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传播专题
中外传播专题
题型:
1、填空题:10×1分=10
2、名词解释4×5分=20
3、简答题5×6分 =30
4、分析题2×10分=20
5、新闻专业主义20分
第一讲 传播学经典文本导读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否定“智者派”教师仅仅把修辞术看做“说服的技巧”的观点,认为“修辞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并进而指出,修辞术可以使真理和正义活得胜利,造成“诡辩者”(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意图: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修辞”与“诡辩”的区别:目的性和正当性 修辞学是传播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2、弥尔顿《论出版自由》1644 核心观点:争取言论出版自由,废除检查制度。主要观点:
(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2)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论出版自由》: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是新闻传播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处处洋溢着对理性和真理的热爱和信任,体现了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3、密尔《论自由》 1859 1903年,严复译介进国内,名为《群己权界论》 《论自由》是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集中探讨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命题,重点是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了解)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 揭露启蒙意识形态的实质——极权主义观念 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概念 历史语境 公共领域
以具体的历史为背景,讨论了公共领域的形成,发展以及不同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意义和功能。随着公共领域借以存在的基础的消失,公共领域随之瓦解。
作者所研究的公共领域是特定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自由主义模式下的公共领域)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 公共领域的行动者是私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对立表现为,行动的公共性,然而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公共性的行动也是从私人行动中分化而来的,同时其目的总也摆脱 1 不了私人性。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关键词:能指和所指 历时和共时 任意性
6、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和编码》
三阶段:
(1)意义的生产阶段;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2)“成品”阶段,也就是电视作品的完成状态;(3)第三个阶段(最重要的):观众的解码阶段。受众的三种解码方式:
(1)主导一霸权的地位。比如,电视观众直接从电视新闻广播或者时事节目中获取内涵的意义,并根据用以将信息编码的参照符码把信息解码。
(2)协调的符码或者地位。大多数观众也许非常充分地理解什么已被界定为主导的、什么已被指涉为职业的。在协调的看法内解码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它认可旨在形成宏大意义(抽象的)—的霸权性界定的合法性,(3)“对抗代码”(最为激进)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
第二讲 大众传播与伦理道德
1、辨别下列新闻采写方法:
用钱获取机密消息;未经允许使用被访者机密;与同行交换采访资料
引用别的报道不注明出处;为别的新闻媒体写稿;直接采用受访单位的稿件; 以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稿件。
2、(了解)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伦理: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准则上的理性过程; 道德:表现为各种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体系。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
3、(了解)伦理困境与现实选择:
面临困境,需要解决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做出取舍。运用理性原则
大众传播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成熟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通常以消极义务为主。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是大众传播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核心。
4、(了解)可运用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
中庸之道,绝对命令和功利主义 伦理学焦点的变化 :
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 康德“绝对命令”
边沁:功利主义←少数服从多数
5、(了解)人道主义伦理五原则
生命价值,善良(正当),公正(公平),诚实,个人自由原则
6、(了解)容易引起公众反感的道德问题
(1)假新闻(2)唯利是图(3)冷血煽情(4)调侃悲剧
7、(了解)关于新闻职业伦理问题的讨论
(1)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
2(2)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隐性采访的正当性与边界 审思正确&欲望正当
(3)消息源保护(2009年,线人“深喉”去世)(4)媒体自由与公正审判
(5)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有无关联 •
第三讲 大众传播与社会转型
1、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
从不同的社会形态考察,不同形态的媒介与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有某种对应关系。P308(举例)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原始、口语、文字媒介;印刷、电子媒介;新媒介
(结绳狼烟 口语号子 甲骨文羊皮书竹简书 报刊书籍杂志 广播电视电影 多媒体互联网手机)
2、(理解)社会转型与大众传播分化
(一)社会转型
(1)内涵:结构转换、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广义&狭义
• 现代社会特征的核心:与传统联系削弱、理性观念发育、社会分工专业化(2)各主要国家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传播体制比较
(二)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及存在的问题(1)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内涵”
• 从农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同步转型(2)中国社会转型的“断裂与失衡” • 两极分化&城乡差异巨大
(三)中国社会转型与舆论表达(1)社会转型中的舆论表达
• 舆论表达作为机制的作用:减震器&减压阀(2)社会转型对舆论表达主体的影响 • 转型后的身份变化与认同
(3)舆论的充分表达是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 稳定与和谐的要求
思考题:如何理解舆论表达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中国社会转型与舆论表达
“去神圣化” 党管媒体导致的政治话语表达 媒介被蒙上神秘面纱 经济领域的权利寻租还原媒介社会角色 意识形态与市场的逻辑
第四讲 明星制造与偶像崇拜之文化分析
1、小结:
传媒文化从根本上说,其内涵侧重于在当代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的变革,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以现代传媒和电脑科技为支持的、以金钱资本为动力的、3 以包含信息和价值的光电影像或虚拟互动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产品,及其外围性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活动。
受传媒文化浸淫逐步丧失思考能力的人类,正距离人的自由王国渐行渐远。
2、广告具有功能和文化的意义
广告话语的文化意义隐藏了其功能的实施。
3、亚文化
(1)定义:是宏大文化中的亚群体,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在社会中占据次要、辅助、边缘地位的次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从属阶级的文化。
(2)青年亚文化的实质:与主流霸权斗争,以反叛的形式抵抗成人文化。(3)亚文化的潜在功能
表达和解决母体文化中仍然悬而未决的矛盾(尽管可能是想象式的),以不同的方式唤起母体文化中的某种凝聚力。(4)亚文化的表达方式:风格化、仪式化
反主流的同时又适应主流的某些特征,其抵抗与反叛性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时尚、风格等方面。
(5)反抗方式:颠覆日常符号系统或霸权规则,以挪用、拼接、改装造成表意体系的失调,以此实现“有意为之”的交流,从而将注意力引向自身。(6)收编:亚文化通常的出路
4、恶搞文化的成因
文化桎梏与虚无主义;外来文化;媒介技术
• 第五讲 传媒文化与现代性
1、作为历史时间概念解释的现代与现代性:
现代:指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
现代性: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由此而产生不同于中世纪的新的模式和标准,其特征和贡献在于个人自由。(哈贝马斯)
福柯:一种和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
吉登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利奥塔:元叙事理论
2、(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性: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根本逻辑是主体—客体的二分法,最本质特征是设定了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征服关系。
后现代性: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
时间与空间:现代性的中心坐标
3、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主要论点
现代性必须由时间-空间的转换来定义。
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Giddens认为造成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动力质量的三组主要因素,分别是:
(1)时空分离
(2)脱域机制:主要原因是“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
4(3)制度反思性: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用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
4、(了解)流动的现代性,充满着不定、不确定,也充满着机会。
5、现代性的内涵
伯曼的3个核心概念:
现代性:社会经验的一种形式; 现代化:一种社会进程;
现代主义:一种视野和价值观。
6、(了解)现代性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关于时间与空间、自我和他人的体验;
第二阶段:18世纪末现代国家的建立带来全新的感觉,与此同时伴随失落感与不安全感。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的现代性最突出的体现范围——文化领域。大众狂欢成为当今社会现代性突出的特点。
7、现代性与后现代
鲍德里亚关于海湾战争的著名论断:“海湾战争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现代性:对错与否,否定
后现代:无原则的学说,否定之否定,解构
8、(了解)都市消费与视听形式的变迁
传统社会:阅读,少量的图片; 现代社会:视听
机械复制技术的双重后果: 促成艺术的易得性和民主化; 原有艺术“灵韵”的消失。
9、传媒文化与后现代性
拒绝深刻,非理性; 主体的稳定性出现动摇; 去中心化的图像文化。
• 第六讲 新闻专业主义
1、什么是“专业”?
戴维德的五个标准:
提供一种重要的服务;
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expertise); 有特别的伦理维度(dimension),且一般都写在实践规范中; 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
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自治,即独立判断权力。
2、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客观些”和“追求真理”;“自由度”的问题;“社会责任”等等 陆晔&潘忠党:
传媒是社会公器,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从业者必须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而不臣服任何权力或势力; 接受专业社区的的自律,不接受此外任何权力和权威的控制。
3、客观性理念
客观性是一个迷思?
来自对客观新闻学的挑战: 新闻报道不客观;
新闻报道难以客观;新闻报道不必客观。
*作为一种职业形态,坚守新闻客观性包括三项承诺:独立、平衡、客观。
4、(了解)公共服务
《报纸的良知》(美)弗林特著;
竭诚“服务公众”;守护“公共利益”;建构“公共领域”
5、《新闻调查》对记者的要求:
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
6、新闻场域
“与大多数我们所见到的场域一样,新闻场域自主性(low autonomy)也很低,它基于两级的矛盾对立中:一端是不受任何制约的“纯粹的”自主场域,如国家、政治、经济权力,另一端则几乎完全依赖于这些权力和商业力量的场域。”
7、(了解)新闻场与经济场
(1)市场导向新闻学
(2)反思与批评 “白痴文化”;
商业逻辑与新闻逻辑存在根本冲突;视读者为公民或是消费者的矛盾。
8、(了解)新闻场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及其功能;什么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使命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及其困境:
如何保持社会的良心? 如何保持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性? 民国时期的报人的“士子”情怀
9、新闻场域内的争斗
(1)场域惯习与从业者的社会化(2)信息选择与“新闻网”(3)新闻叙事与新闻制作模型(4)从业者自主权与决策参与权
内部新闻自由的两个考察点: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和新闻部门之决策参与权(5)新闻场域内的妥协与抵抗
10、(了解)新闻专业主义的困惑与坚守
(1)与狼共舞:政治经济利益的侵蚀(2)自律他律:社会责任的承诺与守望(3)新闻教育:新闻专业主义的艰难开拓(4)社会功能:信息传递者和时代监督者
《新闻调查》的实践: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5)行业范例:专业主义的回归与坚守
第七讲 媒介的真实建构
1、媒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
• 取决于不同社会时空下的政治、文化气候和受众趣味等要素。• 拟态环境;
2、美国学者阿多尼&曼恩:提出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用以分析媒介建构社会的问题。
• 客观真实:不容质疑的真理,无需验证也无法验证。
• 符号真实:以符号描述的真实。如以文学、艺术或媒介表达和呈现的真实。源自传播者的立场。
• 主观真实: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多半来自社会情境及媒介的建构。源自受众的角度。
• 三者关系如何?
• 符号真实影响了客观真实,影响了形成,如流行歌曲、种族偏见等; • 符号真实影响了主观真实,如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尤其是对远离自己的宏观事项的理解与判断;
3、理解媒介真实的三种模式
• 照相论:媒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真实存在并可被认知。有图有真相?
• 建构论:媒介主动结构化社会真实,客观真实不可知。内容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 拟像论:媒介真实就是客观真实,甚至比客观真实还要真。文化不再复制真品,而是生产真品。对真实的模仿,产生了超真实。
4、关于意识形态与真实构建 • 雷蒙.威廉斯的观点:
某一特定阶级或族群的信仰体系;虚假的信仰体系,即假意识; •
意义与思想产生的一般过程。
意识形态是一种架构,具有自然化的效果。•(了解)霍尔的观点
意识形态:是一套“将现实按照特定方式重新制码的系统而非一套已被决定的符码 化完成的信息的组合。”
• 由能指与所指的任意关系决定了解码与编码的多重可能性。• 意识形态具有使新闻框架自然化的功能。• 表现在:
• 新闻从业人员受到框架限制时毫不知觉并使之为理所当然;
• 受众在貌似公允的报道前交出自己的判断能力,自觉接受意识形态。
5、关于框架及其理论: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是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 框架: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6、(了解)框架理论与新闻传播
• 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伍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7、麦奎尔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新闻偏差:
•(1)新闻内容充斥着社会高层与官方的声音; •(2)新闻的注意力聚焦于政治及社会精英;
•(3)其所强调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现状呈现一种相互同意、支持的状态; •(4)国外新闻以较为临近、富有与权势的国家为主;
•(5)在新闻主题的选择以及意见的表达上,存在着一种国家主义(爱国的)和种族主义的偏差,且以一个已被家丁或是被描绘出的世界观来处理新闻; •(6)新闻所反映的是父权社会里的价值和权力分布; •(7)少数族群被特别的边缘化、忽视与污名化; •(8)对于犯罪新闻的报道过度呈现暴力与个人犯罪,二忽略了真实社会中的其他风险; •(9)在相关的政治新闻上,重视居于中立立场或是支持特定政党,选择正确的政治道路。
8、台湾学者藏国仁认为框架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
• 高层次的框架结构:对主题的定性,是宏观视野的展现;主要通过标题等; • 中层次结构:包含事件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最终结果、事件评价等,属于中观视野;通过主要内容、新闻来源等;
• 低层次结构:是指通过使用某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具体意义的符号呈现文本的基调,属于微观视野。主要为关键词语运用。
第二篇:中外传播专题
1、亚里士多德否定“智者派”教师仅仅把修辞术看做“说服的技巧”的观点,认为“修辞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并进而指出,修辞术可以使真理和正义活得胜利,造成“诡辩者”(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意图: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修辞效果的肯定,强调“目的的合正当性”,只有善的、好的才能配得上“修辞术”)
2、弥尔顿:《论出版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座丰碑。
书中主要观点包括:
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2.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
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
3、密尔(通常又译作穆勒)《论自由》
1903年,严复译介进国内,名为《群己权界论》。
《论自由》是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集中探讨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命题。重点是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提炼
5、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与编码》
受众的三种解码方式
主导一霸权的地位。比如,电视观众直接从电视新闻广播或者时事节目中获取内涵的意义,并根据用以将信息编码的参照符码把信息解码。协调的符码或者地位。大多数观众也许非常充分地理解什么已被界定为主导的、什么已被指涉为职业的。在协调的看法内解码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它认可旨在形成宏大意义(抽象的)—的霸权性界定的合法性,然而,在一个更有限的、情境的(定位的)层次上,它制定自己的基本规则——依据背离规则的例外运作。它使自己的独特地位与对各种事件的主导界定相一致,同时,保留权力以更加协调地使这种主导界定适合于“局部条件”、适合于它本身团体的地位。
“对抗代码”。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这三种解码立场中,对抗代码是最为激进的一种。
6、辨别下列新闻采写方法:
用钱获取机密消息
未经允许使用被访者机密
与同行交换采访资料
引用别的报道不注明出处
为别的新闻媒体写稿
直接采用受访单位的稿件
以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稿件
7、伦理与道德的区分
伦理: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准则上的理性过程;
道德:表现为各种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体系。
8、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的表现 16个方面 p407 能够举例
9、大众传播与社会转型
10、社会转型与大众传播分化
社会转型的内涵:结构转换、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了解转型带来的问题
如何理解舆论表达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11、如何理解:麦奎尔:传媒不只是另一种商业。
承认传媒是一种商业,理解传媒必须借助于
12、何谓亚文化?
是宏大文化中的亚群体,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在社会中占据次要、辅助、边缘地位的次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从属阶级的文化。
13、亚文化的潜在功能
表达和解决母体文化中仍然悬而未决的矛盾(尽管可能是想象式的),以不同的方式唤起母体文化中的某种凝聚力。
14、亚文化的表达方式:风格化、仪式化
反主流的同时又适应主流的某些特征,其抵抗与反叛性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时尚、风格等方面。
15、收编:亚文化通常的出路
比如牛仔裤;
16、作为恶搞文化的亚文化(结构与消耗传统文化)
恶搞是一种以平面甚至是负面的视角表达思想情感和情绪见解的文化行为。
17、《Q版语文》、《武林外传》
原因:文化桎梏与虚无主义;外来文化;媒介技术
反思:对文化的伤害
18、吉登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现代性: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根本逻辑是主体—客体的二分法,最本质特征是设定了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征服关系。
后现代性: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
19、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主要论点
吉登斯:从时间/空间和个体的维度,把握现代性的特点,尤其是现代性必须由时间-空间的转换来定义。断裂和非延续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
(2)脱域机制disembedding mechanisms 1、2两个重要关键字“在场”
造成disembeding的主要原因是“象征标志”symbolic tokens与“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3)制度反思性institutional reflexivity 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用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20.伯曼的3个核心概念:(了解)
现代性:社会经验的一种形式;
现代化:一种社会进程;(动作化过程)
现代主义:一种视野和价值观。
21、鲍德里亚关于海湾战争的著名论断:“海湾战争从来就没有发生过。”(1911)
我们离真正的海湾战争非常远,我们听到的都是媒介构建的海湾战争,媒介构成的超真实的真实成了一种超真实的存在。
22、传媒文化典型的现代性 “大众狂欢”
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画像的复制品
23、传媒文化与社会认同性
现代社会:我思故我在(迪卡侬)(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
后现代社会:我消费故我在(一切都被物化,消费非理性)
24、新闻专业主义
困惑与悖论: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问题;
专业名望带来的“成名的想象”:士子精神的期待?
新闻法能不能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直接驱动?
25、戴维德的五个标准:
提供一种重要的服务;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expertise);有特别的伦理维度(dimension),且一般都写在实践规范中;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自治,即独立判断权力。
26、(二)我们的观点(了解)
*作为一种职业形态,坚守新闻客观性包括三项承诺:
独立、平衡、客观。
27、西方的社会责任论(了解)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不约而同强调社会责任;
1957年,施拉姆出版《大众传播的责任》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
拓展新闻自由的概念的含量:传统的“不受„控制/约束的自由”变为强调“做„的自由”; 28、1.何谓“公共服务”?
竭诚“服务公众”;
守护“公共利益”;
建构“公共领域”;
29、《纽约时报》阿道夫.奥克斯的新闻报道理念:
记录性,使报纸成为一份时代的记录;
注意从新的角度严肃的报道犯罪行为,力求将之变成社会学的记录书;
将事实与议论分开;
注意掌握报道分寸;
迅速翔实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用事实的力量打动读者。30、1937年《大公报》:“要公要勇要诚”;
《新闻调查》对记者的要求:
质疑的精神;
平衡的意识;
平等的视角;
平静的心态。
31、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不同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角度。
(1)场域是表示各种要素关系的结构体系;
(2)场域是一种相对自主的社会空间;
(3)场域是具有策略性和倾向性的系统;
(4)场域是一些动态的界限。
32、新闻场域:“与大多数我们所见到的场域一样,新闻场域自主性(low autonomy)也很低,它基于两级的矛盾对立中:一端是不受任何制约的“纯粹的”自主场域,如国家、政治、经济权力,另一端则几乎完全依赖于这些权力和商业力量的场域。”
33、新闻场与政治场
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合作与冲突并存的互惠关系。
政治主导游戏规则:
34、政治权力的刚性禁止分别包括:法律控制;控制消息来源;新闻检查制度;威胁恐吓;宣传纪律;其它宣传政策。
35、政治权力的柔性规训包括:新闻发言人制度;背景吹风会;新闻公关;感情投资;总统的新闻管理
36、新闻场与经济场(了解)
1.市场导向新闻学
2.反思与批评
“白痴文化”;
商业逻辑与新闻逻辑存在根本冲突;视读者为公民或是消费者的矛盾。
37、什么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使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文化。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及其困境:科举制解体、经济大潮来袭(80年代全民下海)
如何保持社会的良心?
安身立命的价值:做社会的良心
如何保持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性? 被政治包养
民国时期的报人的“士子”情怀
38、电视分子与文化市场: 通过传媒来谋取自己的名利,如于丹。把文化资本转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知识分子应不为世俗权利所折腰。
39、新闻场域内的争斗
(1)场域惯习与从业者的社会化(2)信息选择与“新闻网”(3)新闻叙事与新闻制作模型(4)从业者自主权与决策参与权
内部新闻自由的两个考察点:记者的工作自主权&新闻部门之决策参与权(5)新闻场域内的妥协与抵抗
40、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
美国学者阿多尼&曼恩:提出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用以分析媒介建构社会的问题。
客观真实:不容质疑的真理,无需验证也无法验证。
符号真实:以符号描述的真实。如以文学、艺术或媒介表达和呈现的真实。源自传播者的立场。
主观真实: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多半来自社会情境及媒介的建构。源自受众的角度。
41、三者关系如何?
符号真实影响了客观真实,影响了的形成,如流行歌曲、种族偏见等;
符号真实影响了主观真实,如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尤其是对远离自己的宏观事项 的理解与判断;
42、理解媒介真实的三种模式(等同于“符号真实”)
照相论:媒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真实存在并可被认知。有图有真相?
建构论:媒介主动结构化社会真实,客观真实不可知。内容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
拟像论:媒介真实就是客观真实,甚至比客观真实还要真。文化不再复制真品,而是生产真品。对真实的模仿,产生了超真实。
43、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它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
44、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了解)(1)宏观层面的社会学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通过对于社会角色、社会情境的诠释,使人们能够了解特定行动场景中自己应有的交往行为和表现,从而协调与他人的行为,使日程生活井然有序。框架就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期望。这是所谓的象征互动视角。
(2)微观层面的认知心理学
心理层面的研究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信息和建构信息的方法。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去体验现实,并根据这种框架采取行动,从而建构现实。这就是预期理论。
45、消息来源对媒体真实构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了解)
记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可信度问题;
花费不菲的信息源容易获得记者的信任;
信息本身的垄断性。
46、麦奎尔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新闻偏差:(了解,5种)(1)新闻内容充斥着社会高层与官方的声音;(2)新闻的注意力聚焦于政治及社会精英;
(3)其所强调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现状呈现一种相互同意、支持的状态;(4)国外新闻以较为临近、富有与权势的国家为主;
(5)在新闻主题的选择以及意见的表达上,存在着一种国家主义(爱国的)和种族主义的偏差,且以一个已被家丁或是被描绘出的世界观来处理新闻;(6)新闻所反映的是父权社会里的价值和权力分布;(7)少数族群被特别的边缘化、忽视与污名化;
(8)对于犯罪新闻的报道过度呈现暴力与个人犯罪,二忽略了真实社会中的其他风险;(9)在相关的政治新闻上,重视居于中立立场或是支持特定政党,选择正确的政治道路。
47、如何进行具体分析?
台湾学者藏国仁认为,“对框架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以及低层次结构。分别对应哪些具体的。
其中高层次的框架结构是对主题的定性,是宏观视野的展现;主要通过标题等;
中层次结构,包含事件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最终结果、事件评价等,属于中观视野; 通过主要内容、新闻来源等;
低层次结构,是指通过使用某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具体意义的符号呈现文本的基调,属于微观视野。主要为关键词语运用。
第三篇:中外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其三,用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其四,用餐礼仪。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在论及西方文
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 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 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
第四篇:中外名著
《红与黑》(法)司汤达作为禁书,叙述了一个青年的毁灭。是一所解剖恶德败行的手术观察间。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将世间美与丑的强烈对照,融入了一个颠颠倒倒、是是非 非的故事里。爱的教育
《简·爱》(英)夏绿蒂·勃朗特面对争论纷起的舆论界,作者微笑着写道:“感谢读者,用宽容的耳朵倾听了一个朴实无华 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苏联解体前,此书以161种文字印发了600多次,流传于世界各国,是一本举世公认的教育 青年的“生活教科书”。罪与罚(上、下)
《安徒生童话》(丹麦)安徒生大多数人的生命历程中接触的第一本世界名著,歌颂了人世间永恒的真、善、美。《母亲》(法)小仲马本书问世不久,便立即以多种文字图外发行,列宁盛赞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麦哲《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一部描述人类返朴归真情结的冒险故事,其发行量几乎超出了欧洲其它读物,不同语言的译 本几乎覆盖全世界各个角落。理智与情感
《一千零一夜》一座东方文学辉煌壮丽的丰碑,一颗古老文明神秘绚丽的瑰宝。《希腊神话故事》“这是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马克思《十日谈》(意)薄伽丘作品揭露禁欲主义,宣扬个性解放,详尽描述人对世间欢乐的不倦追求,被奉为“人曲”而 流传于世。
《牛虻》(英)艾·丽·伏尼契“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小妇人》(美)路易沙·梅·奥尔科特该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一部优秀作品。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我试图创造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一个真实的海洋,一条真实的鲨鱼。”——海明威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法老大副堂泰斯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秘密告诉了他。堂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三个火枪手》,又译《三剑客》、《侠隐记》,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曾五次被翻拍成电影作品。南斯拉夫球员萨维切维奇、潘采夫、普罗辛内斯基,被合称“三个火枪手”。另外还有一部日本动画片和一部迪士尼动画片也叫“三个火枪手”,但都同大仲马的原著无关。
《福尔摩斯探案集》(英)柯南道尔一桩桩扑朔迷离的案件迎刃而解,一个个狠毒残忍的凶手终落法网。世界文坛的巨作,刑侦 学的教科书。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飘》,字义解释为:随风飞动、摇摆,浮动的意思。小说《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这部经久不息的小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多次被翻拍成电影。电影又名《乱世佳人》。
《战争与和平》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托尔斯泰以一天才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该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拍成了多部电影。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为《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斯陀夫人(1811—1896)出生于北美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哈特福德女子学院的教师。她目睹黑奴在奴隶主残酷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心生怜悯之情。在此启发下,她亲自到南方了解真实情况,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解放黑奴的战斗中。斯陀夫人因对黑奴命运的关注成为支持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因大量情爱描写,在英美及我国被长期禁止发行。后被多次改编为电影。
《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在国内,日本,台湾也有根据《格林童话》创作的故事集。
《孤星血泪》故事讲述一个小孤儿皮普,从小依靠姐姐与姐夫过活,却在无意中帮助了一位含冤被陷的逃犯,后来受到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士资助,使他能在上流社会求学生活,成为一名绅士。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
《亚马逊漂流记》讲述了正直的乔恩一家如何战胜邪恶的故事。该书至今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书中所展现的神奇故事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丽童年、少年直至成年。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和科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讲述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走进了名利场,成了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明星,开始了卖笑生涯;并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结实了小仲马,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往的爱情故事。
《羊脂球》是有“短篇小说大师”之称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先生创作的小说,《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反衬了资本主义下的丑恶肮脏的灵魂。他们虚伪的面具下藏的都是腐朽的内脏和污秽的思想。
《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另外,同名电影和动漫,也是根据该小说改编的。
《美国的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最为重要的作品。这部小说共分三卷。故事以一个普通美国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斯短促的一生为线索,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画面交织进去。
最后一课
《从地球到月球》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幻构思至今令人称道。
《安妮日记》是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白雪公主》最初使用白雪公主这个词的地方是德国著名童话集《格林童话》之中的《白雪公主》。原文讲述了一个可爱美丽的公主因为后母嫉妒其美貌而被迫逃到森林,偶遇善良的七个小矮人。最后在他们帮助下,克服了后母的诅咒,找到真爱的王子的故事。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话,是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该童话被多次改编为电影、木偶剧、儿童剧。
《爱丽丝梦游仙境》(又名爱丽丝漫游奇境;英语: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叙述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一处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原来是一场梦。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变形记》(德语Die Verwandlung,英语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故事发生在1864年。苏格兰贵族格雷那万爵士是邓肯号游船的船主,他从海上的漂流物里获得了一份文件,从中得知两年前在海上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尚在人间,于是毅然带着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等人,驾驶着自己的游船去寻找和营救。小说围绕着营救这个主题展开。
《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天路历程》为英国人班扬所著,该书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书中的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
《马可·波罗游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是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撰写的其东游的沿途见闻。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著作,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我的大学》本书是高尔基引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也是高尔基《人生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野性的呼唤引》(The Call of the Wild)以一只狗的经历表现文明世界的狗在主人的逼迫下回到野蛮,写的是狗,也反映人的世界。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
《雾都孤儿》(英语:Oliver Twist),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绿野仙踪》又名《OZ国经典童话》,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的奇幻冒险童话故事集,共十四本,有“美国的《西游记》”之称。
第五篇:中外音乐
外语系
英语1043 1020908314 马梦诗
从《歌舞青春》看特殊的音乐形式---音乐剧
通常我们一谈及音乐,就会想起不同的音乐风格:国外的乡村音乐、爵士、蓝调、摇滚等;还有特色的民族音乐等。其实我觉得音乐也是可以用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假如一个故事用音乐来“诉说”,会让音乐更有故事;同样也让故事更有活力。
因此,我觉得音乐剧就是诠释这种音乐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的一种方式,它不但让音乐有了实质性的内容,也让故事更生动。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部迪士尼频道最成功的原创电影电视电影《歌舞青春》,这部电影也是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像。它就是音乐和故事完美结合的一个产物。它与传统的电影不一样,它以音乐剧的手法去处理一部电影的情节,加上主角们的歌声和舞蹈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富有活力,我个人认为这是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去述说一个故事。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戏剧、杂要、特技和综艺结合的一种音乐表演。它以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等情感引发剧情,再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而习惯上称呼为音乐剧的戏剧,多是指西方音乐剧。
电影《歌舞青春》的剧情讲述了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高中生:学校篮球队队长 Troy Bolton 和成绩优异的新生 Gabriella Montez 在一次圣诞夜的派对上机缘巧合的相识了,并且后来巧合地成为同班同学。也在他们相识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两个人都是唱歌的天才,都对歌唱有着强烈的爱好,于是 Troy 及 Gabriella 打算参加学校音乐剧的面试,希望成为学校最新音乐剧的男女主角。可是朋友和同学都怕他们因为歌唱的原因而疏忽Troy 的篮球,和Gabriella 的学术比赛,于是从中捣乱,但是最后发现两人对歌唱的喜欢超乎了他们的想象。因此大家就出谋划策实现了Troy及Gabriella 的歌唱梦想的同时,也在两人的篮球比赛和学术比赛中大获成功。
虽然,电影的结局和以往许多电影一样有着令人满意的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电影新颖的形式、和不同的以精彩的音乐和舞蹈的表演方式也让许多情节给我留下很深刻的映像。
外语系
英语1043 1020908314 马梦诗
开始Troy与Gabriella在圣诞之夜巧的合相遇就从一首歌曲的表演开始,两人在舞台上合作演唱一首曲目,从刚开始两人陌生人胆怯、紧张的表演,再到之后两人的默契合作,两人的歌声越来越自信、身体动作的活跃也体现了演唱给两人的乐趣,因此两人也深深地记住了对方。故事就此开始。
还有在餐厅吃饭的一个场景:两人的面试想法给许多人都带来很大的疑惑,也让一向都是学校音乐剧主角的 Sharpay Evans 及 Ryan Evans十分不满,觉得他们两人的梦想跨越了他们自己的专业范围。记得有人说出自己想要做蛋糕的想法,可是其他人反驳了他让他好好做自己的事;也有人提出自己想要学舞蹈的想法,也被众人嘲笑反驳了;也有个男生提出自己学吉他的决心,同样也被众人反对...这些例子其实都是对Troy与Gabriella参加面试,跨越界限的惊讶与反对。同样电影以在餐厅用餐作为背景,聚集了众多的学生的地方,这样似乎是给Troy及Gabriella 更大的压力,为之后大家阻止两人参加比赛做铺垫。
然后电影中还有两个角色是令我影响深刻的:从任人物的个性特点来看,一向都是学校音乐剧主角的 Sharpay Evans 及 Ryan Evans十分特别,也在影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harpay平时走路趾高气扬,说话速度很快、声音也十分响亮,甚至有时候看其他人的时候眼睛比较夸张的瞪大,生动夸张的表现出可出她的高人一等与自信;而他的哥哥,较之他的妹妹就不是这样的了,说话声音比较柔弱,一切也都听妹妹的命令行事。虽然严格的说二人的角色在电影中算是第二男女主角,可是他们夸张的表演形式却更让人记住他们。这在一般的电影中是不太能看到的,虽然这种表现手法较为夸张,但是它也会成为别人记住人物与情节的亮点。
电影中还有许多情节的过渡也是用音乐带过的,虽然也有许多电影会用背景音乐带过情节,但是在这部电影不但把音乐作为背景,当情节过度,主角会有自己夸张的舞蹈和表情来表达情感。这样很好的把富有节奏情感的音乐与生动活跃的舞蹈融合在一起,就使电影变得更像一支歌曲的MV--往往简单、短炼,但却表达了歌曲的真情实意。更何况这部电影里充满了丰富的情节:主角的情感起伏,事件的辗转...让我对这种该类型电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所谓的音乐剧:通常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
所以我认为,像《歌舞青春》这部电影一样,原本是想要讲述高中生为了自
外语系
英语1043 1020908314 马梦诗
己的喜好而奋斗、努力,最后大获成功的普通故事。但是以音乐剧的表演形式来演绎这部电影的情节是特殊的并且会让电影更生动。比较矛盾地说,它以比较夸张的手法,但表达的情感的真实性却更被突出了,与现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故事相联系。
最后我想从电影的结局和启发来总结一:故事的结局是男女主角Troy与Gabriella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面试表演中大获喝彩、成功。并且同时在篮球比赛和学术比赛双双成功。个人认为结局给我的启发是励志的:有梦想就要不断努力去追,不要放弃,总有一天会实现的。当然电影的结局处理也是很特殊的,有一些电影在处理类似男女主角大获成功的结局时,都会加重男女主角的戏份,以凸显两人的主要地位而是最后以所有演员在一起的一场“集体音乐剧”结束的。所有的演员身穿鲜红的服装,集体跳着整齐但不缺乏活力的舞蹈来表示自己的梦想得以成功和胜利的喜悦,也可以说是以处理高潮的方式处理了一个原本可以简单带过的结尾。这样以群体的舞蹈和音乐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使结局更深入人心。
因而,我觉得音乐剧不仅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当它被与电影恰当的结合时,它会使电影的开头以更特殊的方式切入,电影的内容也不会像有些电影一样有“盲点”,因为音乐与舞蹈的表演方式,让观众时刻对剧情充满着好奇与赞赏,结局同样更深刻地让人牢记。因此将音乐剧与电影结合可以使电影更具有色彩,同样也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