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熊召政

时间:2019-05-15 08:0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素材之熊召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素材之熊召政》。

第一篇:作文素材之熊召政

熊召政:我本楚狂人

一棵不愿把自己栽在花盆里的橡树

爱默生这样论述知识分子的使命:“我不愿把我与这个充满行动的世界隔开,不愿意把一棵橡树栽在花盆里,让它在那儿枯萎、憔悴。知识分子不是独立于世的,他是现今这个灵魂萎靡的人群里,一个执旗的人。”

无论是在我最初的印象里,还是在我后来、乃至于今天的感受中,熊召政一直就是这样一棵不愿把自己栽在花盆里的橡树。青年时代,他以激情澎湃的“愤怒诗人”的姿态进入文坛。写于1979年的那首使“举国皆知,群起而支援之”(徐迟语)的长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可算是他的“霜刃初试”。有着类似激情和风格的长诗,他在那个年代里相继又写出了《乡村之歌》、《汨罗魂之祭》、《再致老苏区人民》以及《1987:官僚主义在中国》等等。就是凭着这些充满挑战和忧愤的激情的长诗,他成为当时我们这些二十来岁的诗歌青年心目中的拜伦、莱蒙托夫式的偶像。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就是以一册《莱蒙托夫诗选》作为“见面礼”。但那一次他留给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却是:请你记住,决不要以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的发表与否争输赢,而是要与三千年的历史文化论短长。

这句话当时一下子就镇住了我,使我觉得,原来这个人是有着如此的雄心哪!就是现在想来,这句话仍然够酷、够大气!而且,从那时起,他二十多年来的文学追求,也正好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证明。

但在那时,我却有点舍本逐末似的——或许也与个人的天分、抱负和精神气质相关——只专注于他那些源于法国恬静的乡村诗人弗朗西斯·亚姆的田园诗歌,那些深得徐迟先生认同的“瘠地上的樱桃”去了。1984年7月,《瘠地上的樱桃》在四川出版,这是召政的第一本诗集,薄薄的一册,不足三个印张,收了42首短诗。徐迟先生为之作序,其中有言:“这些山村诗,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年轻诗人心中的。如没有程抱一译的亚姆将它们唤醒,它们就会在他们心中长期沉睡,甚至永久沉睡不醒。一经点化,它们就醒来了,并找到出口,化为流泉,喷涌而出,潺潺不绝,现在还在奔流呢。”

20世纪80和90年代里,我曾多次听他给我朗诵过这本集子里的被徐迟先生称赞为“近乎完美”的、也是我所深深喜爱的一些诗,如《谷雨》、《盗墓者》等,还有他稍后所写的山居生活的组诗《南歌》中的一些篇什。我有个印象,他几乎能完整地背诵出自己所写的每一首诗。不是一首或者几首,而是每一首!因为只要我信口提到所读过的某一首,他当即都能给我完整地朗诵一遍。这使我觉得,他的每一首诗,显然都是自己的用心之作,不然不会这么熟稔在胸,一经提到便如数家珍。他写谷雨时节的茶叶:你越掐,它越长得丰盈。这个发现与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的感受是那么吻合;他写乡村的一个盗墓者最终的悔悟:从此,他路过每座坟墓 / 总要深深鞠躬,决不含糊 / 碰到哪一块墓碑有些倾斜 / 他赶忙扶正,像扶正自己的错误;他写自己在故乡幽居的感受:我的肩上搁着你去岁的雪花 / 我的衣袖笼满斯时的春光 / 我的心地被江南的来客踩成泥泞 / 我的诗情如水蜘蛛的细腿划动„„他当年为我背诵这些诗篇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远离文坛的十年

20世纪的整个90年代里,熊召政离开了文坛。许多人甚至认为,他的诗人使命已经完成,以后他的身份也许就只能是一个儒商或企业家了。那些年里,除了寥寥可数的几个友人,他确实也不再和任何诗歌界、文学界的人来往。就像1824年的普希金回到自己的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回到亲爱的乳母身边,开始了幽居岁月一样,召政也回到了年老的母亲身边,过起了远离文坛的生活。

不同的是,普希金两年之后就重新踏上了返回莫斯科的道路,而召政所度过的这段日子却是那么漫长,整整有十年!在这十年间,我是有幸与他保持着一些来往的少数几个“文学朋友”之一。当然,还有我们所敬爱的徐迟先生。他在晚年一直都在关注着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这位弟子的命运走向。令他欣慰的是,召政虽然背对着文坛,但是他的心和灵魂却并没有离开文学,从来也没有。

他还在写诗。或者说,他在更加深刻和冷彻地思索人生,拷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越过一个又一个黑夜 / 我试图寻找 / 和你联袂的那阵高风。他还在与他的诗神对话。有时候,一整天一整天的,他就独自去离寓所不远的东湖边,面对那微茫和空旷的湖水枯坐。一天胜事 于是与骇绝 笑绝 / 恨绝 愁绝 无缘了 / 红叶飞来 我不题诗 只一味厮守 / 雨燕者三 鸳鸯者二 白鹤者一。常常是,雾欲掩我 亦掩我心中的纸窗竹屋 / 惊蝉辞树 我如一只宿鸟惊起 / 如是 从湖中钓起的诗句 被晚雨 / 删去八九 仅留一二 还是一些寂。

这是写意,也是写实。这时候他还只有37岁,几乎和普希金幽居时的年龄相仿。如果说,1980年代里召政的诗属于“才气发扬”,以丰神情韵擅长,那么,这时候——进入1990年代之后,却俨然以筋骨思理取胜了。试看下面这篇《庸书》。这也是他多次背诵给我听过的一篇作品,也是最使我感到一个灵魂是怎样由沉痛而抵达旷达的一首诗:三秋空过,又是一年了/熊召政,你还有什么要说的?/饮一斗不醉的日子/已经回到盛唐的长安街上/在黄叶间作十日清谈/又因为霜来得太迟/只能说那一日在风中、雨中、舟中/我们曾讨论:死亡是一部庸书。

也许,任何一个成熟的生命的完成,任何一个深沉的灵魂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如此沉痛和孤独的浸泡与熬煎吧。召政把自己的这十年称之为完成从“忧”到“寂”的人生转型的过程,由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偏重于思考的人:“我开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时代,然后回溯到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进行研究、分析。”

也是在这十年间,他寒江钓雪而空山踏雨,肩挑明月而心怀禅音,从庐山、衡山、黄山、峨眉山到九华山、孤山、鸡足山、普陀山;从汨罗江、洞庭湖、长江三峡,到西湖、九曲溪和天池„„在无言又无限的江山中独伤千古,最终完成了他那游禅、悟道和访古的“千寻之旅”。猿啸中的乡愁,永不消逝的禅音,风雨和时光里的文化,自然与佛性的光辉,在他的《千寻之旅》、《青山自在红》等散文集中都有所呈现。这也是他的文化苦旅,是他的生命和灵魂从沉痛的谷底升华、抵达至宽博旷达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他在散文《朗吟飞过洞庭去》中说:“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摆脱不了‘忧’字的困惑,直到现在,它仍是我一触即痛的心理情绪。”这是他最真实的自我解剖。他说,即便是他努力地想把自己的儒家人格改变成释家人格,把搁在心中的一个“忧”字更换成一个“寂”字,但是,一旦到了汨罗江、洞庭湖和岳阳楼这样的地方,仍旧免不了泫然而有泪意,一种对家国、民生的悲悯和忧患的情绪还会重上心头。

没有错,这也是他的襟怀、抱负和他的精神底色最真实的写照。我还记得,他在20世纪行将结束,一个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即将到来的前夜,写下了一首诗曰《千年虫》。他曾经朗诵给我听过,我深深地记住了那开头的两句:我的胸腔里,也蠕动着一只 / 千年虫 / 它,并不是从电脑中钻出的 / 那一只。他说,他的这只千年虫,名字就叫“忧患”。

也许,正是这种挥之不去、剪也不断的大忧患意识,才使他从早已发黄的历史典籍中选择出了张居正这个人物,并且发现和发掘出了张居正身上的那种生于忧患死于忧患,“虽万箭攒体,不足畏也”的担当精神。《张居正》又何尝不是他的一部“忧患之书”,一部敢于承担历史和时代的托付的“精神之书”。而这样一部书,同样也是他在这远离文坛的十年间完成的。

大悲心不灭,方为楚狂人

历史选择了一个政治家,让他在16世纪中叶的一个古老帝国的政治生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和值得后人记忆的一笔。数百年后,当“世间已无张居正”(黄仁宇语)时,历史同样也在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文学家,来为这位以国家的振兴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旷世宰相立传招魂。只是,作为苍茫远逝的历史景象和历史上的一代精英人物的再现,却要求这样的作家必须具备足以记录希腊悲剧人物俄狄甫斯或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克伦威尔的动人故事那样如椽的手笔和崇高的艺术。果然,——也仿佛本来就有某种因果关系,熊召政和张居正相遇了。一旦相遇,这两个名字从此便穿越时空的天堑,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了一起。

毫无疑问,这是一段史与诗的融会,是一场诗与真的盛宴。召政后来在接受香港亚洲电视台的一个专访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史与诗,加起来就是史诗。历史小说,将有可能满足我对史诗的追求。”我想,这应该是他的由衷之言。

追求史诗的风格,寻找文化的大襟怀、大气象,这原本也是徐迟先生毕生的梦想。早在20世纪40年代,徐迟先生就醉心于穆莱的那部《史诗的诞生》(The Rise of Epic),并动手选译了荷马史诗里的《伊利亚特》——直到他的晚年,他想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情,仍然是译竣荷马史诗——召政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就蒙受徐迟先生的赏识和爱护,在精神气度和美学观念诸方面,都得到了徐迟先生的“真传”。从这个意义上讲,召政倾十年之力而成就的《张居正》这样一部杰出的、史诗性的作品,既是中国当代历史文学和他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时也可视为一部对徐迟先生(当然还包括对历史小说大师姚雪垠先生)的致敬之作。

我有幸见证了他这部十年心血之作从酝酿到诞生的全过程。其间的情景我在那篇《为什么必须是张居正》里有所描述。长期以来,我对他那个摆满线装书的书房就有着一个不变的感觉:这与其说是一个文学作家的书房,倒不如说是一个研治历史的学者的书房。而在小说开笔之前,他差不多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张居正及其所处的16世纪的中国历史史实、人物行止、典章制度、风土人情、文化礼仪等等的考察、梳理、研究和总体把握。这当然是他的一部“诗情内敛而理性日深”的作品,但他的骨子里和血脉里充盈、流贯着的,仍然是诗的豪情。这种豪情化为文字,便成就了一种华赡丰沛、恣肆汪洋的史诗风格。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召政十分服膺李白在湖北安陆写过的这两句诗。然而他在自己的一首咏怀诗中却如此回应了李白:“大悲心不灭,方为楚狂人。”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诗人的悲悯情怀,是他灵魂里永远卸却不了的十字架。

他的整个写作都是“为了让母亲看的” 华赡其文,赤子其人。召政是一位孝子。在他遭受磨难、寂然幽居的日子里,他和自己年老的母亲终日相对,如同普希金和他亲爱的乳母在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度过的那些漫长的、寒冷的夜晚。善良、慈祥的老母亲成了他最好的精神支柱和生命的知音。他的母亲并不认识多少字,但她坚信自己的儿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子和最好的作家。前些年有一次召政去印度访问,正好那段时间里新闻里说,有一架中国飞往印度的班机出了事。这位老母亲一连几天在家里寝食难安。她并不认识多少字,也从来不会打电话,但那几天里,她竟然奇迹般地给一些平时与召政有来往的文学界前辈骆文、王先霈、何镇邦等都拨通了电话,仔细询问着儿子的安危。这件事使朋友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并深为这伟大的母爱的力量而吃惊、而感动。

前不久我在一篇关于赵丽宏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位外国作家的一个说法:“写作是为了让母亲看的”,我觉得这个说法对召政来说也同样适合。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在颁奖晚宴上的简短致辞中,自始至终所谈论的,都是自己的母亲。“我的母亲要是活着的话,该是九十九岁半了,”他说,“„„不管怎么说,我们在通往诺贝尔奖的途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若不是为了母亲,又是为了谁呢?”他想象着,如果他把获奖的消息告诉母亲:“妈妈,妈妈,我得了个奖!”母亲一定会这样说:“太棒了,亲爱的,现在你该把胡萝卜吃完,不然它们就凉了。”库切接着说道,“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拿着奖跑回家,得以对我们的顽皮淘气有所补偿之前,为什么我们的母亲都已经年逾九十九岁了,甚至早已长眠于地下了呢?”法国小说家J·B·蓬塔里斯则直言“写作是为了让母亲看的”。他认为,无论是加缪、普鲁斯特,还是乔治·佩雷克或鲍里斯·施莱贝等等,他们的写作都是为了“让母亲看的”,他们各自在取得成就之后往往都会这样想:啊,要是我的母亲能看到我就好了!

在召政潜心写作《张居正》的几年间,他的老母亲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只要是看见自己的儿子坐在书房里写作,她总会一整天都坐在客厅里那个能望得见儿子背影的沙发上,默然地陪伴着儿子,似乎只要望得见儿子的背影,她的心里就感到踏实许多。召政写累了,就到客厅里陪母亲说会儿话,这时母亲就会讲述英山老家和儿子童年的一些旧事。《张居正》就是这样在老母亲每天的视线里,一卷一卷地往下写着。

当《张居正》写到最后一卷时,出版社催促得紧,召政的夫人又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工作很忙,儿子还在国外念书,召政想到,也许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老母亲说话了,就把母亲送回了英山老家暂住。然而有一次他回英山看母亲时,母亲却对他说,她在这里一天也不能安心,只要她一天没有看见儿子的身影,她的心里就空荡荡的。这时候老人因为年事已高,也渐渐显出有些老年痴呆症状。但她却明确希望召政赶快给她治疗。老人想赶紧治病的唯一的原因,就是怕自己一旦年老痴呆了,就再也不能望着儿子在那里写字,再也不能和儿子一起说话了。那一次回老家,召政二话没说就把老母亲又接回了武汉。事后他对我说,他当时就明白了,如果没有母亲,如果连母亲想天天守候在儿子身边这点愿望都不能做到,那他的写作——就算日后会获得什么声誉的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最近几年里,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更加严重。然而有一天,当家人告诉了她,召政的书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消息,她老人家竟然奇迹般地有了一瞬间短暂的清醒,坐在那里自言自语地说道:“你们哪里晓得,召政从小到现在,吃了多少苦啊!”毫无疑问,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母亲,他应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幸福的作家了。任何一位作家所能拥有的任何荣誉、财富与地位,和拥有这样的母亲与母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一刻,召政也从内心里明白,他的每一本书,他的整个写作,也都是“为了让母亲看的”。

第二篇:作文素材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作文。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龢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上面的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出背景】

一、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得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风险。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害怕跨入未知领域所带来的后果而引起的。生活在当前这个即使不算是混乱,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作出调整。

二、生活中的浮躁

1、热衷与人攀比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2、爱钻牛角尖

对任何细节都不肯放过,只会让自己深陷纠结、痛苦之中。不如换种解决思路、或者干脆把它暂时放到一边,先做一些能释放压力的活动,回头再看棘手的事,也许根本不是问题。

3、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4、总是追求完美

超人的标准、高高的期望值,会让幸福变得可望不可及。想想“完美”所要付出的代价,及时告诉自己,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

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总觉得别人针对自己,会让你变得畏首畏尾。其实别人真的不太在乎你做了什么,将注意力转移到身边的人和事上,才能提高自尊心、轻松生活。

5、负面环境的影响

如果交往的人、听到看到的消息都是悲观的,消极的环境会让你的生活也充满痛苦、限制。不如多花点时间与“阳光”的人聊聊天,看看振奋人心的书籍,让自己心情舒畅。

6、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7、沉浸于往昔或未来

活在过去的回忆里、或不断为将来担忧,只会错失眼前的美好。最好专注于那些眼前的事情,比如每一项工作、每一顿晚餐等,如果走神了就深呼吸几次,把自己拉回来。

8、习惯快节奏静不下来

快节奏的生活,让你像陀螺样不敢停歇。试着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只把最重要的2—3件事列入任务清单,少些猜疑。简单的习惯,会让生活简约自由。

9、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解决之道】

一、信念支撑

1.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刘心武

4.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5.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于丹

6.知足,是多么难得的品质。淡定,是多么高深的境界。—— 何炅

7.淡定是一种人生涵养,纯真是一种性格使然。

8.淡薄明志 宁静致远

9.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陶潜

10.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三毛

二、找准根源

浮躁,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并非与生俱来。浮躁的产生必有其滋生的土壤。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里,当各种各样的诱惑扑面而来而又缺乏足够的约束的时候,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所特有的贪婪与盲从,必然导致心态难平。

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是心理失衡在作祟;欲望是浮躁的动力。

浮躁实质上就是一种焦虑的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态度统治了人的思想。人如果没有定见,没有定力,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何来独具慧眼?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的绊脚石,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为什么我们的心境会反复振荡于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其实说白了,浮躁就是失衡的心态在作祟。当压力太大、急于成功等问题出现并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时便会滋生浮躁。过多的浮躁、焦虑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捺住自己一颗驿动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和一定程度上的急功近利。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从个人主观方面来说,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从文化的角度看,畸形的快餐文化也是让人浮躁的诱因。动不动是畅销读物、排行榜,用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眩目的色彩,来夺取本已无太多抵抗力的人的注意力。人们在物欲涌动的今天,对这些快餐文化变得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默默地接受。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在劝诫人们戒骄戒躁,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宜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看看身边,好像人人

都如此,于是,便不由自主浮躁起来了。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状态中,长久下来,脾气暴躁,神经紧绷,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凡成事者,既要脚踏实地,更要心存高远。

浮躁从何而来?起因于欲望,欲望大了,脑子发懵,心里起火,手足无措,于是浮躁的所有生成条件顿时全部具备,有如电脑病毒一样瞬间爆发。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包含了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

三、认识危害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其主要特点是,为获得及时的满足而缺乏奋斗的耐性,盲目追随潮流而丧失自立性的选择,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凭感觉行事取代了思考的作用。浮躁者往往学习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工作拈轻怕重,眼高手低;做事急功近利,做人玩世不恭;听不得批评,也经不起挫折。

浮躁对人有很大危害。浮躁不像疾病让人一望而知,它属于隐形杀手。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使得一些人在虚荣心、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下,经不起金钱和名利的诱惑与驱使,不正确看待自身能力和客观实际,看见他人发展比自己快,产生了羡慕又嫉妒的心态;而当自己突然发了大财,或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便妄自尊大、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了不起、什么都能干;在遇上挫折、情绪低落时,即刻就失去理性……于是浮躁使然,孤注一掷,以侥幸的心态投机,铤而走险。这无疑是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浮躁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好象毒瘤一个。工人浮躁,就图数量,不顾质量;干部浮躁,就不讲工作实绩,大搞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一点不顾百姓的实际,只图个人仕途的升迁。其实,社会各个群体都有想不经过努力,一锄就挖出个金娃娃者,不讲工作实绩,一味幻想自己海市蜃楼般美好的未来。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病,社会也跟着打喷嚏。人浮躁,社会就浮躁;而社会浮躁,会将人影响得更浮躁不已。如此恶性循环,其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懂得点辩证

(一)淡定,不是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它是经过岁月磨砺后的沉稳含蓄,看淡世俗名利,只会活得更加潇洒、更加丰实。

淡定,不是不屑一切,只是少了份热烈,多了份稳重。

淡定的人,善待生命,沉稳而不缺少热情,淡然而不缺少善良。淡定的人,总能以微笑面对困难、面对环境,不为日常琐事而计较,不为生活的压力而焦虑,不为现代人儿女情长的善变而烦恼忧郁。失意时,用笔记录潮起潮落的心绪,挫折面前,告诫自己重新振作,适应新的处境;苦难面前,命令自己跨过颓唐,去拥抱新的一轮红日。

(二)淡定是一种态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

淡定是一种勇气。行事放松自如,从容冷静,闲看庭前花落,轻摇羽扇城头;

淡定是一种原则。展示出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

淡定是一种风度。神鹰背上秋风过面、静若处子,名利场中灯红酒绿、过眼云烟;

淡定是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淡定是一种能力。深思熟虑能扬长避短,内省自知可有进有退,待该出手时再出手;

淡定是一种力量。气定神宁,如巨岩阻浪,坚持不懈,如水滴石穿;

淡定是一种效率。稳而避其乱,洞悉而练达,如庖丁演刀、如鲁班弄斧;

淡定是一种境界。兰秀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淡定是一种人生。人生如一副锐利的老花镜,难得糊涂,难得清醒。

淡定是是词,不是动词,不是一个动作,不是一种方法。所以淡定不能直接解决你肚子饿的问题,不能直接阻止环境污染,不能……。但是,淡定能辅助和提升一种方法,让你在解决肚子饿的问题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时,解决任何问题时,提供给你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超人的勇气、过人的力量…….,帮助你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淡定,是我们做任何事前必不可少的心理准备。

(三)有点主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应该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尽量使自己有完满完成目标的可能。

再次,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在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稳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因此生活中应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遇到不好的事,要换个方法变个方式思考,你将大有收获。

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何慕浮云

这世上,浮华的东西太美,吸引着人们爱美的心;金钱与名利的诱惑太大,使太多的人想要靠近。然而,用尽自己的一生,成为家喻户晓之人却也逃不过青春与年华的流逝;一生被众人顶礼膜拜,却终究逃不过孤独一死的结局。一言以弊之,名与利,如是而已。

这位女演奏家衣着朴素地站在舞台上,他的一句“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唤醒了那些做着追名逐利美梦的人们。有些人目光的焦点并非音乐本身,而是表演者如何有名,衣着如何华丽,而台上的表演者亦是以有名为荣。在功名的驱使下,人们都忘记了“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真谛。

滚滚红尘,名似浮云利如暖风。从红得发紫的芙蓉姐姐到凤姐,再从红十字会“推出”郭美美在网上打炫富有……太多的人想要出名,不择手段,煞费苦心,只要能出名,无所不为。有的人甚至不惜丑化自己,还有的人因为负面新闻“出名”而兴奋自豪。倘若他们出不来名,就会对善人善事品头论足,说他们做好事是别有用心。追利的心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世间的真善美,看不到生活的真谛。

不畏浮云遮望眼。放眼古今,淡泊名利的人身影依稀可辨。陶渊明因为不慕名利,才会弃官归隐,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邓稼先因对忙碌的研究工作甘之乐之。袁隆平因为不慕名利,才会把自己当做普通的农民,隐身水田荒泽。

心中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盛名宠坏。为了心中的追求,诺贝尔不惧环境的艰苦,不畏实验的危险,不怕旁人的嘲笑。为了心中的追求,居里夫人不穿华丽的衣服,不在意容貌的修饰,不被已有的名利所累。为了心中的追求,马克思不怕专制政府的驱逐,不屑反动言论的污蔑,从容地等待死神的召唤。与毕生的事业相比,不论赞誉或者批评,也不论贫穷或者富有,都不重要。zuo

浮名亦浮云。放下浮名,才会看到很多名利背后的真善美,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才会注意到沿途美丽的风景。何慕浮名?海德格尔说:诗意地栖居,才是人生的真谛。

隐于世界背后”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当我们被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吸引时,如果忘掉了自己的初衷,终将走入低谷。隐于世界背后,用心去感受一切。

音乐家演出衣着简朴,不需要用华丽的服装包装自己。她想隐于音乐背后,音乐才是她生命魅力的外观。观众们聆听优美的音乐,忽略她华丽的服饰才是对音乐的真正热爱。

隐于世界背后,才能站在巅峰之上。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前,没有主动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一直在人们不曾注意的角落里努力挥洒汗水,直到他在奥运会上一鸣惊人。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之后,面对人们对他的猜疑,他从未去解释什么,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不接报酬丰厚的广告,主动淡出大众的视野。他每天积极养伤,每天积极锻炼,把身影留在训练场。如今,他又重新登上了事业的巅峰,跑出了12秒87的好成绩。当别人问他能否在伦敦奥运会上夺冠时,他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不是没有自信,而是要用实力去证明自己,不需要用语言来修饰自己的征途。即使他承载着太多的辉煌,他的心仍要隐于世界背后,他站得总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隐于世界背后,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面对官场的黑暗,放弃官职,归隐田园就是陶渊明的追求。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或许有人感到惋惜;当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此闲适,又有谁不羡慕他的这份宁静,丢掉的是蝇营狗苟的忙碌,他做出无悔的选择,他做得总比我们想象的好。

隐于世界之后,何必浓墨又重彩?现在的人们,总会追求高档的服装、奢侈的饰品,总喜欢用最美的事物来最大化地包装自己。而他们却忽视了心灵的润饰。其实,人的内在大于外表。亮丽的外表给别人的好印象永远是短暂的,而美丽的心灵才是长久的。不要刻意去追求外在美,这样会失去自己的初心——失去曾经的梦想、生活的意义。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追求,而不是不断地欋取个人欲望的满足。真实的生命才是最美的风景,不需要什么高格调的炫耀。隐于世界背后,让全世界看到最美的你。莫不静好

这是《诗经》里的句子,凝练,素净。

“莫不静好”四个字,仿佛是清风拂过发际,溪水漫过脚踝,舒适且美好。

这样四个字,常常让我想起外婆戴上老花镜纺棉的情景。棉花是从秋天的棉桃里采出来的,用压花机把棉籽压出来,外婆把纯的棉花搓成小棒槌一样,然后在纺棉机上纺成一根根结实的棉线。外婆一手摇动纺车,一手拉线,线轱辘逐渐丰满起来,外婆的脸上露出丝丝棉线一样的微笑。那一刻,我总感觉,安然静谧的日子都是从外婆的纺车上纺出来的,大凡庸碌的日子经由外婆的纺车一摇,脉络都清晰了。

我曾认识一对夫妻,他们是小区的看车人。月亮爬上来的时候,女人在给男人煮面,男人拉起二胡嘤嘤呀呀地唱,整个小区都飘满二胡的轻音。缠绵而美妙。

得知我会写一点文字,男人和我搭讪说,他和妻子以前也是搞文艺的,在剧团里,他曾写得一手好字,妻子唱得一口地方戏曲“二夹弦”,那是他们最好的时代,他们度过了许多幸福浪漫的日子,直到他们从剧团里退下来。他们没有找别的工作,选择为小区工作,他们说,地下室安静,吹拉弹唱都有回声,这是生活赐予他们的美妙音响。

春来的时候,女人在地下室养了一盆兰草,男人拉二胡的时候,兰草给二胡镀上了一层芬芳,丝丝缕缕地穿越五官。

多静好的岁月!一度让我想起《三字经》里的句子,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各安其位,各有所得,各自据守着自己的一番无风无雨的岁月。

还有,胡同里蹑手蹑脚的猫,慢慢地爬过桂花树;巷口的修车人,用砂石打磨破了的车胎;还有铁匠铺里叮叮当当打制剪刀镰刀的匠人,点心铺里制作绿豆糕的小女人……他们都在岁月深处暗流一般流淌出自己的水花来。

日子如荷底风声,带着潮湿的气息,这潮湿让日子内敛实在,没有丝毫浮尘一样的轻飘和驿动。懂得安享生活的人,大都愿做莲蓬上停栖的蜻蜓,在莲蓬上吮吸养分,安歇休整。荷下,有蛙鸣点点,涟漪圈圈,这些都是岁月的伴奏。

生活的水流潺潺而过,那些像外婆和看车夫妻一样的人,如莲子,安然地睡在莲蓬里,带着睡梦的甜香。有梦的生活都是丰满安宁的。

午后,安然而静谧。李丹崖说,多年来,他总觉得文字是一顶小轿子,他小心稳妥地抬着,丝毫不敢懈怠,也丝毫不敢自满,手指是撑起他一排排文字的肩,如今,已经磨出了茧子,但是,他一点不感到疲倦,他说,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永远做文字脚下的一名虔诚的轿夫,一路向前,充实而快乐……

第三篇:作文素材之项羽

作文素材之项羽

(1)破釜沉舟

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那个破釜沉舟之人就是项羽。

项羽,楚国人,少习武,能举百斤鼎过头。长大后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有些事,我们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足够的决心将其进行到底。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给自己留了太多后路使自己失去了一鼓作气的精神。倘若,我们拿出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精神,那么再大的困难在我们眼前也会变得渺小;倘若,我们拿出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那么再坎坷的路我们也能勇往直前。

在遇到挫折难事的时候,请不要自怨自艾。拿出破釜沉舟的

决心来,对自己说‚我能做到‛并断掉自己所有的后路。这样,成功就会在你的不远处。

适用于写:决心 勇气 成功的关键因素等(2)项羽的败因

残月高挂,秋风萧瑟,霸王军垓下。军帐之外,四面楚歌;军帐之中,士气低落。与刘邦进行七十余次交战从无败绩的项羽做梦也想不到他为何会落得如此之下场。他不明白为何出身高贵的他会输给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他不明白为何有勇有谋的他会输给只会问别人‚为之奈何‛的人。

有人说,鸿门宴是项羽的败因。他在鸿门宴上的抉择注定了他无法成为王者。因为,作为王者,他太过于重视情感。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霸者,也是个英雄,却无法成为王者。‚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被沛公围困在垓下之时,他心里想的更多的并不是如何摆脱困境,而是在思乡思归,在担心他的宝马,在忧心他的虞姬。他出身于贵族,因而他重原则、重承诺、重感情。刘邦在逃难之际竟然将自己的发妻踹下马车,而项羽永远也无法做到。换言之,就是他不够狠。因而,在鸿门宴上,他因为‚岂可杀有功之臣‛的原则而选择放过了刘邦,最终铸成大错。

乌江之畔,残阳如血。此岸是烽火连天、尸横遍野;彼岸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项羽面前有一叶扁舟,舟子请渡。他却选择留下,只让舟子将自己的马带走。他觉得:退,就是败。

霸王自有霸王的义气。故于乌江岸边他可笑看生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江东子弟于他不是死了就可以再招募的战士,而是同乡兄弟。他们好比和他一同离乡闯荡的少年,他是当中领队的一个。在离家之时,他对自己、对家乡父兄就有一个朗朗的承诺在。他能够将承诺兑现则大家共同欢乐;一旦他做不到,大家都死了,他也以死相酬,绝不苟活!因而,随着乌江边那一抹寒光掠过他颈边,一切江山伟业也随之远去,无限河山也随之姓了‚刘‛。

项羽是败了,但他虽败犹荣。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有刘邦所没有的雄才大略;有刘邦所没有的英雄气魄;有刘邦所没有的侠骨柔情。如果当初他选择渡江,那么一切都可能不一样。

适用于:选择 如果 错过了太阳就不要错过群星 一步与一生等(3)千秋月别西楚将(歌词,可以将其中的语句用于作文中)

歌曲介绍: 千秋的月色从未被人遗忘,或者追寻不到热血的挥洒,或者体会不到战火的纷飞,只能坐在沙发上,睡在床上,看着电视一幕幕的杜撰,于是开灯冥想,在这场大雨结束之前,让我用歌声缅怀他或者他们的故事。

乌江踏月也 息大泽而梦也 是天人合合也 或前世注定也

曾伴君候月也 拂铁甲落尘也 待力拔山河兮 乃西楚霸王也 杰天地也 火光扬,白驹上 提一柄盘满蛟的枪 兰花岗,战场荒 抚一道刚落下的伤 琴弦响,硝烟长 扩一域最广袤的疆 孤痴怅,醉候月光 盆缶击 连绵雨 孤立志一世万人敌 残庙宇 楚歌起 雷扫遍芦苇夜风急 兵戈里 八千骑 拼杀时兵刃火花写意 霸王气 随风散去 《若残》EDIQ 江东遗落红颜莫 楚女昔舞为君歌 碧草古庙千秋过 血化翠草遍山河

《项籍庙》(宋)许彦国

千载(唱:秋)兴亡莫浪愁 汉家功业亦荒丘

空余原上虞姬草 舞尽春风未肯休

史记,野记,高祖本纪,梦与大泽,龙神其母交体,酒气,怒气,天子之气,湖泽风雨,拔剑斩蛇起义 泗水亭长笑尽万般随意 却是半生酒气金戈铁骑 或喜又叹尽这咸阳风雨 只待史至今日几人能记

又有几人能记 千秋月未落 扛战旗望长河

河畔有人高歌 叹英雄却为何 任孤舟飘摇过 随你论功或过 当涅盘重生我 要刻绘新传说 酿烈酒 烫过喉 言笑中兰香欲渐浓 待秋收 泪亦流 落风雪花白了眉头 千重楼 万钟酒 长街落月载满几盅愁 更声后 半生随忧

常言道 又言道 衣锦归故里路途遥 万朝晓 祭离骚 千载以来依旧会涨潮落潮

榕树脚 人苍老 眉目在灯花中烧掉 哼童谣 兵休何朝 世事如是难忘时 战事故逝难忘时 花事伊事简中事 旧事相逝过往时

这上一回说到,这千秋月没是佳人离别,时逢枯枝落旧城,却待新兰满长街,战场上还未至瑞雪,听故事,这楚霸王乌江又诀别了一场皓月。各位看官不好意思,今日江山又小雪,各位路过的,打尖的,或来听小老儿说书的,别忘了多加件衣服

千秋月未落 扛战旗望长河

河畔有人高歌 叹英雄却为何 任孤舟飘摇过 一生笑过哭过 当龙魂重生我 要刻绘新传说

第四篇:作文素材之奉献

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作文素材之“奉 献”

导读: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格言警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迅)

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制定。(向警予)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着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是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希望你们年轻一代,能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

凡是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或是为捍卫一个伟大真理而忍受穷苦的人们,才是英雄。(荷马·马蒂)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达到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一个只顾自已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事实论据】  鲁迅——牛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法拉第——烛

物理学家万克尔·法拉第一生勤奋,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都作了贡献,并在晚年写成《电学的实验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科学遗产。他希望自己:“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居里夫人——蝉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她很赞赏蚕的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诺贝尔的永恒奉献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达尔文心系造福人类

达尔文的后半生体弱多病,仍然坚持实验和著书。他曾说:“对于科学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病逝。他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曾不断地追随科学,并且把我的一生,献给了科学,我相信我这样做法是正确的,所以不会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使人类得到直接的好处。”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达尔文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

把一生献给科学

镭的发明者、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一生忠于科学,厌恶金钱和荣誉,她把所得的奖金绝大部分用于科学实验及赠送给贫穷的学生和需要帮助的朋友。她把研究的结果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而不接受当时可谋取巨富的专利权。在社会授予她的荣誉面前,居里夫人只有一句话:“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应该注意人。”

居里夫人长期接触镭,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两手被镭射线烧得伤痕累累,并得了致命的血液病。众人劝她休息治疗,她谢绝了,她说:“我的生活是离不开实验室的。”在晚年10多年里,她带病写出30种科学报告,好几种高深的科学理论书籍,每天仍然工作14小时,直到1934年闭上了她那双智慧的眼睛。

两弹元勋——邓稼先

18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历史风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从陶朱公到李嘉诚

古代的陶朱公,在19年间数致千金,但每次,他都把它们“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他曾用钱资助过勾践,也资助过田成子。现在,他把它分散给那些需要资助的人,对他来说,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赚钱不是最终目的,他只想利用赚来的钱有所作为。现代的李嘉诚,大巨富之后,时刻关注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从不吝啬解囊。1980年起,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汕头大学的创办中,不惜花费5.7亿港元的巨资,要为潮汕地区兴建第一座学府,并立志要把它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高等学府。为此,他亲力亲为,殚精竭虑,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后来的师资配备,无不一一过问。他曾说:“汕大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甚于其它一切事业。”对于曾经因贫困而不得不中断学业并走上经商之道的李嘉诚来说,汕大的创立,不啻是圆了他当日求学的一个梦。而当他积毕生的心血以报效桑梓,当他智慧地运用他的成功之果服务于华夏的子孙后代的时候,众人不难从这一系列的壮举中窥析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意义。

 无私捐赠

徐悲鸿逝世前捐赠毕生珍藏的文物。

郑振铎捐赠毕生珍藏的7万多册善本典籍。

巴金捐款数万元并献出他珍藏的现代文学史料充实现代文学馆。

范曾将在日本举行书画展览所得的120万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国家,作为建设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大楼之用。

纺织女士杜芸芸,将本该归她所有的10多万遗产交给国家,支援建设。

上述捐赠,表现了他“富贵于我如浮云”,一心为国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和可贵品德。

 茅盾为文学捐稿费

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日常生活简朴,他把稿费省下来,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解放前他曾以稿费支援过贫病交加的进步作家。1957年,桐乡县创办《桐乡文艺》,因缺少经费,他立刻捐款300元;1958年,故乡创办一所民办中学,他闻讯后资助500元。......1981年3月,茅盾的病情恶化,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即让孩子笔录口述遗书二则。其中一则写道:“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胡耀邦同志在致茅盾同志悼词中称赞: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没有放下自己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

 叶圣陶三易遗嘱

叶圣陶老人的遗嘱,全文不过130字,然而却写了三次。第一次写于老人重病之时的1979年12月11日,老人嘱咐家人丧事从俭,“只在《人民日报》自费登个广告,告别相识的人,说我跟他们永别了”。第二次是1980年12月21日,老人补写遗嘱,写道:“非但不要开追悼会,别的什么会他不要开。像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为我开无论什么会都是不适宜的。”第三次是在1984年2月12日,老人再次补写遗嘱,表示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北京医院按照老人的遗愿将老人的遗体作了解剖)。短短遗嘱,数年而成,两次增补,发人深思。

 邓拓万金救古画

1961年的一天,邓拓在荣宝斋看到一幅潇湘竹石图卷,画末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这幅画是一位四川老人的祖传珍宝,说出自苏东坡的手笔。可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不是东坡的真迹,因此,国家收藏部门没有收藏。

为了不使国家文物流失,邓拓同志把自己若干幅藏画卖给店里,凑足上万元,把那幅古画买了下来。他从故宫藏画的记录中,查出了这幅画的有关记载,逐字逐句与画面核对,经过半年的精心研究,他终于作出结论:潇湘竹石图确实是苏东坡的真迹,而不是伪作。一幅将近千年的珍贵作品,辗转流传,终于被邓拓抢救保存下来。

1964年,邓拓将个人所收藏的最好古画154件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包括他花万元巨资收购、积半年辛劳鉴定的这幅古画。

举债创办“育才小学”

张震1964年出生在定远。定远是陕甘宁蒙交界处一个贫瘠的县城,百姓一年收入三四百元。张震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后,学习英语,是校报记者,多次在写作比赛中获奖。快毕业时,他舍弃了成功率很大的考研和记者生涯,带着妻子韩雅婷回到家乡,举债办起了一所小学。

1992年8月,他们把自家的房子拆了,借钱买砖木,盖起最初的四间教室,名曰“育才小学”。学生来自田野,来自其它学校赶出来的差生。学费减免,其它费用低于国家标准,开设英语。几年下来,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绩,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可张震他们欠债已达11万元。

猫耳洞精神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越边界的一场战争中,我军战士为坚守阵地,修挖了防炮洞,他们形象地称之为“猫耳洞”。地处热带山林丛林地区的“猫儿洞”,外边爆炸着敌人打来的炮弹,里边是摄氏三四十度的闷气,雨天满洞是水,日夜蚊子横飞。战士们嘴干唇裂,衣衫浸透了汗水,身上被蚊子咬起一个个大包。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为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人民的利益,艰苦备尝,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英勇顽强地夺取了战斗的胜利。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向全国人民奉献了可歌可泣的“猫耳洞精神”——“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比鲜血更宝贵

1997年10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大会上,张金泉、宋安琳夫妻双双荣获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的金杯。

张金泉是北京地铁总公司的一名普通干部,到1997年10月止,他共计无偿献血19次、3800毫升,义务献血15次、3000毫升。宋字安琳是北京拖拉机公司医务室大夫,目前她已无偿献血26次、5200毫升,义务献血13次、2600毫升。

说起丈夫何以“落后”,宋安琳解释道:“那是1990年12月16日深夜,他在回家途中被劫匪打伤了头部,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植入一块有机玻璃,过了一段时间才彻底痊愈。”

夫妻每次献完血后,好好地休息一下午,第二天什么事也没有,照常上班。无偿献血,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第五篇:作文素材之巴金

不朽巴金·轨迹--百年旅途中的雾雨春秋

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今天回顾过去说不到什么失败,也谈不到什么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巴金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出生—26岁)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父李镛为官多年,颇有田产。父亲李道河任四川广元县知县,巴金随父母在任所居住。母亲陈淑芬思想开通,品性善良,对巴金的影响非常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巴金开始阅读传播各种新思想的书报,接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

1927年,从上海赴法国,途中写《海行杂记》。旅居巴黎等地,开始写《灭亡》。1929—1930年(25岁),第一本小说《灭亡》出版,完成《俄罗斯十女杰》。译作颇丰。

暗夜里呼唤光明(27岁—37岁)

1931年,继续在上海从事著译,写中篇《新生》、《雾》,4月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家》,在《上海时报》连载,第一次刊出当日,获悉大哥李尧枚自杀。出版第一个短篇集《复仇集》。“九一八”事变后,写诗文控诉日本帝国主义。

1933年,结识鲁迅、茅盾等一批文学朋友,与郑振铎等筹办《文学季刊》。《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全部完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日军偷袭上海,巴金写诗文呼唤抗日救亡,后收入《控诉集》。《呐喊》杂志创刊,巴金任发行人。11月上海沦陷,蛰居租界继续写作。

1941年,回成都探访亲友,再到昆明探望萧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文化人转移到桂林。

黎明前的探求(38岁—44岁)

1942年,在桂林写散文《灯》,从桂林到重庆,得知曹禺正在改编《家》为话剧。

1943年,译完屠格涅夫的长篇《父与子》,写杂文《一个中国人的疑问》,与英国神父赖治恩就道德问题论战。在重庆,曹禺改编本《家》连演100场爆满,打破战时重庆话剧演出纪录。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参加文艺界各种政治性活动。11月回上海,与郑振铎、李健吾等筹组中国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

沉浮二十余载(45岁—72岁)

1949年,赴北平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全国文联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

1954年,在京参加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发言,第一次对社会、文化工作提出批评。1955年,主编的《文艺月报》因不转载关于批判胡风的材料,被批评为政治错误。

1956年,当选为上海作协主席,10月14日,主持鲁迅墓迁葬仪式,并讲话。

1957年,在京出席中国作协创作规划会议,期间与赵丹、方纪等受到毛泽东接见。与靳以同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收获》创刊。开始编辑《巴金文集》

1958年,从姚文元在《中国青年》发文开始,以拔白旗为名的批巴运动持续了七八个月。《巴金 1

文集》陆续出版。

„„„„

1966年赴京参加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会。在武汉受到毛泽东接见。8月,被北京来的红卫兵抄家,萧珊被打伤。

1967年,上海文化系统举行全市批斗巴金电视大会。被遣送到松江参加劳动。

1972年,萧珊病逝,被准许留在上海。

1973—1976年,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

讲真话(73岁—89岁)

1977年,恢复正常政治权利。《家》重印出版,再次畅销。

1978年,开始为香港《大公报》写“随想录”

„„ „„

还能拿起笔(90岁—95岁)

1994年,第三届“巴金北京研讨会”在京举行,《巴金全集》第24至26卷出版,至此全部出齐。1995年,汇集了《随想录》以后重要作品的《再思录》出版。

“我为大家活着”(95岁—101岁)

1999年,春节期间肺部严重病毒感染住院,对周围的人说“我为大家活着”。中科院命名1997WA22号小行星为“巴金星”。现代文学馆新馆竣工。

„„ „„

2003年,为庆祝巴金百岁华诞,巴金铜像在四川落成。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我对巴金是怀有敬意的。他是一个富有良知,富有道德感、责任感,富有人类美好感情的作家,具有老一辈作家的那种修养和良知,而我觉得现在的作家不大讲究这些。这种修养,我指的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包括道德、思想在内。巴金青年时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追求的是人类的、民族的自由解放的理想,他不像一般的作家,只是考虑所谓的文学,他的写作是超越文学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整个民族的改造,是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不在乎文体,并不讲究具体的修辞,他的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坦白、率真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体现。巴金年轻的时候能写出那样优秀的作品,正是在于他思想的开阔、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毋庸讳言,在他善良、真诚的性格中也有相对怯弱的成分。他年青的时候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对真理的追求,我觉得到后来他慢慢地丧失了,他变得不那么勇敢了。中年以后,他被纳入体制之内,于是表现出来的那种保存自己的方面不免考虑得更多一些,所以才会有后来他的《随想录》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忏悔。他的反思我觉得是真诚的,勇敢的,然而是不彻底的。正因为这样,我不同意人们给予《随想录》这么高的评价。

当然,巴金的反思比较早——比较早地反思了自己和民族的灾难,而且即使是这种不够彻底的反思,当时也有一些文字不能发表,而且在当时,被称为“左”的思想路线仍然有很大市场,甚至控制着局面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对一个作家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我认为必须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正是巴金留下的空白,亟待我们继续作出修正和填补的地方。在《随想录》中,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确是他比其他作家可贵的地方。我们的作家总是强调批判社会、批判别人,唯独不批判自己。巴金可贵的地方就是能从理性和情感的方面,对自己做出反省,我觉得这是非

2常难得的。他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和《随想录》在同一方向上的努力,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作家良知的表现,也是历史理性的表现。他执着于民族的苦难的记忆,这点非常难得。对于这段中华民族的黑暗历史,现在的作家没有几个像巴金这样刻骨铭心。他提出建“文革”博物馆,正是要记住我们民族的苦难记忆,他要以自己的写作为我们的苦难作证——因为记住是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

回顾巴金一生,总体上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性的存在,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年轻的思想战士,真理的追求者,为人类幸福而写作者,成为一个纯作家、一个一度跟风的作家、一个理应保持沉默未能保持沉默的作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无法保持沉默的人,这一点我深表遗憾。我认为对巴老的最好纪念应该是挖掘他个人身上的悲剧性——他的《随想录》也清楚地记录了这个悲剧。因此对他的纪念应该回到青年时代的巴金。其实,巴金在“文革”结束后每前进一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都是向青年时代返回一步。“文革”结束之后,他努力一步步地找回自己。

巴金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也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作家应该讲道德,而现在有把道德放逐的倾向。所谓道德,就是追求社会的自由、民主、公正、公平,追求人类的幸福;道德意涵了善良、真诚、热情、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这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巴金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家,他永远把道德良知置于文学之上。纪念巴金,最急迫也是最切近的一点,就是努力恢复我们的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巴金,这个出生在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少爷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他19岁的时候挣脱了封建的桎梏,从四川老家出走。1927年,巴金跑到巴黎,想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他在巴黎拉丁区一个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带着寂寞与痛苦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灭亡》,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28年回到祖国之后,巴金进入了他人生的创作高峰期,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巴金致力于世界语运动,晚年又再度在其中投入大量心力,其中的心事,只有巴金自己知道。十年浩劫中,巴金却被当做“大毒草”受到猛烈的批判。在巴金的生命走向末年的时候,他倾注全部人生经验创作了《随想录》,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以及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并且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

下载作文素材之熊召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素材之熊召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素材之之名人轶事

    中学生万能经典作文素材 【人物名片】 丘吉尔,1874年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

    作文素材之苏轼

    作文素材之苏轼 人物事略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

    作文素材之特斯拉

    特斯拉 ●人物简介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1943年) 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克罗地亚,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他被认为是电力商业......

    作文素材之(5篇)

    作文素材之朗读者节选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之前为大家推送过了《朗读者》中一些经典开场白(详见阅......

    作文经典素材之

    作文经典素材之——孙膑 一、人物事略 1、师从鬼谷子:孙膑,自幼聪慧。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

    作文素材之家风家教 一.名臣曾国藩的家教【素材展示】 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跟他严厉的家教是密切相关的。曾国藩家书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作文素材之哲理句子

    作文素材之哲理句子 1.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 出一个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 2. 人应当学会适当的展现自我,推销自我;千里马不能静等伯乐,有时需要自 己......

    名人作文素材之苏轼

    一、苏轼生平简介 1、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