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章程(草案)》,设立河北省肝病医疗救助基金(以下简称肝病医疗救助基金),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肝病医疗救助基金是为有效控制肝病蔓延,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推进平安健康,对肝病患者进行一次性医疗救助的专项基金。
第三条 本基金由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会同石家庄市第五医院、邢台市第二医院、沧州市传染病医院、邯郸市传染病医院、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承德市第三医院、保定市传染病医院、唐山市传染病医院、秦皇岛市第三医院、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石家庄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发起。本着以人为本、呵护生命的原则,在社会公众中倡导“捐出50元善款,保护自己的肝脏,为他人献一份爱心”的公益意识。
第四条 上述12家医院为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为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肝移植定点医院。
第二章 肝病医疗救助基金来源、适用范围
第五条 基金来源:
一、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和肝移植定点医院筹集启动资金;
二、社会爱心企事业单位和各界爱心人士自愿捐款;
三、参加本基金的个人捐款。
第六条 适用范围:
遵循互助共济、人人参与和救急、扶危、济困的原则,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凡经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体检(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正常,超声检查未发现腹水和肝脏占位性病变)自愿捐款的个人可参加本基金。符合救助条件的捐款者可在捐款一年内申请一次性肝病医疗救助金。本救助金的申请使用,不排斥其它方面得到的医疗保障。
第七条 捐款数额及救助标准:
一、捐款50元的个人患以下病种在定点医院治疗的可获得救助金(限救助其中一项):
(一)转氨酶大于10倍正常值上限,同时总胆红素大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肝炎患者可获得救助金2000元;
(二)患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的均可获得救助金5000元;
(三)患重症肝炎可获得救助金8000元;
(四)实施肝移植的可获得救助金10万元。
二、在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实施乙肝母婴阻断者一次性捐款50元(含市级妇幼保健院治疗的),幼儿满周岁如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可获得救助金5000元。
第三章 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
第八条 参加本基金程序:
(一)在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实施体检;
(二)持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体检表到捐款处捐款;
(三)各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设立体检处和捐款处,省红十字基金会各市办事处也同时设有捐款处;
(四)单位、团体可集体组织参加本基金。
第九条 省红十字基金会设立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
主要职责:
(一)负责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的统一监管和重大问题决策;
(二)研究肝病医疗救助基金可持续运行策略;
(三)组织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的大型募捐活动;
(四)设立肝病医疗救助专家委员会,负责处理医疗救助异义问题的评审。
第十条 管委会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
主要职责:
(一)根据管委会的意见制定和修改本基金管理办法;
(二)复审各市上报的救助申请及数额;
(三)定期向各市办事处收缴捐款和拨付肝病医疗救助基金;
(四)建立肝病医疗救助档案;
(五)定期向社会公布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并接受审计部门的财务审计和社会监督;
(六)负责管委会交给的其它工作。
第十一条 管委会设办事处,办事处设在各市红十字会。
主要职责:
(一)组织开展本基金的宣传活动,会同定点医院接收和上缴捐款;
(二)建立参加者档案,受理、审核救助申请及救助数额;
(三)向救助者支付医疗救助金。
第十二条 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的主要职责:
(一)广泛开展本基金的宣传工作;
(二)负责参加基金者的体检和诊疗工作;
(三)协助各市办事处接收捐款。
第十三条 募捐款全额统一上缴省红十字基金会,原则上各市募捐款用于各市肝病医疗救助。
省红十字基金会按照有关规定,将各市募捐款数额的5%返回各市办事处和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用于基金的宣传、管理和行政开支。
第十四条 肝病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人专户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改变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的用途。肝病医疗救助基金年度剩余部分将结转下年度使用。
第四章 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的申请及审批程序
第十五条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申请人申请肝病医疗救助金,需向所在地肝病医疗救助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审核后上报省管委会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复审后上报省红十字基金会批准并拨付救助金。
申请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申请表;(二)申请人和委托人身份证,并留存复印件;(三)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书;(四)申请人捐款票据和定点医院体检表;(五)其他需补充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
上述材料在实行救助后由受理机构留存。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红十字基金会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1、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人员名单
2、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人员及电话
3、肝病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办事处联系人及电话
4、肝病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联系人及电话
5、肝病医疗救助基金专用账户
6、肝病医疗救助基金捐款登记表
7、肝病医疗救助基金救助登记表
8、肝病医疗救助体检表
9、肝病医疗救助申请表
10、被救助人提供相关资料说明
第二篇: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法规分类号】2*** 【标题】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财政部;民政部 【颁布日期】2004.01.05 【实施日期】2004.01.05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农牧业财务
【文号】财社(2004)1号 【题注】 【正文】
为了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根据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一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是用于农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的专用基金。基金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
第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基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各界自愿捐助、利息收入等。
(一)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在年初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
(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每年从留归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三)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赠资金用于农村医疗救助。
(四)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五)按规定可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对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难地区给予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等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救助给予适当支持,具体补助金额由财政部、民政部根据各地医疗救助人数和财政状况以及工作成效等因素确定。补助下级的预算资金全部通过国库划拨,预算外资金的划拨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补助救助对象的大病医疗费用,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
第四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收支计划由县级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民政部门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上级民政部门报送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第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以下简称“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县级民政部门设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核拨、支付和发放业务。
第六条 县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按季或按月划拨至本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经批准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彩票公益金应及时由财政专户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县级财政部门收到上级补助资金之后及时全额划拨至“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社会各界的捐款及其他各项资金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交存同级财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
第七条 农村医疗救助的享受对象及救助金额,由个人提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规定审批。经批准的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有困难的,由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资助,并对患大病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医疗费用给予适当补助。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支付。
第八条 用于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从“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核拨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并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为其办理有关手续。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的救助对象大病医疗费用补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核拨至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由县级民政部门支付给乡镇人民政府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通过银行、邮局等直接支付给救助对象,也可以采取其他社会化发放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第九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应通过张榜公布和新闻媒体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必须全部用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民政部、财政部根据需要,对各地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第十条 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故意虚报有关数字和情况骗取上级补助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外,将根据情况减拨或停拨上级补助资金。
第十一条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财政部、民政部负责解释。***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
第三篇:淄博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淄博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筹集、管理和使用,依法对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救助,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政部、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09〕175号)以及《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是指依法筹集用于垫付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的社会专项基金。
本办法所称受害人,是指在淄博市境内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除被保险机动车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
本办法所称抢救费用,是指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时,医疗机构按照卫生部《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对生命体征不平稳和虽平稳但如果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会产生生命危险,或者导致残疾、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导致病程明显延长的受伤人员,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本办法所称丧葬费用,是指丧葬所必需的尸体运送、停放、冷藏、火化的服务费用。具体费用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6个月总额计算标准确定。
机动车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时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救助基金实行市级筹集管理,统一政策,专户管理,单独核算。
第四条市财政部门负责救助基金的分配,对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事故管辖区县公安交警部门负责通知医疗机构或殡葬服务机构申请垫付救助基金,负责通知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抢救费用,协助追偿垫付费用。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医疗机构按照卫生部《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标准,及时抢救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及依法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
负责审核医疗机构申请垫付的抢救费用以及相关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理。相关证明材料包括伤者住院病历资料复印件、抢救医嘱单复印件,抢救费用明细清单、医疗发票等,特殊情况无法开具医疗发票的情形,须审核确认医疗机构出具的无法开具医疗发票的证明书。负责督导、审核市属、市管医疗机构申请救助基金的相关工作,并督导各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做好有关工作。各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督导、审核本辖区内医疗机构申请救助基金的相关工作。
市民政部门负责监督殡葬服务机构开展有关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的工作。依据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及省、市有关规定,监督殡葬服务机构提供的丧葬费用以及相关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理。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尸体火化证明材料、殡葬费用明细清单、殡葬费用发票等。
市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向涉及农业机械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垫付费用。
市保险行业协会负责监督检查保险公司是否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向省级救助基金专户缴纳救助基金,监督保险公司是否按照国务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及时垫付抢救费用。
第二章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
第五条成立市救助基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市财政局为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为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下设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负责市救助基金具体业务工作和财务管理。
第六条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
(一)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筹集、垫付、追偿和管理救助基金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定期予以公告;
(二)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救助基金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予以公告;
(三)协调解决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因基金垫付抢救费用引发的争议问题;
(四)定期召集有关单位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救助基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条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
(一)依法筹集本级救助基金;
(二)受理、审核垫付申请,并依法垫付、追偿垫付款;
(三)向社会公布其电话、地址、联系人等信息;
(四)按照国家有关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开立救助基金财政专业账户,实行单独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将基金用于投资,年终结余转入下一继续使用;
(五)对市救助基金的各项资金来源及时入账,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定期向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报告救助基金筹集、使用、管理情况;并于每月7日前公示上月救助基金救助情况。
(六)季度终了10日内,将上季度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情况报送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省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七)每年1月20日前,将上一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情况报送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省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八)机构变更或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审计、清算;
(九)依法为道路交通事故无主或者无法确认身份的未知名死者(以下简称“未知名死者”)或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主张权利;
(十)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分析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救助基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工作报告报送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省级救助基金管理机构,遇重大问题可以随时上报;
(十一)救助基金管理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费用支出,纳入市财政预算,不得在救助基金中列支。
救助基金管理机构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员费用、办公费用、追偿费用、委托代理费用等,具体支出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人员费用是指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人员的工资、津贴、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等。
办公费用是指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正常运转发生的办公、水电、邮电、交通、会议、物业管理等费用。
追偿费用是指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按照规定垫付抢救费用、丧葬费用以后,向道路交通事故相关责任人追偿垫付款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追偿过程中发生的差旅、交通、查证等费用。
委托代理费用是指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筹集、垫付、追偿和管理救助基金过程中,在必要情形下发生的委托代理费用。
第三章救助基金的筹集
第九条救助基金按照《山东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的来源渠道进行筹集:
(一)上级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分配的救助基金;
(二)市、区县两级政府按照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确定给予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罚款缴入市级国库部分;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款;
(七)其他资金。
第十条市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当年预算于每季度终了10日内,按照上个季度保险公司缴纳的交强险营业税数额分成的确定部分,向市救助基金财政专户拨付财政补助。区县级分成的交强险营业税数额对救助基金的财政补助办法另行通知。
第十一条对未投保交强险机动车的所有人和管理人的罚款,按规定分别缴入省、市级国库,其中县级的罚款缴入市级国库。市财政部门应在省级财政部门为公安机关设立“交强险罚没收入”执收项目及编码,于每季度终了10日内,将全市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缴入市级国库的罚款全额划拨至市救助基金财政专户。
第十二条未知名死者或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的死亡赔偿金应当在救助基金账户内分账核算,不得作为救助基金使用,不得冲销,待死者身份确定后依法处理。
第四章救助基金的垫付
第十三条在淄博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及时垫付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人身伤亡的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
(一)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垫付差额部分抢救费用;
(二)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垫付全部抢救费用;
(三)机动车肇事后逃逸的,垫付全部抢救费用。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一般垫付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如需垫付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应由医疗机构提出书面理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地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予以审核后,按照规定的程序予以拨付。
第十四条省管高速公路上发生的符合救助情形的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发生路段在淄博市行政区划内的,由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相关程序垫付丧葬费用、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所需道路交通事故垫付资金从救助基金省调剂补助部分中支出。
第十五条符合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条件的,办理程序如下:
(一)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中,对符合救助基金救助情形的,应当及时告知医疗机构、受害人或受害人亲属可以书面申请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
(二)医疗机构及伤者向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医疗机构提供的材料:
(1)《垫付抢救费申请表》。
(2)伤者因交通事故受伤的入院证明。
(3)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的伤者住院病历资料、抢救医嘱单、抢救费、用药明细清单、医疗发票等材料复印件。无医疗发票的,由医疗机构出具证明。
(4)医疗机构经办人的身份证明以及单位开具的介绍信。
伤者为无名氏的,先由医疗机构提交相关材料,身份确认后补交相关材料。伤者死亡或其它原因不能确认身份的,不影响医疗费垫付。
2.伤者提供的材料:
伤者及法定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或单位证明。
(三)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在3日内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报送市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初审确认符合救助垫付条件的,应同时出具《交通事故基本案情说明》,内容包括:各方肇事车主以及驾驶人基本信息、肇事车辆信息、肇事车辆投保交强险和商业险情况(包括保险公司名称具体到营业部、交强险和商业险保单号)、交通事故发生经过、事故性质等。有条件的应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伤者身份无法确认的,应当出具伤者身份无法确认的证明。
第十六条符合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条件的,办理基本程序如下:
(一)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在处理死亡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对符合救助情形的,应当在向受害人亲属送达《尸体处理通知书》的同时,告知受害人亲属或者殡葬服务机构可以书面申请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要求垫付救助基金的,应出具《交通事故基本案情说明》。
(二)由申请人向市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或其派驻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人填写的《垫付丧葬费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明或单位证明以及申请人与死者关系证明。
3.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送达的《尸体处理通知书》及开具的《交通事故基本案情说明》。
第十七条市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自收到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报送申请材料之日起,3日内予以审核,并由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审批。
(一)符合垫付条件,但申请材料不全的,由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在2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内容;
(二)经审核批准垫付的,制发《垫付通知书》,自批准之日起3日内,将相关费用划入医疗机构、申请人或者殡葬服务机构账户;
(三)垫付费用到账后,相关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丧葬费申请人应当出具收款凭证;
(四)不符合垫付情形的,经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批准不予垫付,制发《不予垫付通知书》,写明理由送达申请人或申请机构。
确定垫付金额时,不得按受害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比例减少垫付金额。同意垫付抢救费用的,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在扣除交强险支付金额后,确定垫付金额。
第十八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因垫付抢救费用问题发生争议时,由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会同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聘请专家组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告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
第十九条遇有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需要巨额垫付抢救费用的,由市政府牵头,市救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召开善后工作协调会议,形成会议纪要,确定多方筹措善后抢救资金数额以及垫付方法。
第五章垫付费用的追偿
第二十条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本办法垫付抢救费用和丧葬费用后,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应当及时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送达《偿还道路交通事故垫付费用通知书》,并明确偿还的方式、金额及期限。
第二十一条对属于救助基金救助情形并且已经垫付费用的,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应当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生效后,及时通知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追偿垫付费用。
第二十二条事故管辖地公安交警部门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申请的,应当通知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派人参与调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中应当记录交通事故责任人偿还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所垫付费用的方式和期限,并责令交通事故责任人及时偿还。
第二十三条对不偿还垫付费用或者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人身损害赔偿的,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进行追偿。有关单位、受害人或者其继承人有义务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追偿。
第二十四条相关责任人未偿还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交通事故处理机构应当依法将责任人在该道路交通事故中涉及的车辆予以标注,在其办理车辆年审、过户等相关业务时,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偿还救助基金垫付费用。
第二十五条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偿还的救助基金垫付费用,应当缴入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指定的专用账户,并将收款收据副联存入申请救助基金案卷,及时对已偿还的费用进行冲销。
第二十六条市辖区内道路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或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的人身损害赔偿款,赔付人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转入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指定的专用账户,并注明赔付具体事故受害人,赔付人保留银行转账凭证作为已支付证明。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收到赔偿款后,应书面告知交通事故处理机构,并于5日内将市救助基金垫付费用全额缴入市救助基金财政专户,同时注明偿还项目。
第二十七条对垫付时间超过2年且未追回垫付费用的,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提出核销意见,报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后予以核销,但保留对垫付费用的追偿权。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垫付费用核销后侦破的,交通事故处理机构应及时通知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按规定追偿垫付费用,追回的垫付费用按本细则第五章有关规定纳入市救助基金财政账户管理。
第六章救助基金的管理监督
第二十八条市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本级救助基金的财务收支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应依法接受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每年不定期对医疗机构依照规定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推诿、拖延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提供虚假医疗证明和医疗费用等的医疗机构,给予警告,并对直接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市民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不定期对殡葬服务机构依照规定标准开展殡葬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出具虚假殡葬证明和违反规定收取殡葬费用的殡葬机构和人员,根据有关法律进行处理。
第二十九条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在核定抢救费用或者丧葬费用中发现医疗机构或者殡葬服务机构有涉嫌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通报市卫生主管部门或民政主管部门。市卫生主管部门或民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相关医疗机构或者殡葬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处理。
第三十条市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救助基金主管部门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受理、审核救助基金垫付申请并进行垫付的;
(二)提供虚假工作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妨碍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三十一条救助基金机构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二条本细则所称“2日”“3日”“5日”“7日”“10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第三十三条本细则由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6年8月31日。
第四篇:江苏省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
江苏省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15号)以及《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治制度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 2013]125号)和《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3] 9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是指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按规定用于医学应急救治特殊对象急救费用补助的专项基金。
第三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遵循公开、透明、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第四条 江苏省各级政府设立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筹集、管理、使用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基金设立和筹集
第五条
省、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分级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第六条 各级政府设立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主要承担募集资金、审核支付对同驻地本级公办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疾病应急救治医疗费用的补助资金等功能。民营医院和各级政府在异地兴办的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疾病应急救治医疗费用,按属地原则由所在地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承担审核支付功能。
省、市两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结合工作实际,承担对下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给予补助的功能。
第七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等多渠道筹集。
第八条 省、市、县(市)财政部门应将对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规模原则上参照当地人口规模、上一本行政区域内应急救治发生情况等因素确定。
省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内发生应急救治医疗费用较多的地区酌情给予一定补助。
第九条 鼓励社会各界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捐赠资金。境内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然人捐赠的资金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第十条 社会各界对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捐赠,统一由当地红十字会接收。
第十一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计入基 金收入,统筹用于向医疗机构支付应急救助资金。
第三章基金管理及使用
第十二条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管理本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第十三条 各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经办管理机构由本级红十字会承担。各级红十字会负责本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主动开展募捐活动,审核办理医疗机构提交的支付申请等。
第十四条 所有渠道筹集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实行分账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专账”,用于办理基金的汇集、核拨、支付等业务。
红十字会接收的社会各界捐赠的疾病应急救助资金,按月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并同步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第十五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实行直接支付。红十字会审核汇总医疗机构的支付申请后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用款申请,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 应急救助资金由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直接支付给相应医疗机构。卫生计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急救服务行为和急救费用的财务管理进 行监管。医疗机构对救助对象发生的急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
第十六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对象是指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且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具体包括:无法查明身份或者虽然身份明确但无负担能力的危重疾病患者,以及由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经人民政府或卫生计生和财政部门认定可纳入本基金救助范围的伤病患者。
第十七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支付范围包括:
(一)无法查明身份患者所发生的急救医疗费用。
(二)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的患者所拖欠的急救费用。
(三)政府明确由政府财政负担的急救医疗费用。其中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伤病患者应急救治所发生的费用,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责任方、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支付责任,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按明确的支付责任安排补助。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施行紧急医疗救治所发生的费用,可向当地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补助。
第十九条 应急救治阶段结束后,医疗机构应当在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助下设法查明欠费者身份,对已明确身份的患者,应当及时追讨欠费。对无法查明身份或者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的患者拖欠的费用,医疗机构向红十字会提交有关证明材 料,申请支付。
救助对象发生的急救费用先由责任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等渠道按规定支付。
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的患者所拖欠的急救费用还应先由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公共卫生经费、医疗救助基金等渠道按规定支付。
无上述渠道或经上述渠道支付后费用有缺口的,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给予补助。
第二十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不得用于支付有负担能力但拒绝付费患者的急救费用。
第二十一条 红十字会对医疗机构提交的支付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在公安机关、基本医保部门、民政等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核查欠费者的身份、有无负担能力等基本信息,以及是否存在责任人、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类保险、公共卫生经费、医疗救助基金、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资金等支付渠道。救助对象发生的急救费用,先由上述渠道按规定支付。经核实无上述渠道或经上述渠道支付后费用仍有缺口的,红十字会及时汇总欠费情况,并按季度足额安排应急救助资金。对经常承担急救工作的定点医疗机构,可采取先预拨部分资金后结算的办法减轻医疗机构垫资负担。
第二十二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向医疗机构支付欠费 后,又查明患者身份或查实患者具负担能力、具其他支付渠道的,医疗机构和红十字会应及时向患者追偿欠费。医疗机构应将追回资金退回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第二十三条 红十字会须编制基金预决算,由同级财政、卫生计生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红十字会于每季度终了后20个工作日内,将上季度的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报送同级财政、卫生计生部门,于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的基金决算报告和工作报告报送同级财政、卫生计生部门。
第二十四条 财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对本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财政、卫生计生部门对各地疾病应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和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第二十五条 卫生计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当地有关部门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学专家、捐赠人、媒体人士等成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管理制度及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监督基金运行。
第二十六条 红十字会应当向社会公布其电话、地址、联系人等信息。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筹集、垫付、追偿、结余,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应当通过张榜公布或新闻媒体等方 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七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经办管理机构的管理费用支出,由同级财政按照规定在预算安排中安排,不得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中列支。
各级财政要及时合理安排对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补助以及经办管理机构的管理费用支出,加强基金财务管理。公立医院应当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列支坏账准备等方式,核销救助对象发生的部分急救欠费。鼓励非公立医院主动核销救助对象的急救费用。
第二十八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变更或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审计、清算。
第四章 违规处理
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和患者骗取或套取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除追回资金外,对直接责任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依法进行处理,并根据情形决定是否更换基金经办管理机构:
(一)未按照规定受理、审核基金支付申请并进行支付的;
(二)提供虚假预决算报告和工作报告的;
(三)挪用、违规使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的;
(四)拒绝或者妨碍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第三十一条 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各地区财政、卫生计生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本地区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明确、细化疾病应急救助对象身份确认办法和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具体支付范围等。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省卫生计生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临沧市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4)以及去南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的通知》(云民„2004‟l号)和云南省财政厅、民政厅《关于转发<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云财社„2004‟204号)精神,为了建立健全我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是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缓解农村特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确保农村五保户和特困家庭能够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条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特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第四条各县(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平稳运行。农村医疗救助首先要从特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第二章救助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农村医疗救助的范围主要是经县(区)民政部门核定的农村特困户家庭成员,救助对象为以下人员:
(一)“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主要是五保户和孤儿);
(二)因主要劳动力常年生病或残疾导致贫困的农村家庭成员;
(三)符合条件的革命伤残军冬、烈士遗属、在乡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
(四)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家庭成员。
第三章救助标准
第六条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合作医疗资金,保证其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
第七条因患大病住院治疗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由民政部门给予适当救助,内救助标准不得超过800元。
第八条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实行单项救助,即对因患大病住院治疗,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按住院医疗费用适当比例给予救助,原则上单次救助不超过1000元,内不超过2000元。
第九条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2003年5月9日376号令)的规定给予救助。
第十条对特殊大病住院医药费用个人负担部分超过l万元(含1万元)的,在救助金宽松的条件下,经县(区)民政局办公会议集体决定可给予特殊救助,但内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3000元。
第四章申请、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申请人(户主)向社区(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
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历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社区(村民委员会)核实后,将初定救助对象张榜公示5天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的申请表和有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上报县(区)民政局审批。
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四条县(区)民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在7个工作日内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民政所(办)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通过银行、:.。邮局等方式直接支付给救助对象,并在《农村特困户救助证》上载明救助金额。
第五章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六条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由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服务;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区),由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等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第十七条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应在规定范围内,参照本地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第十八条遇到疑难重症需转到非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要按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第十九条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卫生机构要规范各种诊疗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并尽可能将各种诊疗费用给予适当减免和降低其他药物费用及管理费用。
第六章资金的筹集
第二十条各县(区)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基金主要通过政府拨歃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
(一)各县(区)级财政每年根据本地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情况,在年初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医疗救助资金。
(二)对实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困难县(区),中央、省、市财政部门给予适当支持。
(三)社会各界自愿捐赠资金及按规定可以用于农村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四)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第二十一条医疗救助资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民政部门对医疗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七章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制订农村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医疗救助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管理
并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抓好落实。
第二十三条各县(区)民政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建章立制,完善程序,做好综合协调工作。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医疗救助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四条各县(区)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县(区)财政部门根据审核确定的用款计划及时将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到位。
第二十五条卫生部门应加强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二十六条财政、审计部门应对医疗救助资金实施财务监督和审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按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杜绝挤占、等现象的发生。
第二十七条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配合有关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
第二十八条若发现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由纪检、监察、司法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九条此《暂行办法》从发文之曰起试行。第三十条此《暂行办法》由临沧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