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乡感悟
下乡感悟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暑假,一个充实的暑假,我跟着新离子服务队下乡了。这次下乡收获颇多,经历了很多第一次,也有很多难忘的事,让我回味。
第一次接触宣传这个工作。“宣传”这个词儿听得是多了,可是真正的去做这些工作还是第一次。第一次做手绘海报,第一次负责拍照,第一次负责发微博,第一次布场。其实我的绘画和手工都挺不好的,当初听到我在宣传组的时候还有点没底,毕竟我从没接触过宣传组所要做的工作。很幸运,师兄师姐们都很照顾我,也没嫌弃我什么都不会。在这个组里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里让我深深体会到——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也许很多东西你从未经历,但总有第一次,经验是可以积累的,学习是可以不断的。
第一次兴奋地收拾行李准备下乡。15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背上行囊,踏上了开完怀集凤岗的车,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也许你会觉得途中没什么好回忆的,那你就错了,我们途中可是又小插曲呢——司机走错路。司机本来想抄近路的,可谁知来到桥头,被两个大石头堵住了去路,没办法只得重新找路,狭窄的小径没法倒车,司机就开倒车直到可以转弯。平时都是看着窗外的风景向后流去,这次是看到他们一个个向前走去。那可是不一样的体会呀。走错路也阻挡不了我们去凤岗的心,它正给了我们枯燥的车程增添了几分色彩。
第一次让我自愧不如。踏上凤岗这片土地,看到了一张张青涩的脸庞,让我感受到好像回到了中学时代。在这里,我认识了雷懿淇,还有好多的小朋友,他们羞涩,天真。可就是在这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下却都有着一颗懂事的心。中学时代的我心里只有读书,玩耍,不会想着为家里做点什么,这里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记得有一天一个女孩哭着对我们说他明天不能来上课了,要帮家里收稻子。一个年仅13、14岁的小孩就要帮家里做农活,他们真的很懂事,知道为父母分担,而我们何曾想过为父母做些什么,这让我自愧不如。
第一次感受上课的快乐。这次下乡我本没有课的,零时交给我一个任务——教唱《爱的翅膀》这首队歌。其实我也不太会唱的,刚开始还准备浑水摸鱼的,接到这个任务后打起12分精神,带着10分的热情开始学习这首歌。以前从没想过会这么快就会走上讲台,下乡的日子还有其他工作要做,也就只能抽时间来备课,就在上课前一分钟都还在查资料,想着呀怎么样教他们,第一次面对学生讲课,刚开始还很紧张,后来感觉到他们对唱歌的热情,我也就放开了。这一次授课给了我很多快乐,也让我感受到老师备课的不易。
第一次让我看到了小伙伴贤惠的一面。下乡的日子里,我跟进了后勤组半天,体会到他们的辛苦。在清晨6点,我们后勤组的小伙伴就迎着第一缕阳光出发了。小镇的宁静被鸟鸣打破,我们来到了市场,和乡亲们做着第一笔交易。小伙伴仔细挑选,与小贩讨价还价,十足的有着一股贤惠范儿。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他们满载而归,便开始准备一天的伙食了。后勤组的工作相当的枯燥,每天除了洗菜做饭还是洗菜做饭,如此循环,他们和小朋友接触的时间也很少,基本上都呆在厨房了,真是辛苦他们了。这也让我知道,人生不是尽如你所愿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无限的循环中进行的,是极其无聊的,但是不能因为枯燥就放弃,每一份工作都有其价值,你放弃了的,也许会是重要的环节。
第一次感觉到孤寡老人的无助。在18号上午我们去了敬老院,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去敬老院。早上,穿着整齐的白色的华师校服,飘扬的队旗在前面开路,我们在学校整队出发。大概半个小时,我们步行来到了凤岗敬老院,院长热情的致辞,语言不通也没能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我们现场学了怀集话“阿公阿婆,好”,说得很蹩脚呢,但是爷爷奶奶的脸上还是扬起了笑容。我们还为老人带去了冬衣,带去了水果,吃罢,我们还为他们表演了节目。节目表演完,也意味着我们要离开了,在离开之际我们齐声说了“阿公阿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们离开了,心中些许有些不舍,老人们在那里家人探望,只能孤独地在敬老院度过余生,我们的到来给他们增添了几分喜悦,可我们走后呢,小院只会是恢复往日的无人问津。这些孤寡老人是社会的弱者,他们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我们的关心。
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地区差异。记得有一节趣味数学课,教的是代换问题,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可是他们全都不会,这堂课也就上失败了。还有就是给他们批改日记,词不成句,句不成章,毫无逻辑结构可言,要一字一字地看,慢慢猜他写的是什么,记了什么事,这是一个初中学生应有的水平吗。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叹农村教育的落后,一个初
一、初二的学生竟连城市的小学生水平都赶不上,这只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当然,在农村的小孩学习条件是比不上城市小孩的,他们不能一心就读书、学习,他们还有帮家里做事,在这个天真的年纪却要想着为家里分担。其次,农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中只有年迈的老奶奶、老爷爷,这些没有文化的老人又怎能教育好小孩,为小孩解疑呢。因此,农村教育质量不好绝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事,我们有关部门对农村孩子的关心是否到位呢。教育是国家头等大事,一个国家的未来要靠孩子们成才,但教育孩子决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家长,有关部门也要多多配合。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结束了,相信大家都会怀念那段逝去日子,这次下乡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虽然条件艰苦,但同时也磨练了我的毅力。
第二篇:下乡感悟
下乡感悟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周家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周家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
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 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
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永远让我牵挂。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周家村的乡亲啊!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下乡调研感悟
工作总结
我叫余欣,是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在校领导及校团委的带领下,于201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在商洛市林业局开展政府见习工作,按照局领导安排,我被分到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种苗科,协助处理种苗和林场方面相关工作。在张毅科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工作。
一、思想方面:
并学习了党中央“三严三实”精神,对政府机关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能力,也是对我们出入社会的一个考验。
二、工作方面:
1、协助完成2015年商洛市秋季飞播种子检验及统计工作。按照《林木种子检验规程》,共抽取油松、侧柏、黄连木等三个树种种子检验样品86个,代表种子8万多公斤,样品抽取后,我们对所抽取的检验样品及时进行了检验,并从中筛选出了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标二级以上的80个种批共78000多公斤种子拟作为我市今秋飞播造林使用。其中油松种子20个种批,代表种子19452公斤;侧柏种子56个种批,代表种子55906公斤;黄连木种子4个种批,代表种子3582公斤。
2、协助完成2015年商洛市苗木质量监督检查与统计工作。共抽查苗批8个、树种4个、苗木700余株。根据抽查结果,推测本工程用苗质量。
(1)、苗木苗批合格率情况。本次共抽查的8批次苗木,其中合格苗木8批次,苗木总体合格率达100%。
(2)、林木良种使用情况。在抽查的4个树种中,通过审(认)定的有核桃良种嫁接苗木(品种为:清香、香玲、西洛3号、辽核1号、辽核4号等),油茶良种苗木(品种为:秦油9号、秦油15号、秦油18号),已通过省级品种认审(认)定率达100%。
(3)、林木种苗质量自检情况。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在全市大力宣传《种子法》,各种苗生产经营户高度重视林木种苗质量自检工作,种苗质量自检率达100%;二是严格种苗检验,采取多种措施对造林用苗质量进行自检,确保了造林绿化用苗质量;三是严格执行“一签两证”规定,把好苗木进出口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苗木一律不予使用。
(4)、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情况。所抽检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标签制度执行及其林木种苗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档案情况良好。在抽查的8个苗木批次中,基本上都附有标签,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办理了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被抽查单位分别从2010年和2012年开始建立了内容比较齐全、记录规范的林木种苗档案,并能严格按照《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实施档案管理,各苗圃近二年内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和使用档案齐全,档案入柜率达100%。
3、协助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整理。对商洛市国家核桃良种基地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图表、音像等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和统一保管,并按照生产档案、技术档案、科学试验档案、管理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五年来共形成生产档案6卷(盒)115件,技术档案1卷(盒)24件,科学试验档案1卷(盒)9件,其他档案资料7卷(盒)128件。
三、个人感受:
1、虚心待人,平易近人。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的近20年里,只有这次实习,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踏入社会,从小被教导的待人处世之道,在这个陌生而新鲜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说整个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父辈级的人物,我们办公室的张科长了算是比较年轻的,比我们大十岁,我们还未毕业,还没完全成为社会人,所以应该时时刻刻明白,不可因为大学生的身份而显得高人一等,又或者因为年龄的差距而显得代沟不小。不管是路上,还是在食堂,看到他们我们都是热心得打声招呼,又或者是在吃饭的时候和邻座的大叔侃侃而谈,从介绍自己的身份到自己的学校生活再到林业局的职责再到整个商洛市的规划与发展,谈话内容丰富多样,既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也丰富了我们的见识,对于政府机关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2、学习能力,提高自己:学校开始说让实习,其实内心是很忐忑的,自己一个在读大学生,对于政府机关单位没有多少概念,不知道能给政府工作部门帮多少忙,也还不知道会添多少麻烦,后来与同行的同学交谈后发现,也许我们的能力确实不够,但对于我们来说,学习无处不在,只不过是从以前的书本知识转化到现在的社会环境里,与前者相比较而言,后者显得更加的复杂多变,同时对于今后的生活也是更加有用的,所以说,这绝对是一个学习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到这边上班后,我们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到办公室,然后我们两人合伙将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扫地和拖地,然后到开水房去打开水,有人过来办事时,我们会帮忙招呼。同时认真对待科长交给我们的任务,从最开始最简单的文档打印到后来的统计林业方面的数据,一步一步,稳中求精。当办公室稍微闲一些的时候,我们也会和科长聊天,说实话这是他就真的像一位哥哥一样,讲述着他自己的人生经历,酸甜苦辣咸,听的我们也是颇有感慨。
3、肩负重任,道阻且长:作为一名大学生,今后将肩负国家重任,我们要认清自己,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大方面,随着国家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要不断有新的力量注入。方面,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人民普遍幸福的这个目标也即将实现,国家的强大,是国民幸福的前提,同时,也需要一基一石的叠加,所以我们要作坚硬且有用的基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争取早日入党,接受组织的考验。
第四篇: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
感谢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感谢老师的辛苦栽培,感谢祖国,感谢集体,感谢队友„„ 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在将来的生活中,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用行动回报社会。
在三下乡的这些天里,我去了和我们出生一样偏僻贫穷的山区,接触了和我的父老乡亲一样质朴、善良、勤劳的百姓,见到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懵懂的孩子。农村和城市差距很大,科技、文化、卫生等普及不是很到位,百姓经济收入低、生活艰苦,孩子读书也不容易。看到这些,我们感觉咱青年一代责任重大,要做的事太多;看到这些,我们又感觉自己能力有限,更应该努力学习知识能力来帮助他们;看到这些,我们觉得以后应该回到他们身边,一起发展前进。我们是人民的孩子,应该服务人民,贡献力量。
我们之所以能在这么稳定、美好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先烈用勤劳的双手和壮昂的血肉换来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在艰难的历程中创造的;是人类的智、人类的开拓凝精神结的。我们要为祖辈和先烈致敬,为国家和党而自豪,用智慧去开拓前进。我们要永怀先辈的精神,珍惜生命,抓住机遇,努力学习进步,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筑中华美好家园。
我们的祖辈之所以能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创造,是因为他们有开拓进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依着“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适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思想精神,村民们脚踏实地,坚强地生活在这片土地。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地理条件,百姓选择的不是离开,而是因地制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富裕。感谢西畴精神,感谢这里的风土人情,它们感动了我、鼓舞了我,让我更有勇气和激情去拼搏、去创造。
人与人要团结合作才能发挥更强有力的效果,很高兴我们能顺利完成三下乡的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各个队员团结和配合的成果。我很荣幸能和众队友同道开展工作,这是我们的起点,以后我们更要多地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感谢我们这次经历,感谢各位可爱的伙伴,感谢每个过程中的细节。我记着,记着每一个感动,每一张笑脸,每一幅画面„„
冶专建工学院造价1121班李锦勇
第五篇:三下乡感悟
三下乡感悟
08生本一
李灿
2008574141
(一)我看农村教育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
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
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二)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周家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周家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
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 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
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会永远让我牵挂。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周家村的乡亲啊!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三)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
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