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西方婚礼习俗比较
东西方婚礼习俗比较
031D10137 孔美霖
婚礼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除了双亲和新人,肯定还会有的是宾客.东方文化国家时兴结婚送钱,也就是常说的“凑份子”或“红包”,也有地方叫给“看喜钱”,比如中、日、韩都有类似做法,而且好像已经形成了惯例。在中国,亲朋好友办喜事,参加婚礼给“份子钱”约定成俗。在西方一些国家,人们一般给新人发个贺卡、送个花束、或者是送个象征性的纪念品什么的,礼轻情意在。也有些国家,比如像美国,新人们会列个礼品清单,清单上的东西五花八门,大到汽车,小到咖啡杯,亲朋好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赠送。这样做的好处是新人收到的礼品是有计划的,而且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省得自己再去置办了。如果有人选了某个东西,就从单子上划去,别人不再送了,不会重复。西方国家一般很少有给新人送钱的。
不难看出,东方文化观念似乎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不知道新人需要什么,与其送他们不一定喜欢、或者不一定需要的东西,不如给钞票,新人们自己需要什么自己买,他们爱怎么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再说了,你送的东西如果已经有人送了,岂不是造成浪费和不便。还记得咱们国家六、七十年代人们结婚家里收的带喜字的洗脸盆多得摞起来老高的情景吗?这么多洗脸盆一辈子也用不完啊。呵呵!东方人的观念似乎更实际、实用,给什么东西都不如拿钞票实在。西方文化观念讲究的是“礼轻情意在”;也有西方观点认为“给钱”显得不真诚、不重视,有“敷衍”的嫌疑。有个别情况客人送个红包时,还得表示歉意说忙碌没来得及买礼物。总之西方观念讲究真诚、礼不在重,重在参与和表达。
东方与西方文化不同,任何事情都要拿到其文化背景下看。东方的不能拿到西方去,西方的做法到了东方也不一定合适。当然,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也是在发展的、交流的。
第二篇:东西方婚礼习俗
(一)筹备婚礼
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貌,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从“纳采”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当然,这四个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在中国,传统上,迎 亲之前,新郎要先向祖先行叩拜之礼,然 后带着迎亲的队伍、抬着花轿到新娘家迎娶新娘;返回新郎家后,新人在婚礼大堂向天地、父母及亲朋行叩拜礼;礼节结束后,新人入洞房,喜宴开始。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整个婚礼仪式过程都伴随着鞭炮和欢快的乐曲。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等。整个婚礼过程严肃、庄重。
(三)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上,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新娘的礼服上有大大的凤凰图案,新郎往往在胸前戴一朵大红花。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从罗马时代起,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
(四)在中国,传统的婚宴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在西方,传统的婚宴同样也很盛大,但婚礼十分简短。婚宴以舞会结束,新郎新娘共跳第一支舞,以庆祝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然后所有的宾客都可以伴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
(五)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物质生产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 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 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第三篇:婚礼习俗比较
婚礼目的:婚姻、生育是密切相连的。婚姻的目的,在传统的 中国社会看来是广家族、繁子孙。婚姻者,“合二姓之 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人道所以有嫁娶 何? „„重人伦,广继嗣也”(《白虎通义·嫁娶》)。这里均强调了婚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 身繁衍的需要。当然,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缔结婚约的一个重要目的。孟子就曾提出“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宗教对婚姻中的生育问题也 给予了密切关注。比如道教,它是一个非常重“生”的 宗教,并素来以“乐生”、“贵生”为宗旨。道教还有不 少专司生殖或与生育子嗣有关的神仙,如西王母、九天 玄女、碧霞元君、后土神(又称后土娘娘)[8]
。道教《太
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也就是说两性结合组成家庭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在这些宗 教的影响下,结婚礼仪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围绕着生 育来展开,例如传统婚礼上新房里“铺床”仪式中洒在 婚床上预示着“早生贵子”的花生、红枣、桂圆和莲子 以及新婚夫妇坐帐时同吃的“子孙饺子”无不显示着 生育后代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同样在西方社会,其生育观也具有浓厚的神学色
彩。基督教认为,上帝(耶和华)按照自己的意志,在 七天之内创造了天地万物,并根据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圣经》在诗篇第 127 篇第 3 节里说: “儿女是耶和华 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神所给的赏赐。”在西方文 化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们认为儿女是上帝给 父母信仰的报酬,是上帝向他们显慈爱的明证,所以为 了遵从上天要求繁衍后代的明确旨意,鼓励生育也曾 经是西方传统婚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圣经·创 世纪》中,上帝对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就许诺让他的后 裔“多如天上众星”;对亚伯拉罕之子以撒的祝福是让 他的子孙“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由此可见,结婚 和生育除了具有历史和社会学上的意义之外,作为最 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也获得了神学意义。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 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 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 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 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
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男女 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
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 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 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 的声望。
婚礼信仰: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 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 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 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 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 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
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 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 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 局。
1. 婚姻的社会地位
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婚姻被
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之关键,传统典籍《礼记》说道: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 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对待婚礼,人 们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此外婚姻也被认为 是天地之本源。如《礼记》云: “天地合,而后万物生 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道教《易传》也强调: “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 也。”很明显,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正 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 性与不可颠覆性。
在西方社会,受基督教影响,人们认为“婚姻是上
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 的约定。”《圣经》中阐述,婚姻的目的有三: “一是男女 互助„„。二是性亲近„„。三是延续和繁衍人 种。”基于此,婚姻的神圣和权威在西方基督徒中是不 可动摇的,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诫命。在基督徒 看来,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每对夫妻的婚 姻都是独特的,在神眼中有独特的意义和目标。他们 藉婚姻来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 的盟约。
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 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 位。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 “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 也。”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 的位置使然,[5]
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
思想的影子。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 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 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
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 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由于佛教主张“人人 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 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 信仰。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 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6]
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
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
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 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结婚被称作为 “匹配”,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 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 重,这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至于缔结婚姻之后 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 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也就是说做妻 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 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 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 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 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 素: “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 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 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 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相比之下,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
基本平等。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 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 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 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 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 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奥古斯丁曾说: 神早 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 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 ·48·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肋骨 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7]
所以,基督教认为
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正 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 “这是我骨中 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 上取出来的。”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 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 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 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 倒另一方。
婚姻审美: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 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 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 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 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 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 红火火,幸福美满。
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
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 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 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 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 吻合。
研究一: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研究二: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通过研究中西方婚礼的差异,我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特点:西方的婚礼是纯洁浪漫的,而中国的婚礼是喜气洋洋的;西方的婚礼看重的是感觉,而中国看重的是仪式。中西方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不同,也就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婚礼风俗.虽然有着不同的习俗,但是无论是哪里的婚礼都充满了祝福和笑声。婚礼的内容:1时间上 2形式上 3
第四篇:中外婚礼的习俗比较
中外婚礼的习俗比较
作为一名婚礼工作者,我想来谈谈中国与国外在婚礼仪式上的习俗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首先先谈一下中国的婚礼
婚通昏,我们的祖先选择黄昏时间进行婚礼,正是符合天人合一,阴阳渐替,古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因此婚礼一定要着汉服,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礼仪。
一、1、中国婚礼--传统婚俗之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 “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2.汉民族的婚礼形式: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包括: 1)纳采:男家清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作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4)纳征: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6)亲迎:到婚期,新郎乘黑驱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一套纷繁复杂的婚礼程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映射出我们民族的智慧。3.婚俗礼节的含义 1)新郎亲自前往娶亲 一是重视夫妻感情;
二是对女方的尊重与保护,同时便于应对娶亲路上可能出现的意外; 三是运用天地、阴阳、刚柔的理论,主张先天于地,阳先于阴,刚先于柔; 四是抢劫婚时代的婚礼风俗遗存。新郎是抢亲的发起人。
2)新娘哭嫁:最初是由于被抢感到恐惧流泪,后来形成了一种婚俗,代代相传。封建时代哭嫁是不满于包办婚姻,在婚姻恋爱自由的时代,哭嫁是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的依依不舍。3)新娘的红盖头:相传汉魏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民间娶亲根本无法照正常仪式进行。出于安全考虑,婚事一说定,便用红纱巾将新娘的头蒙上,新郎将新娘接回,到家后揭开红纱巾拜见公婆。新郎和新娘便成为合法夫妻。另外,从美学文化角度看,红色喜庆热烈,合于婚礼的气氛。红盖头对于新娘除了遮羞以外,既可表现了新娘的含蓄朦胧美,又可诱发人们对于新娘种种美的想象。4)结发夫妻:
一是结发就是束发的含义。古时候男女幼童是披头散发,到成年时才把头发束起来。男子20加冠,女子15岁及笄。刚一成年就结婚的夫妻成为结发夫妻。
二是古代女子许配人家后,便用一根丝绳把头发束起来,表示自己有婆家了。到举行婚礼时,由丈夫亲手解下头绳。这种被称为结发。
三是新婚时男女双方各剪下一绺头发,结在一起作为夫妻恩爱的信物。
5)交杯酒:喝交杯酒,古时叫作合卺之礼。卺,是用葫芦作的酒具。每逢娶亲,人们便将大小适中葫芦从中间锯开,成为两瓢,瓢里装上酒,新婚夫妻举杯共饮。饮后将两瓢合二为一,谓之合卺。
6)撒帐:撒帐是我国传统婚礼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北方称撒帐为撒核桃枣儿,南方则称作撒五子。
7)闹洞房: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期,那种恣意的与女子发生关系的行为得到禁止,为解决集体占有和个体占有的矛盾,通过闹房的方式化解人们的情欲。
8)听房:即是在新婚之夜,新婚夫妇的亲属或邻居偷偷在场外倾听新房里新郎新娘的动静,包括语言和行动,中心是偷听新婚夫妇第一次性生活是怎样进行的。
二.西式婚礼
1、中西婚礼区别
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庄严肃穆,中式婚礼喜庆热闹。中式婚礼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现代婚礼中保留了西式婚礼简洁的特点。中式婚礼举办场合随意,西式婚礼场合限制在教堂。
2、结婚戒指的由来
戒指的由来据传是中国唐代唐太宗的独孤皇后所创,是在自己每个月不方便时,套上一枚戒指,告诉皇帝此时不可行房。结婚戒指据传是始于1477年,迈士米尼结识了玛丽公主,且为公主的美丽和优雅动人所折服。虽然他明知玛丽公主已许婚给法国三储,但痴情的迈士米尼还是要向公主一表自己的爱慕之心。于是他便专门打造了一枚雕刻精细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公主。玛丽公主最终为迈士米尼的真诚所打动,答应与其结为伉俪。自此,以钻戒为信物便成为了西方婚礼的传统。
3、婚纱为何是白色的? 在西方,原本女孩出嫁的服装颜色是没有严格规定的。直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订制了一身洁白雅致的婚纱,由此,白色婚纱便成为西方婚礼的正式新娘礼服,直至今日。按此以后的西方婚俗,婚纱只能是白色的,只有再嫁妇女才选择其他颜色,以示与初婚的区别。
4、西方婚礼新娘身上一些“特别”的东西(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dan,something blue)
(1)、一点旧的东西。这样东西必须是一位有着幸福婚姻生活的女士提供的,寓意着幸福生活从此相传。
(2)、一点新的东西。当然是指新娘的礼服和鞋子了。当然,按西方的传统,新娘自己制作礼服是不吉利的,在到达新婚典礼现场之前,被新郎看到穿着婚纱的新娘也是不吉利的。(3)、借来的东西。新娘身上借来的东西需是金质的,寓意将来能有好的财运。(4)、蓝色的东西。有的新娘系一条蓝色的丝带或饰物,因为蓝色象征谦虚、忠诚和坚贞的爱。
5、抛捧花的意义
西方婚礼在酒宴结束后,新娘要将手中的捧花抛向身后未婚的女性,以祝愿得到此花的女性即将成为下一个新娘,步入神圣的婚礼的殿堂。与此意义相同,也有新郎取下新娘的吊袜带,抛向身后的未婚男子,得到者将寓意其成为下一个新郎。
6、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因此婚礼大多在教堂举行。由牧师或神父为新人祷告、证婚,则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为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美国新人的婚礼既是一个法律程序,又有其社会意义。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因此每一个州的关于婚姻的法律要求均有不同,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申请登记结婚者的年龄必须年满十八岁且双方没有血缘关系。新人需向他们居住的地方政府申请登记结婚。取得结婚证书后,由新人自己决定是由法官、牧师、神父还是教士来主持他们的婚礼仪式。婚礼仪式结束后,照例有婚宴和舞会。欢娱场面结束后,新人便要开始他们的蜜月旅行。此时,亲友们往往会跟新人搞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设一些障碍,如在汽车挡风玻璃上涂一些东西,迫使新郎下来擦车,或在汽车后面挂上一长串空罐头盒,使汽车开动后后面叮当带响。法国新人的婚礼布置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的,从布置现场的鲜花,到新娘的服饰,以及其他的布置装饰,通通是白色的。法国人认为白色是纯洁无瑕的颜色,以这种颜色来装饰新婚典礼,喻意婚姻是纯洁无瑕的。英国新人的婚礼大多在正午举行,仪式结束后会有午餐会,称之为“新婚早餐”。英式婚礼结婚蛋糕的顶层被称作“christening cake”,这层蛋糕新人按习俗会保存到他们第一个婴儿出生。
德国的新人会被红色丝带和花环拦在他们举办婚礼仪式的场地以外,只有新郎掏“红包”或通过机智问答以后方可被放行。德国人也会“闹洞房”,只不过是在婚宴过程中。与中国传统不同的是,德国婚礼的高潮是宾客纷纷将碟子摔碎,以示庆贺。
总的来说中西方婚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婚姻是神圣的,是高贵的,是圣洁的,是不容侵犯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西式婚礼同时很多的外国人选择了中式婚礼,这是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全球化,更好的利于我们交流沟通、分享。
09国际汉语教育
姓名:窦海巍
学号:092108003
第五篇:东西方管理比较
东西方管理比较
——对其不同处的分析
摘要:东西方管理差异与其历史管理的发展密不可分,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这些不同一起影响着东西方的管理,也由此产生了是与自己的管理方法与理论或者说是思想。
关键字:东西方管理差异,管理的历史,社会制度
在借鉴过一些书籍后,了解了一些关于管理的历史发展,也了解到东西方管理的差异。但是这些只是纯属是看了别的书籍后所了解到的知识,自己本身没有深入的体会与实践,所以此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创新的论文,望见谅!
想对东西方管理进行比较就必须对东西方管理的发展进行宏观的把握,并系统性地了解东西方管理的发展。“东西方管理思想有其内在的相同之处,这种相同源于对人性的根本认识和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东西方管理最大相同之处莫过于其管理的目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究其不同,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西方管理一直都有相应的管理理论进行具体指导,而中国从古至今都有管理方面的思想对人们进行深刻的影响;西方是资本主义在管理,而东方有社会主义,而且其历史上多为封建社会„„
一:人们对宗教或是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影响了人们
“家庭问题在东西方观点不同,这个问题和宗教有关。西方的宗教强调个人的作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而中国则不然。中国的社会没有严格的宗教组织,或者说中国没有严格定义上的宗教”。不论是重视宗教还是重视家庭,这都是人们思想的落脚点,即人们习惯于将自己投身于什么,在做事情时总是先考虑什么。
所以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为激发员工就必须考虑这一点,所以这对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比如当要对人进行物质或者精神上的鼓励或者是惩罚时,西方人会考虑到其在宗教信仰上的需要,精神上的偏靠于宗教思想的鼓励性措施应多一些,而东方将会根据社会上的家庭特点进行管理,一般会对其家庭性的问题进行解决。
除了在奖惩制度上考虑这项差异外,管理者也应该试着在平时的管理中也有效地运用这项差异,毕竟员工工作不仅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如若够讲一个特点巧妙地运用到平时的管理,那么将能创造的效益应是可观的,也必定是可喜的。
二:西方人讲求理性,东方人讲求科学性
“西方以现代科学的理性精神作为他们主要的思维基础”,西方国家有的建国时间很短,没有自己的传统的文化,所以讲求科学性的特点较为明显。因为,他们必须有解决当下所发生的管理上的问题的方法,他们没有历史可借鉴,就只能站在所面临的问题的角度上去思考解决办法:他们开始社会生产,但是没有科学的管理,于是就产生了科学的管理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越
来越强烈,人们就发现管理忽视了人这一主观因素,于是就产生了行为科学。凡此种种都发映出,西方世界是遇到一个问题,就寻找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他们的理论是断断续续的,在纵向比较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却又都是很孤立的。
这一特点就无形中促使他们将解决办法与当前的科学技术相联系,从而在长期以来形成了科学化与理性化的管理。再者,西方的科学技术发达,也有能力将不同领域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西方人形成讲求理性,讲求科学的管理方法。
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说“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这种现象是历史所导致的。
东方人就不同了,东方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统治千年的经典思想。这也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都很熟知的。
西方人讲求理性,东方人讲求科学性。我想这应该也不仅反映到了管理中,在其他的很多领域中,这种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大家都很熟知的医学吧,东方人用草药,治的是本,而治本就必须从整体入手,了解整体的构造,再了解其病因,从而明白哪些不同的器官共同导致了一个疾病;西方医术则不同,它们都是直接去了解病人哪里不舒服,哪里不舒服就从哪里入手,只解决出问题的地方,不管也不思考别的导致疾病的因素。但是不得不承认,当西方的这一思想应用于管理时,总能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跨越性的进步。
三:东方人讲求灵性的思考方式,较偏重于重感情的思维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关于管理的思想,而且空前的繁盛,其中,以儒家为主要代表,法家思想作为辅佐性的思想。“以人为政治管理的中心”,“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心”,“以计谋为交往中心”。中国自古提倡的是中庸之道,即知进退。懂得明哲保身,该忧天下时忧天下,该享天年时享天年,不求永久的地位权势,但求一生的平安无所争,这也是中国自古擅权术的表现。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关系大国,这已经成了中国人思维里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思想,及“关系思想”,中国的人际交往很是复杂,这也一定要继续下去,难以截止的一个现象。
东方人思维方式较为灵活,就在于人际关系,这有利也有弊。一般我们都会想考虑到其弊端,徇私都不可避免的为了舞弊,这将是对明文条理的挑战,无视纪律,滥用职权等一系列的坏的现象将会无可置疑地出现。但是如果关系很好的人或者说是相互之间很了解的人在一起工作,无论他们是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关系,或者说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这都有益于工作更有效更快速的完成,而且因为彼此间的了解,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在其位人恰有其能力,这岂不是管理者所希望的么。
管理者了解东方人讲求灵性的思考方式,较偏重于重感情的思维方式这一社会特点,对其企业的异域发展有很大的必要。在所开办的企业中应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建立什么样的运行模式需要考虑到这些。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应再过分强调东方管理西方管理,我们应该学会变通地使用东方思想与西方理论。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无法全方面的了解世界的各个不同地域的文化或者是人文精神,而现在这个年代,我们不能
刻意地去区别这些文化或者是精神。东方世界将西方有益的管理拿来使用,增添本土管理中的精确性与数学性,从而弥补本地管理上的缺陷。而西方世界就应该将东方璀璨的几千年的管理思想采撷而去,更增一分管理的灵性或者说是思想性。
融合其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发挥东西方各个不同管理方法或者是思想的有优点,致力于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条件,这也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从根本去探求东西方文化,了解其不同,熟悉掌握其不同的特点,运用到实战当中。发展经济,做到优秀的管理,成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