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见证眉山泡菜产业的发展之路
见证眉山泡菜产业的发展之路
眉山市农业局局长 王志敏
眉山地区成立之初,农业部门工作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适度规模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我与泡菜产业的接触还不多。建市之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对全市农业,特别是水果、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前景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全市水果产业规模最大,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但深加工很难开展;茶叶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但较受地域限制,不适宜在全市范围推广;蔬菜产业虽然相对分散,但产业化潜力最大。所以,我们决定把水果、茶叶、蔬菜作为重点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蔬菜发展上突出三个片区:岷江沿岸鲜销蔬菜产业带,中部平坝浅丘加工蔬菜产业带,北部设施栽培特色蔬菜优势区。通过几年发展,到200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万亩,其中加工蔬菜基地8万亩,泡菜龙头企业18家,蔬菜加工量17万吨。
2005年,市委、市政府编制“十一五”规划,打算确立一些农业拳头产品予以重点扶持。当时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孟光安同志到市农业局调研,我向他汇报,建议将泡菜作为市上重点扶持的农业拳头产品。我们分析了泡菜产业发展的几个优势:一是蔬菜适应性广,各地均可种植,带动农户多;二是蔬菜生长期短,实行菜稻连作,不会影响粮食生产能力;三是蔬菜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应用比较容易推广;四是泡菜龙头企业已具备相当基础,带动就业和农民增收的能力比较强。孟光安同志当时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示市农业局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泡菜企业、基地乡镇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将情况报告给市委、市政府。2005年10月,市委作出《关于加快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将蔬菜产业化列为全市农业领域重点扶持的四大产业之一,并配套制发了《眉山市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打造“中国泡菜之乡”实施方案》。这作为一个标志,泡菜产业从此由单家独斗、济济无名的小产业,开始上升到政府高度,逐步得到各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扶持。
2006年,对泡菜产业的扶持重点放在夯实两个产业基础上,即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泡菜原料基地。市委、市政府将东坡区松江镇和太和镇作为眉山泡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组织东坡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加大泡菜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泡菜产业龙头企业和关联产业落户;对企业项目建设实施金融扶持;开通泡菜原料运输“绿色通道”;对企业用盐实行专项监控;杜绝各类乱收费、乱罚款等。2006年2月,由市农业局协调,李记、吉香居、味聚特、惠通等十余家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眉山市蔬菜产业协会,并抽调经作、植保、土肥、质量检测等方面的39名技术人员组成10个定点服务小组,对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泡菜龙头企业实行定点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发展。在基地建设方面,编制蔬菜基地建设规划,制定并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大规模的农民技术培训。为了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眉山泡菜原料基地建设的扶持,当时分管农村工作的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十庆同志,率领我和市农业局其他班子成员,专程到省农业厅汇报,充分阐述眉山泡菜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以及下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举措,得到了省农业厅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把眉山纳入了全省“十一五”蔬菜产业优势区域规划,并支持眉山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和集约化育苗中心。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短短大半年时间,全市泡菜企业迅速发展到43家,泡菜加工量28万吨,泡菜原料基地达到13.4万亩。同时,市委、市政府把产业整体品牌创建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组织相关部门注册“眉山泡菜”产地证明商标,并组织申报“中国泡菜之乡”。2006年底,东坡区正式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泡菜之乡”,打造了我市泡菜产业的第一张名片,眉山泡菜开始以整体形象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
2007年,把企业品牌创建和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放在了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鼓励泡菜企业申报各种知名品牌,凡获得“国字号”品牌的企业给予10万元重奖。市政府副市长黄跃同志,组织我和工商、质监、法院等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走司法程序的品牌创建策略。2007年6月,“吉香居”牌泡菜通过司法程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泡菜行业和眉山市本土企业第一个“驰名商标”。之后,“李记”、“味聚特”、“川南”、“惠通”也相继通过“中国驰名商标”认定。2007年底,为了帮助吉香居公司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市政府李静市长带领黄跃副市长、我和其他几位同志赶赴到农业部,向陈晓华副部长、农业部合经司、政策法规司有关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农业部加大了对我市泡菜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一时间,眉山在全国泡菜行业声名鹊起,迅速占领品牌高地。
2008年,延续了对泡菜产业的扶持政策,只是基地发展上更加注重规模与规范,企业发展上更加注重集约化与集群化,市场开拓上更加注重品牌化与高层次。到该年年底,全市建成舒林村、全意村等50多个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发展100亩以上蔬菜经营大户46个,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9个。在基地广泛运用业主承包经营、土地入股经营、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等新型机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提升了蔬菜基地发展档次。东坡区成为了第28届奥运会四川省唯一的供奥蔬菜基地。制定并推广眉山东坡泡菜地方标准,泡菜产业申报绿色食品40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位居全省同行业第一。全市泡菜企业达到61个,其中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6家,总泡菜加工量达到5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成为四川泡菜的主产区和核心区。
2009年,是全市泡菜产业形象塑造及市场开拓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年初,市委贺文副书记、市政府黄跃副市长,率领我和市农业局其他班子成员,专程到省农业厅汇报,争取全省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于4月中旬在眉山召开。在全省蔬菜产业大会上,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有关部门对我市泡菜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为产业发展增添巨大推动力。4月下旬,市委书记蒋仁富同志亲自带队到东坡区对泡菜产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并指示:要将推进泡菜产业发展,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下最大的决心,用3-5年时间使泡菜原料基地、加工量、产值实现翻番,倾力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四川东坡泡菜”产业。赓即安排有关领导带队,分赴浙江余姚、广东中山、重庆涪陵等全国蔬菜加工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并着手组织起草市委文件。5月7日,蒋仁富书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力推进泡菜产业发展的决定》,各位与会领导意见高度一致,均认为泡菜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发展,《决定》顺利通过。5月8日,市政府通过并印发了《四川·东坡泡菜产业园建设方案》等7个配套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和配套文件,从酝酿、起草、讨论到出台,时间之短,力度之大,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和工作高效,激发起全市泡菜产业发展各方面的强大动力。7月,经省政府同意,筹办了盛况空前的“中国四川泡菜国际论坛”,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26国外宾、专家学者、各界代表400多人出席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李静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经验交流,眉山泡菜名扬中外。之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京西宾馆等单位衔接洽谈,推动眉山泡菜打入了军队市场;组织泡菜企业赴北京参加全国绿色农产品展销会,赴宁波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并举办四川眉山泡菜产业推介会,参展企业与北京、天津、浙江等地的销售企业签约结成长期合作关系,签约金额达3000多万元;组团参加了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期间进行的四川泡菜专场展示。市委书记蒋仁富、市长李静分别于8月中旬、11月初,召开了泡菜加工企业座谈会和泡菜产业发展协调会,检查市委《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将可能影响制约泡菜产业发展的问题,责成有关区县、部门和单位限期解决,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2009年,全市新建加工蔬菜基地7.5万亩,新增加工量15万吨,泡菜年加工量达65万吨,销售收入实现3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41个国家和地区;“东坡泡菜”产品相继进入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餐桌。泡菜成为了眉山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0年,全市泡菜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进行泡菜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协调会、布置会和培训会,要求突出产业园区的龙头作用,发展国内一流的泡菜企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蔬菜原料生产基地,推行合作社为主体的生产组织模式,突出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村社干部直接领办创办,依靠合作社带动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泡菜原料基地,提升泡菜质量安全水平;打造泡菜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国内一流的泡菜研发机构,开发种类更加齐全、功能性更强、更加营养健康的泡菜新产品;加大产业宣传和市场开拓,牢固树立眉山在四川泡菜的发源地、主产区、核心区、排头兵地位,大力推动泡菜产品进军营、进超市、进宾馆、进工地、进学校,扩大国际国内市场份额。1月,“东坡泡菜”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月,东坡泡菜在全国春季糖酒交易会上大放异彩,签订销售订单近30亿元;3月,东坡泡菜走进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成为北京军区部队专供产品、全国“两会”代表馈赠礼品和人民大会堂国宴食品;7月18日,声势浩大的“中国·四川泡菜国际品鉴会”再次在眉山举办,近400位中外嘉宾聚集一堂,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省长蒋巨峰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李崇禧作重要讲话,市委书记蒋仁富在会上致辞,签订了一批合作协议和销售订单,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四川东坡泡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市委、市政府又启动了集“泡菜加工、质量检测、研发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博览、产品交易、仓储物流”为一体的“中国四川泡菜城”规划建设,向着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泡菜产业目标阔步迈进。我们作为多年的“泡菜人”,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拍手叫好,为泡菜产业的发展前景欢欣鼓舞。眉山泡菜产业走过了一条十年三十倍的发展道路,成为眉山建市以来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开拓奋进、用心发展、执政为民的一个最好实证。
古有东坡文传千载,今朝泡菜香满五洲!相信我市泡菜产业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辉煌!
第二篇:吉林电视台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之路
2003年可谓是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元年。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5月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7月,召开了全国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试点工作动员会,提出要大力开发有线付费广播影视频道,通过内容开发带动有线网络整合,促进有线电视产业升级。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吉林电视台于2003年10月成立了专门负责数字电视新业务开发的内设部门——数字电视发展中心,并成为最早申请开办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6家省级电视台之一。由此,吉林电视台开启了向传统模拟电视之外的数字新媒体领域进发的序幕。
一、立足长远,抢抓新媒体发展机遇
(一)发展思路
在数字电视发展中心成立之初,吉林省广电局党组就提出要以数字电视发展中心为广电产业发展的对外开放平台,全面开发传统电视产业之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吉林电视台明确了整合全台资源、统一运营、归口管理的发展策略,积极鼓励、支持和推进数字新媒体业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产业化为指针,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线,突出发展主题,以整合资源和统一运营为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坚持自我发展和对外合作相结合原则,利用无线、有线、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大力发展付费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形成涵盖多种技术方式、多媒体形态、多终端覆盖、多样化内容的新媒体业务格局。
如果借用200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出版的“全球畅销书”《蓝海战略》中的观点,把传统电视血腥竞争的已知市场比作“红海”,那么“新媒体”就好比一片“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数字电视发展中心在8年多的时间里,始终立足长远,用未来眼光去捕捉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媒体发展机遇,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向传统电视之外的“蓝海”空间开疆拓土,期待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以及整合不同市场的价值元素来重建新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边界,从而摆脱“红海”,走上新的经济增长之路。
(二)发展进程
多年来,数字电视发展中心一直做着描绘未来的事业,克服着人手少、队伍年轻,业务新、边缘化,投入小、资金严重不足等重大困难,以务实进取的态度来应对扑面而来的新媒体挑战,用淡泊名利的心态看待昨日的艰辛和他业的辉煌。
2004年4月,吉林电视台整合全台各频道节目资源,由数字中心统一运营全台节目短信互动增值(SP)业务,并成立吉视公众资讯有限公司,以公司化方式进行短信业务的合作经营。
2005年8月,吉林电视网()正式上线,并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吉林卫视实现网络同步直播,各频道重点节目实现互动点播。
2006年1月,吉林电视台与深圳华视传媒合作,成立吉林移动电视有限公司,通过长春公交集团合作,开展移动电视业务,公交车载移动电视频道试开播运营,这也是全省第一项无线数字电视业务。
2007年5月,吉林电视网获得国务院新闻办颁发的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资质,成为真正的网络新闻媒体。2008年6月,CMMB省内第一个发射点正式开通,成为全国首批通过“手机实现看奥运”的26个城市之一。
2009年2月,吉林电视网获省通信管理局核发的经营性网站许可,完成从非经营性网站向经营性网站的转型。同年5月,吉林电视台及省内8家广电机构与国家中广传播集团签署省级运营公司组建协议,共同出资5000万成立吉林省中广传播有限公司及9个地市分公司,负责开展CMMB手机电视业务。
2010年6月,吉林电视台与优酷网合作开办“睛彩爱酷”全线栏目,通过CMMB手机电视睛彩系列频道播出,开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通过手机媒体进行合作的先河。同月,吉林省中广传播与一汽集团及启明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CMMB车载电视合作,为全国CMMB创立车载应用的全新商业模式。2011年12月,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
(三)现有业务框图
二、面向三网,谋划全媒体发展布局
(一)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放大媒体内容优势,助推新媒体跨界发展
2010年开始,国家加快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步伐。“三网融合”对于广电来说
是“双刃剑”,即有机遇又有挑战。从电视台的角度,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不仅仅在于三网融合实施方案中广电掌控了IPTV的内容集成播控权,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三网”都要承载和运行的是内容。电视台作为广电的内容生产单位,比照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内容。
吉林电视台在新媒体业务格局中,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重点也是内容。数字中心依托吉林电视台七大传统电视频道的内容优势,利用数字化对频道资源的释放,把有线数字电视频道资源开发作为重点,把发展专业细分的内容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在内容发展规划上,通过开办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提高我省在节目内容上的优势,为未来占据足够的内容发展空间。从2003年起,我台先后经省局向国家广电总局上报申请开办各类窄众细分的数字频道近20套,得到批准开办的频道只有目前的两套:东北戏曲频道和篮球频道。
1.以东北戏曲频道为代表的文化系列频道
东北戏曲频道是我台2007年获得批准开办的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四省区为覆盖范围的有线付费电视频道,内容设置上以东北区域范围内的戏曲和曲艺等为特色定位,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东北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树立我省在东北区域文化中的地位。
2.以篮球频道为代表的体育系列频道
2008年4月我台获得批准开办覆盖全国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篮球频道。篮球作为体育类中的大众项目,收视群体广泛,NBA、CBA以及欧洲联盟等世界顶级赛事的关注度高,与之相关的体育类节目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以电视购物频道为代表的信息服务系列频道
自吉祥购物频道停播后,我台一直没有放弃继续开办电视购物频道的努力。由于国家严格对电视购物频道的管理和资质申批,2010年我台选择与贵州电视台合作,共同经营家有购物吉林频道,为我台打开了进入电视购物及相关领域的出口,对带动吉林省经济、社会、就业不无裨益。
(二)以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为切入点,反向融合传统媒体,谋划全媒体发展战略布局
2011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吉林电视台作为直接责任主体,在吉林电视网()的基础上,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并明确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在新媒体领域的喉舌,是以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信息网络为节目传播载体的新形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实队伍,整合所有新媒体资源,积极利用新技术,开发互动、时移、多媒体等各类新型视听节目服务业态,打造集各种视听新媒体功能于一身的网络广播电视台。
开办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可以说是我省广电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构建新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跨网络、跨终端、跨媒体的全媒体发展战略的切入点。网络广播电视台集广播、电视、网络为一体,以新媒体形态反向融合传统媒体。从平台建设可分三类:(1)内容平台,融合视频、音频、图文、论坛、微博等多种内容形态,来源主要有三部分:自创节目、对接传统广播和电视、集成全省区域内的视听节目;(2)技术平台,具有适应新媒体特点的内容采集、分级制作、多网传输、多屏分发和内容管控等多种功能;(3)运营平台,支持“三网融合”、双向互动,可实现互联网、电信网(IPTV)、广电网、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等多渠道传播和电脑、手机、电视等多终端发布,兼具新闻宣传与社会服务双重属性。
从业务规划上可分四大类:(1)视音频网站业务,保留并极大优化了原有广播和电视网站,是省内重点网络新闻媒体;(2)IPTV业务,以电视机加IP机顶盒为媒体终端、以宽带互联网局域网为传输渠道,提供直播、点播、时移等视听节目及生活资讯类服务,是省级IPTV集成播控平台和运营服务商;(3)互联网电视业务,以互联网电视一体机为媒体终端、以宽带互联网广域网为传输渠道,提供点播、时移等视听节目及生活资讯类服务;(4)手机电视业务,以手机、PAD等为媒体终端、以移动互联网为传输渠道(区别于CMMB),提供直播、点播、时移等视听节目及生活资讯类服务。
三、创新价值,做强做大新媒体产业
回看吉林电视台数字新媒体业务发展的历程,可以说8年多时间一直处于向新媒体“蓝海”进军的开疆拓土阶段(2003年10月~2011年底),并基本确立了多项新媒体业务共融的格局。以吉林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和
我省进入“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为标志,2012年,将开启融媒时代。在以“融合”为主要特点的全媒体环境下,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借力政策支持,创新价值,提升新媒体发展步伐,做强做大新媒体产业,既是新媒体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一)重新认识新媒体的价值,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度地挑战传统媒体并快速地瓜分媒体市场份额和终端用户。传统媒体的危机意识表现为对新媒体开发的重视。各传统媒体在力保主业的同时,都开始互联网化,或是力图向主业周边及上下游业务渗透,拓展生存空间,也才催生出“新媒体业务”。但在新媒体建设上也还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新媒体是非主流的业务,应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为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有观望等待态度。
党的十七届六中会已把加快新媒体建设提升到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新媒体,提出要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发展能力,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十二五”时期,国家广电总局已把“加快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排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六大转变之首。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和电信企业的进入,新媒体的竞争已然激烈,因此,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政策等),加快新媒体发展,已不是超前行为或冒险之举;也只有这样选择,才能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我们的新媒体业务不会出局。
(二)整合发展,打造新媒体产业集团
“新媒体”,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汇,通过百度可以搜索到7580万个结果。“新媒体”概念成就了众多知名企业,比如,分众传媒的“楼宇电视”、华视传媒的“移动电视”、优酷的“网络视频”,这些企业都成功实现了上市。而目前我台已拥有多项新媒体业务,并且一直按照统一机构、归口管理、整合发展、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在推进。因此,要把数字中心打造成新媒体产业集团、实现转企改制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符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精神。一个具有多个新媒体概念和实际业务的新媒体集团,完全可以按上市企业来谋划和打造,有利于新媒体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篇:福建省连城县红心地瓜干的产业发展之路
福建省连城县红心地瓜干的产业发展之路
【摘要】从小到大家乡的每户农民都种植地瓜,而原本土得掉渣的小地瓜,如今成长为年产值6亿元的农业主导产业,连城红心地瓜产业经历了漫长的从土特产小农经济到现代产业的升级过程。这归功于连城县多年来狠抓标准化,实现品牌化,由此铸就了地瓜干这个闽西最大的农业产业。
【关键词】红心地瓜干发展之路标准化品牌化
从自发种植到标准化栽培
“我家自从采取地瓜丰产标准化栽培后,地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32公斤,亩增加收入92.8元。”北团镇蕉坑村忙着收成秋地瓜的村民江志望高兴地说。今年连城90%以上的地瓜地采用标准化栽培方式栽种了经脱毒后的“龙岩7-3”、“金山630”等优质品种。连城县的地瓜种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地瓜种植只是农民当作粗粮替代的自发性种植,遍地开花,品种退化,产量不高,局限于自给自足,商品化程度不高。为了把连城红心地瓜产业做大做强,连城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大力气,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红心地瓜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连城县在全省率先制定农产品地方标准《连城红心地瓜干》标准综合体,有效解决了连城红心地瓜在原栽培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农民科学种植,建立了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脱毒苗推广等福建省地方标准体系。全县建立一、二级脱毒苗繁育基地 1000 亩,全年向农户提供优质脱毒苗6万亩,供苗2亿株。经过多年实验,应用甘薯脱毒苗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不仅增产15%以上,且地瓜原料质量明显提高。先后引进地瓜
新品种26个,还发展加工、鲜食、保健、菜用等多种类型地瓜品种,全县建成标准化栽培面积8万亩,地瓜亩产原先近2000公斤,现在最高可达5500公斤,种植户收入翻番。
今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达11万亩,加工地瓜干可达11万吨,产业产值6亿元。全县26万农民中有一半农民直接从事地瓜产业,直接从地瓜产业中取得纯收入2亿元,年人均收入1500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一。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生产
随着地瓜干加工的“大跃进”,连城地瓜干含硫超标,一度出现滞销,遭遇超市“下架”,媒体曝光„„曾有一段时间,“绿色壁垒”限制着连城红心地瓜干销售量进一步增长,地瓜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
罪魁祸首是家庭作坊式加工,这种加工方式设施差、工艺落后、加工质量良莠不齐。为此,连城县加强地瓜干市场整治力度,引导加工企业和家庭作坊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加工。
为了解决地瓜干加工业缺乏建厂用地和加工场所的瓶颈问题,规划统一生产,促进全县食品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发展,连城县委县府决定建设红心食品加工区,进行了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实践,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2003年,开始建设以加工连城红心地瓜为主的食品加工园区。到2008年底,连城投入近亿元建设的300亩红心食品加工区已基本完成,有10家规模企业入驻,年产值1.2亿元,直接解决1000多人劳动就业。
近日,连城县作出决定,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地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按照全县近期年产地瓜干15万吨的发展要求,新开辟以地瓜干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加工区2000亩。这里将建成年产15万吨地瓜干的工厂化加工能力、全国性高标准的红心地瓜制品加工中心。
连城县委书记林志坤向记者指出,食品产业加工区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确保区内生产的地瓜干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连城县还通过地瓜干集团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请省、市农科院(所)地瓜专家为顾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推广隔火防尘无硫烘烤技术,研制适合农户加工的无硫烘烤机械设备,改善农户传统家庭作坊式加工条件。同时积极引导加工厂家向机械化方向发展,据统计,今年连城机械化加工地瓜干占了全县总量的60%以上。
林云功是连城较早投资标准化生产线生产地瓜干的农民企业家,标准化生产造就了企业良好的声誉。他的食品厂每年加工地瓜干产值2000多万元,其中30%的产品销往境外。
从小农经济到品牌化运作
连城红心地瓜干近年声名鹊起后,仿冒现象严重。为维护声誉,打造传统地域品牌,确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连城在1996年就成立连城红心地瓜干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地瓜产业办。地瓜产业办挂靠在农业局,组建了连城红心地瓜干集团公司。从此连城有板有眼,一步一个脚印做起了地瓜干品牌的大工程。
为全力打造地瓜干品牌,连城一方面申请连城红心地瓜干原产地地理标志,2007年12月“连城红心地瓜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另一方面申请注册连城红心地瓜干集体商标,走保护认证和品牌战略之路,2006年8月成功注册了“连城红心地瓜干”集体商标,2007年11月“连城红心地瓜干”集体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称号。连城地瓜干行业创建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其中连城红心地瓜干集团公司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金牌企业称号。
品牌战略之路的成功实施,使连城红心地瓜干在全国市场占有份额达70%以上,产品销往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外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而且地瓜干身价倍增,从2003年的每吨3000元提高到2008年的每吨6000元,全县增加收入2亿多元。
参考文献:http://jb.fjlylc.gov.cn/ArticleContent.asp?ID=3552
曹晓红.连城县地瓜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连城史志:汀州八大干———连城番薯干.1998
第四篇:见证一名新教师的成长之路
见证一名新教师的成长之路
永新中心小学 贾汝强
[摘要]:很荣幸我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欢喜的同时也深深地知道作为教师这一份职业的特殊性,它并不像我所想象的那样的简单,它是一份责任,一份义务,一份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千斤重担。所以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必须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为祖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师德 理论学习个体差异 生活经验 备课 上课 作业 课后反思
当我踏进校园,看到那一张张充满稚嫩的笑脸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适合自己的成长计划,这样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决定对未来这几年的工作和学习做如下的安排:
一、加强师德学习。
1、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而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把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满腔的热血奉献给教育事业,做到无怨无悔,这是当好一名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
2、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以真诚、真心、真意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在人生路上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
3、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提高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
1、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 步伐,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做到学高为师。因此,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必须广泛的涉猎课外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
2、利用课余时间多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教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同时学习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见解,掌握新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理论知识来提高自己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的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重视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1、作为一名新教师,是非常有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知识与技能。在这三个方面,每个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出适合他们发展的计划方案,帮助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
2、在课余时间要走进教室,多和学生们待在一起,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乐于接近你,喜欢上你,从而喜欢听你所讲的课。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已成为国际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每个在校的儿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以广泛的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与现实相结合,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即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等,使之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使他们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达到爱学习、乐学习。
五、注重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所以我自己必须严格按照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 课,也只有自己准备的足够充分,才能面对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课堂上所发生的突发情况并不是我们在课前所能够完全预知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经验积累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在备课上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多考虑到一些常见的突发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处之坦然。
六、上好每一堂课。
上课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兴趣差异等,设计出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活动,创设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七、重视作业。
1、每个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在作业中直接的反应出来,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的批改看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作业的布置要精,批改要活。布置作业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层次性,让学生从繁重的、重复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批改作业时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创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因此,教师应该发掘自己的智慧,力求在批改作业时呈现出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做好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从而帮助教师以审慎的方式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和解决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追求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有助于教师智慧的提升,进而成长为一个 真正的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成长计划,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是我还没有想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会以优秀的同行作为自己的榜样,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勤奋工作,争取在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
参考文献:《教师教学用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编 4
第五篇:“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之路”座谈会于京召开
“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之路”座谈会于京召开
2011年8月30日下午,“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之路”座谈会在北京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服务楼204举行。作为“科学仪器服务民生学术大会”的分会场,本次座谈会特别邀请到了科技部领导、相关专家以及各仪器厂商的负责人等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李昌厚教授
会议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李昌厚教授作了演讲。首先,李教授对本次大会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直言这是办的最好的一次。接下来,李教授就如何将中国工业仪器提升一个台阶的问题,提出来五个“要”。第一、要把握好误区,建立起可以和外国相抗衡的概念。国内科学仪器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们要树立起信心,不能甘于落后。第二、要敢于走向世界去和外国人抗争,敢于迎接风险、迎接挑战,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但不能盲目跟风。第三、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的支持,人才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第四、要加强行业团结,缓解不合理的竞争局面。行业内部不能搞价格战,不能互相拆台、互相攻击。要团结紧密,互相学习和促进,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仪器产业的发展。第五、要敢于大胆的去试用和使用国产仪器,要相信国内的生产技术,给国产科学仪器产业一个充满信任、支持的发展环境。
作为学术界的代表,上海复旦大学陈良尧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陈教授指出,国内仪器产业的发展环境虽然比较艰苦,但是,这对于研究者来说却无不是一个挑战和一次锻炼。而对于国产仪器的自主化生产,陈教授也颇有感慨。从国外引进一套仪器价格十分昂贵,而自
己动手做仪器,并实现产业化生产,既可以节省成本,又为国产仪器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陈教授还指出,只要我们国内仪器产业解决好工艺性问题,将工艺性和批量生产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将细节和效率相结合,我们是有能力去和国外仪器制造产业抗争的。同为学者代表,中南民族大学李社坤教授也谈了自己的感受。面对国产分析仪器产业和国外企业存在的差距,李教授分析了这一现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内仪器制造技术缺乏创新。李教授指出,国产科学仪器企业要发展,要和国外抗争,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天津大学范世福教授
天津大学范世福教授则对之前的发言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范教授从企业盲目追求盈利和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理状态两方面分析了国产科学仪器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除此之外,范教授还提出了“民生仪器”的概念。即我们所制造的仪器要关乎民生,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民生服务。创新,也是范教授一直强调的,不要在老路上你争我抢,要努力开创仪器生产的新道路。对于企业,范教授希望国内仪器成产企业不要将利益摆在第一位,要团结协作,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
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代表
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负责人作为企业代表也做了演讲,身为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佼佼者,上海天美负责人提出了做自己的品牌仪器的概念。国产仪器长期以来受到大家的怀疑,认为其在质量上抵不上进口仪器,这一方面是大众对国产仪器的一种偏见,但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国内科学仪器产业长期不进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恶果。上海天美负责人强调要加强行业内部自省,要做优质优价的产品,以扭转国产仪器惨淡的发展局面。同时,企业发展要克服不利的发展环境,走自己的路,要坚持创新、坚持投入。企业要了解用户需求、行业需求,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
http:///article/64858-1.shtml
皖仪科技代表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在会议中主要陈述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介绍了安徽皖仪的科技实力和具体情况,包括人才力量,资金力量等。第二是从整体上对皖仪在分析仪器研发平台的情况做出了概述。延续了范世福教授的“民生仪器”思想,皖仪代表指出,公司的每款仪器都是和民生相关,为民生服务的。除此之外,皖仪也一直重视创新理念,并自主研发了液相色谱仪器。
最后发言的是中国联大代表。对国产仪器行业百花齐放的新面貌,联大代表感言十分欣慰。接下来,联大代表就国产仪器发展和国外存在的差距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第一、国产仪器行业的发展缺少高瞻远瞩的领军人。联大代表提议企业研发人员不要只看到自己手里的仪器,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新发明,将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仪器制造研发方向联系起来,以开拓新的用户市场。第二、中国仪器产业出现“缺腿”的现象,重要仪器的“心脏部件”仍是需要进口的,以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完成这些重要部件的制作。第三、各位教授、代表们都重视的“创新”问题也是国内仪器产业之所以趋步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整个座谈会进行有序且气氛融洽,各位与会代表各抒己见,就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出了总结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