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所认识的美国名校毕业生
我所认识的名校毕业生
本人毕业于中国的一间普通大学,哈佛耶鲁这类大学的大名如雷贯耳,心里自是仰慕不已。当我有机会认识这些大学的毕业生,简直把他们当作英雄来崇拜。可是再仔细一看,似乎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工作起来也是普通之极。慢慢的,对他们了解多了,英雄的崇拜之情消失了,但是我对他们则是更尊重了。
根据我和他们的接触,他们基本具有以下特点。
1.聪明努力。书上总提到某些聪明人读书时过目不忘,倒背如流。我倒没见过这种聪明人。和这些名校毕业生谈起读书生涯,个个都说自己从小如何学习努力,从小学到医学院,对学习从来没敢掉以轻心,故此他们成绩一向名列前茅。考大学入学考试(SAT),他们苦背英语单词,把复习书从头做到尾,又从尾做回头来反复练习。他们谈起大学的经历,提到同学们也是很努力学习的。他们说来说去,我就听到“努力”两个字。当然他们也说到有少数跟不上课程的懒惰同学,但是这种同学是罕见的。他们天生聪明,努力来自个人内心的欲望和要求,而不是来自家长和老师。尽管中国有“勤能补拙”的说法,名校毕业生却绝不是什么“笨拙”之人。笨拙的人再努力也是进不了这些大学的,先天不足不是一个“勤”可以补足的。
2.知识广泛渊博,为人处世成熟。能进名牌大学,学习成绩要好,还要参加社会活动,义工,在学校和工作中得到不同人物的赏识,为他们写推荐信。所以他们行为做事相当讨人喜欢。他们读书很多,对社会有充分的了解。举个例子来讲,高中12年级的学生就开始报考大学。当你去问这些高中生,想读什么专业,对将来有什么计划,很多学生回答说,“不知道”。到了大学,读了一两年,再问他们的计划,还是“不知道”。结果他们读英语不成,转读数学又读不成。四年过去了还在大学里转来转去。这种人能按时在四年内毕业的不多,最终不能获得大学文凭的也不少。名牌大学的四年毕业率很高,他们在申请大学时就做过研究,经过深思熟虑而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广泛的知识,多种人生经验,使他们在竞争严峻的就业市场里独树一帜。
3.工作表现很稳,极少犯错误。四年高中的优秀成绩是进名牌大学的必要条件,四年大学的优秀成绩是进医学院的必要条件,四年医学院的优秀成绩是毕业的必要条件。漫长的12年那优秀的表现是不懈努力的结果,造就他们稳定和不犯错误的品格。他们的专业知识不一定是顶尖,但一定是中上水平。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You have to know your limitation),是属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少数人。这是这些毕业生的价值所在。医生不一定能懂所有的疾病,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你能为病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时候寻求同事的援助和咨询。这样医生才不会耽误病人的治疗。
4.“某某出品,必属佳品”,这是产品广告的一句话,用于名牌毕业生也是相当合适的。只是也许不应说“必属佳品”这么绝对的话语。别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有的知识,工作能力都很好,表现绝对不逊于名牌大学生,但是有的毕业生水平很差。雇主很难在面试时就能判断哪个毕业生是一个好的雇员,而名牌毕业生的水平是很稳定的,当你雇佣了这类人,你很有信心地对自己说,他们是胜任工作的。
我常常和他们开玩笑,我说,我要考试,能不能借你的哈佛大脑来用一用。他们的回答似乎很一致,“我的大脑还是用来苦读书的”。我算是爱读书的,和他们的读书精神比起来,我只能是自叹不如。一本本厚厚的教科书往大脑塞,真是服了他们。
当然我也见过比较失败的名校毕业生,他们的失败不在于他们的愚蠢,而在于他们的性格。而性格是天生的,他们也为这性格付出代价。下面就举一个例子。
察医生是位英俊的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个聪明人。可是他自命不凡,态度高傲,为人自私计较,说话斯文但很刺人。他是麻醉师,工作不久就把麻醉同事和外科医生们都得罪了,不得以他被迫辞职。他对我说,“我不象你们,有一份工作就满意了。我来自长春藤高校,我有更高的理想。”后来他到外科诊所给美容拉皮病人做麻醉,据说他正在学习MBA,往当官的方向走。我想,从专业方面而言,你我水平相当。但是,你连一个小单位的人事关系都搞不来,人人讨厌你,可见你并没有什么领袖魅力。没有领袖魅力的人在美国当官,行吗?
《我认识的苏联人》
50年代是中苏友好的高潮,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小时侯我们看的外国电影基本是苏联影片,唱的也是苏联歌曲。60年代苏联成了修正主义,当然到现在我仍不明白什么叫修正主义,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69年的珍宝岛的中苏军事冲突则把政治冲突升级到战争。现在中苏关系似乎往友好发展,这种国家间戏剧性的关系改变不是我这个老百姓能弄明白的。
90年代苏联解体后,有数百万苏联犹太人以难民的身份离开苏联,辗转欧洲。后来这批苏联犹太人的一部分到以色列定居,一部分留在欧洲,一部分来到美国。
犹太人携家带口离乡背井来到异国,语言不通,社会地理不熟,每个人/家庭都有一本奋斗史。我认识的就是这么一些苏联犹太人。
从中苏友好到中苏战争,两个世界大国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国度,可是当我和苏联人一起工作,才发现我们两国人民的意识形态是多么的相象,为人处世是多么的相同,真不知道我们两国为何干仗。
中苏是大国,历史文化悠久,国家强大,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在学习方面,我们主要学习自己的文化,也许可以说相当的自我封闭。和世界许多小国比较,中国人和苏联人的英语很差,所以来到美国语言关就是一个大障碍。考上医生执照,英语的要求是达到托福成绩550分,我想我们这两个国家的人是死记硬背的勉强达到这标准,口语则烂得一塌糊涂。大家同病相怜,倒是更合得来。
我在某大城市出生长大,籍贯却是外地的,小时候受到本地孩子的歧视。以前城乡差别大,乡下孩子的衣着土气,语带乡音,我又歧视乡下孩子。中国的招人广告常常要求求职人的年龄低于35岁,这种广告甚至出现在大型省市级的报纸公司,可见歧视广泛存在。歧视别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提高自己的身价。我们这些年纪35岁至50岁以上的“外国老人家”,一口破英语,可以参加美国的医生考试,给予机会接受培训,从实习医生做起,最终成为美国的主治医生,实在是感谢美国的政策和法律。我想,以我这个年龄回中国来找住院医生的位置,大概不会有机会吧?
中苏的高等教育不发达(至少在90年代以前是如此),只有极少数的尖子才能上大学,所以,我们谈起考大学时很有共同语言。我们很相象的一点就是大家并不重视理论学习,很看重实际操作。开始我们都瞧不起美国医生的操作,觉得他们说得多,做得少,其实美国医生很讲究手术指征和文献报道,而且不同专科分得很细。我的同事在苏联曾任外科医生,来美国后因条件所限只好当麻醉师。他对我说,一次在急腹症手术中,美国外科医生发现病变是由子宫引起的,外科医生停止手术让妇科医生来切除病变。他骄傲地说,我在苏联时是不会叫妇科医生的,自己就把子宫卵巢做了。这种做法和当年我在中国医院的做法是很相似的,不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美国这种做法安全稳妥些。另一位苏联的妇产科医生说,在苏联,产妇产后胎盘出不来,他把酒精往手上一抹,手套都不戴就把手伸进子宫取胎盘。而美国医生则要穿上无菌手术衣,带上无菌手术手套,给病人消毒后才做刮宫术,真是小题大做。不过,在旧中国,产褥感染是产妇分娩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产褥感染是罕见病,这与无菌操作有很大关系。不过,和这些苏联大夫谈起自己国家的医疗,总是有一种亲切感,我们太相象了。
我们来到美国开始当医生的时候已是几十岁的人了,已婚有家庭负担。在自己的国家里,我们都很能干的,又是在社会主义的大锅饭里工作,尽管生活不富裕,但生活稳定。工作不顺心还可以跟上司干仗,他们不会把我们辞掉,顶多给我们做思想工作。这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养成的习惯会和美国资本主义的雇佣制度起冲突。在美国,跟上司干仗就离炒鱿鱼不远了,这种威胁给我们很大压力。尤其那些苏联人,他们高大健壮,脾气风风火火的。有时还真很不听话的,尤其是比他们年轻甚至职务低的人叫他们干活,他们无法忍受就想斗争。不过,经过反复较量,我们还是顺从了美国的做法,但是有时彼此诉苦,只有我们才能明白彼此的感受,有共同语言。和美国人是没办法诉苦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认同我们的思想。
我做总住院(chief resident)时,住院医生大多是苏联人。我的任务是编排值班时间表,保证住院医生做好分内工作,解决内部矛盾。我事先把我的做法给大家讲清楚,说明我会尽量照顾大家的要求,大家好好工作,互相配合,不要制造麻烦。他们真的很给面子,从不给我添负担。我们的住院医生人数少,值班频繁,有一年的圣诞和元旦长周末四天,住院医生值班24小时,休息24小时,连续四天这么干,大家毫无怨言,我心里很感激他们。
一位同事的妻子以前在苏联的歌舞团唱歌,由国家养着,来美国后只好到苏联餐馆唱歌(和卖身无关)。一天,我和丈夫和他们夫妇见面,谈起苏联歌曲,我那学俄语的丈夫还和他的妻子用俄语合唱一首“莫斯科的郊外”。歌声婉转,我们都回到了50年代。我们这些侨居美国的“外国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苏政治家们把中苏关系搞得波浪起伏,我们这些小小老百姓只是回味那逝去的美好时光。
第二篇:我所认识的美国[最终版]
我所认识的美国
2014年8月24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拖着行李兴致高涨地踏上了前往美国芝加哥的飞机。出发前,心中无数个问号纠缠着我:坐飞机是什么感觉?美国是什么样的?美国的学校和中国有什么不同?„„不过,当我结束了十四个小时的飞行头晕目眩地走下飞机之后,心里只剩下了一个念头:坐飞机好累。
American Sky
初到美国不久,便被那里的天空深深吸引。在国内,不知道已有多久没看到蓝天白云,终日灰蒙蒙的天气让人的心也有些压抑。而在美国,不管是小城Monticello,世界顶尖大学所在地Boston,还是国际大都市New York,一抬头总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心情也因此变得开阔了许多。
American Schools 带给我们新奇最多的也许还是美国的高中。以前常常听说关于美国中学生的种种,但都比不上亲眼看到他们的生活时的感触大。他们的高中是自由而全面的,既有数学课、化学课等所谓的“主课”,也有我从未听说过的课程:模拟犯罪现场、西班牙舞、解读宪法,甚至还有墙壁粉刷和健身。
美国的学校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于中国的特点,就是没有围墙,也没有气派的大门。学校前一大片开阔的场地是停车场,几乎所有学生都开着汽车来上学。而走进学校穿过大厅来到教室,我几乎找不到老师和学生的界限。国内的课堂,老师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美国的课堂,老师没有讲台,时坐时站,有时是问题的提出者,有时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的课堂,与其说是老师教授学生,不如说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探讨。
感触最深是在一节中文课上,有一个美国女生向我们询问中国班级的规模。当我们回答有四五十人甚至六七十人时,他们都表示难以置信,也有人问我们老师如何同时管理这么多人。这时他们的中文老师(中国人)笑道:“Chinese students don’t talk much in class like you.”说实话听到这句我心里并不好受。诚然,中国的课堂不像美国那样积极热烈,而在美国的大多数学校中,考试成绩最好的总是中国学生。也许中国学生在其他人心目中都只是呆板而缺少创新的考试机器吧。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台词:你永远不会理解,中国学生为了赢得考试所付出的辛酸。美国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不断创新中成长,中国学生在应战考试的汗水和付出中成长。我们并不一定要评判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孰对孰错,不管处在哪种体制下,我们都只有努力做好自己。
关于美国学校,其实很多人都有误解。以前总听到有人说美国学习轻松课程简单,其实不然。在和那里的学生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即便是在美国,学生也要应付各种考试,而他们的数学课也已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也许他们有更丰富多彩的活动,但不管在哪里,似乎都逃避不了竞争。
American Sights
美国很多景点都是我们不陌生的:自由女神像、华尔街、第五大道、时代广场、联合国总部、新世贸大厦,他们是美国的象征,也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繁华和精神。
然而这些却不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这次美国之行最大的收获除了认识新朋友外,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参观了哈佛、耶鲁和麻省理工。我知道这三所学校是无数人心中梦想的高等学府,同时也几乎是最难考进的学校。我们这九个参观的学生中也许没有人能进入这三所学校学习,但是我们九个人,也没有人会忘记参观的那一天心中的震撼。
一进校园,虽没有“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那么夸张,但学校里的学生不管是在路上戴着耳机夹着书本匆匆走过,还是在街旁的星巴克喝着咖啡交谈,甚至在草地上野餐小憩,都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年轻的活力和对知识的严肃认真。当这三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和这些新鲜的血液相融,那些古老的建筑仿佛也重新获得了青春。能在这三所学校学习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然而他们也是足够优秀,付出过足够的努力。当他们每天穿梭在红色的古堡之间,在全世界的羡慕中研究高深的课题的时候,一切汗水都是值得的吧。
为期六天的美国之行结束了,很难讲到底学到了些什么,我只知道自己在这短短的六天里得到了成长。我希望可以再回到那里——当然,身份不再是游客。
第三篇:美国名校毕业生推荐的网站
1.job.com and Beyond.com(强烈推荐)
两个极为专业的求职服务网站,由多名HR专家和华尔街精英创建,擅长简历代写、面试指导、职业规划、猎头服务等,帮助有职业追求的人是成功找到工作。
2.生活工作平衡: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也要帮助更好地工作,两者之间要很好地保持平衡才能基业长青,年轻人确实需要好好学学这方面的技巧。
3.高端职业网同样一天工作8小时,但起薪常常是一般职业的好几倍,另外分红奖金等令人垂涎三尺,这就是高端职业的第一特征。学历好并不一定代表就会成功,找工作也同样要早计划早动手。
4.职场玻璃门:
一个查找公司内部消息和薪水水平的好去处,面试之前上来看看,肯定获益颇多。
5.至尊简历网:
极为专业的简历代写网站,为职场达人的求职跳槽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辅导找工作的各个环节,找工作从此变得轻松又有趣。
6.Careerbuilder:careerbuilder.com
美国老牌求职网站,已然挺进中国市场,大量的500强公司合作企业,丰富的高质量招聘信息,是找工作跳槽的好去处。
7.彭博社:做金融行业的每天必上的网站,要想在金融圈混好,这东东必须玩得烂熟才行。
8.沃尔特:
由斯坦福和哈佛的高材生创立的人力资源网站,提供权威的企业排名、职场研究等信息,是咨询、证券以及高科技领域人才不可不去的好地方。
9.哈佛商业评论:要成为真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本书你是必读的,可能大部分人一开始并不能完全读懂,但是书中大量的全球经济形式分析、管理前沿讨论等足以让经理人收益匪浅。
10.玩SNS,除了消磨时光,更别忘了为自己的职业积累人脉,同时关注各种好的工作机会。
第四篇:我所认识的毛泽东
我所认识的毛泽东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众所周知,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学问家,诗人,书法家等等。他为我们党和中华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名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的人,他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这使得他的见解高于其他人。
他平易近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像父亲对待孩子那样,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家乡的山,水,人民充满了情感。
他倾其一生,领导了前无古人、艰辛备至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他跟随历史来引导历史,带领人民来解救人民,建立了自由、民主、独立的新中国,让地球的东方巍然屹立起光耀世界的民族灯塔;他付出了自身的一切,又连同自己的庭,七位亲人先后“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能想象在建国后的“万岁”家庭还会送子朝鲜战场,再续悲壮英雄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什么是无欲刚刚,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举世无双,什么是无与伦比?恐怕只有在饱尝了“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国耻、又充分了解毛泽东之后,才能真正意会而仍然难以言表。
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比钢铁还要硬的人”。求学路上,他挑着行李步行到湘乡;面对失学,他在图书馆苦读半载;人民受辱,他奋笔疾书九天十一稿;代表大会上,他的提议一再被驳回;反围剿时,他的见解也一再被忽视;苦闷的征途中,他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征战的岁月里,他欲与天公试比高;故地重游,他遥想当年,勇气登顶望空。
有人说,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以为他立志要成为伟人。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
第五篇:我所认识的刘备
我所认识的刘备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书之一,每当无所事事,我便拿出来翻看,至今不知看了多少遍,其中诸葛亮的智慧是我印象最深的,无怪乎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妖”。曹操的奸诈;刘备的窝囊;关羽的骄矜;张飞的勇猛;赵云的严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过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刘备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近日又读了《三国志》,我想我对刘备有了更深的认识,心里总想一吐为快。
我认为刘备非平庸之人,有英雄之志,豪气过人,有英雄气概,御人有术,善于权术。但才稍不足,不善兵机。却有英雄之福,终成英雄之业。
首先得承认刘备不是个平庸之人。为什么呢?这只能用反证法,因为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正面很难找到他有英雄本色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他是平庸之人,那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岂不是瞎了眼。诸葛亮未出山时,自比管仲、乐毅,有远大理想,为一代俊杰。关羽、张飞、赵云乃一时豪杰,武艺超群,怎么能屈事平庸之人,此反证一也。刘备少时,同宗德然的父亲元起常资助给他,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三国志.先主传》);初起兵时,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见而异之,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三国志.先主传》);如果刘备是平庸之人,他们能资助他起兵吗?此反证二也。陶谦病故时,让刘备代徐州牧,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投刘表,表“以上宾待之”(《三国志.先主传》);再说他的对手曹操,刘备当初投奔他,“厚待之,以为豫州牧”,后“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青梅煮酒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处都出自《三国志.先主传》)。此反证三也。刘备投曹操时,程昱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三国志.武帝纪》)。刘璋引刘备入川时,黄权谏璋说“左将军有骁名,„„”(《三国志.黄权传》);周瑜曾上表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周瑜传》),此反证四也。由此可见,刘备非平庸之人,不说他是当世之俊杰,亦非泛泛之辈。我认为董昭的话概括刘备最为准确,《三国志.董昭传》说“备勇而志大”。刘备确实是一个勇敢而又有大志的人。
再说刘备有英雄之志吧。刘备出生于刘氏王朝之后,一个破落的家庭,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以贩履织席为生。少有大志,《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他小时候同小伙伴玩耍时说“吾必乘此羽葆盖车”,可见他年少就有英雄之志。而且他从不丧志,《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九州春秋》记载他寄禺刘表数年,一次,他上厕所,看见自己大腿内生了赘肉,不禁潸然泪下,刘表问他,他说“„„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请诸葛亮出山时说:“欲信大义于天下”;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在当阳被曹操所追赶,别人劝他放弃民众,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再从他两个儿子的取名也可以看到,“刘封”和“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可见刘备有做帝王的远大抱负,而且时时牢记在心,并为之奋斗。
我说刘备豪气过人,有英雄气概。一是佩服他的坚忍不屈,屡战屡败,却还屡败屡战,有着“打死不告饶”的英雄气概,终其一生,为了理想而奋斗。他投公孙赞、投陶谦、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其中还小投过吕布,他之所以能屈身事人,是因为他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他还得为之奋斗,他是一个隐忍负重的英雄好汉。其次是敬佩他有一种慷慨赴义的豪迈之气。他为孔融出兵三千抗黄巾军;为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当曹操攻陶谦时,他率几千兵驰援;当董承“受衣带诏”找他谋杀曹操时,他遂与同谋。他以弱击强,无所顾虑,慷慨赴义。我想他也是想在战争中锻炼,壮大自己的队伍,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然,当孔融派太史慈向他求救时,他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他自知他的知名度还不够,仍需努力。再次就是他“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那种求贤若渴,卑恭谦虚。作为一个朝廷的左将军,在仅闻其名的情况下,就能够做到三次登门拜访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平民布衣,确实不易。试想一下,我们今天有些局长、副局长小小芝麻官,都目空一切,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当然他可能是败怕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卧龙”这个名声这么响,还有徐庶相荐,肯定也差不了。不管怎样,这种谦逊是很难得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再者我认为他还比较诚实,为人仁义,待人宽厚,不失为君子。说他的诚实、仁义,一是曹操南征时,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取荆州以立足,他说:“吾不忍也”(《三国志.先主传》);二是当阳长阪被曹操追赶,别人劝他放弃民众,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说他待人宽厚,是指他对待部下,对民众都能施以恩德,《三国志.先主传》说他:“少语言,善下人”(在下面我还要重点论述)。
为什么我又说他御人有术,善权术呢?我是从他待人来说的,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人仁义,待人宽厚。说得不好听是别有用心,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收买人心。《三国志.先主传》:“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曹公南征刘表,表卒,„„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别人纷纷来投奔他,说明他能善待来投奔的人,有好的名声在外。对于部下,他一直很用心来待他们,也可以说是用生活中的小恩小惠来笼络他们。对关羽、张飞,《三国志.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对赵云,裴松之注《云别传》:“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对其他人,《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魏书》: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就这样,他用“同坐”“同吃”“同睡”的小伎俩来笼络、恩惠人心。使关、张、赵矢志不渝地跟着他,其他士卒也不忍离他而去,甚至于刺客都不愿杀他。《三国志.先主传》:“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再重点说说对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很是感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三国志.诸葛亮传》)。刚出山时,“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服,刘备劝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先主传》)。白帝城托孤时,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就使得诸葛亮感激涕零,《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这样写的: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被刘备玩弄权术,死死拴在蜀汉这条船上了,以至于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得病死沙场。难道他不是御人有术吗?
再说说刘备才稍不足。我是从他戎马一生的经历来总结归纳的。“乱世出英雄”,他生于乱世,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给刘备提供了这个造英雄的机会。刘备结识了关羽、张飞,纠集了一小队人马,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斗,开始了他的英雄之志进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才稍不足吧。
先说他的将帅之才,打仗吧。起初,他参与剿灭黄巾军的战争,小有战功,后被黄巾军战败,投公孙赞。支援陶谦,陶谦病故,代替徐州牧,有了立业之基。然而,他不能守,在他与袁术相对抗时,被吕布趁机夺了徐州,丧失了立足之地,只好去投曹操。以后又离开曹操,被曹操击败,去投袁绍。袁绍被曹操击败后又转投刘表,屯兵新野。在此之前,刘备兵微将寡,兵不过数千,将无非是关、张、赵,一直是寄人篱下,屡战屡败,他五易其主,四失妻子,颠沛流离。为什么总会打败仗呢?关、张、赵乃万人敌,当世之虎将。究其原因,我认为他实力弱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腹无良谋,不善兵机,御敌无方,而且无智谋之士相佐。其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兴邦。《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魏书》:“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有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三国志.魏帝纪》:“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备为顺所败。”官渡之战时,“绍使刘备助辟,公使曹仁击破之,备走,遂破辟屯。”《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英雄记》:“备留张飞守下坯,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不说他每次闻曹操来弃城而走,就说他连高顺、曹仁、袁术都打得他落荒而逃,他有何谋略?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何况曹操起初也不是很强大。《三国志.魏帝纪》裴松之注《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曹操也是在战争中逐步壮大的。曹操之所以能迅速强大,我认为一是曹操腹有良谋,胸存韬略;二是他广揽人才,知人善用。所以战必胜,攻必克。而刘备在战争中屡战屡败,自身难保,很少去搜罗人才,或是无睱去搜罗人才。就连身边的人才也不善于用,因战败使之流失。如接手徐州后,陈登是当时名士,最后还是投了曹操。不知是刘备疲于奔命还是志能之士看不上他,奔波十几年,无法壮大。刘备不善兵机,还夜郎自大,关羽、张飞死后,他为了给他们报仇,举全国之兵伐吴,连营七百里。连曹丕都说:“岂有连营七百里可拒敌者乎”最后兵败,不久身亡。再说说刘备的统帅之才。刘备无将帅之才,也许你会说他象刘邦一样,“不善将兵,而善于将将”罢。然而我认为答案不一定是,下面我说三点:一是作为统帅,他不能高屋建瓴地有长远规划,分步骤来实现他的理想。当他弱小时,他投别人“反复难养”,为什么呢?易中天老师说他不甘落处人之下。我说他寄身其中,不懂得借势谋生。他不知道很好地配合别人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敌人,发展壮大自己。当别人不行时或溜之大吉,或在败后另投他人。《三国志.先主传》:“曹操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带领本部人马离开了袁绍。当时关羽已经从曹操那里“亡归先主”,曹操可以用关羽来斩颜良,刘备为什么不能用关羽为袁绍杀敌立功呢?或者带领关羽等佯攻曹操,也可稍牵制曹操,打乱曹操的部署。这一点,他不如孙权策,孙策向袁术借兵,率兵东征,“所向皆破”,一举而有江东基业。只有等到诸葛亮这样的大贤出来,他才羽翼丰满,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才有雄伟蓝图,才能开疆拓土。如果没有诸葛亮,很可能就没有赤壁之战(是诸葛亮出使东吴才促成了孙刘联盟)。就没有刘备的平定南方四郡,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鼎立。刘备也有过打败曹操的机会,只是他没有很好地把握。当初,曹操远征三郡乌丸时,刘备说刘表攻曹操老巢许昌,刘表不从。难道他自己不能率兵攻击吗?他完全可以带领自己的人马,另向刘琦借部分兵马出击。关、张、赵何许人也?难道能无功而返吗?可见他也是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坐失良机。二是作为统帅,他不能知人善用。就说当初,庞统来投,他委以耒阳县令。“卧龙”“凤雏”天下齐名。他不可能不知道吧,后来,鲁肃写信推荐,诸葛亮劝说,才“见与善谭,大器之”。现说赵云,老部下、老相识,他能不了解吗?先相从时,就为他“募得部卒数百人”,跟随多年,在当阳败军之际,救甘夫人、阿斗于乱军之中;当孙夫人欲带阿斗回江东时,与张飞勒兵截江夺阿斗于大江之上;进益州从外水上江阳,攻城拔寨立下汗马功劳。封赏时仅封为翊军将军,难道他不及黄忠、魏延吗?再说留关羽守荆州也是失策。关羽有勇略,有武艺,是他手下第一将,固然是最佳人选。然而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连自己的老部下都轻视,使之畏惧,《三国志.先主传》:“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何况其他人!我认为赵云严谨、忠勇、武艺超群,也不失为守荆州的人选。我想赵云虽很少为刘备开疆拓土,然而固守一方是才堪其用的。假如守荆州用赵云而不用关羽,其结果或未定论。也可用关羽和赵云同守荆州,就象曹操用张辽、乐进、李典守合肥一样,能够才使用,才万无一失。刘备当时用关羽,我想不外乎是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关羽与他“恩若兄弟”,用费诗的话就是:“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三国志.费诗传》)。用《三国演义》里费诗的话:“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是最忠诚于他的人,也是最受他信任的人。原先关羽被曹操擒住,待之甚厚,还是留不住,最后回来了,关羽守荆州就象自己守一样,可以放心。二是关羽的名声、威望都高于众将,是守荆州的首选之人,如用别人恐怕关羽心里不服。不然,为什么在后来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守汉中,而不用张飞,一军皆惊呢?三是关羽守荆州,形同一方诸侯,地位尊重,可以免去帐前听用,去冲锋陷阵之苦。用关羽,最后荆州失守,关羽败亡,丢了土地又折大将。三是作为统帅,不要说他纳谏如流,至少也不能固执己见,感情用事,一意孤行。关羽死后,为了给他报仇,举全国之兵伐吴,当时“群臣多谏”。赵云谏阻,《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秦宓也反对说:“陈天时必无其利”。虽然《三国志》找不出诸葛亮劝阻的话,但我相信他一定也劝阻了,因为“联吴抗曹”一直是他的军事策略。在隆中时他就说过:“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不然,在刘备战败后,他也不会叹气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他是不支持刘备伐吴的。既然是群臣多谏,就不可能只有赵云、秦宓。秦宓因谏“下狱幽闭”,赵云不受信任,“留云督江州”。在进军途中,黄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两处见《三国志.黄权传》)。他一意孤行,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惨败而归,逃回白帝城,不久,身死白帝城。蜀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我认为刘备攻打东吴的原因与易中天老师的观点基本一致。不过,我认为主要是荆州丢失,关羽、张飞被杀。其观点是:一是刘备得了益州之后,实力大增,诸葛亮的隆中策略指日可实现,只待天时有变。然而,关羽被杀,荆州丢失,使他丢失一州之地,而且隆中之策也无法实现了,荆州必须夺回来。二是关羽、张飞被杀,使他损失了两员大将,而且是“恩若兄弟”的大将,面子上挂不住,怒气难消,要报仇雪恨。三是刘备夜郎自大,自以为强大,可以从曹操手中抢汉中,斩夏侯渊,败张郃,还怕你小小东吴。既然你破坏了孙刘联盟,我也就无所谓了,先收拾你小子。这也就是易中天老师说的东吴弱小可欺。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你他妈的,不想活了,还敢惹老子,老子今天就弄死你。我认为此时的刘备有些飘飘然,找不到北了。刘备此时也并不比孙权强大,一流的谋士、战将,文不过有诸葛亮,武不过马超、赵云、魏延而已,而孙权文有张昭、张紘、诸葛谨、步骘、顾雍,武有陆逊、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恒、丁奉、吕范、全琮等,都是东吴股肱之臣。四是刘备伐吴态度之坚决,无人可劝阻。如果不是荆州丢失、关羽、张飞被杀、东吴弱小可欺,他会如此一意孤行,硬是铁了心要伐东吴吗?不可能如此仓促伐吴,而且是“御驾亲征”;也不可能如此浮躁,他在四月份才登基,七月份就出兵伐吴。而且在整个夷亭之战中,他自始至终是浮躁,可见他是心怀愤懑,沉不下心来。五是如果只是伐吴,可与诸葛亮等大臣商量,从长计议,那他一定会带上重要的谋士象诸葛亮和得力的如马超、赵云、魏延之类的战将,不可能如此草率出兵,可见刘备是意气用事。
我说刘备才稍不足,不是说刘备无才,只是才能够不上层次。从正史史料中很难找出他对事、对物先见之明或宏观大论的地方。他御人有术,善于笼络人心,同时,刘备也还有点识人、用人的本领。《三国志.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诸葛亮一出祁山,用马谡为先锋,在阳平关因扎营不当,被魏国张颌所破,致使诸葛亮全军败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也不能说他完全不懂兵机。《三国志.先主传》:“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十二月,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后来,刘表也为没有听刘备的计策而后悔。《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曹公自柳城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由此可见,刘备还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识人的本领。
我说刘备有英雄之福,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刘备有英雄之志,则必须有人相助。初举义兵,就有关羽、张飞相从,而且不离不弃,生死相随,此福气一也。他屡战屡败,却每次得以生存,未死于乱军之中,此福气二也。别人刺杀他,刺客却下不了手,此福气三也。与董承谋划曹操,事情败露,而他已经出走了,董承等被诛,此福气四也。败军之际,却请诸葛亮出山相佐,游说东吴,建赤壁之功,开始开疆拓土,此福气五也。想图谋益州,刘璋自己邀请他去,张松、法正为内应,得益州,成三国鼎立之势,建帝王之业,此福气六也。有此六福,还不是有福之人吗?
总之,刘备坚毅不屈,孜孜求之,虽然才稍不足,然而以其英雄之气,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为之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将相佐,终于驻足一方,成三足鼎立之势,建帝王之业。唉,可谓机缘巧合,又福气使然矣!
2010.10.6 初稿
2010.10.1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