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一一》读后感(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8: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德昌《一一》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德昌《一一》读后感》。

第一篇:杨德昌《一一》读后感

生 活 本 来 就 是 这 样

《一一》·杨德昌

文管系11级1班

51140121

田原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

——杨德昌·《一一》

一共花了三天的时间再看了两遍《一一》,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五遍了。但是每次看完,我对生活的认知就又改观了。很佩服杨德昌的耐心,多个大段的长镜头为的就是拍出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没有什么大悲大喜,好像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身边经历的,可是我的心里还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绪。或许是因为杨德昌异常冷静的镜头,让我得以清晰的看见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个中年父亲的压抑和努力,那个母亲突然的惊觉悲哀,那个情窦初开而又善良纯洁的女儿所展开的初恋,还有那个天使一样的小儿子手里拍摄别人后脑勺的相机。生活就像一片海,表面的风平浪静蕴藏着无穷的惊涛骇浪,我们谁也不比谁幸福或者悲哀。原来你所烦恼的也是他的挣扎,而她的伤心或许你也曾经承受。我们都一样成长一样生活。

结婚:

开始的开始是一场婚礼。

首先进入耳朵的是此起彼伏的钢琴声,想起岩井的作品来,《四月物语》或者《情书》还有《梦旅人》里都有的干净舒缓的音乐。这样的钢琴配上两个穿礼服的新人让看的人不禁生出许多感慨。只是镜头一转,我们看到那个新娘的礼服是凸起的,原来她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而画面里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女人,她跑到新郎的妈妈那里哭诉。她是新郎的旧情人。

一切都无从更改,昨天的誓言放到今天来听不过是短短的一句告别,这个女人不合时宜的出现无非是为了心里的那么一点点不甘,她还能要回什么呢?

重逢:

我不喜欢这个词语,它代表很多原本以为可以尘埃落定的事情再次扑朔迷离。在这个婚礼的间隙,新郎的姐夫遇到了他的初恋情人。十几年不见,双方在电梯口的重逢让彼此都跌进了记忆的深渊。长长的凝视后是客气的寒暄,然后女人离去。只是到底不会就这样离去,她还是回头。这一次是一连串的质问,这么多年压在心头的怨恨和牵挂等到终于有机会发泄时,女人的气急败坏显而易见。这时候电梯门又开了,出来的是他们曾经的同学。于是又是客气和寒暄,一切似乎就此终止。不过看的人都明白,故事其实还刚刚开始。

中风:

这种病一般都是老人得的,突然的毫无征兆的像植物人一样躺在床上,让所有的亲人都不知所措。

电影里中风的是新郎的妈妈。我总觉得老太太的中风是导演太过刻意的一次安排,为的是让里面的人能有一个窗口审视自己的生活。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到老人的床边自言自语,有外孙女的自责,有儿子的欲言又止,也有女儿的悲伤。但是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家人都只是在向老人倾诉自己的不平,仿佛病床上的是一尊万能的菩萨。唯有洋洋,不言不语。

邻居:

人本是群居的动物,于是我们都有邻居。而邻居其实也过着跟我们一样的生活,或者悲伤或者不悲伤。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装作看不见,因为那是别人的故事,尽管他们与我们只有一墙之隔。

电影里除了新郎一家被摄入镜头外,一同呈现的还有姐夫的邻居家。那是一个单亲家庭,风韵尤存的母亲和任性美丽的女儿。我们看见电梯门口女儿跟情人的接吻也看见母亲在同样的地方躲避姐夫的小儿子好奇的眼睛。隔壁的姐姐因为惊觉自己生活的单调而面对丈夫哭泣时,耳朵里灌满的是邻居家母亲跟情人激烈的争吵。想起阿莫多瓦的镜头里常常有一幢开满灯却没有窗帘的大厦,我们跟着画面可以看见每一个窗户里的秘密,有人说话有人沉默,有人做爱有人孤单。就像上帝对我们的张望一样,我们不知道,可是他看的很清楚。这个世界谁也顾不了谁,谁都是一样纠缠离合。

哭泣:

这虽然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本能,但是让我们仔细想想,一旦我们成人就很少会哭泣了。你记得上一次哭是为了什么吗?是亲人的离去还是与恋人的分手?大多数时候我们选择把悲伤放进心里,然后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让时间淹没一切。真的,一个成年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其实很少会哭。倒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落泪。

但是电影里的人会哭,会有像动画片里才有的那种眼泪,也有黑暗中的默默流泪。在《一一》里记住的就是这样两种哭泣,前一种来自新郎的姐姐,而另一个镜头则是姐姐的女儿。

新郎的姐姐面对丈夫泣不成声,因为她发现自己每天跟躺在床上的母亲说的都是同样的话,这些话就是她每天过的日子。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如此单调,几句话就说完了,然后今天就是明天的预演而明天也就是永远的延续,于是她痛哭。其实镜头前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我们没有机会自知罢了。可是知道了又能怎样,平淡和平凡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激情永远是瞬间的烟花,看花了眼睛也烧痛了心。一切都没有永恒,留不住,到头来谁都是平安是福。

而姐姐的那个念高中的女儿在黑夜里一次次面对躺在床上的外婆默默流泪是因为女孩子的心难以言说的纯洁。不能有半颗沙粒呀,风一吹好像就会痛起来,于是眼泪就要落下来。婷婷觉得是自己忘倒垃圾才使外婆中风的,于是她希望外婆能够醒来就算是对她的宽恕。她的初恋结束后她又来到外婆床边流泪,因为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不全是她想象的那么美好,为什么她真心的付出换来的却是荆棘般的刺痛,而我们也看到一个女孩就是这样长大成人的。

相机:

在我眼里相机的发明者是跟发明电脑的人一样伟大的,因为有了相机我们能够使时间停留,让我们得以在事后还可以看见当时当刻的世界。在《一一》里相机却是发现真相的武器,只是使用它的是一个念小学的孩子,新郎姐姐的小儿子洋洋。

这个孩子不多话,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调皮鬼。但是他实在是一个很独特的小孩,比如他始终相信眼见为实,比如他跟爸爸说人其实只能看见一半的真相,因为我们的背后没有眼睛,所以我们看不见在背后的那一半真相。他的爸爸说可以用相机去拍,于是他的镜头对准的是每个人的后脑勺,那里是我们的视力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而我想起高中时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见这个人都觉得他的背影很孤单。”原来人的背后也是一个世界,因为不能掩饰,或许更接近真实。

学校:

这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地方,有的应该是阳光雨露,和风细雨。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这也是第一个让孩子知道伤心和自卑的地方。

杨德昌对学校似乎没有多大好感,在《一一》里我们看见洋洋在学校里的遭遇都不愉快。那里有一个整天拄着拐杖不分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主任,还有几个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的女生。洋洋的气球被女生报告成了保险套,他听不懂主任的问话,而我不明白的是小学的女生难道就懂这个名词的指向了吗?洋洋的相片得到的是主任的嘲讽,镜头里的小孩沉默的看着大人,而我感到的却是大人的蠢笨和无知。到底谁比谁聪明,谁教育谁?!

初恋:

高中的同学曾经说过一句让我无比纠结的话:“初恋的成功在于不成功”,当时不明白,后来想想大概每一段初恋都是一次惆怅和成熟的开始吧。

《一一》里进行过两段初恋的纠缠,父亲的和女儿的。

杨德昌不愧是技法纯熟的导演,不露痕迹中将这两段感情的启承转合呈现的淋漓尽致。女儿婷婷的开始是因为一封信,原来是给邻居家的女儿做邮差的,结果那个男孩子却看上了自己。爱情的展开一如所有情窦初开的女孩,换下曾经一成不变的校服,开始流连于镜子前试穿各种美丽的裙子。第一次坐男孩子的自行车,第一次跟男孩子看电影,过人行道的时候终于被他牵起了手,而在自己家门前的高架桥下终于被他吻了去。

镜头一直在切,切到的是父亲在日本的行踪。因为那个在婚礼上重逢的情人也到了日本,只是为了当年男人的不告而别。为了讨得一个说法,好放下心里沉沉的包袱。像极了张艾嘉的《心动》,金城武跟梁咏琪多年之后的重逢在彼此心里泛起的涟漪让看的人都不禁心动。终于能够心平气和的说清楚了,甚至连当年为什么会看上彼此的理由都试着说明白。因为是在日本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所以人都是真空般的清澈。见面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拥抱,深夜的时候感慨万千的拥抱,再多的汹涌和挣扎都融化在这些紧紧的拥抱中,一切还是止于礼,他们知道过去的毕竟是过去了,初恋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属于记忆。

张望一下我们的过去,纠结在心的或许只是自己的不甘。说不上后悔或者无奈,当我们经历过初恋,我们才走出了成熟的第一步。

工作:

以前我总以为工作是一种兴趣,人是为了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才工作的。但是现在我觉得工作其实不代表别的,工作就是工作,更多的是为了生存。工作的确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这个世界上可以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为数不多,而能够在工作中不戴面具完全付出真心的更是少的可怜。《一一》里的姐夫就是这样做的男人。我们其实都明白这样做是对的,但是我们同时又清楚的感受到他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他还是不快乐。

为了自己公司的业务,姐夫去跟一个日本客户谈生意。这个日本人是跟他一样的性情中人,彼此一旦交流就发现是那种可以做朋友的人。于是一同喝酒一同聊天,尽管两个人都用非母语的英文对话,但是从眼睛里看到的是真诚和信任。只是友谊的外面毕竟还披着工作的硬壳,公司所做的决定到底还是会伤害朋友的心。一伤就是两个人,分不清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我的是非观于是不够用。

后来姐夫的同事跟姐夫说自己每天拼命上班其实从来没有开心过,姐夫告诉同事是因为做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事。

那么我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够回答?!

葬礼:

最后的最后是一场葬礼,还是有此起彼伏的钢琴声,配合灿烂的阳光,浓郁的绿树。悲伤的气氛反而减弱了,有的是没有结尾的惆怅。影片里每个人的故事都还在继续,只是婆婆的离开预示着那扇能够审视自己灵魂的窗被关上了。余下的岁月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们看见自己的生活,现实中的我们起码并不自知。

开始于婚礼,结束于葬礼,杨德昌或许是在试图讲一段完整的人生,期间还有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而洋洋对着婆婆念出的话却让镜头前的我叹息,他还是在说他的眼见为实,他觉得婆婆是去了一个大家都看不见的地方。他很想婆婆特别是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他终于明白了婆婆为什么总说自己老了,他也感到自己老了。

当这个念小学的孩子感叹自己的苍老时,我分不清是杨德昌在说还是他自己在说。一声老了,是生命更新的问候还是重新自知的开始,我不知道,或许生命本来就是这样吧。

第二篇: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

返朴归真简单实效

——再听刘德昌老师讲座有感

天河区骏景小学 吴红英

学生上完课不愿离开的音乐观摩课你听过吗?2003年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在广州市少年宫所上的现场观摩课只用黑板、粉笔和钢琴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结束后,同学们不肯离去,刘德昌老师又上了一节课,同学们才高兴地走了。听过刘德昌老师上音乐课,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做为专家,他每星期还有十六节音乐课,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对小学音乐教育是那样的热爱、那样的忠诚。

2010年4月16日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再次来到广州,在美丽的六中为来自全广州市的音乐老师作报告。2003年刘德昌老师就提出不要在兴趣的前提下忽略了对隐性的音乐基础的培养。现在重提不能忽略表现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可见是比较重要的问题。2003年他强调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多媒体画面有时会干扰了聆听。现在有些老师滥用多媒体,占用了直接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和情感。他强调要向姊妹艺术学习借用,做到“听其声,知其行,观其形,闻其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活的多媒体。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的深刻自我把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理解教材上呢?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他当场留下了上《大鹿》的侯老师和学生们,现场点评示范,从老师的钢琴伴奏开始,前奏就要符合歌曲情感和音色的要求,说到连音与非连音唱法,刘老师示范“线中有节奏,节奏中藏着线”的感觉,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肢体语言的理解,最后学生也学会了。刘老师,他可以为了

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躺在地上,一会儿跪在桌子上,一会儿手舞足蹈。他在实例讲解中双手托住下巴,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给了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讨的作用,让人茅塞顿开。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刘德昌老师的讲座后,吴斌先生作报告“应该用怎样的观念看待课改?”他说现在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特别强调音乐是不需要借用视觉来学习的,尽量不用多媒体。对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你如果能听上一百遍,你一定能上好课。

防止“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绝对化的表现,即提倡新的就是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于是乎,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是否适应这些方式。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又有继承。不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新课程。

一直听李梅老师说很崇拜刘德昌老师,她听刘老师讲过课,我没见过,于是就从网上搜集刘德昌老师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一篇,很感动,音乐的本真,真的很好,在经历几年的花里胡哨之后,我们的音乐课就应该回归本真,但是又不能

回到原来的一个录音机一遍一遍反复的老路子上去,音乐课程改革的出路到底在何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相信同行们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感悟!——题记

一、要重视学科本质的东西

刘老师说:离开本质的东西犹如雾里看花。

我认为学科教学理应体现学科的特点,体现学科的价值。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和体验,只有从学科最本质的东西里才能真正感悟、理解、吸收学科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必然成为学生在体验感悟后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将受益终身。刘老师建议教学中少一点音响,能不用多媒体的时候就不用,刘老师不用话筒讲课,充分展示出作为音乐教师最原生态的语言、肢体语言来感染听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刘老师说:我唱歌不如歌唱家,弹琴不钢琴家,表演不如艺术家。那么刘老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我认为这是刘老师个人对艺术感受的真情表露,这种真情的感染力绝不亚于一位大师的表演。刘老师就是一位大师—音乐教育大师。他注重的是把音乐本质的东西拿出来让孩子有一个直接的体验,而不是借助媒体播放歌曲,借助视频观看表演,一切能做的他都自己来。其目的就是多让孩子接触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

刘老师说:要重视教学用语,课堂提问指向性要明确。

刘老师问刚上完一堂音乐课的老师:“伦敦是什么乐器?”这位老师一时答不出来。刘老师说这就是你刚才课堂上问学生的问题(我在场老师确有提这个问题),大家都笑起来了。因为歌词是有巴黎吉他、伦敦小提琴、柏林法国号(圆号)。刘老师又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客甲踩了乘客乙,乘客甲连忙道欠说对不起,乘客乙也生着说没关系。乘客甲又不合时宜地冒出一句话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气得乘客乙要挥拳揍乘客甲。你踩了我的脚还要说这

是我应该做的。这都属于指向性不明确而造成的。类似的例子在课堂上经常碰到,而很少引起老师们的注意。我在多个场合下也讲过指向性不明确的课堂设问,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回答问题。

三、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

刘老师说: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不能丢掉接受式教育。所谓有效或接受式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现场刘老师给听课老师搞了好多互动活动,刘老师用肢体语言根据听课者的声音来表演,或刘老师来表演听课者来配音,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太深了。他把全体老师的注意力,表现力都集中在他身上既看他的表演,自己也在表演。比如:他把老师分成三组,第一组按固定音高发出“呜”的声音,第二组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第三组发出“戚擦,戚擦”的声音,先看刘老师的手势、动作、表情分组练习,然后三组再合起来形成三个不同声部的组合,大家顺着刘老师的手势变化和脚步的进退,声音一会儿小一会儿大,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列呼啸的列车在我们面前疾驰而去。这种效果远比看视频的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艺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体验和感受是正是艺术教育的本真,就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的东西,是其他媒体是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类似的互动场景,刘老师在讲座中指导大家共同参与不下十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切追求的课堂效果吗?

早闻学院要请一个知名教育家来讲座,心里充满着期待

从郭院长的口中得知,来讲座的是刘德昌老师,便在百度里搜了下,从别人的文章中初浅的了解了他,真正见到刘老师,真正听他的讲课,收益颇多,他上课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么的丰富,我称他为先生,刘德昌先生。

刘德昌先生是全国音乐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有幸能听他的课,是一种全新的领悟,是一种反思。

听了他的课,我简单的总结如下:

1、音乐课堂上,不要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脱离音乐本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是僵死的表现

2、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听、模、唱),这一点很重要,无论什么时候,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很重要的3、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特长,有自己特点的教学

4、在课堂教学中,“拓展”要与本节课音乐内容相关,要进行有效果教学,不能浮夸(他的浮夸指的是漂亮的多媒体课件等等)

5、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思维的发展,要把握好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心理特点,根据认识事物认知程度不同等来处理歌曲

6、注重情感、语言情感的表达

7、音乐作品的表现要素(速度、力度、音色)来表现审美

8、注意“聆听”,这是音乐当中最明显的部分,老师要求学生时要有要求 我只能用文字简单的记录,更多的收获,是在刘德昌先生魅力四射的讲课中,我把自身教学存在的误区,做了反思,在他的讲课中,找到答案,得到启示。在三个多小时的讲课中,教室里始终充满掌声和笑声,大家无数次鼓掌,他始终站着,没有讲课稿,始终充满激情,始终用丰富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和我们互动,这不是一个六十开外的老先生容易做到的,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他对音乐教育的热忱,对音乐教育的一颗执着不变的心!

刘德昌老师以其丰富的肢体和声像语言,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与在座教师互动,把音乐教学中需要传授的具体知识与技能暗藏于“听、模、唱”的设计上,用饱满的激情和丰富的感染力传递情感,使教师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刘老师的课,让人百听不厌,且次次精彩,他那活的多媒体的运用,让我再次深深感思。他上课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么的丰富,夸张而又不失真滴的教学行为,完整地衬托了他良好的功底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他教会我们好的课必须深析教材,精心设计,充分准备,运用恰当的手段和策略,通过教师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感染力感染学生,从而使教学目的顺利达成。刘老师的课博众出彩,闪现着音乐教师的独特魅力,是我们音乐老师的优秀榜样。

要重视学科本质的东西,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刘老师说:音乐教学不能离开其本质,要重视教学用语,课堂提问指向性要明确。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不能丢掉接受式教育。所谓有效或接受式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把学生注意力深深地,牢牢地吸引在他的周围,不能离开。

刘老师,可以为了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钓鱼,一会儿躺在桌子上表演《小白菜》的旋律下行,一会儿手舞足蹈表演春天来临、小雨刷刷、一会儿又和老师们拉起了钩钩表现有情。他在实例讲解中爬到讲台上,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朗诵、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第三篇:杨雨读后感

沐浴在党的阳光下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扬州市宝应县鲁垛中心小学六(3)班

杨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苦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首动听而又熟悉的旋律,久久地回荡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耳畔,让人难以忘怀。我家从爷爷辈数起已有四位党员我从小听爷爷讲诉党的历史,有南昌起义,有秋收起义;从井冈山、延安,到两万五千里长征,星星之火燃遍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图强的真理无私,而日夜奔忙;多少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英勇献身,甘洒一腔热血;正是靠着先进的觉悟、思想、主张、组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民在腥风血雨中,推翻了“三座大山”。1921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如磬、长夜难眠的黑暗年代,列强清略、军阀混乱、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立的。爷爷曾送给我一本《雷锋的故事》,读了这本书,我才渐渐意识到爷爷说的“雷锋精神”。我知道了雷锋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的人生理念;具有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生活方式;具有谦逊谨慎、团结共进的优秀品格;具有刻苦学习、进取自强的“钉子”精神;具有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螺丝钉”精神的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之间,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日。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几十年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见证了历史的奇迹。我最为一名生长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我感到十分自豪。

(指导老师:张兆林)

第四篇:杨烨读后感

《跑出一片天》电影观后感

电影开始播放了,名称是《跑出一片天》讲的是一位叫李小天的五年级小学生,他十分喜爱跑步,但另外一位十分清高的同学马晓却到处排挤他。一次选拨校田径队,小天的班主任蔡老师不允许小天参加选拨赛,已经开跑了,蔡老师拦着小天不让他跑,小天总算是摆脱了蔡老师,开跑了,可是其它同学都快跑半圈了,既使这样,小天还是跑到了第一,蔡老师仍不想让小天参加田径队,又觉得小天成绩不好,体能也不好,又不高,所以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件事。小天回到教室对着同学们吹捧自己的家世。因此,小天的家世被传的沸沸扬扬,大家一时认为小天的姐姐、姑父,都是奥运会的冠军。而小天的爸爸跑得比刘翔还快。可谁也没想到,小天家只不过是个卖砂锅的,又一天,蔡老师来做家访,想让小天与他的父母参加家庭运动会。小天的爸爸欣然答应了。但运动会必须要父母与孩子一同参与。小天很着急。这时,一位外号”大眼仔“的人决定扮演小天的妈妈。一次小天的爸爸让他的送货员”老财“去送砂锅,老财却把砂锅给了小天,让小天去送,小天送完砂锅准备回家时,遇到了一个小偷……家庭运动会始了,小天的“妈妈”跑得太快,假发都掉了,大家这才知道小天没有妈妈。那天晚上“大眼仔”带小到来参加普通人的比赛。他成功了,成为了夜跑之王。经过这次比赛,小天终于知道“大眼仔”的真名叫刑风,是一个跑纪录保持者,同时,他还失去了一条腿。后来,小到参加了一个北京中小学生长跑比赛,获得了第一名……我想,只要有信心,就会成功。

写者:杨烨

第五篇:杨媛媛读后感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后感

水湖镇阮巷志和小学六(1)班杨媛媛

这几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发下来的《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打开书就让我感觉好像回到了过去。

想当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付出的牺牲,在世界都是罕见的。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斗:1840年,虎门销烟拉开了中华民族抗争的帷幕;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934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路„„终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终于胜利了!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个伟大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复兴之路!

今天,中国正在不断崛起。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陆续回到祖**亲的怀抱;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成功在北京召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2012年祖国成功研制出中华民族第一艘航母„„慢慢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中华民族终于从弱小的“ 东亚病夫”彻底变成了经济大国!中国的强国梦已经快要实现了!

明天,中华民族将实现“中国梦”,而助祖国实现“中国梦”的,正是明天的我们。走复兴路,圆中国梦,我们更要发奋图强,为让“中国梦”尽快实现,我们要以过去中华民族为动力,不断激励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将来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外我们要以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为榜样,将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并向大家宣传。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大爱!我们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多多奉献,让

祖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高。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尽快踏上这“圆梦”之旅吧!

下载杨德昌《一一》读后感(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德昌《一一》读后感(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一_观后感

    锦年看流年写这篇日志,是刚看完杨德昌电影《一一》173分钟,想用这篇日志承载刺客的感慨万千。说实话,我是在两天内看完的,一辈子很长,但是似乎在这三个小时看完,这部电影太像生活,......

    德昌班合作协议2

    “德昌班”合作协议书 甲方: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联 系 人: 胡艳 联系电话: 0755-29900013 乙方: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甲方与学校经自愿协商,一致同意采用联合......

    德昌中学校家长会总结

    德昌中学校家长会总结 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更好的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继续架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桥梁,构建起学校、......

    亲情之爱一一《佛罗伦萨小抄写员》读后感

    亲情之爱一一《佛罗伦萨小抄写员》读后感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柯灵小学四年级 许诺指导老师 韩莉萍亲情,所有的爱中,唯你最真,所有的情中,唯你最深。——题记亲情之爱,是相通的血......

    《奥尔夫》读后感杨璐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读后感观音山音乐学校杨璐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它不仅仅介绍了有关奥尔夫的生平、音乐创作和教育思想,还介绍了......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一)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

    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之死读后感杨修之死读后感 篇1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

    《杨绛传》读后感

    《杨绛传》读后感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