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英文
Award Ceremony Speech Presentation Speech by Professor Per Krusell, Member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Chairman of the Economics Sciences Prize Committee, 10 December 2011 Your Majesties, Your Royal Highnesses, Laureates, Ladies and Gentlemen,Our national economies are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changes in the world around us.Fluctuations in the economic activity of other countries influence foreign demand for our products;variations in the prices of raw materials influence our production costs;technical innovations change the mix of goods and services demanded.Evaluating alternative responses to these sorts of inevitable economic disturbances is a central task for policymakers.How much, for example, would a particular increase in interest rates or decrease in income taxes affect the nation’s infl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how long before those effects would be realised? Macroeconomic questions like these are hard to answer, because they are fundamentally social science questions.Unlike natural scientists, economists cannot look for answers by conducting controlled experiments, at least not on whole economies.We must work instead with the data provided by history.In addition, economies do not behave like mechanical, natural science systems.Nature obeys its laws independently of what governments decide, but economies do not, because economies consist of thinking people.Thinking people are also influenced by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uture.For this reason, economie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expectations of future policy decisions not yet made.This makes the co-variations observed in historical data hard to interpret.Does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change in an interest rate explain the subsequent change in the inflation rate? Or is the causality the reverse: did the expected path of inflation generate the interest rate change? In general, how can we distinguish between cause and effect in a macroeconomy?
Thomas Sargent and Christopher Sims have provided powerful tools that can be used with the data to answer that question.They have developed methods that let us precisely distinguish the effect of economic policy changes from the effect of other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Their work has illuminated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not just for researchers but also for central bankers and finance ministers everywhere.Christopher Sims has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unexpected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Using a particular form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so-call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he has shown how we can underst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economy to an impulse like a temporary policy change.Such impulse-response analysis allows us to track how, for example, an unexpected lowering of the interest rate, engineered by a central bank, can affect inflation and employment over time.Based on this contribution, we now know that a lower interest rate implies an immediate, gradual increase in production and employment, with a maximal effect after about two years.But it implies no immediate effect on inflation at all.In fact, inflation only starts to slowly increase roughly a year and a half after the interest rate drop, after which it recedes.What we have learned about this process is critical for central bankers considering alternative changes in interest rates.Thomas Sargent's research has allowed u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more permanent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 such as a switch to new government budget rules.This kind of analysis requires a different approach because the historical data offer few examples of systematic policy changes.Indeed, some policy changes being considered may never have been used before.Sargent's approach to such analysis relies on certain aspects of the behaviour in the economy being rather constant-at least, not changing when policy changes.Examples of such constant behaviours are how people trade off leisure and work and how firms trade off different kinds of production inputs.Sargent showed how statistical methods could be used to measure these “universal economic constants” in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how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economy could be built around them.With such a model, economists and policymakers can now conduct artificial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ystematic macroeconomic policy changes.Dear Professors Sargent and Sims:
You have successfully confronted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facing empirical macroeconomic research: to disentangle cause and effect in historical data.The methods you have developed are now central tools for economic researchers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our economies work and how they react to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Because your methods allow us to use historical data to identify the causal effects of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cy, they have also become indispensable tools for policymakers worldwide.Modern empirical macroeconomic analysis rests on your shoulders.It is an honour and a privilege to convey to you, on behalf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our warmest congratulations.I now ask you to receive your Prize from his Majesty the King.
第二篇: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席勒的获奖感言
席勒:许多人可获奖我从未期待
皇家科学院宣布获奖者后拨通席勒的电话,后者称自己一时“不相信”获奖。
席勒在接受瑞典电视台记者现场提问时说:“我知道有许多人配得上这份奖项,所以我从未期待获奖。”
席勒说,他投身经济与金融领域研究是因为“受到吸引”。按他的说法,金融业是社会的支柱,如果得到适当监管,应在“人类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
“金融是一种理论,尽管其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因素,但对社会有用,”席勒说。
被《瑞典日报》记者问及如何看待在一些欧美国家蔓延的金融危机时,席勒说,那反映出“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错误与瑕疵,我们正在修正”。
“在一些人看来,金融意味着自私和贪婪,其实不必这样看,我们经历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创伤,但我们正从中吸取教训。”席勒说,“我期待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服务社会。”
第三篇: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主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主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Diamond)、和戴尔-莫滕森(Dale T.Mortensen)、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迪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
彼特·戴蒙德在拉姆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著名的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generations model,OLG)。正是这个模型所采用的世代交叠研究方法,一举奠定了他在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问题研究中的标杆地位。皮特-戴蒙得以在最优税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著名,最优税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戴蒙得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债务对经济行为的长期影响。此后,戴蒙得开创新性的将收入分配与经济效率结合起来,对商品税收进行了分析。戴蒙得最近对经济繁荣与衰退的研究,则关注每个生产者行为的“外部效应。”戴蒙得的代表作品有:《社会保障改革》、《税收、不完全竞争与社会保障》、《按时》 等,并即将出版《拯救社会保障:一种平衡的路径》。
戴尔-莫滕森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从这一成果出发,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工移动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皮萨里德斯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受森嶋通夫和戴尔-莫滕森(Dale Mortensen)影响,皮萨里德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等。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他以搜寻摩擦理论和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
第四篇: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定稿]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颁奖词 2009-08-29 09:32 诺贝尔文学奖 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的诺贝尔奖中的一个奖项。诺贝尔在遗嘱
中说奖金的一部分应该“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诺贝
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奖。1900年代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法国诗人)
《孤独与深思》
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德国历史学家)
《罗马风云》
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挑战的手套》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法国诗人
《金岛》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何塞·埃切加赖,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伟大的牵线人》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小说家
《第三个女人》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青春诗》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英国小说家、诗人
《老虎!老虎!》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德国哲学家
《精神生活漫笔》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瑞典作家
《骑鹅旅行记》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编辑]1910年代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德国作家
《特雷庇姑娘》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花的智慧》
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德国剧作家、诗人
《群鼠》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
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4年 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约翰—克利斯朵夫》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瑞典诗人、小说家
《朝圣年代》
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
《磨坊血案》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小说家
《天国》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瑞士诗人、小说家
《奥林比亚的春天》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编辑]1920年代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大地硕果—畜牧曲》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苔依丝》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
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作家
《不吉利的姑娘》
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
《丽达与天鹅》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波兰作家
《福地》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5年
乔治·萧伯纳,爱尔兰戏剧家
《圣女贞德》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
度的诗意美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意大利作家
《邪恶之路》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
;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7年
亨利·柏格森,法国哲学家
《创造进化论》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挪威作家
《新娘—主人—十字架》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德国作家
《魔山》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编辑]1930年代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美国作家
《巴比特》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瑞典诗人
《荒原和爱情》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有产者》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俄国作家
《米佳的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意大利说家、戏剧家
《寻找自我》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年
未颁奖篇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全文
北京时间12月11日0时16分许,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为莫言领奖致辞。
颁奖词全文如下: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从日本占领到毛泽东的错误到今天的疯狂生产。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附:莫言获奖致辞
尊敬的国王、王后、各位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
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我记在脑子里了。
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的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
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贝尔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那些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什么用处。
谢谢大家!篇三: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解析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解析
诺贝尔文学奖究竟热爱怎样的作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不会错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家们更是将其作为长期研究讨论的对象。几乎每一位新人添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列,都会再次激发人们对诺奖所蕴含的价值判断的分析。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一种关于价值阐述的文本来阅读,不失为一种探究方式,虽不是最深邃的,却可能是最有趣的,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冒一点“过度诠释”的危险。1901-1919 ⅰ 理想主义
还有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吗?那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悄无声息的人——法国诗人普吕多姆,彼时他因“崇高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而获奖,在颁奖词中,还有一段,“在实践-伦理领域,像康德一样,在义务的不可否认和绝对的事实中,找到了人类超感觉目的的证据。”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之辞。不乏有研究者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始于平庸。最初十位获奖者,除了波兰小说家亨里克·显克维支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仍在世界文学家序列中接受人们的敬意,其余几位则游离于文学史之外,唯有在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记起。而他们的获奖,多是因伟大、理想主义、卓越、高贵等。
1910年到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理想主义”是一个高频词汇,光从颁奖词中看,看不出有大的波动或者新的涟漪,十九世纪的古典美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实里逐渐隐退,却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严谨地看护着。即便一战的爆发,也未能有所松动。1920-1939 ⅱ 人道主义
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院士们对诺贝尔遗嘱中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开始有所松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再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严格置入获奖要求。颁奖词中出现了新的词语:人道主义与民族精神。我们可以看看法郎士、叶芝、萧伯纳的获奖理由。法郎士由于保卫真理,反对沙文主义和军事种族歧视,具有纯粹的艺术风格、襟怀坦荡的人道主义而获奖,萧伯纳是因真正的仁慈和善良,富有人情味,叶芝展现了民族精神。尤金·奥尼尔则因表现出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而获奖。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将其形容为一个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世界。我们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读到了这些与人道主义,与关心人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达,比如,在洞察人类现状上表现出深度与怜悯、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面貌、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等。
这个时期最受争议的一位获奖者是赛珍珠,她于1938年获奖,理由主要为“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但马上有人认为,此乃末流作家的红运,只反映了评委注重大众审美趣味,将文学从象牙塔之中拉下来,还至于芸芸众生的倾向。1945-1949 ⅲ 艺术激情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令人沮丧,很多知识分子呼喊,不要再等地上出现天国,而是动手自己来筑就。那是一个存在主义突然流行的时代。
纪德的获奖,让现代主义作家颇为振奋。此前的诺奖获得者,并未因为对人性的处境的呈现而受到赞誉,那种要求高贵、高尚的要求,如果有所松懈,那也是允许去责备环境、制度败坏了人,而在纪德这里,人性本身的困境被提出来。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特殊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对人本身的质疑与反思。
于是,1948年,艾略特登上了诺奖颁奖台,颁奖词曰:“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如果仅从颁奖词来讲,这是诺奖第一次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非现实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之前的颁奖词里,充满了对文学作品教育意义、对现实与人类处境的关怀。我们在1949年福克纳的获奖辞中会读到更清晰文学尺度:“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1990 ⅳ 良知与自由
1950年至1990年的世界,统而观之,是一个东西对峙的世界。这段时间内的诺奖获得者,从丘吉尔到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聂鲁达,构成一种饶有意味的图谱,让人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寻觅某种相关性。
举例而言,提出人们既要预防虚无主义也要预防乌托邦主义的作家加缪,被认为是照亮了人类良知的种种问题,帕斯捷尔纳克被肯定的是他在抒情诗和俄国史诗传统上的努力。后来成为政治夜莺的肖洛霍夫,则是因其作品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另一历史层面而获奖。揭露苏联的索尔仁尼琴获奖,被肯定的是其作品的道德力量。积极抵抗极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则是因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而获奖。更惹人注目的是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他曾被以社会寄生虫的名义送往劳改营,颁奖词赞美的是他作品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以及广阔的思想与浓郁的诗意。
这些多少带有反抗形象的作者被置于诺贝尔文学讲台上,且在他们的答谢辞中一遍遍表达对人类良知的坚守,诺奖不直接要求文学有道义担当,作家的写作却因道义而更具分量。1991~
ⅴ 人类文明
冷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诺奖的颁奖词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词“人类文明”。比如南非小说家纳丁·戈迪莫获奖,其理由是她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使人们反复重温被遗忘的历史,帕慕克的作品则是发现了文明的冲突,克莱齐奥则是探寻了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若再细看作品的具体内容,也许我们应该赞美评委们,他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审美眼光,以及迅速的反应、宽容的胸怀来评定作品。他们不仅为谢默斯·希尼和托尼·莫里森
因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而加冕,也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喝彩,而格拉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被他们所赞美。
颁奖词还出现了有趣的修辞,说品特的戏剧发现了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并在此处强行打开压抑者关闭的房间;而关于耶利内克,则认为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各种声音和反诘之声汇成的一种音乐之流,它们以独一无二的语言的激情,揭露社会的成规陋习、它们的荒诞和淫威。
阅读至此,我们可以借助作品再深入一点探究。关于达里奥·福,这位善于插科打诨的弄臣,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丑角,其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一个无辜的人被警方当做无政府主义者逮捕,他在拘留所坠楼自杀,又被称为畏罪自杀。作家对专制与不平等的鞭挞,非常明显。君特·格拉斯可算是二战以后西方文坛中少见的具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热情的作家,《铁皮鼓》所写历史背景从纳粹德国到之后的联邦西德,充满对极权的讽刺与抗议,也批评普通人因缺乏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终为虎作伥。在多元与丰富中,要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总印象,也许不得不借助诺贝尔最后的遗嘱中的表达,in anideal direction,在理想的方向上。
附: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颁奖词(每年按年份、获奖人、获奖人代表作品、获奖理由排列)
2013爱莉丝·门罗,1931年7月10日出生,加拿大女作家。2009年布克国际奖获得者,三次获加拿大总督奖。主要作品有《快乐阴影的舞蹈》、《女孩和女人的生活》、《你认为你是谁?》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爱丽丝·门罗评价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master of contemporary short stories)”。2012 莫言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蛙》、《生死疲劳》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1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2010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2009 赫塔·米勒 《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2008 勒·克莱齐奥 《战争》 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2007 多丽丝·莱辛 《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门之城》、《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2006 奥罕·帕慕克 《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2005 哈罗德·品特 《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2004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 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2003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耻》 “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2002 凯尔泰斯·伊姆雷 《无法选择的命运》 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2001 维·苏·奈保尔 《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 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2000 高行健 《灵山》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1999 君特-格拉斯 《铁皮鼓》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1998 若泽-萨拉马戈 《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1997 达里奥·福 《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1995 希尼 《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 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4 大江健三郎 《个人的体检》 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1993 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1992 德里克·沃尔科特 《西印度群岛》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1 内丁·戈迪默 《七月的人民》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0 奥克塔维奥·帕斯 《太阳石》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89 卡米洛·何塞·塞拉 《为亡灵弹奏》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第五篇: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介及贡献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上)维克里(1914~1996)
生平简介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美国人,1914年6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93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4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45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4~1967年任该校经济系系主任。并于1973~1977年任国家经济研究局局长。1982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1992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维克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却从不关心货币的价值,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他曾建议克林顿政府不要去管高达5亿美元的国债。
维克里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以理论的实践性闻名于世界经济学界。他的主要论著有:《以对风险的反映来测度边际效用》、《累进问题》、《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1996年,威廉·维克里因“在不对称信息下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维克里以82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崇高荣誉,是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以来获奖年龄最大的经济学家。由于他年事已高,经不起新闻媒体和亲朋好友等各种应酬的折腾和过分激动,在获奖三天后去开会的途中去世,从而也成为自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以来唯一无法出席颁奖典礼的经济学家。
主要学术思想
维克里第一个最富于创造性的成果,是他对税制结构方面的研究。维克里研究税制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要设计一种最优的税收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要能够对多少年来难以平衡处理的竞争性目标———公平与效率予以最优处理。他认为如果只考虑公平而不同时考虑调动积极性,收税人员就会从富人那里收取税金,将其中一部分再分配给穷人,一直到将富人的税收提高到他们认为公平的水平,最后使人们的税后收入大体相等。在这样一种税收体制下,显然不能激励人们发挥自己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而是促使人们隐瞒他们的实际能力。因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的工人能够挣得更多的收入,但他们各自努力所获得的更高收入会被更高的税率所征收。所以,在这样一个纯粹是追求公平的税收体系下,最具有生产效率的工人将不会十分卖力地工作。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维克里提出了21条改革美国所得税体系的建议。他发明了“累积平均制”、“遗产权继承税制”,维克里还对消费税、公司税、政府债券的税收减免、土地价值税等方面有许多研究。
维克里的第二个理论贡献就是拍卖理论。投标或喊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交易者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么,市场上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态。在196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中,维克里却证明并非必定如此。拍卖是一种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市场制度,它有一系列以市场参与者的出价为基础来决定资源配置和出清价格的明确规则。市场是否有效率,就取决于这些规则是否符合激励相容的约束,能否有效地诱导自利的参与者主动说出他们真正愿意支付的价格。
根据维克里的观点,标准的拍卖分为四类:(1)英式拍卖:低价宣布后,任何递价一旦为拍卖商认可就成为立定递价,新的报价只有高于立定递价方被认可,递价终止后,拍卖物就以等于递价金额的价格拍板成交给最后与最高的递价竞买者。(2)荷式拍卖:初始价格确定后,拍卖商递减喊价,直到有某位买者喊“我的”而接受这一价格为止。(3)第一价格拍卖:即维克里所谓的“密封”或书面投票拍卖,其中最高价竞买者以等于全额投标出价的价格得到拍卖物。(4)第二价格拍卖物:最高价竞买者以等于第二高竞买价的价格获得拍卖物。
1976年,维克里又把英式拍卖推进为累式拍卖,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拍卖与投标理论,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一,首次研究了密封投标拍卖问题,分析了拍卖中的共谋现象,指出在公开递价英式拍卖中容易产生买者共谋现象,而在密封投标拍卖中,拍卖商与竞买者以及拍卖商之间具有共谋的可能。
第二,对市场激励机制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强调市场规则(拍卖和密封投标竞争的规则等)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激励一致性的约束,其中市场激励是从交易者的私人信息和交易者参加或不参加交易的选择自由中诱导出来的。
维克里对于投标的研究,其重要性不只局限于投标方面,因为投标方法解决的是,如何在信息不完整或其分配不对称下,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问题,这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先河。维克里对投标与喊价的研究,带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让我们更了解诸如保险市场、信用市场、厂商的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租税制度、社会保险、政治机构等等问题。
(景普文)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下)米尔利斯(1936~)
生平简介
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A·Mirrlees),英国人,1936年7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与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是同乡。14岁时他就对数学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兴趣,自学微积分。1954年考入爱丁堡大学,1957年,获爱丁堡大学的数学和理学硕士学位,于1963年获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9年,年仅33岁的米尔利斯就被正式聘为牛津大学的教授。1993年与他感情甚笃的夫人去世,为换个环境,1995年起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68、1970、1976年,他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客座教授。1982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学会的外籍荣誉会员,于1989~1992年荣任英国皇家经济学学会会长。米尔利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为中国学子介绍“通往诺贝尔之路”。米尔利斯预言中国经济增长在10至15年内将持续维持在10%左右。
米尔利斯的主要论著有:《最优所得税探讨》、《人口政策与税收的家庭规模》、《最优税理论》、《贫困危险与公众行为:福利国家的经济》等。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尔利斯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里,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作出的奠基性贡献。”
主要学术思想
1、“道德风险”与最优激励契约
“道德风险”最早是在保险业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以至于反而降低了他防范风险发生的努力行动。保险单实质上是一种契约或合同,它本身就可能改变对投保人的激励,从而改变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概率。承保人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出一种精巧的保险契约,以诱使投保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选择实际上也最有利于承保人的行动。当然,道德风险问题不限于保险业。涉及到契约或合同的其他经济领域也存在本质上相同的问题,即如何处理激励相容约束的分析技术问题。米尔利斯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使这一领域的分析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米尔利斯认为,在经济生活中,经济决策人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也是非对称的。并且,获得信息是要付成本的。信息不完全会使经济均衡的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影响到市场均衡的状态和经济效率。信息不完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决策人对经济现实中存在着的事实缺乏了解。第二,经济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掩盖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当经济行为人对经济变量掌握的信息量有差异,一部分经济行为人拥有更多、更良好的信息,而另一部分经济行为人信息不足时,就会导致信息非对称现象。在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的经济环境中,如何解决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就成为经济学家们一个重大课题。根据米尔利斯的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无法观察代理人的行为,如努力程度的大小、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无,以及条件禀赋,如能力、风险大小、风险态度等。代理人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降低努力水平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来达到自我效用的最大满足,甚至不惜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于是,道德风险问题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代理人不会采取委托人希望的行动。为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投入更多的努力,一定的补偿机制是必须的;或为了诱使代理人透露更多的私人信息,必须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米尔利斯给出了一个激励机制模型。为了避免代理人选择实际的低努力水平或机会主义行为,必须在代理人得到关于状况的信息之前采取行动,即事前提出警告或鼓励:如果产生低于某一限度将受到严惩;相反,如果产出达到某一限度会受到一定的奖赏。事后委托人实践诺言。这样,最优结果可以简单地通过对那些任务完成低于给定限度的代理人施加处罚来达到。米尔利斯据此得出结论:一是若代理人是风险中性者,给他以某种稳定的货币报酬将提供有效的激励;二是如果代理人确信自己的偷懒行为将受到委托人的重罚,代理人就会选择更高的努力水平以避免惩罚。
在经济现实中,激励机制的设计成为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的难题之一。一个经济社会的效率高低,关键在于能否设计一套适当的激励机制以诱导经济个体的正确行为,包括真实地透露其私人信息、选择更高的努力水平等。如果设计某种机制或规则能够完成所希望的目标,导致一种资源分配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或某种意义上的公开,就称之为激励相容。
米尔利斯的主要贡献在于说明:如何设计出一种制度或契约,使之能产生出一种激励机制,让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能主动地吐露“真情”,从而实现有效率的交换。正是他的贡献(当然也包括其他学者的一些贡献)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市场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对保险市场、信贷市场、拍卖市场、企业的内部组织、税收制度、社会保险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理解。从而构成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教训
2009年11月15日下午,米尔利斯在南京大学作了一场题为《此次经济萧条及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演讲,在演讲中,米尔利斯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四点原因:一是房价虚高和股市神话的破灭;二是众多的金融衍生产品被高估,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三是政府政策鼓励银行过度信贷;四是银行的投资组合产品的失败。
鉴于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重大伤痛,米尔利斯总结了四条教训:一是目前的金融系统过于复杂,应该逐渐简单化,金融衍生品太多是不合适的;二是在挽救金融危机方面,不要过多期待银行利率所起的作用;三是政府应对失业率升降反应要更加快捷,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四是一旦出现危机,与其投资长期的、低回报率的项目,不如迅速在提高民众收入方面做出反应。
(景普文)
1996
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A·MIRRLEES)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
因在非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作出奠基性贡献而获奖。
http://
传略
詹姆斯·米尔利斯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6年7月5日生于苏格兰的明尼加夫。米尔利斯1957年在爱丁堡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63-1968年在剑桥大学任教,其间曾任卡拉奇巴基斯坦经济开发研究所顾问。1968、1970、1976年出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客座教授。1976-1978年任英国财政部政策最优化委员会委员。1980年出任经济计量学会副会长、后任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利斯自60年代便活跃于西方经济学界,以激励经济理论的研究见长;70年代开始了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成效卓著。米尔利斯在研究最优税制结构、非对称信息结构下最优契约设计、不确定性下的福利经济理论联系等方面造诣很深,成为这些领域的代表人物。
1996年获奖者、激励理论的奠基者
——詹姆士•莫里斯(James Mirrlees)
莫里斯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最优所得税机制涉及问题上。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对每个人是否有能力是不太清楚的,当能力不可观察时,只能根据收入征税。但如果对高收入的征高税,有能力的人就会假装能力很低,使自己得到好处。因此,由于信息不完全,政府的最优税收行为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莫里斯探讨了政府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一种激励性相容的最优税收机制。提出了显示机制原则:解决激励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一种与个人利益相容的方式,引导所有人如实表露自己的信息。通过运用此原则,为动机问题设计最优契约或解决方案变得极为简单。
“道德风险”最早是与保险业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以至于反而减少了他防范风险的努力。道德风险问题还存在于涉及契约关系的其他经济领域。莫里斯以委托一代理人方法对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重新阐述。他的结论是,为了使代理人有足够的激励去选择有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就必须在合同的设计中让代理人也承担起一份结果不确定的风险,并从这种风险承担中获得相应的补偿。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威廉·维克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14年出生于英属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市,1996年在美国纽约去世。
维克里在欧洲和美国接受了初级教育,1935年在耶鲁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35-193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1937年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开始在华盛顿的国家资源计划委员会和财政部税收研究处工作。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从1946年起维克里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并于1958年成为教授。维克里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擅长税制改革研究。维克里在1992年被选入美国国家科学院,担任美国经济委员会主席。到1994年为止,他共出版了8本著作,发表了139篇论文、27篇评论,此外还有61篇未发表的论文。
1996年获奖者、在诺贝尔奖光环中倒下的经济学家
——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
莫里斯教授和维克里教授在不对称信息下对激励经济理论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公告
维克里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就强调累进税制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指出设计税收制度将会面临两个方面的动机问题:一方面,政府不能确切地知道每个人的真实能力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二是税收制度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和激励相容问题,以便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维克里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拍卖法即维克里拍卖法……维克里在公共部门定价理论方面的成就反映在他就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定价体系。他在其研究纽约地铁客运定价问题的经典论文中试图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公共产品的定价体系,希望改进边际成本定价法。
——199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