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德做人
修德做人
据说,不论是东方的女娲在捏人时,还是西方的上帝在造人时,他们都没有任何偏爱,只是平等给予每个“物体”以人的生命。而在今后的旅途上,有的人出类拔萃,有的人一生平庸,有的人违法犯罪。究其原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他的人生轨迹有着决定性影响。
谈到德的特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任宝菊教授认为,其实,德这一概念并不空泛。我国文化沧桑几千年,历久而弥新。它所提倡的日用伦常,是人们在讲礼仪、崇规范、重人伦中,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逐渐固化而来,最能反映人类的普遍性、根基性、共同性,最具有调适人日常生活方式的适切性。
关于修德与做人,远在2500年前,先贤就有这样的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德育,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拿生儿育女来说,首先,生子离不开德。一个人如果有德,讲“仁义礼志信”,则能时时保养五脏,而五脏调和了才能生子。如果不能生子女,要看自己行为举止是否不当。如果缺少德,自己又不改正错误的行为,无子必然是一种报应。除生子外,教子更离不开德。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本身比单纯生育一个孩子难很多。如果孩子和父母都讲“仁义礼志信”,孩子才能贤良,今后才能成为栋梁。如果孩子都贤良了,那么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才能存德存仁,呈现祥和之象。
古人还认为,修德与做人是一个春风化雨、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时代,在人格素养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能够接受最有价值的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记永恒的真理,必将受益终身。
如何修德呢?古人看来,首先一定时时关照内心,不断提升素养。善恶就在一念间,心里想着善,行为才会善;如果想着恶,即使帮助别人做了好事也并非真心。所以一定要时时关照自己的内心想法,对于任何事情,要内观自己的起心动念,问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做?自己是如何想的?发现不好的念头,一定及时改正。其次,还要时时悔过并悔而改之,处处小心谨慎,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凡是好事、善事,不能认为事小就不做。而对于坏事、恶事,也不能认为事小就可以做。所以,有德的人在独处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君子善独其身;而小人最怕和其他人在一起时暴露自己,而独处时又因为没有他人监督而做坏事。孝亲尊师是根本
目前,被媒体称作“孝心感天动地”的小邵帅,正成为当代孩子学习如何做人的榜样。邵帅1岁时父母离异。12岁时,在北京打工的妈妈患了白血病。为了陪伴妈妈并治好妈妈的病,品学兼优的邵帅尽管在书法和绘画方面获得过国际大奖,他仍然选择搁浅自己的爱好,甚至放弃了到徐州最好的中学上学的机会,央求姥爷到当地教育局办理了申请休学一年的手续,来到北京照顾生病的妈妈。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来到医院给妈妈做饭,回家后再做中午饭。当得知治好妈妈的病需要骨髓移植时,他争着要医生为他和母亲配型。为了省钱,他从不在外面吃饭,不买汽水喝,什么都舍不得买。现在,他最发愁的是为妈妈治病的钱从哪里来?面对这些,邵帅的解释很朴素:我爱妈妈,她给了我生命,没有妈妈哪有我啊?哪个孩子碰到这事会不救妈妈啊?
邵帅的事迹在向我们诠释了“教亲尊师”这四个大字。在如何做人的教育中,孝亲尊师内容历来被看做是根本中的根本。在我国,没有哪个朝代不重视孝道的。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精忠报国、事业有成的优秀人士,都与从小听从父母善言、尊敬奉养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分不开。凡是从小不敬父母、不敬师长的人,长大后多不讲信用、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无恶不作、干尽危害他人的事,自然成为不孝父母的逆子、败家子。当今社会,不少地方评选党政领导和先进,也把能否孝敬父母、家庭和睦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看作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台阶。
自古以来,我国将孝顺父母称为孝道,尊敬老师称为师道。师道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而尊师是孝道的延伸,若不尊敬教师,不听老师的话、不好好学习,就是不孝敬父母。为什么这么说呢?父母最信任老师,总是希望子女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导办事,因为老师关心、爱护、教育学生的慈善之心同父母对待子女的慈善之心是一致的。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是无法估量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世界上最希望一个人有作为的,最真心愿让一人超过自己的,除了他的亲生父母之外,就是他的老师了。”又说:“当老师的,即使是水平不高的老师,也都真心诚意地盼望自己的学生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做梦都想着自己的学生们进步了,成绩提高了,比赛得胜了,个个成才了。老师盼望每个孩子都好的心情是一点都不用怀疑的。” “德”高望重的首富
巴菲特是世界首富,也许,大家都希望孩子能成为他这样的人。
巴菲特是个什么人呢?论起巴菲特,国内著名的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研究者和传播者刘建位撰文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巴菲特太会做人了。2009年5月,他到美国专访巴菲特,最大的感受是巴菲特待人非常谦和。在记者会上,大家不断追加提问,很多人还要求合影签名,79岁的老人有求必应,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始终满面笑容。人们吃惊地发现这位世界首富竟然会亲自开车到机场迎接客人。即使是得到别人的一点点帮助,他也会极其隆重地表示感谢。巴菲特公司总部只有16个人,虽然只有他一个人做决策,却能管理2万亿人民币的资产。巴菲特对他控股的几十家公司的经理人非常放权,平常很少过问,只是年终看一下报表,但这些人为巴菲特工作,甚至比把企业卖给巴菲特之前给自己打工还要卖命。刘建位感慨道,在所有投资大师中,无疑巴菲特赚的钱最多,做的事业最大,不仅因为他很聪明很能干很会判断人,最重要的是他待人很真诚很坦诚,因此别人对他也很信任很忠诚。
说到“德”刘建位还提到了李嘉诚。2006年4月,30多位中国内地著名企业家到香港集体拜会华人首富李嘉诚。当电梯门打开,没有想到年逾七十的李嘉诚亲自站在电梯口迎接他们,谦恭地和每一位来客握手,一张一张亲手递上自己的名片。吃饭一个小时,他到四桌分别交流15分钟。拜访结束,李嘉诚又亲自送到电梯口,一一握手告别。电梯门合上之前,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
此举,让刘建位想起李嘉诚致辞的开场白:“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教孩子做什么人
天下之人,没有一个相同的,更不能十全十美。自然,教孩子做什么人,答案也非常宽泛。除了上面提到首先做孝亲尊师的人外,还应根据孩子的“弱项”,定下教育目标加以重点培养。下面所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讲诚信的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从古就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要随意对孩子许承诺,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对孩子讲诚信的言行,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如果发现孩子撒谎,应该耐心启发诱导,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第二、做有志向的人。志向是达到人生目标的动力。立个志向,树个目标,孩子才有行走的方向。为了志向,孩子才有追求。
第三、做善良的人。善良是人性人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的一缕。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只有心中充满善良,才能温暖人间。
第四、做实在的人。从小事小节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才能赢得他人信赖和帮助。
第五、做正直的人。正直的人平等待人,公正处事,品行端正不谋私、不贪利,不偷奸耍滑、阿谀奉承,因此受人拥戴。
第六、做有教养的人。所谓教养,应该遇事知深浅、明尊卑、懂高低、识轻重、讲规矩、守道义。有教养的人,做事中往往不以术而以德,不以谋而以道,不以权而以礼。
第七、做勤俭的人。不能因为孩子要玩什么就给他玩,要吃什么都给他吃,满足一切物质要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八、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应引导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为将来打下牢固扎实的基础。
第九、做智慧的人。智慧包括洞察力和判断力。人有了智慧,就懂得如何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迅速将转化为能力。如果没有智慧,知识就会失掉价值,有知识的人就会变成书呆子。
第十、做健康的人。不但身体要健康,心理更要健康。快乐不在心外寻求,只能在心内寻得。如果整日忧愁、苦恼、失意,这样的孩子没有乐趣,将来很难获得幸福。教育方法并不难
在题为“如何学习做人教育”的讲座中,叶波曾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位孩子的妈妈告诉他,在学校学完《弟子规》后,孩子响应老师“号召”,一回到家就要张罗给妈妈洗脚。妈妈不同意,孩子这么小,打翻了脚盆怎么办?叶波对她说,打翻了更好。她纳闷,为什么?叶波告诉她,因为你让他洗脚了,成全了他的孝心。另外,你还可以当场利用这个机会跟他说:儿子,妈妈很感动,这么小就能尽孝。不过你要想一下,为什么会把水打翻?一定是双手没拿稳,下次拿稳就不会打翻了。来,我们一起把地擦干净。这样,可以借机教孩子如何拿东西,如何收拾地面。
叶波告诉大家,针对这种情况,不要有太多顾虑,也不要不舍,因为让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学习、多体会。如果这位妈妈听到孩子要给她洗脚后,摸着孩子的头说,傻孩子,你今天是不是发烧了,怎么这么孝顺?这样做,肯定扼杀孩子的孝心。
那么,怎么教孩子做人呢?教育孩子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懂得跟孩子学校的老师配合好,懂得成全孩子的孝心,成全孩子善良的举止。凡遇到这种情况,都应视为孩子学习做人的一次机会。
第二,做孩子的好榜样。因为亲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家长应注意当孩子的好榜样:立志在家当个好父母,在单位当好的同事,在社会当中当好公民。当你表现出来的行动是善的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感动。
第三,鼓励孩子多读书。读书可以使孩子明理,有一套书叫《德育故事》,依据“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而编,讲述了七百多个圣哲人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还可以引导读读《弟子规》。当孩子一旦犯了错,不等老师讲,自己就知道错在哪。比方,在教室乱跑,结果撞到椅子,孩子会说什么?“宽转弯,勿触棱”;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会想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第四,教育孩子做人要趁早。教育做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小,越小越好。“苟不教,性乃迁”。如果等他长大了,万一变歪了,再想把他拉回来,就会很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小教起。《易经》里有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都还很脆弱,这时候要好好保护他,好好养育他。所以这个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小时候就要养他的浩然正气,正确的处事待人态度。把他养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
第二篇:做人当立身修德
做人当立身修德
得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春秋)《论语·述而》
一、如何立身做人是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重大人生课题,更是每一名消防官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历史,每个民族,每个时代,每个职业都有自己对修身立德的要求,古人有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由此可见,修身立德的重要性,立德乃是人生之根本。
二、以德为先是立身做人行动的指南。
现代学者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这说明,立身做人,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强调“德“乃做人之本。何以立身,先学会做人,何为做人之本,德矣。德,有着特定的价值内涵。作为一名武警官兵,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更要培养高尚的情操,更应保持良好的德性,不被灯红酒绿的社会所迷惑。
三、以德为先是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那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和头顶灿烂的星空。高尚的品德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总是为人所尊重、所赞许、所仰慕,从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使之永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任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四、以德为先是立身做人之本。
以德为先的核心要求是对党、国家和人民无限忠诚,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立德之基。忠于党的事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
一个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工作、“牺牲”看作是理所应当的,把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利益和奖励,看作是自己进一步搞好工作的强大推动力的人,才是真正讲奉献的人。
第三篇:思修德
活出自我——浅谈人生价值观
看完《居里夫人》和《走出非洲》两部电影,不禁思考人如何生活才能体现出价值呢?人如何做才能在这广阔的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呢?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发觉自己对人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献身于科学的居里夫人以及富家女卡伦,两人迥然不同的经历,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在不同形式的思想价值观引导下不同的人生。
在没有观看<<居里夫人>>这一影片前,我只知道她是镭的发现者,曾二次获得诺贝尔奖,仅次而已.我也不曾想过去探索她的成功之秘,也不想过去了解她的生活.在我眼里,伟人的辉煌成就背后的牺牲是必然的,也是我们平常人无法做到的,索性也就远远地仰慕他们,不去管他们那些风风雨雨和惊天动地.但是,<<居里夫人>>却在无意中向我走来,让我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的感动.那时的居里夫人到巴黎学习,勤奋好学,而且被推荐到物理试验室工作,并在那认识了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居里夫人有着对物理极大的热情,她专注于工作,这也深深吸引着居里。玛丽获得硕士学位后,想回波兰工作,居里把她劝住。他说:“留在巴黎你才能发挥你物理方面的天赋,实现你攀登科学高峰、造福人类的梦想。”在这问题上,玛丽听从了居里的劝告,决定留下来。去与留,决定于玛丽自己,离去或许可以让玛丽回到波兰,回到祖国的怀抱,但她把理想建立在“兼济天下”上,于是选择留下。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夫妇俩马不停蹄地研究,甚至把研究问题带到餐桌,惹恼两位老人。我们无法忘记,居里夫人见到镭“不翼而飞”时的撕心裂肺,也无法忘记她看到镭发光时的烂漫热泪——她早已把对科学的追求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不断尝试,不断开拓。成功绝非偶然,正如她所说:“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写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在居里遭遇车祸后,她也悲伤过,迷茫过,“我要不要继续下去”,最终居里夫人的理智战胜了身体本能反应的抵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整个影片让我们感到居里夫人那种不计名利,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高尚品质。“个人是渺小的,每个人只能获取一丝知识之光,却能照亮人类获取真理的希望。”居里夫人的话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她的精神和信念将永远鼓舞我们像她一样相信真理、追求真理,哪怕自己达不到伟人的高度,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摘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
与居里夫人相比,《走出非洲》中的卡伦布里克森的命运虽也充满困难,但却大有不同。年轻的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并和他结婚。但是,卡伦对名分的追求,却付出了感情的代价,她并不爱布罗,在感情上她非常失落。有一次她在行猎中,卡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好得一位男子丹尼斯的营救,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迸出了爱的火花。卡伦在非洲以经营农场来生活,她感到那里的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亲密。不幸的是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此经济拮据,使她不得不卖出农场。可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名份,跪下来向总督求情。与此同时,她心爱得好友丹尼斯也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
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丹尼斯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才是卡
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它所阐述的内涵是深刻的,因而只有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然而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从卡伦进入非洲到走出非洲,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有了结论,但却无法概括,这个问题太大了,谁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卡伦来看,她生命的价值是为土人争取到了土地;而从居里夫人来看,她生命的价值是为人类发现了镭。做我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怎样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们是选择居里夫人的拼搏追求、淡泊名利,还是想卡伦那样跟着感觉走呢?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拥有正确良好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我们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首先,我们要学习居里夫人的拼搏追求、淡泊名利。有些大学生对金钱极其渴望,为了金钱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权力和欲望,他们盲目的追求一切,总认为金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而居里夫人确淡泊名利,将自己的奖章给孩子当玩具玩。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拥有一颗淡薄名利的心是多么不易,但我们要坚持自我,不要迷失在这灯红酒绿中,唯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引领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其次,要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这中认识在大学生范围内扩展的越来越广,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从居里夫人将他发现的第二种元素命名为“钋”,我们便可看出她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以及不计较私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卡伦事事为当地土著居民着想中,我们又怎么看出她有自私自立的个人主义?钱学森抛弃高薪毅然回国,冯志远老师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学生,他们在面对社会大众利益和个人利益,如同同居里夫人一样都同样选择了投身社会教育和科学事业。在他们眼里,只有把个人所得搁置一边,才能清楚认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同时,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不仅是对金钱,更是对生命。居里夫人随年薪4万,却依旧生活简朴,连来采访他的记者都感到很惊讶,我们大学生虽不必像她那样,但不乱花一分钱确是应该做到的。不要将自己的人生浪费在挥霍中,这不仅是对金钱的挥霍,更是对生命的挥霍。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正确分析个人特点,确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只有确立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
第四篇:普法、修德、守法
在学习了校园网上设立的学法律、学德育、学校纪、学文明专题,链接法律、德育与校纪主要知识条文等内容后,我深刻的体会到守法、修德、守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应该铭记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法治、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做到知法守法懂法;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宿舍安全管理制度等。
首先,我们要了解,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事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全立命之道。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的运行。也许有些人对此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一个有规则、有规矩的社会中生活,你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的自由吗?当然不能!做为一个社会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也不会拥有自由。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想象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律己,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犹如我们应该把守法成为一种习惯,对于校规校纪,我们应该保持同样的态度。人们常说,“大学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校规校纪就是我们的“法律”,当我们做出违规行为,同样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其次,是关于德育方面我的理解。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文明之邦”、“礼仪之都”的美誉。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生活的根基,良好的纪律是我们学习的保障。这对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秩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明礼仪之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知识重要,修身更重要,当然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修德为立命之本,知识乃养身之资,身体是创业之基。
三者缺一不可,皆有所憾。所谓“三好学生”,便是如此。假若不能兼得,只能取一,当先取“德”,修德为要,岂不见三好学生奖状上以“德”居首吗?无此立命之本,纵才高八斗,亦是枉然。更甚者,祸国殃民。因此,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先修养道德作为首要任务,这就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然,练武者可杀人;学医者亦可杀人;当官,从事影视及其它行业的皆可祸害国家与百姓。反之,便可利益众生。故尔,德为立命之本,其它都为次。
通过这次的“普法修德守纪”教育我充分认识到修德守法守纪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责任和义务为此作出努力。为此,我愿作出郑重承诺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自主学习,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第二,教室是学习的环境,教室内不玩手机,不看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不听MP3,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做其他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
第三,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服从任课教师的管理,不得顶撞老师;
第四,专心学习,建立良好正常的同学关系,学会自我管理;
第五,尊重并听从班委的管理;
第六,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
同学们,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向往崇高,崇尚美德,是我们的愿望;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是我们的职责。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守法、守纪律、讲文明的大学生,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的校园。
第五篇:做人以德为先教案
第三课 感受道德之美(第一课时)
一、做人以德为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2.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 3.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
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丁丁现象”
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老太太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
报纸针对丁丁的遭遇,就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了一场大讨论,通过丁丁与老太太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对丁丁行为的赞扬与激励,对老太太及亲属的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就连当初撞倒老太太后逃之夭夭的那个年轻人也给报社写了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大家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
案例分析提示:“丁丁现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肇事逃逸者因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个人良心的谴责而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说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幻灯片)探究问题②: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由“丁丁现象”拓展开来,由学生列举,然后分类归纳,概括为五大方面:(幻灯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就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板书: 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探究问题:上述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教材关于诸规范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突出的思想现实,设置以下几个辩题:
辩题①:讲爱国是唱高调,与我无关,我只想做好本职工作。辩题②: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
辩题③: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辩题④: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
这些问题多数要在后面解决,所以在这儿,只需议一议,明白道理即可,不要过度展开。通过辩论,解决以下问题,达到以下共识:
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学会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认同“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做人都要明礼,做事都要合礼”这一基本要求,养成依礼而行的良好道德习惯;认同“团结”和“自强”的道德要求,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培养自强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多劳多得”与“敬业奉献”并不矛盾,培养敬业奉献的道德信念。案例2:谢延信与罗映珍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担起了照顾瘫痪的岳父、病弱的岳母和痴呆的妻弟的责任,无微不至,精心照料,33年如一日,用一颗赤子之心演绎了一段家庭美德佳话,被评为“中华孝老敬老之星”,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罗映珍的丈夫是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因公负伤昏迷不醒。在守候丈夫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映珍用爱和信念书写了一曲呼唤生命的动人旋律。在罗映珍的感召和呼唤下,她丈夫终于站了起来。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探究问题①:在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庭道德。
探究问题②:说一说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列举。最后,教师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五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板书: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探究问题: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教材上找到。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尊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作为重点。为此,设置三个活动:
首先,互动在线:讲一讲《我的敬老故事》。交流问题:如何与老人沟通?
通过此活动,从情感到理性,认同和接受“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学会与老人交流沟通,强化亲情。互动过程中,为增强情感渲染效果,可以使用手机与家长即时沟通。然后,组织一次辩论:
正方:勤俭持家应提倡;反方:勤俭持家已过时。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懂得“勤俭持家”与追求幸福生活并不矛盾,认同“勤俭持家”的道德要求。
最后,互动在线:小组合作,总结一个《和睦邻里十宜十忌》。谈体会:处理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尊重、友善、关心、谅解、互助„„”等道德要求。案例3:四幅漫画
探究问题:结合漫画,谈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②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③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板书: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首先,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社会公德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探究问题①:谈一谈我的公德表现。探究问题②:议一议公德意识与人品。;通过谈一谈,反思自己的公德表现及公德意识;通过议一议,把公德意识与人品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体验导行】 1.学以致用
(1)餐厅里,大家有秩序地排队打饭。这时,一个男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径直挤到售饭窗口。队伍一下子骚乱起来,后面的往前挤,队伍乱了套。
①请你评论一下夹塞儿的男生的行为。
②结合此事,说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中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
(2)周恩来的七条修身要则:①加紧学习;②努力工作;③习作合一;④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①说一说同伴在个人品德方面有哪些让你赞赏的亮点。②找一找自己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2.课堂小结
运用“盘点收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3.布置作业
(1)你认为自己在家中做的哪件事情最能体现何种家庭美德,写下来。
(2)为教室、餐厅、公寓、广场、操场、公厕等场所设计几条社会公德警语。
③小组合作,开发一份《个人品德修养计划》。
六、教学反思
(1)德育目标明确,德育效果好。
这节课扫除了学生观念中的一些盲区,对道德的内涵、各种道德规范有了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认可道德,拉近了学生和道德认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行动的自觉性,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德问题,教师自身如果没有研究思考,没有深刻理解,没有把追求崇高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观,那只能是照本宣科,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首先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坚定自己的信仰,学生才可能“信其师,信其道”。
(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这一节的设计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接受。这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和讲解、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整节课就像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在不经意间开始,又一步步走向高潮,环环相扣,使人不能放弃,最后又似春风化雨般结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使学生爱上德育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德育的实效。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设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急于知道道德是什么,有哪些内容?但教师没有简单地把教材的内容告诉学生,利用案例分析、问题探究,更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深刻领会道德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言,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在此基础引导分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在主动的研究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并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4)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实际,找到德育的切入点。
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很熟悉的话题,而问题设计更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能吸引学生,师生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材料积累,必须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读报、上网积累材料,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