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怀疑与信仰

时间:2019-05-15 08:3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的怀疑与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的怀疑与信仰》。

第一篇:我们的怀疑与信仰

我们的怀疑与信仰

----------------一些心得感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我很荣幸可以参与学员论坛的活动。说实话,刚接到组织交给我的这个重任时,我内心有些忐忑,在座的,大多数都是我的前辈,面对你们,我不敢说经验教训,甚至缺少一份抒发“过来人”感受的勇气,然而今天之所以大胆的选择《我们的怀疑与信仰》这个主题,一方面是受到了这次培训的启发,前几天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到,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而我记得第一次小组活动的时候,组里的同学谈起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身边发生的腐败现象不禁感叹,今天的中国,聪明的人很多,但有信仰的人太少。另一方面,我恰好在网上读到一篇《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的讲稿,是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其中有几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请看护 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所以我考虑再三,决定借着这次宝贵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感受。

我们可能已经观察到一些令人心情沉重的现状:作为公务员,我们会有怀疑,也会被人怀疑。一方面是公务员本身应有的信仰缺失,另一方面是公众对这个群体所代表的信任存在缺失,公务员被“标签化”,被“污名化”。提到公务员,多数人的观念里,代表着“待遇优渥”,工资不低,拥有五花八门的福利和补贴,有好多灰色收入;代表着“保障完备”,不用交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得到较高的养老金;代表着“劳动强度低”,按时下班、带薪休假有保证;代表着“掌控更多资源”。然而一些领导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或贪污腐败的事件影响着国人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信任度,一听说有年轻干部被提拔,立刻就怀疑是“官二代”;有官员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认为这是作秀。许多媒体对公务员的宣传,要么英明崇高,要么贪污腐败;而对大量兢兢业业为百姓做事的普通公务员基本不提,如果偶有提到,那就是基层公务员违纪受罚,再则就是一些与公务员身份无关的负面事件(如交通事故),当事人如有公务员身份,是一定要拿来炒作一番的,可以说,长期以来,对公务员的报道,很多是变了形的报道。社会地位高。一些人对不太了解的领域,不会区别到具体对象,而是会把某个负面案例加在一个群体上,统统打上负面烙印,“三人成虎”,公务员拿着高薪不干活,欺负百姓搞腐败的形象就“推而广之”地逐渐深入人心了。面对这样的“标签”和“污名”,我们当中肯定会有人叫屈,很多基层公务员,对上,他们要承担硬任务,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到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一件都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对下,面对群众,工作同样不好做,既要约之以法,更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面是工作的压力,一面是冷嘲热讽;一面是飞涨的物价,一面是不高的工资;一面是提升的渴望,一面是狭窄的升职空间……,还有基层公务员感叹,自己有时是上级机关的挡箭牌、群众发泄不满的出气筒,有时是突发事件的灭火器、危机公关的牺牲品;许多乡镇干部说“只是挣个养家糊口钱”;不少基层公务员说“5+2”、“白加黑”的工作并没加班费;对“掌控资源,贪污腐败”一说,更多的公务员表示和自己“半点也沾不上边”。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中有段非常经典的语录:“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同样,公务员队伍也像一座围城,外面千军万马激烈竞争想要挤进来,可你真正身处其中就会发现,无论是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还是工作方法都与之前的想象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感,甚至产生各种迷茫、焦虑与困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我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实际上,公务员就是专门服务群众的职业,说的虚一些,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中国的公务员毕竟不同于西方的公务员,我们必须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公务员的前身——国家干部,在与人民群众鱼水相容,打成一片的年代,基层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爱戴和尊重。那时的干部中,也有害群之马,但,并没有影响干部群体在群众中的好名声。虽然,现在与污名相符的公务员只是少数个案,但从我们自身找原因,政府脱离群众,公务员对群众冷漠的事也不在少数,公共治理和服务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人们的气还不那么顺,当然,也没把公务员当成自家人,说白,不容易,说黑,信的人多。这些现象很让人深思,这实际上折射了我们当前存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好,已被广泛动员起来的社会公众的趋利能量不能以正当的渠道宣泄,就必然造成吏治腐败、分配不公、社会落差巨大、社会心理失衡。

去掉公务员身份,作为在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同样也有不安全感,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把国内食品企业的诚信缺失推向了极致,接下来不断曝光的染色馒头、地沟油、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事件让国人对食品药品安全充满了质疑,甚至人与人之间,人际信任也在不断降低,南京“彭宇案”后,媒体报道多起老人倒地无人搀扶以至死亡的惨剧。而作为一名政府法制工作者,面对这些现象,我更加深 刻的感受是,在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经过一番比较选择,人们仍然更多地寄望于“关系”、“行政”、媒体网络或非诉讼解决(如上访),甚至表现为直接冲突或暗地报复,觉得“法律无用”。这个社会好像徒增了好多的暴脾气,情绪越来越易燃易爆。我很害怕,当国人对有法不依、有法不守的法律心理一旦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定势和传统后,法治理念也就名存实亡,法律信仰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法治愿景。

在西方,人们一般是在宗教信仰的意义上说“信仰”,而在中国,人们大多数是在伦理和道德的意义上说“信仰”。这两个意义上的信仰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宗教意义上的信仰有特别的对象,神,然而神和神的教诲是不可分的。神的教诲不仅关乎神与人的关系(虔诚),而且关乎人与人的关系(爱)。在不信神,不信上帝的人群中,由于没有必须爱的神,人更有理由爱他周围的人,在自由、平等、尊严的环境中,信任、尊重和关爱别人便会变得更加重要。在政治上,这些价值与民主、宪政是一致的,就人类迄今为止有限的历史来看,诸如公平正义、仁爱诚信、安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与宽容等基本价值与信仰、构成了所谓世道人心,关乎人的生存和尊严,恒定而不变,万古而长青。而法律信仰则是社会正义和秩序的信仰,它体现出人类对合乎正义、理性和秩序要求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心理认同和自愿服从。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问题是怀疑什么、怎么怀疑和 为什么怀疑。信仰的意义更在于它是怎样的信仰,体现的是怎样的一些基本价值,即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基本价值的行为,仍旧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我不想给大家灌输自欺欺人的心灵鸡汤。因为你们不信,我也不信。正如著名诗人叶芝所言:“我们不能掩盖思想中的怀疑因素来建立一种虚伪的信仰,我们也不能靠掩藏起丑恶来为世人制造一种虚假的美。”今天许多人的怀疑心态并不是简单地突然放弃了信仰,而是不再盲目地接受来自传统或宗教、政治教义的信仰,用理性来思考和判断信仰的内容和合理性,大家都在寻求通往公平、正义与尊严的道路,我自己也一直在寻找,从小的方面来说,学习法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得到了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公务员工作,这个工作正好可以养家糊口,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奋斗的梦想工作,所以我的追求和信仰一直是公平、公正与尊严,这与法治的追求也是一致的。难道不是吗?我们吐糟公务员与群众百姓之间存在误解,我们评价法律在中国缺少一种神圣性,希望中国的法治建设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厌恶行政权力干预司法审判,这不恰恰表明我们正期待公平、公正与尊严吗?我们的信仰不正从我们的怀疑中生长出来吗?正是在这种对现实审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我们正在展示着我 们的信仰,当我们发现社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时,我们会发出声音我们会提出质疑,在社会公正尚未完全实现、权力运行仍然缺乏公开透明的语境下,怀疑之声形成的舆论压力,有助于倒逼出事件的真相,这些不正表明我们信仰公平正义。

越是怀疑的时代,越能彰显信仰的弥足珍贵;越是困难的时期,越能考验我们的意志。我们在这个怀疑的时代对自身要多一点思考学习与参与,对目前看到的问题多一点宽容。我们坐在一起吐槽的时候,也会感慨,当初走出校门时,都充满热情怀抱理想,然而随着“机械的重复工作”以及时光打磨,理想与热情随之褪色,逐渐沦为“三多三少”人:迎合上级多了,独立思考少了;按部就班多了,创新求变少了;庸俗功利多了,雅趣性情少了。每天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假装或者真的已经积攒不起再去打开一本书的力气了。然而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实在太多,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政策,现在微信和微博中传递讯息的方式特别方便,我每次看到网上各种特别具体特别有用的资料,都觉得眼前一亮马上收藏,但是真正能够阅读完的却很少,这反而更加积累了很大的焦虑。我们自身要努力,拒绝平庸,重拾理想,以物质的单纯与精神的丰富提升生命质量。

当我们看到一些非法情形成为社会常态而质疑法律的合理性时,也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立法者和其他人一 样都会出错和出偏差,他们对社会交往、合作规则的认定可能与普通人以实际活动体现出来的判断有差异,他们并不会仅仅因为进入了立法机关或在立法机关工作就一夜之间具有上帝的全知全能,洞察一切。因此,要使所制定的法律能够为人们信仰,除了其他必要条件之外,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要关注法律的实际效果,关注和重视最大多数普通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对于法律的反应。一个社会中的总体法律可能是合理的,是应当信仰的,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个别的法律或法条都应当崇拜和迷信。否则,社会就无需变革了,法律也就无从发展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正是因为有许多人以其行为表现出来对某个法律或法条不信仰――违反它、规避它、建议修改它,才使得立法者发现了该法律存在的欠缺和问题,因此,也才有了法律的修改或完善。

我们可能也已经听到一些有关公务员工资改革的利好消息,也看到一些媒体出来澄清事实,为广大公务员正名。而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国家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信仰就如同爱情一样,我们无法强求获得,它必须基于我们的自觉趋从,身心的依赖。如果只是宣称公平公正必须信仰,并因此强求人们信仰而没有落到行动上来,那么也是一个迂腐的说教者。信仰是一个人的活动所展现的他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所做的事情,也许 暂时看不到成功,但不要灰心,我们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我们要用行动来展现我们的信仰。

第二篇:在怀疑的时代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需要信仰

夜晚创造了黑,孤独中我们选择了怀疑。——题记

不可避免,在人匆匆而过的一生中,孤独感总会不失事宜地占领我们,进入我们深处的内心,人类怀疑的天性就随存在的愿景缓缓流出。人类不堪的内心正是孤独的艺术品,而对既定现实的怀疑也正是为孤独设定。茫茫天涯,人各一方,时代驱动我们追赶,而落单之时我们就会怀疑,怀疑时代的局限性,质疑世界一切可于不可质疑的。生命处于黑暗中,过往的每一个黑影都会在怀疑中被冠以一个个发亮的标签,继而走向更深的夜。

在我们这个社会,随着“胡某”的烟头掠过,俊美的大黄鸭摇身变成为“片片鸭”,人们就开始怀疑,问号的萌生,也可以说是神秘感的降临,使大黄鸭风生水起,一路走红网络。对大陆游客的道德质疑由此展开,种种针对大陆游客的讨伐,大有赶尽杀绝之态。而当谣言散尽,真相大白之时,对于大陆游客,却是一个谣言终止于下一个谣言,层出不穷。对于大陆游客的怀疑俨然已经被“格式化”“标签化”,而对于充满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更是众口一辞,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固定的认知观成为了我们的价值尺度,对于生命价值的怀疑,对于道德标准的疑虑,以及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的信任危机,已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面对世界的生疑使我们在观赏戏剧化作品时总会戏剧化地问一问:“这人是好是坏”?传统的怀疑评判事物的态度已生根于心,在现代社会中如鱼得水,平步青云,难以直面。

怀疑的时代由来以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说:“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更是要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变革之后,中国的怀疑问题更是走向了社会化和资本化。社会成员间的信任感依然大大下降,怀疑成为了整个大集体间的主要信仰,信仰自我的力量,根植于整个怀疑的时代。

孤独的灵魂需要坚明的信仰来哺育,时代的悲哀正需向上的努力来医治。在怀疑中更黑的夜,正是信念与仰望驱散浓云密布。社会缺乏信念,人心慌乱不堪,对待事物的怀疑态度正是自信力缺乏的表现。理性已有些麻木,过分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控诉政府,向社会宣泄不满,对于我们的生存状态进行冷嘲热讽,人人趋之若鹜。正是利用我们的这种心理才出现了“秦火火”等人的肆意传谣,盲目扩大社会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道德沦丧”我们已然失去了自信,更失去了向善的信念,中国人已经自信自己找不到自信的理由了,这才是这个时代最悲哀的。我不由的要问一个鲁迅先生提出的问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答案是开放的,但对于未来我们仍身处迷惘。

仰望的姿态正是敬畏的态度,错过了仰望,也就错失了目睹流星的一刻。我们仰望梦想,可又有多少人仰望社会的未来呢?身陷疑虑,我们只注重怀疑脚下看不见的路,而忘记了星空的高度。我们太关心身旁的利益圈,只知去抱怨社会的恶疾,却忘了怀着敬畏去寻找医治良方,丢了改变的原动力,对于李天一,大多数人选择了嗤之以鼻,对于富二代、官二代,人们一律冠以“他是流氓,避而远之”的头衔,但是又有几个人选择以仰望的姿态看待这种现象呢?李天一纵然千罪万错,但我们不该学会教导和反思吗?不要止于幻境,学会超脱蜃景,社会顿起沉疴宿疾,人人都应有改观和医治的热诚。存在的意义,不是大隐隐于市的豪迈,而是坚定仰望的姿态。

惠特曼有一句名言:“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行为;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灵魂需要牧养,正如怀疑的时代需要信仰,缺乏信仰,犹如迷失于浓雾中,不确定因素围绕着独立的生命以及整个区域。唯有真正相信自己,信任社会契约,相信一个真正的世界,才能在充满怀疑的时代,找要属于信仰的力量,仰望信仰的高度。

在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夜赋予世界黑暗的色调,黑暗使我们怀疑,而信仰将我们导向有光芒的方向,只要你有光明,世界将不再黑暗。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编者按: 卢新宁,1988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曾任教育、文化、环境记者,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全国记协理事、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在这个时代“中文系”会不会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当似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经济是否还会有人关心精神,我们不能完全怪北大渐失它的学术自由之风,因为个人总是逃不出时代的裹挟,卢新宁在2010年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意在为中文系的学子指明出路,不管时代让你如何怀疑,我们仍然需要相信,需要“黑眼睛”,让它为我们寻找光明。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

(2012年7月1日,北京大学)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文章全文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上作了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

第三篇:怀疑与信任

怀疑还是相信

人的内心复杂多变,捉摸不定,有时纯洁得像一张纸,有时又让你防不胜防。在这让你眼花缭乱的世界了,是选择怀疑还是相信。

时间追溯到秦朝。秦王一统天下,功盖三皇五帝,自封为始皇帝,手中权力盖天,但是他一天到晚忧心忡忡,怀疑周边有人要谋权篡位,夺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便不断地将功臣一个个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听到儒生非议自己,便将所有怀疑的儒生统统逮捕,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可疑之人。过度的猜疑没有使他获得任何好处,终究因心力交瘁少活了许多年,并因此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所以说,一味地怀疑,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

有趣的是,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胡亥,恰恰与秦始皇相反,是另一种极端。秦始皇驾崩,胡亥登基。这位君主胸无城府,无治国之资,对奸臣赵高言听计从,赵高说什么都会信,最终导致赵高大权在握,有造反之心,有造反之心,指鹿为马,杀异党,而胡亥也稀里糊涂相信眼前的鹿就是马。假如胡亥稍微怀疑一下,便能察觉到赵高的反叛之心,也不至于最后落得个王国之君的骂名。

所以说,一味地相信,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

中华文学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推崇中庸之道,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是一样的,因此应该适当,不走极端。

怀疑相信都要适可而止。无论是一味怀疑还是一味相信,对自己还是大家,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一味怀疑,内心将被自己禁锢,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举目无亲无法继续在这个世界立足的下场。而一味地相信,盲目地听信他人,如果那人心存恶念,利用你,那么你只能沦落为坏人的工具,并以此为乐。

因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该相信的要相信,因为相信能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彩;而该怀疑的要怀疑,因为怀疑能够让你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鼓浪屿有个只卖一种咖啡的咖啡店,店内只有三张桌子,生意却极好。老板偏好用产自牙买加蓝山的咖啡豆冲泡成咖啡,据说一杯咖啡就足以香浓得让人终生难忘。材料二:劳动人事部门将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归为三大类:首先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灰领”人才;其次是既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又通晓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人才;第三类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多则材料,看似两个材料没有什么关联,其实不然。多则材料的审题就是求同。那么,应该首先一则材料一则材料的分析。第一则材料:说“只卖一种咖啡的咖啡店”,效果如何?“生意却极好。”

告诉你什么?经营一种东西,效果极好。专

一、专业,搞好了是很受欢迎的。专业性强,做到高、精、尖。人才亦如此。

第二则材料:说“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归为三大类”。(具体哪三类对立意没有用)

“目前需求量最大的复合型人才”不等于说特别专业的人才没有需求,不受欢迎。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专家指出,复合型人才应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比如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之中。

或者说,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 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俗称一专多能的人才。

人才=专业突出+多种能力。

凡是人才,都会受重用。我们要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又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呢?

何为复合型人才

所谓用人单位青睐的复合型人才,它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不仅是某个专业技能方面要有突出的经验,还需在相关领域具备较高的技能,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多才多艺,既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深度,知识面又有一定的宽度。要做到一个基本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积累。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要能具备两个及以上的职业所具备的素质及能力。

四招打造复合型人才

首先:不仅关注自身工作,更要关注行业发展。

Amy和Dave同去一家展览展示公司招聘英语翻译,招聘时,人事主管发现Amy的英语很优秀,基本上对答如流,没有丝毫顿挫。Dave也不赖,但是Dave再和人事主管接触的时候,不仅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人事主管的问题,而且还用英语向人事主管介绍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已经看到并且自己所能为公司做的,这让人事主管非常欣赏Dave。自然而然,Dave在面试后的第2天便接到了公司的录取通知书。

由此看出,Dave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对知识的掌握熟练,而且对将要发展的行业有过相对详细地了解,打开51job的招聘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特点,无论什么职位的招聘,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其行业背景的了解。因此当你要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对本身将发展的相关行业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

第二:积极累积本职业相关知识技能

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85%的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较以往有所变化,主要在于能力强度的要求方面更为体现,特别是更加强调理性与务实,已经从重视人才的学历转变为重视人才的工作经历。

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现在的求职者,已经不是一本文凭闯天下的时代了,更多的企业要求求职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关操作能力。而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业环境下,我们通过正常的工作渠道很难进行职业技能的多元化培训,所以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看自己对待工作与职业发展的态度了。聪明人会非常积极的利用/寻找各种机会开进行职业实践,职业拓展。如积极协助同事的工作,主动寻找额外的工作机会,争取更多的轮岗机会等等。与此同时可以较有针对性地参加自身进修,专业培训,这样可以帮自己更快一步走向复合型人才。但同时,能力方面的培训不可盲目,应该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充电方案。如果自己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应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避免误入歧途。

第三:深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复合型人才并不完全表现在本职业相关的复合,更表现在其职业能力的多元化。换言之,如果你现在的职业没法做了,你还应该能很快地从事另一份职业。这样,寻找本职业之外的新的职业领域就很重要,也很必要。单就职业发展来说,如果你所做的职业也正是你所需要的,那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只可惜对于大部分职业人来说,所做的工作都并非自己所爱,因而会在个人兴趣上寻求寄托。所以如果深化发展兴趣,并把它发展成一项职业技能,那合适的时机就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起帮助了。如身为客户经理的LISA,平时很喜欢帮助别人,并以与客户交流为乐,所以与客户的关系一直很棒,更有很多客户朋友;她也喜欢与员工谈心,同事及下属平时有什么事总喜欢与她交流,如什么跳槽呀,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呀,晋升机会之类的事,总是与她商量,当然LISA很是以此为乐。慢慢地LISA知道这也就是咨询,也知道现在有专门帮助别人职业发展的职业叫“职业规划师”,于是后来就积极参加了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的职业规划师资格认证培训。通过两多个月的系统学习后,LISA深深发现她爱上了职业规划师这个职业,而目前也正准备从事全职的职业规划师呢。

第四: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意识,别墨守成规。

Lee是某著名外资企业的HR主管,他坦言在招聘过程中,企业更多的是在寻找具有“国际化”意识的人才,而不是受人才所在的地域局限,必要时,他还会考察求职者对行业背景的掌握、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与人交往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深入、整个社会进一步开放,企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需求量呈现不断放大的迹象。

理清思路,朝复合型人才迈进

从人才市场的需求走势分析,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走高。对于职场人来说,把自己打造成为复合型人才是个很重要的发展思路。但这其中需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所谓的复合型就是什么都干一点,什么都了解一下,还有人认为复合型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转换工作来实现,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一定是要建议在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的。这样才会复合得有道理,复合得有效益。这样才能让我们坚定地走上复合型人才之路,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高中学生如何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必须讨论。

贵而求精,精而求全

微笑着前进,只留下时间的专注,一直到时间过去,路灯吹熄,也不舍得忘记。

“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竞其业”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如是说到。十年如一日,与笔锋争夺事业,为梦想而专注求精。他用对文学独一的痴迷和专注,用精益求精的心态书写出一本本如“欧也妮·葛朗台”的文学巨著。凡事只求专一,精于一事并为之努力应被奉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信条。

鼓浪屿有个只卖一种咖啡的咖啡店,店内只有三张桌子,老板只偏好用产自牙买加的蓝山咖啡豆冲泡成咖啡,然而贵而求精让他只用这样一种咖啡豆也能冲泡出香浓可口让人终生难忘的咖啡。正是这样只对蓝山咖啡的专注,精益求精的处事方式让这家咖啡店生意红火,让人终生难忘。

辛勤专注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即为专注求精。读书如此,生活中更应如此。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年轻的时候没有可以静心读书的环境,他却能够一个人在人声鼎沸的茶馆中读书。这位年轻的学者不曾为纷繁外物所扰,独守自己挚爱的物理专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读,只刻苦专注地钻研物理学,精益求精,终登上了世界物理学的巅峰。试问,倘若他不能守得一处专心钻研,而是凡事三分钟热情,即使再许多方面都涉猎甚广,却不能精于一道,那么他岂能登上世界物理的珠峰?“蚯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自然如此,人亦如此。凡是贵在精而非多,如此才能达到生命的高度。倘若如非洲的狼群一般,每只羊都想要捕食,最终反而一只羊也没有捕到,终将落得在沙漠中被活活饿死的下场。贵而求精当被奉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信条。

然而当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像李政道,巴尔扎克这样的科学、文学巨匠,我们不仅仅需要每个领域独到的专业精英,也期待复合型人才。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灰领”人才,既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又通晓本地实际情况的管理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同样也被劳动人事部门期待。如当代男神,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键,在音乐方面同样是一位皎皎者。他做到了“精而求全”。

贵而求精,精而求全当是我们每个人孜孜不倦的人生目标。如此,方能穿越路途的荆棘,到达成功的彼岸。

咖啡与三明治

作者:哈师大附中高三王同学

有两种美味:一种是咖啡,纯粹,品一口,惟一种纯正的芳香令人回味;另一种是三明治,丰富,咬一口,肉与菜,面包与调料的混合萦绕齿间。人生似乎也是如此:有些人专注于一件事,倾其一生,而有些人涉猎甚广,多面精英。两条路都能通往成功,关键在于你适合什么:咖啡还是三明治?

你的咖啡纯粹,足球为豆,以一声坚持细细研磨。

90岁高龄的你被授予2014年FIFA主席,尽管颁奖人示意你不必上台,你仍取下耳机,上台发表感言。足球,这是你一生的事业,从一个记者到职业撰稿人,从无名小卒到日本足球界的国宝,你见证了年轻一代的成长,见证了第一次进入世青赛决赛的欣喜,见证了无数次的欢笑与泪水。是的,你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一项事业,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贺川谷,这位白发苍苍却依旧不停报道的人,在历经10届世界杯,5届亚洲杯后,以他的专注与执着沉淀出最浓郁的咖啡。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咖啡的甘甜与苦涩尽在其中。如若一丝松解,一丝动摇,那样的咖啡便带上不完美的异味,人生中便多了一份不坚定。如此,又怎能只凭一件事取信于人?由此可知,咖啡只能用坚持与信念研磨,要不得一丝马虎。

你的三明治丰富,学术为肉饼,以淡泊名面包将她包裹。

一双布鞋,一身布衣,你站在讲坛上一派仙风道骨,讲课行云流水,让人如痴如醉;网民称你为“扫地雷”,身怀绝学,却默默无闻,身为中国科学学院院士的你,却并没有为“布鞋院士”的呼声而改变一分心境,你一如既往的从容随性。学术与精神的双重丰满,你做到了,你不仅是遥感领域的专家,更是在物欲时代引领精神潮流的先知。李小文,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系主任,在他极简的主义与极丰的学术之间持以平衡,打造了一份包含思想与头脑的三明治,三明治,肉饼与面包都是制作的关键,兼而有之,加以平衡才能成功。

煮咖啡之人数不胜数:史记之于司马迁,建筑之于梁思成,正义之于马拉拉,浓郁芬芳;做三明治的人也不在少数:赵薇的转型,余佳文的创业,也都馨香美味。但关键在于你,专注还是分散,一生还是一阶段?想清楚你要成为的是单一的咖啡还是复合的三明治。

精熟一艺 不若博学

总有人喜欢鼓浪屿那家只卖蓝山咖啡的咖啡店,总有人喜欢那位日本寿司大师一生一事的虔诚,总有人钦慕卖油翁沽油的从容淡定.....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如今社会里,复合型人才才是职场的宠儿,我们在专精一门技术之时,更应丰富自我,有“专”至“博”。世人皆见戚继光的马上功夫,感受着“铁竹阵”大破倭寇的畅快淋漓,却不曾想着其长袖善舞的本事。没有人际交往,没有同僚举荐,没有胡宗宪庇佑,世闻终究会少一个抗倭将军,少一个“戚爷爷”!多少叛逆少年迷恋韩寒的文字,凛冽如北风,锋锐似刀剑。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更是一个成绩优秀的赛车手,在作家与赛车手之间切换,他游刃有余,应付裕如。

在高校专业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专业人才后,近日复旦大学等高校终于开始试点通识教育,社会是部精密的大机械,专业人才宛若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零件,修修补补固然很好用,可久而久之的满负荷运转令这个大机械难免生硬滞涩,我们需要“通才”来为它上点润滑油。这也照应着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三类人才:既能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既通国际,又知本地实际管理的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营销人才。

专才不见得不会成功,可通才成功的离子,似乎更加发人深省,在赞叹苹果公司产品的美致,惊讶于乔布斯团队的科研能力时,也许会有人记起,20多岁的乔布斯,在大学那些充满祥意的东方哲学艺术,在喜爱曾子墨主持的美丽知性、优雅大方时,也许有人想过,她在达特茅斯的优异成绩,他在证券领域的叱咤风云,在中国首富的炫目光环下,我们理应记住,马云在西湖边的坚持。

不可否认,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专”,对伴侣专情,丢朋友专心,对父母专爱,对工作专注,但我想强调的是,“博”更是人生旅途中不可缺的。经历了花谢花开,你才能从每一个原子中体味世间的恬淡,品过了史之兴替,你或能更好地在每一次星际红移中触碰宇宙的边缘。唯有博学,让我们在缤纷世间感悟多样人生。

博"也要有限度,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对万事都略知一二,总爱发表浅薄见解的“聪明人”,当然,也不需要一边仰望星空,却被脚下石头绊倒在地的泰勒斯。

第四篇: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

(2012年7月1日,北京大学)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文章全文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上作了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

第五篇: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卢新宁(2012年7月1日,北京大学)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卢新宁,1988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曾任教育、文化、环境记者,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全国记协理事、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在这个时代“中文系”会不会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当似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经济是否还会有人关心精神,我们不能完全怪北大渐失它的学术自由之风,因为个人总是逃不出时代的裹挟,卢新宁在2010年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意在为中文系的学子指明出路,不管时代让你如何怀疑,我们仍然需要相信,需要“黑眼睛”,让它为我们寻找光明。

下载我们的怀疑与信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的怀疑与信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2012年7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毕业典礼,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作为北大中文系84届的大师姐,出席了典礼,并作......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各位团干部: 中心团委决定将于近期开展召开团干部学习交流会议,学习以下2个内容,并进行交流,每人3分钟。请各自认真学习,并准备好发言材料。 请各团支部书记、总支书记将学习材料......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宇,1988年北大中文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卢新宁系友的讲话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

    演讲: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

    怀疑的时代需要自由的信仰(共五则范文)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是一位演讲者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其中有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 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的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怀疑与学问》教案,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