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1
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十二五”展望
(根据记录整理,供参考)
朱秀林
(2009年8月26日)
在这次编制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最大的收获是: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部)积极主动地关心考虑苏州大学的长远发展问题。下面,我就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发言。
一、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83所,大致分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研究生院的高校。其中“211”高校112所,“985”高校39所。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需要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它应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桥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2007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高水平大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研究型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第二,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第三,研究型大学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第四,研究型大学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第五,研究型大学要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学科水平很高,门类较为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学术声誉很高;经费投入巨大,科研经费充裕;学生素质一流,生师比例不高;管理科学规范,杰出领导掌舵;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比例高。教育部前副部长赵沁平认为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指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其中纵向研究经费不能低于横向科技开发经费,同时科技活动经费对学校运行的贡献,能与国家对学校的教育拨款相当。这里科技经费对学校运行作出贡献的是转化为学校固定资产和人员费用的部分,一般来说约占科技经费总量的30%左右。二是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相当,或者学校折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教师人数相当。三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大致在1:2之间。四是产出足够数量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从投入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集聚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从运行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拥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具有卓越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从产出角度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繁荣,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部对研究型大学的各项指标进行了量化,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比例来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而苏州大学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杰青是一个学校的未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至少要达到5个,所以,队伍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除了上述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和思路:要有真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还要有卓越的大学文化。这些软硬件部分与前面的指标体系都是高水平大学所必须达到的。
二、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
为准确把握学校所处地位,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比较:横向上,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上海大学比较;纵向上,将我校现在情况与2006年进行比较。
(一)整体竞争环境
根据民间对大学的排名,苏州大学的排名总得分持续增加,但是全国的排名却有所下降。从总体环境来看,当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高校的发展是长期的,带有惯性的。
(二)师资力量
苏州大学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到现在为止人才危机还没解决,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只是减缓了其下滑趋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个问题。
(三)教学情况
在教学方面,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个,不占优势。国家级教学名师只有今年新引进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至今还没有形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物理学院的师生共同努力才获得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现有2个(中文和数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还没有,“十一五”规划教材现有28部。
(四)科研水平
1、自然科学类。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上看,2006年与2008年分别有1项,今年有2项;“杰青”目前没有;面上、青年项目2006至2008年分别为37、45、66,今年达到82项,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从横向比较,我们远不如上海大学。2006-2008年我校自然科学项目数及经费情况一直在增长;实际到账科研经费也在稳步增长。2008年纵向科研收入为6761.33万,横向科研收入1546.17万。从专利受理授权来看,苏大近几年获得的受理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创新平台与团队的情况看,苏州大学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从SCI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情况来看,由于苏大对这方面抓得比较早,与同等层次学校比起来我校始终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另外,我们还在积极地争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
2、人文社科类。近年来,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校获得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2项。我校在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获得的项目数在江苏省仅次于南京大学。2006-2008年我校文科省级以上项目数及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纵向和横向项目到账经费都达到了几百万,这说明我校和社会政府的合作非常活跃,值得鼓励。从在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8年有86篇。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情况看,我校拥有1个教育部基地,4个其他省部基地,仅次于南京大学。从以上情况来看,说明苏大的人文社科在这几所大学中占的地位还是比较好的。另外,近年来,人文社科类博士后流动站也在增加,今年新增6个博士后流动站。
(五)学科建设水平
从学科的情况来看,我校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上落后于兄弟院校,这也是我校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落后的综合结果。学科滑坡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队伍建设。从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排名来看,我校的各个学科要排到前5名,任重而道远。
(六)存在问题
从当前我校所处的地位来看,我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其中质量尤为重要,苏大拥有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教授的数量不多。
2、人才培养。我校与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人才培养的品质与质量。
3、科学研究。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短缺,学术研究原创性和创新性程度低,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够。
4、学科建设。优势学科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还要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新兴学科方向还有待开拓,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的力度不够。
三、苏州大学的发展战略
我校的中长期奋斗目标是:通过10—15年左右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学科、区域和国际化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区域内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冲击全国高校前三十强。
我校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是: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和教育国际化。
(一)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战略
1、顺天时。顺天时就是指我校要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在国家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乃至向普及化教育的转化过程中,苏州大学要抓住机遇。尤其是当前在民办学院的竞争上,我校文正学院的招生形势很好,但是,再过几年,民办高校的招生可能会面临招生不足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天时”面向全国招生。
2、乘地利。我校地处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为我校带来新的优势和机遇。我校地处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和苏州地区的政府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3、求人和。人才危机更要求我们讲究求人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处理好三种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的关系。从求人和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建立起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谋求和谐,共同发展。从内部来看,我们要做到党政同心、上下同心、干群同心,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求和而上,共同发展。
(二)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人才强校,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划分。苏州大学始终强调三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人才绝对不是局限在师资队伍上,我们还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即富有朝气、业务精、能力强、勤政廉洁的管理队伍;另外还要有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三支队伍奠定了苏州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办学以教学为本,所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又体现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产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教师都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要引进高层次人才,苏州大学的新人要一代比一代强。当然还要积极的培养,我们一直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而培养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院对师资的培养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不能放任自由。另外,从组织形式上看,由于学术大师目前在苏州大学毕竟还是少数,有学院(部)提出的“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就是很好的创新。当然我们还要重视人才激励机制,要尊重爱惜,开创事业吸收人;主动培养,创造条件揽住人;宽容厚待,营造氛围塑造人;积极重组,投入感情凝聚人。通过这些方式来打造良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这次战略研讨会上,我们提出要对人才强校战略做一些战术调整:首先,引进人才要从以前“好的都要”调整为“从需要的中间选更好的”,因为我们的资源有限。其次,要重点培养和引进可以成为“杰青”和“大师”的青年人,这是苏州大学的希望。第三,要引进和培养一些战略科学家。苏州大学虽然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与一些同样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在德高望重的大师方面没有留下什么遗产。苏大的教授们要想在学术上有更好的建树,要获得很高的名望,就要加倍的努力。第四,要引进和培养未来新学科和新科技的贮备人才。现在我校的学科在同类型高校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瞄准目标,从现在开始准备,把目标锁定在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到那时我们就能和其他高水平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跑在他们前面。
2、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这是一所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包括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职员制度,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统,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在抓好校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要抓好中层党政领导班子的建设,并以此带动全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
从校级领导班子来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观点,大学校长,第一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二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是大学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神领袖,第四是大学整个学科建设的总体设计者。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大学校长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校领导的要求。我们都要向这四个方面去努力。从中层干部方面来讲,中层党政领导干部应具备浓厚的爱校情结、高昂的工作热情、奋发的学习劲头、严谨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谦和的人文精神等基本素质,要努力成为实干型、开拓型、学习型、专家型、复合型的管理者,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要注重以下几点:
(1)明确定位。管理即服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思想,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时时放在心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树立形象。管理者要树立形象,要做到文明、务实、大度、开拓、自律。文明体现在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务实就是要做实事,不要说得多做得少;大度体现了高知识层管理干部“知书达礼”的气质;开拓就是要在新的时代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千万不能沾沾自喜、作茧自缚,不注重学习校外的工作经验、高校间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交流;自律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重、不谋私利。
(3)强化责任。管理者要有责任意识。在行使权力的同时要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两者要高度统一。责任意识包括一流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敢抓敢管。
(4)团队协作。团结的基础是共识;共识的前提是沟通;沟通的关键是理解;理解的底线是无私。有了这种团队协作精神,苏州大学无往而不胜
(5)做“拼命三郎”。管理者还要有拼命精神。拼命精神要求判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判断的标准应当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和学校长远的利益。
3、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这是学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加大支撑队伍人才的引进力度,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学校的各个“中心”,像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动物中心、微积分中心等等都是学校有力的支撑机构。支撑队伍还包括后勤管理干部,后勤成立了民营化的教服公司集团,这是学校后勤一支重要的力量,学校将全力支持集团的发展并充分地用好它。
(三)质量强校战略
质量始终是生命线。高校间的竞争不仅是规模的竞争,而且是质量的竞争。如何把质量问题摆在一个正确位臵,我们有很多文章要做。
1、教学质量。要狠抓教学质量,要注重精英教育。所谓精英,就是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领袖人才气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杰出工作的人。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业务知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表达能力和健壮的体魄等。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经过大学学习,“怀着理想之心,带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上社会,保持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对生命的感悟力。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我们的通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尊重理想、尊重科学,善于探究,追求真理”,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百姓疾苦”,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2、科研质量。科研要注重原创性,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当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用研究包括很多基础的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转化应用。我们要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估体系,树立学术规范和标准,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要有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努力发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要认识到研究生科研主力军的作用,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研究生论文评价机制,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待遇。
3、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要择优发展,突出重点。各学院(部)、各学科要从各自实际及发展趋势出发,找准定位,使各学院(部)、学科各得其所,各有所为。重点学科建设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4、重点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重点建设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现代光学与技术(信息光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免疫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软凝聚态物理及其交叉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与安全评价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十字运动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当然,以上列举并未穷尽我校重点建设的方向。
5、人文社科。人文社科任重道远,要密切关注地方经济、人文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争取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在构建文化氛围、辐射文化气息、实施文化强校战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文化强校战略
1、大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要把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从学校文化精神中汲取力量。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一些用数据指标反映的“硬实力”外,还应着重建设“软实力”。
2、什么是大学文化。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认为: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教育界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也有诸多解释,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大学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构成。名人轶事是大学文化传统中最生动、最具感染力与教化力的部分,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3、文化强校建设。(1)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体现在大学校风、学风中,尤其是大学的校训或办学宗旨,集中体现了大学文化精神。
可以回顾一下我校的精神文化渊源:
①我校前身之一东吴大学在建校之初,就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并确立了“注重学业,培养品格,树立优良学风,提倡服务精神”的办学宗旨。
什么是完人?毛主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培养完人是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曾提出,“从哲学上来讲,理想主义带有彼岸性,你可以尽可能地逼近这个‘彼岸’,但是你永远到达不了‘彼岸’。她‘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理想主义是‘彼岸’的一座灯塔,如果没有她,就无法照亮‘此岸’。”人要有理想,国家要有理想,大学更要有理想!
大学的理想主义告诉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理想办学就失去了方向。解读校训我们看到:“养天地正气”给予我们力量,“法古今完人”指明我们方向。只有确立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才能做到“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才能做到“正人心,救民命”;才能做到“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才能做到“朴勤谨诚”;才能做到“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才能培养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社会之责任”三者统一的完人。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我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
②张謇创办的我校前身之一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以“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为校训,要求学生“尊崇国体、恪守国法、义勇奉公、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敬学长、重公德、以求社会之信仰;坚守志、操习勤、耐劳累、养学艺、养成独立之精神;贵时间、重秩序、勉运动、节饮食、卫身体、洁衣服、整居室、养成自治之习惯;遵守校规,服从师训。”
③1920年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办学宗旨,创办人和主校政的唐文治说:“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此时办学,必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惟一主旨。务望诸生勉为圣贤豪杰;其次,亦当为乡党自好之士,预贮地方自治之人才„„他日救吾国、救吾民,是区区平生之志愿也。”他深深感受到人才的重要、办学的重要,认为:“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唐先生对教育抱有极高的目标:“中国最要者,在造就领袖人才„„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布吾国作模范。”且必须是“欲成学问,当为第一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为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他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正人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政者,正也。未有身不正而能正人者也,未有心不正而独能正其身也”,“人心正,而后有真正之学问,而后有真正之是非,而后有真正之人才”。
由唐先生填词的《校歌》,也是对办学宗旨的继承和发展。“俭以养德,静以养心。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④1920年创办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为院训,以研究社会教育、培养社会教育专门人才为宗旨,开创了“终身教育”的先河,师生共同奋斗十年,培育了上千高级社会教育人才,至今,我校社教火炬仍灿燃,学院精神会永存。
⑤1947年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砥砺德行、发扬文化、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创了民办高校学习的典范。
⑥1929年创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明礼仪、务实践”为校训,开创了开门办学、服务民众、勤俭办学的办学宗旨和优良校风。
⑦创办于1904年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则以“朴勤谨诚”为校训,以“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开创了我国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先河。
(2)名师文化建设。
北大前校长许智宏先生在离任时的演讲中说:“什么是大学的文化,她就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一所好大学必须有让学生感到自豪的“名师文化”。
对于我校而言,人文社科承担着传承和发扬苏大精神的重要使命。宣传部门是名师文化的发掘者。在我校的校史研究文选中的人物有:国学大师唐文治、陈石遗、钱仲联,史学家柴德庚,化学家程有庆,教育学家陈礼江,蚕丝专家费达生、郑辟疆,江苏师范学院老院长刘烈人,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有机和生物化学家潘慎明,老领导吴天石,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江苏师范学院物理学教授朱正元等等。但是,这些内容写得太少!遗忘得太早!我们要趁早收集名师文化、传承我校的历史文明。
(3)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在科学研究方面,营造一个先进的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的。科学传统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对科研过程中积累的人文素材经过“扬弃→筛选→积淀→形成规范→继承→发扬→变革”的过程才形成。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学传统,有的凝聚成校训、所训、院训,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变成传统。科学传统对大学而言,比几个人才或研究成果重要得多。它是非物质的和人文化了的文化,它是无形的,却比有形的人和物对行为和治学有更大的制约作用。它通过感化、融化和同化发挥作用。一个好的科学传统能滋润和渗透到所有成员的心灵,使人们自律和相互熏陶,好的传统比任何行政法规更具征服力。科学研究需要好的传统,好的传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4)部门文化建设。
各学院(部)、各部门都要有意识地加强部门文化的建设,使每一个工作单位成为团结、和谐、合作共事的“乐园”;各单位都要明确自己的院训、部训,各部门文化建设要彰显部门的职能特色,使之成为部门的“魂”和“精神支柱”。
4、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
实现文化强校,要求我们做好文化强校的战略选择与设计。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凝聚力设计。我们要加强校史馆、博物馆、东吴书画院等文化载体建设;我们要注重学术泰斗、大师、知名校友、著名领导事迹的宣传;我们要参照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通过校庆、开学、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提升文化内涵,激发师生爱校热情。
第二,创造力设计。我们要尊重人性、崇尚公平,从学生角度看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注重学生创造文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影响力设计。我们要在公众中树立大学鲜明的认知印象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要维护校本部东吴大学旧址等重点文物建筑;注重校徽、校训、校标色系等文化标志的规范保护,确保对外传达文化信息的一致性;要开拓渠道扩大社会影响,今后在校长分工中要有专人负责公共关系。
(五)国际化战略
1、什么是国际化。
“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面向世界发展的观点和主张。大学国际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引进”或“输出”的双向活动过程,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臵于整个世界中,在广泛吸取精华、借鉴外国先进大学教育经验和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对外传播本国大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国际文化交流”列为现代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后的第四项基本职能。
国际化不代表取消、放弃本土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化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本土化。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所谓“根深”才能“叶茂”。
因此,在大学国际化过程中,既要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也要注重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洋为中用,双轮驱动,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2、为什么要国际化。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的国际化。
二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不断提高的中国国际地位和自身现代化进程对大学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在经济上,需要有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在政治上,需要有懂得国际规则的人;在文化交流上,需要能够参与不同文明对话的人;在科技领域,要有走在科技发展前沿的人。总之,没有实际一流的大学就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国。
三是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成功的国际知名高校,高水平大学与国际知名大学是辩证统一。对于任何立志成长为一流的大学,都不可能将视野和思维封闭在本国范围之内,必须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全球化残酷的事实,如果不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哪怕这个国家规模再庞大,人口再多,幅员再辽阔,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中的‘小配角’,为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脑国家’打工,始终摆脱不了作‘别人手脚’的被动乃至依附的状态。”
3、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问题。
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指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也就是要用国际化的指标来评判学校的发展。这个指标体系是按照国际标准,按照国际一流、主流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教学理念的评价标准。我们的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都要参照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也要在国际化的视野下制定规划。
4、国际化举措。(1)人才队伍国际化。
第一,加大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人才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每个学院(部)都要有相当数量的外聘教师,最后要达到教师总量的10-20%。对于按照国际标准招聘的人才,在为他们提供丰厚的待遇之后,也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评判。
第二,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培养,鼓励教授利用学术休假赴国外访学交流。适时组织专业教师培训班赴国(境)外培训学习,使所有中青年教师都有在国(境)外大学学习工作的背景。
第三,建立各级管理干部培训制度,对管理干部进行国际知识、国际礼仪和外语能力的培训,适时组织赴国(境)外大学学习,提高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国际交流能力。
(2)人才培养国际化。
第一,“走出去”。设立学生出国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利用“2+2”等项目出国学习。若干年后,使我校50%的毕业生都有海外交流的背景。设立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基金,积极与国外大学开展研究生共同培养项目。
第二,“引进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层次,扩大规模,要有相当比例的留学生攻读学位,使外国留学生总人数达到在校生总人数的10%-15%。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引进原版教材,建设一批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和专业。今后5年内,理、工、农、医、生命科学、经济学及法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有足够师资开设外语或双语教学课程。
(3)科研国际化。
第一,采取与国(境)外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室、研究所等形式,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积极支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争取获得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第二,积极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和资金资源支持,吸收国外科研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推广和应用。
第三,鼓励并支持举办学术论坛、学术研讨、国际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赴国(境)外参加各类国际学术活动。
(4)建设境外校园。
韩国大真大学在苏州大学办了一个分校,苏州大学也可在其他学校(国家)办苏州大学分校,或者分院。每个学院都要与国外大学交一两位“高水平朋友”并保持长期友好的关系。
我国首个境外分校——“老挝苏州大学”正在积极筹办中。要把“孔子学院”办好,将苏州大学的“孔子学院”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孔子学院”,扩大我校的海外影响。
(5)营造良好国际化氛围。
第一,加强与海外校友的联络。以学校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加强我校海外校友会及海外基金会建设,扩大学校影响。
第二,推进校园多元文化建设。在校园硬件设施、宣传材料、各类标识、软件服务等方面国际化,形成环境优美、开放兼容的文化氛围。
第三,国际化可局部先行。有些学院(部)和学科可率先走向国际,进而带动全校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要充分利用苏州市对外开放的信息、资源,将苏州的国际影响引入苏州大学。
三、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展望
(一)发展方针
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的发展方针是:“稳步发展重质量、突出重点强内涵、分类管理促活力、优化资源增效益”。本次研讨会我们提出对原发展方针作一些调整,即:“科学发展上水平、突出重点强文化、分类管理增效率、优配资源促活力”。
(二)战略重点
1、实施“五个一”工程,实现五大突破。
今年,学校提出了“五个一”工程: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特别是从海外引进)特聘教授100位左右;每年在SCI源期刊和人文社科一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达到1000篇;每年申请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项;重点建设好“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FUNSOM)”、“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现代光学技术平台”等10个左右开放性、综合性、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平台;每年实际到帐科研经费达1个亿。
在“五个一”工程的引领下,我们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在973和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及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点实验室、Science或Natur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国家科研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等五个方面均实现零的突破。
2、优化校区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科学确定校园整体规划和各校区功能,尽早完成独墅湖校区建设任务,整合各校区资源,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臵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整合学校所有信息的数据平台和办公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改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校园的各种基础设施要能很好地满足学校运行的需要。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要争取尽早获准成立研究生院;二要圆满完成建设第三期“211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三要争取学校的学术声誉有显著提高,社会影响力有显著增强,有形和无形资产有显著增加;四要争取更多“开源”,尽早改善学校财务状况,使教职工的收入明显提高、身体更加健康、心情更加舒畅。
同志们,2006年第一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认清形势,谋划未来;正确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谋划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本次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主题和要求是“审度时势,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确立战略;正确把握形势任务,加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谢谢各位!
第二篇:“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
“十二五”发展战略学习体会
当前,党委在全体管技人员中开展了“讲纪律、提素质、保效益、献厚礼”专题活动,要求我们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觉得学习和勤奋的工作,提高业务素质,从而使社区的管技队伍建设成“思想进步、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执行力强、勤奋廉洁”的高素质管技人员队伍。
党群部是党委行使职能的重要部门和做群众工作的工作机构,肩负着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神圣职责。对于党群部来说参与活动就要从抓自身学习开始,通过对业务知识的理解、对工作流程的掌握,对上级政策的熟悉,有效提升整体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素质。
按照活动要求,本人从岗位实际出发学习了相关文件及领导讲话,学习了党建和企业文化相关知识,学习了党史知识等,并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了相关工作。下面重点就学习“十二五”发展战略体会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上下都掀起了学习“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热潮,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通过飞信、硬笔书法比赛、网页宣传、牌板宣传等形式,组织广大员工认真学习了“十二五”发展目标。本人在此基础上,还认真收看学习了董事长关于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解读的光盘。可以说,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符合开滦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战略的解读,让我体会到其站位高远,思路清晰,内容具体翔实,振奋人心,并且对于企业转型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这个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使集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企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这也使我看到,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引下,企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阔步走向下一个辉煌。
后勤系统是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公司实现多元化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兴衰直接影响着后勤系统兴衰,而后勤系统能否在以后的转型发展中还有立足之地,生存下去,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思路提出两个相关产业,一个是发展生产服务业,一个是发展生活服务和健康产业,这两个是与我们后勤系统息息相关的。后勤系统的转型发展也必将成为集团公司整体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除了要憧憬“十二五”发展的美好前景外,还必须认识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压力还有机会,应该紧紧把握政策,寻求机会,争取在推进集团公司的全面发展中,发挥好后勤系统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节支降耗是支撑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后勤系统生存的需要。后勤系统在集团中是属于补贴型单位,每年集团公司都要从利润当中拿出大部分来补贴后勤,而补贴也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发展。补贴的减少也是支撑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生存的问题就已经是个相关严峻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紧跟的集团发展的步伐前进,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既要节支降耗又要对外创收,实现收支平衡,就有了立足之地。就节支降耗来说,后勤系统是有着很大潜能可以挖掘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三费”收缴,要通过大量的科学认证、技术改造和精细化的管理,切实围堵跑冒滴漏,下大力量改变历史遗留问题,把不应该浪费的水省起来,把应该收的钱收回来。而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降低各方面的费用消耗,把用工管理上的、工程技术上的、办公用的、业务招待的各个方面的钱都节省一点点,每个人都能够自己干的事认真负责的干好了,并积极投入到修旧利废、小革小改和技术创新中去,全员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节支降耗的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创收增效是集团公司与员工实现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发展与员工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工资的关系。员工最大的要求就是能够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而企业每年也都会将提高员工收入做为企业为员工许下的其中一个承诺。随着集团公司对后勤补贴费用的逐年减少,如何保证工资收入的逐年提高?除了要坚持做好节支降耗工作外,还应该加强对外创收。从前年开始,在后勤系统就掀起了“二次创业”的新高潮,这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眼睛向外寻找市场,寻找能够创收的渠道。去年来,社区也加大了对外创收的步伐,鲁各庄劳务输出、招待所房屋的出租已经向市场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今年以至于往后,我们还会继续在劳务输出和房屋出租上寻找合作伙伴,会利用污水处理厂出的中水等进行项目开发等,真正使大家意识到市场的潜能,意识到只有向市场、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社区发展后劲,提高职工幸福指数。
“十二五”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做为开滦的一分子,也应该在这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寻找到一页载着我们共同前进的偏舟,共同驶向幸福和美好的彼岸。
第三篇:展望十二五
展望十二五
回顾“十一五”成就,展望“十二五”规划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从明年开始,我们将进入“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本报从今天起,开辟《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专栏,突出报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经验,以及“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重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的中国勾勒出一幅科学发展、国强民富的路线图。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一个巨变、四个不变”,是判断中国走向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
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到“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从“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对“十二五”的目标设计、战略部署,贯穿着科学发展理念。
一个主线:转变方式
——继30多年前的历史性转折后,再一次作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抉择,由此开启由大国通向强国的大门
一个重点:改善民生
——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再大的数字除以十三亿,也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目;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也会变成很大的难题。简单的数学计算,对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国情作出了透彻的解答。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使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加快构建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快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应在规模经济特征明显的产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强强联合,走集团化道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竞争格局,避免重复投资、过度竞争。
引导消费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居民以住房、家用轿车、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教育、保险、医疗、文化、家政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调整对外经济结构。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新变化,需要我国积极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少人善意地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我们会择善而从。但对那种别有用心的杂音和噪音,我们绝不会为其所惑。正如郑青原文章所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某些人所期望的“改革”是完全不同的。郑青原文章鲜明地提出了我们的主张,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就会走上邪路;没有积极稳妥的推进,就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毁掉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无法实现国家振兴。
我们从来没有否认我国的政治体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但是纵看历史,横看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也必须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复兴战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根本体现和坚定信念。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某些人还会挑起种种事端,不断打出各种“民主政治”牌,“忽悠”中国百姓,诋毁中国政府。但不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会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四篇:“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
“十二五”时期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在谈之前,首先要认识到一点,在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首先复苏了。
首先复苏意味着什么?首先复苏至少可以讲其他的国家还没有复苏,或者没有完全复苏,而中国经济的首先复苏,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我们有更多的商机,正是我们首先复苏所带来的。但是,要使这个商机持久的话,就必须调结构。当前调结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其他的国家经济还没有复苏,我先复苏了,我就能够通过调结构、通过品牌、通过制度创新来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人家都复苏了,我们就缺乏了这种机会。
常言说得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我们既然要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要大富,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要大发展,因此固然需要拼搏,固然需要抓紧机会,但最重要的需要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要考虑我们今后的经济战略在什么地方,我们发展的战略到底在哪里!我们看到,一定要走扩大内需的道路。因为投资带动增长,这是创造中坚需求,只有消费带动的增长所创造的才是最终需求。那么,出口也能够创造最终的需求,但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投资和消费共同带动上。扩大内需当然有投资方面造成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消费方面造成的需求。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展望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中国经济的动力应该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刚才讲过了,这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过去认为我们有外需,那就能够拉动经济发展。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外需,也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来进行。根据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讨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在科技方面所要做的。
一、新能源。如果没有新能源,其他的带动都不如它。因为新能源可以把整个汽车工业带动起来,有了新能源以后,交通运输和其他的方面才能够带动起来。
二、新材料。因为新材料将带动房地产业全行业的改造,新材料也可以带动设备制造业全行业的改造。所以,新材料的影响力同样是大的。
三、生物科技。生物科技不仅对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医药业重要,而且对于医疗本
身可能都是一个变化。因为生物科技在进一步发展,人的寿命将会延长,健康情况好,而这个需要量很多。
四、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一定要看准,低碳化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来看,但是低碳化本身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比如说碳回收技术。
五、互联网。互联网要走数字中国的道路,这样我们各方面的效率会提高,而且会刺激很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六、工业设计和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设计,首先得有创意。制造业方面同样可以走在前面,因为我们搞新的创意、新的设计,所以这就构成了自主创新。
除了自主创新,第二个要谈到注重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加速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进程很低。解放了60年,解放初就有20%,经过60年的工作,我们的城镇化也只达到了45%左右。这对于中国扩大内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加快城镇化。假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30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可以从现在的45%左右提高到75%左右。提高到75%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时如果我们的人口是16亿的话,那就意味着1/4是是农民,而12亿城里人。30年以后,城镇化速度还要进行提高。就算75%,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不容易,不容易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有1000多万人要进城。除了劳动力,还有老人、家属、孩子,还有刚出生的孩子。大城市都容纳不了,甚至省会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得了,而更大量的是县城和镇,这就是每年1、2千万人要进城。住房建设、公共设施、道路、水、暖、电、学校、医院等其他的公共文化设施,全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市场。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潜在的最大的市场,每年要扩展这么多,这可以带动多少人就业,又带动了多少企业能从当中得到商机呢?我们今后5年,正是城镇化加速的时期,这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二点。
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点在哪里呢?就是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979年,农村搞了承包制,但是山林没有搞,为什么?因为当时刚改革开放,政府对于老百姓不信任,如果林地都承包下去了,结果发生了砍树的风潮,在这种情况下,你把土地包给我了,你收回我们就没了。所以,出现了紧急刹车。农村的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迟了,推迟到了20多年以后。21世纪开始的时候,在福建、江西就开始试点,效果非常好。2008年6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决定,林权改革。改革开放前3年是农田承包制,改革开放后30年是我们的山田承包制。后三十年的开始是山林的改革,有的是200亩地山林,有的是100亩地山林,少的也有几十亩,而且明确规定了承包期七十年不变。
福建、江西去年年初金融危机,有一些人下岗了,他只要家里在山地的全上山了,要解
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让很多的同伙到他哪里去;林下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林下养鸡、种中药材、种蘑菇。林地还有一个好处,中央规定林地可以抵押、树木可以抵押,除了试验区以外,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可以抵押,其他的都不可以,而林地和林场的数目是可以抵押的,这样一来就火了。还有一个是农民有钱了,要搬家,在林地建自己的房子,这个时候就可以带动经济第三个方面。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方面,城乡一体化是第二个方面,林地的改革是第三方面。
第四个带动经济重要的动力在哪里?就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低碳要根据中国的力量来做,低碳经济既然是条件也是机遇。问题在哪里?问题是在于我们能不能掌握环保的技术,环保的产业大发展。而且,我们现在的讨论中,把环保的概念已经扩大了。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狭义的环保产业是一系列的制造。现在的环保产业是广义化的,比如说治沙漠、造林,这都属于环保产业。比如说土壤的整治、改良,这都属于环保产业。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如果在环保方面的技术有所突破的话,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创造了产值,而且也可以抓住本行业的主导权,本行业中国说了算。今后几年,环保产业同样有大的发展潜力。
二、扩大内需
然后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抓紧三个方面做。
一、解决就业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为中国新增就业的75%是由民营经济创造。
二、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上升。劳动收入近年以来,都可以看到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是下降的。这样,低收入者即使有工资,但工资很微薄,也不可能扩大自己的消费。消费信贷他将来还要还的,所以要扩大工资收入、劳动收入,扩大农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那么,农民的整体收入提高靠什么?靠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把产业链延长了,这样农民的收入就提高了。
三、当前可以扩大内需的就是房价太高,一定要解决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怎么解决?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的责任是建社会保障住房,社会保障住房包括了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买得起的,没有房子住的还可以租廉租房,这是政府的事情,政府一定不要把这个看成小事情。如果是社会保障,市场的需求就可以移到这里,减少对于住房需求的量。
第二是土地高价,对地王这些情况应该有一个严肃的规定。凡是购买土地以后,你快到了限定时期必须开工,不开工就重罚,再不然就是收回。不仅要必须开工,而且必须规定完成的时间,如果拖个10年,我房子就不能卖。要规定你这个房子多少个月以后一定要建成,建成就可以卖,或者是在这个时间建成就要住,这是屯地屯房的现象。
第三,禁止土地的炒卖,要重罚。要抽费,抽土地转让费。你拍卖土地肯定是要盖房子,你就要在规定时间开工。政府管的是社会保障房,市场调节的是高档住房,但是政府的管理是必要的。只要老百姓有房子住,内需就有了,一个城市没有搬家是冷冷清清的城市,一个城市人们都议论着怎么搬家,这个城市就繁荣起来了。老朋友来了,说很久没有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搬了没有”,因为从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就要买东西,家具要换、家用电器要换新的,不然干什么?所以,扩大内需是要通过就业,通过增加劳动的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再加上对于住房问题的慎重对待。
三、管理通胀预期
中国的经济大概是这样的,但是大家要问:中国的经济这样下去的话,每年GDP增长有多少呢?我们估计不会超过8%。如果突破了9%以上,生产资料的价格会马上上来。所以,通货膨胀的问题是存在,但是什么时候到来就不知道了,短期内不会来,因为我们的经济还没有上来,生产资料的价格还没有上来,有一些上来是恢复性的上来。但是我们要有一种预警的机制。
假定半年之后通货膨胀来了怎么办?我们首先要分清楚是哪种通货膨胀。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通胀,也就是投资过多、信贷膨胀等总需求过大引起的通胀;第二种是劳动成本或者是其他的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第三种是国外的一些我们需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因为石油价格上了,国际粮价上涨了,尽管我们自己进口的粮食并不多,但是国际粮价的上涨,有一种心理上的影响。这种上涨都是输入型的上涨。
那么宏观政策要不要变?现在还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应该说这是目前我们经济刚开始回升,回升的基础还不巩固。政策有连续性,假定通货膨胀到下半年以后怎么办呢?要分析什么型的通货膨胀。如果是成本型的通货膨胀,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不是总需求扩大,而是供给不足引起的上升。你再一紧缩,信息信贷就困难了,而且造成的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需求过大,而是成本的推进,而且失业增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发生过,凯恩斯需求的理论是管用的,需求的通货膨胀紧缩有什么用?你需要石油你不再进口石油吗?你能够减少那么多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需求拉动的,无论是成本推进还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要记住一条,抑制通货膨胀并非只有紧缩一条路。你把前面的政策、后面的政策紧缩了,过去的教训都在,这不解决问题,而且失业会进一步增加。
应该怎么办呢?应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财政政策思路又分了很多细项:财政收入政策、财政分配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等,有的增,有的减。松紧搭配既是一种把整个的经济作为总体目标来看,要保持稳定和增长,同时政策要结构化、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因为中国的经济特点很明显,比如说一辆汽车,这辆汽车的特点是刹车容易启动难。你政府一踩刹车,马上这个车就停了,可是你要将它再启动就难了,紧踩油门但是不往前走,为什么呢?因为刹车的主动权在政府,而油门的主动权掌握在老百姓手中,他不买东西,他怕下岗,他存钱。可买可不买的他都不买,他怕投资。所以,这是一个教训。我相信在今后的几年当中,政府将吸取以往宏观调控的教训,这样可以做得更好。
四、展望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的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说经济会复苏,它复苏得慢一点,因为各国都采取了政府介入,政府投资在里面,而且各国都看中技术创新。包括美国现在加紧在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以便于处于制高点。但是要看什么,今后还有余波在,迪拜危机表现是余波,以后还有什么余波?希腊、西班牙会不会有?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没有可能二次探底?有,二次探底可能没有一次大,西方国家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有西方的结构调整这样才行。对于我们来说要走出去,要汲取以往的教训,千万不要盲目投资,自己盲目投资的话把资金链延长了,结果国际上哪一个**一来,资金链就断了,这样自己就陷入了困进。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小心谨慎地来利用金融创新的新产品,金融创新的新产品,可能有一些数学模型做支持,但是实践证明它没用了,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问题。但是,在国际上不会像过去那样,零储蓄率就扩大消费,因为他们消费的方式在改变,消费的理念也在改变。我为什么买那些暂时不需要的东西,我衣裳能穿就穿,为什么一定要穿新的呢?当然,这是不消费、重储蓄了。
过去的环保是一个概念,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毒,工厂排的废水废气没有毒。20年前我是国家的环境保护顾问,所以跟一些工厂讨论,只要我排的水没有毒和气没有毒,就可以了。最近几年又发现,没有毒也不行,因为二氧化碳也没有毒,你老排二氧化碳,你排多了。尽管你水没有毒、产品没有毒、废气没有毒,但是二氧化碳排多了,世界都变暖了,南极、北极的冰都化了,一些小岛国都被淹了。所以,少消费就是环保,那纸张能不用就不用,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为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讲,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观念。重储蓄、轻消费,少消费就是环保。我们说怎么扩大国际市场呢?一定要有核心技术在里面。
对于国际市场来讲,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后这几年,贸易保护主义会抬头。贸易保护主
义抬头正意味着西方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这是违背WTO的原则,其结果引起了对方的报复,结果大家都没有得到好处,但是这个区域市场还在。所以,今后我们说西方的国家经济可能是有波动的,但也可能是在不断波动的情形下逐步地回升。我们今后几年对于国际市场的预测,更加强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扩大内需的必要性,我相信我们现在的“十二五”规划开始制定了,通过以后,我们国家将上一个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第五篇:十一五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展望
“十一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展
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十一五”期间,我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各村上下艰苦努力,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0年11月,我乡总人口约3674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802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492人,在“十一五”期间张果屯乡一共出生1652,其中政策外出生95人,计划生育率为94.2%。
随着我乡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任务日趋繁重的实际情况。根据乡委、乡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积极推进流动人口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圆满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任务,为我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具体实施手段
1、构建和谐为主,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自2006年来,为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着眼于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我乡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
定为主线,各级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资源整合、信息互联共享”的综合治理新举措,形成“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格局,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2006年,乡委对计生兼职单位作了调整,将职能部门从原来14个增加到16个,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结合本单位实际,配合计生部门认真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如卫生部门加强与人口计生部门紧密协作,共同督促各医疗单位及时做好出生、无证孕检、终止妊娠等的通报。为确保工作落实,乡每年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信息。乡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通过考评,促进各职能部门更好地配合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紧紧抓住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重点管理对象。各村(居)委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纳入层级管理责任制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计生的动态管理。
2、加大队伍培养,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张果屯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当前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是影响我乡低生育水平是否稳定的关键,必须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我乡人口计生考核方案对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上都作明确的规定。经费
投入上要将经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范畴。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乡共投入计生经费2020700元。队伍建设上,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实际,每村都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干和计生管理员。为保持队伍稳定,提高计生专干素质,按照上级领导指示,逐年提高计生专干待遇水平以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使各村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为贯彻国家人口计生委做出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协作的作用,加强两地信息通报反馈和相互间的协作。加强了流入、流出两地区域协作与沟通联系,扩大了区域协作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目的。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管理,为流动人员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3、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工作理念。
Xxx年来,我乡有两个信息化软件应用于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南乐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办公系统》和《河南省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全乡计生信息化广泛应用于各层级,全乡30个村(居)配备了电脑;乡计生委多次组织各村计生专干、计划生育管理员进行测试以及组织国家新流动人口PADIS子系统应用。同时,我乡充分利用《河南省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具备的省内外跨区域查询功能和信息交互功能,实现与省内外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交换。
近两年,乡、镇两级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计生信息化硬件建设,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体现在:
1、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配备不达标,基层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全县12个乡镇中,我乡30个村队伍配备排名靠后。
2、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合作还有待提高,部分协管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3、长效节育措施落实难,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挑战。由于依法行政的要求,以及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对育龄对象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仅靠思想动员效果不理想,导致我乡常住育龄群众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不高,政策外出生隐患增大。
4、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我乡外出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社会抚养费征收缺乏长效机制,征收难度大。目前,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缺乏可行的长效机制并存在恶意拒缴或无力缴交、举证难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须在今后认真研究,狠抓落实整改,下大力气解决。
在“十二五”即将来到之际,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部署上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目前我乡正积极学习“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坚持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我乡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加强我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工作的服务管理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