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纪要
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纪要
第七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于2008年11月8~9日在广西桂林召开。本次年会努力贯彻“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思路,取得显著成效,会议规模有所扩大,质量也明显得到提升。现将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年会概况
来自美国、英国、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我国内地及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采购联盟、东北亚物流学会等国际组织的近60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年会由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出席会议的联合会、学会领导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陆江会长、丁俊发首席顾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何黎明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戴定一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副会长任豪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毛洪;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佐、王宗喜、叶伟龙、冯耕中、朱道立、陈文玲、陈功玉、李厚圭、汪鸣、张锦、海峰、翁心刚、黄有方、缪立新、鞠颂东。
出席大会的国外、境外嘉宾有:国际采购联盟秘书长查尔斯?霍顿,国际采购联盟下届主席、瑞典供应管理协会主席斯万特?埃克斯尔森,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瑞克?布拉斯根,亚洲供应链副总裁马克?米勒先生,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主席米歇尔?R?利恩德斯,日本物流学会会长忍田和良、理事根本敏则,韩国物流学会主席秦炯仁,泰国华侨大学副校长、泰国商业部常务次长谢杰奎,泰国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泰国皇家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专家玛尼?汶本将军,斯里兰卡供应与物资管理主席,韩国物流学会下届主席金先生,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院长李正达先生,香港物流协会吴惠群主席等。
在本次年会大会演讲的国内外嘉宾有:国际采购联盟查尔斯?霍顿秘书长(《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发展》);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陈文玲司长(《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叶伟龙总经理(《中国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国际化发展初探》);国际采购联盟下届主席、瑞典供应管理协会斯万特?埃克斯尔森主席(《采购决定利润一而不是销售》);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将军(《关于应急物流建设的若干问题》);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瑞克?布拉斯根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竞争中的生存一供应链发展大趋势》);亚洲供应链马克-米勒副总裁(《中国物流业:重视人才短缺-发展人才》);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上海物流研究院朱道立院长(《现代物流服务创新研究》);日本物流学会理事、一桥大学根本敏则教授《(满足供应链管理需求的国际货运设施》);加拿大采购管理协会米歇尔?R?利恩德斯主席(《最佳的投资回报》);韩国物流学会秦炯仁主席(《东北亚物流在全球化中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张立群研究员作了《2008-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的主题演讲。
本次年会还设立19场专题分论坛。分别是:物流产业安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博士生、物流金融创新、广西北部湾物流业发展战略、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快递业发展、物流系统优化、中国货运发展。服务业供应链、供应链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农村物流发展、高油价和金融危机应对策略、高成本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东南亚南亚物流合作发展、东北亚物流学会研讨会。这些分论坛,由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自主申请设立,与会代表自由选择参加,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本次年会对以下项目进行了评选表彰:一是优秀论文。共收到参评论文605篇。涉及全国各地1 000多名作者。经评审,共有224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9篇,二等奖21篇,三等奖72篇,优秀奖122篇。二是优秀课题。共收到103个“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1个课题人选“2008年度中国物流学会课题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0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23个。三是“物华图书奖”。共收到14家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55部。经评审,24部图书获奖。其中,一等奖4部,二等奖7部,三等奖9部,优秀奖4部。四是组织奖。为表彰在年会论文和课题征集、会议组织、学会会员推荐等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授予北京物资学院等31个单位年会组织奖。
经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批准,大庆油田物资集团等29家单位被命名为首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并在本次年会颁牌。本次年会还聘任了马成骥等41名会员为中国物流学会第三批特约研究员。
年会期间,还套开了中国物流学会四届三次理事会,东北亚物流学会理事会和研讨会。国际采购联盟冬季学校同期开班,全体学员参加了年会相关活动。
二、年会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陆江会长在大会致辞时通报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形势。他指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中国物流业进入平稳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物流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趋势。全社会物流总额6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7%,物流规模继续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物流效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9.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这一比例与去年变化不大,但支撑了更大规模经济总量的运行。总体看来,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目前并未改变,适应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但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今年以来,我国物流发展也开始出现需求、效益、投资等整体趋缓迹象。物流企业发展也开始有所趋缓,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物流业发展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关注,深入研究。
在谈到今后物流学术研究的重点时,陆会长指出,经过30年发展,中国物流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新的形势对物流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会组织的学术研究来看。以下十个方面应该给予特别关注:一是美国金融海啸,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我国物流产业链升级发展与物流竞争力研究;三是中国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四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和集成优化研究;五是“三农”物流问题与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六是应急物流、逆向物流、食品药品物流等关系民生和社会安定等问题研究;七是物流服务供应链模式、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八是物流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研究,国外先进理念、管理和技术“中国化”研究;九是中外物流比较,物流产业损害及产业安全研究;十是物流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研究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在有关中国经济形势的报告中指出,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变化既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数年来宏观调控效果的综合体现。他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 转折性变化,不是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而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因此只要政策调整适度,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国经济将走上更为稳健的发展轨道。2008年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一是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二是价格涨幅持续攀高的态势也出现新的变化;三是美国金融问题蔓延引发世界经济走弱的可能性加大。对于2009年经济形势展望,他认为,一是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潜伏减慢可能;二是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潜伏减慢可能;三是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他指出,也要充分估计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首先,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其次,国内投资增长潜力巨大。第三,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保障条件,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较高。第四,政府的宏观调控经验不断积累,在稳定经济运行,防止大起大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他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率可以保持在10%左右。
三、年会上值得关注的主要观点
(一)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10大趋势
查尔斯?霍顿秘书长指出,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90年代以后,采购才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行业的发展对比来看,一种是旧有的采购风格。另一种是今天的风格。旧的风格主要是以流程为导向的实务性管理,希望规避风险,解决问题。能够在一个既定的流程当中,去保持稳定的操作。但这和外界变化的要求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而新的风格,是包含各种企业家的精神,以整个企业为核心,更具有创意的一种风格。它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解决现有问题的一种思路,更需要调动起右脑的创新思维。他最后提出,未来十年采购与供应管理10大趋势,一是大规模定制,二是对抗变为合作,三是精益化的供应链,四是从推式变为拉式,五是加快创新节奏,六是纵向一体化变为虚拟一体化,七是亚洲因素,八是信息透明,九是绿色供应链,十是感觉灵敏的网络。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选择
陈文玲司长认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是我国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素质和质量的迫切要求,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现代流通对经济发展先导性作用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不确定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她认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一批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这种先导性、鼓励类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一是研究制定更高水平的全国和地方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二是研究制定更为有利的推进现代物流的宏观经济政策;三是研究制定更为完善的物流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四是研究制定发展生产性服务――现代物流的支持政策;五是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跨行政区物流区域的建设;六是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七是强化物流职业培训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
(三)中国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
叶伟龙总经理指出,物流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的实现层次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传统层次,目前占绝大部分,主要体现的是成本效应。第二个是领先层次,主要体现的是价值效应。他认为,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核心竞争能力有两个要素,第一个是增值服务能力,就是做客户自己不愿做的工作,通过企业的规模效应,以供应链组织者的角色整合系统资源,持续创新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链条,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客户价值。第二个是专业技术支持,也就是做客户不能够做的工作,依靠专业人才培养和业务经验积累,开发和应用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不可复制的专业解决方案,提高供应链技术含量。最后他提出,中国的物流企业要想成为能够满足现代物流市场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必须在充分发挥企业原有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培养以供应链整合为基础的核心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核心技术,快速寻求增值服务上的突破,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
(四)利润决定于采购而非销售
斯万特,埃克斯尔森主席认为,供应链以及物流特别是采购对于企业盈利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利润的重要来源。销售和采购的作用有很大差别,销售部门认为自己能够创造收入,对于成本并不关心,而采购部门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总希望实现标准化和运作的合理化。采购以及供应链标准化或者精简化能够直接降低成本,在供应链上节约的成本就是百分之百利润的增加,而一般销售增加只能够对供应链产生10%的影响。所以他认为,供应链管理有巨大的潜力,重点就是要把职能的完善转移到业务流程的完善,包括供应商的整合。最后他提出,目前,很多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采购的重要性,而如果不能够实现专业采购的话就会导致低利润或者无利润,我们要意识到面临的变革,需要适应这些变革,而有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正在经历的变革。
(五)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王宗喜将军在大会演讲时指出,应急物流体系是为保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需求,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由组织系统、应急物资系统、设施设备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专业人员系统、理论系统、政策法规系统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大系统。七大系统是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要素,也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随后举行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专题分论坛上,王教授进一步指出,构建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应急物流体系,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安全角度来审视和谋划。解放军徐州空军学院航材管理系仓储教研室郑金忠教授提出,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用模块化的思想构建军事应急物流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学术秘书黄定政针对应急物流相关企业的动员管理问题,提出建立补偿机制、制定准入标准、实施资质认证、加强平时演练和强化跟踪管理等五个有机衔接的方法步骤。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吴志华教授结合粮食物流的现状,深入探讨了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的问题。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梁世翔副教授提出运用病理学知识。研究应急状态下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应链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季建华教授认为,应急事件包括预防、预警、应对三个阶段。从研究层次来讲,研究应急物流的演化过程、危害评估,要结合时间、空间和成本。在应用研究方面,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能力研究,二是供应研究,三是大型应急项目研究。
(六)竞争中的生存是供应链发展大趋势
瑞克,布拉斯根会长指出,供应链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做好订单、运输,到今天的全面供应链管理。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是为了减少成本,也是为客户带来长期的利润增长,另外也希望通过高标准的物流管理提供可靠、卓越的客户服务。他认为,企业在竞争中生存,要做到这一点有几个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建立艺术级的分销网络,世界范围的系统支撑,高效率的物流处理流程,另外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雇佣合适的人才。要建立一个无缝的客户链接,与客户建立了更为有效的业务关系;对客户品牌进行管理,使得他们的品牌管理更加有效;与客户进行多种运输模式的无缝连接,包括公路、铁路等等;与客户的销售的团队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此外,还建立起了一个共同的订单管理系统。他提出,在全球看供应链的趋势,尽管有全球化负面因素的上升。我们必须加强和全球伙伴的合作。面对中国、印度、巴西的崛起,还有在更多不同文化和地缘政治问题之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生存的空间。最后他提出,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供应链的问题,很多的投资者都认为,绿色供应链是良好的企业治理的一个反映,这一点非常重要。
(七)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
马克,米勒副总裁指出,中国的物流业即将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的短缺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人才短缺挑战包括,抑制市场发展的潜在因素是物流业的领导者们,包括合格的员工都缺乏管理才能;行业内的主要领导者在培训时常常纸上谈兵。而忽略了实践经验:全球化和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的发展急切需要行业培训;为托运人和制造商制定正规的物流战略时,缺乏合格的员工或者培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从整个行业来看,需要技术、软技能以及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培训和技能拓展训练往往是服务提供商发展综合服务产品的驱动因素。在随后举行的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专题分论坛上,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尚尔斌经理作了《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启示与思考》的演讲,德利得物流恽绵总监作了《现代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人才成长之路与岗位》的演讲;北京物资学院作了《构建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的演讲。论坛认为,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物流人才做出划分;造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和个人求职情况背离的原因,主要有,多元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供需的矛盾,物流市场供求双方期望值不对称等:高校需要构建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实战型物流人才。
(八)现代物流创新服务
朱道立院长提出,根据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代物流服务有很多创新。第一方面是基于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和智能决策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有五个重点,一是生产性服务和产品服务中的智能决策系统。二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可视化、可跟踪服务系统。三是在线货运交易平台。四是以Saas为基础的网上物流管理服务。五是智能监控和维修服务系统。第二方面是适应复杂经济变化环境的物流创新技术。这里面也有三个重点。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物流通道。二是引领物流供应商。三是解决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金融物流解决方案。
(九)国际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
根本敏则教授认为。随着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伙伴协定的日益深化,管理、协调亚洲各国的供应链非常重要。目前,亚洲国家货运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和跨国公司物流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亚洲国家大力发展国际海港和空港枢纽,而对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络的相对兴趣较低。因为每个国家自己都能够去建设港口和机场,而如果要去规划国际公路和铁路网的话,就必须和周边国家进行协调。而在另外一方面,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需要在所在区域对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对生产和物流设施的重新配置,优化其物流和生产业务,这是区域管理和各国管理之间的差距,供应拉动和需求拉动之间的需求差距。最后他认为,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向经济薄弱的国家解释他们的收益,同时建立保养和修复费用分担的标准。另外,要以协调统一和标准化的原则考虑其他体系的建设。
(十)东北亚物流合作中的物流发展和需求
秦炯仁主席提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北亚物流领域合作的需求日益明显。当一个国家制订国际物流和物流网络中心战略时,必须重视国际合作,因为我们面临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东北亚经济正在持续地增长,而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带来了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中国来讲,市场规模和潜力的增长是最主要的因素。第二个是市场与物流连接的可达性,在这个方面日本的潜力非常突出。第三个是港口机场和多式联运的设施,在这方面日本也是有竞争力的。还有政治的稳定性等。他提出,总体来看,目前东北亚物流系统中,航运服务是世界级的,航空货运也是世界级的,港口发展非常活跃,铁路与内陆运输效率仍然较低,国际联运需要加强合作,商业物流需要培育,政府法规需要大大减少,国际合作和标准化面临迫切的需求。面对东北亚物流需求的增长,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与综合物流管理的合作。
(十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何黎明会长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正在从外贸等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预计在明年的二三季度开始在全行业显现。他同时指出,由于我们扩大内需等等措施,物流外包市场的增幅还有可能保持在20%左右。虽然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两点:一是中国的经济目前还只是增长速度减缓,并不是衰退,这和美国的情况有本质的区别。第二,中国还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大量有待开发的欠发达地区。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此外,物流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也为行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随后举行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影响有多大专题分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影响已经初显。针对危机产生的影响,经过会议讨论形成如下应对措施:一是加大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力度。二是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抱团“过冬”。三是物流企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物流市场总量与流向。四是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物流企业渡过难关。五是物流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内刺激内需的经济活动。六是物流企业要积极推进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最后,论坛提出,为了规避金融危机给物流业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运力调整、人力组合、整合客户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国际贸易与刺激内需、内需与物流资源配置和政府干预等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调整物流产业结构。
(十二)物流产业安全与产业损害预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研究员在外资进入与我国物流产业安全分论坛上提出,要通过对物流行业重点产业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国内外物流行业与市场发展情况等重要指标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物流行业产业的影响,发布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产业发展的预警信息。论坛对产业安全如何界定、物流预警机制如何设计、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论坛认为,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主要是从物流运营量、经营成本、经营效益以及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预警模型和专家系统,对物流产业运行、物流市场发展变化、物流企业经营动态进行跟踪监测,并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判断可能存在的产业损害异常情况,并及时向行业和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为采取相关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第二篇: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纪要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
1年学术年会纪要
徐亚男
2012-9-21 10:34:39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2年01期
塞上金秋,天高云淡,在这美好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代表近150人,于2011年9月27日-28日汇聚到美丽的凤凰城银川,参加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研讨会。代表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五大系统,包括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党校系统、军队院校和新闻系统的图书情报信息工作者,大家共聚一堂,认真总结过去四年来学会工作的经验,共商学会发展大计,共谋学会的未来。
9月27日上午9点,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热烈、隆重的气氛中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屈冬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宁夏社科院院长张进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黄长著研究员首先致辞。他指出,知识·服务·创新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事实表明,信息时代已经终结,知识时代已经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管理手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图书情报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姿态迎接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从1986年成立至今,已走过25年的历程。按照当初制定的把我国社会科学情报五大系统团结、联合起来的要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成为我国社科情报五大系统进行学术研讨和工作交流的阵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以“进一步发挥学会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她首先指出,本次大会是换届大会。会前,听取了学会领导就本届理事会的工作和新一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候选人情况所做的汇报。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本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是令人满意的,新一届学会负责人候选人符合国家和中国社科院社团工作的管理规定。我相信,在新一届负责人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将会取得更大成绩。武寅副院长简单通报了中国社科院实施创新工程的情况。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过数年的准备,于下半年启动了创新工程。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工程的实施,在学术观点与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组织与管理创新、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用人制度创新等方面,努力走出一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路来,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接着,武寅副院长就进一步做好社团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作为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全国性的社会团体,应当有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7月1日的重要讲话,认清什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认清我们社团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认清我们肩负什么样的责任和任务?这是做好社团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是发挥社团优势,为改革发展提供知识服务。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人才荟萃。社会科学学术团体集中了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其中许多人都是所在学科的领军人物。二是专业性强,联系面广。尤其是全国性学术团体,其成员来自全国各地,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覆盖了本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三是拥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定期组织学术活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学会要紧密围绕本学科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和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要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自己专业性强,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深入基层、接触面广的优势,从全局发展的角度提出课题,开展研究,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知识服务。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学会的生命在于活动,在于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为了实现学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会要在提高活动质量上下功夫。学会的论坛、年会不仅仅是同行之间的联谊会,更应当倡导学术争鸣,成为思想交流,经验交流、理论创新、学科创新的平台。学会的学报、成果评奖应当为年轻学者展示才干,成长锻炼提供机会。努力做到通过学会活动推出成果、推出人才,使学会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舞台。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会就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是加强党对社团工作的领导。其次是领导班子的建设。学会的负责人不仅要求学术造诣深、声望高,影响力强,还要求有奉献精神,肯为大家服务,为大家做事,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团结人、凝聚人,才能够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社团健康发展。三是勇于创新。当前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人力不足和经费短缺是普遍现象。有些困难会随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投入的增加而得到缓解,同时学会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办会方式和办会手段,增强学会自己的生存能力。
武寅副院长最后说:我们相信,有全国广大哲学社会学科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有各学会的努力工作和积极配合,学会工作一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秘书长刘振喜代表第六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全文见本期第7页)。他详细总结了过去四年来在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会在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工作交流、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学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路。
接下来大会工作报告的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杨沛超主持。中央党校图书馆副馆长郝莉、山东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王晓明、国防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荣臣、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卢小宾、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蒋建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分别代表党校系统、社科院系统、军队院校系统、高校系统、新闻系统的图书情报信息部门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系统近年来在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文献信息服务与创新、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以及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学会学报《情报资料工作》在提升学术水平、打造图书馆学情报学精品期刊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学会秘书处的同志做了学会换届工作、学会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
全体与会代表分成三组,就开幕式上领导讲话及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会工作一直得到主管单位中国社科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院主管领导对学会工作非常关心,使得学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刘振喜秘书长所做的工作报告求真务实,讲成绩客观实在,讲问题中肯到位,谋划未来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可行。会上,代表们畅所欲言,对学会在吸纳会员、扩大影响、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活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集结了一批本学科领域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每次年会上,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会成为大家期盼的一个亮点。这次会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训练部部长戴维民教授作了题为“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图书情报机构应积极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的报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朱庆华作了题为“Web2.0时代的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刘耀工程师作了题为“从词表管理系统到汉语科技词系统——中信所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的知识组织实践”的报告;超星数图公司副总经理叶艳鸣作了“基于云计算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报告。
在9月28日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通过了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及学会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见本期第9页)。在我国图书情报界享有盛名的黄长著研究员再次当选为学会理事长。在大家的要求下,他即兴发表了一点感想。他首先表示,连任理事长感觉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作为参加过学会创办工作的老同志,对学会很有感情,结识了一批学术界的朋友,大家一起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努力。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的目标就是团结社科情报五大系统的同仁,汇集人才,集中智慧,研讨交流。通过学会这个平台,推进学科研究,促进事业发展。他表示,一定会尽最大力量,为学会多做实事,为推进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新当选的学会副理事长戴维民、高自龙、蒋颖也做了就职发言。他们一致表示,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学会多做实事,不辜负全体会员的期望。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宣布学术征文评选结果并颁发获奖证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周晓英教授对此次征文活动进行了讲评。她说,此次征文活动历时3个月,共收到征文86篇。学会学术委员会经过初评、复评,最后集中讨论确定了最终的获奖论文。此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51篇。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军队系统、党校系统、社科院系统的积极响应,征文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能够反映当今学科和事业发展的现状。
连任的学会秘书长刘振喜作了总结发言。他说,这次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理事会的成立恰逢国家“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也是国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启动之年,预示着我们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不是简单地总结过去四年来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开拓思路,共同提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本次大会顺利完成了换届工作,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和学会负责人,一批新鲜血液输入到学会工作中来,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完全相信,在全体会员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新一届学会领导和常务理事会绝不会辜负广大会员的期望,一定会为学会工作贡献出他们的智慧,把学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取得更大的成绩。本次大会得到了宁夏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借此机会代表学会和全体与会人员向宁夏社科院的领导和全体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次大会务实高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知识·服务·创新”这一时代命题下,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一定能抓住机遇,站在学科研究和事业发展的前沿,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究和事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资料之二
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资料汇编之二
何黎明: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致辞.....................................2 沃特维尔纳:中国物流当前和即将面临的挑战...........................5 王健:物流立法的实践与思考...............................................11 张舰:产业融合与物流产品创新............................................18 张锦:物流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5
— 1 — 第九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致辞
中国物流学会会长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参加本次年会的国内外嘉宾和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2年创办,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九年来,年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升。今年的年会是在全国上下回顾总结“十一五”,展望谋划“十二五”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年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际,坚持产学研结合、国内外交流的基本方法,了解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外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前沿理论,表彰展示最新物流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研究探讨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发现和聚集人才,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为我国物流学术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建设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为此,本次年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新的安排。今天上午,我们邀请到6位国内外专家,就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大会演讲。下午,请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国的专家与英语熟练的参会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此同时,安排了6场研究成果点评会,请受到本次年会表彰的23位获奖作者介绍主 — 2 — 要观点,30位专家作现场点评。今天晚上是颁证、授牌、表彰、晚宴,将对本次年会1000多件参评成果中评选出的775件作品及20位优秀会员进行表彰,为新一批产学研基地授牌。明天上午,共安排19场专题分论坛,有近百位代表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各位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就感兴趣的问题充分交流。下午,会议还安排了参观活动。总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位代表都能够参与其中,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大收获。
大家知道,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全局的地位有效提升。在政策驱动和市场推动下,物流业整体运行情况止跌回稳。制造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流通业提升改造物流功能,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加快融合联动;各类物流企业重组整合,创新经营,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及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物流运作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专项规划,制定鼓励政策,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尚未建立,推动物流业发展任重道远。
物流实践推动着理论研究深入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探索。当前,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一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研究;二是制造业、流通业和农业等产业物流需求的专业化和社会化问题研究;三是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管理创新、转型升级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四是物流业功能集聚区发展趋向及布局优化研究;五是物流园区规划、多式联运效能与物流基础设施衔接与协调研究;六是物流与生产、贸易、金融、电子商务职能融合联动研究;七是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研究;八是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与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九是绿色 — 3 — 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体系和标准研究;十是物流学科体系及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发展研究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效果。要促进政策研究转化为政策措施,应用研究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效果,基础研究转化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容。
就在昨天晚上,我们召开了中国物流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新一届学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的思路。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团结广大会员和有志于中国物流事业的各界人士,紧密围绕物流业发展的大局,深入贯彻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扩大会员队伍,深化政产学研结合,提升政策和理论研究水平,加强学会自身建设,聚集和培养物流人才,打造国际性交流平台,推动国际物流合作,把中国物流学会建设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理论准备和智力支撑的首选智库,为物流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位代表:中国物流学会一路走来,是各位积极参与支持的结果。完成新一届学会工作任务,更需要继续得到大家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开拓创新,携手前进,为完成新的任务而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
— 4 — 中国物流当前和即将面临的挑战
德国物流专家 沃特维尔纳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物流当前和即将面临的挑战。现在的世界正面临着快速的变化,因此物流也应该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全球生产关系、市场竞争的结构日益复杂,物流业必须要跟随潮流,而且物流是可以更好的创造全球附加值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流和供应链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现代经济的规划和发展变化。现在全球还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未来,物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多的去关注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我的这个发言,是基于政治、经济学界研究的成果,当然也包含我自己的成果。
我的发言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介绍一下中国物流行业受到的环境挑战,第二个方面我介绍一下现在的中国物流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我展望一下未来对于中国物流行业的挑战。
一、全球化的发展形势
我有一个观点:“是时候主动改变了,否则将会被别人所改变。”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现在经济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世界贸易的途径,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是比较领先的,中国的物流也必须跟上中国经济变化的步伐。我们也许不能改变整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现在的世界已经是全球化的世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会有一些新的赢家和输家。但是现在有几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第一,能源问题,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备受大家的关注。第二,原材料问题,原材料的获得已经成为政治化的问题,可能会产生一些能源集团。第
— 5 — 三个就是气侯问题,这对于人类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这个问题也影响到物流,比如说在未来,北冰洋的冰盖会融化,未来北冰洋可能会通航,这样就影响了运输的路线。第四个就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旧角色问题,未来中国和新加坡在技术发展和人力资源方面可能会引领世界。第五个就是技术革新的问题,互联网会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原动力。而且现代人一旦加入网络就会永远在线,不可逆转。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会不断的下降,知识也可以免费的便利的被大家获得,而这些都影响到我们经济的发展。最后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从社会角度来说的弱势群体,而且社会分层的结果会不断的变化,会出现农村向城市人口的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
预计中国在2020年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2010年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经济的创新驱动者,包括在创新速度和政治体系方面都是这样。中国想要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成为世界之最,摆在中国面前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从世界的加工平台转变成高科技的输出平台。中国面临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的挑战,第一个是来自中国内部的挑战,第二个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挑战,第三个是来自中国人口的挑战,第四个是中国的政治环境,第五个是全球经济的战略趋势,第六个是国内市场的发展,第七个是五年规划当中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第八个是2015年到2020年的计划战略要点,最后是不断变化着的全球政治和经济性的问题,包括中国和美国、印度、欧洲、非洲和南美洲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挑战在中国的框架之下,它实际上是推动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面对这样的挑战要制定有关的新的目标和战略。
三、中国的物流行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在分析中国物流行业面对的挑战之前,先来分析一下中国物流业的现状:物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在中国,物流在GDP中占有18%的份额,总值达到了5060亿美元,这个数额是相当大的,如果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日本是11%,美国是8%,欧盟是7%,所以中国所面临的成本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个成本压力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交通运输成本,占整个成本的三分之二。另外在交通运输成本中可以看到公路运输占63.1%。基于这个背景我来介绍一下中国物流行业面临的十大挑战。第一点是基础设施,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网络交互、IT、配送等设施的建立都没有完善,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低效率和竞争不够的现象。另外还有基础设施的产能过剩,比如高速公路、铁路、水陆以及海口和港口、空港。第二点是法律法规,中国是世界上法律法规监管最为严格的国家,但是在这里有好几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由国家级和地方级的政府来负责,往往地方之间的法规是不一样的,由此就进一步阻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流网络的融合。第三点是官僚主义和文化的影响,对于任何一个物流规划和物流项目都需要有高层人士的支持,需要和政府在各个层面上建立联系。第四个是培训,培训是针对第三方的物流制造行业,中国在IT、仓库以及在战略层面上做的都不够。第五点是信息和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在基础设施当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缺乏IT的标准,系统集成不够,IT设备也不够。第六点就是中国的工业经济不够发达,物流行业实际上是分散化的,往往受到一些低质量的商品和仓库的影响。第七点是过高的运输成本,在中国商品运输的成本超过日本、欧美以及北美,另外物流当中还有仓储,以及配送和其他的一些流程,这些成本据统计都是超过了其他国家平均成本的两倍到三
— 7 — 倍。第八点是仓储,在仓储方面首先是设施不够,然后是管理不善。第九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很难找到联合点,所以联通的成本就会很高。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国内的贸易壁垒,进出口在不同的省份之间也会面临着配额和贸易障碍的影响。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要尽快解决,只有这样未来才能取得成功。
四、未来中国的物流行业将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点是产品和市场带来的挑战,从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到高技术的产品,从出口生产转变成国内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有灵活的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的去应对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变化。从全球化的角度上来看,全球化的贸易是通过海运、水运来搭建贸易通道,这样的贸易需要国际性的标准。另外要对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必须要改变市场和客户来做出一些灵活的变化,不断增加全球服务质量以及将服务推广到全球,建立起全球性的网络。在环境方面,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这需要和竞争对手进行合作,最终找到建立绿色供应链的方法。我们需要持续的去改进标准,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积极的创造新的标准,把不同的交通设施进行集成,同时也要进一步减少环境成本,实时的提供服务,还也要对自己的运输模式进行投资进行外包。
第二点是关于管理和人力方面的挑战,物流专家认证的程序将会有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教育,需要培训,需要国际性的标准,同时也需要一些新的功能和新的职责。同时我们也必须要和高效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
第三点来看一下流程和标准。我们需要一些标准来帮助我们界定标杆,去执行国际和全球性的标准,和高校建立圆桌会议机制,和竞
— 8 — 争合作伙伴一起建立标准,并设定一些合作性的项目。
第四点是技术发展,我们所需要的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所带来的变化将会帮助我们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我们需要一些新的标准来运用到供应链管理方面,并且增加透明性。需要加强对客户物流的管理来进行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和RFID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是每一个产品设备都是在互联网上联结在一起的。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透明度、速度以及在互联网上进行贸易。
第五点成本问题刚才已经说过,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成本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影响生产的地点。同时我还加上了两点,这是我们不断改变的对于物流业的理解,各个公司都需要去建立一些新的基础设施来解决资源,因此公司会和一些制造商和竞争伙伴进行一些合作性的项目,从而能够分享职责,推动和未来的合作伙伴关系。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一些新的业务,需要咨询的是供应链的管理,合同物流还有供应链的工程、风险管理、标准的改进以及界定标杆、研发、生产、成本管理、交通的解决方案、安全管理以及能够提供一些运输的一体化的管理方案。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发挥在物流业一流的领导力。
在这里我给大家列出了几点,如何来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世界一流的物流流程,我们需要世界一流的组织、物流、绩效、雇员发展、质量和一流的伙伴关系,要具备这些所有的因素我们就需要世界一流的领导力。
五、未来趋势
最后我们看一下未来的趋势。我简单的介绍一下主要包括:战略和竞争、市场需求、要素条件、产业结构、流程、全球化、环境、信息技术以及组织和人力资源,另外还有气侯变化。还有贫富之间的差
— 9 — 距。还有环境方面的消费,以及便利性和简单性是客户比较关注的要点。另外是人和机器之间的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物流将会是一个趋势界定的标准,帮助我们进一步的界定绿色的业务,另外离岸和外包的合作也能够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同时物流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推动发展的模式,来进一步改进能效,进一步的推动运输模式的发展。
我们看到其实物流本身就是市场和生产之间的一道桥梁,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达到灵活性和经济效益,以及在合适的时候能够提供市场供应,同时要能够确保持续的高效率的生产。总结一下如何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要制定能够应对未来供应链发展的计划,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的去减少运输的成本,进一步的将能源的使用减少到最低。本地的购买、制造以及配送是商品市场的主体,实时的商品货物控制的解决方案才能够灵活的控制物流的发展。
总结一下,为了实现这些挑战,物流行业获得了全球供应链的支持。尽量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并且能够实现绿色供应链,或者说实现环境保护,将能够帮助我们积极的去推动供应链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能够进一步的减少运输的成本,加速交付的速度,能够有一些灵活可用的物流标准。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其实这也会影响我们的解决方案,但是面对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要由在座的各位来提出,因为你们才是物流方面真正的专家。对于中国物流发展的解决方案,如何能够根据国际的标准,在中国建立物流的标准,使得中国能够成为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领导者呢?最后我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可以作为物流框架制定、物流标准制定、物流项目执行和物流思想的交流中心。因为我们有一些战略性的组织思想以及制造商和物流之间的思想交流。物流是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我们通往未来的里程碑之一。非常感谢。
物流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福州大学副校长 王健教授
我在这里跟大家就物流立法的实践与思考做一个交流。
一、《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出台的背景
首先,在两个月前也就是2010年8月30日发生了一件事情,福建省通过了《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这个条例将在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几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人才培养、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许多人都在呼吁能够加快物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省通过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物流法,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必将引起物流立法的讨论。物流立法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实际上在国外,物流立法也是比较薄弱的,比如美国到现在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法。美国的物流企业都是通过与物流业务环节相关的不同的各种法律来约束,没有一部专门的物流法。日本相对来说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专门的物流法律,比如说《物流效率化法》以及《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实际上也还没有一部综合的物流法律。而在我国也是一样,没有一部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法。跟美国一样,中国现在的法律法规都是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管理以及各种技术的规范。这些条例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而且受我们国家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影响,这些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不协调和冲突的现象。这就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的指导性和规划性作用很难落到实处。现在真正在影响我国物流活动的法规政策多数都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他们大多数以意见、通知等形式存在。由于多数是政
— 11 — 府的措施,所以时效性比较短,规范性也不强,而且没有一种法律的约束力、强制力,因此它的实际指导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就把物流立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福建省这个条例从立法到颁布出台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这个条例与其他地方立法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在地方立法中,多数法律条文的起草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来完成的,然后移交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再由人大常委会颁布。可是福建省这部物流条例直接的起草机构就是福建省人大财经委,立法工作组是由福建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委牵头负责。这个立法工作小组涉及到福建省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比如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交通厅、省民航、铁道等等这些部门,同时也成立了一个立法研究组,主要是由福州大学牵头负责的。我是这个立法小组的负责人,也是这个条例的起草人。这个是条例立法的过程,其最大特色是直接由人大常委会起草,然后审议和颁布的。
二、《条例》主要的法律特征与方向
条例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体例的条件,他主要有“决定”、“若干规定”、“条例”等三种体例,选择“条例”主要是想让福建省的立法体现得更加规范。条例最大的法律特征是调整手段,在法律的调整手段上主要有两个类型,一个是管理法,一个是促进法。管理法主要是调整需求关系,是在一个产业发展的比较成熟,或者由于这个产业的过度扩张、过度竞争之后,需求开始出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往往需要一个管理法的法律来重新刺激新的需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当一个产业的发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个产业的成熟度还不够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通过法律的制定来调整、增强供给能力,在这样的时候往往条例呈现的是一种促进法。
— 12 — 由于我们国家的物流业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实践的经验还不足,市场的供给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福建省这次条例采用的是促进法,通过促进法的引导来促进物流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条例就显得比较具有原则性,较多的属于一种引导和促进的规定。当然它体现了我国物流立法的阶段性特征。条例的框架包含一般性规定,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职责规定,鼓励企业发展规定和促进福建和台湾的合作规定这四个部分,由25条构成。
三、《条例》主要的亮点和焦点
条例最主要的亮点之一就是明确物流管理体制,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物流业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物流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对物流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其他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我是这么体会的,在目前物流管理实践中虽然成立了很多的联席会议制度,但是这些联席会议的主体当中,政府部门是处于一个牵头的地位,并没有一个主管部门的地位,它没有一种责任追究的问题,所以说牵头部门在实践中就显得管理统筹力度非常弱。这次福建省物流条例明确了政府物流管理部门,从牵头部门到主管部门,这是一个对物流管理行政体制的一个很大的提升,或者说是一个规范。
条例的亮点之二是物流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我个人觉得他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第一个条例是将物流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与规划: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现代物流业促进工作的领导,将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第二个是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组织规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省人民政府有关部
— 13 — 门会同物流主管部门,根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物流专项规划。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省级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组织制定本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这个条例的颁布和实施首先明确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第二个它强调了各个地市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都应当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物流业专项发展规划。比如像钢铁、粮食、水泥等等,这些大宗物资的物流发展规划也作为物流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给予明确。
条例的亮点之三,表现在设立并统筹使用物流发展专项资金。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安排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对涉及物流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进行统筹使用。”由于物流活动是一个跨部门的活动,所以说在实践中,我们的资金分散在各个相关的职能部门,这个条例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它强调第一需要设置专项资金,第二需要对各类物流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提升。所以它强调了这种统筹使用的概念。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它指出:“要以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用于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工业企业物流外包、重点培育和扶持的物流企业发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引进、国际海运新航线的开辟、物流技术改造升级、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物流发展研究以及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重点扶持的其他范围。”为了让资金的使用有一个目的性和效率性,所以专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了一个界定。
第四个亮点是规定了保障物流业用地。这几年物流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对物流企业来说,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物流的土地使用很难落到手中。针对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在立法两年的过程当中,反复的深入到各个企业进行调研的时候,企业普遍的声音,就是希望通过法律来保护物流企业的用地问题,所以在这个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 — 14 — 地方人民政府在城乡规划中,应当体现物流业用地布局,纳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的物流企业、物流项目用地,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物流项目用地,享受工业用地政策。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点物流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在本地区土地储备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内安排。”这里有三个重点,他们是地域的保护,第二个要让物流企业用地享受工业用地的政策,第三是要在计划内进行解决。这是三个递进的关系,来确保物流企业土地问题,并且能够保障物流企业土地政策与工业硬件设计一样,能够保障在内给予解决。
第五个亮点是确立物流统计制度,在立法的过程中给很多企业发了调查表,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没有办法填写,因为他们都没有一些数据,所以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对物流统计工作做了一个突破。条例规定“工业、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建立物流统计台长,填报物流统计及核算报表,及时报送物流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负责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审批,核算结果的审核。物流主管部门负责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组织实施,会同统计部门定期公布物流统计信息,具体工作可以委托物流行业协会承担。”
第六个亮点是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条例规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工贸企业外包原材料采购供应、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务,推动生产和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对接成功的项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扶持。”
第七个亮点是加强福建和台湾的物流合作。条例对鼓励台资引进、福建和台湾物流企业合作,物流行业协会交流等方面,对福建和台湾两地开展物流交流与合作作了具体规定。条例规定“鼓励台湾企业来福建投资建设,经济物流基础设施,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 15 — 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运输中心和研发中心,同时鼓励和支持本省物流企业赴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物流企业赴台湾投资的审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
四、我对于《条例》的几点思考和困扰
在两年的条例设定中有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第一个是关于物流的概念。条例的第二条就是确定和明确现代物流概念,在第三次人大常委会的会议过程当中,最具有争议的概念就是这个,我们起草小组反复推敲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很无奈,我们只好引用去年三月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规定,就是现代物流业是指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应该说这个规定是不完整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作为地方立法能够参考的中央有关规定,对现代物流业的概念的规定,我们没有任何的途径,所以说我们只能引用它。许多专家和学者后来都指出福建省物流条例,对物流业概念引用的非常含糊,但是我们也很无奈,解决不了。所以接下来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学者,我们能不能一起讨论一下现代物流业概念的内涵在哪里。
第二个在条例制定过程当中,在吸收社会方方面面意见的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是到目前制定物流法有一些超前,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制定物流法的确有些超前,只不过对于我们国家或者说对于福建省来说,物流的发展是一个非常迫切但又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很需要能够超越政府的政策,能够有一个强制性、约束性的法律,对我们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指导。但是他是一个促进型的法律,他的法律责任部分比较脆弱,而且它更多的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所以在这个条例贯彻执行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根据这个条例制定出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来弥补这个促进条例不够具体,缺乏强
— 16 — 制性的问题。
第三个思考的是无奈,因为物流发展问题是全球性的,是方方面面的,而一部地方性法律法规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税收优惠政策,这也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物流企业呼声非常高的问题,只不过在我们国家体制中,地方是无权作出税收规定的。这也是我们立法工作者的困惑和遗憾。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我们这次立法的过程和个人的思考。毕竟自己只是一个教师,对物流实践的问题还没有深刻的了解,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17 — 产业融合与物流产品创新
天津滨海泰达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舰
下面,我从一个企业实际物流操作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产业融合与产品创新谈一些感受。
一、对现代物流产品创新的理解
滨海泰达在汽车生产物流方面具有十几年运作经验,主要是与汽车生产线配套的物流,这是定制化的服务。同时还有整车物流和电子零部件物流。此外,还有两个具有特许经营权的业务,一个是保税仓库,另一个是与现在的金融衍生品有关,即期货的仓储业务。最后还有一个是金融服务。后两项业务从专业领域讲,我们认为是标准化服务,而不是定制化服务。
2009年9月18日,在国家发改委主办的重点企业座谈会上,我曾经提到,物流将与生产制造相结合,其实物流已经参与了前置生产和产品的共同制造;第二是物流与商贸相结合,由于现在物流产品的介入,使贸易模式发生了提升与转换,后面我还要介绍它增加了产品的消费价值;第三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我一会要介绍物流与金融是有衍生关系的,我们介入创新的物流产品,从金融的信贷逐步转换到货贷;第四是物流与环境相结合。现在我们提出从工业文明转变到生态文明,物流将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物流与生产结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地区生产成为可能,品牌全球化营销非常普遍,由此产生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极大的满足了社会需求。— 18 — 滨海泰达通过与电子零部件物流的生产方式相结合,为生产企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当前,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对生产要素都产生了深入的影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优化、配置,生产企业面对全球范围的市场。跨国、跨地区的生产组织和物资流动,协调更加困难,管理问题更加复杂,这些问题在企业管理中带来了一个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确定性的增加。所以在现在的跨国生产中,生产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消除不确定性,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也是物流产业创新的契机。物流实践告诉我们通过契约方式来调整复杂的管理关系,把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通过简单的契约方式进行规范,从而降低诸如产品质量、成本在跨国流动方式中的不确定性。
我们这次提出来就是契约关系,过去我们有一些关系是自行管理的关系,怎么推动契约关系的调整,降低生产企业的不确定性。最常用的两种办法,一种是把它包出去,有了这种外包性的服务,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讲,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客户将自身的物流管理打包,外包给一些专业的物流企业,提高整个物流的管理水平。另外一种方式是请进来,滨海泰达有幸做了几个比较大的企业的服务,他们都是用请进来的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新的用词,就是跨越。就是制造与组装,物流与生产的进一步融合,使物流与生产,制造和组装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使物流企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已经从生产的外部进入到生产的内部。举一个例子,一个是滨海泰达服务的丰田汽车,丰田汽车在天津的工厂有四个,其中在开发区有三个,天津市区有一个。丰田汽车在天津组建的现代化生产工厂中,实际上就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做汽车车壳的喷漆,另外就是组装。汽车里的每一个螺丝钉都是我们送进去的,滨海泰达在丰田工厂里有800个工人在工作,在生产线的一定阶段,由我们进行操作,把车开下来,贴 — 19 — 生产条码等等。应该说从零部件的制造到丰田厂的组装,最后到消费者拿到车,物流已经深入到了汽车制造的整个过程。因为在汽车零库存和平整化过程中是由物流来支持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参与了丰田的制造。另外一个是前置化生产,现在有很多高科技产品,高科技产品的特色就是缺货成本大于存货成本。推出一个产品,能不能进行快速的组装和生产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所以在配送电子零部件的过程中,滨海泰达有效的加入了快速铺货,所有的零部件的拆装、分类、配套由我们组装好、配套好,然后用移动的货架推到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我们的系统跟工厂的MRP甚至ERP进行有效的衔接,大大提高了与整机制造商的融合。所以我们认为物流对现在企业生产方式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
现在物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物流必须要通过产品创新谋求转型。第一,物流服务的利润越来越低。有统计数据表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半成品运输大大增加了70%,但是单笔的交易额下降了40%。从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物流运输的成本,油的成本、人的成本都在增加,这使物流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第二,传统的物流服务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现在的现实情况是,高端物流市场供给不足,而低端的市场又存在过度竞争。另外,物流市场的扩大是以降低成本,减少投资为前提的。第三,能否有效的为客户创造价值,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我们觉得在第三方的物流产品创新过程中,如果没有物流附加值将很难成功,所以提升服务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物流业的转型要从佣人的服务转变成管家的服务。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都是在企业外部,是佣人关系。现在我们就是要进入企业的内部成为企业的管家。
三、物流与商贸结合
另外一个我要讲的就是物流和商贸的结合。首先,我们认为物流和商贸的结合是新型贸易形式变化的基本需求。物流的进化与商业模式相互促进,物流源于交易,商业模式发生变化,物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同时物流业能促进商业模式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甚至依赖于物流的发展和支持。第二,大商贸拉动大物流,大物流促进大商贸。通过建立地区性的物流基地和大型贸易中心,形成集约化物流与大型商场的集散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的局面。第三,现在商品的属性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过去在以需求为主的商品经济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商品的实用价值,但是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属性,也就是消费价值。特别是在新的消费模式下,消费价值在人们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四,新的物流产品不仅支持新的交易模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消费价值。举一个例子,我们跟日本合作比较多,看了一个日本的配套配送中心,到了这个中心我很惊讶,中心里所使用的技术可以说是我现在看到的最先进最复杂的,有人工的,有半自动的,有全自动的,这个组织是一个民间组织,相当于一个网上购物的组织。由他们组织的会员订货,然后由业务员给他们送过去,针对日本家庭妇女,非常方便,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在这个配送中心我看到里面应用了多项技术,里面有流水线,然后用人工把订货的东西放出来,然后用汽车送走。另外还有更高级的产品,说口红、牙膏之类的小产品,先把这些东西的重量进行规范,然后用一个手推车,这个手推车有电子秤,通过重量来测试你出货的准确性。但是他所配送的产品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简单的杯子、卫生纸等等。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制造这些商品所运用的技术的难度远远不如配送所使用的技术。把这个简单的杯子送到客户的过程中,— 21 — 物流技术的应用在商品消费价值里发挥非常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的附加值越来越多的从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甚至商品在流通中所使用的技术可能远远超过生产的这个商品的本身。这也引发了我们现在新的物流模式怎么能够支持新的消费模式和商品的思考。
四、物流与金融结合
我再介绍一下我们对物流和货币的认识。货币的产生和物流的产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方便交易。我们认为货币和物流有先天的同质性,而不是两类完全不搭界的东西。以前我们忽略了金融和资金在交易过程中的作用,现在他们应该成为物流所关注的重点。资金是流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理应成为物流活动关注的重点。我们研究了货代、仓储、信息、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等活动,资金流在这里应该有一个和信息流的区别,他是一个单向的,跟物流的货物流通的价值相等,方向相反。我们一定要关注物流活动中的资金要素,创新研究新的物流产业。
物流与金融结合,我们有几个观点,去年深发展银行和中欧管理学院出了一本课题报告,谈的是供应链金融,它里面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银行业怎么样关注价值链核心。现在我们就要推动银行进行信贷到货贷的转化。物流企业通过其创新的物流监管产品,推动银行由信贷向货贷转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信贷是信用贷款,看的是出身,物流主要看的是货贷,货贷不看你的出身,看的是你现实的表现。所以为什么动产质押的产品不容易开展,银行主要还是以信用为前提,而中小企业有一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因此通过物流创新的办法来降低门槛,帮助他们获得贷款。在这里面我们物流企业有几个优势:第一,在质押产品的过程中,银行是质押人,但是控制人是物流
— 22 — 企业。第二,物流企业是独立于银行和客户的第三方。第三,专业化的市场把握与价格判断。因为这种货贷的关系不是每一种货都可以质押的。最后,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帮助银行回避风险,使银行的资金尽快进入到这个新的领域。物流也可以从过去简单的管理上升到代理采购,通过我们自身的信用支持,帮助企业从简单的利益共同体上升到生命共同体。
五、物流与环境结合
最后我跟各位汇报一下物流与环境的结合。第一是优化运输方式。第二是回收物流,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丰田也在探讨用回收的零部件再利用,还有的用回收的电池来制造,现在用再生纸的名片是一个时尚。今后消费者的观念变化了,再次利用产品应该说会占很大的比例。第三,我们物流企业责任的最终目标是减少物流。通过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运输,减少对物质资源的使用,加强对资源的回收等等。我们认为在今后建立生态文明过程中,我们物流理应走在前面。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在物流和环境结合上,国家一定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物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六、总结
最后总结几点。第一个是物流与生产的结合。物流与生产的结合是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是两者紧密结合的产物。现在生产与物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物流是2.5产业。第二个是物流与商贸结合。物流与商业模式的互动,互相促进,创新的物流产品推动了交易模式的变革,并且大大的提升了商品的消费价值。第三个物流与金融结合。物流与金融结合产生了货贷,起到了为基础物流进行产品创新,强化资金在价值链当中的润滑作用,由 — 23 — 此结成了新的牢固的生命共同体。最后物流与环境的结合。物流与环境的结合有力的推动了人类向生态文明进军的步伐。减少物流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物流产品的创新内涵是价值创造,物流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已经从简单的成本降低上升到价值增加。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与生产、商贸、环境的结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现代物流必须不断的革新物流产品,应对各种挑战。我们认为物流在进化的过程当中,从过去物流的输出服务到输出信用、管理、商业模式、文化,承担起社会责任,这就是现代物流从一般到升华的过程。我认为物流是一个有创意的行业,通过不断创新的物流产品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物流也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商机。物流是一个有责任的重大行业,物流企业有责任为社会和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 24 — 物流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 锦 今天大会给我的任务是介绍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应用,下面我阐述一下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联网技术的特征。二是当前物流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三是介绍一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动向。四是介绍一下物联网技术带给未来物流领域的变化。
一、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物联网技术是从去年年底开始非常热门的话题。大家都看到媒体、股市乃至于很多政府的讲话都提到了物联网技术,应该说各地都兴起了物联网热潮。那什么是物联网呢?其实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目前大家公认的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当然国际上对物联网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比如说Auto—ID认为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我们国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物联网的时候是这样解释的,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认为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 25 — 其实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过程中确实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如说在网络的介质方面,互联网过去主要是人和人之间实现联系。物联网除了人与人的联系之外还可以实现物与人的联系。过去的技术设备主要是电脑、PC或者其他的主机,现在除了这些外还有智能芯片等等设备。从互联网到物联网的过程中,从用户与用户的连接到目前用户和服务的连接到物体的连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当前我们在大力的对互联网产业的推动下,能够实现网络银行、电子支付等等,未来将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
从目前来看,对物联网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一种是广义的,狭义的是认为利用产品电子代码(EPC),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通过网络实现物品互联互通,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物品识别与管理的网络。广义的是认为利用条码,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系统。广义的物联网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多。
物联网这种技术和传统的信息技术是有一些差别的,做一个比较,一个是看数据的识别方面。用RFID和条码来进行比较,从读取数量上看条码一次一个,RFID可以同时读取多个,RFID不需要光纤;从远距离读取来看,条码需要光纤,RFID的容量大;从容量看,条码的容量小;从读写能力看,RFID可以反复读写,条码不能更新;从读写的方便性来看,RFID可以读取隐含在包装内的资料,条码读取时需看见与清楚;从高速读取上来看,RFID可以进行高速移动读取,条码在移动中读取是有限制的。RFID的主要特点是非接触、非市局、灵敏性好、安全性高。在实现的内容上看,RFID不需要卫星或者收集网络的 — 26 — 配合,可以由用户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覆盖的范围上也是有差异的。
二、物流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
当然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运用的是比较广泛的,尽管应用的程度不一样。在物流领域,当前在物品的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电子托盘租赁、客户会员管理、进出库安防系统应用的比较多一些。自动识别分拣在邮件和行李的分拣、高档服装的分拣方面都有大量的应用。对于电子托盘的租赁,由于企业特别是一些制造企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企业在托盘的运用方面和汽车的运用一样也存在大量的空置的问题,为了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对于电子托盘的使用引起了很多企业的关注,国外一些企业已经开展这样的工作了,但是这个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很多的条件,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领域。再一个是客户管理方面,现在我们很多企业都有IP卡或者IC卡,这个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他们和RFID的管理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在应用的效率、服务的管理等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别。另外用的比较多的是出入口的安防系统,比如门禁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安全性,同时对数据的处理效率要求更高。我们现在有一些企业的门禁有的是RF系统,不一定是RFID,他们之间的技术上也是有差异的。
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动向
应该说物联网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把物联网作为自己的战略性技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动向是非常迅速的,包括标签体积微型化、标签材料的多样化、标签天线的灵活化、网络化、传感数据的安全性、海量数据的处理等等都进 — 27 — 行了广泛的研究。
首先,标签体积的微型化。现在生产更加微小的标签,对未来的生产发展影响极其深刻。其次是材料方面,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见到最多的就是硅材料,这个是要用铜和铝进行外表的制作,成本有一点高。和传统的物流信息技术相比,每一个物体上面都需要有标签,有的时候每一个物体包装上都要有,所以这个成本会更高一点。现在这方面就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去机场的行李取送牌上都已经应用上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现在国外有一批专家专门研究辅助材料上的技术,这个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得我们在未来的多样化材料上出现新的标签,我们坐的桌椅板凳上也可能会印上很简单的标签,纳米RFID标签就更不用说了,他会小到我们肉眼无法识别。所以未来理论上讲RFID会深入到社会所有的领域当中去。
再一个就是天线的灵活化,现在我们有很多做RFID检测的项目,上海交大有一个实验室需要对物体六个面的天线信号强度进行识别,从而决定天线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在检测物体的时候要去对位。但是更灵活的方式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识别,这样大大提高了识别的效率。现在有一种天线不但灵活而且能解决一些安全性的问题,叫做唤醒天线,当它没有接收到指令的时候是不工作的,一接到指令马上就开始工作。如果灵活的标签和天线布置可能实现的话,我们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入到工作状态。
另外在网络化方面,物联网的基础仍然是互联网,但是它又是一种全新意义的网络,这种网络的构建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无所不在的标签使得我们室内室外的定位成为可能,使得各种情况下的信息识别成为可能。这个时候大量数据的重复就在所难免,如果未来的RFID能够植入人们活动的每一个空间的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空间 — 28 — 如果读写器不够的话,很多数据就无法识别了。网络化已经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一般意义上讲,物联网系统的网络架构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方面来架构的。RFID是一个开放的数据平台,但是事实上,它是一种布景,因为RFID在应用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技术手段来保证它的数据的安全性。当前我们的确还面临着包括信息泄漏、恶意追踪等问题。但是实际上现在我们开始构建一些相关的体系来解决安全问题了。比如说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个可能是我们将来面临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一种新的内网的环境下,我们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问题。另外一个是技术创新问题,这个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突破了。
另外一个是要建立安全认证体系来实现我们对系统安全的保障。这里面也包括RFID在识别的过程中,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一种互问互答,这种协议目前是有的,但是我们要建立更广泛的协议,来保证安全机制。再一个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的联系,但是物的状态是多种的,我们除了要知道他的位置,还要知道他的温度、电磁感应,物理的化学的各个方面的数据都要采集,这么多的数据怎么处理呢?所以现在云计算的发展非常重要,利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对于云计算我们国家现在也是非常关注的。
四、物联网技术带给未来物流领域的变化
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这么多的动向,他会给物流领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在下面几个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一点是精确定位方面,这个可能会有重大的突破。除了我刚才讲的库内物品的位置以外,可能还是在外场,也就是在我们的运输网络过程当中,只要RFID大量运用的话,精确定位就变得可实现。企业也可以构建一些基于企业运行环境的精确定位系统,所以这种活性比
— 29 — 我们现在传统的要好。那要到什么程度呢?你想和你识别的标签精确到毫米级就可以到毫米级,精度可以无限的挖掘。如果这个实现了,将对我们库存的精细化、物流的安全性等等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就是在高速识别方面,这个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当前我们的RFID在应用过程当中,在中低速下还是存在着一些应用的。但是未来我们如果实现了高速识别,对于车辆的快速配送,对于出入货的快速分解,和高速运行列车和车辆的定位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话未来我们所有的移动过程中,无论是运输工具还是货物都可以得到实时的监控,信息就可以实时准确的获取,这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物流作业的环境和物流管理的环境。
第二点是复杂工况下的物流系统问题。我们可以用特殊的标签在低温下进行数据的采集。现在我们数据的采集是外部的采集,对于温度,或者化学物理性质的变化,未来新型的标签都可以做到数据的传递,使得我们更好的监控里面的运行。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服务的水平。对于危化品,我们可以实时采集到各种危化品的状态,使得我们及时准确的监控到危化品,保证危化品物流的安全,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现有的靠人工来实现对危化品的监控方式。所有复杂情况下的信息采集和传输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进。使得我们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点是实时传感的问题。因为我们未来传感的网络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应用一些新的技术,包括自主知识网络,也能通过相关的系统互联互查,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物流的管理水平。
这个是我对目前我们物联网发展的几个主要的想法。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它可能会随着我们物联网技术的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有一些改变。但是在我们物流当中,我觉得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在识别、— 30 — 定位以及数据的采集、传感等等方面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变化,我也期待我们共同努力,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把我们物流的信息技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也能改变我们物流服务和物流管理的水平,期待我们共同的努力。
谢谢大家。
第四篇:第六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纪要
第六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纪要
“第六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于2013年7月25日至27日在内蒙古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学院主办。本次年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不等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参加本届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6位正式代表,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4篇。
本次年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马统一(河西学院),文家金(成都大学),石焕南(北京联合大学),匡继昌(湖南师范大学),朱灵(浙江工商大学),祁锋(天津工业大学),刘健(华东交通大学),刘保乾(西藏自治区组织编制信息中心),李世杰(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杨路(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杨学枝(福州24 中学),杨必成(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杨镇杭(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吴善和(福建龙岩学院),冷岗松(上海大学),张小明(浙江电大海宁学院),张晗方(江苏师范大学),张志华(湖南资兴市立中学),赵长健(中国计量学院),郑穗生(台湾清华大学),洪勇(广东商学院),高明哲(湖南吉首大学),席博彦(内蒙古民族大学),萧振纲(湖南理工学院),蒋明斌(四川蓬安中学),褚玉明(湖州师范学院),褚小光(文武光华数学工作室)。
24日晚上,在理事长杨必成教授的主持下,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选举祁锋教授为第二届理事长,增选杨必成、高明哲为第二届顾问,增选褚玉明教授为副理事长,增选杨志明老师为常务理事,选举褚小光老师为第二届秘书长,张志华、潘成华为副秘书长。增补陈中清、戴中元、邓勇平、田景峰、田开斌、林龙、燕子宗、刘幸东、曾峥、张静、张占
亮、刘群、夏吾才让、王尧、王淑红为理事。
本次年会开幕式由内蒙古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第一届副理事长祁锋教授主持。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校长陈永胜教授致欢迎词,全国不等式研究会理事长杨必成教授致开幕词,褚小光先生宣读了褚玉明教授的贺电。随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杨必成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匡继昌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论Hilbert 型积分不等式及其算子表示”和“ 加权Orlicz空间上Hardy-Hilbert 型不等式”的主题报告。之后,石焕南教授介绍了2012年国际“数学不等式和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应用”会议情况。祁锋教授、文家金教授、陈超平教授,马统一教授、张晗方教授等22位专家及学者作了大会报告。月27日上午11时,由全国不等式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匡继昌教授主持年会闭幕式,石焕南教授宣读了“第六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纪要”,第二届理事长祁锋教授致闭幕词。12时许,“第六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在代表们热烈的掌声中谢幕。
本次年会编辑印刷了《论文汇编》,收集了代表们提交的研究论文。会议期间还安排参会代表们参观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
年会学术委员会决定,下一届年会拟于2015年举行,已有多家单位申请承办,我们将按照程序做出决定。
代表们衷心地感谢内蒙古民族大学的鼎力支持!
第六届全国不等式学术年会组委会
2013 年7 月27 日
第五篇: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第十次会议参会感悟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第十次会议参会感悟
2011年11月11日--13日,参加了“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暨亚太物流联盟年会”。下面介绍一下参会体会。
1、会议安排介绍
会议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会议主办方:中国物流学会
中国物流学会(CSL)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代管的全国性物流学术研究社团组织,2002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唯一一家物流与采购行业综合性社团组织,总部设在北京。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推动政府与企业采购事业的发展,推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完成政府委托交办事项。
本次年会着重讨论了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探讨了物流创新、物流学科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绿色物流等时下热点问题 会议主要内容安排
11月11日报到。晚20:00--21:30,中国物流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会议;
11月12日,上午9:00—12:00,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全体大会; 11月12日,下午14:00—17:40,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专题分论坛和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点评会;
11月13日,上午9:00—12:00,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专家讲座,分为“物流经济大讲堂”、“物流管理大讲堂”和“物流技术大讲堂”三个分会场。
2、参会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三天的会议日程安排的活动内容很多,参会人员近千人。两天会程除全体大会外,同时进行的专题会议有19场。因此除参加全体大会外,专场会议只能参加我公司感兴趣的专题会场。下面就我方参加的会议和关注的话题作简要汇报: 全体大会
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工作回顾:对九次年会以来学会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做了简要回顾。介绍了国内物流行业和物流学术发展新趋势。
德国邮政DHL项目经理海沃:城市物流优化方案和最新物流技术应用介绍。主要介绍了该公司在全球城市内物流配送的最新解决方案和配套采用的先进技术。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梁春晓:通过淘宝网物流数据膨胀性增长变化,简要介绍了我国生活用品领域物流发展新动力和新方向。
此外,在全体大会上还有一些其他发言,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分会场
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点评会分会场:
听取了姜超峰(中储股份原副总裁)“中储股份金融模式业务创新”的演讲,演讲内容伴随流动商品的融资业务创新,抓住动产融资监管业务本质规律拓展流动资产质押融资业务等,很受启发。
无水港与产业聚集区的研究与发展分论坛:
冯文新(苏州物流中心总裁助理、工业园航港物流公司董事长)“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业务发展介绍”,着重介绍了该公司作为苏州工业园配套服务的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伴随工业园发展的历程。通过介绍,对无水港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无水港:具有海关、保税区或产业聚集区综合功能的内陆产业园区,是有水港的内陆延伸。通过与海港、航空港的快速物流通道的建立,使货物进出关等业务可在内陆进行,提高货物进出口的效率。
黄远新(遂宁县委副书记、西南交大教授)“无水港与产业聚集区互动发展浅析”,主要介绍了四川遂宁西部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发展和启示。 物流经济大讲堂分会场:
蔡进(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格局”,通过一组中国宏观物流业数据介绍,展示了我国近十年物流产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如:近十年我国年物流产业总值平均增长22.1%,物流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4.1%,中国未来市场容量可达5.1万亿等。物流成本占GDP的18.1%,而发达国家平均仅占8.9%。
张晓东(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副院长)“中国工业物流情况与发展建议”,从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介绍开始,详细分析了中国工业领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下一步不同工业行业物流发展提出了初步思路。
3、感受与建议
总体感受:内容多,学术水平、质量鱼龙混杂;
会议的价值:中国物流学会年会是国内物流领域最新的管理思想、最新的技术理念、最佳的实践经验的展示平台。为我们了解国内最新物流发展动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建议:从事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加入这一组织,领导应成为这一组织的高级别会员,每年都应派人参加这一会议。通过这一平台,不仅可以了解学习物流领域最新知识和经验,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还可以广交朋友、拓展思路、展示成就,对国际物流公司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会议遗留
由于会议组织的问题,我们想要深入学习的一些幻灯片讲稿未能拿到。会议期间也同会务组进行了联络,他们的答复是在会后统一整理,发给会员代表。接下来,应该继续与会议组织者积极联系,争取及早拿到相关资料。
赵伟东
201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